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5章 議定出兵

趙雲支持魏延“異道會潼關”的策略,原因很簡單——騎兵速度快啊。

如果是讓魏延帶着三千步兵去繞道進攻潼關,趙雲肯定也不會支持,那基本跟送死沒什麼區別。

但,如果魏延帶領的是騎兵打不過,我還跑不過麼?!

只要魏軍派去支援潼關的不是騎兵,又或者,即使是騎兵,只要魏延不浪,發現情勢不對及時後撤.撤回重泉還是不成問題的。

這麼一來,張溪擔心的前兩個問題,就不再是問題了。

如果曹真不是駐守臨晉,而是直接退回潼關.曹真畢竟是率領大軍後撤,而大軍主力也大多是步卒,回撤速度肯定無法跟騎兵的速度相比,魏延率領三千遊騎兵去偷襲潼關,肯定會比曹真更早的趕到潼關。

如果曹真確實駐守臨晉,只是往潼關派了援兵要往潼關加派守衛,曹真必然不可能會傻到往潼關派騎兵,他自己的騎兵都不一定夠用呢。

因此,曹真就算派援兵過去,也必然是步兵,而步兵依然是跑不過騎兵的。

也就是說,魏延率領騎兵去偷襲潼關,不管怎麼看,都能搶在魏軍的步兵前面趕到潼關,甚至如果是一路急行軍的話,甚至可能搶出三到五天的進攻時間來。

至於三五天內攻不下,可能陷入敵軍優勢兵力包圍的問題.可以跑啊,騎兵還能讓步兵給圍住了?!

而重泉距離潼關,大概是一百五六十里,如果是步兵行軍,可能還需要考慮糧食補給等問題,但如果是騎兵,來回不過四五天的距離而已,靠隨身攜帶的行軍乾糧足夠支撐了。

連後勤補給的問題都不用去考慮了。

那麼剩下的,就只有一個問題了——如何吸引潼關的魏軍主動出戰?!

這個問題,本來是最困難的一個問題,但趙雲覺得,自己好像有辦法。

之前在大荔縣,趙雲不是在騎兵決戰中大獲全勝,並且擊殺了曹魏的騎兵統帥牛金嘛.現在趙雲手裡,可是有着牛金的全套官印麾蓋。

這是戰利品來着。

因此嘛,趙雲覺得,魏延完全可以讓騎兵換上魏軍的服飾,打着魏軍的旗幟,以牛金敗軍的名義,“逃”回潼關去。

只要以牛金的麾蓋或者是印信取信潼關守將,詐開潼關城門,那麼接下來的事情,就好辦的多了。

當然,詐不開也沒關係,被敵人識破了,難道潼關守軍還敢主動出城迎敵,用步兵對抗騎兵不成?!

所以啊,在趙雲看來,這個“異道會潼關”的作戰計劃,有了騎兵的速度加成,就變成了一個可行的作戰計劃。

成功了,不用說,徹底堵住了魏軍的退路,以潼關的關防死守,魏軍即使想反攻,短時間內也無法攻破。

失敗了,也不會有太大的損失,咱們打不過完全可以跑,大不了撤回重泉縣,繼續步步進逼就好,也不用擔心魏延會陷入死地。

而有了趙雲的支持,魏延頓時抖愣了起來,再次向張溪請戰。

沒辦法,魏延如今的隸屬關係,還是屬於雍州刺史部麾下,趙雲的支持,並不能給他出兵的理由,如果張溪堅持不同意,那一樣是白搭。

而張溪.張溪其實已經被說動了,但還有一個問題,張溪覺得不太保險的地方。

“若汝當真佔據潼關,僅憑三千士卒,可守幾日?!”張溪看着魏延,問出了最後一個問題。

這個問題問的吧,魏延還真的楞了一下。

真不太好回答。

魏延這次領兵去偷襲潼關,就算真的詐開了城門,奪取了潼關,他身處的環境也意味着,他無法依靠魏軍降卒據守,真正能依靠的,就只有那三千騎兵。

當然,這裡的問題,不是騎兵能不能用來守城的問題.騎兵下了馬,那也是可以當步兵來用的。

以前沒人這麼做,是因爲培養騎兵的成本太高,一個騎兵的培養成本,都夠培養十個步兵了,一般的情況下,是不會有人奢侈到用騎兵去攻城或者守城的。

但不用,不代表不能用啊!!!

如果真的到了魏延面臨的那個情況,在佔據了潼關後缺乏守衛兵力,騎兵拿來當步兵用,用來堅守城池,也不是不可以。

真正的問題是,騎兵可以下馬當步兵用,但騎兵到底不是步兵,平時的訓練內容還是有差別的。

你讓騎兵下馬去野戰,說不定還不會有大問題,但守城那些守城器械,騎兵真的懂得怎麼操作麼?!

