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宗社黨,袁氏阻礙

?不僅僅是日本,“大白艦隊”龐大的規模令傳統海軍強國意大利、法國也大爲震驚,甚至連海上力量最強的英國人看到緩緩駛近的“大白艦隊”時,也被這種場面震撼了。英國海軍大臣蘭斯多恩當時就不無憂慮地說:“英國人應該明白,如果美國人選擇了這條道路,他們能夠輕易地建立起一支海軍,先是與我們的海軍同等規模,然後再超過我們海軍的規模。”

所以,美國對於中國革命的態度是至關重要。再加上德國的暖昧,以及法國正在越北剿攻抗法武裝,也需要做出讓步,以免革命軍和臨時政府對抗法武裝的援助。

袁世凱可能要出山組閣,這對陳文強來說並不意外。良弼在督戰時中槍重傷,北洋軍稍微後退,與革命軍(豬)(豬)(島)。與其說是真的抵擋不住革命軍的進攻,倒不如說是有很大的故意成分在內。北洋軍將領在製造緊張空氣給朝廷看,逼朝廷起用袁世凱,攫取北方軍政大權。

在袁世凱看來,光靠北洋軍這幾鎮人馬,似乎已經不夠分量了。而且北洋軍的態勢十分不好,成了夾在朝廷和革命軍之間的肉餅。他必須藉着北洋軍和列強的支持,逼着朝廷讓他上位,然後將禁衛軍和毅軍都掌握住,憑北方這十幾萬兵力,或許才能與革命軍分庭抗禮。或打或和,沒有實力的話,那都是做夢,沒人會弔他。

停戰只是一種試探,試探革命軍的談和底線。同時,也能保存北洋軍的實力。

但這都是袁世凱的一廂情願,設計得很好,卻每每被陳文強所破壞。現在列強之中的美德因爲內幕交易已偏向於臨時政府,並不是全力支持他。而清廷與他之間的隔膜和猜疑。將隨着陳文強的一個個陰謀而更爲加深,他的上位計劃又將面臨擱淺的危險。

想要象歷史上那樣呼風喚雨,進退自如,袁世凱面臨着很多困難。換而言之,在和談中臨時政府也就有了相當有利的條件。

而得到重武器補充的北伐軍也開始出擊,繼光復徐州後。又向北挺進,與毅軍和北洋第三鎮對峙。而林述慶的鎮江軍乘坐艦船登陸煙臺,與煙臺“十八豪傑”欒鍾堯等人的革命部隊會合。

此時,以第三鎮代理統制吳鼎元爲首的反動軍官以武力壓迫,再加上原巡撫孫寶琦的暗中破壞,已經宣告取消獨立,整個省城濟南正籠罩在反革命復辟的恐怖之中。文登的一批反動士紳和流氓惡棍則剛剛發動了武裝叛亂,攻陷了已光復的文登、榮城,殺害了很多革命黨人。

林述慶親自帶兵出擊。橫掃文登、榮城,將受奸人煸惑、揭竿嘯聚的反革命軍隊一舉擊潰,以無情的手段殺戮了一批反動士紳和流氓惡棍,很多被打散並被壓制的山東革命黨人聞訊紛紛而起,趕赴煙臺、文登,前來會合。

隨後,在煙臺成立了山東革命臨時政府,欒鍾堯暫任代理民政總長。山東的革命形勢因此爲之一振。

西路軍熊克武部由鄂西入陝,進軍極速。震動陝西。此時陝西革命軍政府的隊伍正與甘肅和河南兩路清軍展開激烈的戰鬥,特別是長武縣失守,西線吃緊,在陝西乾州、永壽一帶,革命軍與清軍打得相當艱苦。聞知援軍到來,士氣大振。陝西兵馬大都督張雲山率革命軍奮力抵抗,使清軍始終不能攻破乾州城。

