第567章 裝甲集羣在行動

戰前中國陸軍有60個步兵師,其中半數爲戰備滿編制,半數爲和平編制,另尚有全滿編制的4個騎兵師,兩個裝甲師,2個摩步師以及10個炮兵旅,這些野戰部隊加起來約一百二十萬人左右,除了野戰部隊外還有各省的地方守備以及邊防部隊,這部分人數也不少加起來約有三十萬人左右。也就是說中日戰爭前中國陸軍總兵力大約在一百五十萬。

戰爭爆發後中國進行了緊急動員後,把那些未滿編制的和平編制師也是改爲了滿編制,到達了一百六十萬左右。首先要值得說明的是,現今不管是中國還是日`本,他們所進行的動員都僅限於軍方,並不是全國範圍內的總動員,動員令只體現在了增加部隊人數上,而對於遠離戰區的其他區域而言是繼續保持以往的樣子,也就使得了大批民衆們可以優哉遊哉的喝着茶,嗑着瓜子看中日大戰這場大戲,興起了還大叫兩聲吆喝:“打死那些小日`本!”

當不用他們自己上戰場拼命的時候,民衆總是希望政府能夠強硬再強硬恨不得別家子弟組成的軍隊踏平全世界。

而那些家底有子弟從軍的家庭,也是分成了兩部分,軍官家屬的反應和士兵家屬的反應是截然不同的,軍官們的家屬一個個都在翹首以待自己的兒子能在前線爲華夏復興而貢獻自己的力量,更能因此立功晉升,尤其是有着大量弟子參軍的軍政要員家庭,那個不是等着自己的家中能夠再出一個將軍啊。可以說這部分人都是支持自家子弟參戰的。而和軍官們家屬們的支持不同,普通士兵們的家屬則是一個個都是憂心無比,生怕哪一天就是接到了陣亡通知書,儘管時常能聽國社黨的人說他們是爲了華夏復興而戰,可是這些連字都不認識的農村父母們可不知曉華夏復興是個什麼玩意,他們只知道陳敬雲分給了他們土地,而爲了保護這些土地自己的兒子們就去當兵打仗,爲了陳主席打仗那是應該的,但是誰也不想自己的兒子戰死或者受傷。

爲了讓前線士兵們保持高昂的士氣,軍方自然是不能讓後方的軍屬們影響士氣,軍方的郵政局對於軍屬和軍人的通信一直都是保持着檢查制度,當然名義上用的是軍情保密,但是那些明顯會影響軍心士氣的書信也是會被一律扣押,直接扔了到不至於,但是會在戰後才送達。

此刻唐強就是看着手中的父親寄來的家書,看罷後嘆了口氣。這幾年來唐輝康雖然依舊任職陳敬雲的私人工業顧問,但是沒了實職後他的影響力不可避免的逐漸降低,尤其是年紀漸大,眼看就沒幾年活頭了,唐輝康不想自己去了後唐家就滑出了權貴家庭這個圈子而淪爲二流,所以他這幾年來一直都在爲自己的兒子唐強鋪路,想要讓唐強爬的更高,但是唐強雖然歷盡了俄國戰事,也立下了不小的功勞,但是依舊沒能跨過將軍的那條門檻。俄羅斯的那場戰事國內一大票人都盯着,而且中國的軍隊雖然長時間駐紮在俄國,但是真正參戰的也就只有當年的反攻鄂木斯克以及後來在鄂木斯克接應俄羅斯國防軍這兩場仗,俄國內戰數年,大多時候中國的軍隊都是小打小鬧,只在背後撐着俄羅斯國防軍的腰,但是很少自己親自上陣,頂多就是爲了練兵而偶爾上去打幾場,真正的作戰主力始終是俄羅斯國防軍。如此情況小,在俄羅斯的駐軍調動是相當頻繁的,參謀部爲了練兵,爲了讓更多不多也感受下大規模戰爭的氣氛,所以兩三個月就會輪換一批,這樣的情況下軍官們也就不能很好的在俄羅斯積累資歷和軍功了。

唐強在俄羅斯待了大半年時間也沒能跨過那門檻,最後還是被迫調回了南京參謀部任職,然而旅順局勢一緊張後,唐輝康再一次動用了自己的影響力,甚至是把書信寫到了沈綱案桌上,愣是把唐輝康從參謀部調到了東北裝甲集羣裡頭,而這一次不是在後方司令部裡任職了,而是直接到了第一摩步師裡擔任第11團團長,這樣的老資格上校去前線當個團長,所圖謀的已經很明顯,那就是直奔少將的位置而去的。

唐輝康可是給唐強去了親筆信:老子這次算是把全部人情都給拋出去了,這次你要是再弄不出來一個少將,那麼這輩子你就是沒機會了!

