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8章 巴爾瑙爾會戰(一)

當中國的第五集團軍在西伯利亞發動大規模攻勢的時候,在中亞地區,李連陽率領的第四集團軍也是對阿雷斯發動了更大規模的攻勢,俄軍在阿雷斯堅守了長達八九之久後,失去了西部物資補給通道並且被切斷了增援的俄軍終於是堅持不下去了。

第五軍在第四集團軍增援了一個師的部分用以防守第五軍的後方後,集中了第五軍大部分主力部隊全力進攻阿雷斯,並在十一月四號就突破了阿雷斯的外圍防線,阿雷斯的外圍防線失陷後,俄軍試圖繼續依靠城區進行頑抗,想要依靠巷戰來給中國陸軍造成重大的傷亡,不過程子賢眼見勝利已經到手,也不想付出巨大的傷亡來拿下阿雷斯,所以是穩步推進,一直到了十一月七號纔算是攻克了阿雷斯全部。

而俄軍眼見阿雷斯守不住後,收攏了殘兵向西撤退,於此同時突厥斯坦以西方向的數萬俄軍對突厥斯坦的中國陸軍第三師進行了大規模反攻,試圖重新打通突厥斯坦並接應阿雷斯方向的俄軍殘部。

當時李玉挺再一次利用第三師的機動和火力優勢,並沒有堅守突厥斯坦,反而是放棄了突厥斯坦,然後主動向東部撤退,最後在突厥斯坦以東約一百多公里處攔截到了從阿雷斯方向撤出的俄軍殘部,最後配屬第五軍直屬獨立坦克團,即第第五坦克團以及第五軍臨時抽調衆多卡車以及半履帶式車輛所組成的快速摩托化部隊對參與的俄軍進行了圍殲。

最後俄軍剩下的這一萬五千多的殘兵盡數被殲滅。

緊接着第三師和第五軍一道,對俄軍收復的突厥斯坦進行大規模反攻,兩天後再一次攻克突厥斯坦,殘餘的兩萬多俄軍向西潰逃。

從開戰至今,在中亞南部地區包括阿雷斯、突厥斯坦方向,中國先後投入了三個步兵師、一個機械化師,一個野戰炮兵旅,一個獨立坦克團,總數近兩百輛坦克,自行火炮數十門,105毫米口徑以上的牽引火炮數百門,其中單單是155毫米口徑的重炮就近百門之多,總兵力達到了八萬餘人,同時還有空軍的第三航空軍超過千架作戰飛機的配合。

而當面的俄軍包括阿雷斯的三個師、突厥斯坦方向的三個師,總兵力約七萬餘人,大小火炮數百門,坦克數十輛,另外俄羅斯國防軍空軍的二百餘架作戰飛機配合。

雖然從兵力上第四集團軍在中亞南部的投入並沒有比俄羅斯國防軍多很多,但是在重型武器上以及空中支援上佔據了絕對的優勢,而這種優勢也是讓中國陸軍在開戰後一直壓着俄羅斯國防軍打的緣故。

雙方圍繞着阿雷斯、突厥斯坦、塔什干激戰大半個月後,以中國陸軍徹底突破俄軍防線而告終,此役俄軍有三個遭到了全殲,剩餘的三個師也是被重創,其中國俄軍第三十三師從突厥斯坦撤退時候只剩下三千餘人而已。俄軍在此戰中幾乎損失了全部的重型裝備,同時兵員損失高達五萬餘人,只剩下一萬多逃了出去,支援俄羅斯國防軍陸軍作戰的俄羅斯國防軍空軍的兩百多架飛機也是被擊落絕大多數。

相對於俄羅斯的損失慘重,中國方面的損失並不高,縱然開戰的前期中中國的傷亡有些大,但是過了幾天後士兵們適應了戰爭的氛圍,見識了殘酷的戰爭後戰爭經驗也是迅速增長了起來,這就讓後期的兵員損失並不大,持續大半個月的中亞南部戰事中,中方損失兵員約八千餘人,損失坦克三十餘輛,作戰飛機四十餘架,大小火炮近百門。

但是中方由於是進攻一方,所以很多傷員在受傷後都能夠得到及時的救護以及治療,加上中國陸軍的治療體系得益於國內抗生素行業的迅速發展,各種感染大大降低,所以傷員的死亡率比較低,同時也就拉低了整體上的陣亡率,持續作戰中,第四集團軍的陣亡兵員是約一千人左右,這對於一場大規模、敵軍裝備不弱、抵抗的非常頑強的戰爭而言是非常少的了。

