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墨徒(三)

我起身回禮,道:“鄙人斗膽猜測,君子所謂的不同,未必就是真的不同。”

“哦?還望先生賜教。”

我想了想,道:“有時候人們爲了證明某事,講述某個道理,往往會引用子墨子的話或者文章,其中也不乏斷章取義,只求方便自己之人。如此擴散開來,往往就成了訛傳。君子若是不信,可以玩個小把戲。”

“小把戲?”樑惠好奇地看着我。

“君子與家中僕從相處也久,可排定序列,以耳語依次傳言,看看到了最後還是不是那句話。”我笑道,“若是不信,可以回去傳‘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我壓低聲音道。

樑惠真是個較真的女孩,居然真的回去玩這個遊戲了。我們這邊也坐成半月形,看他們依次耳語,很期待最後這麼一句話會走樣成什麼。

當最後那個僕從高聲喊道:“愈發荷葉冷,月亮薄日出。”

我們這邊頓時笑翻了,很快他們那邊也跟着笑了起來。我不得不承認,剛聽到的時候甚至沒聽懂他說的是什麼意思。

樑惠再次走回來,臉上微紅,也不知道是害羞還是興奮了。她道:“這只是音訛,若是寫成文字便不會如此了。”

我讓從灤平的行囊裡取出毛筆,沾了水在地板上寫了一句話: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請君子試斷之。”我微笑道。

這句話出自《論語?泰伯》,是千古疑案。到底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還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前者是說民衆只能利用,不能讓他們知道道理。後者完全相反,是說民衆如果可以,那就讓他們如此,如果不行,那就得教育他們。有需要的政客偏向於第一種,走精英——羣愚統治方式。有良心的人會考究孔子的一貫思想,認爲“有教無類”的孔子肯定是說第二種。

樑惠想了想,將筆還給我,道:“夫子一定有教於我。”

我接過筆,放回灤平的行囊,道:“不敢稱教,還是那十個字。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

子墨子雖然去世了,但是他指明瞭墨者的修行方向,指明瞭墨徒面臨的各種誘惑,這些都是墨家門徒的“法”。在子墨子之後,雖然有禽子,有孟勝子,有田襄子,有腹子,但他們都可能背離子墨子留下的法,所以我們這些晚輩後學不必因爲世上再無子墨子而迷茫,只需要依照墨法走下去就行了。反之亦然,如果鉅子在行止上與子墨子之法相悖,我們必然依據墨法而非依他。

依義不依語也是一樣。語言有溝通交流之善,也有侷限偏頗之害。誠如我可以用語言告訴大家如何到達這處傳舍,但是我絕無可能用語言告訴大家這所傳舍裡的一草一木,一幾一席,一蟲一鳥,甚至耗盡詞彙說上十日,也不如你親自看一眼摸一把。這就是語言的侷限。在實際情況與子墨子經文中難符,不能適用的情況下,我們就該依據墨義行事。

所以說,墨義是不能質疑,不能篡改的,是墨學的精髓所在,是子墨子畢生所求的境界,也是我們這些墨家門徒所應當恪守終身矢志不渝的信條。

我說得平平淡淡,這些聽的人卻個個激動不已。一直坐在遠處的樑成也一步步挪了過來,等我講完的時候他已經坐在了第一排,跟我面對面。我衝他微微一笑,往後挪了挪,因爲我實在不習慣跟人這麼接近。

“某遊學列國,也曾受教於稷下。嘗聽聞宋鈃子、尹文子傳說墨義,有惑於心,敢請教夫子。”樑成道。

“疑義相與析,請先生指教。”我道。

“墨氏以爲天之有志,兼愛天下百姓。鬼神有靈,於人間之事會賞善罰暴。”樑成道,“那爲何不義之君仍坐高堂,錦衣玉食。行善之人遭逢天災,輾轉溝壑?”

