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 子(二)

包圍那五百明軍的是八大旗主中大貝勒代善率領的紅旗軍。

皇太極的意思確實如祖大壽所料,是想以這五百明軍爲餌誘使城內的守軍出城進行野戰,無論如何,人數和騎兵隊都遠遠大於對手的八旗軍肯定可以重創或者全殲出城的明軍,這樣一來再去攻城就簡單多了,如果出來的是明軍主力,甚至有可能直接就此殺進城內去。因此在這麼長時間內,紅旗軍對區區五百明軍一直是圍而不攻,只是以幾個牛錄(後金兵制:一牛錄爲三百人)的兵力在他們周邊不時輪番飛馳、呼喝,不讓他們休息,以加劇緊張和恐懼的氣氛。現在白袍少年這幾十人的突擊,不但大出皇太極以及代善、阿濟格等人的意外,更使得他們根本不能搞清楚明軍到底是什麼意圖。因爲只是這二十來個人的陷陣,既不能破後金的大軍陣形,更遑論救那五百明軍出去了;如果說這是明軍充作前鋒的敢死隊,人數又過於少了些,況且他們在出來後,城門馬上又閉上了,這樣顯然後續部隊的出陣就成了問題,所以又不太像是大部隊的前鋒敢死隊出擊。因此皇太極在猶豫了一陣之後,下令各部先按兵不動,靜觀其變。

那白袍少年手下的這二十人,都是隨他父親在關外轉戰長大的家兵,個個馬上功夫嫺熟,是真正的精銳中的精銳。今天他們都是抱着必死之心自願隨着白袍少年出城陷陣的,加上白袍少年在前開路,勢頭之猛一時無雙,而八旗軍因未得旗主之命,所以只是結陣而待,沒有轉圜相鬥,因此這一行二十一人轉眼就殺透了紅旗軍的大陣,與被圍困的五百明軍馬爲一處,一齊向陣外殺了出來。

此刻包圍明軍的紅旗軍突然起了變化,原本在四周遊走的幾股騎兵開始轉動着裹了過來。

那白袍少年一看,立刻知道如果被這幾股後金軍纏上纏戰不休,那他和他父親的這區區五百二十一人,必定將就此困死在紅旗軍的陣中。當下他一探手掣出身邊大弓,手起箭發,數枝連珠箭對着對面旗下的領頭大將射去,當先那名紅衣將領和兩名後金兵措手不及,頓時被射下馬來,明軍兵勇們見勢頓時喊聲如雷歡聲四起,軍心大震,個個奮勇向前殺去。

被射下馬的紅衣貝勒喇爾哈,是附於後金的蒙古部博爾濟吉特氏的一位王子,素以勇力聞名。他原本是奉命在吳襄周圍遊擊圍困的,可看見那白袍少年在片刻之間就殺入陣內又欲殺出,如入無人之境,頓時大怒,遂率本部上前意欲格殺那白袍少年。誰知道還未及衝到近前,白袍少年的一連串連珠箭就如閃電般地飛來,他躲過前面兩枝箭後,終於沒能避過第三枝箭,胸前中箭翻身落馬。

白袍少年並不因此停頓,衝到喇爾哈面前一擡腿縱下馬來,單腿在黃沙地上一點便飛躍過去,要斬取喇爾哈的首級。

哪知這喇爾哈其實只是被射着胸肩之間,並未身亡,他的戰陣經驗極爲豐富,在落馬後怕招來後續的箭矢,於是伏在地下不動,同時早就掣了腰刀在手。這會就在白袍少年下馬的一瞬間,他突然自地上躍起,怒吼一聲當頭一刀斜斬而下,白袍少年全無這等戰陣經驗,措手不及之下眼看已躲閃不過,當下心一橫大喝一聲上身向後躺去,雙腳卻繼續在沙面上急滑向前,手中的倭刀頓時直送進了喇爾哈的胸膛。但那喇爾哈蒙古彎刀的刀尖卻也斜掠過了白袍少年的面龐,帶起了一道血花。

白袍少年身形並沒有因面上受傷而滯礙,他一翻身砍下了喇爾哈的人頭,緊跑幾步攀住坐騎鞍橋飛身上馬,將人頭往箭鞘中一塞,再一刀將身前的一面後金紅旗軍旗砍倒,拉過旗幟扯下一條往臉上一裹,扎住傷口,繼續率軍向陣外殺出。

白袍少年面前的紅旗軍爲他霹靂閃電般斬殺喇爾哈的威勢所懾,在隨後的接戰中一旦招架不住就退了開去,而周邊的後金軍又沒有接到皇太極以及各旗主的攻擊命令,所以也沒敢擅動陣形圍攻過來,因此白袍少年父子的軍馬劈波斬浪,很快就將紅旗軍的密集的陣形衝開了一道裂隙,直朝城下殺去。