雙方的傷亡數字其實都還不算什麼,最爲重要的是,第四集團軍現在就可以沿着中亞鐵路一路西進,利用中亞鐵路來保障第四集團軍的西進過程中的補給,畢竟第四集團軍整體規模可是高達數十萬人,並不是一個第三師可以相提並論的,當初一個第三師可以依託重型載重卡車來維持高達兩百多公里的補給線,但是這對於一個數十萬人的集團軍而言,僅僅是依靠載重卡車是嚴重不足的。

而沿着中亞鐵路一路西進,第四集團軍之後所能夠遇到的抵抗也極爲有限,因爲俄軍之前在阿雷斯以及突厥斯坦這兩個方向上幾乎投入了可以動用的全部力量,他們在中亞南部地區的兵力幾乎都是用在了這兩個戰役上,這都擋不住的話,那麼後續俄軍根本是無法抽調更多的部隊來抵擋中國陸軍的進攻了。

俄羅斯國防軍的兵力本來就少,而且他們之前更多的兵力也是用在了阿斯坦納以及巴爾瑙爾也就是西伯利亞方向上,在中亞南部地區的兵力不算多,這一舉被中國殲滅了三個師,重創了三個師後,俄羅斯國防軍實際上在中亞南部地區已經是組織不起來有效的反抗。

而中亞南部地區在進入十一月後的順利也是讓備受爭議的李連陽鬆了一口氣:這下總算是沒人說了吧!

“就是不知道西伯利亞那邊什麼時候才能夠的拿下來!”

西伯利亞地區之前和中亞地區一樣,都是處於僵持的狀態,雖然這兩個方向中國都是佔據了優勢,但是卻沒有能夠順利攻克,一直到現在第四集團軍率先打破了僵局,攻克了阿雷斯和突厥斯坦後一路向西推進,現在第三師的兵鋒都已經開始朝着鹹海推進了。中亞地區雖然前期有些難,但是一旦攻克了阿雷斯這個重要交通戰略要地後。中國在中亞地區的軍事物資運輸就可以利用中國西北鐵路到新塔線後向西南可以接通中亞鐵路、向西北就可以接通奧倫堡——塔什干鐵路也就是奧塔線,並可以沿着鐵路線一直打到莫斯科去。

可以說第四集團軍在控制了阿雷斯後,就等於有了切入中亞鐵路以及奧塔鐵路的資本。

這說起來本來中國控制的中亞鐵路段,也就是新塔線是不和當年蘇俄控制的奧塔線、中亞鐵路接通的。

在中國控制這一地區之前,哈薩克東北部地區是沒有鐵路的,新塔線是中國在二十年代爲了加強對中亞地區的控制而作爲戰備工程修築,三十年代又是接通了同爲作爲戰備工程修築的西北大鐵路,這才形成一箇中國控制下的中亞鐵路網。中國控制的鐵路自然是不和蘇俄鐵路所接通的,不過俄羅斯共和國進攻蘇俄後,當時陳敬雲雖然已經決定要打俄羅斯共和國,但是畢竟兩國還有過一段蜜月時期,俄羅斯共和國也是利用新塔線來運輸物資,並主動把新塔線和中亞鐵路給連接了起來,現在中國控制了阿雷斯後,也就省了這個功夫。

在廣闊的西伯利亞以及中亞地區作戰,大家都是沿着鐵路線進攻或者防守,因爲脫離了鐵路後,在廣闊的中亞以及西伯利亞地區里根本就無法進行大規模兵團的作戰。

而看西伯利亞以及中亞鐵路的鐵路網,就知道中國陸軍爲什麼要攻克阿雷斯以及巴爾瑙爾。

巴爾瑙爾不單單是俄羅斯共和國第二首都新西伯利亞在南部的最重要屏障,同時也是新塔線的沿線站點之一,一旦攻克了巴爾瑙爾後,就能夠直接威逼新西伯利亞、如此重要的地方俄軍自然是用盡了心思防守。

不過俄軍在這裡投入的兵力多,但是中國投入的兵力更多,如果說中亞南部地區的戰役還只是師級規模,萬把人數萬人規模的話,那麼在巴爾瑙爾那就是數十萬人規模的會戰了。

第五集團軍可是把整個集團軍的主力都擺在了這裡,至於阿斯塔納那邊,不過是牽制性進攻而已,爲了拿下巴爾瑙爾以及新西伯利亞,第五集團軍已經是投入了兩個裝甲師、四個機步師以及十六個步兵師和六個野戰炮兵旅和三個獨立坦克團,圍繞着巴爾瑙爾和俄軍進行着這場數十萬人規模的大會戰。