我閉上眼睛,深口氣。這個問題的確是墨學的最大軟肋。墨家門徒大多都是沒讀過什麼書的勞動人民,所以跟他們講鬼神天命一套很受用。一旦要往高處走,就面臨着當前最流行的樸素唯物主義思潮的重重質疑,並且面臨無數反例的駁斥。

比如我自己,可以用家破人亡來形容了,難道真的做了罪不可恕的事?再說趙成李兌,明明是亂臣賊子,現在卻是救國的忠臣,天命就是這樣的麼?鬼神又在哪裡?如何才能成爲鬼神?被供奉在太廟裡的簡襄列祖,他們的魂靈還不能成爲鬼神麼?他們又在何處看着自己的世孫被活活餓死呢?

如果用佛教的因果輪迴,業力隨身,轉世不滅體系倒是可以詭辯過去。不過我覺得那種愚昧的思想恐怕對民族精神傷害更大。看看佛教的發源地兩千年後的模樣,我甚至不希望佛教有傳到這片土地上的一天。

如果我今天不能回答這個問題,恐怕身邊的這六個人都會喪失對墨學的信仰。據我這些天觀察下來,他們還沒到狂信徒的程度。

“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我雖然不認同,但還是得本着墨義說話,“鄙人讀《左傳》,有鄭伯曰:多行不義必自斃。故而知道此時不罰,只是待其自斃。及至其自斃,也是天罰。又嘗聞孟軻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必先苦其心志云云。故而知道一時磨難,也是天賜之賞。”

“再請問夫子,”樑成顯然不夠滿意,“爲何又有洪澇天災,地動山搖?如果是罰罪,爲什麼侯王有罪而萬民遭殃呢?”

我微笑道:“誰跟你說罰的是侯王有罪?”

“不是麼?”樑成驚訝道,“宋鈃子和尹文子都說那是上天對不義之君的懲罰警示。”

“固然如此。”我道,“但是那些因此而死,流離失所之人,也是有罪。”

“那些無辜之人罪在何處?”樑成追問。

“若是明知君侯不義,只知道託付天罰而坐視,任由其魚肉,如此正是縱容不義,乃是比君侯之不義更大的不義!”我轉而對六人道,“故而我墨徒要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六人俯首拜答。

樑惠問道:“君侯不義,必然有殘虐酷民之行,使得人生死兩隔,家破人亡。百姓坐視,只是因爲膽怯,又不曾傷人害人,爲何反而罪更大呢?”

“你說是說君侯不義,害百姓而利一家。百姓不曾害人利己,反而罪大,沒有道理,是麼?”我反問道。

“正是此意。”

“非也!”我振聲道,“今有強人當市殺人越貨,而其鄰人不聞不問,皆懼怕強人手裡的刀劍,使得強人滿載而去。後來呢?”

衆人一臉迷茫。

“後來那個強人必定覺得這是生財之道,反正面對的只是敢怒而不敢言更不敢動手的懦夫,他就會再犯這種罪過。非但他一個人,其他心存惡念的人也會起來效仿,最後就是強盜遍野,民生困頓。”我停了停,又道,“現在你們怎麼看?是殺一人罪大,還是讓天下盜賊橫行罪大?”

見梁氏兄妹陷入沉思,我又道:“天命也好,鬼神也好,都只能在冥冥中作爲,他們以天下爲私,故而無私,非人力可求可拒。子墨子強調天命鬼神,乃是讓智者有依止,愚者有敬畏。有依止則信念堅定,有敬畏則有所不爲。”

“謝夫子開示!”南郭淇率先拜倒,也不知道他聽懂了多少。

“再敢問夫子,墨子謂:‘人不分幼長貴賤,皆天之臣也’,然則人有智愚之分,德有賢與不肖之別,爲何都是天之臣呢?既然爲天之臣,司命何以差別如此之大?”樑成貌似鑽研過墨學啊,張口就能引用。不過他盯着《天命》問,顯然是讀到這裡而產生了疑惑,最終沒有投身墨門。

“天之臣遠不同於王侯之臣。”我道,“王侯之臣必有品秩高下,必有薪俸多寡,必有分職別司。而天之臣則不然。天之臣無高下品秩,無分管職分,唯有八個字:‘天賦之權’,‘替天行道’。”

“何謂天賦之權?又替天行何道?”

