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一)

寒夜的天空中,一層層黑雲連綿不斷地垂向天際,那張天像是被蒙上了一層厚厚的黑幕,黑色的雲團,猶如一團團掉落水裡的墨汁,緩慢而堅定地不斷變幻、翻卷,向着天地盡頭移動過去,層層疊疊地壓向地面。寒冷的狂風肆無忌憚地攜裹着砂石、冰碴,狠狠呼嘯掠過凍土,跟隨着這些黑色的雲團,撲向遠遠矗立在地平線上的寧遠城。

遼東總兵吳三桂,此刻正坐在寧遠城頭的敵樓內。他的面前有一隻火盆,盆內通紅的炭火把他整個人都照得紅彤彤的。

這一轉眼已經是二月底了,雖然天氣過不多久就要轉暖,可現在依然還是很冷。尤其到了晚上,更是絲毫沒一點要變暖的跡象,即使在房裡,也得升着火盆纔會叫人覺着舒適點。

吳三桂今年三十三歲,面龐白皙,鼻樑筆挺,身材不是很高,也不壯碩,穿着一領白色錦袍。那袍子的裁剪非常合身,針腳密實均勻,有如一針針丈量後縫製出來一般,袍子上的一副副盤鈕飽滿而剛柔適度,手工極是精湛,不過衣服料子並不算好,質地一般。這讓吳三桂看上去沒有了一般封疆大吏慣有的膏粱富貴氣,而是顯得很清爽,甚至可說是英俊儒雅。不過他鼻樑與面龐間那條細線般的紅色傷痕,卻讓他有着一股隱隱約約的殺氣,在背後架子上的那些鎧甲和兵器森冷的金屬光澤襯托下,透出了一身金戈鐵馬的儒將風範。這多少讓人覺得與他那響徹天下的“勇冠三軍”的名聲有些不相稱,因爲他的長相和氣度,與他這個“勇名”好象不是很能掛得上鉤,不過卻和京師的士族官紳中,還有青樓坊間也都競相流傳的“延陵將軍”風流倜儻的說法倒很相符。

這會他正低着頭,怔怔地看着面前的火盆。他的眼神定在了火盆與他面龐之間的一個虛無的點上,兩隻手則下意識地在火盆上慢慢翻來覆去地烘着。過了一會,他突然站起了身,大步走到門口,猛地一推,大門外冰冷刺骨的寒氣頓時撲面捲了進來。他站在門口,仰起頭對着夜空呼出了一口白乎乎的熱氣,然後走到城牆邊,手扶箭垛,眼睛遠遠地望向西南面黑壓壓的天際盡頭。

吳三桂就這麼看着,良久良久之後,長長地嘆了一口氣。嘆了這聲之後,不知道是因爲吐出了胸腔裡的空氣,還是由於其他什麼原因,吳三桂原本筆直的身軀看上去竟好象萎縮了一些。這位正當壯年風流倜儻,大明北方最重要的鎮邊大將這一聲嘆氣聲裡,充滿的居然是一股濃郁得化之不去的蒼涼之意。

吳三桂腳下踏着的是遼東寧遠城這堅不可破的厚實城牆,心裡想的卻是山海關內危危可岌的北京皇城。

上個月初三,也就是大明崇禎十七年正月初三日,西北勢力最大的流寇“闖王”李自成在西安立國改元,號大順,自號大順王,改西安爲西京,並派使者發下戰書,揚言要於三月在北京城下和明軍決戰,以定正朔,隨後率大軍渡河東征,軍鋒直指北京。正月十九日,皇上在德政殿召集文武大臣廷議,商討調自己與所部號稱五十萬的關寧鐵騎入京勤王的大計,事關大明存亡的大計。

