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編 鴉片戰爭以來的近代中國哲學

中國近代哲學,包括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哲學和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哲學。從1840年的鴉片戰爭到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期間,是中國近代哲學的醞釀準備時期,主要以龔自珍、魏源、洪秀全、鄭觀應等人的哲學思想爲代表。在戊戌維新時期,資產階級改良派康有爲、譚嗣同、嚴復等人都比較系統地提出了自己的哲學思想,標誌着中國近代資產階級哲學開始形成。後來,資產階級革命派孫中山、章太炎等人適應民主革命的需要,把資產階級哲學推進了一步。孫中山的以進化論爲特徵的哲學思想,達到了較高水平。新文化運動中涌現出來的一批激進民主主義者如李大釗、陳獨秀等人,在俄國十月革命和五四運動的啓發下,先後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從此,中國近代哲學史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五四運動以後,馬克思主義哲學,即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在中國逐漸傳播、發展起來,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形成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即哲學思想。它的產生是中國歷史上的哲學革命,爲正確解決中國向何處去的問題奠定了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同時,西方現代資產階級哲學,如J·杜威等人的實用主義、E·馬赫的實證主義、B·A·W·羅素等人的新實在論,H·柏格森的生命哲學、A·叔本華的唯意志論、F·W·尼采的超人哲學等,也陸續傳入中國。一些人構造了“唯生論”、“力行哲學”;20世紀30—40年代,一些學者把中國傳統的唯心主義與西方現代資產階級哲學結合起來,提出了所謂“新理學”、“新唯識論”等哲學體系。有的則運用現代的方法在邏輯學、認識論等領域進行新的探索。哲學領域呈現出錯綜複雜的局面,發生了多次論戰。其中最著名的有“問題與主義”的論戰、“科學與人生觀”的論戰、“社會主義”的論戰等。馬克思主義者內部也開展了反對教條主義、主觀主義的鬥爭。

1840年4月,帝國主義對華發動了鴉片戰爭,近代的中國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地位。在五四運動前,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運動是由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領導的。新興的中國資產階級先天不足,後天虧損,又同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有着密切聯繫,具有軟弱性和妥協性,沒有能力解決這個革命任務。

資產階級革命終於遭到了破產。中國農民是反帝反封建的主力軍,在近代史上進行了兩次偉大的革命戰爭——太平天國農民革命戰爭和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但因爲沒有無產階級的領導,革命也失敗了。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歷史表明:在世界已經進入帝國主義時代,中國革命不可能走建立資產階級專政的資本主義道路,只能由無產階級來領導,經過新民主主義的革命,建立無產階級專政,走社會主義道路。這就是近代中國革命發展的基本規律。

中國近代新經濟和新的政治力量的發展,反映在觀念形態上產生了新文化,出現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運動。中國近代資產階級新文化和新思潮的發展,隨着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和革命運動的深入,大致經歷了三個時期。

從19世紀60年代到19世紀末,有一部分商人、地主和官僚投資於新式工業。隨着資本主義的形成,在政治上出現了資產階級改良運動,在觀念形態上形成了資產階級新文化的啓蒙思潮,改良派的啓蒙思想同封建主義思想展開了一次大論戰,爲資產階級改良運動製造了輿論準備。改良運動破產後,到了20世紀初,中國民族資本主義開始了初步的發展,在政治上出現了資產階級革命運動,在觀念形態上形成了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革命思潮,又和轉變爲封建主義保皇派的改良主義思想展開了大論戰,爲資產階級革命製造了輿論準備。

資產階級革命失敗後,到了第一次帝國主義世界大戰期間,中國的民族工業,又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在觀念形態上又出現了資產階級新文化運動,和封建主義舊文化展開了激烈的鬥爭。俄國十月革命後,中國在這個世界革命號召之下,終於爆發了偉大的五四運動,出現了新文化運動的。這個新文化運動迅速地在中國傳播了科學社會主義思想,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引導下,開展了徹底的不妥協的反對帝國主義和反對封建文化的鬥爭。

概括說來,中國近代有三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1]19世紀末,資產階級維新派與封建頑固勢力圍繞要不要變法,要不要興民權、實行君主立憲,要不要提倡西學、改革教育制度,進行了一場激烈論戰。這是資本主義思想同封建思想的正面交鋒,形成中國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2]1901—1907年,資產階級革命派與保皇派之間,圍繞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實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變封建土地制度問題,展開一場論戰,使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傳播,形成又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3]1915年新文化運動興起,以民權、平等和達爾文的進化論爲指導思想,以民主、科學爲主要內容。前期新文化運動,動搖了封建正統思想的統治地位,在社會上掀起一股思想解放的新潮流。

資產階級新文化反對封建舊文化的鬥爭,反映在哲學上,出現了與封建時代不同的近代資產階級哲學。中國哲學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資產階級哲學形成和發展的時期。