北伐奏捷,軍心民氣爲之一振,臨時政府歡欣鼓舞,滿清朝廷驚惶莫名。

……

北京的醇親王府被籠罩在一片昏黃之中。天就要黑了。多年以來,每到黃昏時分,太監們便把雕木的方型紙窗安在玻璃窗外,這叫上窗戶。但現在,窗戶沒上,也沒人督促。

書房寶善堂的燈亮着,肅親王善耆、恭親王溥偉、毓朗等都在其中,這些人都是反袁的宗社黨成員。攝政王載灃則緊鎖眉頭,正在聽着溥偉在大聲咆哮。

“袁世凱心狠手辣,居心叵測,起用他,乃與虎謀皮,萬不可行。”

“可英、日、法、俄等國公使都在向朝廷施加壓力,言非袁不能平定局勢,且北洋諸將又聯名發來電報,要求朝廷起用袁世凱,否則軍心不穩。”載灃嘆息着說道。

“那些外國人豈會安什麼好心。”肅親王善耆沉聲說道:“朝廷危難,他們可曾提供幫助,如今倒來指手劃腳。”

毓朗點頭贊同,說道:“北洋諸將乃袁某舊人,聯名發電有逼宮之意,萬不可輕易答應。”

攝政王載灃有些猶豫,將目光轉向溥偉身上,問道:“恭親王,你如何看待此事啊?”

“我早知袁世凱有王莽之奸,曹操之志,此等人萬不可用。即使天下分崩離析,也不可用這種奸邪頑劣之人。若邦分崩離析,憑皇上聰穎,勵志圖新,還可緩圖大業;若讓袁兇入朝,則是引狼入室,開門揖盜,則皇上危險之至,請攝政王三思!”溥偉氣憤填膺地連連跺腳,“京城有禁衛軍,吾等還可另外組織幾萬旗人士兵,東北八旗子弟也可組織決死隊,誓與叛賊以鐵血相見,決一死戰。”

真真假假,虛虛實實的傳聞和猜測,對於風聲鶴唳的滿清親貴很管用。而且在中國的傳統認識中,陰謀篡位比舉旗造反更爲可恨。所以,王莽、曹操都成了白臉大奸臣,受人詬罵。

不管溥偉的慷慨激昂是不是切合實際,但這確實很有助於會議的氣氛更加強烈,反袁的意向更加高漲。

“就算退一萬步,南方革黨真的殺到京城,咱們與之談判,也比將朝廷交到袁賊之手,由他待價而沽強上百倍。”毓朗的話招來了幾個白眼。

“薑桂題並不太可靠,駐於城外比較合適,京師九門還是掌握在禁衛軍手裡爲好。”溥偉岔開話題說道:“或者可調其去山東,迎戰亂黨匪軍。”

“委高官,奪其兵。”肅親王善耆幽幽地說道:“另值軍情緊急。請攝政王求皇帝命令王公大臣捐獻私財,毀家紓難,共濟時艱。”

“對,共濟時艱。”溥偉說道:“吾願領毅軍,爲皇上,爲大清血戰到底。”

“南方臨時政府成立。輿論洶洶,朝廷也要表示一下姿態,以求贏得民心纔是。”毓朗說道:“我看張之洞的奏議可以考慮。”

又是幾個白眼飛來,毓朗雙手一攤,苦笑道:“時至今日,形勢如此危急,還是什麼都不捨,如何能行,這人心向背。難道各位還看不清楚嗎?”

按照張之洞的奏議,召開國會,由國會起草憲法,由國會選舉責任內閣,皇族不得充當國務大臣。這樣,皇族將無一點權力,攝政王成了一個空架子,連皇上也成了一個擺設。大清不就名存實亡了嗎?

不過,現在恐怕也只能如此了。攝政王載灃一着急。口吃的毛病又犯了,“那個——這個,還,還有別的辦法嗎?”

