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七章

行在辦事,還是如在京時的規制,慈禧太后仍是一早召見軍機。見了王文韶,慈禧太后又傷感,又安慰,溫語慰問,談到北來途中的苦況,君臣相對雪涕,把眼圈都哭紅了。

王文韶是七月二十二黎明出京的,雖只晚得兩宮一天,卻帶來了許多重要的消息,慈禧太后最關心的當然是大內。

“大內是日本兵看守。聽說因爲日本也是皇國的緣故,所以很敬重中國的皇宮,沒有進去騷擾。”

“這話靠得住嗎?”慈禧太后驚喜地問。

“臣聽好些人這麼說。想來不假。”

“那倒難得。”慈禧太后深感安慰,而且激起了希望,覺得局勢猶有可爲,想了一下問道:“榮祿呢?在不在京裡?”

“聽說是往良鄉這一帶走的。”王文韶答說:“大概是到保定去了。”

“李鴻章呢?可有消息沒有?”

“還是在上海。”

“如今自然是要講和了!既然講和,越快越好。”慈禧太后問道:“你們看,該怎麼着手?”

“回皇太后的話,”剛毅答說:“奴才的意思,除了催李鴻章趕緊進京以外,眼前不妨責成榮祿、徐桐……。”

“徐桐死了!”王文韶插了一句嘴。

這一下打斷了剛毅的話,慈禧太后急忙問說:“徐桐是怎麼死的?”

王文韶一向圓滑,不喜道人短處,此時卻有些忍不住了,“徐桐是懸樑自盡的!總算殉了國。”他說:“不過,徐桐的兒子徐承煜真是梟獍。臣聽人說,徐桐本來命徐承煜一起上吊,父子同殉,那知徐承煜將老父送上了圈套,還抽掉了墊腳的凳子,然後自己悄悄兒溜掉。那知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徐承煜落在日本兵手裡,如今關在順天府衙門。”

慈禧太后長嘆無語,剛毅、趙舒翹則不無兔死狐悲之感。君臣默然半晌,仍是慈禧太后強打精神,計議國事,接續未完的話題,決定一面命李鴻章立即籌商辦法,向各國轉圜,一面命榮祿與英國公使直接商談,如何講和。

談和當然要條件。從出京以來,慈禧太后雖在顛沛流離之中,仍念念不忘此事,心口相商,已打算了好幾遍了。賠兵費,當然是免不了的,如需割地,必得力爭,爭不過亦只好忍痛。最使她爲難的是懲兇。罪魁禍首是載漪、載勳、徐桐、剛毅、趙舒翹、李秉衡、毓賢等人,固已成公論,但她自問,又何能卸責?如果自己懲辦禍首,則追究責任,到頭來“訓政”之局,便將不保,倘或不辦,洋人必以爲無悔禍之意,講和更難。此中的關係委曲,唯有榮祿能夠了解,而眼前則只有王文韶還可以談一談。

因此,這天中午又獨召王文韶入對,爲了優禮老臣,更爲了讓重聽的老臣能聽得清她的話,特意吩咐,站着回奏好了。

“王文韶,”慈禧太后提高了聲音說:“你是三朝老臣,國家到此地步,你要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纔好。”

王文韶側着聽力較好的左耳,屏息聽完慈禧太后的話,一時摸不清她的用意,只得答一聲:“是!臣趕來了,就是跟皇太后、皇上來共患難的。”

“對了!”慈禧太后欣慰地說,“也必得你們幾個存着這樣的心,才能挽回大局。”她停了一下又問:“你第一次進總署是什麼時候?”

王文韶想了一下答說:“是光緒四年八月裡。”

“二十二年了!”慈禧太后說:“記得這一次回總署是前年六月裡。”

“是!”

“你對洋務也很熟悉,看看各國公使對講和是怎麼一個意思?”

“各國公使倒還好。”王文韶說:“上次皇太后慈命,饋贈各國公使瓜果食物,人非草木,他們也是知情的。”

聽得這話,慈禧太后喜動顏色,“是啊!我也是留了餘地的。”她說:“我也是早就看出來,義和團已經不足用了,無奈那些人象吃錯了藥似的,成天歪着脖子瞪着眼,連我都認不得了。這裡面,我的難處,外面不知道,你是在內廷行走的,總該看得出來。”

“是,臣都看到了。”

“我擔心的是,各國不明我中國的情形,只以爲凡事都是我作主。其實,凡有大事,我總是找大家商量,這一次宣戰,不也連叫了三次‘大起’嗎?”

“是!”王文韶已懂得她的意思了,莫讓洋人歸罪“無辜”,想了一下答說:“臣的意思,朝廷沒有表示,也不大妥當。”

“大局鬧得如此之糟,”皇帝突然插了一句嘴:“對百姓總要有個交代!”

此言一出,慈禧太后的臉色變了!王文韶卻不曾聽明白,因爲皇帝的聲音低,他又站得比較遠。不過從神色看,可以猜到皇帝說了一句不中聽的話。

“皇上的意思,”慈禧太后爲他轉述那句“不中聽”的話:“大局鬧成這個樣,京城都失守了,說對百姓要有個交代。王文韶,你說,該怎麼交代?”

這一問,不難回答:“無非下罪己詔!”王文韶應聲而答。

不動聽的話,立刻變成動聽了,慈禧太后心裡大感輕鬆,但不便表示意見,只問:“皇帝,聽見王文韶的話了吧!”

“是!”皇帝咬一咬牙,毅然決然地說:“總是兒子的過錯。”

這一下,慈禧太后更不便說什麼了,只跟王文韶商議:“皇上也覺得應該下這麼一道上諭。你看,應該怎麼措詞呢?”

王文韶想了一下答說:“總要委婉聲明不得已的苦衷。至於細節,臣此時亦無從回奏,要回去細細琢磨。”

“對了!這個稿子怕要你親自動筆。”

“是!臣一回去,馬上就動手。”

“好!你要多費心思。”慈禧太后沉吟了一下又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大局壞到如此,也不是一個人、兩個人的錯,果然大小臣工,實心實力,念念不忘朝廷,也就不至於有今天的艱難了。”

“是!”王文韶答說:“皇太后這一層訓示,臣一定敘進去。”

慈禧太后點點頭,轉臉問說:“皇帝有什麼要交代王文韶的?”

皇帝想了一下說:“劉坤一……。”

“王文韶,”慈禧太后打斷他的話說:“你站過去,聽皇上跟你交代。”

等王文韶到了身邊,皇帝略略提高了聲音說:“劉坤一、張之洞曾經奏過,沿海沿江各地,照商約,保護洋人,應該照辦。各省教民,地方官要加意保護。”

“是!”王文韶停了一下,看看兩宮皆無別話,便即說道:

“臣聽說皇太后、皇上打算巡幸太原,似乎不妥。”

“喔,”慈禧太后問:“怎麼呢?”

“毓賢在山西,殺洋人、殺教民,手段狠毒,怕洋軍不饒他,會派兵到山西,驚了乘輿。”王文韶答說:“不但太原遭了浩劫,其他還有大同、朔州、五臺、榆次、汾州、平定、徐溝各縣,洋人跟教民死的也不少。以臣測度,各國聯軍,怕會進兵山西。”

慈禧太后爲之發愣,好半晌才問:“不到太原,又到那裡去呢?”

這一問將王文韶問住了,不過他賦性圓滑,從不做推車撞壁的事,想了一下,從容答道:“乘輿所駐,就目前來說,自以太原爲宜。倘或講和講得順利,皇太后、皇上回鑾也方便。如今要籌劃的是,怎麼樣讓洋人不至於往山西這面來。”

“對了!必得往這條路子上去想,纔是正辦。”慈禧太后說:“井陘是山西通京城的要路,必得多派人馬把守。”

“是!”王文韶答說:“這是一定的。此外,臣以爲不妨下一道上諭,說暫駐太原,這樣緩急之際,再挪別處,就不至於驚擾人心了。”

“這個主意好!”慈禧太后很坦率地說:“預先留個退步,免得看起來是讓洋人攆得無路可走,面子上好看些。”

“可是,”皇帝插進來問了一句:“除了太原,還有什麼地方好去?”

