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編·第八章 王艮李贄與泰州學派 (1)

王艮,字汝止,號心齋,生於1483年(明憲宗成化十九年),卒於1540年(明世宗嘉靖十九年),泰州安豐場人。

他出身於鹽場苦役家庭,自己當過商販,由於經商“措置得宜”,“自是家道日裕”。又,王艮自小喜讀儒家經書,多能“發明自得,不泥傳注”,中年受學於王陽明,接受和發揮了王陽明的主觀唯心主義。王艮終生講學,門徒甚多,當時以王艮的思想爲中心形成了一個泰州學派。王艮則是這一學派的創始人。泰州學派除王艮之外,主要的代表人物尚有王襞、林春、王棟、徐樾等人。他的著作有《王心齋先生全集》。

一、明哲保身的認識論

王艮政治思想的核心是:“安身者,立天下之大本。”這是對《大學》中所講的“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思想的發揮。

王艮又說:“吾身不能保,又何以保君父哉!”至於如何保身呢?王艮認爲:“知保身者,則必愛身如寶,能愛身則不敢不愛人,能愛人則人必愛我,人愛我則吾身保矣;能愛人則不敢惡人,不惡人則人不惡我,人不惡我則吾身保矣;能愛身者則必敬身如寶,能敬身則不敢不敬人,能敬人則人必敬我,人敬我則吾身保矣;能敬身則不敢慢人,不慢人則人不慢我,人不慢我則吾身保矣。此仁也萬物一體之道也。”這就是說,要保住自己的身就必須要愛人、敬人、不惡人、不慢人,只有這樣才能在社會上保住自己。在鼓吹“安身”的同時,王艮還鼓吹“安心”,他說:“安其身而安其心者,上也;不安其身而安其心者次之;不安其身而又不安其心,斯爲下矣。”

所謂“安身”是保住自己,所謂“安心”是要人們安於自身的現狀,這裡從字面上看,他是把“安身”放在第一位的,然而實際上只有“安心”才能“安身”,“安心”比“安身”更爲根本。這完全是宣揚一種奴才哲學。他鼓吹的“明哲保身”的根本目的,說到底,還是在於要保住“君父”。當然,這樣的思想也反映了一部分地主階級的知識分子在坎坷的仕途中,經常害怕在官僚之間互相傾軋中遭到貶逐、失意,甚至革職喪生的思想情緒的,據王心齋年譜注中說:當時王艮作《明哲保身論》,“時同志在宦途,或以竦死,或譴逐遠方;先生以爲身且不保,何能爲天地萬物主;因瑤湖北上作以贈之”。王艮此論是爲朋友王瑤湖“轉官北上”贈別而作,其闡發的明哲保身的處世哲學,確實是反映了這樣一批封建士大夫的思想情緒的。

王艮認爲,統治者要治國平天下首先就在於要修身正己,只有己正了才能正物。他論證這一思想說“吾身猶矩,天下國家猶方。天下國家不方,還是吾身不方”,因此必須先安身才能安天下國家。然而又怎樣纔是安身正己呢?王艮說:“止至善者,安身也。”又說:“治天下有本,身之謂也。本必端,端本誠其心而已矣。”

所謂“止至善”,所謂“端本誠心”,無非也就是要統治者講封建的倫理道德修養那一套。所以王艮在回答弟子問“止至善之旨”時,說:“明德以立體,親民以達用,體用一致,陽明先生辯之悉矣。”

明德親民這正是宋明道學家們所一貫倡導的東西。而王艮還進一步地解釋《大學》說:大學止字即是止仁、止敬、止慈、止孝、止信;所謂據於德,即是“據仁義禮智信五者心之德”。所有這些都充分說明了他所講的“安身立本”的實質,就是要統治者帶頭來提倡封建道德,以維護封建統治的秩序。在這點上,王艮自己也是講得很清楚的,他說:“知君臣上下名分秩然,而天下之治誠如示掌之易矣。”