“生生!”

天道貴生。

人人生來有生存下去的權力,這就是最基本的人權。人要生存,勢必面臨資源的爭奪,這時候要秉持的“道”也是“生”!要讓別人足夠生存,要讓自然界能夠滋生出自己爲了生存而掠奪的資源。說穿了就是和諧社會和可持續發展。

“這也是子墨子提出‘節用’的緣故。”我環顧一週,對樑成道,“聖人立言,必循環互證,前後呼應,只鑽一篇一句,則失了統觀之大義啊!”

樑成滿面通紅,雙手撐地,激動道:“今日之前,某就如山徑之蹊間,久而不用,茅塞之矣。今日聽聞夫子‘生生’之論,方纔頓開!”樑成激動道,“成願追隨夫子,求夫子收入門牆。”

這個啊,我心理壓力很大啊!

莊子讓我找南郭子淇,其實只是幫我找了個“身體”。我稱墨子爲“子墨子”,開始是套近乎,現在聽起來就有些變味了——只有得了師承,纔在先師的尊號前再加一個“子”。我一個沒有得墨家傳承的人,說穿了就是個“僞墨”,再開門收徒就有些無恥了。不過這也不是我故意的,道家之說是根本之說,有了那個底子再去讀別家的學說,都可以深入淺出,自圓其說。

就像有小無相神功打底,用什麼招式就是什麼招式,誰都看不出真僞來。

不過想想現在墨學敗落,我要是以墨者的身份廣開門牆,子墨子的在天之靈也會很欣慰吧!

應該會吧?