“西安啊!”慈禧太后毫不思索地答說:“關中自古帝王之都,有潼關天險,不怕洋人攆了來,只要朝廷能照常辦事,不怕洋人的威脅,講和也就容易多了。”

“是!皇太后高瞻遠矚,看得透徹。不過,洋人恐怕放不過毓賢。”

“放不過的,豈止毓賢一個?”慈禧太后略略將聲音放低些:“王文韶,你倒想,這是什麼時候?自己都還沒有站穩腳步,能講紀綱嗎?”

“是,是!”王文韶連聲答應,不由得就想,怪不得慈禧太后能獨掌大權數十年,胸中確有丘壑。

“王文韶,國家危難的時候,全靠老成。所以,我一定要你趕了來,讓你吃這一趟辛苦,實在也是萬不得已。如今榮祿還不知道在那裡,就算有了下落,怕也要讓他留京辦事。行在軍機處,你要多費點心!”

“臣盡力而爲,決不敢絲毫推諉。”

“不是說你推諉,是要你多拿主意。”慈禧太后又說:“我聽說你在京的時候,遇事退讓,以後可不必象從前那樣子謙虛了!你記着我的話,放在心裡好了!”

最後這句話的言外之意,是非常明顯的,剛毅與趙舒翹獲罪,是遲早間事,榮祿留京,禮王與啓秀未曾隨扈,則行在軍機處總有一天,只剩下自己獨挑大樑。

意會到此,恐懼不勝之感,多於簾眷優隆的喜悅。王文韶在心裡說:“一條老命,怕要送在太原或者西安了。”

※※※

到得第三天,吳永大爲着急了。兩宮及王公大臣的供應難支,猶在其次,各處潰散的士兵,越來越多,由於有馬玉昆的支持,軍紀倒還能維持,但食物已有匱乏之勢。兩天來,鄉人如趕集般進城來賣糧、賣菜、賣用百物的,接連不斷,城門口擁擠不堪,到得這天,大爲減少,顯然的,存貨出清,無物可賣了。

眼看供應難周,而慈禧太后卻並無啓蹕的意思,吳永焦急不堪,只有到軍機處去訴苦。王文韶頗爲深沉,聲色不動;

趙舒翹已窺出端倪,如俗話所說的“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不敢多事爲吳永出什麼主意;倒是剛毅有擔當,慨然說道:“回頭我替你面奏”。

到得午後,有了好消息,兩宮決定次日啓駕。接着,由軍機處來了一紙通知:“本日奉上諭:吳永着辦理前路糧臺。”初承恩命,不免驚喜交集,可是靜下心來細細一想,才發覺這個差使幹不得!

於是吳永趕到軍機處,先向王、剛、趙三人恭恭敬敬地行了禮,方始開口:“三位大人,不是吳永意圖推諉,從來大駕巡幸,沒有派縣官爲糧臺的先例……。”

“漁川!”保薦吳永這任差使的剛毅,揮手打斷他的話說:“軍機處的廷寄,直接發給縣官,亦是沒有先例的。這是什麼時候?只要事情辦通,還講什麼儀制!”

“就因爲事情辦不通。”吳永答說:“第一、此去一路荒涼,拳匪潰兵騷擾,只怕地方官早就躲開了。就能找得到,市面蕭條,士紳四散,要糧沒有糧,要錢沒有錢,我這個前路糧臺的責任擔不起。第二、大駕起行,我如果扈駕隨行,地方善後,無人負責,散兵遊勇,目無法紀,教我職司民牧的怎麼對得起懷來的百姓。”

“這你倒不用愁!”王文韶說:“跟馬玉昆商量,讓他留一營人在這裡鎮壓,不就沒事了?”

“對了!”剛毅接口說道:“至於辦前路糧臺,實在非明敏練達如足下不可,時世艱難,上頭也知道的,稍有不到之處,決不會有什麼責備。漁川,你勉爲其難吧!”

衆口一詞,勸慰勉勵,吳永無法,只得硬着頭皮,挑起這副千斤重擔。當天料理了啓蹕諸事,又處理了縣政與家務,擾攘終宵,等黎明跪送兩宮以後,隨即上馬打前站。

第一站就是明英宗蒙塵之處的土木堡,此地象榆林堡一樣,本是一個驛站,這時不僅驛馬無存,驛丞逃得不知去向,而且堡內人煙斷絕,兩宮中午到此打尖,連茶水亦無着落。

正在焦急無計之際,幸好宣化府派了人來接駕,備有食物,吳永如釋重負,匆匆交代過後,趕到二十里外的沙城去準備兩宮駐蹕。

沙城仍是懷來縣的轄區,駐有巡檢,吳永前一天已派了人來通知,選定一處俗稱“東大寺”的古剎爲行宮。部署粗定,大駕已到。送入東大寺後,連日勞頓,幾無寧時的吳永,已近乎癱瘓,連上馬的氣力都沒有了。

“老爺,”他的跟班吳厚勸說:“不管怎麼樣,先歇一歇再說,病倒了,可是件不得了的事。”

這話讓吳永悚然一驚。果真病倒了,不但無醫無藥,而且還不能不力疾從公,即令性命能保,差使一定幹不好。與其如此,則不如拚着受一頓責備,先找個地方將養一陣,好歹等精神稍稍恢復了再作道理。

於是找了一座破廟,吳厚將馬褥子卸了下來,在廟內避風之處鋪好,讓吳永半坐半躺地休息。那知門外的一匹馬泄露了行蹤,不多一會,隨扈的各色人等都趕了來找吳永,要這,要那,吵鬧不休。

就這時候,又來了一羣士兵,爲首的自道是武衛左軍,問吳永要糧餉之外,還要馬料。

“你們看見的,土木堡空空如也,那裡來的糧餉馬料?”

“你是糧臺,幹什麼的?”爲首的那人橫眉怒目地說,“快想法子!說空話沒有用。”

“快想法子!快、快!”另外有人在催,而且將手裡的刀一揚,大有威嚇之意。

吳永本就積着滿腹的怨憤,經此一激,百脈僨張,將胸一挺,厲聲說道:“你們都是國家每年糜費大把餉銀養着的,養兵千日,用在一朝,那知道洋人一到,嚇得不戰而潰,以至於聖駕蒙塵,慘不可言!你們不想想自己的罪孽,到今日之下,還是這副魚肉百姓的態度!我奉旨辦糧只有一天,剛剛趕到這裡,什麼都沒有佈置,那裡來的糧餉馬料?性命,倒有一條,隨你們怎麼處置好了!”

說到這裡,連日所受的氣惱、委屈,以及種種可恥可痛的見聞,一起涌到心頭,不覺悲從中來,放聲大哭。

這一哭身子就軟了,撲倒在地,只覺得哭得越響,心裡越舒服,淚如泉涌,自己都奇怪,一個人何能蓄積如許淚水。哭得力竭聲嘶,漸成抽噎,只聽吳厚在喊:“老爺、老爺!

不要太傷心!”

吳永收淚張目,入眼便有清涼之感,太監、王府護衛、士兵、京官等等一大羣人走得一個不剩了。

“人呢?”

“都讓老爺這一哭,嚇跑了。”

這是意料不到之事。吳永茫然半晌,漸漸能集中思慮了,心裡在想,此刻雖以一哭解圍,而來日大難,身無一文之餉,手無一旅之兵,何以爲計?

想來想去想到一個人。岑春煊手裡有五萬餉銀,如果肯借出來,可以暫救眉急,而且他還有步隊騎兵,彈壓散兵遊勇,綽綽有餘。看此人性情雖然褊急,但總是伉爽任俠一路的人物,一定可以商量得通。

吳永的盤算要想見諸事實,必得面奏允准。經過這兩天的閱歷,對於宮門的規矩,已頗瞭解,知道此時要見慈禧太后,非先經御前大臣這一關不可。因而直奔東大寺,找到了莊親王載勳,說有事面奏太后,請他帶領。

載勳亦不問他要面奏的是什麼事?只說:“明兒不行嗎?”