也許短時間內,人多的時候,這樣的問題不是問題,但隨着堅守的時間變長,兵員損耗後,還能不能合理的調配兵力,用守城器械堅守,這就是個大問題。

所以,張溪這個問題,其實是問的,魏延能不能用三千騎兵,發揮出三千步卒的守城效果,以及,魏延面對佔據潼關後的局勢,能堅守多久。

魏延不能立刻回答的原因,也在於此。

如果說,在攻打潼關之前,魏延還能利用騎兵的速度優勢,做到進退自如的話,那麼一旦真的攻下了潼關,那魏延就沒有任何選擇了,他必須死守潼關。

而要守住潼關,僅靠三千從騎兵轉職爲步兵的士卒,魏延真不好預估自己到底能守多久。

因爲啊,真到了那個時候,潼關不僅要面對曹真派出的反攻軍隊,還有可能要面對洛陽方面派出來,給曹真打通後路通道的援軍。

這是兩面夾擊。

如果只能堅守個三五天,那去偷襲潼關的意義根本不大,反而自己也會折在潼關。

必須堅守足夠的時間.從曹真軍團的兵力去估計他的後勤補給極限的話,至少要堅守十五天以上的時間。

“十日可守,十日之外僅以身赴國難爾。”

這是魏延在儘可能的考慮到各種守城困難,根據自己的經驗判斷,給出了的回答。

而這個回答,讓張溪和趙雲紛紛皺起了眉頭。

十日時間有點太短了。

從這裡到潼關,騎兵速度再快,也需要兩日左右的時間,再算上魏軍得知潼關失守後的反應時間,加起來起碼要五日左右.也就是說,魏延即使攻下潼關,站在張溪這邊的角度看,最多也只能堅守十五天?!

如果是這樣的話.

“十日.此計頗爲兇險矣。”趙雲想了好一會兒,嘆口氣,說道。

張溪也跟着點頭。

十五天時間,太短了。

確實,從曹真的大軍規模來判斷曹真的糧草補給間隔時間,大概也就是在十五天左右,但誰又知道這一路進軍關中,曹真沒有囤積下預備的糧草?!

都不用多,只要能多出五天的糧草供給,也足夠曹真反攻下潼關,打通自己的糧道,繼續對關中保持威脅。

而以目前雍州軍團剩下的一萬五千士卒,加上趙雲的五千騎兵,也無法在十五天的時間內,對曹真率領的軍團進行有效打擊。

這個潼關,奪與不奪,好像關係不大。

可魏延急了這麼好的戰略不用的話,豈不是可惜了?!

“此計雖險,卻非不可一試.若能克潼關,關中魏賊必亂,也未必不能一戰而克之!!!”魏延趕緊的找補着說道。

堅守十日,是魏延根據自己遭遇到的最困難的局面而言的,也不是說,就只能堅守十日。

如果曹魏的反應稍微慢一點,自己手下的士卒能把士氣保持的長久一點,守上半個月,甚至樂觀情況下,守個二十天,也是可以的嘛!!!

可這套說辭,在張溪面前,卻有些不夠用。

張溪這個人嘛,魏延其實也知道,用兵謹慎嘛但凡有超出他預計的可能,他就會猶豫,下意識的認爲,不可控的事情,儘量不要去做。

但魏延不是這個性格,他是信奉實戰派的.戰場形勢本來就多變,誰也無法做到完全預料到戰場上發生的事情,那麼剩下的,就只有憑藉經驗進行臨陣決斷。

不真正打一下,誰又知道自己到底能堅守多久呢?!

因此嘛,魏延和張溪兩人,就這個問題,又吵起來了。

張翼是在場官職最低的人,他不好說話,當然,也跟他已經習慣了這倆位位高權重的將軍互相爭吵有關。

但趙雲受不了這個像什麼樣子。

“汝二人且勿爭吵!!!”趙雲一點都不給面子的直接呵斥道,“臨陣之將,當以冷靜爲先,吵吵鬧鬧,成何體統?!”

嘛,也就趙雲有這個資歷能訓斥兩人,畢竟嚴格說起來,趙雲和張溪,魏延,就不是一個時代的將領。

哪怕是以魏延這般桀驁不馴的性格,面對趙雲,他還是要給面子的。

而趙雲這時候也在嘀咕.這兩人是不吵了,但這個“異道會潼關”的作戰,到底要不要進行,他也心裡沒底。

趙雲不像張溪那樣過於謹慎,但也不像魏延那樣過於莽撞.堅守十天,甚至是魏延超水平發揮,堅守十五天,其實都不算太保險。

要想競全功,那至少要堅守潼關一個月以上但趙雲也知道,就靠三千人去堅守潼關一個月,那是想瞎了心了。

因此,趙雲稍微琢磨了一下,說道,“文長,若給汝五千兵馬.”

這話只說了一半,然後趙雲就說不下去了。

既然是要冒充牛金所部的敗兵,三千人馬已經是極限了,五千人馬曹泰只要不是傻子,都會懷疑爲什麼這五千人不去找曹真歸建,而是跑到更加後方的潼關來。

所以,兵力是真不能多,否則根本不具備詐開潼關城門的條件。

而就在這個時候,魏延實在是憋不住了。

“某家只需三千兵馬襲取潼關,若不能堅守十五日,願受軍法從事!!!”

嗯,是的,魏延改口了,從堅守十日改成了堅守十五日。

而且,魏延還立下了類似“軍令狀”的豪言壯語。

但.