唐強知道自己父親口中的沒有機會並不是說唐輝康不能再給他背後活動了,而是因爲他的年齡,現在的中國軍隊早已經正規化,各方面的規章制度已經是相當完善,而其中的退役制度讓一大羣軍官們更是感受到了龐大的壓力。爲了給年輕軍官們騰出位置來,軍方制定了嚴格的退役制度。

退役制度中,普通士兵的自然是沒有變化,三年服役期結束後就可以退役得到就業安排,願意繼續服役的申請轉爲士官繼續服役。到了士官這個階層後,已經是志願兵性質的職業軍人了,最長服役到四十歲,當上士官的最高級‘軍士長’。

不過很多士官們都想要當軍官,而當軍官的路子只有一條,那就是報考軍校,爲了給士官們提供晉升的機會,軍方的各大軍校裡會給年齡二十五歲以下的士官報考軍校給予一定的優待。所以很多年輕士官們頭兩年大多數都是想要報考軍校的,只有超過了年齡後纔會老老實實的繼續當士官,積累年限資料,等爬到了軍士長這一級後工資也不必那些尉官們少多少了。

士官再上一層就是軍官階層,以前的軍官階層是沒有退役制度的,只要不犯錯,身體條件也許可的話一直當到老也是很正常,以前三四十四歲的尉官多的很,五六十歲的校官也非常多。爲了保持軍官年輕化,同時也是爲了給軍校畢業生以及年輕軍官們更多的晉升空間,三年前就已經開始施行軍官退役制度。

軍官的退役是以年齡來計算的,比如,少尉和中尉都是三十歲,上尉是35歲,少校是四十歲,中校是四十五歲,上校是五十歲,少將則是五十歲。中將爲六十五歲,上將爲七十歲。超過以上年齡後就是專爲預備役。當然也有部分的例外,比如那些技術性的軍官就可以放寬服役年限,但是這些例外不適用於傳統軍官身上。

唐強也不年輕了,今年已經是三十七歲了,這個年齡雖然距離上校五十歲的服役最高年齡還有十幾年呢,但是陸軍中年輕軍官一大堆,統一戰爭時期從福州軍校出來年輕軍官們全都是十八九歲,二十歲左右的年輕人。而當時唐強從福州軍校畢業的時候都是二十七歲了,所以周圍的一大羣師兄弟們都是比他要年輕,這羣人構成了當時國民軍的軍官主體,有些人爬的快一些,有些人爬的慢一些,而和唐強爬的速度差不多的也有一大羣人。陸軍裡頭二十幾三十來歲的上校可是一大堆,一個個都是翹首以望等着繼續升一步呢,而和這些人比起來,唐輝康的戰功和資歷都不算出衆,甚至年齡上還處於極大的劣勢。如此情況下,上司考慮提拔的時候,自然會提拔那些年輕人,而他唐強如果這一場戰事沒有立功,隨後又在不太重要的位置上糟蹋幾年的話,那麼他這輩子就是徹底和將軍這個名詞無緣了。

知道自己情況的唐強是打定了主意,這一場戰事裡頭無論如何也要打出風采來。

眼見頂頭上司看罷書信後沉思,身邊的上尉副官也是沒有說話,不多時外面卻是匆匆走進來一箇中尉,手中還拿着一直電文:“團座,師部來命令了!”