遠遠望去,只見正午日光下在滾滾黃沙中衝殺的白袍少年,腦後飄着兩條長長的紅色布帶,頭上的白巾、身上白袍以及座下白馬,幾乎被鮮血染成了紅巾紅衣紅馬,只餘背後的衣衫依然一片雪白,在陽光的照射下散發着耀眼的白光。

皇太極以及代善等人見了這個情形,驚訝之餘又後悔不迭,等皇太極急忙下令發動攻擊時,白袍少年等五百多人早已殺近城下,在城頭明軍震天歡呼中,厚重的兩扇城門大開,祖大壽率領早已列隊在門後的明軍前鋒魚貫而出,突出城外,分爲兩列扎住陣腳,鼓吹迎接。同時城頭的紅衣大炮和子母銃、箭矢一齊發射,將後金軍的追擊部隊攔在了炮火、箭矢的射程外。不一會兒,明軍便將白袍少年父子及所部明軍全部迎進了城內,隨即閉上了城門。

那白袍少年的這一陣冒死突擊,不但意外地救出了他原本必死的父親,還令城中守軍軍心大振。明軍主將祖大壽在見到那名白袍少年時,一把抱住他,口中說的頭一句話便是:“兒不憂不富貴,吾即題請封拜,易事耳。”

城外的皇太極,眼見那白袍少年勇猛無比,突入數萬八旗軍陣中又殺出陣外如入無人之境,救走了已經陷入死地的被圍明軍,一時感慨之極,長嘆了一聲道:“好漢子,吾家若能得此人,何憂天下……。”

皇太極知道,有道是“戰勝而守固”,被白袍少年這一陣衝殺,明軍士氣大盛,這城在短時間內是絕不可能攻下了,所以他的四萬大軍終於沒有攻打這座僅有四千多明軍的城池,而是直奔北京與那裡的後金軍合流,開始猛攻北京。

臨走前他駐馬城下,望着城頭默然好一會方纔策馬離去。

這一年是大明崇禎二年,己巳,那白袍少年姓吳名三桂,字月所,乃大明錦州都指揮使吳襄之子,時年十八歲。

*

附記

(1)吳三桂名字,清史曰字長白,或有曰長伯等等,顧誠先生著《南明史》時曾引考曰:月所,並雲諸書爲誤,餘以爲顧先生此說甚爲是。

顧先生之考據且不提,凡古人取字,多與名合,桂者,處蟾宮之所,名桂字月所,此當爲是,字長白、長伯者,與桂者無以爲附,名、字不合,應爲訛、誤之傳。

(2)據清人宰江川所著之《吳三桂紀略》記,其時三桂“寵眷隆渥”,而在他縣中正好有位學諭,名金大印,字鬥如,原隸平西王旗下,乃是遼東貢生選授出身,松山會戰等事均逢其中。宰江川問及吳三桂功名起源時,金大印曰:

“惟最初救父出圍一舉,孝聞九邊,勇冠三軍,勳名富貴,胥本於此。……撥參將吾太王爺吳驤領兵哨探,方離城百里,值四王子(原注:即天聰帝,當時稱四王子)領兵四萬,欲攻大同。藐視五百人,不戰,但圍困之,謂飢渴甚,三四日必降,可不血刃。因急奔急圍,緩奔緩圍。至近城四十里,祖帥憑城樓而望,不解救。吾王爺爲祖甥,侍側,沙漠一望四十里間,見父被圍,跪請祖帥救之。祖帥以敵兵四萬,城兵不滿三千,守且不給,何能救?三請,俱不應,乃跪泣曰:‘總爺不肯發兵,兒請率家丁死之。’祖似應不應,曰:‘嘎!’以爲必不能救也。王即跪而應曰:‘得令!’下樓開城,率家丁僅二十人赴援。王居中,左吳應桂、右楊某(原注:俱遼西降人),分兩翼,十八人後隨衝陣。四王子見人少輕出,疑之,開陣計納而並圍之。突入陣,射殪兩人,繼遇擁纛紅纓王子,一箭落馬仆地。王下馬割首級,僕者未殊,奮短刀斫王鼻樑。王裂紅旗裹面,大呼殺人,內五百人亦大呼殺出。北軍終以王人少,疑其誘,遂缺圍,聽其逸。祖帥在城樓望見決圍,因命吶喊擂鼓助威,北軍亦不進。祖帥乃出城,於三裡外鼓吹香亭迎接,慰勞讚歎。王面血淋漓,下馬跪泣。祖撫王背,曰:‘兒不憂不富貴。吾即題請封拜,易事耳。’斯時忠孝之名,夷夏震懾,即四王子亦曰:‘好漢子!吾家若得此人,何憂天下!’”

