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三)

於是,張璁、桂萼二人剛到京師,“衆洶洶,欲撲殺之。萼懼,不敢出。璁閱數日始朝”。

而後言官給事中張翀等三十餘人又連章上奏道:“(張璁、桂萼)兩人賦性奸邪,立心憸佞,變亂宗廟,離間宮闈,詆譭詔書,中傷善類。望亟出之,爲人臣不忠之戒。”當時禮部尚書汪俊已因議“大禮”與建廟事和嘉靖爭執太過而去職,嘉靖令張璁派的席書接任此位,而席書尚未到任,給事中張漢卿就已開始彈劾席書賑荒不法。然後張翀將這些廷臣彈劾張璁、桂萼等人的章疏,交於刑部尚書趙鑑,令其上奏,趙鑑一面貌似公正地請嘉靖將此事交由大理寺來勘察,一面私下與人道:“得諭旨,便捶殺之”,打算一旦騙過嘉靖獲得了同意調查的旨意,那麼只要張、桂、席等人踏進大理寺,就直接斃殺他們。

誰知道這陰謀卻被張璁等人偵知,遂即刻以此語上奏嘉靖。嘉靖“亦令對狀。璁、萼乃複列欺罔十三事,力折廷臣”,於是嘉靖大怒,嚴責刑部尚書趙鑑等朋比爲黨陷害正人,張翀等人構陷不忠,乾脆進張璁、桂萼爲學士,頓時朝廷駭然,內閣勢力一時爲之奪氣。

爲了最後一搏,內閣又集合諸曹各具一疏,力陳繼嗣之道,這次署名者達到了二百二十餘人之多。

七月,嘉靖在左順門召見羣臣,宣佈準備去掉生母章聖皇太后之尊號中的“本生”二字,羣臣力爭不可,結果雙方再次不歡而散。

會朝罷,在出宮途中,楊廷和之子楊慎以“國家養士一百五十年,仗節死義,正在今日”爲號鼓動羣臣,張翀等人又以“今日有不力爭者,必共擊之!”爲威脅,裹二百三十餘大臣跪伏左順門外號啕大哭,更有人大聲呼號“高皇帝、孝宗皇帝”。

嘉靖下旨要衆人退去,衆人不從,一直對峙到中午,終於爆發了左順門廷杖大臣的“哭門”事件,釀成了嘉靖登基以來的首起大案。

在此案中先後共有一百八十餘名大臣被杖責,御史王時柯、員外郎馬理等十八人被打死,一百三十四人下獄。

九月,禮部尚書席書和張璁、桂萼、方獻夫奉嘉靖詔,於闕右門與羣臣開始論辨議大禮,最終結果以張璁派大勝而告終。《明史》《席書傳》載有席書對此事的報告曰:

臣書、臣璁、臣萼、臣獻夫及文武諸臣皆議曰:世無二道,人無二本。孝宗皇帝伯也,宜稱皇伯考。昭聖皇太后伯母也,宜稱皇伯母。獻皇帝父也,宜稱皇考。章聖皇太后母也,宜稱聖母。武宗乃稱皇兄,莊肅皇后宜稱皇嫂。尤願陛下仰遵孝宗仁聖之德,念昭聖擁翊之功,孝敬益隆,始終無間,大倫大統兩有歸矣。

九月十五日,嘉靖詔告天下,稱伯父孝宗爲“皇伯考”,父親興獻皇帝爲“皇考”,母親章聖皇太后爲“聖母”,大禮終於議成,結束了這場長達三年多的“大禮議”(7)。

對這場紛爭,後世者即使贊楊廷和一派之強項,也多不贊成楊廷和一派的主張,如清人就很不贊成他們哭門之類的過激行爲,說“羣臣至撼門慟哭,亦過激且戇矣”,並於《明史》中堅持繼嗣一派的諸臣傳記中評道:

“大禮”之議,楊廷和爲之倡,舉朝翕然同聲,大抵本宋司馬光、程頤《濮園議》。然英宗長育宮中,名稱素定。而世宗奉詔嗣位,承武宗後,事勢各殊。諸臣……爭之愈力,失之愈深,惜夫。

雖然,楊廷和、楊慎父子以及其餘幾位內閣大臣在正史中獲得的評價都很高,如“蔣冕、毛紀、石珤,清忠鯁亮,皆卓然有古大臣風”等等,但在個人品格上,其實未必個個都是私德無虧的,同時在“大禮議”中,動機也並不都那麼純粹。

