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0章 各方爭奪

藉着中國鐵路公司的名頭,交通部很快的就成立了粵漢鐵路分公司和浙贛鐵路分公司這兩個公司,然後開始接觸那些財團們的代表人,也就是各國的外交家們。

這一次的接觸雖然說只是鐵路修築問題,但是牽扯到的卻是方方面面的,交通部沒能力也沒這個權利和各國領事們進行直接接觸並簽訂合同。先是外交部的人和各國進行初步的交談,然後雙方把條件羅列的差不多了,並有着談成的可能性時那麼外交部就會請示陳敬雲做最後的決定。

這件事情幾乎持續了整個九月份,和各國的貸款談判中,俄國、法國一開始就因爲要價太高而被放棄掉,這兩家的財團門企圖聯合起來然後,然後聯合競標粵漢鐵路和浙贛鐵路的建設權,並且他們內部已經做好了分配,那就是法國得到粵漢鐵路,俄國得到浙贛鐵路,並且要價極高,除了要求兩國資本在鐵路公司的股份中佔據絕對的百分之九十外,還要求這兩個分公司的中高層職位全部任命這兩國洋人,而中國職員只能擔任中下層職位,另外以中國鍊鋼廠技術能力低下,鐵軌無法滿足技術要求而否決了中國方面極力要求的條件:鐵路所需的鐵軌必須至少採用半數中國鐵軌。

並且對中國提出的三十年運營權也並不滿足,而是提出了想要長達五十年的營運權。

共和政府對這些條件自然是不能接受的,首先是股份上面,中國提出會用鐵路用地入股,具體方式爲中國負責鐵路用地的徵收工作,很自然的中國對這些土地的徵收是絕不會用真金白銀的,只能是採用國家債卷償付或者是用華夏銀行的紙幣支付,加上發佈的鐵路建設債券所籌集的款項,足以讓共和政府在鐵路公司上佔據百分之三十左右的股份。而分公司的任命權上,中國堅持要求分公司的人選必須是中國人擔任,哪怕這個中國人實際上是各家洋行財團的職員,但是他的國籍必須是中國,另外在分公司的董事會中要求根據股票份額佔據百分之三十的人選,而相當一部分的中高層職位上也需要有中國人擔任。

至於運營權的時間,五十年是肯定不行的,就算是三十年也是難以承受的,外國想要得到三十年的運營權還必須在其他方面做出犧牲,比如鐵路工程必須採用中國所產的鐵軌。

這樣一來就回到了中國方面所提出的最爲堅持的條件,中國的鋼梯企業必須獲得這兩條鐵路的最少一半鐵軌用量,並且對於剩餘鐵軌的招標上中國鋼鐵企業也擁有優先權,相同價格和質量的前提下,必須優先採購中國鋼鐵企業的鐵軌。

鐵路和鋼鐵這兩個幾乎是相互共生的產業,尤其是在近代鋼鐵行業之所以能夠快速發展,除了鍊鋼技術的發展後更重要的是近代以來世界各國都在大規模修築鐵路,比如美國那發達的鐵路網幾乎支撐了近代美國鋼鐵行業的發展。

在非戰爭時代,基礎建設永遠是鋼鐵行業的最大市場,而在這個年代中,中國的所謂的基礎建設也就是鐵路,至於後世中的最重要的房地產市場現在還沒有形成規模,鋼筋水泥建築還不是太普遍,加上價格昂貴也不是普通人可以承受的。