王艮還提出明哲保身是良知良能的思想。他說:“明哲者,良知也。明哲保身者,良知良能也。”這一思想也是從他“安身立本”的思想出發的。既然安身爲齊家治國平天下之本,那麼也只有保身才能保家、保國、保天下。這也就是他說的“吾身保,然後能保一家矣”、“吾身保,然後能保一國矣”、“吾身保,然後能保天下矣”。

王艮的哲學思想就是爲他這一套政治主張提供理論根據的。

二、泰州學派的代表人物

泰州學派的一大特點是,他們經常在民間講學,所以在這一學派中,還有一批本人就是勞動者的信仰者,如樵夫朱恕、陶匠韓貞、田夫夏廷美等,這裡簡單介紹一下泰州學派的幾個主要代表人物王襞、王棟、韓貞的思想。

王襞,字宗順,號東崖,生於1511年(明武宗正德六年),死於1587年(明神宗萬曆十五年),爲王艮的次子。王襞繼承父業,終生不仕,從事講學活動,擴大王艮思想的影響。

他的哲學思想主要是宣揚王艮的良知說,他說:“性之靈明曰良知,良知自能應感,自能約心思而酬酢萬變,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一毫不勞勉強扭捏,而用智者自多事也。”王襞這種“良知自能感應”的觀點,是同他的極端主觀唯心主義的理論分不開的。他認爲:“學者,自學而已,吾性分之外,無容學者也。萬物皆備於我。而仁義禮智之性果有外乎?率性而自知自能,天下之能事畢矣。”

他反對一切人爲的造作,反對任何向外求的學問,而主張良知的“自然流行”。他說:“舜之事親,孔之曲當,一皆出於自心之妙用耳;與飢來吃飯倦來眠同一妙用也。人無二心,故無二妙用,得此豈容一毫人力與於其間。以其不及舜,孔之妙用者,特心不空而存見以障之耳;故有滯之心。烏足以窺聖人圓神之妙。”

在他看來,良知的妙用是否能發揮,就在於心中存不存成見。如果心能做到空而一無所見,那妙用就能自然流露,否則良知就爲“存見所障”。所以王襞反對一切人力安排,而主張“以不犯乎爲妙”,所謂“省力處便是得力處”。很顯然,這是在把王艮的“不借安排”說推到了極點,這是在宣揚一種敵視一切知識和理性的矇昧字義的哲學,其實質仍然是在宣揚事親事君約一套封建道德觀念,與“飢來吃飯,倦來眠”一樣,爲人性所固有的唯心主義先驗論而已。

王棟,字隆吉,號一庵,爲王艮的族弟,曾任南城訓導、南豐教喻、山東深州學正等職,所到之處,並以講學爲事。他宣揚的主要是王艮的格物說。

王棟認爲“先師(王艮)之學主于格物”,並且認爲“孔門傳授無非此學”。他解釋格物說“格物是止至善功夫”,又說:“格物原是致知功夫,作兩件拆開不得。……先師(王艮)說物有本末,言吾身是本,天下國家爲末,可見平居未與物接,只自安正其身,便是格其物之本,格其物之本,便即是未應時之良知;至於事至物來,推吾身之矩而順事恕施,便是格其物之末,格其物之末,便即是既應時之良知;致知格物可分拆乎?”

這是說,格物與致知本就是一個功夫,格物之本即是安身正己,恢復自己原初的良知;格物之末即是用自己的良知來度量天下國家;所以說格物原是致知功夫,兩者是分拆不開的。這種對格物致知的解釋,完全是對王艮的格物說和良知說的進一步的發揮,把格物與良知的關係從理論上更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罷了。

王棟發揮王艮學說,還表現在他對王艮的樂學說的闡發上。

韓貞,字以中,號樂吾,生於1509年(明武宗正德四年),死於1585年(明神宗萬曆十三年),江蘇興化人。韓貞家庭貧困,原有茅屋三間,後以茅屋抵償,“遂處窯中”,“以陶瓦爲業”。然而韓貞深受王艮學說的影響,“慕朱樵(指受業於王艮的樵夫朱恕)而從之學,後乃卒業於東崖(王襞)。”