唐強站起來後接過通訊官的電文,上面的電文簡單而明瞭,那就是命令唐強的第11團立即東進抵達鳳城。

左玉剛的裝甲集羣在開戰後並沒有第一時間就奔赴前線,而是集結在瀋陽周邊地區,隨後慢慢運動到了瀋陽東部的本溪一帶。而東北戰區中的第八軍和第十軍則是部署在鴨綠江前線地區,而主要也是集中到了丹東、新義州一線,至於北部地區雙方雖然也有兵力部署,但是並不多,起不來什麼重要作用。

雙方的交戰之所以集中在丹東和新義州一線,這個自然是和東北以及朝鮮北部的地形以及交通情況是分不開的,朝鮮多山,尤其是朝鮮的北部更是多山,這種地形下對於雙方大軍的運動都是不太便利的。地形因素是一方面,而更重要的一點就是交通,簡單說就是鐵路。

朝鮮中有一條從釜山到平壤再到丹東的鐵路,而東北地區的鐵路則是以瀋陽爲中心,有瀋陽到丹東的沈丹鐵路,也就是那條日俄戰爭時期日`本所修築的軍用鐵路。另外還有瀋陽到蓋州、再到大連灣,再到旅順的鐵路。這些都是原來南滿鐵路的一部分,戰爭一爆發後自然是被中國接管,至於日`本駐紮在鐵路沿線的守備部隊,人數太少早在戰爭爆發當天就已經被全數驅趕或者殲滅。

在朝鮮和東北地區的這個小型鐵路網中,瀋陽無疑是中心,而圍繞着瀋陽,那麼就有着數個戰略要地,後方的蓋州、營口地區。前線的丹東、新義州地區,以及旅順、大連灣。

而從戰略角度而言,實際上旅順的戰略重要性是最低的,中國是要攻克旅順,但是攻克旅順並不會給中日戰略帶來根本性的改變,攻打旅順更多的是一種態度,雙方的主要交戰區還是集中在丹東、新義州一線。對於日軍而言,只要佔領了丹東,那麼日`本大軍跨過鴨綠江後就可以一路北上瀋陽,同時還可以往遼東半島進攻,橫穿遼東半島後攻佔蓋州、營口,對遼東半島內的中國部隊形成包圍。而對於中方而言,攻佔了丹東後那麼就是徹底穩固東北地區的安全,穩固了遼東半島的安全,接下來就是自己掌握主動權隨時進攻朝鮮了。

所以丹東從戰爭一爆發就是成爲了雙方爭奪的焦點,雙方從一開始的兩三萬再到七八萬人,現在呢,中國陸軍已經在丹東一線投入了整整六個步兵師、1個騎兵師以及四個炮兵旅,這些部隊歸屬第八軍管轄。中國的軍級編制一直以來都是戰役指揮部的存在,中國目前一共也才十二個軍的番號,基本上每個大方向都只部署一個軍,中國駐俄部隊那麼大的區域,也才兩個軍指揮部而已,而國內其他地區基本上是好幾個省纔有一個軍指揮部。

隨着陸軍控制區的不斷擴大,總兵力的不斷增加,實際上陸軍中只有十二個軍已經是遠遠不夠的了,不斷有人提議把軍級別的指揮部固定編制,以一個軍轄三個師爲例子,那麼中國現有的陸軍就能夠編成二十個步兵軍,兩個騎兵軍和一個裝甲軍。另外成立集團軍來代替目前的軍級指揮部。以數個集團軍組成一個戰區來進行大規模的作戰。只不過這樣的提議也才這兩年纔開始說,而本着掌控部隊的因素,陳敬雲也是不太敢隨便動部隊的模式,畢竟這一動下來可不是開玩笑的,二十幾個軍就得需要二十幾個中將軍長,然後更上一層的集團軍頂多也就只能有五六個,這對於陳敬雲掌控部隊來說並不是什麼好事情。所以陳敬雲寧願讓十二個軍分別掌控部隊。

只不過這樣的模式在這一場中日戰爭中已經暴露出現了極大的問題,一丹東前線的第八軍爲例子,第八軍一開始只轄有四個步兵師參戰,而隨着丹東戰役的擴大,雙方慢慢增兵後,丹東周邊的部隊數量已經達到了六個步兵師和一個騎兵師以及高達四個炮兵旅,而爲了指揮便利按照以往的慣例,這些部隊一律歸屬第八軍指揮。