“是!很急的事。”

載勳不再多問,派人進去通報,不一會,李蓮英從角門中出來,訝異地低聲問道:“這時候還要請起嗎?”

“喏,是他!”載勳指着吳永說:“有很急的事,要面奏。”

“既然一定要見,我就上去回。”

去不多久,另有個太監來“叫起”,載勳帶着吳永進了角門,遙遙望見慈禧太后捧着水菸袋,站在大雄寶殿正廊上等候。於是疾趨上面,載勳請個安說:“吳永有事面奏。”接着站起身來,回頭說道:“你說!”

吳永先行禮,後陳奏:“臣蒙恩派爲前路糧臺,應竭犬馬之勞,不過臣是知縣,品級太低,向各省藩司行文催餉,在體制上諸多不便。就是發放官軍糧餉,行文發佈告,亦有許多爲難之處。現在甘肅藩司岑春煊,率領馬步各營,隨駕北行。該藩司官職較高,向各省催餉,用平行的公事,易於措詞。可否仰懇明降諭旨,派岑春煊督辦糧臺。臣請改作會辦,所有行宮一切事務,臣就可以專力伺候,不致耽誤了緊要差使。”

慈禧太后不即發話,吸着水煙沉吟了好一會纔開口:“你這個主意很好!明天早晨就有旨意。”接着又說:“載勳,你先下去。”

“是!”載勳跪了安,揚長而去。

“吳永,”慈禧太后很親切地說:“這一趟差使,真難爲你,辦得很好。你很忠心,過幾天我有恩典。對於外面的情形,我很知道,皇帝亦沒有什麼脾氣。差使如此爲難,斷斷不至於有所挑剔。你儘管放心,不必着急。”

這番溫語慰諭,體貼苦衷,不同泛泛。吳永想到王公大臣,下至伕役,從無一個人說這一句見情的話,相形之下,越覺得慈禧太后相待之厚,不由得感激涕零,取下大帽子,“鼕鼕”地在青石板地上碰了幾個響頭。

“你的廚子周福,手藝很不壞,剛纔吃的拉麪很好,炒肉絲亦很入味。我想帶着他一路走,不知道你肯不肯放他?”

這亦是慈禧太后一種籠絡的手段,吳永當然臉上飛金,大爲得意。不過,有件事卻不免令吳永覺得不是味道,周福賞了六品頂戴,在御膳房當差,而吳永這個知縣,不過七品官兒。

得興一齊來!再有件事,不但使吳永大掃其興,而且深爲失悔,自己是做得太魯莽了。

這件魯莽之事,就是保薦岑春煊督辦糧臺。首先岑春煊本人就“恩將仇報”,在東大寺山門口遇見吳永,他很生氣地怨責:“多謝你的擡舉。拿這麼個破沙鍋往我頭上套!讓我無緣無故受累。”

說完,跨馬而去,留下一個愕然不知所對的吳永在那裡發愣。

“漁川兄,上諭下來了,以後要請老兄多指教。”

吳永轉臉一看,是新交的一個朋友俞啓元。此人是湖南巡撫俞廉之的兒子,而俞廉之是剛毅的門生,以此淵源,所以本來在京當司官的俞啓元,隨扈出關以來,一直跟在剛毅左右。此刻聽他的話,不知意何所指?吳永只有拱拱手,含含糊糊答道:“好說!好說!”

“漁川兄!”俞啓元遞過一張紙來:“恐怕你還未看到上諭!”

接來一看,上諭寫的是:“派岑春煊督辦前路糧臺,吳永、俞啓元均着會辦前路糧臺。”

吳永恍然大悟。俞啓元這個會辦,必是剛毅所保,彼此成了同事,所以他纔有“多指教”的話。便即答說:“好極、好極!以後要請老兄多多指點。說實在的,我在仕途上的閱歷很淺,只不過對人一片誠意而已。”

“老兄的品格才具,佩服之至。不過,既然成了同事,而且這個差使很難辦,彼此休慼有關,我很放肆,有一句話,率直奉勸:‘逢人只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吳永心中一動,“承教,承教!”他緊接着問:“老兄的話,必是有感而發?”

“是!”俞啓元看一看左右,放低了聲音說:“聽說岑雲階跟你發了一頓脾氣。你道你真的以爲是你給他扣了一個破沙鍋。非也!只是覺得他是藩司,你是縣官,恥於爲你所薦,更怕你自恃督辦是你所保,心裡先存了個輕視他的念頭,不服調度,所以倒打一耙,來個下馬威!”

“原來如此!”吳永失聲說道:“這不是遇見‘中山狼’了嗎?”

“反正遇事留心就是。”

吳永失悔不已,怏怏上道。到了宣化府的雞鳴驛,王文韶派人來請,一見了面,便沉下臉來,大聲責備:“你保岑雲階當督辦,事先也要跟我們商量、商量,居然就進宮面奏了!

你是不是覺得軍機是多餘的?”

吳永一聽這話,大爲惶恐,急忙分辯:“吳永錯了!不過決不敢如此狂妄,連軍機都不尊重。”

“這也不去說它了。我只告訴你,此人苗性尚未退淨,如何能幹此正事?將來不知道會鬧出多少笑話來!你自己受累,是你自己引鬼進門,以後有什麼麻煩,你不要來找我,我決不過問!”

王文韶爲人圓滑平和,此刻竟這樣子大發雷霆,足以想見對岑春煊的深惡痛絕。吳永轉念到此,才真正體認到自己幹了一件不但荒唐,而且窩囊的事,無端得罪了執政,而被保薦的岑春煊,猶復惡聲相向,這不太冤了嗎?

不過,簾眷優隆,卻是方興未艾,一到宣化府就奉到上諭:“吳永着以知府留於本省候補,先換頂戴。”七品縣令一躍而爲五品黃堂,總算可以稍酬連日的受氣受累。

※※※

京裡最先挺身出來斡旋大局的,是總理衙門的總辦章京舒文,他是鑲黃旗的漢軍,在總理衙門的資格最深,與總稅務司赫德是知交,所以在聯軍破城的第二天,就有接觸。赫德告訴他說,各國公使都在找慶王,希望他出面談和。

慶王已經隨兩宮出奔了。口外的消息不通,不知如何找他,就找到了,慶王不奉上諭,又何敢擅自回京,與洋人議和?凡此都是一時不能破除的窒礙。

不過,無論如何舒文的行動是自由的,而且他的在東四牌樓九條衚衕的住宅,已有日本兵自動前來站崗保護,因此,幸而未曾受辱被害的吏部尚書敬信、工部尚書裕德、侍郎那桐,都投奔在舒宅。最後又找到了卸任順天府尹陳夔龍,一起商量,先打聽到慶王因病留在懷來,隨即公議,聯銜具奏,請飭令慶王回京議和,許以便宜行事。

“這樣說法不妥。”陳夔龍指出:“各國公使指名以慶王爲交涉對手,萬一兩宮不諒,慶王處於嫌疑之地,不便自行陳請。豈非誤了大事?”

然則如何措詞呢?陳夔龍以爲不如據情奏請欽派親信大臣,會同慶王來京開議。大家都聽從他的主意,而且推他主稿,同時多方找大臣聯名會銜,結果是由東閣大學士昆岡領銜,依次爲刑部尚書崇禮、裕德、敬信、宗室博善及阿克丹、那桐,殿後的是唯一的漢大臣陳夔龍。

奏摺備妥,由吏部郎中樸壽專程赴懷來投遞。由於陳夔龍與慶王關係密切,所以另外附了一封信,說明原委,並建議處置辦法,請慶王派專差將原折齎送行在,守候批覆。

此時兩宮已經到了大同,正要啓鑾駐蹕太原,接到八大臣會銜的奏摺,慈禧太后大感欣慰,召見軍機,即時作了三個決定:第一、派慶王奕劻,即日馳回京城,便宜行事,毋庸再赴行在;第二、廷寄總稅務司赫德,內附發李鴻章即日到京議和的上諭一道,命赫德商請洋人兵輪,專送上海;第三、榮祿已有奏摺,退駐保定,再圖恢復,改派昆岡,至陳夔龍等八人,爲留京辦事大臣。同時吩咐,給慶王的上諭,派載瀾專送懷來。

等廷寄辦妥,慈禧太后將載瀾找了來,有話交代:“你跟奕劻說,要他吃這一趟辛苦,也是沒法子的事!他兩個女孩子跟在我身邊很好,他不必惦念,京裡現在還很亂,你把載振接了來,也省得他不放心!”