楊廷和、楊慎父子就是一例。

楊慎,字用修,號升庵,江西廬陵人。父楊廷和於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入閣,後累遷至內閣首輔。楊慎於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舉進士,在參加殿試前,當時的內閣首輔李東陽將考題預先給楊慎看了,所以在殿試時楊慎“所對獨詳”,列一甲第一,也就是狀元(8)。這件作弊案件,到日後才漸漸泄露出來,和他同時代的李贄所寫的《續藏書》和稍後的沈德符《萬曆野獲編》中均道,京師百姓對楊慎有“麪皮狀元”、“關節狀元”之稱。

只是楊慎的才華還是相當好的,倒不是那種不學無術純粹靠關節作弊拿功名的紈絝子弟,他在詩文、考據、學術方面都有相當的成就,可惜學風不大好,和他作弊拿狀元一樣,往往喜歡作假,頗爲後人所詬病,尤其是像《石鼓文音釋》這樣的僞作,若非宗師們辨之,對學界的貽害是嚴重的。至於像《漢雜事秘辛》這一類僞作,當文學作品看看就是,倒也無甚大礙。

楊慎在“大禮議”中,是完全站在其父一邊的。不過父子一起上陣,本沒什麼可指責的,但其父掀起的“大禮議”,實質上卻不純粹是禮儀和倫理道德問題,而是有不少政治利益在內的,這就有問題了。且楊家父子在紛爭中使用的一些手段,也不那麼光明正大,包括繼嗣派一些素有清名的主力大臣在內,幾次要以正義道德之名陷害、私殺張璁、桂萼兩人,更是十分令人齒冷。

再反觀張璁、桂萼,在此過程中卻一直堂堂正正沒什麼私慾在內,大鳴大放無所畏懼,乃是真正的士人楷模。

不過此案中除楊廷和不多的幾位內閣勢力代表人物外,大多數士人是沒什麼政治和現實利益動機的,他們純屬因學術觀點和理念不同,爲了對士節的秉持而堅持自己觀點的,爲此他們與皇帝分庭抗禮不爲之屈,乃至死也要抗爭到底,他們觀點的對錯先不去管它,只這種氣節和勇氣,確實很令人讚歎也值得去尊敬。

他們這種近乎“偏執”的堅持,現在看來似乎有些可笑,但我們也必須要承認,正是這種對倫理道德的“偏執”,使得相當部分士人能爲國爲民不計個人得失,甘犯天顏仗義直言,甚至悍不畏死以身殉道,這確實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一個國家的綱紀倫常和政治清明。是以明前期至中葉的正德、嘉靖、隆慶及萬曆朝前期,雖然整個國家的政治日漸不堪,皇帝們也一蟹不如一蟹,可士風卻與此形成了鮮明對比,總體上來說還是很不錯的。如明前期和中葉與奸宦王振、劉瑾的鬥爭,正德時期的“諫南遊”,明季初與魏忠賢閹黨的鬥爭等等,包括嘉靖時期的“大禮議”在內,無論面對的是奸佞還是皇帝,士大夫集體都表現出了知識分子應有的節操和各種可貴的信念,這多多少少地給了老百姓們一絲希望,並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某些政治弊端。