當時記此事者書甚多,惟以《吳三桂紀略》中此段最詳,故附之。吳三桂于軍中起身,及其“孝聞九邊,勇冠三軍”之盛名,即起於此。

*

阮大鋮入欽定逆案諸事考辨關外建州遺事之二:皇太極的幽怨第二章 關外百姓 一 聖旨:棄地不棄民七,忠臣、能臣、庸臣、佞臣和正人君子七,忠臣、能臣、庸臣、佞臣和正人君子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三)關外百姓 二 三十萬百姓的去留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二)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三)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三)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一)四,東林黨和齊、楚、浙三黨及閹黨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三 多爾袞恩怨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一)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二)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六)前言第三章 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一 盟書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二)阮大鋮入欽定逆案諸事考辨三,大臣罵皇帝成了時尚二,明代政制的轉變與士風、黨爭阮大鋮入欽定逆案諸事考辨危城 三 關內的亂勢一,皇帝與士人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三)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四)第二章 關外百姓 一 聖旨:棄地不棄民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一)建州關外遺事之三:是誰偷了漢子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二)七,忠臣、能臣、庸臣、佞臣和正人君子崇禎的最後一天 二 皇極殿裡的君臣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三)關外建州遺事之二:皇太極的幽怨楔 子(二)六,程朱理學和陽明心學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二)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三)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三)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一)楔 子(二)關外百姓 三 吳三桂的決斷關外百姓 三 吳三桂的決斷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四)關外建州遺事之二:皇太極的幽怨阮大鋮入欽定逆案諸事考辨第二章 關外百姓 一 聖旨:棄地不棄民六,程朱理學和陽明心學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二)楔 子(二)楔 子(一)三,大臣罵皇帝成了時尚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二)自序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三)一,皇帝與士人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二)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一)三,大臣罵皇帝成了時尚關外建州遺事之一:皇太極的淳樸八,針對士人們的殿廷殺人的廷杖制度楔 子(二)建州關外遺事之三:是誰偷了漢子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二)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三)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三)崇禎的最後一天 三 糧餉和內帑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二 范文程謀略四,東林黨和齊、楚、浙三黨及閹黨自序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二)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三)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二)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一)建州關外遺事之三:是誰偷了漢子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一)崇禎的最後一天 二 皇極殿裡的君臣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二)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二)關外百姓 三 吳三桂的決斷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五)第三章 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一 盟書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七)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二)關外百姓 二 三十萬百姓的去留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三 多爾袞恩怨三,大臣罵皇帝成了時尚四,東林黨和齊、楚、浙三黨及閹黨三,大臣罵皇帝成了時尚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二)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三)關外百姓 三 吳三桂的決斷四,東林黨和齊、楚、浙三黨及閹黨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二 范文程謀略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三)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一)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一)
阮大鋮入欽定逆案諸事考辨關外建州遺事之二:皇太極的幽怨第二章 關外百姓 一 聖旨:棄地不棄民七,忠臣、能臣、庸臣、佞臣和正人君子七,忠臣、能臣、庸臣、佞臣和正人君子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三)關外百姓 二 三十萬百姓的去留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二)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三)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三)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一)四,東林黨和齊、楚、浙三黨及閹黨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三 多爾袞恩怨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一)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二)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六)前言第三章 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一 盟書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二)阮大鋮入欽定逆案諸事考辨三,大臣罵皇帝成了時尚二,明代政制的轉變與士風、黨爭阮大鋮入欽定逆案諸事考辨危城 三 關內的亂勢一,皇帝與士人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三)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四)第二章 關外百姓 一 聖旨:棄地不棄民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一)建州關外遺事之三:是誰偷了漢子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二)七,忠臣、能臣、庸臣、佞臣和正人君子崇禎的最後一天 二 皇極殿裡的君臣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三)關外建州遺事之二:皇太極的幽怨楔 子(二)六,程朱理學和陽明心學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二)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三)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三)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一)楔 子(二)關外百姓 三 吳三桂的決斷關外百姓 三 吳三桂的決斷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四)關外建州遺事之二:皇太極的幽怨阮大鋮入欽定逆案諸事考辨第二章 關外百姓 一 聖旨:棄地不棄民六,程朱理學和陽明心學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二)楔 子(二)楔 子(一)三,大臣罵皇帝成了時尚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二)自序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三)一,皇帝與士人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二)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一)三,大臣罵皇帝成了時尚關外建州遺事之一:皇太極的淳樸八,針對士人們的殿廷殺人的廷杖制度楔 子(二)建州關外遺事之三:是誰偷了漢子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二)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三)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三)崇禎的最後一天 三 糧餉和內帑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二 范文程謀略四,東林黨和齊、楚、浙三黨及閹黨自序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二)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三)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二)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一)建州關外遺事之三:是誰偷了漢子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一)崇禎的最後一天 二 皇極殿裡的君臣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二)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二)關外百姓 三 吳三桂的決斷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五)第三章 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一 盟書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七)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二)關外百姓 二 三十萬百姓的去留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三 多爾袞恩怨三,大臣罵皇帝成了時尚四,東林黨和齊、楚、浙三黨及閹黨三,大臣罵皇帝成了時尚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二)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三)關外百姓 三 吳三桂的決斷四,東林黨和齊、楚、浙三黨及閹黨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二 范文程謀略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三)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一)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