掄起戰鬥的激烈程度是遠遠超過了阿雷斯方向,而規模之大也只有蘇德之間所爆發的大規模會戰才能夠比較了。

而越是大規模的戰鬥對中國而言是越有利,因爲規模越大,那麼對技術兵力、重型火力就越依賴,而這些都是中國陸軍的優勢所在。

再者方大山之所以遲遲不發動對巴爾瑙爾的總攻,反而是一直拖着等俄軍的援兵到達,那也是有理由的,因爲方大山打算着一次性在巴爾瑙爾地區就把俄軍主力給滅掉,免的打完巴爾瑙爾後還得在新西伯利亞再打一次,而這樣也能夠更大程度上的完成陳敬雲吩咐下來的任務:儘可能多的殲滅敵有生力量!

也就是說,陳敬雲不希望俄羅斯國防軍的這近兩百萬軍隊只是被單純的擊潰,然後復原爲平民,他要在戰場上把他們都消滅掉,說的不好聽些,陳敬雲就是打算在戰爭中把俄羅斯共和國的壯年男性都給滅了,剩得以後來還要來個種族大屠殺。

陳敬雲是打算着把俄羅斯共和國的領土都直接吞併掉的,而直接吞併的話勢必要對這些地區進行大規模的移民,爲了避免這些原來的俄羅斯人造成什麼麻煩,陳敬雲是想着在戰爭中能殺多少是多少,這一場戰爭下來包括軍人和平民怎麼滴也得殺個三四百萬吧,剩下的一些老殘就直接遣送到蘇俄那邊去,讓他們去享受享受共產主義的美好生活。

戰爭裡頭殺人可比和平時期的種族大屠殺效率高多了,在陳敬雲看來希特勒對猶太人的屠殺是低效而無能的,直接一人一顆子彈,殺幾百萬人也就個把月的事,那麼用得着這麼麻煩去搞什麼集中營和毒氣室啊,純粹閒得蛋疼還遭人羨慕嫉妒恨。

簡單來說就是:陳敬雲只想要異族土地,不想要異族人口。

陳敬雲想要儘可能多的殲滅俄羅斯士兵,俄羅斯千方百計的想要保住巴爾瑙爾,於是乎在巴爾瑙爾地區的戰事規模是越來越大,雙方的兵力是越來越多,到了十一月中旬的時候,巴爾瑙爾已經是彙集了雙方將近七十餘萬的兵力,一場超大規模的會戰就此展開。

而這場戰役從中國軍方策劃的那一天開始,就註定這會是一場全方位的屠殺!

