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編·第一章 論中國古代文化傳統之形成 (1)

我國是世界文明發展最早的國家之一,有將近四千年文字可考的歷史記載。據考古發掘,中華民族經過了長期的原始社會生活,在公元前兩千多年開始進入奴隸制社會。

公元前12世紀末,周滅商,爲了加強對被征服種族的統治,周奴隸主貴族首先把“上帝”和祖先分開,加強了“上帝”這個至上神的絕對權威,從而提出了“天命”說來論證自己統治的合理性。周奴隸主貴族所說的德,具體內容仍是“從天命、勸人事”。《尚書·召誥》中說“惟王其疾敬德,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這就是說,做國王的要認真崇尚德政,用德行事,纔可以求得永保天命。

被稱爲奴隸社會大聖人的周公旦,是西周初期最著名的奴隸主貴族的政治家。他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發表了一整套思想統治的言論。“天命”說可以說是他炮製的。他不僅提出了“德”,也提出了“孝”,弄出一套制禮作樂的規則。他提出了“天命靡常”和“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的思想。在這種思想的基礎上,他還提出了只有“保民”才能“享天命”。“保民”也就是告誡統治者要勤於人事,要注意統治之術,好好地保護奴隸不讓他們逃亡和失散,才能保住自己的統治地位。保民思想的提出,是奴隸起義暴動的結果,是“天”的絕對權威削弱的結果。

一、夏商時期宗教信仰形態

我國進入奴隸社會開始於夏王朝,這時的宗教已經不再是自然宗教,而成爲反映社會階級壓迫的宗教。奴隸主貴族階級爲了維護和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便把原始的宗教迷信加以提高和改造。

公元前17世紀末,商湯滅夏,建立了奴隸制的商王朝。商朝奴隸主貴族,爲了加強其統治,炮製了一個天上和人間、社會和自然的最高主宰“帝”或“上帝”,製造了政權神授的謊言,藉助這至上神對各種族的奴隸實行血腥的統治。商的奴隸主貴族說“帝立子生商”,這就是說其祖先是“帝”或“上帝”的兒子。實際上也就是宣稱他們自己是“帝”或“上帝”的子孫,商最大的奴隸主——王,就是這至上神“帝”或“上帝”在人間的代理人。

商奴隸主貴族不僅炮製這個最高主宰“帝”或“上帝”。據說,上古時代的“皇帝”,“乃命重黎,絕地天通”,即將溝通“上帝”和人間的關係限制在巫、祝、史的手中,而國王就是這些巫、祝、史的首領。

商代人不僅經常祭天祀祖,而且在事事之前都必須進行占卜,乞求降福消災,如作戰、築城、開河、種獲等,都要燒灼龜殼和獸骨,觀其裂紋(兆),來預定兇吉,決定行動。商周的宗教迷信是維護奴隸主貴族階級統治的思想武器。它隨着奴隸社會的產生、發展和衰落不斷地變換着形式,但萬變不離其宗。

二、古代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易經》中六十四卦是由八卦重疊演變出來的,而八卦又是由陰(——)、陽(—)兩爻,排列組合而成的。所以,《易經》是把陰、陽兩爻作爲兩個最基本的“對立”勢力來看待的。《易經》中所有卦象的變化都歸結爲陰、陽兩爻的變化。