墨先生,我只是隨便問問,不用親自來跟我說。

第133章 信陵(一)第218章 有狐綏綏,在彼淇樑(三)第24章 士師(四)第34章 不世名將(二)第64章 破局第128章 連環第33章 不世名將(一)第275章 我們也行動吧(一)第48章 問鬼神(三)第262章 封君與成婚(三)第13章 秦王和宣太后第21章 士師(一)第101章 陶朱(二)第97章 流馬(一)第171章 兼收(五)第231章 總爲浮雲遮望眼(一)第190章 處士(二)第210章 又見故人來(一)第279章 天下伐齊和我的見聞(二)第200章 定身封(三)第91章 墨徒(三)第17章 男人的八卦第110章 齊閔(三)第165章 朝爭(二)第219章 上谷郡守的叛節!(一)第241章 我與趙成不得不說的故事(三)第226章 迴歸(二)第188章 報仇(四)第129章 新城(一)第55章 邯鄲六月(一)第87章 夢蝶(一)第272章 伐齊之前(二)第230章 農家(三)第197章 九尾(三)第243章 下手(二)第79章 喋血沙丘(五)第153章 立身(二)第204章 新年(一)第193章 崩塌(二)第206章 新年(三)第214章 賢良淑惠的王后(二)第275章 我們也行動吧(一)第88章 夢蝶(二)第3章 我的上賓生活第80章 喋血沙丘(六)第148章 奪城(四)第155章 站隊(一)第178章 狐影(二)第179章 狐影(三)第228章 農家(一)第226章 迴歸(二)第48章 問鬼神(三)第271章 伐齊之前(一)第142章 小吏(一)第79章 喋血沙丘(五)第127章 狐穴第21章 士師(一)第36章 不世名將(四)第256章 曲阜之會(三)第72章 沙丘大朝(三)第101章 陶朱(二)第236章 齊宋之戰與國內的小動作(三)第25章 審案(一)第10章 諍臣第109章 齊閔(二)第201章 年尾(一)第53章 安陽君(二)第252章 摧枯拉朽(二)第225章 迴歸(一)第185章 報仇(一)第159章 站隊(五)第276章 我們也行動吧(二)第260章 封君與成婚(一)第167章 兼收(一)第166章 朝爭(三)第212章 又見故人來(三)第35章 不世名將(三)第44章 大司寇(二)第280章 天下伐齊和我的見聞(三)第237章 齊宋之戰與國內的小動作(四)第108章 齊閔(一)第166章 朝爭(三)第68章 借刀殺人(四)第55章 邯鄲六月(一)第269章 這是要天下伐齊了麼?(二)第269章 這是要天下伐齊了麼?(二)第259章 秦國的震怒(三)第242章 下手(一)第71章 沙丘大朝(二)第138章 陣中(二)第86章 客居(三)第71章 沙丘大朝(二)第220章 上谷郡守的叛節!(二)第70章 沙丘大朝(一)第235章 齊宋之戰與國內的小動作(二)第149章 故里(一)第52章 安陽君(一)第211章 又見故人來(二)第107章 墨學(五)第101章 陶朱(二)
第133章 信陵(一)第218章 有狐綏綏,在彼淇樑(三)第24章 士師(四)第34章 不世名將(二)第64章 破局第128章 連環第33章 不世名將(一)第275章 我們也行動吧(一)第48章 問鬼神(三)第262章 封君與成婚(三)第13章 秦王和宣太后第21章 士師(一)第101章 陶朱(二)第97章 流馬(一)第171章 兼收(五)第231章 總爲浮雲遮望眼(一)第190章 處士(二)第210章 又見故人來(一)第279章 天下伐齊和我的見聞(二)第200章 定身封(三)第91章 墨徒(三)第17章 男人的八卦第110章 齊閔(三)第165章 朝爭(二)第219章 上谷郡守的叛節!(一)第241章 我與趙成不得不說的故事(三)第226章 迴歸(二)第188章 報仇(四)第129章 新城(一)第55章 邯鄲六月(一)第87章 夢蝶(一)第272章 伐齊之前(二)第230章 農家(三)第197章 九尾(三)第243章 下手(二)第79章 喋血沙丘(五)第153章 立身(二)第204章 新年(一)第193章 崩塌(二)第206章 新年(三)第214章 賢良淑惠的王后(二)第275章 我們也行動吧(一)第88章 夢蝶(二)第3章 我的上賓生活第80章 喋血沙丘(六)第148章 奪城(四)第155章 站隊(一)第178章 狐影(二)第179章 狐影(三)第228章 農家(一)第226章 迴歸(二)第48章 問鬼神(三)第271章 伐齊之前(一)第142章 小吏(一)第79章 喋血沙丘(五)第127章 狐穴第21章 士師(一)第36章 不世名將(四)第256章 曲阜之會(三)第72章 沙丘大朝(三)第101章 陶朱(二)第236章 齊宋之戰與國內的小動作(三)第25章 審案(一)第10章 諍臣第109章 齊閔(二)第201章 年尾(一)第53章 安陽君(二)第252章 摧枯拉朽(二)第225章 迴歸(一)第185章 報仇(一)第159章 站隊(五)第276章 我們也行動吧(二)第260章 封君與成婚(一)第167章 兼收(一)第166章 朝爭(三)第212章 又見故人來(三)第35章 不世名將(三)第44章 大司寇(二)第280章 天下伐齊和我的見聞(三)第237章 齊宋之戰與國內的小動作(四)第108章 齊閔(一)第166章 朝爭(三)第68章 借刀殺人(四)第55章 邯鄲六月(一)第269章 這是要天下伐齊了麼?(二)第269章 這是要天下伐齊了麼?(二)第259章 秦國的震怒(三)第242章 下手(一)第71章 沙丘大朝(二)第138章 陣中(二)第86章 客居(三)第71章 沙丘大朝(二)第220章 上谷郡守的叛節!(二)第70章 沙丘大朝(一)第235章 齊宋之戰與國內的小動作(二)第149章 故里(一)第52章 安陽君(一)第211章 又見故人來(二)第107章 墨學(五)第101章 陶朱(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