崇禎的最後一天 二 皇極殿裡的君臣二,明代政制的轉變與士風、黨爭建州關外遺事之三:是誰偷了漢子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三)第三章 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一 盟書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一)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三)第四章 崇禎的最後一天 一 入衛第二章 關外百姓 一 聖旨:棄地不棄民第一章 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一)二,明代政制的轉變與士風、黨爭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二)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一)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三)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四)崇禎的最後一天 四 南遷密議四,東林黨和齊、楚、浙三黨及閹黨關外百姓 三 吳三桂的決斷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二)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七)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五)三,大臣罵皇帝成了時尚崇禎的最後一天 三 糧餉和內帑前言關外百姓 三 吳三桂的決斷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三)危城 三 關內的亂勢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二 范文程謀略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五)危城 三 關內的亂勢五,皇權和閣權的政體之爭關外建州遺事之一:皇太極的淳樸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二 范文程謀略八,針對士人們的殿廷殺人的廷杖制度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七)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二)自序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二)關外百姓 二 三十萬百姓的去留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二)危城 三 關內的亂勢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二 范文程謀略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三)關外百姓 二 三十萬百姓的去留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二)建州關外遺事之三:是誰偷了漢子第二章 關外百姓 一 聖旨:棄地不棄民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二 范文程謀略第二章 關外百姓 一 聖旨:棄地不棄民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二)三,大臣罵皇帝成了時尚關外建州遺事之二:皇太極的幽怨關外建州遺事之二:皇太極的幽怨第一章 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一)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四)崇禎的最後一天 二 皇極殿裡的君臣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二)關外百姓 二 三十萬百姓的去留楔 子(二)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五)三,大臣罵皇帝成了時尚四,東林黨和齊、楚、浙三黨及閹黨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一)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一)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三)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二)關外百姓 三 吳三桂的決斷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四)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二 范文程謀略七,忠臣、能臣、庸臣、佞臣和正人君子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一)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三)第二章 關外百姓 一 聖旨:棄地不棄民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一)建州關外遺事之三:是誰偷了漢子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三 多爾袞恩怨五,皇權和閣權的政體之爭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三)第二章 關外百姓 一 聖旨:棄地不棄民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三 多爾袞恩怨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五)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一)前言第三章 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一 盟書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二 范文程謀略崇禎的最後一天 三 糧餉和內帑自序崇禎的最後一天 二 皇極殿裡的君臣第二章 關外百姓 一 聖旨:棄地不棄民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一)第一章 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一)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二)第四章 崇禎的最後一天 一 入衛自序崇禎的最後一天 三 糧餉和內帑自序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二)第三章 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一 盟書
崇禎的最後一天 二 皇極殿裡的君臣二,明代政制的轉變與士風、黨爭建州關外遺事之三:是誰偷了漢子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三)第三章 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一 盟書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一)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三)第四章 崇禎的最後一天 一 入衛第二章 關外百姓 一 聖旨:棄地不棄民第一章 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一)二,明代政制的轉變與士風、黨爭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二)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一)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三)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四)崇禎的最後一天 四 南遷密議四,東林黨和齊、楚、浙三黨及閹黨關外百姓 三 吳三桂的決斷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二)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七)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五)三,大臣罵皇帝成了時尚崇禎的最後一天 三 糧餉和內帑前言關外百姓 三 吳三桂的決斷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三)危城 三 關內的亂勢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二 范文程謀略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五)危城 三 關內的亂勢五,皇權和閣權的政體之爭關外建州遺事之一:皇太極的淳樸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二 范文程謀略八,針對士人們的殿廷殺人的廷杖制度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七)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二)自序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二)關外百姓 二 三十萬百姓的去留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二)危城 三 關內的亂勢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二 范文程謀略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三)關外百姓 二 三十萬百姓的去留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二)建州關外遺事之三:是誰偷了漢子第二章 關外百姓 一 聖旨:棄地不棄民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二 范文程謀略第二章 關外百姓 一 聖旨:棄地不棄民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二)三,大臣罵皇帝成了時尚關外建州遺事之二:皇太極的幽怨關外建州遺事之二:皇太極的幽怨第一章 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一)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四)崇禎的最後一天 二 皇極殿裡的君臣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二)關外百姓 二 三十萬百姓的去留楔 子(二)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五)三,大臣罵皇帝成了時尚四,東林黨和齊、楚、浙三黨及閹黨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一)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一)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三)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二)關外百姓 三 吳三桂的決斷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四)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二 范文程謀略七,忠臣、能臣、庸臣、佞臣和正人君子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一)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三)第二章 關外百姓 一 聖旨:棄地不棄民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一)建州關外遺事之三:是誰偷了漢子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三 多爾袞恩怨五,皇權和閣權的政體之爭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三)第二章 關外百姓 一 聖旨:棄地不棄民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三 多爾袞恩怨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五)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一)前言第三章 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一 盟書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二 范文程謀略崇禎的最後一天 三 糧餉和內帑自序崇禎的最後一天 二 皇極殿裡的君臣第二章 關外百姓 一 聖旨:棄地不棄民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一)第一章 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一)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二)第四章 崇禎的最後一天 一 入衛自序崇禎的最後一天 三 糧餉和內帑自序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二)第三章 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一 盟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