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卷52章 【張信報信】

燕王朱棣病危的消息傳到京師,世子朱高熾匆匆忙忙地帶着兩位弟弟進宮辭行。新皇朱允炆礙於少年時與朱高熾的情分,也不願阻撓,只得駁了兵部尚書齊泰,放歸朱高熾兄弟三人。

豈料朱高熾等人前腳剛走,聽了消息的魏國公徐輝祖便進宮建言:“萬歲既已決定要放歸高熾兄弟三人,臣自當奉命。只是臣的三個外甥中,惟有高煦最爲勇悍無賴,不但不忠,還將叛父。臣料定他日必爲後患。萬歲不如將其留在京中,以免日後胡行。這不也是聖人所謂的仁道麼?”

對朱高熾兄弟三人,朱允炆也是見了的,確也覺得老二朱高煦倔傲不遜了些,常有失人臣之禮處。此時聽徐輝祖說起,越發覺得朱高煦日後恐爲患大明,便要派人去追。偏巧五軍都督府的都督僉事張玉也在宮外請見,召見來一說,竟與徐輝祖不謀而合。朱允炆常聞張玉的名頭,洪武晚年張玉也在邊疆立了不少戰功。朱允炆不及細想,便遣了張玉帶領轄下人馬出城,要去追回燕王的二王子朱高煦。

朱允炆卻哪裡想到,這張玉與燕王朱棣素來交厚,在朱棣名聲不顯的時候二人便常有走動,暗地裡張玉乃是最忠心燕王的一個人了。張玉是從紀綱口中得了消息,這才主動請纓出城追擊。其實這只是張玉尋的脫身之法罷了。張玉真正想要的,是爲王子解困、也爲去北平追隨燕王尋個藉口。

一連十數日,朝廷不見張玉的迴音,情知有變。再去打探,才知朱高熾一行一路快馬疾馳、過關殺吏,此時眼見已是要入北平的境內了,想再追回也是無望。朝廷想要發難,卻因派往北平的謝貴、宋忠尚且立足不穩,且並無燕王的把柄,只能作罷。齊泰等人計議一番,也僅能下旨斥責燕王二子朱高煦而已,並召燕王府的長史葛誠進京問訓。

朱高熾兄弟三人匆匆趕回北平,才知燕王朱棣病危乃是爲了召回自己兄弟而使的詐,這才放下心來。父子四人數月之後重新團圓,自是一番高興。偏在長史葛誠被召入京一月過後,在北平爲燕王暗調人馬、打造兵器的校尉於諒和周鐸忽然沒了蹤影,不知去向。又過半月,朝廷邸報下來,方纔知道這二人竟被謝貴和宋忠悄悄捕拿送往了京師刑部審訊。

刑部尚書陳瑛與燕王乃是舊交,擔心事情牽扯出燕王,故而稍一審訊,見這二人推說是自己所爲、並無主使之人,便草草結案,以謀反罪將二人給匆匆殺了。朝廷一番謀劃也就再次落了空。

可事情傳到北平,是人都看得出朝廷正在對燕王步步緊逼。燕王朱棣又是氣又是恨,卻苦於手中無兵,只得再次裝病。卻在這一日正午,門下忽然來報:“北平都指揮張信求見”。

張信乃是原永寧衛指揮僉事張興之子。張興又是原魏國公徐達手下提拔起來的悍將。燕王就藩北平之後張興曾多次隨朱棣出征,與燕王府素來交好。張信因此與朱棣相識,與邱福、朱能、柳升等人也都交好。待張興去世,張信便承襲了父職,卻被調入京師五軍都督府,漸受朝廷重用。皇太孫朱允炆繼位之後,張信因齊泰舉薦返回北平任都指揮,與謝貴一起在暗地裡謀劃燕王朱棣。

正所謂無事不登三寶殿,這麼一個新皇帝的寵臣、燕王府的死敵,怎麼會無緣無故來拜門子呢?朝廷先是召回長史葛誠,又偷偷拿了自己手下兩名得力的校尉送到京城殺了,如今張信卻忽然入府來拜,只怕也不會安什麼好心吧?!

想着,朱棣不耐煩地擺了擺手:“不見,就說本王病了,不見客!”

門房依言諾諾退出。片刻之後又折回,怯生生地道:“張大人說有要事與殿下商量,請殿下務必相見。”

朱棣眉毛一挑,咬了咬細牙,冷笑道:“哼哼,本王不是說了麼?本王病了,不能見客。莫不成他張信要到我燕王府來打擂臺不成?”

門房無奈,更不敢說半個不字,匆匆出得門去跟張信回話。豈料張信竟是鐵了心要見朱棣,眼見日到正午、四下無人,一把推開門房竟闖了進去。

朱棣聽着門外喧鬧,情知張信在硬闖燕王府,心下震怒,卻礙於先前稱病,只得上塌假寐起來。

張信闖入正堂,見了朱棣的模樣兒,皺了皺眉,忽然冷笑起來:“殿下,燕王殿下?莫非殿下當真病了不成?”