中國近代資產階級哲學是新興資產階級的世界觀。在五四運動前,資產階級哲學是爲舊民主主義的革命鬥爭服務的,它的任務是爲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領導的民主革命運動製造理論根據。

由於他們的哲學反映了新興資產階級反封建的要求,同時又受了西方近代自然科學和唯物主義的影響,其中大多數在不同時期和不同程度上宣傳了帶有機械唯物主義因素或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傾向的自然觀;在發展觀上,他們絕大多數都是進化論的擁護者,西方資產階級的庸俗進化論對他們起了深刻的影響。在認識論方面,他們也曾宣傳了唯物主義的反映論,特別是唯物主義的經驗論,反對了封建道學的唯心主義先驗論。他們的唯物主義觀點,開始突破了古代的樸素唯物主義,標誌着我國唯物主義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但是,我國近代資產階級哲學,和他們在文化方面的鬥爭一樣,沒有完成自己的任務。他們哲學中的唯物主義成分,無論在自然觀和認識論方面都是不徹底的,對有神論和唯心主義作了大的讓步,最後往往又都變成了唯心主義者。在反對封建舊文化的鬥爭中,他們中的許多人開始曾經是一個唯物主義者和無神論者,可是上陣打了幾個回合,便向封建時代的唯心主義和有神論妥協投降了。當他們在政治上從進步走向反動後,又公開打起唯心主義的大旗,轉變爲唯物主義的敵人。

在歷史觀上,他們都是唯心主義的宣揚者,都是資產階級人性論和英雄史觀的鼓吹者。他們在向西方國家尋找真理的同時,曾把西方資產階級的某些僞科學和唯心主義的貨色充當進步的東西。同西方資產階級哲學劃不清界限。所有這些,都是同中國資產階級在政治上的軟弱性和妥協性聯繫在一起的。

在舊民主主義革命過程中,曾涌現出一批先進的思想家和革命家,他們在傳播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潮的同時,對自然和人類社會以及人的認識能力進行了解釋,建立起中國近代資產階級哲學。他們的哲學觀點和他們的政治實踐有着密切聯繫。

中國近代資產階級哲學,同他們在文化思想戰線上的鬥爭一樣,是在反對封建時代的神權論和唯心主義以及形而上學的鬥爭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爲封建的君權論作辯護的宗教和爲封建等級制度作辯護的唯心主義道學,是近代資產階級哲學打擊的主要對象,在鬥爭中,他們一方面從中國古代唯物主義中吸取了某些觀點;另一方面,也是主要的方面,從西方近代資產階級哲學,特別是西方近代自然科學知識和社會政治學說中吸取了適合自己需要的東西,建立起自己的體系。

