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 縱橫桂省,襲擾戰

清朝軍隊起源於清太祖努爾哈赤首創的滿族八旗兵,後增設蒙、漢八旗,合爲24旗。因民族歧視、養尊處優、生活腐敗、制度落後等原因,八旗兵逐漸走向衰敗。

而綠營兵是以歸附的明軍和收編的漢族地主武裝改建而成各省駐屯軍,用綠旗作標誌,以營爲建制,故稱綠營兵。隨着被用於緝捕、緝私等地方差役,訓練不實,紀律鬆弛的綠營兵不久也無可挽救地走向了衰落。因太平天國的興起,八旗和綠營已腐不堪用,清政府急令各省官紳興辦團練助剿……

湘軍、淮軍、練軍……改來換去,終究是“湯老藥雜”。到了晚清,舊軍已不堪用,在體制上互不隸屬、指揮混亂,軍官欺上瞞下、庸劣無能;士兵素質低下、毫無鬥志,以致每戰一觸即潰,遇敵望風而遁。

要提升軍隊作戰能力,必須裁減舊軍,編練新軍。對於人數達百萬之衆、每年耗銀千萬兩的舊式陸軍,這無疑是釜底抽薪、去腐滋新之策。

而清末軍制改革的思路,大體上是由新軍扮演國防軍的角色,而各省舊軍改編爲巡防營,負責地方安全。這一安排不能說不合理,但行事過於操切,加上中央與地方的財賦劃分未能清理,這在之後的風雲突變之際,那些朝廷親貴也就嚐到了無盡的苦果。

按規定,地方上的巡防營平時置於各省總督巡撫管轄之下,戰時則置於陸軍部的指揮下。巡防營只有步兵和騎兵兩個兵種,每省不得超過五路,每路不得超過十營。

但巡防營是過去無用的綠營、練軍、防軍和團練的一個替代,而且毫不客氣的繼承了前輩們的大部分弱點,比如統領們大多爲舊式軍官。士兵也大半來自之前的綠營、團練等,各方面素質都很差。這些隊伍儘管練過洋操,也大部分配備了西式武器,但精神散漫,軍紀廢弛,戰鬥力十分低下。

從歷史上來看。清軍對外敵的作戰屢屢慘敗,並不能單純地歸咎於武器裝備上的差距。比如甲午戰爭,清軍裝備是超過日軍的,但由於軍隊長期鈍化,訓練既跟不上,更缺乏和敵人面對面“刺刀見紅”的肉搏意志,看到別人端着刺刀時只是掉頭就跑。而這也恰恰是自鴉片戰爭以來,外國軍隊打垮清軍最爲有效的戰法。

綜上所述,類似於清軍巡防營的舊軍。即便是對上勇猛的、以冷兵器爲主的民間暴動隊伍,也很難說穩操勝算。這也就能解釋得通,歷史上同盟會發動會黨所進行的起義,幾百人,甚至是百八十人、幾十條槍,也能折騰一番,令清軍損失不小。

而現在,清軍的對手可是訓練嚴格、裝備齊全、士氣高昂的革命軍。革命軍的骨幹是些什麼人。說是仁人志士、熱血青年都不足以概括。很多人都是已經超越時代侷限的革命者,拋頭顱。灑熱血,以身殉志,以命酬國,根本是不在意個人的生死。

所有的苦難和折磨,所有呼嘯而至的白刃和炮石,在這種超脫凡俗的偉大精神面前。變得那樣蒼白無力。精神的偉大,超越了苟活生存的微渺智力。正因他們的存在,中華國家短暫的四分五裂,因停滯而產生的遍體鱗傷,甚至政權一時間的分崩離析。都能在強大的民族精神力量下得以癒合創傷。

………

舊式清軍不堪戰,這是早就可以定論的事實。但革命軍摧枯拉朽,取得如此大的戰績,卻還是大大超出了起事之前的估計。

反正,投降,逃跑,清軍不斷上演着這三部曲。戰鬥頻繁而不激烈,武器裝備上的優勢是一方面,英勇無畏的氣概更重要。

伏擊,攻城,繳獲;革命軍越打越有信心,越打越對戰鬥中敵我雙方的兵力配備有準確的計算。

而接連光復河口、蒙自、開遠、石屏、建水、通海,以及之前襲佔的防城、欽州、靈山,使革命軍繳獲了相當多的錢糧物資,爲長期堅持打下了一個好的基礎;不斷殲滅清軍,又使槍枝彈藥得到了變相的補充,能夠支撐革命軍連續作戰;光復區的大幅拓展,更爲軍政府將要實施的因地就糧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由滇南席捲向北的攻勢不僅使革命軍拓展了戰略迴旋的空間,更調動了南下的清廷援軍。就在湘、鄂、黔三省的清軍向昆明急進,趕來增援之時,革命軍再次機動,在滇南只留下龍支隊三千人虛張聲勢,其餘人馬則星夜返回廣西,與百色的陸支隊會合,突然東進,連克都安、馬山兩縣,南下武鳴,與根據地的本部人馬和王支隊對南寧形成了三面夾擊之勢。