“是!”載瀾答說:“奴才一定把載振接了來。”

載振是慶王的長子。慈禧太后此舉,表面是體恤慶王,其實是防着他會出賣她,所以把載振帶在身邊,作爲人質。

慶王當然懂得其中的作用,冷笑一聲說道:“哼!這位老太太,還跟我耍這種手腕!何苦?”

“話不是這麼說,慶叔!”載瀾的神色,極其鄭重:“洋人如果有什麼要懲兇的話,你可千萬不能鬆口!”

“你放心好了!我到京裡,只管維持市面,議和的事,等李少荃到京再談。”

因此,慶王一進京,會同留京八大臣,在北城廣化寺見面時,開宗明義地表示:“談和等全權李大臣來,目前先談安定人心。”

“是!”說得一口極好的中國話的赫德答說:“凡是能夠爲百姓效勞的,鷺賓一定極力去辦。”鷺賓是赫德自取的別號。

“筱石,”慶王轉臉對陳夔龍說:“你把商量好的幾件事說一說。”

事先議定,向聯軍提出的要求,一共兩條:開放各城門,以便四鄉糧食蔬菜,照常進城;各隊不得強佔民房,更不得**擄掠。赫德一口答應,不過也提出了一個警告。

“北京城內,有各隊駐紮,治安無虞,可是近畿各州縣,聽說還有義和團勾結土匪、潰卒,胡作非爲。各國對這種情形,嘖有煩言。這件事,希望中國地方官能夠切實負責,否則外國派兵清剿,玉石俱焚,我亦幫不上忙了。”

“我知道了!”慶王很負責地說:“我通知順天府各屬,一律設防自衛。”

接着談了些劫後見聞感慨,赫德告辭而去。慶王隨即叮囑陳夔龍,將這天會議的情形,專折馳報行在。

“有件事,我想可以加個附片。”昆岡說道:“徐蔭軒以身殉國,從容就義,應該附奏請恤!”

“辦不到!”慶王勃然變色,拍着桌子,象吵架似地答覆昆岡:“徐桐可惜死得太晚了!他要早死幾天,何至有徐小云論斬之事?”

接着,慶王將當時如何會同榮祿,約請徐桐與崇綺想救徐用儀,如何崇綺已經同意,而徐桐峻拒的情形,細細說了一遍。

“徐小云一條命,實在是送在此人手裡的,倘使小云不死,今天跟洋人交涉,豈不是多一把好手?”慶王再一次拍桌表示決心:“徐桐死了活該,我不能代他出奏請恤!”

昆岡沒有想到碰這麼大一個釘子,雖覺難堪,無可申辯,好在經過這次大劫,衣冠掃地,臉皮也變得厚了,一笑自解,揖別各散。

※※※

從八月初十起,慶王等於做了皇帝,裡裡外外,事無大小都聽他一言而決。當然,頭等大事,是與各國修好,所以連日拜會各國公使,一則慰問致歉,聯絡感情,二則探聽各國對議和的態度。

首先拜會的是英國公使竇納樂。由於赫德的斡旋,英國的態度比較平和,而且作了一個很好的建議,說西班牙雖未派軍,但西班牙公使葛絡幹是駐華外交團的領袖,不妨多下點工夫。慶王欣然接納,當天就辦了一通照會致送葛絡幹,請求協力維持北京地面的秩序。

其次拜會日本公使西德二郎。這次聯軍進攻,日本軍最起勁,攻得也最狠,但破京以後,軍紀卻是第一,不但保護了紫禁城,就是分段而守,在日本防區的居民,亦比較少受騷擾。因此,慶王見了西德二郎,首先致謝,然後表示在議和時,希望日本格外協力。

西德二郎提出兩點建議,認爲中國政府能夠自己下令肅清近畿的義和團,同時懲辦禍首,表現悔禍的誠意,和議的條件就比較好談。

懲辦禍首幾乎是各國一致的要求,尤以德國最爲堅持,斷然表示,必須先懲辦罪魁,方能開議。那種說一不二,絕無還價餘地的強硬態度,使得慶王大爲不安,回到府裡,立即召集幕僚會議。

“這一次因爲德國公使克林德被戕,所以各國推德國派將官掛帥,德皇派的是老帥瓦德西,如今正在東來途中。”舒文提出警告:“京城已破,而聯軍統帥尚未到達,一到以後,是不是另外還有作戰計劃,就很難說了。是故,德國的態度,非常要緊,能夠乘瓦德西未到之面,先走一着棋,對緩和大局,很有關係。我看,王爺應該據實奏聞。”

此議一出,無不首肯。但慶王還在躊躇,結果是議而不決。等舒文等人辭去以後,他將陳夔龍單獨留了下來,密密商酌。

“筱石,有件事,你大概可以想象得到,上頭對我的猜忌極深,走錯一步,身家不保。你看,懲辦禍首的話,我能說不能說?”

當然不能說。說了,即使慈禧太后諒解,載漪兄弟及載勳等人,亦必恨之刺骨,設法傾陷。不過,不說又於大局有害。陳夔龍想了一會,有了計較。

“懲辦禍首,理所當然,誰都可以說,不必王爺上奏。”

“話是不錯。可是總亦要有人肯說,尤其是要明說,此爲各國的公意。”

“容易!容易!”陳夔龍的方法說穿了無足爲奇,只要慶王分電李鴻章、劉坤一、張之洞,在告知到京與各國公使洽談的經過中,透露出都希望中國政府自動嚴懲禍首的意向,就一定會有人向朝廷提出建議。

其實,不必慶王電告,李鴻章已經有了這樣的建議,而懲兇不過是他進京議和的條件之一。六月二十五李鴻章到達上海,雖託病不願北上,暗中已在多方活動,一方面探測各國的意向,一方面直接與駐德的呂海寰、駐俄的楊儒等“星使”,電報往來,力謀疏解。李鴻章自恃與俄國的關係很深,又看俄國正進兵東三省,在關內的商務、僑民方面的利害關係不深,所以定下一個在東三省讓步,換取俄國在北京自動撤兵的策略,以便要求其他各國,照樣辦理。這一策略在李鴻章看,是議和成敗的關鍵,如果沒有眉目,他覺得“跳火坑”亦是白跳。

六月二十五日以來,隨着俄隊陷璦琿、取營口、攻入黑龍江省城,李鴻章換取俄國在關內讓步的策略,亦漸次實現。俄國不但承諾,願將軍隊、公使、僑民由北京撤至天津,而且接受李鴻章的請託,代爲勸告德皇,同意自北京撤軍。到了這個地步,李鴻章纔開始考慮北上的行期。

而在事先,李鴻章單獨電奏,請懲辦禍首以外,又會同劉坤一、張之洞合奏,說俄國表示善意,應該致謝。同時建議責成直隸總督剿匪;派奕劻、榮祿進京會議;下罪己詔;最後轉述日軍方面希望,請兩宮回京。

罪己詔是早就下過了,是王文韶的手筆,皇帝自責並責臣下之外,並無一語歸咎於慈禧太后及親貴。自行剿匪一節,亦可照辦,已責成護理直隸總督的藩司廷雍,認真辦理。此外各節,“亦當照請施行,惟事有次第,不得不略分先後”。這是暗示,懲兇一節的時機尚未成熟。李鴻章當然亦能諒解,兩宮還在道路流離之中,何能辦此大事?起碼亦要到了太原,讓“行在”有了朝廷的樣子,才談得到追究責任,整飭紀綱。如今有此表示,便見誠意,所以李鴻章決定過了中秋,由海道北上。

八月二十一動身,二十六到天津,沿途安全,都由俄隊負責,而就在這半個月中,東三省的俄軍又攻陷了吉林省城與奉天的牛莊。黑龍江將軍,早在八月初俄軍攻入齊齊哈爾時,便已自殺。這些情形,剛到太原的兩宮,毫無所聞,李鴻章雖然知道,卻緊閉着嘴,不敢作聲。

在京城裡,地方秩序自然是一天比一天有起色,可是各國公使與聯軍對中國政府的態度,卻反而越來越強硬,並且衆口一詞,說慈禧太后與皇帝應該早早迴鑾,對和議有益。

“這是什麼意思?”慈禧太后問王文韶:“各隊都還佔着京城,怎麼能迴鑾?”