肅親王善耆嘆了口氣,說道:“以立憲緩革命,這也是沒辦法的辦法。至不濟也能保住皇上,再聯絡康、樑等人,或可有所轉機。”

“我看不如讓皇上與太后至承德別宮暫避,效咸豐帝秋狄木蘭。”溥偉皺着眉頭建議道。

屋內沉寂了片刻,毓朗搖頭道:“去承德暫時使不得。如今和當年咸豐帝不同。天下百姓皆眼望帝京,若皇上一動,則天下必人心惶惶,如此退出關外,則大清江山再難恢復。且京畿已有革命黨活動,東北三省也有革匪圖謀舉事,現在鸞駕起行,路上難保不出意外。”

肅親王善耆點頭贊同,說道:“此言甚是,還是等等再說。還有,袁世凱與革黨暗通款曲,我們是不是也派出使者南下,試探試探革黨的最終底線,或許可緩解一下革黨的咄咄攻勢?”

“袁,袁世凱那邊,如,如何處置?”攝政王載灃問道。

“讓他進京,他不是要組閣嗎,就讓他來領內閣總理大臣的職位。”溥偉咬着牙說道:“只要他進了京城,就殺了他。”

“他要不來怎麼辦,內閣總理大臣的職位不能給。”毓朗連忙阻止,說道:“不如事先言明,只要他能率北洋軍平定革匪,朝廷就讓他組閣。”

幾個人又秘密商議了一番,最後定下了章程,便開始分頭行動。

…………

天津,英國租界,袁世凱住處。

酒席還未散去,袁世凱便獨自回到了書房,他的心腹智囊楊士琦正焦急地等在這裡。

“杏城,又有何消息?”袁世凱故作鎮靜地問道。

楊士琦將電報遞給袁世凱,憂心忡忡地說道:“朝廷催促袁公去前線督師,並加封一等伯之爵位。並表示,如袁公能平定亂黨,則可組閣。”

“還真是不見棺材不落淚。”袁世凱也不看電報,恨恨地一扔,陰沉着臉說道:“還真沒看出來,載灃還真有個倔勁。”

“據智庵所言,這是宗社黨乾的好事。”楊士琦說道:“對付那幾個死硬的傢伙,依我之見,除之爲上。”

袁世凱點頭,他也想過殺掉幾個宗社黨內爲首的親貴,但是,他考慮到,京城內還有禁衛軍,如果過於刺激他們,恐怕會適得其反。而且殺掉皇族,會驚動整個清室,這不但使他永遠洗不清“曹操”之惡名,也不利於他穩妥地從清室手裡接過權力。

楊士琦見袁世凱沉默不語,便不露聲色地道:“袁公,你不便下手,可用三十六計中的借刀殺人一計。現在,不就有個很好的人選嗎?”

袁世凱禁不住笑了起來,說道:“杏城,你看汪精衛此人如何?”

“此人志大,不甘人下;其才高,更自視才高,更不願在人之下。所以,若能滿足其一己之慾望,特別是權力之慾望,他無所不做。”楊士琦笑道:“他北上不就是爲名爲利嗎?”

袁世凱說道:“不過,他對共和似乎真的心意篤深。”

“那也是爲了一己之慾。”楊士琦不以爲意地說道。

袁世凱想着剛纔酒席上的對話,點了點頭,表示贊同,說道:“汪精衛曾言:革命黨人的目標就是要推翻清廷,爲了達到這一目標,他們不惜使用任何革命手段!”

“好啊!百川歸大海嘛,我們的目標乃是一致的,正如袁公,爲國爲民着想,還是不大動干戈爲上策。”楊士琦意味深長地笑道。

“清廷這些年來,已把國家糟蹋成千瘡百孔,國貧民窮,若再進行一場內戰,怕只有招致亡國了。”袁世凱裝出憂國憂民的樣子嘆息着,轉而又皺起眉頭問道:“只是南方臨時政府已然成立,又將置吾等於何地?”

