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伐魏,陳軫合三晉而東①,謂齊王曰②:“古之王者之伐也,欲以正天下而立功名,以爲後世也。今齊、楚、燕、趙、韓、樑六國之遞甚也,不足以立功名,適足以強秦而自弱也,非山東之上計也。能危山東者,強秦也。不憂強秦而遞相罷弱③,而兩歸其國於秦,此臣之所以爲山東之患。天下爲秦相割,秦曾不出刀;天下爲秦相烹,秦曾不出薪。何秦之智而山東之愚耶?願大王之察也。
“古之五帝、蘭王、五伯之伐也,伐不道者。今秦伐天下不然,必欲反之④,主必死辱,民必死虜。今韓、樑之目未嘗幹⑤,而齊民獨不也,非齊親而韓、樑疏也,齊遠秦而韓、樑近。今齊將近矣!今秦欲攻樑絳、安邑,秦得絳、安邑以東下河⑥,必表裡河而東攻齊,舉齊屬之海,南面而孤楚,韓、樑,北向而孤燕、趙,齊無所出其計矣。願王熟慮之。
“今三晉已合矣,復爲兄弟,約而出銳師以戍樑絳、安邑,此萬世之計也。齊非急以銳師合三晉,必有後憂。三晉合,秦必不敢攻樑,必南攻楚。楚、秦構難,三晉怒齊不與己,必東攻齊。此臣之所謂齊必有大憂,不如急以兵合於三晉。”
齊王敬諾,果以兵合於三晉。
[註釋]
①陳軫:齊人,遊說之士,此時在魏。②齊王:齊閔王。③罷:疲勞,疲憊。④反之:反其道而行。⑤目未嘗幹:此指戰死者多,民衆悲痛不已。⑥東下河:沿黃河順流東下。
[譯文]
秦國攻打魏國,陳軫聯合三晉(韓、趙、魏)之後,於是往東對齊王說:“古代聖王興兵征討,都是爲了匡正天下的秩序而建立功名,以便能夠造福後世。現在齊、楚、燕、趙、韓、樑這六個國家,彼此互相爭鬥,輪流搶佔上風,這樣不僅不能夠建立功名,反而使秦國強大起來,削弱了自己的勢力,這絕對不是山東六國的上策。現在能夠消滅山東六國的,就是強大的秦國了。現在山東六國不但不怕強秦的威脅,反而相互削弱,其最終的結果就是被一一被秦國吞併,這是我替山東六國最爲擔憂的地方。天下諸侯爭相割讓自己的土地給秦國,秦國並不需要用刀做什麼;天下諸侯替秦國把自己放在鍋裡煮,秦國連柴火都不需要提供。爲什麼秦國那麼聰明,而山東六國那樣愚蠢呢?希望大王明察。
“古代五帝、三王、五霸的興兵征伐,都是爲了討伐無道的暴君。現在秦國討伐天下卻不是這樣做的,恰好與古代反其道而行之。這樣下去的結果,必然是亡國之君必定死於侮辱,亡國民衆必定死於俘虜。現在韓、魏兩國的百姓的眼淚還沒有幹,而齊國的民衆唯獨沒有受到蹂躪,並不是秦國親近齊國而疏遠韓、魏兩國。這是由於齊國遠離秦國而韓、魏兩國親近秦國的緣故。現在齊國打算親近秦國了!現在秦國打算攻打魏國的絳縣、安邑,如果秦國取得絳縣、安邑而沿黃河順流東下,如此必然能順着黃河內外向東攻打齊國,佔領齊國的土地一直到達海邊,再向南進兵,使楚、韓、魏三國孤立無援,最後向北把燕、趙,齊三國隔絕起來。希望大王仔細考慮一下。
“現在三晉(韓、趙、魏)已經聯合,結爲兄弟同盟國,派出精兵防守樑國的絳、安邑,這是萬世永存的長久之計。齊國如果不盡快派出精兵與三晉(韓、趙、魏)聯合,必定後患無窮。三晉(韓、趙、魏)聯合,秦國必然不會貿然去攻打樑國,定會向南去攻打楚國。楚、秦之間交戰,三晉(韓、趙、魏)埋怨齊國不與他們結成聯盟,就會向東攻打齊國。這就是我說的齊國必定惹來禍端的緣故,我建議趁現在趕快派出兵和三晉(韓、趙、魏)結盟。”
齊王說:“好。”果然派出兵與三晉(韓、趙、魏)結盟。
蘇秦爲趙合從
[原文]