只是滿朝平日裡滔滔不絕的文武大臣們,在那一刻一個個都做了悶葫蘆,足足一刻鐘,沒一個人出聲的。老父吳襄在信中如是說。

那會兒皇上那略帶潮紅的臉孔應該會變得極其陰騖。吳三桂這樣想到。

當前的形勢着實有點險峻。自鬆錦大戰之後,關外的清虜雖然聲勢大盛,剛死去的酋首皇太極、現在領軍的多爾袞等人也都英武過人,可始終沒能在吳三桂手下討到便宜,軍鋒屢挫於寧遠城下,以至於不能進擊山海關。而如果他們越過寧遠直接進擊兩百里外的山海關,那又將可能被寧遠的關寧鐵騎切斷後路而遭受兩面夾擊,並有被乘虛端掉盛京老巢的危險,除去年底來打了一仗後,便沒了什麼動靜,所以關外的局勢還算是一時穩定。

但是在關內,大明西北方面最後一支主力——三邊總督孫傳庭的部隊,卻於去年十月被李自成全部殲滅,孫傳庭更是以身殉國,現在李自成兩路大軍直逼北京,所過之處大明官吏將兵差不多全是聞風而降,少有接戰,現在距離北京大約一千餘里。而明軍在南方的大將左良玉部雖然有近二十萬的重兵,卻又爲流寇“八大王”張獻忠以及李自成麾下南路軍大將白旺牽制,扼守於兩湖附近動彈不得。即使沒有這個羈絆,現在調三千里外的左良玉進京也是遠水救不了近渴,徒呼奈何。

所以眼下唯一能支撐大明朝這幢將傾之大廈的獨木,便是他吳三桂和他所部的三萬多關寧鐵騎,只要他們一進關,即使不能勝之,也必然可遏止闖軍攻勢,解北京之危。

不過這樣一來,山海關外的全部疆土卻將因此爲滿洲人所佔領。

自崇禎十五年的鬆錦大戰,他恩師洪承疇指揮的十三萬明軍幾乎被清虜全殲後,寧遠城就成了大明朝在關外的最後一個據點,也成了山海關前阻擋清虜的唯一門戶屏障。正是靠着這座袁督師苦心營造的寧遠堅城,清虜纔不能長驅直入進逼山海關,只能在寧遠城下和吳三桂拉鋸。

可是那場大戰,卻使大明朝最精銳的遼東兵將幾乎損失殆盡,自祖大壽以下五十多員遼將被俘降清,大明兵勢在關外自此一蹶不振。

大明崇禎十三年二月十四日,清虜首領皇太極親率八旗勁旅進逼松山,在松山南臺下紮營七處,但松山、錦州明軍在吳三桂母舅、遼東第一名將祖大壽的指揮下,防守甚嚴,清虜初戰失利。因此,皇太極採取由遠漸近,重圍錦州的法子,於崇禎十四年三月,命濟爾哈朗、多鐸等人領兵於錦州北面九十里處修築義州城,並駐紮大軍開始屯田。其時大明總兵劉肇期奏稱:“奴屯義州幾及一月,不進不退,不掠不攻。屢據回鄉口稱,節憑前鋒哨報,謂奴盤旋義土,開墾種田,往來山中,採取木植,一圖蓋房,一圖耕食,其爲久踞之計無疑矣。且以哨馬特擾鬆、錦,斷我樵蘇,又以遊騎嘗突海隅,梗我糧道,其爲困我之計又無疑矣。奴一日不去,則遼一日受危。”

遇此困境,祖大壽派勇士突圍而出,向北京告急。於是崇禎帝令薊遼總督洪承疇率王樸、楊國柱、唐通、白廣恩、曹變蛟、馬科、王廷臣、吳三桂等八大總兵官及副將以下二百餘名將領,步騎十三萬,奔馳援錦州解圍。