他的思想保存在《韓樂吾集》中。韓貞一生“以化俗爲任”,常趁秋後農隙時節,在鄉村聚衆談學,以歌詠演唱的形式在人民羣衆中間宣傳王艮的唯心主義思想,鼓吹老百姓應當安貧樂道、樂天安命的說教。他宣揚說:“世路多歧未許遊,得休休處且休休。”“人生安分且逍遙,莫嚮明時嘆不遭。”“偷個閒時取個歡,莫將愁事鎖眉端。”

王艮當時從自己的唯心主義良知說出發,寫了一首《樂學歌》,歌中唱道:“人心本自樂,自將私慾縛;私慾一萌時,良知還自覺,一覺便消除,人心依舊樂。樂是樂此學,學是學此樂;不樂不是學,不學不是樂……”這即是說,人心本樂,只爲私慾所障而不能自樂,所以要人們學樂,克去私慾,恢復天真之樂。這就是要人們不去正視現實的階級壓迫的苦,要消除自己的一切,而去自我陶醉於所謂的自己的本心之樂。這完全是王艮爲剝削階級給勞動人民開出的一副精神麻醉劑,要老百姓安於貧困、安於受壓迫的自我安慰劑罷了,

王棟則進一步地發揮了王艮的這一思想,他說:“孔門教弟子不啻千言萬語,而記《論語》者首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是夫子教人第一義也。蓋人之心體奉自悅樂,本自無慍;惟不學則或幢幢而慮,營營而求,忽忽而恐,慼慼而憂,而其悅樂不慍之體,遂埋沒矣。故時時學習,則時時復其本性,而亦時時喜悅。”

這是說,人心之體本自悅樂,只是因爲不學而不能復共本體,悅樂之體也就埋沒了,所以“一時不習則一時不悅,一時不悅則便是一時不習,可見聖門學習,只是此悅而己”。他最後的結論是:“學不離樂”爲“孔門第一宗旨”。把學樂問題提高到如此重要地步上來加以崇揚,是泰州學派的一大特點,其思想實質無非就是要叫人們樂於去按照自己的本心良知,即封建的道德觀念從事一切活動而已。

三、李贄的主觀唯心主義及其對社會政治的批判

李贄,原名載贄,號卓吾,又號溫陵居士,生於1527年,死於1602年。福建泉州人。他的祖先曾航海經商,父親靠教書爲生。李贄爲泰州學派的一代宗師,創始人是中國明代學者王艮,屬於陽明學派的分支,被稱爲“左派王學”。李贄幼年喪母,隨父讀書,學業進步迅速。自幼倔犟,善於獨立思考,不受程朱理學傳統觀念束縛,具有強烈的反傳統理念。他在社會價值導向方面,批判重農抑商,揚商賈功績,倡導功利價值,符合明中後期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要求。

他做過二十年小官,晚年專門寫書講學,對當時的道學家多有揭露,對封建禮教的部分內容也有所批判,因而遭到統治者的迫害,最後自殺於獄中。在這樣的階級鬥爭的形勢下,出現了李贄的在一定程度上反對封建禮教的進步思想。他的著作很多,最重要的有《焚書》、《續焚書》、《藏書》、《續藏書》等。

明代後期,政治的情況越來越嚴重。上層統治集團極端昏庸腐朽,只知荒淫玩樂,完全不以國計民生爲意。宦官把持朝政,一般官吏貪污成風,賄賂公行。貴族豪強、官僚地主階級,對於廣大農民、商人、手工業者進行殘酷的壓迫和剝削。人民陷在水深火熱的悲慘情況之中,階級矛盾日益激化。

在這種情況下,那些替封建統治階級製造幻想的哲學家,越來越空疏、虛僞。程朱學派的人只知背誦煩瑣的教條,藉以鉗制人民的思想;陸王學派的人,吹噓“本心”,宣揚良知,藉以麻痹人民的意識。至於那些根本不談學問的官僚,更是卑鄙無恥。專門趨炎附勢,壓榨人民,只求升官發財,不知人間有羞恥事。