朱棣心下恨極,卻只做沒聽見。

張信繞着朱棣的塌前踱了兩個來回,忽然停住步子:“大變在即,若是昔日戰無不勝的燕王真是一個只知裝病躲避的懦夫,那就算下官看走眼了罷,下官這就告辭便是”,言罷拱了拱手,轉身就走。

剛踱在門口,張信回頭見朱棣仍是毫無動靜,只得停了步子,無奈地嘆了口氣,重新折了回來,自顧自地說了起來:“家父在世時,常言帝王之氣在燕,而不在金陵。哼哼,北平府的百姓也常如此說法。因而下官自幼便對此深信不疑。待見了殿下,方知箇中真意。殿下,這些事兒,您可知曉麼?”

朱棣閉門靜聽,一邊不住思忖這此人的來意。待聽至此,朱棣眉棱骨不禁一跳,已是暗暗起了殺意。

張信卻不察,繼續自語道:“哼哼,這些事,燕王殿下不知道尚且罷了。可是有些事兒,殿下卻不可不知啊。殿下可知,燕王府的長史葛誠在京師已經招供了,而且還言及了殿下不少謀逆之舉。朝廷已下令葛誠將功折罪,回燕王府探聽消息,以爲內應.......下官日前也得了朝廷的密旨,只怕這幾天便要對殿下下手了。這些事兒,殿下不知麼?事情如此緊急,殿下尚臥榻而眠,哼哼,莫非下官真的看走了眼?莫非家母也看走了眼?”

說着張信竟已哽咽。

朱棣聞言心裡一驚,葛誠自從京師回來之後,確多有異常處,如今看來,竟是因爲有了異心了。可這張信又爲何要來通風報信,將這些事告訴自己呢?莫非他真是好心?

想着,朱棣再也按捺不住,挺身坐了起來,眼睛卻眨也不眨地直盯着張信。

張信見狀大喜,頓時拜倒在地:“殿下,我張家與殿下素來交厚。日前下官得了朝廷密旨,心神不寧。家母問及,下官便將事情原委一一稟知。豈料家母聽後將下官怒斥了一番,言及殿下乃是皇氣所在,萬不可傷及殿下,否則必有天譴。下官也因此特來相告.......還望殿下早做準備纔是啊.......下官話已至此,殿下還請珍重!”

說話間張信已是黯然落淚。

朱棣此時再無疑心,翻身下塌,一把扶起張信,眸子也閃過一絲淚光:“你張家對本王如此,本王還有什麼可說的?自今日起,你張家一門,便是本王的恩人了。”

說着朱棣拱手而拜!

張信也自感動,忙擺了擺手:“殿下,切勿如此。事情緊急,下官在府裡遷延已久,不可多留了,否則必會惹出嫌疑。信已傳到,還望殿下快些預備。但有吩咐,下官必唯殿下之命是從便是”,言罷張信拱了拱手,轉身匆匆離去。

望着張信的背影,朱棣稍一沉吟,恨恨地咬了咬牙,已是下定了決心!