第四編·第四章 嚴復的經驗論哲學思想 (2)第三編·第六章 陳亮葉適的哲學思想 (2)第四編·第五章 20世紀初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 (2)第三編·第七章 羅欽順的哲學思想 (2)第一編·第六章 《易傳》與《管子》中的積極思想 (2)第四編·第六章 章炳麟的民主革命理論 (1)第四編·第一章 龔自珍和魏源的哲學思想 (2)第二編·第四章 王充與範縝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 (1)第四編·第六章 章炳麟的民主革命理論 (3)第三編·第十一章 王夫之的哲學思想 (2)第四編·第六章 章炳麟的民主革命理論 (4)第三編·第九章 方以智的哲學思想 (2)第二編·第六章 裴和歐陽建的哲學思想 (1)第二編·第九章 漢唐時期道教的發展 (4)第一編·第九章 商鞅與韓非的法家哲學思想 (2)第四編·第七章 孫中山的哲學思想 (3)第四編·第四章 嚴復的經驗論哲學思想 (1)第四編·第一章 龔自珍和魏源的哲學思想 (1)第二編·第三章 揚雄和桓譚的思想概述 (2)第四編·第六章 章炳麟的民主革命理論 (1)第三編·第三章 宋明理學的代表——二程 (8)第三編 宋元明清時期的哲學 (3)第四編·第五章 20世紀初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 (2)第一編·第八章 戰國時期儒學的發展 (2)第一編·第一章 論中國古代文化傳統之形成 (2)第一編·第九章 商鞅與韓非的法家哲學思想 (1)第三編 宋元明清時期的哲學 (3)第三編 宋元明清時期的哲學 (2)第一編·第三章 道家學說 (3)第一編·第三章 道家學說 (1)第四編·第五章 20世紀初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 (1)第二編·第五章 王弼與魏晉玄學的興起 (1)第二編·第十一章 唐朝中期的哲學思想 (1)第三編·第八章 王艮李贄與泰州學派 (1)第一編·第六章 《易傳》與《管子》中的積極思想 (2)第三編·第三章 宋明理學的代表——二程 (8)第三編·第三章 宋明理學的代表——二程 (3)第二編·第五章 王弼與魏晉玄學的興起 (2)第二編·第一章 漢朝初期的哲學流派 (2)第三編·第三章 宋明理學的代表——二程 (8)第四編·第三章 變法維新時期的哲學思想 (2)第一編·第八章 戰國時期儒學的發展 (1)第二編·第八章 漢唐時期的佛教哲學及其宗派 (3)第一編·第三章 道家學說 (2)第二編·第八章 漢唐時期的佛教哲學及其宗派 (5)第三編·第六章 陳亮葉適的哲學思想 (2)第三編·第三章 宋明理學的代表——二程 (3)第四編·第五章 20世紀初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 (2)第四編·第七章 孫中山的哲學思想 (1)第二編·第九章 漢唐時期道教的發展 (2)第二編·第八章 漢唐時期的佛教哲學及其宗派 (5)第四編·第七章 孫中山的哲學思想 (3)第二編·第八章 漢唐時期的佛教哲學及其宗派 (5)第四編·第五章 20世紀初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 (2)第二編·第四章 王充與範縝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 (3)第四編·第五章 20世紀初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 (4)第四編·第三章 變法維新時期的哲學思想 (1)第二編·第九章 漢唐時期道教的發展 (2)第三編·第九章 方以智的哲學思想 (2)第三編·第六章 陳亮葉適的哲學思想 (2)第二編·第九章 漢唐時期道教的發展 (5)第一編·第五章 墨子及其構建的墨家哲學 (2)第二編·第八章 漢唐時期的佛教哲學及其宗派 (2)第二編·第八章 漢唐時期的佛教哲學及其宗派 (5)第三編·第十二章 顏元戴震的唯物主義思想 (3)第一編·第一章 論中國古代文化傳統之形成 (1)第四編·第二章 洪秀全和太平天國 (2)第三編 宋元明清時期的哲學 (2)第二編·第四章 王充與範縝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 (2)第二編·第六章 裴和歐陽建的哲學思想 (1)第一編·第八章 戰國時期儒學的發展 (1)第四編·第三章 變法維新時期的哲學思想 (3)第二編·第四章 王充與範縝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 (3)第四編·第一章 龔自珍和魏源的哲學思想 (1)第二編·第三章 揚雄和桓譚的思想概述 (2)第三編·第十二章 顏元戴震的唯物主義思想 (2)第四編·第六章 章炳麟的民主革命理論 (3)第二編·第九章 漢唐時期道教的發展 (5)第二編·第五章 王弼與魏晉玄學的興起 (2)第四編·第四章 嚴復的經驗論哲學思想 (1)第三編·第八章 王艮李贄與泰州學派 (1)第二編·第九章 漢唐時期道教的發展 (3)第二編·第三章 揚雄和桓譚的思想概述 (1)第二編·第三章 揚雄和桓譚的思想概述 (1)第二編·第九章 漢唐時期道教的發展 (1)第四編 鴉片戰爭以來的近代中國哲學第四編·第三章 變法維新時期的哲學思想 (1)第三編·第十一章 王夫之的哲學思想 (3)第三編 宋元明清時期的哲學 (2)第一編·第二章 孔子與儒學的發展 (2)第四編·第六章 章炳麟的民主革命理論 (3)第三編·第三章 宋明理學的代表——二程 (3)第二編·第五章 王弼與魏晉玄學的興起 (2)第四編·第六章 章炳麟的民主革命理論 (3)第一編·第八章 戰國時期儒學的發展 (3)第一編·第九章 商鞅與韓非的法家哲學思想 (1)第一編·第九章 商鞅與韓非的法家哲學思想 (1)第一編·第八章 戰國時期儒學的發展 (2)第二編·第七章 郭象的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 (1)