第807章 阿斯塔納攻勢第804章 主動出擊(一)第372章 北洋應對第283章 風雨欲來(一)第965章 紐約外的蘑菇雲(三)第362章 空軍學校第848章 空襲!!第34章 激戰福鼎(一)第537章 陸軍的兩千五百門火炮第862章 魂斷大和(一)第868章 第三波攻擊羣第564章 爲什麼當海軍第853章 奄美海戰(二)第407章 拖拉機和坦克第800章 香港迴歸第1043章 克查赫衝突(三)第780章 蘇德戰爭(一)第411章 滁州失守第807章 阿斯塔納攻勢第590章 裝甲和動力第988章 塞薩洛尼基之戰(二)第353章 王麒第824章 印度洋是我們的!第1019章 德國亂局(一)第702章 中日上海條約(一)第862章 魂斷大和(一)第1029章 陳彩時代的結束第703章 中日上海條約(二)第333章 午夜初啼第315章 B3轟炸機第165章 溫庭和的決定第260章 聖誕夜(二)第867章 第二輪大戰起第379章 休閒日第1012章 輿論控制第485章 第一代國產驅逐艦第117章 沈綱之見第965章 紐約外的蘑菇雲(三)第591章 主炮的選擇第926章 美國人的震驚第688章 和平談判的開始第191章 伍世鍾第39章 關餘貸款第860章 帝嚳號危機(一)第584章 第一次調停第10章 密議(二)第697章 制空權的爭奪第922章 櫻花計劃(一)第513章 第一屆內閣信任危機第898章 轟炸東京(一)第452章 進軍東北第483章 陸軍整編方案一第660章 戰鬥機的對決第833章 直升機第627章 高調回歸第12章 家事天下事第18章 整編行賞第301章 解散國會第703章 中日上海條約(二)第311章 鎮江視察(一)第964章 紐約外的蘑菇雲(二)第546章 伯爵夫人(二)第361章 利益代表第922章 櫻花計劃(一)第34章 激戰福鼎(一)第131章 軍事教育變革第463章 正式外交第851章 清剿作戰第181章 陳敬雲北上第758章 噴氣時代(一)第14章 剪辮造反第73章 白雪紅梅第579章 貨幣信用化第480章 青島克和自沉第871章 擊沉瑞鶴號(二)第656章 清川江上的炮火(二)第443章 抵近京畿第366章 空運補給第1022章 中德停戰協議第689章 林陳坤的重新的崛起第201章 沈綱計劃(二)第462章 裝甲科與裝甲部 隊第752章 泰國的擴張(一)第286章 爲了中國第600章 大清洗(一)第508章 軍費爭奪第272章 第九師和第八師第112章 半截煙(一)第482章 授銜儀式第80章 福州兵工廠(四)第522章 航運和造船第838章 1942年的結束(二)第957章 繼承人(三)第380章 衡陽戰役第738章 芬蘭絞肉機(一)第863章 魂斷大和(二)第694章 琉球攻略(一)第1002章 兄弟(一)第791章 進軍緬甸(二)第154章 海軍規劃(二)
第807章 阿斯塔納攻勢第804章 主動出擊(一)第372章 北洋應對第283章 風雨欲來(一)第965章 紐約外的蘑菇雲(三)第362章 空軍學校第848章 空襲!!第34章 激戰福鼎(一)第537章 陸軍的兩千五百門火炮第862章 魂斷大和(一)第868章 第三波攻擊羣第564章 爲什麼當海軍第853章 奄美海戰(二)第407章 拖拉機和坦克第800章 香港迴歸第1043章 克查赫衝突(三)第780章 蘇德戰爭(一)第411章 滁州失守第807章 阿斯塔納攻勢第590章 裝甲和動力第988章 塞薩洛尼基之戰(二)第353章 王麒第824章 印度洋是我們的!第1019章 德國亂局(一)第702章 中日上海條約(一)第862章 魂斷大和(一)第1029章 陳彩時代的結束第703章 中日上海條約(二)第333章 午夜初啼第315章 B3轟炸機第165章 溫庭和的決定第260章 聖誕夜(二)第867章 第二輪大戰起第379章 休閒日第1012章 輿論控制第485章 第一代國產驅逐艦第117章 沈綱之見第965章 紐約外的蘑菇雲(三)第591章 主炮的選擇第926章 美國人的震驚第688章 和平談判的開始第191章 伍世鍾第39章 關餘貸款第860章 帝嚳號危機(一)第584章 第一次調停第10章 密議(二)第697章 制空權的爭奪第922章 櫻花計劃(一)第513章 第一屆內閣信任危機第898章 轟炸東京(一)第452章 進軍東北第483章 陸軍整編方案一第660章 戰鬥機的對決第833章 直升機第627章 高調回歸第12章 家事天下事第18章 整編行賞第301章 解散國會第703章 中日上海條約(二)第311章 鎮江視察(一)第964章 紐約外的蘑菇雲(二)第546章 伯爵夫人(二)第361章 利益代表第922章 櫻花計劃(一)第34章 激戰福鼎(一)第131章 軍事教育變革第463章 正式外交第851章 清剿作戰第181章 陳敬雲北上第758章 噴氣時代(一)第14章 剪辮造反第73章 白雪紅梅第579章 貨幣信用化第480章 青島克和自沉第871章 擊沉瑞鶴號(二)第656章 清川江上的炮火(二)第443章 抵近京畿第366章 空運補給第1022章 中德停戰協議第689章 林陳坤的重新的崛起第201章 沈綱計劃(二)第462章 裝甲科與裝甲部 隊第752章 泰國的擴張(一)第286章 爲了中國第600章 大清洗(一)第508章 軍費爭奪第272章 第九師和第八師第112章 半截煙(一)第482章 授銜儀式第80章 福州兵工廠(四)第522章 航運和造船第838章 1942年的結束(二)第957章 繼承人(三)第380章 衡陽戰役第738章 芬蘭絞肉機(一)第863章 魂斷大和(二)第694章 琉球攻略(一)第1002章 兄弟(一)第791章 進軍緬甸(二)第154章 海軍規劃(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