王文韶不知道慈禧太后是真的不瞭解各國的用意,還是裝糊塗?反正他覺得這是萬不能說破的一件事。兩宮回京,各國便可以請求覲見皇帝爲名,迫使慈禧太后歸政,這在德國外交部對呂海寰的談話中,表現得最爲露骨。德國外交部表示,議和固以懲兇爲前提,還要看兩宮的大權已否旁落。如已旁落,則所派的議和代表,德國不能承認。這看起來象是懷疑兩宮已爲載漪等人所挾持,身不由主,而實際上是指皇帝的大權,落在慈禧太后手中。

因此,儘管慶王、李鴻章、各省督撫,甚至昆岡等留京辦事大臣,紛紛籲請迴鑾,而行在不是避而不談,便是以京師“城門街道,此時仍由洋兵看管”爲理由,認爲“遽請回鑾,於事體未爲妥協”。

見此光景,李鴻章知道迴鑾一事,不必再談,可是懲處禍首,卻必須做到。所以在天津發了一道電奏:“請致謝俄國,優恤德使,懲處禍首,冀早開議停戰。”

於是閏八月初二,太原發了三道上諭,兩道明發,一道是:“德國駐京使臣克林德前被兵戕害,業經降旨,深爲惋惜。因思該臣駐華以來,辦理一切交涉事宜,和平妥協,朕追念之餘,倍更軫悼。着賜祭一罈,派大學士昆岡,即日前往奠醊。靈柩回國時,並着南北洋大臣,妥爲照料。抵本國時,着再賜祭一罈,派戶部右侍郎呂海寰前往奠醊。用示朕篤念邦交,惋惜不忘之至意。”

另一道便是中外矚目的“懲處禍首”。說中外開釁,變出非常,實非朝廷本意。致禍之由,“皆因諸王大臣等,縱庇拳匪,啓釁友邦,以致貽憂宗社,乘輿播遷。朕固不能不引咎自責,而諸王大臣亦亟應分別重輕,加以懲處。”

被處的一共九個人。領頭的是莊親王載勳,其次是怡親王溥靜、貝勒載瀅、載濂,這四個作一起,“均着革去爵職。”

下來是端郡王載漪,特加“從寬”字樣,處分一共三項:

撤去一切差使、交宗人府嚴加議處、停俸。

再輕一等的是輔國公載瀾、都察院左都御史英年:“均着交該衙門嚴加議處。”最後是剛毅與趙舒翹,交吏部議處。

另外一道廷寄,專爲答覆李鴻章:“所奏各節,本日均已照辦,分別降旨。該大學士接奉此旨,着即日進京開議,勿再遲延。”可是李鴻章仍然逗留在天津,主要的是聯軍統帥瓦德西,即將抵達,李鴻章在德國跟他見過,雖無深交,總有見面之情,所以在天津等候着,想先盡一盡地主之誼。

其次,李鴻章決定在天津接直隸總督的任,先將兵權抓在手裡再說。

瓦德西是閏八月初四到天津的。這位六十八歲的老將,是個尚未結婚的老光棍,當過德國的總參謀長,具備做首相的資格,而且跟李鴻章一樣,也是伯爵。地位相等,且爲八國聯軍的統帥,當然決不可能先去拜訪李鴻章,而李鴻章爲了維持個人的威望,亦不便自己登門求教。因此,只是側面設法,託人暗示瓦德西,邀李鴻章一晤。誰知瓦德西個性嚴峻,而且東來之前,曾奉有德皇的命令,須以嚴厲態度對待中國政府,因而置之不理。

看看事已無望,李鴻章只好打點進京。閏八月十八到了京裡,以賢良寺爲公館,跟慶王見過面,隨即傳見總稅務司赫德,由他陪着,遍訪各國公使。回到行轅,隨即發了一個電報,請將招致大亂的諸王大臣,從嚴治罪,不可隨往行在。電奏中明白指出,這是各國公使一致的意見,倘不見聽,不獨和議難開,聯軍亦有西犯的可能。

其時兩宮行駕,已過山西聞喜,將抵臨晉。隨扈的軍機大臣中,剛毅自知是罪魁禍首,憂悔交加,復以旅途勞頓,已染病在身。前幾天接到京裡的電報,說各國公使對原在保定,奉派參與和議的榮祿,因爲圍攻使館的武衛軍就是他的部下,所以表示“不予接待保護”,等於拒絕他進京。待榮祿尚且如此,對禍首之恨之切骨,可想而知,以致病情添了幾分。

如今李鴻章的電報,成了剛毅的催命符,在聞喜病勢陡然加重。王文韶奏明慈禧太后,準他折回太原養病,但到得曲沃的候鳥鎮,已經不能再上路了,延到閏八月二十五,一命嗚呼。

就在這一天,兩宮渡過風陵渡,進了潼關。慈禧太后將莊王載勳留在河東蒲州,端王載漪留在潼關,不準隨往西安。同時電知奕劻及李鴻章,對肇禍王大臣應如何加重處分,不妨密擬具奏,以憑定奪。

也就是在這一天,保定爲法英德意聯軍所佔領,設立聯軍公所,組織軍法處,逮捕了藩司廷雍、臬司沈家本、城守尉奎恆、參將王佔魁,還有一個爲張德成辦過糧臺的候補道譚文煥,審問七月初一,英美教士十五人在保定被屠殺一案。

不但保定失守,官員被捕,而且聯軍有進窺山西的模樣。已經到達西安的慈禧太后,知道重懲禍首一事,如果不能有比較明快的處置,麻煩將會層出不窮。果然,九月十八日得報,廷雍、奎恆、王佔魁,已由瓦德西批准槍決,譚文煥移解天津,梟首示衆六天,沈家本則猶被拘禁在本衙門派兵看守。這已覺膽戰心驚,第二天李鴻章來了一個電報,就更可怕了。

原來在義和團最猖獗時,以前好些客死中土的有名教士,如利瑪竇、南懷仁、湯若望的墳墓,都被盜毀,瓦德西爲了報復,更爲了威脅,特爲派兵到易州,將有不利於西陵的舉動。

世宗泰陵、仁宗昌陵、宣宗慕陵在易州的永寧山,總名西陵。這樣處置的作用,是在向西安行在,提出嚴重警告,如果慈禧太后還想庇護懿親,雍正、嘉慶、道光三帝,就可能有身後的慘禍。

慈禧太后再有擔當,也承受不起這個“不自殞滅,禍延祖宗”的罪名。而且,洋人既能擾易州的西陵,就能擾遵化昌瑞山的東陵,那一來就更嚴重了!世祖孝陵、聖祖景陵、高宗裕陵、文宗定陵、穆宗惠陵之外,自己的已花了上千萬銀子修建的萬年吉壤,亦在定陵之東的普陀峪,若爲洋人侵擾,壞了風水,是件死不瞑目的事。

因此,慈禧太后一面急電奕劻、李鴻章,向“德國在京使臣,切實詰問”,一面不能不考慮加重禍首的處分。及至李鴻章的“洋兵趨向進止,均由德瓦帥調遣,瓦德西擅居儀鑾殿,堅不接晤,無從共商”的復奏一到,隨即便有一道“肇禍諸臣,前經降旨,分別懲處。現在京畿一帶,拳匪尚未淨盡,以致地方糜爛,生民塗炭,思之實堪痛恨,若不嚴加懲治,無以服天下之心,而釋友邦之憾”的上諭發佈。

這第二次懲處禍首,首當其衝的是載漪,與載勳同科,革爵,暫交宗人府圈禁,俟軍務平定後,再行發往盛京,永遠圈禁。怡親王溥靜及老恭王的次子貝勒載瀅,亦交宗人府圈禁,載漪的胞兄載濂,着令“閉門思過”,是軟禁在家。