明代後期,商品經濟和手工業都有空前的發展,在東南江浙一帶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萌芽。據《明實錄》中記載,萬曆年間,蘇州紡織業最爲發達;其情況是“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當時蘇州的織工有幾千人之多,都是靠出賣勞力來維持生活,都是“浮食奇民,朝不謀夕,得業則生,失業則死”。這種紡織業手工工場的情況就是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萌芽。當時城市手工業者與小商人,稱爲“市民”,逐漸形成爲一種力量。

李贄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封建禮教的危害性。他指出,貪暴的君主固然是擾民的,而所謂仁者也是害民的。所謂“德禮刑政”都是束縛人民的工具而已。德禮(道德與禮教)是鉗制人民思想的,政刑(政治與法律)是束縛人民手足的,都是擾害人民而使人民不得其所,乃是社會動亂和人民痛苦的根源。他又說:“有條教之繁,有刑法之施,而民日以多事矣。”刑法和教條,都是擾害人民的。李贄這些言論都是對於封建主義的所謂德治禮教的抗議。

第二編·第八章 漢唐時期的佛教哲學及其宗派 (5)第三編 宋元明清時期的哲學 (2)序言 東方的思想與智慧第三編·第三章 宋明理學的代表——二程 (8)第一編·第六章 《易傳》與《管子》中的積極思想 (2)第四編·第三章 變法維新時期的哲學思想 (2)第二編·第四章 王充與範縝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 (1)第四編·第五章 20世紀初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 (2)第二編·第九章 漢唐時期道教的發展 (3)第三編·第十章 黃宗羲及其哲學思想 (2)第二編·第一章 漢朝初期的哲學流派 (2)第三編·第三章 宋明理學的代表——二程 (5)第四編·第五章 20世紀初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 (1)序言 東方的思想與智慧第二編·第三章 揚雄和桓譚的思想概述 (2)第一編·第二章 孔子與儒學的發展 (2)第四編·第六章 章炳麟的民主革命理論 (2)第一編·第一章 論中國古代文化傳統之形成 (1)第三編·第七章 羅欽順的哲學思想 (1)第一編·第三章 道家學說 (1)第四編·第五章 20世紀初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 (4)第三編·第三章 宋明理學的代表——二程 (6)第四編·第二章 洪秀全和太平天國 (2)第四編·第四章 嚴復的經驗論哲學思想 (3)第二編·第九章 漢唐時期道教的發展 (2)第四編·第七章 孫中山的哲學思想 (3)第四編·第七章 孫中山的哲學思想 (2)第一編·第五章 墨子及其構建的墨家哲學 (2)第四編·第三章 變法維新時期的哲學思想 (3)第三編·第三章 宋明理學的代表——二程 (8)第二編·第一章 漢朝初期的哲學流派 (2)第三編·第七章 羅欽順的哲學思想 (1)第一編·第八章 戰國時期儒學的發展 (3)第四編·第五章 20世紀初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 (3)第三編·第七章 羅欽順的哲學思想 (3)第一編·第九章 商鞅與韓非的法家哲學思想 (2)第四編·第五章 20世紀初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 (2)第三編·第十一章 王夫之的哲學思想 (1)第二編 魏晉—隋唐時期的哲學思想第一編·第九章 商鞅與韓非的法家哲學思想 (1)第二編·第八章 漢唐時期的佛教哲學及其宗派 (6)第二編·第一章 漢朝初期的哲學流派 (2)第二編·第一章 漢朝初期的哲學流派 (2)第一編·第三章 道家學說 (2)第一編·第一章 論中國古代文化傳統之形成 (1)序言 東方的思想與智慧第二編·第六章 裴和歐陽建的哲學思想 (1)第三編·第三章 宋明理學的代表——二程 (3)第二編·第三章 揚雄和桓譚的思想概述 (2)第三編·第八章 王艮李贄與泰州學派 (2)第一編·第三章 道家學說 (1)第四編·第五章 20世紀初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 (3)第二編·第四章 王充與範縝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 (1)第四編·第五章 20世紀初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 (3)第三編·第八章 王艮李贄與泰州學派 (2)第一編·第六章 《易傳》與《管子》中的積極思想 (1)第一編·第八章 戰國時期儒學的發展 (4)第一編·第三章 道家學說 (1)第三編·第六章 陳亮葉適的哲學思想 (2)第二編·第八章 漢唐時期的佛教哲學及其宗派 (6)第一編·第三章 道家學說 (1)第三編·第七章 羅欽順的哲學思想 (2)第三編·第十二章 顏元戴震的唯物主義思想 (3)第二編·第三章 揚雄和桓譚的思想概述 (1)第三編·第十一章 王夫之的哲學思想 (1)第四編·第二章 洪秀全和太平天國 (2)第一編·第三章 道家學說 (2)第三編·第十章 黃宗羲及其哲學思想 (2)第三編 宋元明清時期的哲學 (1)第四編·第六章 章炳麟的民主革命理論 (1)第三編 宋元明清時期的哲學 (1)第三編·第六章 陳亮葉適的哲學思想 (1)第三編·第八章 王艮李贄與泰州學派 (1)第三編·第三章 宋明理學的代表——二程 (3)第四編·第五章 20世紀初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 (1)第四編·第二章 洪秀全和太平天國 (2)第四編·第七章 孫中山的哲學思想 (2)第二編·第八章 漢唐時期的佛教哲學及其宗派 (2)第二編·第一章 漢朝初期的哲學流派 (1)第四編·第五章 20世紀初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 (2)第二編·第五章 王弼與魏晉玄學的興起 (1)序言 東方的思想與智慧第二編·第九章 漢唐時期道教的發展 (3)第四編·第五章 20世紀初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 (1)第一編·第八章 戰國時期儒學的發展 (4)第四編·第三章 變法維新時期的哲學思想 (4)第一編·第一章 論中國古代文化傳統之形成 (2)第二編·第三章 揚雄和桓譚的思想概述 (1)第二編·第三章 揚雄和桓譚的思想概述 (1)第二編 魏晉—隋唐時期的哲學思想第三編·第三章 宋明理學的代表——二程 (6)第四編·第三章 變法維新時期的哲學思想 (2)第一編·第四章 孫武的軍事哲學思想第四編 鴉片戰爭以來的近代中國哲學第四編·第三章 變法維新時期的哲學思想 (3)第一編·第一章 論中國古代文化傳統之形成 (1)第四編·第一章 龔自珍和魏源的哲學思想 (1)第三編·第十章 黃宗羲及其哲學思想 (1)
第二編·第八章 漢唐時期的佛教哲學及其宗派 (5)第三編 宋元明清時期的哲學 (2)序言 東方的思想與智慧第三編·第三章 宋明理學的代表——二程 (8)第一編·第六章 《易傳》與《管子》中的積極思想 (2)第四編·第三章 變法維新時期的哲學思想 (2)第二編·第四章 王充與範縝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 (1)第四編·第五章 20世紀初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 (2)第二編·第九章 漢唐時期道教的發展 (3)第三編·第十章 黃宗羲及其哲學思想 (2)第二編·第一章 漢朝初期的哲學流派 (2)第三編·第三章 宋明理學的代表——二程 (5)第四編·第五章 20世紀初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 (1)序言 東方的思想與智慧第二編·第三章 揚雄和桓譚的思想概述 (2)第一編·第二章 孔子與儒學的發展 (2)第四編·第六章 章炳麟的民主革命理論 (2)第一編·第一章 論中國古代文化傳統之形成 (1)第三編·第七章 羅欽順的哲學思想 (1)第一編·第三章 道家學說 (1)第四編·第五章 20世紀初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 (4)第三編·第三章 宋明理學的代表——二程 (6)第四編·第二章 洪秀全和太平天國 (2)第四編·第四章 嚴復的經驗論哲學思想 (3)第二編·第九章 漢唐時期道教的發展 (2)第四編·第七章 