從目前的形勢來看,清軍計劃是採取三面圍攻的策略。西面以滇、川、黔三省人馬爲主,北面是湘、鄂、桂三省聯軍,東面則是廣東新軍和巡防營。

但革命軍的突然聚力攻擊,攪亂了滇省,殲滅了大量滇省清軍,爲保昆明,雲貴總督錫良急命湘、鄂清軍改道雲南。廣西清軍經過陸榮廷、龍濟光這兩次反正,又被革命軍連番打擊,已經殘破。湘、鄂清軍轉而西入雲南,立時便使廣西的清軍顯得勢單力薄。

而廣東清軍重佔防城、欽州,又分兵五營進入南寧協防,意圖是將革命軍擋在南寧以西的區域內,等待大軍雲集,再齊攻進剿。等到黃岡和七女湖起義爆發,總督張人駿又急調水師提督李準率五營人馬離開欽州,前往潮汕鎮壓。

這樣分析下來,革命軍避強就弱,再度於廣西發動攻勢,也就順理成章了。

當時的廣西省會是桂林,但南寧乃是桂省名城,既爲南寧府治又爲左江道治和宣化縣治,地理位置很重要,政治影響也更大。

但革命軍是否真的要攻克南寧,造成更大的政治影響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作出攻打南寧的姿態。使得清軍驚慌害怕,將周邊人馬抽調一空,又向桂林、柳州等地清軍求救。這不僅造成了南寧周圍縣鎮的防衛形同虛設,更給革命軍造成了機動殲敵的良機。

武鳴、上林、賓陽等縣被輕鬆光復,革命軍迫近南寧,然後突然北上來賓縣。殺入柳州府,兵逼府治柳州。

柳州城堅,守軍閉城死守,革命軍便繞城而過,向桂林開進,卻暗留伏兵於鹿寨,一舉殲滅被強令出城尾追的清軍數營。隨後,僞裝成敗兵詐開柳州城門,大隊人馬蜂擁而入。一番戰鬥後光復重鎮柳州。

桂林告急,廣西巡撫張鳴歧頻頻向清廷發報求援,匆忙拼湊了六七千巡防軍,加固城防,準備死守到底。

佯攻桂林,幾乎調空了地方清軍後,革命軍由柳州西進,進入慶遠府(現河池地區)。南丹、天峨、鳳山、東蘭等縣輕鬆光復,殺入黔省境內。佔領平塘、獨山兩縣,離黔省省會貴陽已不足百里之遙。

趁着廣西清軍勢弱膽喪,革命軍忽東忽西,忽南忽北,雖不能全部都鞏固佔領,但卻摧毀了清廷的地方政權。使百姓看到了清軍的軟弱無能,見識了革命軍的勇武,以及各項政策措施,消除了恐懼和誤會。

這一番縱橫攻掠後,清軍的圍攻計劃基本失敗。桂林、貴陽接連受到威脅,不得不駐重兵防禦。滇省、桂省清軍遭到慘重損失,兵力已嫌不足,圍剿的大網尚未形成,便被革命軍的主動出擊撕出了大窟窿。

此時,清軍能發起主動進攻,並且實力較強的只有集結於昆明的部隊了。其中有湖北新軍第八鎮第一協,滇省巡防隊二十個營,黔省巡防軍十個營,共計一萬五六千人。而貴陽遭到威脅,黔省巡防軍有八個營奉命返回,但兵力依然遠超當面的革命軍龍支隊。

而清廷也因此而改變了部署,一面繼續抽調湘、贛清軍南下兩廣,力求穩住局勢;一面命令滇省清軍“速行進剿,克復失地”。

這樣一來,原定的三面會剿便成了重點進攻,主戰場便在滇南。

……

石屏州,又名石平,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石坪州爲石平,後改石屏,屬臨安府。後清沿明制,依然如此劃分。

全州地勢北高南低、西高東低中間凹,似一向東開展的撮箕,可歸納爲“三山夾兩河”,“九分山有餘,一分壩不足”的山區地形。地勢以山多地少、山河相間、嶺谷並列、高差懸殊、垂直明顯爲特點。再加上亞熱帶高原山地季風氣候,森林覆蓋率很高。

