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5章 諸葛入長安

建興五年,五月,長安。

在經過了四個月的安撫後,秦州羌亂基本平定了下來。

在此期間,諸葛亮選擇了多種策略,包括但不限於內遷羌人部羣,漢胡雜居,教導羌人耕種,漢羌聯姻通婚等多種手段。

一方面穩定了羌人之心,消除漢羌隔閡,另一方面,也爲秦州戰後恢復,獲取了足夠的生產勞力。

一如歷史上諸葛亮在平定南中後做的那些措施,只不過這個時空的南中之戰不需要諸葛亮出馬,因此如今諸葛亮把這些措施都用在了安撫羌人身上。

剩下的,就是姜敘按照諸葛亮留下的政策,繼續實行休養安撫百姓,進行戰後重建工作。

做完這些事情後的諸葛亮,把北軍暫時交給吳懿掌控,繼續留在秦州威懾羌人,同時掩人耳目,自己卻帶着十幾個隨從,秘密南下,來到了長安。

要開始提前準備北伐的事情了。

既然是秘密趕赴的長安,諸葛亮並沒有對外展露出自己的行蹤,他是以張溪舊友的身份,直接入住了張溪的雍州刺史府,在幕後操控一切。

而張溪也明白諸葛亮的用意,交代費禕做好了保密工作,整個雍州,知道諸葛亮已經抵達長安的人,不超過五個人。

除了張溪外,也就是魏延,蔣琬,陳祗和負責情報工作的費禕知道而已,連黃權都不知道。

就這樣,諸葛亮暫時在張溪的刺史府安頓下來,順帶拉着張溪一起再三討論北伐的安排問題。

對於這個事兒吧,其實張溪也有很多話要說的。

“東吳數番背信棄義,丞相爲何還要派人與之結盟,甚至不惜割讓江夏郡?!”

這是張溪最不能接受的一件事情,同時也是張溪第一個要質問諸葛亮的地方。

作爲一個現代靈魂,張溪對割讓土地的事兒,極其敏感,很容易就讓他能想到一些不太好的回憶。

割地,賠款,開阜,開航.這八個字,在歷史書上都快作爲一個套餐內容出現了。

因此,張溪是很反感這種割地的行爲,更別說對方是東吳鼠輩了。

諸葛亮確實不明白,爲什麼張溪對割地這件事的反應那麼大,至少在諸葛亮看來,這不過是權宜之計而已,將來自己早晚會把天下都歸入大漢版圖的。

不過對於張溪指責的東吳背信棄義問題,諸葛亮也是嘆了一口氣。

“我何嘗不知東吳不可信.”諸葛亮無奈的,對着張溪解釋道,“只是如今,天下三分,若不行非常手段,到何時方能興復漢室,讓陛下還於舊都?!”

有些話,諸葛亮不用說的太細,他相信張溪能懂自己的意思。

漢末紛爭了數十年,如今天下三分,三家勢力也逐漸趨於穩定,誰家都不可能在短時間內發動滅國戰爭。

甚至於,一家要滅另一家,第三家必然會選擇拖後腿.除非出現非常巧合的變故,否則要一統天下,難度實在是太大了。

歷史上也是如此。

鄧艾偷渡陰平,是誰都沒有想到的,而劉禪投降的那麼快,也是東吳沒有想到的.東吳救蜀的援兵都沒有抵達永安呢,劉禪就已經投降了。

真不是東吳非要趁火打劫,而是劉禪已經投降了,爲了保證長江防線的完整性,東吳必須要拿下永安,這纔有據長江自守的資本。

事實也證明了,東吳最後滅國,除了杜預的功勞外,王濬從永安南下的水軍艦隊,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嘛,又扯遠了。