孫中山的哲學思想 (3)第四編·第七章 孫中山的哲學思想 (2)第一編·第五章 墨子及其構建的墨家哲學 (2)第四編·第三章 變法維新時期的哲學思想 (3)第三編·第三章 宋明理學的代表——二程 (8)第二編·第一章 漢朝初期的哲學流派 (2)第三編·第七章 羅欽順的哲學思想 (1)第一編·第八章 戰國時期儒學的發展 (3)第四編·第五章 20世紀初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 (3)第三編·第七章 羅欽順的哲學思想 (3)第一編·第九章 商鞅與韓非的法家哲學思想 (2)第四編·第五章 20世紀初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 (2)第三編·第十一章 王夫之的哲學思想 (1)第二編 魏晉—隋唐時期的哲學思想第一編·第九章 商鞅與韓非的法家哲學思想 (1)第二編·第八章 漢唐時期的佛教哲學及其宗派 (6)第二編·第一章 漢朝初期的哲學流派 (2)第二編·第一章 漢朝初期的哲學流派 (2)第一編·第三章 道家學說 (2)第一編·第一章 論中國古代文化傳統之形成 (1)序言 東方的思想與智慧第二編·第六章 裴和歐陽建的哲學思想 (1)第三編·第三章 宋明理學的代表——二程 (3)第二編·第三章 揚雄和桓譚的思想概述 (2)第三編·第八章 王艮李贄與泰州學派 (2)第一編·第三章 道家學說 (1)第四編·第五章 20世紀初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 (3)第二編·第四章 王充與範縝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 (1)第四編·第五章 20世紀初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 (3)第三編·第八章 王艮李贄與泰州學派 (2)第一編·第六章 《易傳》與《管子》中的積極思想 (1)第一編·第八章 戰國時期儒學的發展 (4)第一編·第三章 道家學說 (1)第三編·第六章 陳亮葉適的哲學思想 (2)第二編·第八章 漢唐時期的佛教哲學及其宗派 (6)第一編·第三章 道家學說 (1)第三編·第七章 羅欽順的哲學思想 (2)第三編·第十二章 顏元戴震的唯物主義思想 (3)第二編·第三章 揚雄和桓譚的思想概述 (1)第三編·第十一章 王夫之的哲學思想 (1)第四編·第二章 洪秀全和太平天國 (2)第一編·第三章 道家學說 (2)第三編·第十章 黃宗羲及其哲學思想 (2)第三編 宋元明清時期的哲學 (1)第四編·第六章 章炳麟的民主革命理論 (1)第三編 宋元明清時期的哲學 (1)第三編·第六章 陳亮葉適的哲學思想 (1)第三編·第八章 王艮李贄與泰州學派 (1)第三編·第三章 宋明理學的代表——二程 (3)第四編·第五章 20世紀初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 (1)第四編·第二章 洪秀全和太平天國 (2)第四編·第七章 孫中山的哲學思想 (2)第二編·第八章 漢唐時期的佛教哲學及其宗派 (2)第二編·第一章 漢朝初期的哲學流派 (1)第四編·第五章 20世紀初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 (2)第二編·第五章 王弼與魏晉玄學的興起 (1)序言 東方的思想與智慧第二編·第九章 漢唐時期道教的發展 (3)第四編·第五章 20世紀初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 (1)第一編·第八章 戰國時期儒學的發展 (4)第四編·第三章 變法維新時期的哲學思想 (4)第一編·第一章 論中國古代文化傳統之形成 (2)第二編·第三章 揚雄和桓譚的思想概述 (1)第二編·第三章 揚雄和桓譚的思想概述 (1)第二編 魏晉—隋唐時期的哲學思想第三編·第三章 宋明理學的代表——二程 (6)第四編·第三章 變法維新時期的哲學思想 (2)第一編·第四章 孫武的軍事哲學思想第四編 鴉片戰爭以來的近代中國哲學第四編·第三章 變法維新時期的哲學思想 (3)第一編·第一章 論中國古代文化傳統之形成 (1)第四編·第一章 龔自珍和魏源的哲學思想 (1)第三編·第十章 黃宗羲及其哲學思想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