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關寧(一)

幾人帶着隨衆自南京碼頭一路狂奔,入皇城至宮門處,命宮門禁衛入內稟報。一時間卻沒有回覆,三人又熱又餓,正焦躁間,卻見王柱子飛奔而來。

張瑞見他跑的一頭油汗,軍服前襟已被汗水溼透。向他笑道:“柱子,你也是羽林衛尉了,還這麼着沒成色。”

他原本是張偉的飛騎護衛統領,正是王柱子當年上司,等的心焦,便忍不住拿他發作。

王柱子憨然一笑,向三人行了一禮,方向張瑞道:“就知道你心裡不樂。是以我親自跑來。”

又向三人正容道:“漢王有諭,令爾三人先赴內閣尋黃尊素尚書繳令,然後至乾清宮賜宴。”

三人躬身行禮,算是接了口諭。江文瑨因向王柱子問道:“漢王現在何處,爲何不現在就召見咱們?”

“三位大人,適才漢王正在坤寧宮與柳夫人說話。侍衛們不敢打擾,是以通傳的遲了。還是先稟報了我,然後纔去回了漢王。因柳夫人剛從臺灣過來,漢王方傳了膳,與夫人共食。是以方命三位大人先去內閣述職,然後再過來傳見。”

他這麼一說,各人方纔恍然大悟。張瑞因問道:“夫人是何時到的?漢王可決意要舉行冊封大典了麼?”

“夫人不過比你們早到半個時辰,下了船入宮後更衣完畢,正在與漢王說話,你們可巧就請見了。至於冊封,這等大事我怎麼可能與聞。”

張瑞見他不說,知道此中必有關礙之處。因命隨待在旁的上下人等盡皆退下,只餘江文瑨與契力二人在旁,又問道:“你休要與我賣關子!我赴日之時,就曾上奏漢王,早定後宮以安人心。漢王到也無甚說話,只說此事待夫人自臺灣來了再說,怎地,今日漢王要反悔了麼?”

王柱子雖是爲難,卻也知道張瑞曾受命護衛夫人,與主母相與甚好。自江南大局一定,便由他帶着頭上書,請求漢王立時冊封柳如是爲正妃。現下雖然有人從中做梗,其中關節,卻也不是自已這小小的羽林衛尉能夠左右的。因答道:“漢王迎夫人過來,原本就是要立時冊立。下諭給禮部,卻被禮部給事中封還回來。那給事中吳應箕乃是東林黨人,與現下朝中的不少大員們交情非是一般。牽一髮而動全身,此事非同小可。漢王也是頭疼的很,只又不好與夫人說,正在爲難之際。請幾位將軍下午覲見之時,最好不必提起此事。”

張瑞沉聲道:“那吳應箕爲何反對?”

“還不是主母出身之事!當日漢王爲將軍,夫人的身份到也罷了。現下要冊封的是王妃,將來是要母儀天下的。那吳應箕久居臺灣,知道底細。經他這麼一弄,在南京的舊明大臣,儒生士子皆是反對漢王冊立。”

張瑞冷笑一聲,轉頭向江文瑨等人問道:“幾位將軍,未知你們意下如何?”

江文瑨等人皆是出身貧寒的下層人士,在明朝不得寸進,這纔到臺灣投了張偉。心中對同樣出身的柳如是自然是沒有任何牴觸,因都答道:“按說此是帝王家事。不過依我們的見識,糟糠之妻不可棄,漢王與夫人伉儷情深,立爲正妃又有何不可?”

王柱子眼見各人神情激奮,心中一動,又低語道:“漢王已傳了龍驤大將軍劉國軒、金吾大將軍張鼐等將軍來京議事,各位既然一意支持立主母爲正妃,到不如與幾位將軍一同議定了,以漢軍公議上奏。可比單獨進言有用的多。”

張瑞喜道:“正是如此!我們去見過了黃尊素,立時去見他們幾位,然後一起求見漢王關說!”

江文瑨初時也覺此議甚善,微微點頭,以示讚許。卻見那王柱子一臉憨厚之色,又知道他是鄉間小兒入伍,自青年時跟隨在張偉身邊,一向以忠直樸實聞名,卻不知道突然間竟有如此見識。因向王柱子笑道:“柱子,幾年不見,你越發長進了。當年跟在張瑞手下,還是個半大傻小子。

話鋒一轉,又問道:“這主意,是你自個想出來的麼?”