《易經》中關於陰陽的概括,不可混同於把陰陽解釋爲陰陽之氣的樸素唯物主義思想。但我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的思想,最初是在宗教神學的體系下萌芽發生的。《易經》雖屬占卦書,但在其神秘的形式中蘊涵着較深刻的理論思維和樸素的辯證觀念。例如,它承認事物存在着對立面,六十四卦由三十二個對立卦組成,其卦的爻象和爻辭反映了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的“大人”和“小人”、吉和兇、得和失、益和損、泰和否、既濟和未濟等一系列對立統一的現象,《莊子·天下篇》將其概括爲“易以道陰陽”。它還承認對立事物的互相轉化。如泰卦卦辭說“小往大來”;否卦卦辭說“大往小來”;泰卦九三爻辭說“無平不陂,無往不復”;乾卦九五爻辭說“飛龍在天”;上九爻辭則說“亢龍有悔”,這些都表現了物極則反的觀點。從《易經》中可以看出中國古代辯證法思想的萌芽,因而在中國哲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隨着商周奴隸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人們開始注意到自然界變化發展和人類社會政權交替、禍福轉化等現象。在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觀察、分析和解釋中,人們逐步萌發了古代樸素辯證法的思想,現存《周易》一書中“易經”部分,原是周人問吉凶的卜筮之書,但其中卻包含着某些原始而可貴的樸素辯證法思想的萌芽。據《易傳·繫辭》解釋說,八卦作者“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近取諸身,遠取諸物”而作八卦。所以,《易經》關於陰陽的觀念,很可能是從觀察天象、地理的變化或人類男女兩性、禽獸雌雄的不同中概括出來的。但是,在《易經》中並沒有把陰陽作爲某種具體事物的兩種對立性質,而是把陰陽當做一切具體事物共同的、最基本的兩種對立性質提出來的,並用“”、“”兩個抽象的符號表示。這是由《易經》作爲占筮之用的宗教神學體系決定的。

《易經》中所包含的這些樸素辯證法思想的萌芽是十分可貴的。但是,他把事物的“對立”和“轉化”抽象化、神秘化,認爲人們對於事物的變化發展是無法認識和駕馭的,而只能乞求於神的啓示,然後再來決定人們的行動。

《易經》中關於“對立”的思想,也反映在某些卦象相反的卦的吉凶對立上。在早期的《易經》中,雖然還沒有將一些相反的卦編排在一起,但從它對一些卦象相反的卦的卦辭中所下的兇吉判斷,也可看到某些“對立”思想的萌芽。如泰卦和否卦,兩卦的上下卦象恰好相反,是兩個對立的卦。《易經》在一些卦中,包含有一些由低向高的變化發展思想和“物極必反”的思想。如乾卦,初九的爻辭爲:“潛龍,勿用。”九二的爻辭爲:“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九三的爻辭爲:“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九四的爻辭爲:“或躍在淵,無咎。”九五的爻辭爲:“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上九的爻辭爲:“亢龍有悔。”

周人運用六十四卦以判斷吉凶禍福及其變化,祭祀、戰爭、商旅、婚姻、生產等事情的吉凶禍福,則均視六十四卦中陰陽兩爻的變化而定。這也就是說,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變化,最終歸結爲陰、陽兩種勢力的消長。這正是最原始的關於“對立”面及其變化的思想。《易經》在描述由低至高的變化發展情況中,也表露了一些轉化的思想。以上述乾卦爲例,它在講由低至高的發展中,“龍”由“潛”到“飛”都是吉利的,然而到了上九,則亢龍“有悔”了。這是說,發展到了頂點,就會由吉變兇,轉向反面。這裡多少包含着一些“物極必反”的辯證法思想的萌芽。

因此,《易經》的這些樸素辯證法思想因素,帶有嚴重的宗教神秘主義色彩。《易經》中關於陰陽對立、“物極必反”的思想,晏嬰的“相濟相成”的思想等,雖然都還是十分簡單,只是樸素辯證法思想的一些萌芽,但在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思想的發展進程中,是有着重要意義的。

三、古代的陰陽五行觀念

經過世代的創造,商代已經有了文字。從殷墟中發現,甲骨文已有三千多個單字,這些都是適應當時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的需要而產生的。隨着奴隸社會階級鬥爭的日趨尖銳,“天”在地上的代理人——天子權威的下降,“天”、“上帝”、“鬼神”的觀念也逐漸動搖,在自然知識積累和階級鬥爭發展的基礎上,產生了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自然觀的萌芽。