相形之下,載瀾就便宜得多了,處分是“停公俸,降一級調用”。這因爲他在八月初被派爲御前大臣,軍機既不能不賣個情面,慈禧太后亦覺得他還有可供驅遣之處,特意加恩。

至於親貴之外,英年的處分最輕,降二級調用;毓賢的處分最重,“發往極邊,充當苦差,永不釋回”,因爲他“在山西巡撫任內縱容拳匪,戕害教士教民,任性妄爲”之故。本來,剛毅的罪名最重,但以病故,免其置議,趙舒翹倒是頗得慈禧太后諒解的,落得一個“革職留任”的處分,仍舊當他的軍機大臣。

上諭最後,還有一段聲明,慈禧太后借皇帝的口說:“此事始末,惟朕深知,即如怡親王溥靜,貝勒載濂、載瀅,中外諸臣迭次參奏,均未指出,即出使各國大臣電奏,亦從未提及,朕仍據實一體懲辦,可見朕於諸臣處分輕重,一秉大公,毫無偏袒,當亦海內外所共諒也。”

這話是說給洋人聽的,特別是希望瓦德西能聽得進去。但是,慈禧太后是失望了!

※※※

李鴻章終於跟瓦德西見了面。他在電奏中所說的“堅不接晤”,並非事實,事實是李鴻章希望跟瓦德西在宮外見面,而瓦德西則堅持在儀鑾殿相會不可。

看看無法堅持,李鴻章只得委屈,以期打開僵局。事先以書面聯絡,約定九月二十四會晤,到了那天清晨,李鴻章由副都統蔭昌陪同,坐轎到了西苑門。由此到太液池西、紫光閣南,作爲慈禧太后寢宮的儀鑾殿,還有好長一段路,而李鴻章堅持下轎步行,從人紛紛相勸,置之不顧,他說:“縱或乘輿在外,體制不可不顧。”

走到儀鑾殿,花了將近三刻鐘,氣喘吁吁,面無人色。不過,瓦德西倒很客氣,儀隊從東向的寶光門擺起,一直排到南向的景福門,瓦德西在來薰門外迎接,進了門,就是儀鑾殿,延入東面的多福齋見禮。

他們是在德國京城的舊識,透過蔭昌的翻譯,有長長一段的寒暄,李鴻章問到有“鐵血宰相”之稱的俾斯麥,德皇與皇后,倫洛熙王爵,現任的首相褒洛夫伯爵,以及瓦德西的老師,德國名將毛奇的後人。然後又問瓦德西本人及他的僚屬,最後的話題一轉,問起聯軍的動向。

“我聽說聯軍打算開到張家口?”李鴻章問。

“不!”瓦德西答說:“不過長城爲止。聽說那裡有許多中隊。”

“如果有,也只是爲了彈壓地方。”

“保定府亦有許多中國官軍。不幸地,這些軍隊並不剿除拳匪。”

“可是,”李鴻章針鋒相對地答說:“亦並不與西洋人爲難。”

“中國官軍沒有紀律的很多,北方的民衆都不能原諒他們。”

“我想,這是道路流言,並不確實。”

“如果貴大臣能夠擔保,中國官軍不與聯軍衝突,我一定不會再派兵到各處。”

李鴻章乘機說道:“聯軍現在究竟佔據了那些地方,我還不知道。”

這意思是說,必須先知道聯軍所佔的地方,纔可以約束官兵注意避免衝突。瓦德西當即表示,願意送李鴻章一張記明聯軍屯駐地點的地圖。

然後,瓦德西問起兩宮的消息,又問如何通電。李鴻章告訴他說:“由北京到上海,轉漢口到西安。”

“貴國皇太后、皇帝,應該早日回京爲宜。”

“是的。貴國大皇帝,亦曾以此相勸。不過,”李鴻章答說:“皇上有點膽怯。”

剛談到這裡,慶王奕劻也到了。他跟瓦德西是第一次見面,便由李鴻章引見。握手以後,慶王開口先說:“我想跟貴統帥締交,已有好些日子了。”

瓦德西亦表示久已仰慕。接着慶王大談德國亨利親王訪華,相共遊宴的情形,適與李鴻章大談在德故人的用意相同,都是“套交情”。

豈知瓦德西老練非凡,交情是交情,公事是公事,連李鴻章要求發一張與中國官軍聯絡,通過聯軍防區的護照,都不能同意。慶王與李鴻章此來,除了一張聯軍佔領區的地圖以外,一無所獲。

李鴻章的煩惱猶不止此,他還懷着一個鬼胎。東三省的局勢,越來越糟,這個鬼胎已有掩藏不住之勢,一旦敗露,即令不至於成爲張蔭桓第二,首領不保,但身敗名裂,是可以預見的。

原來甲午戰後,朝中重臣及有權的督撫,都主聯俄拒日,於是光緒二十二年春天,李鴻章奉派以慶賀俄皇加冕專使的身分,帶着大批隨員與他的通洋文的長子李經方,到了彼得堡,簽下一份“中俄密約”。李鴻章此行,躊躇滿志,向人誇耀:“從此至少可保二十年無事!”

這份“可保二十年無事”——二十年之內,不怕日本侵略的“中俄密約”,一共六條,主旨是兩國共同防日,而條件是“當開戰時,如遇緊要之時,中國所有口岸,均準俄國兵船駛入”。這猶在其次,最主要的一款是準俄國在黑龍江、吉林接造鐵路,以達海參崴。密約中又記明,這條鐵路由設在上海的華俄道勝銀行承辦經理。

這條鐵路,後來定名爲中東鐵路,由華俄道勝銀行出面建造。其中特爲撥出一筆經費,總數三百萬盧布,約合一百五十萬美元,準備分三次致送李鴻章。第一筆一百萬盧布,是在光緒二十三年春天,由華俄道勝銀行總辦吳克託穆王爵,在北京當面交給李鴻章的。

到了這年冬天,俄國因爲德國佔領膠州,便出兵佔領了旅順、大連。交涉結果,俄國非強租旅大不可。這個交涉中國方面是由李鴻章與張蔭桓所承辦,俄國方面,仍爲一直主持對華交涉、與李鴻章關係極其密切的財政大臣威德所經手。爲了怕夜長夢多,希望早日簽約,威德指定駐華代辦巴布羅夫,向李、張二人各致一份重禮,總值七十五萬盧布。

這一次義和團之亂,俄國除了一面派兵在大沽口登陸,參加聯軍以外,一面藉口東三省亦有義和團,派兵入侵,八月初六攻佔黑龍江省城,將軍壽山服毒自殺。八月二十九侵入吉林省城,將軍長順,束手降敵。這已經使得李鴻章深感不安了,而最糟糕的是,閏八月初八,俄軍攻入瀋陽以後,盛京將軍增祺在李鴻章與瓦德西相晤的四天之前,簽訂了一份以俄文爲準的“奉天交地暫約”,一共九款。如照此約實行,奉天等於成了俄國的屬地。消息傳到北京,李鴻章心驚肉跳,當夜就病倒了。

西安行在,自亦放不過增祺,電旨嚴斥“着即革職,飭令回京”,下一步當然是“廢暫約”的交涉,爲李鴻章更添一大棘手之事。

在這時候,華俄道勝銀行的總辦,吳克託穆王爵,悄悄到了北京,住在賢良寺,作爲李鴻章的上賓。看起來,這是爲他增加了聲勢,其實,來得很不是時候。

原來李鴻章對外辦交涉,最怕的一件事就是“合而謀我”,所以未入京以前,就已決定了策略,務必拆散各國,以便於個別操縱。當然,這非從俄國方面下手不可,在上海就曾與吳克託穆商量過,因而他一到京,便有俄國首先撤兵之舉,俄國的公使古爾斯,並曾一度離京,作爲對李鴻章的聲援。可是,各國並不想步俄國的後塵,也看出李鴻章所耍的一套把戲,猜疑日深,反成隔閡。