王柱子心裡一慌,正待答話,張瑞卻在他肩頭上重重一拍,大笑道:“我張瑞強將手下無弱兵!柱子再歷練幾年,求漢王放你出去,在戰場上好生廝殺立功,可又比現在強的多了。”

“只盼幾位將軍提攜!”

張瑞越看他越歡喜,因見宮門處亂紛紛有大股的文臣武將前來陛見,又在他肩膀上拍上幾拍,問道:“你老孃和新娶的媳婦都留在臺灣,聽說漢王允准迎取家眷了,可接來不曾?”

“漢王有令,漢軍上下人等皆不準取家小來京。月前剛放開禁令,將軍以上方可接家眷過來。我纔是個衛尉,又身負保衛宮禁的重任,漢王不曾賜給府邸,迎來了也不好居住。”

張瑞一笑,向他安慰道:“不妨事。待到了明年,南方局勢更穩,你就能把老婆娘都接來了。”

幾人相視一笑,依着規矩,他們身爲將軍,已是能將家眷接來,這可是大喜事一樁。張偉初定江南,因怕各級官員和將佐墮落腐化,是以嚴禁置地買房,又禁家眷離臺,用以做爲人質。此時攻下南京已近一年,諸事順手,市面安定。是以除了新附的廂軍將領還需將家眷留臺外,漢軍將軍以上已可以在內地安家置業,以爲根基了。

他們由東華門而出,過宗人府,直奔兵部衙門。張偉雖然有意立參軍府以管轄漢軍調動、駐防、訓練、做戰,但兵部做爲軍隊的統領衙門,還負有糧餉、軍械、軍服、補充兵員等責。此次大隊漢軍由日本歸來,何處屯兵,如何佈防兵部並不理會,但後勤補充等事,卻還是需要兵部下發勘合,漢軍各部方能依着需要各取所需。張瑞等人原本不想去見黃尊素那糟老頭子,只覺得此人脾氣又臭又硬,當真是囉嗦非常,幾千頂帳篷都要計較半日,每見他一次,就要憋的一肚皮的鳥氣。

待到了兵部正堂,黃尊素見他幾人到來,立時召了武選、職方、武庫等司的主官前來,搬來如山也似的帳本,又召了幾十個算法高絕的會計師,噼裡啪啦打了半天的算盤。將漢軍赴日參戰各部的耗費及所需補充算了個清楚明白,因此戰耗費甚大,黃尊素苦着臉道:“我知你們幾個又要嫌我礙眼,不過說到頭來,拿着賬單去見戶部何尚書的是我,吃掛落被他削的也是我。幾位只嫌我囉嗦,卻不知道那何尚書的神情,可更加的難看呢。”

說罷,端起茶碗來略啜一口,堂前侍立的戶部雜役立時打起門簾,唱道:“送客。”

江文瑨先行站起,領着諸人向着黃尊素行禮告退。這黃尊素不但是兵部尚書,是漢軍各將的該管官員,又是內閣協理大臣,身份尊榮,衆人就是心中罵娘,禮節上卻是半點不敢有虧。

又聽他說的有趣,臉上也是微微帶笑,各人見他站起身來送行,身子瘦弱之極,已是須發皆白的老人。這一點來兵興不止,黃尊素勉爲其難任這兵部正常之職,張偉原意也不過是借他威望壓制一下士林反抗,豈不料此人到是秉承着早期東林的那股銳氣,不做則已,做將起來到是認真負責的很。又不需要他帶兵打仗,佈置防務,做的都是些煩雜細瑣之事,卻當真是難爲他盡心負責,居然都妥妥當當的辦了下來。

見各人就要出門,黃尊素又笑道:“下午你們要去陛見漢王,聽說近來又要用兵。煩請各位提醒漢王,戶部可沒有什麼錢了。去年不收田賦,商稅也是減輕了不少。大陸百姓們雖然稱讚漢王的盛德,但是臺灣和呂宋的百姓也需要恩養休息。兩邊待遇不同,容易生變。我自臺灣來時,已有大商家和我抱怨,說道臺灣商稅雖輕,關稅卻是不輕,若還是再興軍,這些銀子漢王難免要從臺灣那邊尋,還是請他謹慎的好。”