在陳敬雲勾勒的中國未來重工業體系中,鋼鐵無疑是最爲重要的一環,以東南鋼鐵公司爲核心的鋼鐵企業將會支撐起中國重工業的基礎。

現階段而言,東南鋼鐵公司在福州的工廠已經小規模投產,雖然還遠沒有達到設計規模,只能生產十三萬噸生鐵、八萬噸鋼材,連設計產量的三分之一都沒有達到。這個是因爲國民軍佔據蘇南後,陳敬雲並不打算繼續在福州發展太大規模的鋼鐵工業,暫停了東南鋼鐵廠在福州的建設,而是把後期工程放在了上海。但是這已經是足以滿足國民軍體系下的諸多兵工廠的普通鋼材需求,畢竟國民軍體系下的軍工企業大概也就那麼幾個,一個是福州兵工廠,一個是福州飛機制造廠,一個是馬尾船廠,一個是江南船廠!其中福州飛機制造廠的鋼材需求是很小的,馬尾船廠和江南船廠是需求衆多的鋼材,這一年連續建造了衆多民船,也消耗了相當多了一部分東南鋼鐵公司的普通鋼材產量,但是對於軍艦用鋼東南鋼鐵公司卻是沒辦法滿足。至於福州兵工廠則是東南鋼鐵的最大用戶了,福州兵工廠擁有衆多下屬工廠,儘管諸多產業已經被拆分,比如兩個造船廠已經剝離了、飛機制造廠也獨立了出來,另外他們的化工部門即火藥廠聯合了其他幾個兵工廠的化工部門聯合組建了一個新化工企業獨立出來。福州兵工廠幾乎在兼併着衆多產業的同時也在進行拆分,最後以福州兵工廠的下屬各部門組建並構架了這年代極爲基礎但是完整的重工業體系。

福州兵工廠儘管衆多部門已經被拆分,只保留核心的武器製造和彈藥生產,比如火炮、槍支、彈藥。但是現在的福州兵工廠任舊是極爲龐大的軍工企業,在福州擁有火炮分廠、槍支分廠、槍彈分廠、炮彈分廠。另外還擁有四家嫡屬分兵工廠,廣州兵工廠、上海兵工廠、南京兵工廠、南昌兵工廠。這些分工廠中的廣州、南京、南昌三家兵工廠只擁有少數生產能力,只能批量生產彈藥,以及維修步槍火炮的能力,但是缺乏製造步槍火炮的能力,不過上海兵工廠卻是個例外,由於海軍方面的重資投入並希望把上海兵工廠打造成爲海軍專屬兵工廠,使得上海兵工廠大力發展,而且現在已經把步槍、機槍、子彈等陸軍所用的生產線逐步向南京兵工廠轉移,自身則是專注於海軍武器彈藥的研發和生產,比如海軍艦炮以及艦炮的大口徑彈藥以及魚雷等兵器。

實際上從頭到尾福州兵工廠就不能算是一個標準的企業,儘管陳敬雲利用各種手段把福州兵工廠進行了商業化,但是這個商業化也只是被華夏銀行所掌控,而不管是華夏銀行手裡的股份還是共和政府的國有股份,都是陳敬雲說了算,所以說這個福州兵工廠基本上就算是一個商業化的國有企業,不然也不會因爲陳敬雲的一句令下就不斷進行整合和拆分,用自身下屬的衆多部門打造出整個重工體系來。

儘管現在的福州兵工廠只剩下核心部門,但是他的鋼材需求任舊是最大的,幾乎消耗了近半的東南鋼鐵的產量。

但是福州兵工廠再大,他也只是一個軍工企業,所需要的鋼材也不是無止境的。到目前來說福州兵工廠加上兩個船廠一起雖然消化了東南鋼鐵廠的全部產能,實際上他們的需求還在一天天增大,但是今後的增長需求卻是在特種鋼材上,而不是普通鋼材。而特種鋼材對於現在的東南鋼鐵而言還是一個弱點,東南鋼鐵最新生產出來的炮管用鋼性能並沒有達到技術指標,用來造低膛壓的榴彈炮還好,但是嘗試着製造長身管的加農炮時發現無法滿足需求,爲此東南鋼鐵公司的專家們百思不得其解,並向美國公司展開了求助,和東南鋼鐵公司展開合作的美國公司對此說,別說教你們了,就算直接幫你們開機器生產都可以,只要給錢就行,並且獅子大開口要了百萬美元的索價。按照美國人的說法就是,設備已經運到,並且還手把手的教你們安裝好了,調試好了,各種專利的技術文件也堆滿了整個倉庫就等着你們去翻看了,我們的責任已經完成,剩下的就是你們中國人自己的事情了。

不但造炮用鋼出現問題,而造船用裝甲鋼也遲遲沒能仿製出來,試驗品是一批一批的出來,然後是一次一次的失敗。面對這種情況陳敬雲自然是不滿意的,他把史星叫來狠狠的批了一頓,並暗示他如果沒有能力把特種鋼仿製出來,那麼他就換其他人上去。