如今吳克託穆潛居賢良寺,並引起各國之忌。載漪等人闖的大禍,牽涉十一國之多,派兵的亦有八國,儘管俄國異調獨彈,步驟不一,而影響極微,該提的條件,還是照提不誤。

開議的主要條件,還是在懲兇。這一次提出來兩個人,一個在朝廷無所顧惜,一個卻不能不有所顧忌。

無所顧惜的毓賢,有所顧忌的董福祥。手握重兵的悍將,逼急了變生肘腋,真可有覆國之禍。因此,西安行在從慈禧太后到剛抵達的榮祿無不憂心忡忡。

不但李鴻章與奕劻,根據各國公使的意見,電奏朝廷,認董福祥是主要的禍首,而且隱約諫勸,不可容榮祿袒護其人,而且劉坤一、張之洞亦一再有電報到西安,說是英法外交官先後表示,毓賢、董福祥必置諸重典。如果董福祥一時不能嚴懲,務必設法奪去他的兵權,攆得遠遠地,方能釋各國之疑。

正當朝廷疑難焦憂之際,李鴻章又有奏報,說各國已“另備哀的美敦照書,禍將莫測”。同時又密電榮祿,說京中謠言,劉坤一、張之洞將被撤任,倘有此舉,將引起各國極大的反感,和議根本無望。

於是在榮祿主持之下,發了兩道密電:一道是闢謠,亦即等於提供保證,劉、張二人,決不會調動,另外一道,說是“毓賢將置重典”,不過“懿親不得加刑”,是拿毓賢來換載漪等人的命。至於董福祥,當然只有緩緩圖之。

過了慈禧太后的萬壽,終於下了一道上諭:“甘肅提督董福祥,從前在本省辦理回務,歷著戰功,自調來京後,不諳中外情形,於朝廷講信修睦之道,未能仰體,遇事致多鹵莽。本應予以嚴懲,姑念甘肅地方緊要,該提督人地尚屬相宜,着從寬革職留任。其所部各軍,現已裁撤五千五百人,仍着帶領親軍數營,剋日馳回甘肅,扼要設防,以觀後效。”

這樣處置董福祥,對各國公使總算有了交代。同時和約的草案大綱,亦由各國磋商定案,通知奕劻、李鴻章兩位全權大臣準備開議,附帶有一番聲明。

聲明中說,各國明知條款苛刻,但亦是中國政府咎由自取。將來條款送到中國政府,不可有一字之駁。如果願意接受,則自奉旨之日起,戰事即算結束,軍費的賠償,亦以此日爲止截之期而結算。否則,各國聯軍基於軍事上的考慮,有所行動,後果十分嚴重。

這自然是恫嚇,但不受就不能開議。所以奕劻、李鴻章密電行在備案。定於十一月初一在西班牙公使館開議。

事先,西班牙公使有一個照會,以“廨宇狹隘,座位無多”爲理由,限制中國方面的“來賓”,不得超過十個人。兩全權大臣及英、法、德、日、俄五名翻譯以外,另外只能帶三個隨員。奕劻與李鴻章商量,決定只帶兩個人,一個是陳夔龍,一個戶部侍郎那桐。

到了那一天,賢良寺傳出活來,李鴻章病勢加重,不能出席和議。延期勢不可能,只好由奕劻帶着陳夔龍、那桐赴會。賓主相向一揖,亦無寒暄,隨即由西班牙公使葛絡幹,朗誦和約大綱,一共是十二條:

一、戕害德使一事,由中國派親王專使,往德謝罪,並於被害處,樹立銘碑。

二、嚴懲禍首,其戕害凌虐各國人民之城鎮,五年內停止科考。

三、戕害日本書記生事,須用優榮之典,以謝日本政府。

四、於污瀆發掘各國人民墳墓之處,建立碣碑。

五、軍火及專爲製造軍火之材料,不準運入中國。

六、賠補外人及爲外人執事之華人身家財產所受損失。

七、各國駐兵護衛使館。

八、北京至海邊須留出暢行通道。大沽炮臺,一律削平。

九、由各國駐兵留守通道。

十、張貼永禁軍民人等仇視各國之諭旨。

十一、修改通商行船各約。

十二、改變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及各國公使覲見禮節。

唸完將文件交給慶王奕劻。唸的是法語,文件亦是法文,奕劻不知道內容是什麼,只這樣答說:“今日承各公使面交和約一件。我立刻會電達西安行在,等奉到電旨,立即知照。”

說完,將文件隨手交給陳夔龍,然後拱拱手告辭。

十一國公使只是站起身來,便算答禮,賓客辭出,連送都不送一送。奕劻的臉色當然就很難看了。

“你看,端王迷信拳匪,闖這麼一場大禍!”

陳夔龍知道慶王有受辱之感,心想:這也未免太看不開,想不透了!城下之盟,受辱理所當然,如果受辱而不能負重,則爲兩失。應該勸勸他,不必生此閒氣,養養精神在會議桌上極力一爭,纔是正經。

念頭還不曾轉完,慶王又發話了:“我爲國受辱,無話可說。你們倆趕緊回賢良寺,跟李中堂去報告,會銜的電奏,今天一定要發出。電稿不必送給我看了,發電以後,抄個稿子給我好了。”

陳夔龍答應着,目送慶王上了轎,回頭去找那桐,一見不覺吃驚!那桐面色發青,身子顫抖,頗有支持不住的樣子。

“琴軒!”他問:“你怎麼了?”

原來西班牙公使館中,生得極旺的火爐,洋人本來穿得少,室內又照例卸去厚呢外套,爐火雖旺不礙。那桐穿的是大毛出鋒的袍子,外罩貂褂,禮節所關,不能脫卸,以致爲爐火逼得汗出如漿,出來朔風撲面,毛孔一閉,就此受病,已是寒熱大作了。

陳夔龍無奈,只能派人將那桐送回家,一個人到賢良寺去辦事。接待的是他的會試同年,以道員而在李鴻章幕府的楊士驤。

“中堂不能見客。”

“那怎麼辦?”陳夔龍叫着楊士驤的別號說:“蓮府,勞你駕,把和約大綱送進去,讓中堂先過一過目,再請示方略。”

“中堂這時候沉沉昏睡,就叫醒了,也未見得能看得下去。依我說,不如請你先擬個電稿,呈中堂閱定即發,來得便捷。”

“茲事體大!”陳夔龍大感躊躇,“沒有中堂的指示,我實在不便擅擬。”

“事機迅急,間不容髮,這個電報,今天不辦,萬難推到明天。老年兄,試問你不敢擬,還有誰敢擬?來,來,馬上動手吧!”

楊士驤親自爲他照料筆硯,鋪紙磨墨,硬捺着他在書桌前面坐下,陳夔龍握筆在手,久久不能着一字。

其實,李鴻章之不願陪奕劻一起到西班牙公使館,以及此刻之不願見陳夔龍,都是有意做作,爲的是和議成後,必受清議攻擊,甚至朝廷過河拔橋,反而有所追究,那時便好以病勢正劇,思慮難免不周,作個卸責的餘地。此時見陳夔龍挑不下這副千斤重擔,不能不助他一臂之力了。

於是李鴻章命他的幼子李經邁出來說:“家君昨天說過,這一次的奏件,要用重筆。”

陳夔龍的疑難立解。不用重筆,不能邀得慈禧太后的准許,便即笑道:“用重筆,只好請出宗廟社稷,才能壓倒一切!”