如此一來,第八軍所指揮的部隊總兵力已經高達十三萬之多。比當年第三軍進攻青島的時候兵力還要多。而第八軍的指揮部要指揮高達十幾個番號的部隊,難度不是一般的大,而爲了解決軍指揮部沒有那麼多精力直接指揮這麼多番號部隊的情況下,第八軍軍長李連陽也是效仿俄國戰爭時期的例子,以某個重點戰役爲中心,命令部分資深的師長爲戰役臨時指揮官,然後配屬炮兵旅和其他部隊,形成一個兩三萬人左右的戰役兵團。換句話說就是原本把該屬於軍指揮部的指揮工作直接下方到戰役指揮官手中,讓戰役指揮官代替一部分軍指揮部的工作。而軍指揮部則是把重心放到謀劃全局,而不是詳細的戰術指揮上面。

實際上,這種臨時性質的任命已經是和這兩年提出的師+軍+集團軍模式差不多了,不同的是集團軍模式下面的軍是名正言順的把編制固定下來,而現在的戰役指揮官模式則是臨時編制,指揮官也不是固有的軍長,而是資深師長兼任。

第八軍在丹東、新義州一線中已經和日軍激戰了大半個月,戰事從最開始的丹東小城一直蔓延到丹東爲中心方圓五十里地區。

當沈綱命令全面反攻之際,左玉剛的裝甲集羣也是得到了命令,準備離開本溪靠近丹東地區,而具體戰役目標自然不是唐強這個上校團長能夠知道的,他所要做的就是按照命令率領部隊南下就是了。

唐強所率領的11團進軍速度極快,作爲全軍唯一兩個摩托化的步兵師,第一師在1919年後繼第九師之後也開始換裝,隨後1920年開始陸續抽調了數個摩步營進入俄國,並和當時的其他裝甲以及摩步部隊一起加入了駐俄第一裝甲團,第二裝甲團參戰。而這些被抽調到俄國作戰的裝甲營和摩步營也就沒有迴歸建制,而是繼續保持了獨立編制,隨後參謀部乾脆就把這兩個裝甲團合併後,整編爲第二裝甲師。

原本駐紮在河北、內蒙地區的第一裝甲師和第一摩步師也就只能自行恢復編制。而這一次裝甲集羣所轄的就是第一裝甲師、第一摩步師以及第九摩步師。

第一摩步師和第九摩步師可都是有着光輝傳統的,已經摩托化的他們番號依舊是陸軍第一師以及陸軍第九師。而第一師和第九師和都是國內六十幾個師裡頭的功勳王牌部隊了,在當年的國內戰爭中,左玉剛率領下的第九師可一直都是絕對主力,北上南下可謂是遇神殺神遇佛殺佛,而當時的第九師師長左玉剛也是因爲這樣的赫赫功勳而一路高升到軍長、參謀部作戰次長等要職,而現在更是被委以重任擔任了裝甲集羣司令。不然的話沈綱怎麼可能升的上來,要知道當年左玉剛還只是個第九師師長的時候,那些他的軍長上司就沒有一個人對左玉剛有好感的,要不是背後有陳敬雲撐着以及他那實打實的戰功,左玉剛估計早就被趕下去了。

第一師和第九師一樣,同樣都是昔日的王牌部隊,當年換裝改變爲摩步師的時候也就成爲了首選的兩個師。

現今第一師所轄有三個摩托化步兵團,一個摩托化炮兵團,另外其他的輜重團、工程團、等輔助部隊全部摩托化。而爲了增加摩托化步兵師的作戰能力,同時還額外配屬了一個坦克營。

其實現在中國的摩步師其實就是在步兵師的基礎上進行摩步化,大量裝備汽車和三輪摩托車以及配屬部分坦克,強調的是快速機動能力。

此外火力的配屬也是按照1922年的編制標準,輕機槍裝備到班,並加強車載機槍火力。實際上摩步師的火力配屬和按照1922年編制整編的第三步兵師相比並沒有太大的本質區別,雙方對陣的話都是差不多。

但是摩步師的最大優勢就是機動能力啊,陸軍把第一師和第九師摩托化,爲的就是讓這兩個師能夠跟上裝甲師的突進速度,伴隨裝甲師前突,爲裝甲部隊提供步兵掩護,要不然陸軍費了那麼大勁把這兩個師摩托化了做什麼。