楊士琦苦笑了一下,說道:“可請皙子兄爲南北調和繼續努力,只是還需請列強向其施壓,再與陳文強聯絡商議,方能得以成全。”

袁世凱輕輕點頭,說道:“陳文強在上海正與皙子商談,可能很快就會有結果。不論如何,先看看他們的條件再說。”

計議已定,袁世凱又回到了客廳的宴席上,楊度、袁克定作陪,汪精衛赫然在座。雖然汪精衛酒量甚宏,但也面帶潮紅,有些醺醺然了。

袁世凱入席,氣氛再度熱烈,幾杯酒下肚,袁世凱故作姿態地嘆了口氣道:“清帝退位的事,目下已成僵局,其實也就是那麼幾個不知天高地厚的皇族親貴,在死撐着,他們有禁衛軍做實力後盾。照此下去,內戰不休,兵連禍結,國將不國。”

汪精衛見袁世凱一副悲天憂國的樣子,沉思了一會兒,問道:“袁公,對於時局,您難道左右不了嗎?”

袁世凱搖搖頭苦笑道:“你要議和,可革命軍不買帳,清廷又不接受。開戰嗎?我又不忍生靈塗炭,國家破碎。目下之清廷,雖可比作一座古老殘破的大房子,不過,要推倒它,即使千百人一起使勁,也還不一定能達到目的,話又說回來,若抽掉其中幾根頂樑柱,它便會自己傾倒下來。”

汪精衛明白了袁世凱要他刺殺宗社黨首腦的意圖,他又沉思了一會兒,答道:“除掉頑固之滿族親貴,我當盡力而爲。”(。)