於是,陳夔龍以“西安軍機處”開頭,先敘奕劻與十一國公使會晤的經過,次錄和約大綱華文全文十二款,最後一款有“以上各款若非中國國家允從,並適各國之意,各本大臣難許有撤退京畿一帶駐紮兵隊之望”的話,所以秦請允准和約大綱,就從這段話上發端,“請出宗廟社稷”,說是:“臣等查條款末段所稱,詞意決絕,不容辯論。宗社陵寢,均在他人掌握,稍一置詞,即將決裂,存亡之機,間不容髮,惟有籲懇皇太后、皇上上念宗社,下念臣民,迅速乾斷,電示遵行,不勝迫切待命之至。”

果然,覆電是“敬念宗廟社稷,關係至重,不得不委曲求全”,不過其中利害輕重,仍責望奕劻、李鴻章“設法婉商磋磨,尚冀稍資補救”。看語氣是完全照準了。

誰知西安將和約大綱十二條分電重要督撫以後,張之洞接二連三提出意見,首先指出第五款內“製造軍火之材料”,不準運入中國,則永無禦侮之具,各省的製造局及槍炮局亦必無事可辦,均須停閉,所以這一句必須刪去。

第二個電報是對第七、八、九三款有異議,認爲大沽撤炮臺,使館駐護兵,津沽設兵卡,則“使館永遠安寧,而中國變成門戶之防全撤,不容自衛,是朝廷永遠危險,似欠平允。”須兩全權大臣,“於此節務商善法”。

再有一個電報,說條款前言內“京師各使館被官兵與義和團匪勾通,遵奉內廷諭旨,圍困攻擊”這段話中的“遵奉內廷諭旨”六字,句中有眼,用意難測,必須刪去,此事“萬分緊要”。

緊接着又來了第四個電報,說第二款內,“日後指出,一律嚴懲等語,日後二字,甚屬不妥。以前所指之人,朝廷已分別重輕辦理,若不劃清界限,後患無窮”,應將此二字刪去。

這四個電報中的建議,朝廷無不照轉兩全權大臣。尤其是“遵奉朝廷諭旨”,很明顯地是爲了保護慈禧太后,替她卸除縱容義和團的責任,朝廷更爲認真,責成奕劻、李鴻章“據此力爲辯論,總以刪除爲妥!”

在李鴻章看,這都是吹毛求疵。而外人不體諒當事者處境的艱難,只爲了討好慈禧太后,大放厥詞,形成掣肘,可惡之至!

因此,病起的李鴻章,親自口授復奏,將張之洞痛駁了一頓。幕府中錄稿呈閱,李鴻章的餘怒不已,提筆加了幾句:“不料張督在外多年,稍有閱歷,仍是二十年前在京書生之習。蓋局外論事易也!”二十年前就是光緒六年庚辰,這一年慈禧太后爲了守午門的護軍打了送食物到醇王府的太監,鬧出軒然大波,病中的慈禧太后,非殺護軍不可,後來是“翰林四諫”之一的陳寶箴主稿,與張之洞聯名奏諫,居然爲慈禧太后所嘉納。張之洞亦由此得承簾卷,而有今日。

所以李鴻章親筆所添的這幾句話,不止於渺視後生之意,亦是在諷刺張之洞只善於以文字逢迎。當然,“局外論事易”

五個字,亦隱隱然有指責朝廷苛求的意味在內。

※※※

儘管朝廷常有嚴旨,督促盡力補救,但和約大綱既經允准,則和局必不致決裂,是李鴻章有把握的事。而各國公使鑑於中國政府已有初步的誠意表現,敵視的態度亦大見緩和,賢良寺漸漸熱鬧,有李鴻章當日在京,經常與外賓酬酢往還的盛況了。

這天兩國公使同時相訪。一個是日本新任駐華公使小村壽太郎,一個是意大利公使薩爾瓦葛。遇到這種情形,要分交情深淺,交情淺的比較客氣,應該先見。小村壽太郎在甲午年間曾署理公使,與李鴻章是舊識,但這一次重新使華,還是頭一回來拜訪,似乎又不能不先見,但薩爾瓦葛是預先約好了的,如果先見日使,於理不合。左右爲難之下,只有一法處置,同時接見。

兩國公使都是有所爲而來的,但有事只可密談,當着另一國的公使,彼此皆有顧忌,便只好談些不着邊際的外交詞令了。

不過,利害相同,立場一致的事,還是可以談的。十二條和約大綱中,牽涉到實際利益的幾款,各有各的想法,而嚴懲禍首這一款,衆議僉同,因而成了此時的話題。

“各國的意見,禍首的前三名是:載漪、董福祥、載勳。”薩爾瓦葛以一種困惑的神情說,“何以中國政府對這三個人,不下令處死?實在不能瞭解其中的道理。”

“懿親是不處死的。”李鴻章答說:“這在各君主國家亦不乏先例。”

“那麼,董福祥呢?”

李鴻章笑笑答說:“小村先生對於中國的情形比較瞭解,想來同情中國政府的處境。能不能爲中國政府作個解釋?”

“我剛到中國,對於義和團鬧事,演變成這樣嚴重的大禍,究竟原因何在,還未深入研究。至於董福祥,我對他略有所知。”小村壽太郎直接以英語向薩爾瓦葛說:“此人是個土匪將軍。在中國西北一帶,有相當的號召力,現在他手裡還握有重兵,如果壓力太大,他會起兵作亂。我以爲各國對這一點,應該體諒中國政府的苦衷,不必過於堅持。”

“這一層苦衷,當然可以諒解。不過,中國政府的藉口似乎太多。”薩爾瓦葛緊接着問李鴻章:“我想問一個人。徐侍郎,亦就是現在爲日本軍隊所拘禁的徐侍郎,爲人如何?”

“此人不好!”李鴻章脫口相答。

爲什麼不好呢?李鴻章有解釋:七月初三殺許景澄、袁昶,是他監斬,七月十七殺徐用儀,也是他監斬。最可惡的是,徐承煜還曾逼他父親自盡,這樣的人,在中國稱之爲“梟獍”。

“還有一位,”小村壽太郎問說:“與徐侍郎一起被拘禁的啓尚書,爲人如何?”

“他是大學士徐桐的門生,很得老師的賞識。爲人如何,可想而知。不過,”李鴻章說了句公道話:“此人的私德還不差。”

就因爲這一句話,啓秀得以暫脫縲紲。原來他以老母病歿,曾向日軍司令山口素臣請假十日治喪,未獲允准。這件事是小村所知道的,此刻聽了李鴻章的話,回去便通知山口,不妨準啓秀的假。

十日期滿,啓秀自行報到,言而有信,爲日軍另眼相看了。見此光景,徐承煜援例以爲父治喪爲名,請假十日。山口因爲從小村口中已得知徐承煜是“梟獍”,斷然拒絕,不管他如何“據理力爭”,始終不考慮他的請求。

第一○一章第九六章第三十一章第六一章第三章第十三章第二十二章第九一章第八八章第八十章第七八章第十六章第九四章第十八章第七四章第一○一章第九六章第六四章第六章第四十章第四一章第九三章第八九章第三十二章第六一章第四十章第二十九章第七章第五九章第七二章第五八章第十章第九九章第二十七章第七二章第十一章第八六章第六四章第四二章第八四章第二十三章第二十五章第二十九章第九十章第十三章第十章第三七章第八四章第四二章第一○四章第九二章第七六章第三十三章第三十一章第四五章第八三章第十四章第六八章第三六章第五六章第七五章第五七章第四十章第十五章第二十九章第一○六章第六六章第八二章第九章第一○三章第七九章第二十二章第四二章第四五章第五十章第五七章第三十三章第一○六章第八七章第三八章第七章第二十二章第六四章第五六章第四五章第十章第九十章第八三章第一○七章第四九章第三十三章第三六章第二十七章第十九章第十二章第四八章第九四章第十七章第二十七章
第一○一章第九六章第三十一章第六一章第三章第十三章第二十二章第九一章第八八章第八十章第七八章第十六章第九四章第十八章第七四章第一○一章第九六章第六四章第六章第四十章第四一章第九三章第八九章第三十二章第六一章第四十章第二十九章第七章第五九章第七二章第五八章第十章第九九章第二十七章第七二章第十一章第八六章第六四章第四二章第八四章第二十三章第二十五章第二十九章第九十章第十三章第十章第三七章第八四章第四二章第一○四章第九二章第七六章第三十三章第三十一章第四五章第八三章第十四章第六八章第三六章第五六章第七五章第五七章第四十章第十五章第二十九章第一○六章第六六章第八二章第九章第一○三章第七九章第二十二章第四二章第四五章第五十章第五七章第三十三章第一○六章第八七章第三八章第七章第二十二章第六四章第五六章第四五章第十章第九十章第八三章第一○七章第四九章第三十三章第三六章第二十七章第十九章第十二章第四八章第九四章第十七章第二十七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