沒辦法之下,東南鋼鐵公司以總經理史星爲首,組織了一大批的鋼鐵專家進行攻關,其中幾個都是和史星一樣的留美幼童,另外的則是從國內各個地方高薪蒐羅而來的鋼鐵專家,比如從漢陽鐵廠就挖來了好幾個工程師,其中也有不少洋人,甚至還有一個奧匈工程師爲了高薪而被史星從八幡制鐵挖了過來。

實話實說,這還真不管怪美國人,人家把設備給你運來了,而且還幫着安裝好了,調試好了,其他的各種專利技術資料整整堆滿了一個倉庫。東南鋼鐵廠還是仿製不出來這就不是人家的問題,而是你自己的問題了。

說根到底,這欠缺的只是經驗,工程技術這種事情並不是那專利技術買來了就行,更不是有了設備就萬事大吉,很多時候,哪怕是設備上的螺絲多擰了一圈,那麼造成的結果就是截然不同的,而這種細節上的經驗人家是不會說的,需要靠自己慢慢去摸索,一點一點的去積累。

特種鋼材的生產遲緩,但是東南鋼鐵的普通鋼材產量卻是在快速上升,東南鋼鐵廠下屬的福州鍊鋼廠的產量還沒有達到頂峰,如果發揮出設計水準的話應該能夠達到十五萬噸的生鐵和十萬噸的鋼材產量。這個產量已經是能夠大體上滿足國民軍體系下現有的軍工企業的普通鋼材需求了,但是東南鋼鐵廠的上海鍊鋼廠卻已經是正在進行前期建設工程,除了搬來了原定於福州的設備外,東南鋼鐵廠還打算對上海鍊鋼廠加大規模,最後設計建設成爲一個擁有五十萬噸生鐵和二十萬噸鋼材產量的大型鋼鐵廠,而這個建設時間是極快的,一年後就能夠小規模投產,兩年後就能夠大規模投產,三年內就能夠達到設計產量。

很明顯的,到時候除非陳敬雲大造軍火,不然單憑軍工行業是無法消化這些鋼材產量的。而民用市場也極小,不太可能消化太多,所以陳敬雲得給這些鋼鐵找一個消化的市場,而最好同時也是最大的市場自然就是鐵路了。

而這個也是陳敬雲之所以要求粵漢鐵路和浙贛鐵路的修築中必須儘可能多的採用國產鐵軌的原因所在。到時候東南鋼鐵公司的產量如果足夠的話,他甚至都想要讓國內鐵路建設全部採用國產鐵軌。

可是法國和俄國並沒有答應包括國產鐵軌以及中國人就任鐵路分公司總經理的要求,加上這年頭法國和俄國對陳敬雲的共和政府而言並沒有太多的影響力,他們遠不如日`本和英國讓陳敬雲那麼忌憚,所以大家談不攏後就直接把他們排除掉了。

實際上,在列國提出來的條件中,法國和俄國提出的條件還算是中等的,至少他們沒有提出駐兵權和沿線礦產的專屬開採權。

要知道日`本的駐滬公司可是牛`逼哄哄地對陳敬雲說:鐵路貸款?沒問題,經營權只有三十年?沒問題,高級職員是中國人,沒問題,半數鐵軌必須用國產的,沒問題。大日`本帝國只有兩點要求:鐵路沿線駐兵權和鐵路沿線礦產專屬開採權!

氣的陳敬雲和法磊斯爵士幾乎當場吐血,還不等陳敬雲開口反駁呢,英國駐滬總領事法磊斯爵士就表示日`本如果執意要往英國在華的傳統商貿地區駐兵,帝國將會重新審視英日同盟的必要性!

日`本是牛`逼,但是英國更牛`逼啊,所以法磊斯爵士一開口,那日`本領事的臉色變了又變,紅彤彤的臉就跟非洲猴子的屁股一樣可愛,半天后才憋出一句:“對於大英帝國的利益帝國無意冒犯,沿線駐兵只是我爲了確保我國商業利益不受侵犯,不過如果男方政府能夠保證我國商人的利益了,沿線駐兵一事可以不提的!”