回到如今的北伐話題上諸葛亮其實知道東吳不可信,但沒辦法,現在的局勢,逼得諸葛亮必須爭取東吳的好感,讓大漢在北伐的問題上,不至於被東吳拖後腿。

諸葛亮是真的沒指望東吳會出兵東線,幫大漢分擔魏軍的壓力.摸魚混日子這種事兒,又不是隻有東吳的人才能想到。

諸葛亮真正希望的,是能夠通過江夏郡,穩住東吳集團,讓他們不至於在荊州軍團北上進攻宛城的時候背刺拖後腿。

畢竟,在這次諸葛亮制定的計劃中,荊州軍團,是要打主攻的。

但問題是,要讓荊州軍團擔任主攻,就必須幫助荊州軍團除掉太多不穩定的因素,否則荊州軍團無法全力北上。

而荊州軍團最大的不穩定因素,就是東南方向東吳的威脅。

如果一個江夏郡就能讓東吳暫時按兵不動,那麼對大漢來說,也不是不能付出的代價。

可惜東吳的反應,跟諸葛亮想的,還是有些差別的。

根據鄧芝的回報,東吳不願意在明面上跟大漢重訂盟約,只願意私下達成協議,並且達成協議的方式,也跟諸葛亮想的不一樣。

東吳方面希望大漢是“敗退”出江夏郡的。

雖然這麼一來,確實可以掩人耳目,把文聘的江夏軍團調入襄陽聽用,再加上東三郡的寇封軍團,襄陽北上進攻宛城的兵力,也已經足夠了。

但問題是諸葛亮真的不能完全相信,東吳在佔據了江夏郡後,真的會乖乖的呆在那裡不動,更別說還會在東線汝南發動進攻了。

這個問題別說諸葛亮不信,就是鄧芝也覺得不可信,因此鄧芝不得不暫停跟東吳的談判,先回到荊州,把這個條件快馬告知諸葛亮,請諸葛亮決斷。

鄧芝是真的不敢在這種大事上自己做主.雖然他是持節出使,其實是有臨機決斷的權利的,但這個事兒實在是太大了。

諸葛亮今天要跟張溪商議的,就是這件事。

而張溪的回答嘛,倒是不出諸葛亮的預料。

“孫仲謀反覆無常,何以信之?!”

這就是張溪的回答,非常的不屑。

就東吳那幫混蛋的操性,他們真要得了江夏,荊州軍團不北上還好,要是真的北上了,信不信他們分分鐘復刻一個白衣渡江給你看!!!

反正張溪對東吳是真的沒啥好感。

但諸葛亮還是稍微有些猶豫,琢磨了一下,說道,“據鄧伯苗所言,此番東吳出面接洽此事之人,乃周公瑾此人素來名聲極好,重情重諾,元長當也有了解.”

諸葛亮到底是這個時代的人,還是受限於這個時代人的主流思想價值觀名聲有時候,可是比命還重要的東西。

尤其是像周瑜這樣的天下名將,必然是珍惜羽毛之人。

前兩次東吳背盟,一次是呂蒙領兵,一次是孫權,孫盛領兵,周瑜從來沒有參與其內在諸葛亮看來,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證明,這種背盟之事,周瑜這樣的天下名將,是不會參與其中的。

這次既然周瑜主動出面接洽這個事情,未必沒有東吳方面用周瑜的名聲作保,這次他們會遵守盟約的意思。

畢竟這次是暗地裡達成協議,無法明面結盟.而即使明面結盟,諸葛亮也不是那麼放心,畢竟孫權的信譽,真的不剩下多少了。

比起孫權,諸葛亮更願意相信周瑜這樣的天下名將。

你別說,張溪一聽說這事兒是周瑜主動參與的,也多少有些安心.在這個時代生活了十幾年了,不可能不受到這個時代的思想價值觀影響。

再加上自家媳婦兒對她的公瑾哥哥一向崇拜,反而對她那個親二哥一直都不怎麼看的順眼導致了張溪對周瑜的感官,也偏向於正面。

但,張溪這人,出了名的謹慎.說難聽點,他就是容易想的多。

雖然在內心,張溪還是認可週瑜的性格和人品的,但很多事情,張溪都會多想那麼一點.萬一周公瑾這個濃眉大眼的傢伙也叛變了呢?!

再說了,仔細回憶一下史書記載,周公瑾確實儒雅超羣,雅量高致,但這貨,也不是那種循規蹈矩,把自己名聲看的很重的人。

這貨在孫策剛死的時候,敢冒着“叛逆”的名聲,帶兵奔喪.這就不是一般人能幹出來的事兒。

如果不是周瑜首先跟孫策指定的繼任者孫權確定主從之禮,那周瑜這個帶兵奔喪的性質,可就不是分張昭權利那麼簡單的事情了。

這貨,爲了東吳的基業,未必真的會在乎自己的名聲。

因此,張溪出於謹慎起見,還是勸說了一下諸葛亮。

“周公瑾雖儒雅超羣,雅量高致,卻絕非不知變通之輩.他與我等,到底分屬不同,若其只以東吳爲念,卻也未必可信!!!”

張溪如此說道。

而張溪這麼一說,一向謹慎的諸葛亮,頓時也開始含糊了。

有時候吧,真的,不得不說一句——人以羣分。

張溪和諸葛亮這倆人,年紀差了快十歲,卻能談得來,真不是沒有原因的。

諸葛亮一聽張溪這麼說,也立刻開始在腦海裡盤算,一旦周瑜也選擇了背盟,那麼讓他領兵進入江夏郡.後果有點麻煩啊。

畢竟,這是周公瑾!