第三編·第九章 方以智的哲學思想 (1)第三編·第九章 方以智的哲學思想 (2)第二編·第一章 漢朝初期的哲學流派 (4)第三編·第三章 宋明理學的代表——二程 (7)第二編·第一章 漢朝初期的哲學流派 (2)第四編·第六章 章炳麟的民主革命理論 (2)第四編·第六章 章炳麟的民主革命理論 (3)第一編·第一章 論中國古代文化傳統之形成 (1)第一編·第一章 論中國古代文化傳統之形成 (2)第一編·第三章 道家學說 (1)第三編·第十二章 顏元戴震的唯物主義思想 (2)第二編·第六章 裴和歐陽建的哲學思想 (2)第二編·第五章 王弼與魏晉玄學的興起 (2)第三編·第三章 宋明理學的代表——二程 (7)第一編·第五章 墨子及其構建的墨家哲學 (1)第一編·第九章 商鞅與韓非的法家哲學思想 (1)第四編·第四章 嚴復的經驗論哲學思想 (1)第四編·第三章 變法維新時期的哲學思想 (4)第四編·第六章 章炳麟的民主革命理論 (1)第三編·第七章 羅欽順的哲學思想 (3)第三編·第三章 宋明理學的代表——二程 (5)第二編·第七章 郭象的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 (1)第三編·第三章 宋明理學的代表——二程 (4)第三編·第十章 黃宗羲及其哲學思想 (2)第二編·第五章 王弼與魏晉玄學的興起 (2)第三編·第八章 王艮李贄與泰州學派 (1)第三編·第十二章 顏元戴震的唯物主義思想 (1)第四編·第六章 章炳麟的民主革命理論 (2)第三編·第七章 羅欽順的哲學思想 (2)第三編·第九章 方以智的哲學思想 (1)第三編·第十一章 王夫之的哲學思想 (2)第二編·第八章 漢唐時期的佛教哲學及其宗派 (1)第一編·第八章 戰國時期儒學的發展 (4)第四編 鴉片戰爭以來的近代中國哲學第一編·第三章 道家學說 (2)第二編·第九章 漢唐時期道教的發展 (5)第三編·第二章 張載的唯物主義思想 (1)第一編·第三章 道家學說 (3)第一編·第一章 論中國古代文化傳統之形成 (2)第一編·第五章 墨子及其構建的墨家哲學 (1)第四編·第三章 變法維新時期的哲學思想 (4)第四編·第三章 變法維新時期的哲學思想 (5)第一編·第七章 戰國時期的名家哲學 (1)第一編·第五章 墨子及其構建的墨家哲學 (1)第二編·第三章 揚雄和桓譚的思想概述 (1)第四編·第四章 嚴復的經驗論哲學思想 (2)第二編·第八章 漢唐時期的佛教哲學及其宗派 (4)第三編·第三章 宋明理學的代表——二程 (3)第二編·第六章 裴和歐陽建的哲學思想 (2)第四編·第一章 龔自珍和魏源的哲學思想 (2)第三編·第十章 黃宗羲及其哲學思想 (2)第三編·第六章 陳亮葉適的哲學思想 (1)第一編·第九章 商鞅與韓非的法家哲學思想 (1)第四編 鴉片戰爭以來的近代中國哲學第三編·第八章 王艮李贄與泰州學派 (2)第一編·第九章 商鞅與韓非的法家哲學思想 (1)第二編·第五章 王弼與魏晉玄學的興起 (1)第二編·第九章 漢唐時期道教的發展 (1)第一編·第一章 論中國古代文化傳統之形成 (1)第二編·第五章 王弼與魏晉玄學的興起 (1)第二編·第四章 王充與範縝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 (3)第一編·第九章 商鞅與韓非的法家哲學思想 (1)第三編·第三章 宋明理學的代表——二程 (4)第二編·第九章 漢唐時期道教的發展 (1)第二編·第八章 漢唐時期的佛教哲學及其宗派 (3)第二編·第九章 漢唐時期道教的發展 (5)第三編·第六章 陳亮葉適的哲學思想 (2)第二編·第三章 揚雄和桓譚的思想概述 (2)第二編·第九章 