第26章 第一桶金第282章 提前準備的中日戰事第282章 提前準備的中日戰事第27章 酒席,歌女第273章 訪德第23章 禮字輩大佬第236章 重擊,敗得不冤第169章 戰略戰術的改變第68章 同樣的迷惘者第87章 覲見,新政之弊利第152章 先機,北辰的設想第236章 高調歸羊城第224章 錢,都緊張第210章 繁瑣雜事,清廷的兩難第65章 理工人才,整合幫派第174章 炮兵編制第256章 革命吸引,領先意識第239章 大勝第248章 北京新面貌第168章 長期方略,爆發第183章 開闢滇南,首個突破第125章 思路引導,誰虧誰賺第45章 求知少年第90章 廣州第43章 安頓第33章 遠方客商第268章 重創,英法的態度第55章 對德國的分析第35章 酒宴第37章 悠閒,幫派無處不在第16章 人才儲備,聲名鵲起第89章 少年,去東京戰鬥吧!第204章 獨立,獨立……第209章 戰局變換,再會張之洞第159章 無題第206章 你拿我沒轍,軍火販子第1章 奮鬥的意義第19章 失落,恬靜的嚮往第231章 風風火火來改革第143章 不投脾氣,鐵血夢想第113章 兵匪,伏擊第275章 中德會談二第46章 味素問世第94章 瓊州之基第67章 革命黨?第213章 編練新軍,再謀官職第197章 猛烈展開,北上會袁第19章 心死,追人第263章 宴會外交第196章 積聚的實力,總體良好第291章 交還青島,無理挑戰第189章 縱橫桂省,襲擾戰第160章 起事推後,初識黎元洪第176章 強硬不退,踏足上海第225章 不和諧的聲音,陳袁再會第170章 內線外線,摧枯拉朽第80章 理論班子第一人第169章 革命領袖的選擇,反攻在即第188章 滇省震動第11章 出頭解圍,同坐?第78章 拒法拒俄第257章 招攬,變化第113章 兵匪,伏擊第19章 心死,追人第118章 競爭,避實擊虛第83章 人生轉折,操練第73章 南洋之行的收穫第181章 半年之期第127章 大革命家閃亮登場第270章 潛艇,華僑第37章 悠閒,幫派無處不在第157章 殺伐果決,栽贓陷害第175章 實力,跋扈第2章 博覽會之感第237章 定遼東第193章 這樣打似乎不對第178章 主場設想,地方自保第284章 大敵——日本第98章 抵制的成本,針對辦法第197章 集結號,風起第169章 革命領袖的選擇,反攻在即第267章 大軍發動,借外安內第167章 英人的刮目相看第54章 攤牌第207章 大戰第108章 毛娃娃,山谷基地第89章 少年,去東京戰鬥吧!第233章 第一輪和談第58章 行前瑣事第119章 退出的安排第74章 回滬第138章 遲來的拜見第193章 謀劃深遠第249章 肅王伏法,大總統第176章 強硬不退,踏足上海第44章 豁然開朗,缺助手第286章 戰前大借款第26章 第一桶金第33章 團體?政黨?第83章 伯蓀來訪
第26章 第一桶金第282章 提前準備的中日戰事第282章 提前準備的中日戰事第27章 酒席,歌女第273章 訪德第23章 禮字輩大佬第236章 重擊,敗得不冤第169章 戰略戰術的改變第68章 同樣的迷惘者第87章 覲見,新政之弊利第152章 先機,北辰的設想第236章 高調歸羊城第224章 錢,都緊張第210章 繁瑣雜事,清廷的兩難第65章 理工人才,整合幫派第174章 炮兵編制第256章 革命吸引,領先意識第239章 大勝第248章 北京新面貌第168章 長期方略,爆發第183章 開闢滇南,首個突破第125章 思路引導,誰虧誰賺第45章 求知少年第90章 廣州第43章 安頓第33章 遠方客商第268章 重創,英法的態度第55章 對德國的分析第35章 酒宴第37章 悠閒,幫派無處不在第16章 人才儲備,聲名鵲起第89章 少年,去東京戰鬥吧!第204章 獨立,獨立……第209章 戰局變換,再會張之洞第159章 無題第206章 你拿我沒轍,軍火販子第1章 奮鬥的意義第19章 失落,恬靜的嚮往第231章 風風火火來改革第143章 不投脾氣,鐵血夢想第113章 兵匪,伏擊第275章 中德會談二第46章 味素問世第94章 瓊州之基第67章 革命黨?第213章 編練新軍,再謀官職第197章 猛烈展開,北上會袁第19章 心死,追人第263章 宴會外交第196章 積聚的實力,總體良好第291章 交還青島,無理挑戰第189章 縱橫桂省,襲擾戰第160章 起事推後,初識黎元洪第176章 強硬不退,踏足上海第225章 不和諧的聲音,陳袁再會第170章 內線外線,摧枯拉朽第80章 理論班子第一人第169章 革命領袖的選擇,反攻在即第188章 滇省震動第11章 出頭解圍,同坐?第78章 拒法拒俄第257章 招攬,變化第113章 兵匪,伏擊第19章 心死,追人第118章 競爭,避實擊虛第83章 人生轉折,操練第73章 南洋之行的收穫第181章 半年之期第127章 大革命家閃亮登場第270章 潛艇,華僑第37章 悠閒,幫派無處不在第157章 殺伐果決,栽贓陷害第175章 實力,跋扈第2章 博覽會之感第237章 定遼東第193章 這樣打似乎不對第178章 主場設想,地方自保第284章 大敵——日本第98章 抵制的成本,針對辦法第197章 集結號,風起第169章 革命領袖的選擇,反攻在即第267章 大軍發動,借外安內第167章 英人的刮目相看第54章 攤牌第207章 大戰第108章 毛娃娃,山谷基地第89章 少年,去東京戰鬥吧!第233章 第一輪和談第58章 行前瑣事第119章 退出的安排第74章 回滬第138章 遲來的拜見第193章 謀劃深遠第249章 肅王伏法,大總統第176章 強硬不退,踏足上海第44章 豁然開朗,缺助手第286章 戰前大借款第26章 第一桶金第33章 團體?政黨?第83章 伯蓀來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