第四編·第四章 嚴復的經驗論哲學思想 (2)第三編·第六章 陳亮葉適的哲學思想 (2)第四編·第五章 20世紀初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 (2)第三編·第七章 羅欽順的哲學思想 (2)第一編·第六章 《易傳》與《管子》中的積極思想 (2)第四編·第六章 章炳麟的民主革命理論 (1)第四編·第一章 龔自珍和魏源的哲學思想 (2)第二編·第四章 王充與範縝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 (1)第四編·第六章 章炳麟的民主革命理論 (3)第三編·第十一章 王夫之的哲學思想 (2)第四編·第六章 章炳麟的民主革命理論 (4)第三編·第九章 方以智的哲學思想 (2)第二編·第六章 裴和歐陽建的哲學思想 (1)第二編·第九章 漢唐時期道教的發展 (4)第一編·第九章 商鞅與韓非的法家哲學思想 (2)第四編·第七章 孫中山的哲學思想 (3)第四編·第四章 嚴復的經驗論哲學思想 (1)第四編·第一章 龔自珍和魏源的哲學思想 (1)第二編·第三章 揚雄和桓譚的思想概述 (2)第四編·第六章 章炳麟的民主革命理論 (1)第三編·第三章 宋明理學的代表——二程 (8)第三編 宋元明清時期的哲學 (3)第四編·第五章 20世紀初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 (2)第一編·第八章 戰國時期儒學的發展 (2)第一編·第一章 論中國古代文化傳統之形成 (2)第一編·第九章 商鞅與韓非的法家哲學思想 (1)第三編 宋元明清時期的哲學 (3)第三編 宋元明清時期的哲學 (2)第一編·第三章 道家學說 (3)第一編·第三章 道家學說 (1)第四編·第五章 20世紀初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 (1)第二編·第五章 王弼與魏晉玄學的興起 (1)第二編·第十一章 唐朝中期的哲學思想 (1)第三編·第八章 王艮李贄與泰州學派 (1)第一編·第六章 《易傳》與《管子》中的積極思想 (2)第三編·第三章 宋明理學的代表——二程 (8)第三編·第三章 宋明理學的代表——二程 (3)第二編·第五章 王弼與魏晉玄學的興起 (2)第二編·第一章 漢朝初期的哲學流派 (2)第三編·第三章 宋明理學的代表——二程 (8)第四編·第三章 變法維新時期的哲學思想 (2)第一編·第八章 戰國時期儒學的發展 (1)第二編·第八章 漢唐時期的佛教哲學及其宗派 (3)第一編·第三章 道家學說 (2)第二編·第八章 漢唐時期的佛教哲學及其宗派 (5)第三編·第六章 陳亮葉適的哲學思想 (2)第三編·第三章 宋明理學的代表——二程 (3)第四編·第五章 20世紀初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 (2)第四編·第七章 孫中山的哲學思想 (1)第二編·第九章 漢唐時期道教的發展 (2)第二編·第八章 漢唐時期的佛教哲學及其宗派 (5)第四編·第七章 孫中山的哲學思想 (3)第二編·第八章 漢唐時期的佛教哲學及其宗派 (5)第四編·第五章 20世紀初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 (2)第二編·第四章 王充與範縝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 (3)第四編·第五章 20世紀初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 (4)第四編·第三章 變法維新時期的哲學思想 (1)第二編·第九章 漢唐時期道教的發展 (2)第三編·第九章 方以智的哲學思想 (2)第三編·第六章 陳亮葉適的哲學思想 (2)第二編·第九章 漢唐時期道教的發展 (5)第一編·第五章 墨子及其構建的墨家哲學 (2)第二編·第八章 漢唐時期的佛教哲學及其宗派 (2)第二編·第八章 漢唐時期的佛教哲學及其宗派 (5)第三編·第十二章 顏元戴震的唯物主義思想 (3)第一編·第一章 論中國古代文化傳統之形成 (1)第四編·第二章 洪秀全和太平天國 (2)第三編 宋元明清時期的哲學 (2)第二編·第四章 王充與範縝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 (2)第二編·第六章 裴和歐陽建的哲學思想 (1)第一編·第八章 戰國時期儒學的發展 (1)第四編·第三章 變法維新時期的哲學思想 (3)第二編·第四章 王充與範縝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 (3)第四編·第一章 龔自珍和魏源的哲學思想 (1)第二編·第三章 揚雄和桓譚的思想概述 (2)第三編·第十二章 顏元戴震的唯物主義思想 (2)第四編·第六章 章炳麟的民主革命理論 (3)第二編·第九章 漢唐時期道教的發展 (5)第二編·第五章 王弼與魏晉玄學的興起 (2)第四編·第四章 嚴復的經驗論哲學思想 (1)第三編·第八章 王艮李贄與泰州學派 (1)第二編·第九章 漢唐時期道教的發展 (3)第二編·第三章 揚雄和桓譚的思想概述 (1)第二編·第三章 揚雄和桓譚的思想概述 (1)第二編·第九章 漢唐時期道教的發展 (1)第四編 鴉片戰爭以來的近代中國哲學第四編·第三章 變法維新時期的哲學思想 (1)第三編·第十一章 王夫之的哲學思想 (3)第三編 宋元明清時期的哲學 (2)第一編·第二章 孔子與儒學的發展 (2)第四編·第六章 章炳麟的民主革命理論 (3)第三編·第三章 宋明理學的代表——二程 (3)第二編·第五章 王弼與魏晉玄學的興起 (2)第四編·第六章 章炳麟的民主革命理論 (3)第一編·第八章 戰國時期儒學的發展 (3)第一編·第九章 商鞅與韓非的法家哲學思想 (1)第一編·第九章 商鞅與韓非的法家哲學思想 (1)第一編·第八章 戰國時期儒學的發展 (2)第二編·第七章 郭象的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