唐強指揮下的第11團同樣裝備了大量的汽車和三輪摩托車,接到命令後他就是率領着11團直接沿着鐵路沿線奔赴預定區域,全軍都是坐着汽車或者摩托車走,速度之快是那些步兵師們所無法想象的。傳統的步兵師要想短時間內奔赴上百公里以外,就只能乘坐火車,而步行的人輕裝步兵倒是沒什麼,但是那些重武器裝備卻是無法跟上來啊,尤其是炮兵團裡的那些火炮根本就無法跟上來,沒有重火力支援的輕步兵哪怕是跑着趕到了上百里外也是發揮不了什麼作用的。

然而唐強的第11團只花了一天時間就是行動上百公里,而且來的不但有步兵,其他的團屬火炮等所有重火力乃是彈藥全都是隨軍一起來的。這還是道路不好走的情況下,如果是平原地區,唐強的一個團一天內甚至能夠行軍一百五十公里以上乃至更多。

到了鳳城後,唐強沒有休息而是立即到了鳳城的師部指揮部參加作戰會議。

到了指揮部後,看着相熟又或者是陌生的衆多同僚們,唐輝康走上去找了幾個自己相熟的人說了幾句後他們說這場會議並不是師座主持,而是有裝甲集羣司令左玉剛中將主持的時候,唐強也是略感驚訝,左中將今天親自主持會議,怕是裝甲集羣上前線的時候到了。而自己等了大半個月,不就是等着上戰場嗎?

他來個有些早,一直等到了半個小時後門口的衛兵纔是大聲喊:“司令長官到!”

此話一出,龐大的會議室內二十幾個軍官們刷刷的齊齊站了起來,然後目光投向了大門,目光所及之處只見左玉剛邁着大步而入,身後跟着的是好幾個少將,唐強就看見自家上司第一師的師長郭成東少將也是跟在後頭,另外的第一裝甲師師長方大山少將以及第九師師長宋俊鵬也都在。

“都坐下吧!”左玉剛先到主位坐下後,纔是揮了揮手讓衆將們坐下,此時裝甲集羣裡多數團以上的中高級軍官都是坐在了這裡。

“衆所周知,丹東那邊的第八軍打的很苦,傷亡也大,開戰至今丹東的第八軍已經有五千將士殉國!”左玉剛沉着臉色說着了這樣的開場白:“丹東那邊打的很苦,需要支援!不過!”

左玉剛環視一圈後繼續朗聲道:“我們不是去丹東!”隨後他站了起來親自拿起了指揮棒,指着丹東北部數十里外的鴨綠江北岸道:“我們要去這裡,然後強渡鴨綠江!”