不得不說,這次日`本提出鐵路沿線的駐兵權讓英國憤怒了,長江流域,乃至整個長江地區除了雲南廣西外,其他的都是所謂的英國傳統商貿範圍,英國不會允許這個地區被其他國家染指的,更不允許中國的江南地區也變成和東北一樣成爲日`本的專屬經濟殖民地。

在日俄戰爭以前,基於英國和俄羅斯利益矛盾,尤其是在中亞、中東等地區的利益衝突,以及出於堵截俄羅斯,讓其無法獲得不凍港出海口的企圖,英國是在遠東支持日`本發動了對俄國的戰爭。而有着英國這個老大的支持,同樣又有來自美國的貸款,日`本雖然欠下了一屁股債,但是好歹是打敗了俄國。

而日俄戰爭日`本勝利了以後,佔據了東北和遼東地區,加上原有的朝鮮已經讓日`本的殖民地大爲膨脹,而英國向來是以世界老大自居,平衡政策是玩了好幾百年了,所以戰爭一結束呢就是對日`本施加了壓力,迫使日`本向中國歸還了遼東地區,同時支持俄國不支付戰爭賠款,讓日`本背上了沉重的外債壓力。不得不說當初英國的政策極爲成功,即削弱了俄國又讓日`本只獲得了表面的勝利,並差點把日`本的財政給玩崩潰了,如果沒有一戰的話,日`本也許就會被這些外債壓的無法翻身,最後乖乖成爲英國全球利益下的一個踏腳石。

如此情況下,日`本外了改善自身情況。更是加大了對東北朝鮮地區的排他性殖民,幾乎排斥美國、英國等所有西方國家的資本,而這種情況讓美國和英國等國家對日`本的關係急速變差,可以說一戰之前的日`本對外國際關係是差到了極點,美國把他當成太平洋最大的威脅看到,英國把他當成了遠東不穩定的潛在力量而極力壓制。這也是日`本爲什麼沒錢,但是卻制定了一個又一個更爲龐大的海軍發展計劃,力爭打造出一支可以抗衡美國在太平洋海上力量的海軍來。如果沒有一戰,日`本早不用幾年就得經濟奔潰了,如果沒有一戰,世界第三海軍的稱號也是輪不到他們戴在頭上的。

所以現在的日`本狀況是非常之糟糕的,面對中國的內戰也沒有出兵干預,只能採取代理人的扶持計劃,並想要慢慢的滲透到中國華東和華南地區。

可是他們依舊低估了英國人的敏感程度,所以日`本一提出鐵路沿線駐兵權的時候,英國就是跟被踩了尾巴的貓一樣跳了起來,然後是毫不猶豫的用強悍的態度迫使日`本打消這個可笑的念頭。

英國對於長江流域的看重是任何人都知道,中國內戰就已經影響到這他們的利益了,不過這好歹是中國的內戰,加上他們還是支持袁世凱統一的,所以被迫的捏着鼻子認下了他們在長江流域交戰,但是這種情況下不管是南方的共和政府還是北洋政府,都沒有攔截外國輪船活動與長江流域,比如有些可笑的是,儘管國民軍和北洋軍處於了戰爭狀態,但是上海到北京的鐵路交通和海上交通並沒有停止,每天江北和南京都有着渡輪載着乘客南下或者北上,南北的路上交通斷掉也只有去年蘇南戰事波及到南京的那幾天,其他時候國民軍和北洋軍進行軍事對持,但是交通卻是沒有停掉。

英國極力發對日`本在鐵路沿線駐兵,順帶着對日`本提出的沿線礦產專屬開採權也提出了反對,雖然英國的殖民地遍佈全球,有着全球資源的英國跟本就沒有必要太過注重中國的一些礦產資源,但是英國這年頭講究的是自由貿易,英國本國雖然不需要這些資源,但是也不能阻擋英國商人來中國投資礦產發財不是。

所以很搞笑的場面出現了,法國和俄國是被陳敬雲拒絕的,而日`本則是被英國一腳踢回了老家,陳敬雲都還沒反應過來呢,就被法磊斯爵士告知日`本人已經不打算參與粵漢鐵路和浙贛鐵路的競標了。