“同胞殺同胞,豬狗不如,天地不容。”“滿人不過爾爾,汝等皆爲奴隸,奈何不奮起一擊。”“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屠戮百姓,天打雷劈。”“不殺降,不虐俘。”“鐵桿漢奸,遺臭萬年。”“漢家好兒郎,奈何作馬牛?”……

一路上,每隔一段距離,便能在樹上、石壁上、牆上看見類似的標語,使進入此地的清軍前鋒明白這不是簡單的民亂,而是一羣有組織、有領導、有理想的革命黨。

一九零七年,清廷確定新軍軍制,規劃擬練全國陸軍三十六鎮(相當於師),分配給湖北兩鎮指標,爲第八鎮和第十一鎮,當時第十一鎮尚未完全練成,湖北實只練成一鎮和一混成協即陸軍第八鎮(相當於師)和暫編第二十混成協(相當於旅)。而在全國,其他各省新軍或是尚未編練,或是隻有一標兩標,湖北新軍便成爲當時僅次於袁世凱北洋軍的軍事力量。

而奉調而來的是湖北新軍第八鎮步兵第十五協,轄二十九標(標統張景良)、三十標(標統楊開甲),另有第八鎮炮兵第八標兩營,工程第八營,輜重第八營,憲兵營,共是五千三百餘人。

相對於巡防軍這樣的舊式軍隊,新軍的裝備和訓練自然不可同日而語。而對於革命軍,新軍固然是加倍重視的對手,但在裝備上,除了火炮之外,新軍並不佔有優勢。現在的清廷新軍,除了北洋新軍裝備馬克沁機關槍(數量不詳),後增設機槍營外,其他各省新軍並沒有這種武器。

從戰力上來看,新軍遠勝巡防軍,但在滇南卻未必能正常發揮。嶺南的地形地勢畢竟不爲湖北新軍所熟悉和適應。山山相連,洞洞相通,山林莽莽,河流遍繞。這裡不會有一馬平川的正規戰、馳騁草原的騎兵戰,卻需要湖北新軍所陌生的山地叢林戰。

二十九標一營管帶何錫番面色不愉、眉頭緊皺,對沿途的複雜地勢感到有些頭痛。山多林密,狹路坡陡,樹多草深,時不時的冷槍襲擾,使部隊的行進十分緩慢。特別是與一營混在一起,充當嚮導作用的滇軍巡防隊,稍有風吹草動便驚呼亂叫,弄得新軍也神經緊張。

“轟!”,路旁的亂石堆突然毫無徵兆地爆炸開來,一股黑煙騰起,碎石被崩的到處亂飛,正在行進的清兵被炸得暈頭轉向,更有不少士兵被尖利的石頭擊中,慘叫着倒下。

趁着清兵被炸後的混亂,草叢中、樹木後突然出現了十幾個人影,射出一通排槍,子彈呼嘯着飛向了敵人。在慘叫和驚呼聲中,十幾個人影又飛快地撤退,只看見草動樹搖,一會兒便蹤影全無。

排長方興又躲過了一劫,只是肩膀被激飛的碎石劃了一道口子,鮮血直流。望着倒在地上的士兵,他既憤恨又無奈,還有後怕。這麼一次次的搞下去,早晚要了自己的命。如果真刀真槍的搏殺,他覺得憑士兵的戰鬥,完全能對付這些襲擾的敵人,可敵人就是不給他施展的機會。

一個被碎石擊中臉面的士兵在地上呼痛翻滾,血從捂臉的指縫中不斷流出。不遠處一個被子彈射中脖子的士兵,已經一動不動,從傷口汩汩流出的血成了一個小血泊,眼見是死透了。還有一個大腿被子彈擊穿的清兵,叫得跟殺豬一般。