蘇秦爲趙合從,說齊宣王曰:“齊南有太山,東有琅玡,西有清河,北有渤海,此所謂四塞之國也。齊地方二千里,帶甲數十萬①,粟如丘山。齊車之良,五家之兵,疾如錐矢,戰如雷電,解如風雨,即有軍役,未嘗倍太山②、絕清河③、涉渤海也。臨淄之中七萬戶,臣竊度之,不下戶三男子,三七二十一萬,不待發於遠縣,而臨淄之卒,固以二十一萬矣。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築④、彈琴、鬥雞、走犬、六博、蹹踘者;臨淄之途,車轂擊,人肩摩,連衽⑤成帷,舉袂⑥成幕,揮汗如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揚。夫以大王之賢與齊之強,天下不能當⑧,今乃西面事秦,竊爲大王羞之。
“且夫韓、魏之所以畏秦者,以與秦接界也。兵出而相當⑦,不至十日,而戰勝存亡之機決矣。韓、魏戰而勝秦,則兵半折⑧,四境不守;戰而不勝,以亡隨其後。是故韓、魏之所以重⑨與秦戰而輕爲之臣也。
“今秦攻齊則不然,倍韓、魏之地,過衛陽晉之道,徑亢父之險,車不得方軌,馬不得並行,百人守險,千人不能過也。秦雖欲深入,則狼顧,恐韓、魏之議其後也。是故恫疑虛猲,高躍而不敢進,則秦不能害齊,亦已明矣。夫不深料秦之不奈我何也,而欲西面事秦,是羣臣之計過也。今無臣事秦之名,而有強國之實,臣固願大王之少留計。”
齊王曰:“寡人不敏,今主君以趙王之教詔之,敬奉社稷以從。”
[註釋]
①帶甲:披甲之兵。②倍:通“背”。③絕:渡。④築:古代一種擊絃樂器。⑤衽(rèn):衣襟。⑥袂:(mèi)衣袖。⑦當:對抗,攻伐。⑧折:損失。⑨重:難。輕:輕易。
[譯文]
蘇秦遵循趙王意旨,奔走諸侯列國,目的是建立合縱聯盟。他遊說齊宣王說:“從齊國的地勢條件來說,南靠泰山,東倚琅玡,西有清河作爲保障,北臨渤海之濱,山環水抱,四面險阻,易守難攻;從國力方面來說,暫且不論方圓二千里的國土、數十萬裡的精兵及堆積如山的糧草,也不說士卒的訓練有素、迅猛無比,且說這臨淄城中的七萬戶人家,我私下估計了一下,以每戶三男來算,三七二十一,那麼即使發生戰爭,也不必越過泰山、涉過清河、渡過渤海去徵召兵馬,僅僅臨淄城內已有二十一萬生力軍。再加上臨淄氣象非凡,人民殷實富足,滿足生活需要的同時,還有富裕的時間去吹竽、鼓瑟、擊築、彈琴、鬥雞、賽狗、博戲、踢球娛樂自己的生活。城中的街道上,人們接踵摩肩,車輪相碰,真是有連襟成帳、舉袖成幕、揮汗成雨的氣勢。家家殷實,人人志氣昂揚。憑藉大王的賢德以及齊國的富饒程度,本可視天下諸侯如無物,沒想到大王竟會忍氣吞聲,對秦國臣服。我私下替大王感到慚愧無比。
“韓、魏兩國懼怕秦國的原因,是因爲他們與秦國接壤。大軍一出動,雙方對峙,不到十天,勝敗存亡就見分曉了。韓、魏兩國如果戰勝了秦國,兵力就會損失一半,邊境無人防守;如果失敗了,就會走到滅亡的邊緣。這就是韓、魏兩國不敢輕易與秦國開戰,卻容易向秦表示順從的原因啊。
“現在秦國攻打齊國情形卻有所不同,韓、魏兩國地處秦國的背面,而秦國穿越衛國陽晉的要道,經過亢父地方的險路,那裡車子不能並駕齊驅,兩馬不能並行,百人守住險隘,千人也休想從這裡穿過。秦軍雖然想深入齊國的境內,可是總有後顧之憂,恐怕韓、魏從後面偷襲。所以才虛張聲勢,恫嚇威脅,又遲疑不敢貿然前進。如此看來,秦國不能危害齊國,是顯而易見的事。大王您不仔細思量秦國對齊國夠不成威脅這件事,反而想向西服從秦國,這是羣臣的計謀錯了。現在既然能避免向秦國臣服的惡聲,又能得到強國的地位,我希望大王多加考慮一下。”