在赤壁擊敗曹操,保住江東基業,在淮南擊破曹休,奠定東吳版圖的周瑜,周公瑾。

可不是什麼呂蒙,孫盛等輩可以比擬的。

第796章 曹休的處境第24章 注水版兵書第270章 江東第118章 苦肉計第492章 巡視漢中第1150章 劉曄的建議第1037章 曹叡的選擇第848章 潼關之戰(三)第738章 青儲第543章 無當飛軍對曹魏禁軍第602章 大昌集搏殺第181章 成婚第972章 迴歸江陵第682章 奇葩取士第66章 戰後動態第187章 治病第187章 治病第801章 發現端倪第874章 杜約第488章 劉巴的策略第1082章 戰略制定第53章 蹴鞠第449章 吳王第1186章 河內變化第1230章 北伐幽州第177章 等待和教學第303章 修改戰略第1151章 撤軍計劃第835章 截斷後路第50章 八卦黃月英第504章 眉縣世家第960章 洛陽攻城第546章 糾纏第660章 曹真的顧慮第948章 各地局勢第190章 江東內事第741章 教子第417章 出城作戰第285章 馬鳴閣道第1076章 事關國本?第486章 衆議第388章 戰略衝突第915章 增援第669章 宛城戰事(二)第1053章 水戰(一)第336章 公安城的戰鬥第952章 洛陽應對第494章 違令第473章 退兵第1146章 王凌的想法第664章 槐裡之戰第1154章 鏖戰第634章 張遼決意第1202章 鄧艾的進軍路線(三)第1181章 河東戰事明朗第1122章 局勢有變第905章 同行第937章 弘農楊氏第492章 巡視漢中第165章 朋友第1195章 撤軍方案第320章 呂蒙的決斷第966章 洛陽戰事(三)第532章 張溪的應對第1145章 夾擊虎牢關第184章 南郡異動第645章 議事(二)第580章 接應第591章 大昌集第433章 巧遇第933章 魯陽第460章 曹丕的魄力第893章 提前準備第118章 苦肉計第660章 曹真的顧慮第66章 戰後動態第976章 巴丘水戰(二)第659章 持節軍令第852章 潼關之戰(七)第1202章 鄧艾的進軍路線(三)第1016章 意外的變數第751章 前因後果第703章 疲蜀之計第1215章 下詔伐吳第1069章 休戰第109章 江東輿論第1062章 醴陵對峙第1088章 遭遇顛倒第551章 局勢變化第1226章 對內妥協第26章 找原因第194章 示範區第1019章 石苞的無奈第370章 圍攻味縣第830章 曹叡的魄力第613章 進攻第86章 攻城第1110章 東吳的小心思第251章 調人第1204章 猶豫
第796章 曹休的處境第24章 注水版兵書第270章 江東第118章 苦肉計第492章 巡視漢中第1150章 劉曄的建議第1037章 曹叡的選擇第848章 潼關之戰(三)第738章 青儲第543章 無當飛軍對曹魏禁軍第602章 大昌集搏殺第181章 成婚第972章 迴歸江陵第682章 奇葩取士第66章 戰後動態第187章 治病第187章 治病第801章 發現端倪第874章 杜約第488章 劉巴的策略第1082章 戰略制定第53章 蹴鞠第449章 吳王第1186章 河內變化第1230章 北伐幽州第177章 等待和教學第303章 修改戰略第1151章 撤軍計劃第835章 截斷後路第50章 八卦黃月英第504章 眉縣世家第960章 洛陽攻城第546章 糾纏第660章 曹真的顧慮第948章 各地局勢第190章 江東內事第741章 教子第417章 出城作戰第285章 馬鳴閣道第1076章 事關國本?第486章 衆議第388章 戰略衝突第915章 增援第669章 宛城戰事(二)第1053章 水戰(一)第336章 公安城的戰鬥第952章 洛陽應對第494章 違令第473章 退兵第1146章 王凌的想法第664章 槐裡之戰第1154章 鏖戰第634章 張遼決意第1202章 鄧艾的進軍路線(三)第1181章 河東戰事明朗第1122章 局勢有變第905章 同行第937章 弘農楊氏第492章 巡視漢中第165章 朋友第1195章 撤軍方案第320章 呂蒙的決斷第966章 洛陽戰事(三)第532章 張溪的應對第1145章 夾擊虎牢關第184章 南郡異動第645章 議事(二)第580章 接應第591章 大昌集第433章 巧遇第933章 魯陽第460章 曹丕的魄力第893章 提前準備第118章 苦肉計第660章 曹真的顧慮第66章 戰後動態第976章 巴丘水戰(二)第659章 持節軍令第852章 潼關之戰(七)第1202章 鄧艾的進軍路線(三)第1016章 意外的變數第751章 前因後果第703章 疲蜀之計第1215章 下詔伐吳第1069章 休戰第109章 江東輿論第1062章 醴陵對峙第1088章 遭遇顛倒第551章 局勢變化第1226章 對內妥協第26章 找原因第194章 示範區第1019章 石苞的無奈第370章 圍攻味縣第830章 曹叡的魄力第613章 進攻第86章 攻城第1110章 東吳的小心思第251章 調人第1204章 猶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