*

四,東林黨和齊、楚、浙三黨及閹黨二,明代政制的轉變與士風、黨爭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五)一,皇帝與士人二,明代政制的轉變與士風、黨爭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五)四,東林黨和齊、楚、浙三黨及閹黨七,忠臣、能臣、庸臣、佞臣和正人君子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六)自序阮大鋮入欽定逆案諸事考辨危城 三 關內的亂勢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二)一,皇帝與士人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一)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二)自序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二)五,皇權和閣權的政體之爭第四章 崇禎的最後一天 一 入衛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二)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二)崇禎的最後一天 二 皇極殿裡的君臣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四)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三)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七)七,忠臣、能臣、庸臣、佞臣和正人君子六,程朱理學和陽明心學楔 子(一)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六)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四)關外建州遺事之二:皇太極的幽怨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二)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三)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三)第二章 關外百姓 一 聖旨:棄地不棄民四,東林黨和齊、楚、浙三黨及閹黨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一)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二 范文程謀略關外建州遺事之一:皇太極的淳樸關外百姓 三 吳三桂的決斷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一)危城 三 關內的亂勢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四)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一)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三)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二)第四章 崇禎的最後一天 一 入衛危城 三 關內的亂勢關外建州遺事之一:皇太極的淳樸第一章 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一)關外百姓 三 吳三桂的決斷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三)關外建州遺事之一:皇太極的淳樸第一章 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一)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二)自序關外建州遺事之二:皇太極的幽怨八,針對士人們的殿廷殺人的廷杖制度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二)關外百姓 三 吳三桂的決斷二,明代政制的轉變與士風、黨爭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一)自序關外建州遺事之二:皇太極的幽怨建州關外遺事之三:是誰偷了漢子崇禎的最後一天 三 糧餉和內帑五,皇權和閣權的政體之爭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二)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三)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一)關外百姓 三 吳三桂的決斷六,程朱理學和陽明心學關外百姓 三 吳三桂的決斷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五)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一)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二)前言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二)關外建州遺事之一:皇太極的淳樸前言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六)一,皇帝與士人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五)崇禎的最後一天 三 糧餉和內帑六,程朱理學和陽明心學建州關外遺事之三:是誰偷了漢子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五)關外百姓 二 三十萬百姓的去留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二 范文程謀略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五)關外建州遺事之二:皇太極的幽怨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二)第一章 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一)四,東林黨和齊、楚、浙三黨及閹黨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三)五,皇權和閣權的政體之爭
四,東林黨和齊、楚、浙三黨及閹黨二,明代政制的轉變與士風、黨爭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五)一,皇帝與士人二,明代政制的轉變與士風、黨爭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五)四,東林黨和齊、楚、浙三黨及閹黨七,忠臣、能臣、庸臣、佞臣和正人君子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六)自序阮大鋮入欽定逆案諸事考辨危城 三 關內的亂勢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二)一,皇帝與士人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一)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二)自序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二)五,皇權和閣權的政體之爭第四章 崇禎的最後一天 一 入衛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二)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二)崇禎的最後一天 二 皇極殿裡的君臣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四)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三)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七)七,忠臣、能臣、庸臣、佞臣和正人君子六,程朱理學和陽明心學楔 子(一)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六)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四)關外建州遺事之二:皇太極的幽怨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二)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三)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三)第二章 關外百姓 一 聖旨:棄地不棄民四,東林黨和齊、楚、浙三黨及閹黨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一)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二 范文程謀略關外建州遺事之一:皇太極的淳樸關外百姓 三 吳三桂的決斷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一)危城 三 關內的亂勢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四)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一)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三)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二)第四章 崇禎的最後一天 一 入衛危城 三 關內的亂勢關外建州遺事之一:皇太極的淳樸第一章 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一)關外百姓 三 吳三桂的決斷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三)關外建州遺事之一:皇太極的淳樸第一章 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一)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二)自序關外建州遺事之二:皇太極的幽怨八,針對士人們的殿廷殺人的廷杖制度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二)關外百姓 三 吳三桂的決斷二,明代政制的轉變與士風、黨爭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一)自序關外建州遺事之二:皇太極的幽怨建州關外遺事之三:是誰偷了漢子崇禎的最後一天 三 糧餉和內帑五,皇權和閣權的政體之爭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二)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三)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一)關外百姓 三 吳三桂的決斷六,程朱理學和陽明心學關外百姓 三 吳三桂的決斷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五)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一)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二)前言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二)關外建州遺事之一:皇太極的淳樸前言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六)一,皇帝與士人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五)崇禎的最後一天 三 糧餉和內帑六,程朱理學和陽明心學建州關外遺事之三:是誰偷了漢子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五)關外百姓 二 三十萬百姓的去留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二 范文程謀略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五)關外建州遺事之二:皇太極的幽怨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二)第一章 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一)四,東林黨和齊、楚、浙三黨及閹黨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三)五,皇權和閣權的政體之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