“守不到十五日,你魏老匹夫連回來的機會都沒有,軍法從事個屁啊!!!”

某人如此迴應道。

趙雲突然覺得,自己好像頭有點疼了。

第1197章 退守第841章 甩鍋第944章 撤軍準備第3章 招賢館的目的第687章 蔣琬和陳祗第756章 三伐議定第584章 失敗第781章 右扶風第1212章 考試第632章 關羽的傷勢第867章 定性第1116章 伏擊第319章 劉璋的選擇第122章 夏口軍議第252章 書院的作用第867章 定性第521章 陰差陽錯第1128章 蔣濟的策略第600章 包抄後路第14章 奸雄,必須是奸雄第273章 開山第1094章 建言之功第998章 朱然的理由第293章 于禁的決策第458章 設伏第466章 再次僵持第305章 收取襄陽第801章 發現端倪第567章 五丈原撤軍第941章 誤判第529章 五丈原對陣第930章 黃河水軍第523章 又送女裝第809章 蔣琬用兵第394章 矛盾第208章 雒城第327章 孫尚香的選擇第1197章 退守第888章 巡江第592章 變小心的馮習第833章 誘餌第977章 試探與使者第1092章 共議第188章 再次一換三第1200章 鄧艾的進軍路線(一)第1089章 陰差陽錯第939章 相持第282章 變化第746章 救援天水郡第321章 石苞第697章 私宴第933章 魯陽第765章 諸葛入長安第960章 洛陽攻城第575章 張郃的焦慮第699章 諸葛亮的態度第553章 調兵第413章 冀縣城內第914章 壓力第8章 年底酒宴第517章 曹真的直覺第449章 吳王第1213章第1164章 北伐理由第295章 兩軍對陣第1171章 一請司馬懿第319章 劉璋的選擇第945章 撤軍第648章 遷民入關第731章 雍州戰事第29章 徐庶與張溪第270章 江東第1123章 撤軍第276章 襄樊之戰的真正用意第653章 進兵策略第489章 閒着容易出事兒第396章 子午谷奇謀第79章 巡視防務第503章 誰謹慎?!第515章 僞木牛流馬第122章 夏口軍議第421章 張飛的遭遇第1017章 借兵反攻第1142章 魏延的判斷第1254章 兵臨城下第989章 戰備第1147章 破關第67章 黃祖異動第747章 叛亂始末第539章 追擊夏侯楙第1236章 各方顧慮第169章 抵達油江口第914章 壓力第307章 江東的決定第959章 中計第784章 調整第1249章 攪局者(二)第1190章 意外的先見之明第417章 出城作戰第1254章 兵臨城下
第1197章 退守第841章 甩鍋第944章 撤軍準備第3章 招賢館的目的第687章 蔣琬和陳祗第756章 三伐議定第584章 失敗第781章 右扶風第1212章 考試第632章 關羽的傷勢第867章 定性第1116章 伏擊第319章 劉璋的選擇第122章 夏口軍議第252章 書院的作用第867章 定性第521章 陰差陽錯第1128章 蔣濟的策略第600章 包抄後路第14章 奸雄,必須是奸雄第273章 開山第1094章 建言之功第998章 朱然的理由第293章 于禁的決策第458章 設伏第466章 再次僵持第305章 收取襄陽第801章 發現端倪第567章 五丈原撤軍第941章 誤判第529章 五丈原對陣第930章 黃河水軍第523章 又送女裝第809章 蔣琬用兵第394章 矛盾第208章 雒城第327章 孫尚香的選擇第1197章 退守第888章 巡江第592章 變小心的馮習第833章 誘餌第977章 試探與使者第1092章 共議第188章 再次一換三第1200章 鄧艾的進軍路線(一)第1089章 陰差陽錯第939章 相持第282章 變化第746章 救援天水郡第321章 石苞第697章 私宴第933章 魯陽第765章 諸葛入長安第960章 洛陽攻城第575章 張郃的焦慮第699章 諸葛亮的態度第553章 調兵第413章 冀縣城內第914章 壓力第8章 年底酒宴第517章 曹真的直覺第449章 吳王第1213章第1164章 北伐理由第295章 兩軍對陣第1171章 一請司馬懿第319章 劉璋的選擇第945章 撤軍第648章 遷民入關第731章 雍州戰事第29章 徐庶與張溪第270章 江東第1123章 撤軍第276章 襄樊之戰的真正用意第653章 進兵策略第489章 閒着容易出事兒第396章 子午谷奇謀第79章 巡視防務第503章 誰謹慎?!第515章 僞木牛流馬第122章 夏口軍議第421章 張飛的遭遇第1017章 借兵反攻第1142章 魏延的判斷第1254章 兵臨城下第989章 戰備第1147章 破關第67章 黃祖異動第747章 叛亂始末第539章 追擊夏侯楙第1236章 各方顧慮第169章 抵達油江口第914章 壓力第307章 江東的決定第959章 中計第784章 調整第1249章 攪局者(二)第1190章 意外的先見之明第417章 出城作戰第1254章 兵臨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