第239章 軍事會議(一)第813章 慘烈巷戰(一)第165章 溫庭和的決定第138章 授銜授勳第51章 胡陳之爭第917章 F5對P51(一)第66章 福寧公司第229章 外交酒會第100章 蔣朱之爭第873章 戰列艦在行動第871章 擊沉瑞鶴號(二)第233章 喜與憂第618章 討厭和喜歡第733章 戰爭前夕的軍備競賽第885章 琉球作戰計劃第18章 整編行賞第1047章 坦克對決(二)第791章 進軍緬甸(二)第524章 1917年的俄國第996章 權力過渡第324章 北洋空軍處第982章 地中海我們來了(一)第660章 戰鬥機的對決第211章 大戰(一)第986章 T18之震撼(二)第672章 臨時第一兵團第426章 冬季休整第434章 海軍的野望第487章 蒙古問題第774章 籌集軍費(二)第295章 二代子弟第498章 湖南危急第950章 主戰爭論第506章 第一屆國會選舉第153章 海軍規劃(一)第86章 瞬間的永恆第234章 曹錕的猶豫第1026章 德國的新生第1052章 十大集 團軍第252章 蘇南和平第889章 新加坡(一)第315章 B3轟炸機第530章 新技術涌噴第983章 地中海我們來了(二)第1039章 連鎖反應(一)第76章 冬衣風波(三)第706章 陳氏聚會(一)第298章 雷震春第七師第1012章 輿論控制第201章 沈綱計劃(二)第535章 華太級重型巡洋艦第111章 嚴苛軍法第522章 航運和造船第910章 F12戰鬥機第975章 中美聯合公約(一)第553章 戰後經濟危機第415章 江北大捷(二)第848章 空襲!!第14章 剪辮造反第222章 滇軍和四川(一)第591章 主炮的選擇第944章 往紐約扔一顆?第742章 奧拉夫戰役(二)第395章 蘇南渡江計劃第548章 鄂木斯克會戰(一)第1044章 浴血衝鋒第773章 籌集軍費(一)第769章 進軍東南亞(二)第157章 長樂號第548章 鄂木斯克會戰(一)第263章 閒扯一二第801章 十月下旬攻勢!第88章 軍事調查局第205章 午後上海第272章 第九師和第八師第1038章 f12對f80第538章 中蘇的第一戰第288章 北京冬夜第272章 第九師和第八師第68章 山本純一郎(一)第51章 胡陳之爭第700章 夕陽下的進攻(一)第358章 蔡家崗第379章 休閒日第304章 入役儀式(一)第766章 東南亞戰爭(一)第320章 大元帥府第760章 xb10項目第589章 第一款條約型戰列艦第209章 衝鋒(一)第39章 關餘貸款第898章 轟炸東京(一)第418章 各軍調整第43章 廣東亂局(二)第721章 預研計劃第579章 貨幣信用化第1016章 各方爭奪第12章 家事天下事第758章 噴氣時代(一)第215章 陳俞氏的決斷
第239章 軍事會議(一)第813章 慘烈巷戰(一)第165章 溫庭和的決定第138章 授銜授勳第51章 胡陳之爭第917章 F5對P51(一)第66章 福寧公司第229章 外交酒會第100章 蔣朱之爭第873章 戰列艦在行動第871章 擊沉瑞鶴號(二)第233章 喜與憂第618章 討厭和喜歡第733章 戰爭前夕的軍備競賽第885章 琉球作戰計劃第18章 整編行賞第1047章 坦克對決(二)第791章 進軍緬甸(二)第524章 1917年的俄國第996章 權力過渡第324章 北洋空軍處第982章 地中海我們來了(一)第660章 戰鬥機的對決第211章 大戰(一)第986章 T18之震撼(二)第672章 臨時第一兵團第426章 冬季休整第434章 海軍的野望第487章 蒙古問題第774章 籌集軍費(二)第295章 二代子弟第498章 湖南危急第950章 主戰爭論第506章 第一屆國會選舉第153章 海軍規劃(一)第86章 瞬間的永恆第234章 曹錕的猶豫第1026章 德國的新生第1052章 十大集 團軍第252章 蘇南和平第889章 新加坡(一)第315章 B3轟炸機第530章 新技術涌噴第983章 地中海我們來了(二)第1039章 連鎖反應(一)第76章 冬衣風波(三)第706章 陳氏聚會(一)第298章 雷震春第七師第1012章 輿論控制第201章 沈綱計劃(二)第535章 華太級重型巡洋艦第111章 嚴苛軍法第522章 航運和造船第910章 F12戰鬥機第975章 中美聯合公約(一)第553章 戰後經濟危機第415章 江北大捷(二)第848章 空襲!!第14章 剪辮造反第222章 滇軍和四川(一)第591章 主炮的選擇第944章 往紐約扔一顆?第742章 奧拉夫戰役(二)第395章 蘇南渡江計劃第548章 鄂木斯克會戰(一)第1044章 浴血衝鋒第773章 籌集軍費(一)第769章 進軍東南亞(二)第157章 長樂號第548章 鄂木斯克會戰(一)第263章 閒扯一二第801章 十月下旬攻勢!第88章 軍事調查局第205章 午後上海第272章 第九師和第八師第1038章 f12對f80第538章 中蘇的第一戰第288章 北京冬夜第272章 第九師和第八師第68章 山本純一郎(一)第51章 胡陳之爭第700章 夕陽下的進攻(一)第358章 蔡家崗第379章 休閒日第304章 入役儀式(一)第766章 東南亞戰爭(一)第320章 大元帥府第760章 xb10項目第589章 第一款條約型戰列艦第209章 衝鋒(一)第39章 關餘貸款第898章 轟炸東京(一)第418章 各軍調整第43章 廣東亂局(二)第721章 預研計劃第579章 貨幣信用化第1016章 各方爭奪第12章 家事天下事第758章 噴氣時代(一)第215章 陳俞氏的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