…………

第20章 搭救第235章 無題第260章 奇襲勝利第236章 重擊,敗得不冤第60章 南洋攻略第275章 中德會談二第4章 過苛,面具第46章 味素問世第148章 喧賓奪主,袁大頭爽約第240章 革命的兩條戰線第248章 北京新面貌第258章 海陸佈署第270章 潛艇,華僑第175章 實力,跋扈第101章 馬上見分曉第225章 不和諧的聲音,陳袁再會第87章 堅強決心,蘇報第162章 四下忽悠,爭取很必要第217章 最後的全力支撐第172章 援越之議第175章 實力,跋扈第39章 新思路第219章 外交折衝,專訪第95章 換馬,革命聯合第202章 無題第247章 清室安置第167章 英人的刮目相看第119章 退出的安排第185章 對憲政派的引導第246章 北京,強行籌款第241章 無題第15章 煽風點火第74章 回滬第53章 一箭三雕第106章 連鎖計劃第21章 現實,人脈第3章 把人當人看第256章 先國家後政治第73章 佈局,人販第54章 攤牌第70章 雙花洪棍第17章 吃講茶第76章 商團的前景第170章 內線外線,摧枯拉朽第78章 拒法拒俄第106章 連鎖計劃第182章 同盟會的孤注一擲第285章 飛機、坦克、青黴素第19章 失落,恬靜的嚮往第95章 換馬,革命聯合第28章 無題第268章 重創,英法的態度第200章 輕取武昌第52章 內應外合第121章 切身經驗第214章 宗社黨,袁氏阻礙第98章 抵制的成本,針對辦法第189章 亡也忽焉,北洋第五鎮第96章 戰士的理想,三駕馬車第186章 無題第63章 問題和展望第37章 悠閒,幫派無處不在第254章 公路發展,溫存第135章 商談,忽悠第194章 財政困難是關鍵第33章 遠方客商第45章 革命起航第184章 德皇接見第60章 施惠羅登,陳家屈服第19章 失落,恬靜的嚮往第88章 革命的具體和細節第18章 候選,華人的稱呼第257章 政黨轉型,挑釁的想法第33章 遠方客商第204章 獨立,獨立……第75章 僞裝立憲派的好處第242章 攫取海軍,西南形勢之變第290章 陰你一把,戰爭爆發第211章 猛烈攻擊第260章 奇襲勝利第210章 手段多樣,海外華僑第273章 訪德第237章 定遼東第295章 戰爭暫時的結束第207章 大戰第73章 南洋之行的收穫第37章 無題第263章 宴會外交第207章 大戰第187章 試探溝通,刺陳第49章 銷售網點,一炮打響第180章 離去,秘會第214章 宗社黨,袁氏阻礙第116章 排水救人論第253章 日美濫觴第183章 開闢滇南,首個突破第1章 重生的感悟第48章 壯師和矮師第54章 一切順遂
第20章 搭救第235章 無題第260章 奇襲勝利第236章 重擊,敗得不冤第60章 南洋攻略第275章 中德會談二第4章 過苛,面具第46章 味素問世第148章 喧賓奪主,袁大頭爽約第240章 革命的兩條戰線第248章 北京新面貌第258章 海陸佈署第270章 潛艇,華僑第175章 實力,跋扈第101章 馬上見分曉第225章 不和諧的聲音,陳袁再會第87章 堅強決心,蘇報第162章 四下忽悠,爭取很必要第217章 最後的全力支撐第172章 援越之議第175章 實力,跋扈第39章 新思路第219章 外交折衝,專訪第95章 換馬,革命聯合第202章 無題第247章 清室安置第167章 英人的刮目相看第119章 退出的安排第185章 對憲政派的引導第246章 北京,強行籌款第241章 無題第15章 煽風點火第74章 回滬第53章 一箭三雕第106章 連鎖計劃第21章 現實,人脈第3章 把人當人看第256章 先國家後政治第73章 佈局,人販第54章 攤牌第70章 雙花洪棍第17章 吃講茶第76章 商團的前景第170章 內線外線,摧枯拉朽第78章 拒法拒俄第106章 連鎖計劃第182章 同盟會的孤注一擲第285章 飛機、坦克、青黴素第19章 失落,恬靜的嚮往第95章 換馬,革命聯合第28章 無題第268章 重創,英法的態度第200章 輕取武昌第52章 內應外合第121章 切身經驗第214章 宗社黨,袁氏阻礙第98章 抵制的成本,針對辦法第189章 亡也忽焉,北洋第五鎮第96章 戰士的理想,三駕馬車第186章 無題第63章 問題和展望第37章 悠閒,幫派無處不在第254章 公路發展,溫存第135章 商談,忽悠第194章 財政困難是關鍵第33章 遠方客商第45章 革命起航第184章 德皇接見第60章 施惠羅登,陳家屈服第19章 失落,恬靜的嚮往第88章 革命的具體和細節第18章 候選,華人的稱呼第257章 政黨轉型,挑釁的想法第33章 遠方客商第204章 獨立,獨立……第75章 僞裝立憲派的好處第242章 攫取海軍,西南形勢之變第290章 陰你一把,戰爭爆發第211章 猛烈攻擊第260章 奇襲勝利第210章 手段多樣,海外華僑第273章 訪德第237章 定遼東第295章 戰爭暫時的結束第207章 大戰第73章 南洋之行的收穫第37章 無題第263章 宴會外交第207章 大戰第187章 試探溝通,刺陳第49章 銷售網點,一炮打響第180章 離去,秘會第214章 宗社黨,袁氏阻礙第116章 排水救人論第253章 日美濫觴第183章 開闢滇南,首個突破第1章 重生的感悟第48章 壯師和矮師第54章 一切順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