的確,要是沒了鐵路沿線駐兵權那麼這些鐵路投資對日`本而言就沒什麼吸引力了,如果再沒有了沿線鐵路的礦產專屬開採權,那麼日`本花費重資投資中國鐵路幹嘛,要知道他自己可是沒那麼多錢的,要拿出上億元來投資的話還得先到法國等國家進行融資然後再對中國進行鐵路投資。現今這兩個都被英國所阻擋了,而日`本又不敢和英國翻臉,這幾年的日`本比後世捱了核彈的日`本還要苦逼一些,那沉重的外債已經逼迫日`本連續裁撤陸軍好幾個師團,海軍的擴軍計劃又不能停下,弄的現在的財政餘額連每年的外債利息都償付不了。

所以在失去了日`本最爲注重的兩項條件後,日`本方面很快就失去了對這兩條鐵路的修築,不過人家也沒閒着,南邊不成那就去北邊唄,所以就是準備找袁世凱去了,準備在東北再修一條鐵路,或者在北方再那幾條鐵路的修築,要個駐兵權或者鐵路沿線礦產專屬開採權之類的。

如此一番過後,還沒進入前期談判呢,法國、俄國、日`本就已經出局了,就剩下了美國、英國、德國、荷蘭,比利時等國。這些國家的要求就正常多了,參考的是隴海鐵路的模式,主要採用商業合作計劃。

並且對陳敬雲提出的半數鐵軌必須用國產鐵軌也是表示有限度的同意,另外也都表示可以讓中國人擔任分公司的總經理,但是對一些投資額以及經營年限和其他細節卻是都有着差矣。

不過好說好歹這些條件都沒有超出主權的範圍,沒有駐兵和礦產專屬開採權的荒唐事。

而這些事情好壞也就是些許商業利益的事情了,陳敬雲也就沒有太多的參與,不過考慮到不久後的一戰,陳敬雲覺得又必要和德國搭上線,當然這不是說要去依靠德國或者支持德國的,而是因爲根據陳敬雲的認識,一戰德國是輸了的,到時候自己少不得會對德國宣戰,那時候就可以名正言順的把所有德國投資都沒收了,而且還可以和英國搞好關係。

不管是什麼年頭,和世界老大搞好關係是非常的必要而且是有好處的,雖然現在抱住了美國的大腿,但是現在的美國還缺乏底蘊,除了錢就不剩啥了,而英國身爲世界老大話說還是很有底氣的,將來中國收回租界之類的主權以及關稅主權和廢除其他的不平等條約,沒有英國點頭是不行的。

所以陳敬雲是授意交通部和外交部多和德國接觸,能拿多少錢就拿多少,看能不能坑他們一把!