齊王說:“我辦事缺乏考慮,現在你把趙王的旨意告訴我,我願意把國家託付給你。”
張儀爲秦連橫說齊王
[原文]
張儀爲秦連橫說齊王曰:“天下強國無過①齊者,大臣父兄殷衆富樂,無過齊者。然而爲大王計者,皆爲一時說而不顧②萬世之利。從人③說大王者,必謂齊西有強趙,南有韓、魏,負海之國也,地廣人衆,兵強士勇,雖有百秦,將無奈我何!大王覽其說,而不察其至實。
“夫從人朋黨④比周,莫不以從爲可。臣聞之,齊與魯三戰而魯三勝,國以危,亡隨其後,雖有勝名而有亡之實,是何故也?齊大而魯小。
“今趙之與秦也,猶齊之於魯也。秦、趙戰於河漳⑤之上,再⑥戰而再勝秦;戰於番吾之下,再戰而再勝秦。四戰之後,趙亡卒數十萬,邯鄲僅存。雖有勝秦之名,而國破矣!是何故也?秦強而趙弱也。
“今秦、楚嫁子取婦,爲昆弟⑦之國;韓獻宜陽,魏效河外,趙入朝澠池,割河問以事秦。大王不事秦,秦驅韓、魏攻齊之南地,悉趙涉河關,指博關,臨淄、即墨非王之有也。國一日被攻,雖欲事秦,不可得也。是故願大王熟⑧計之。”
齊王曰:“齊僻陋隱居,託於東海之上,未嘗聞社稷之長利,今大客幸而教之⑨,請奉社稷以事秦。”獻魚鹽之地三百里於秦也。
[註釋]
①過:超過。②顧:指考慮,想到。③從,通“縱”,合縱。④朋黨:結黨。⑤河漳:黃河和漳河。⑥再:兩次。⑦昆弟:即兄弟,指像兄弟一樣親近。⑧熟:仔細。⑨託:附,寄居。大客:指張儀,猶言高貴的客人。
[譯文]
張儀替秦國用連橫政策去遊說齊宣王說:“天下的強國沒有哪一個能超過齊國的,朝野上下的大臣及父老兄弟都富足安樂,這一點也沒有哪個國家能比得上齊國。可惜替大王出謀劃策的人,都是隻顧眼前的利益而空談理論,並不能爲萬世的長治久安考慮。那些主張合縱策略的人,肯定對大王說:‘齊國的西面是強大的趙國,南面與韓、魏接壤,東面瀕臨大海,土地遼闊,百姓衆多,兵強馬壯,即使有一百個秦國來犯,也對齊國無可奈何。’大王只聽從了他們的遊說,卻沒有考察其中的真實性。
“那些主張合縱的人,都互相結黨,認爲合縱政策是上上之策。據我所知:齊與魯兩國交戰三次,每次都是以魯國的勝利而告終,可是魯國卻因勝而衰,最後竟由此而亡國。只徒有虛名,實際上卻陷於滅亡的境地,這是什麼道理呢?由於齊國大而魯國小。
“現在的趙國與秦國相比,就好像齊國和魯國一樣。秦、趙兩國在黃河和漳河之濱交戰,趙國兩次作戰都戰勝了秦軍,而且在趙邑番吾山下作戰,又是兩次都打敗了秦軍。但是四次交戰以後,趙國死傷了幾十萬大軍,僅剩一個首都邯鄲完好無損。這就是所謂的雖然有戰勝秦國的虛名,可是趙國卻因此衰弱下去,這是什麼緣故呢?也就是所謂的秦國強大而趙國弱小啊。
“現在秦、楚兩國之間互通婚姻,兩國締結成了兄弟盟國。韓國獻出自己的宜陽城給秦國,魏國獻出自己的河外給秦國,而趙國則是親自到秦邑澠池向秦王朝貢,並且割讓河間地方給秦國,他們爭相成爲秦的附庸國。如果大王不對秦國臣服,秦國就會迫使韓、魏攻兩國攻打齊國的南部,然後還將徵調全部的趙國兵馬渡過河關,**向博關進發,這樣臨淄和即墨就不再屬於大王了。如果齊國突然有一天被攻破,那時即使再想對秦國稱臣,已來不及了,因此希望大王慎重思考一下!”
齊宣王說:“齊國隱居在偏僻荒涼的地方,棲身在東海之濱,從來沒有聽說過有關國家長遠利益的計謀,現在有幸得到尊貴客人的教誨,請允許我用整個國家去順從秦國。”於是向秦國獻出三百里盛產魚鹽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