二卷9章 【秦王后招】二卷16章 【調兵遣將】第一章 【古寺奇遇】三卷16章 【終定人選】五卷第6章 【油壺茶香】五卷51章 【挾持在京】四卷40章 【骨肉相殘】五卷13章 【臨水樓內】五卷第1章 【費盡心血】三卷42章 【鬼話連篇】五卷43章 【事成定局】二卷39章 【滑稽千戶】二卷18章 【奇招解困】四卷47章 【歷史之謎】四卷28章 【計議離京】三卷10章 【慧眼識主】五卷38章 【百官跪迎】五卷53章 【謀奪九門】二卷27章 【巧言設謀】三卷33章 【晴天霹靂】三卷42章 【鬼話連篇】五卷第10章 【一舉兩得】三卷51章 【紀張會合】二卷30章 【羣匪奪寶】二卷29章 【瘋癲道士】二卷21章 【燕王入城】第二十六章 【楊府滅門】第二十六章 【楊府滅門】四卷12章 【深謀遠慮】三卷21章 【夜闖茹府】五卷32章 【宮外雪人】三卷37章 【暗入揚州】四卷18章 【虛虛實實】二卷33章 【金石彌音】三卷17章 【督察山陽】五卷33章 【秦王出局】四卷46章 【理財奇人】三卷19章 【道貌岸然】五卷27章 【明詔天下】二卷2章 【王府護衛】第三十六章 【劈破旁門】五卷第12章 【偏妃鄧氏】四卷第7章 【北征軍至】二卷43章 【夜探灰山】第三十六章 【劈破旁門】四卷22章 【皇后薨逝】三卷14章 【佐證之人】四卷19章 【升帳點將】三卷18章 【監察御史】四卷17章 【沐英平南】三卷17章 【督察山陽】四卷47章 【歷史之謎】五卷47章 【過眼雲煙】第二十章 【皇帝提親】三卷7章 【風月秦淮】第四十四章 【燕王就藩】三卷21章 【夜闖茹府】第二十一章 【東宮論道】四卷13章 【灰白錦囊】四卷45章 【貪墨真相】二卷四十六章 【奉旨回京】第十八章 【隔岸觀火】二卷3章 【借力打力】三卷29章 【分頭行事】二卷23章 【宮殿抉擇】二卷四十六章 【奉旨回京】第六章 【丞相當朝】第三十八章 【洪武變局】第二十章 【皇帝提親】二卷22章 【無雙力士】三卷第一章 【暗潮涌動】第二十八章 【長堤告白】三卷16章 【終定人選】第十一章 【夤夜返京】四卷第10章 【國丈相爭】二卷43章 【夜探灰山】三卷32章 【大功得成】三卷14章 【佐證之人】第二十五章 【寺廟姻緣】五卷55章 【一舉兩得】第十七章 【江湖奇人】三卷38章 【大廳攪鬧】五卷第11章 【追查王府】第四十七章 【雌雄難辨】二卷34章 【二虎相鬥】二卷8章 【秦晉相鬥】四卷第11章 【深夜來訪】三卷50章 【暗度陳倉】三卷52章 【私邸被破】二卷3章 【單刀赴會】二卷40章 【舊時淵源】五卷50章 【託付王子】三卷54章 【秦王背後】四卷27章 【齷齪不堪】二卷7章 【行舟奇人】第九章 【於皇寺內】三卷8章 【飄雪居內】第二十七章 【客棧惡鬥】四卷第10章 【國丈相爭】二卷39章 【滑稽千戶】
二卷9章 【秦王后招】二卷16章 【調兵遣將】第一章 【古寺奇遇】三卷16章 【終定人選】五卷第6章 【油壺茶香】五卷51章 【挾持在京】四卷40章 【骨肉相殘】五卷13章 【臨水樓內】五卷第1章 【費盡心血】三卷42章 【鬼話連篇】五卷43章 【事成定局】二卷39章 【滑稽千戶】二卷18章 【奇招解困】四卷47章 【歷史之謎】四卷28章 【計議離京】三卷10章 【慧眼識主】五卷38章 【百官跪迎】五卷53章 【謀奪九門】二卷27章 【巧言設謀】三卷33章 【晴天霹靂】三卷42章 【鬼話連篇】五卷第10章 【一舉兩得】三卷51章 【紀張會合】二卷30章 【羣匪奪寶】二卷29章 【瘋癲道士】二卷21章 【燕王入城】第二十六章 【楊府滅門】第二十六章 【楊府滅門】四卷12章 【深謀遠慮】三卷21章 【夜闖茹府】五卷32章 【宮外雪人】三卷37章 【暗入揚州】四卷18章 【虛虛實實】二卷33章 【金石彌音】三卷17章 【督察山陽】五卷33章 【秦王出局】四卷46章 【理財奇人】三卷19章 【道貌岸然】五卷27章 【明詔天下】二卷2章 【王府護衛】第三十六章 【劈破旁門】五卷第12章 【偏妃鄧氏】四卷第7章 【北征軍至】二卷43章 【夜探灰山】第三十六章 【劈破旁門】四卷22章 【皇后薨逝】三卷14章 【佐證之人】四卷19章 【升帳點將】三卷18章 【監察御史】四卷17章 【沐英平南】三卷17章 【督察山陽】四卷47章 【歷史之謎】五卷47章 【過眼雲煙】第二十章 【皇帝提親】三卷7章 【風月秦淮】第四十四章 【燕王就藩】三卷21章 【夜闖茹府】第二十一章 【東宮論道】四卷13章 【灰白錦囊】四卷45章 【貪墨真相】二卷四十六章 【奉旨回京】第十八章 【隔岸觀火】二卷3章 【借力打力】三卷29章 【分頭行事】二卷23章 【宮殿抉擇】二卷四十六章 【奉旨回京】第六章 【丞相當朝】第三十八章 【洪武變局】第二十章 【皇帝提親】二卷22章 【無雙力士】三卷第一章 【暗潮涌動】第二十八章 【長堤告白】三卷16章 【終定人選】第十一章 【夤夜返京】四卷第10章 【國丈相爭】二卷43章 【夜探灰山】三卷32章 【大功得成】三卷14章 【佐證之人】第二十五章 【寺廟姻緣】五卷55章 【一舉兩得】第十七章 【江湖奇人】三卷38章 【大廳攪鬧】五卷第11章 【追查王府】第四十七章 【雌雄難辨】二卷34章 【二虎相鬥】二卷8章 【秦晉相鬥】四卷第11章 【深夜來訪】三卷50章 【暗度陳倉】三卷52章 【私邸被破】二卷3章 【單刀赴會】二卷40章 【舊時淵源】五卷50章 【託付王子】三卷54章 【秦王背後】四卷27章 【齷齪不堪】二卷7章 【行舟奇人】第九章 【於皇寺內】三卷8章 【飄雪居內】第二十七章 【客棧惡鬥】四卷第10章 【國丈相爭】二卷39章 【滑稽千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