第1054章 戰損(二)第548章 鄂木斯克會戰(一)第282章 參謀部會議(二)第306章 自造驅逐艦第651章 海軍下一步計劃第732章 大型裝甲航母第714章 波斯王儲來訪(二)第888章 登陸激戰(二)第773章 籌集軍費(一)第384章 鐵路之憂慮第60章 蘇浙局勢(三)第361章 利益代表第302章 遷移第929章 落日計劃(二)第220章 居仁堂(二)第765章 緬甸動亂第191章 伍世鍾第745章 印尼騷亂第143章 飛鴻號第946章 論功封賞第945章 前出太平洋第538章 中蘇的第一戰第944章 往紐約扔一顆?第716章 越南獨立陣線第100章 蔣朱之爭第852章 奄美海戰(一)第630章 大興土木第132章 商業競爭第686章 元山空戰第717章 安南阮家第1050章 坦克對決(五)第50章 袁屠夫在潮州第353章 王麒第1030章 調查局動盪第694章 琉球攻略(一)第909章 夜間攔截第699章 進軍琉球(二)第710章 希特勒的崛起第926章 美國人的震驚第569章 上野貞浩(一)第226章 參謀部總長(二)第563章 東海大海戰第203章 沈綱計劃(四)第86章 瞬間的永恆第540章 頑抗到底第145章 袁世凱的心思第846章 超級航空母艦第469章 戰爭紅利的前湊第1059章 大戰終結第598章 鎮壓(一)第710章 希特勒的崛起第891章 趙臨東第120章 徐鏡清的野望第298章 雷震春第七師第219章 居仁堂(一)第306章 自造驅逐艦第1021章 中德談判第192章 鎮江之戰(一)第281章 參謀部會議(一)第552章 海軍假日時代第1046章 坦克對決(一)第989章 塞薩洛尼基之戰(三)第806章 李玉挺的運氣第62章 黃興的北伐軍第591章 主炮的選擇第8章 暴風雨前夕第300章 皖贛之末第623章 財團壟斷第231章 酒和女人第474章 戰爭爆發!第420章 冬天繁榮第1005章 晉升儀式第663章 平壤城外的激戰(二)第753章 泰國的擴張(二)第270章 洪子泰(三)第458章 青島第一方案第123章 浙江之未來(一)第444章 第一次清洗第338章 主攻方向第717章 安南阮家第170章 廣州十月第230章 問與答第676章 南京冬日第65章 也許是愛情第710章 希特勒的崛起第1062章 血腥前夕第五四十二章 慶祥重型機械公司第102章 作戰司計劃第96章 福州體系第199章 上海之行(二)第818章 北方定(二)第856章 黎明攻擊第938章 投降爭論(二)第131章 軍事教育變革第494章 經濟戰爭第913章 中美談判第143章 飛鴻號第58章 蘇浙局勢(一)第147章 吉利斯(一)第540章 頑抗到底
第1054章 戰損(二)第548章 鄂木斯克會戰(一)第282章 參謀部會議(二)第306章 自造驅逐艦第651章 海軍下一步計劃第732章 大型裝甲航母第714章 波斯王儲來訪(二)第888章 登陸激戰(二)第773章 籌集軍費(一)第384章 鐵路之憂慮第60章 蘇浙局勢(三)第361章 利益代表第302章 遷移第929章 落日計劃(二)第220章 居仁堂(二)第765章 緬甸動亂第191章 伍世鍾第745章 印尼騷亂第143章 飛鴻號第946章 論功封賞第945章 前出太平洋第538章 中蘇的第一戰第944章 往紐約扔一顆?第716章 越南獨立陣線第100章 蔣朱之爭第852章 奄美海戰(一)第630章 大興土木第132章 商業競爭第686章 元山空戰第717章 安南阮家第1050章 坦克對決(五)第50章 袁屠夫在潮州第353章 王麒第1030章 調查局動盪第694章 琉球攻略(一)第909章 夜間攔截第699章 進軍琉球(二)第710章 希特勒的崛起第926章 美國人的震驚第569章 上野貞浩(一)第226章 參謀部總長(二)第563章 東海大海戰第203章 沈綱計劃(四)第86章 瞬間的永恆第540章 頑抗到底第145章 袁世凱的心思第846章 超級航空母艦第469章 戰爭紅利的前湊第1059章 大戰終結第598章 鎮壓(一)第710章 希特勒的崛起第891章 趙臨東第120章 徐鏡清的野望第298章 雷震春第七師第219章 居仁堂(一)第306章 自造驅逐艦第1021章 中德談判第192章 鎮江之戰(一)第281章 參謀部會議(一)第552章 海軍假日時代第1046章 坦克對決(一)第989章 塞薩洛尼基之戰(三)第806章 李玉挺的運氣第62章 黃興的北伐軍第591章 主炮的選擇第8章 暴風雨前夕第300章 皖贛之末第623章 財團壟斷第231章 酒和女人第474章 戰爭爆發!第420章 冬天繁榮第1005章 晉升儀式第663章 平壤城外的激戰(二)第753章 泰國的擴張(二)第270章 洪子泰(三)第458章 青島第一方案第123章 浙江之未來(一)第444章 第一次清洗第338章 主攻方向第717章 安南阮家第170章 廣州十月第230章 問與答第676章 南京冬日第65章 也許是愛情第710章 希特勒的崛起第1062章 血腥前夕第五四十二章 慶祥重型機械公司第102章 作戰司計劃第96章 福州體系第199章 上海之行(二)第818章 北方定(二)第856章 黎明攻擊第938章 投降爭論(二)第131章 軍事教育變革第494章 經濟戰爭第913章 中美談判第143章 飛鴻號第58章 蘇浙局勢(一)第147章 吉利斯(一)第540章 頑抗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