漢唐時期道教的發展 (1)第二編·第三章 揚雄和桓譚的思想概述 (1)第三編·第十章 黃宗羲及其哲學思想 (2)第一編·第九章 商鞅與韓非的法家哲學思想 (1)第三編·第三章 宋明理學的代表——二程 (1)第四編·第三章 變法維新時期的哲學思想 (2)第三編·第三章 宋明理學的代表——二程 (4)第三編·第三章 宋明理學的代表——二程 (5)第一編·第八章 戰國時期儒學的發展 (4)第二編 魏晉—隋唐時期的哲學思想第一編·第三章 道家學說 (2)第三編·第八章 王艮李贄與泰州學派 (2)第四編·第四章 嚴復的經驗論哲學思想 (3)第二編·第一章 漢朝初期的哲學流派 (1)第四編 鴉片戰爭以來的近代中國哲學第四編·第六章 章炳麟的民主革命理論 (4)第二編·第五章 王弼與魏晉玄學的興起 (1)第二編·第一章 漢朝初期的哲學流派 (3)第二編·第四章 王充與範縝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 (1)第三編·第三章 宋明理學的代表——二程 (6)第二編·第五章 王弼與魏晉玄學的興起 (2)第一編·第二章 孔子與儒學的發展 (1)第二編·第四章 王充與範縝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 (1)第一編·第六章 《易傳》與《管子》中的積極思想 (2)第三編·第九章 方以智的哲學思想 (2)第三編·第三章 宋明理學的代表——二程 (1)第三編·第六章 陳亮葉適的哲學思想 (2)第二編·第五章 王弼與魏晉玄學的興起 (1)第四編·第六章 章炳麟的民主革命理論 (1)第二編·第八章 漢唐時期的佛教哲學及其宗派 (5)第二編·第八章 漢唐時期的佛教哲學及其宗派 (6)
第三編·第九章 方以智的哲學思想 (1)第三編·第九章 方以智的哲學思想 (2)第二編·第一章 漢朝初期的哲學流派 (4)第三編·第三章 宋明理學的代表——二程 (7)第二編·第一章 漢朝初期的哲學流派 (2)第四編·第六章 章炳麟的民主革命理論 (2)第四編·第六章 章炳麟的民主革命理論 (3)第一編·第一章 論中國古代文化傳統之形成 (1)第一編·第一章 論中國古代文化傳統之形成 (2)第一編·第三章 道家學說 (1)第三編·第十二章 顏元戴震的唯物主義思想 (2)第二編·第六章 裴和歐陽建的哲學思想 (2)第二編·第五章 王弼與魏晉玄學的興起 (2)第三編·第三章 宋明理學的代表——二程 (7)第一編·第五章 墨子及其構建的墨家哲學 (1)第一編·第九章 商鞅與韓非的法家哲學思想 (1)第四編·第四章 嚴復的經驗論哲學思想 (1)第四編·第三章 變法維新時期的哲學思想 (4)第四編·第六章 章炳麟的民主革命理論 (1)第三編·第七章 羅欽順的哲學思想 (3)第三編·第三章 宋明理學的代表——二程 (5)第二編·第七章 郭象的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 (1)第三編·第三章 宋明理學的代表——二程 (4)第三編·第十章 黃宗羲及其哲學思想 (2)第二編·第五章 王弼與魏晉玄學的興起 (2)第三編·第八章 王艮李贄與泰州學派 (1)第三編·第十二章 顏元戴震的唯物主義思想 (1)第四編·第六章 章炳麟的民主革命理論 (2)第三編·第七章 羅欽順的哲學思想 (2)第三編·第九章 方以智的哲學思想 (1)第三編·第十一章 王夫之的哲學思想 (2)第二編·第八章 漢唐時期的佛教哲學及其宗派 (1)第一編·第八章 戰國時期儒學的發展 (4)第四編 鴉片戰爭以來的近代中國哲學第一編·第三章 道家學說 (2)第二編·第九章 漢唐時期道教的發展 (5)第三編·第二章 張載的唯物主義思想 (1)第一編·第三章 道家學說 (3)第一編·第一章 論中國古代文化傳統之形成 (2)第一編·第五章 墨子及其構建的墨家哲學 (1)第四編·第三章 變法維新時期的哲學思想 (4)第四編·第三章 變法維新時期的哲學思想 (5)第一編·第七章 戰國時期的名家哲學 (1)第一編·第五章 墨子及其構建的墨家哲學 (1)第二編·第三章 揚雄和桓譚的思想概述 (1)第四編·第四章 嚴復的經驗論哲學思想 (2)第二編·第八章 漢唐時期的佛教哲學及其宗派 (4)第三編·第三章 宋明理學的代表——二程 (3)第二編·第六章 裴和歐陽建的哲學思想 (2)第四編·第一章 龔自珍和魏源的哲學思想 (2)第三編·第十章 黃宗羲及其哲學思想 (2)第三編·第六章 陳亮葉適的哲學思想 (1)第一編·第九章 商鞅與韓非的法家哲學思想 (1)第四編 鴉片戰爭以來的近代中國哲學第三編·第八章 王艮李贄與泰州學派 (2)第一編·第九章 商鞅與韓非的法家哲學思想 (1)第二編·第五章 王弼與魏晉玄學的興起 (1)第二編·第九章 漢唐時期道教的發展 (1)第一編·第一章 論中國古代文化傳統之形成 (1)第二編·第五章 王弼與魏晉玄學的興起 (1)第二編·第四章 王充與範縝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 (3)第一編·第九章 商鞅與韓非的法家哲學思想 (1)第三編·第三章 宋明理學的代表——二程 (4)第二編·第九章 漢唐時期道教的發展 (1)第二編·第八章 漢唐時期的佛教哲學及其宗派 (3)第二編·第九章 漢唐時期道教的發展 (5)第三編·第六章 陳亮葉適的哲學思想 (2)第二編·第三章 揚雄和桓譚的思想概述 (2)第二編·第九章 漢唐時期道教的發展 (1)第二編·第三章 揚雄和桓譚的思想概述 (1)第三編·第十章 黃宗羲及其哲學思想 (2)第一編·第九章 商鞅與韓非的法家哲學思想 (1)第三編·第三章 宋明理學的代表——二程 (1)第四編·第三章 變法維新時期的哲學思想 (2)第三編·第三章 宋明理學的代表——二程 (4)第三編·第三章 宋明理學的代表——二程 (5)第一編·第八章 戰國時期儒學的發展 (4)第二編 魏晉—隋唐時期的哲學思想第一編·第三章 道家學說 (2)第三編·第八章 王艮李贄與泰州學派 (2)第四編·第四章 嚴復的經驗論哲學思想 (3)第二編·第一章 漢朝初期的哲學流派 (1)第四編 鴉片戰爭以來的近代中國哲學第四編·第六章 章炳麟的民主革命理論 (4)第二編·第五章 王弼與魏晉玄學的興起 (1)第二編·第一章 漢朝初期的哲學流派 (3)第二編·第四章 王充與範縝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 (1)第三編·第三章 宋明理學的代表——二程 (6)第二編·第五章 王弼與魏晉玄學的興起 (2)第一編·第二章 孔子與儒學的發展 (1)第二編·第四章 王充與範縝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 (1)第一編·第六章 《易傳》與《管子》中的積極思想 (2)第三編·第九章 方以智的哲學思想 (2)第三編·第三章 宋明理學的代表——二程 (1)第三編·第六章 陳亮葉適的哲學思想 (2)第二編·第五章 王弼與魏晉玄學的興起 (1)第四編·第六章 章炳麟的民主革命理論 (1)第二編·第八章 漢唐時期的佛教哲學及其宗派 (5)第二編·第八章 漢唐時期的佛教哲學及其宗派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