江文瑨答道:“這些是原本不該我們說,不過既然尚書大人有命,我們自然有分數。”

張瑞雖也是心中感慨,卻無論如何對黃尊素指使吳應箕等人爲難柳如是一事難以釋懷,隨着各人也行了一禮,卻不多話。見黃尊素再也沒有吩咐,便領着步出堂外,待江文瑨等人出來,便向他們笑道:“老頭子還不嫌煩,居然又呱躁了這麼一通。”

江文瑨到無所謂,因笑道:“他也是好心。咱們怎麼做,自然是有自已的分數,卻也不必依他的令。”

此間事了,各人再無別事。契力何必惦記起在乾清宮賜宴一事,因想起御宴好吃,此時天已近午,肚子卻是餓的狠了。在兵部大院的水磨磚石上狠跺幾腳,向他們急道:“不要說話了!咱們還是去宮裡吃飯,纔是正理。難得漢王大方,賞咱們宮裡的飯吃,你們不吃,我可要去了。”

張瑞急道:“這可不成。咱們要尋漢軍的幾位將軍,一同商議進言的事。”

見契力大急,江文瑨便向他笑道:“到也不必尋他們,派幾個親兵在城內自處找找,我料他們都歇息在驛館裡,把話帶到就是了。咱們竟不必親去,且去享受御膳纔是真的。”

張瑞低頭細想一回,卻也是這個理,因也點頭應允。召了親兵隊長過來,細細將事情吩咐了,命他帶着人四處去尋劉國軒等人,將事情前因後果稟報清楚,再到宮門處候命。

待見那些親兵就在皇城內打馬而行,去的遠了。張瑞與契力等人也翻身上馬,過端門、承天門,待到了金水橋前,正待打馬過橋,直入午門。卻聽到有人喊道:“那幾人是何人?都給我拿下!”

幾名漢軍大將吃了一驚,從來都只是他們統兵打仗,殺人拿人,卻不曾有人在他們面前大呼小叫,要將他們拿下。各人拿眼一覤,卻見是一個身着綠袍的的小官兒指着他們叫喊,幾名守護禁宮城門的散手仗衛的衛士們聽了他令,執着紅黑兩色的大仗,腰佩大刀飛奔而來,立時將張瑞等人團團圍了。

各人都是刀山血海里廝殺出來,因見各仗衛執刀拿仗的圍在身邊,卻只是覺得好笑,哪有一絲害怕。張瑞冷眼一瞧,見打頭的那仗衛小頭目卻是自已飛騎衛的一名什長,此時被挑到禁宮內充侍衛,胸口上已是佩了果尉的鐵飾,一副志得意滿模樣。因冷笑道:“錢武,張開你的狗眼,看看爺是誰!”

那錢武被他一喝,這才仔細擡眼一瞧,卻一下便認將出來,忙向諸手下令道:“都給我退後,這是咱們飛騎衛的張將軍!”

各衛士聽他命令,正欲退後,那綠衣官員卻已是趕到,因見各人退後,不由得大怒,向那錢武喝道:“我令你將他們拿下,你卻與他們支唔說話!他們藐視漢王,縱騎馳于禁宮之內,全無禮法,你不拿他們,也脫不了干係。”

又揚着臉向張瑞等人道:“漢王治下甚嚴,卻於禮法上不曾對諸位多加限制。然此時漢王已非當日的漢軍大將軍,各位也需稍加自律,若是以臺灣舊人自詡,只恐將來越必是個了局。”

他說的雖不客氣,各人轉念一想,到也是難得的大實話。卻不想這人雖是文官,說話卻也直爽。

卻聽他又道:“共患難易,共富貴難,這話說的其實不對。實則帝王也有私情,何嘗不願與臣下共享富貴?難臣下因念着自已功勞,不肯勤謹事上,凡事多違法紀。君王迴護的多了,難免心生厭憎。適才聽這錢武向你們說話,各位都是隨着漢王創業的大將,難道就不想着要長保富貴,而是要在將來某一日丟官罷職,甚至丟了性命,方覺痛快麼?”

第17章 亂起(上)第29章 官學(下)第69章 相峙(二)第34章 開礦(下)第35章 兵制(下)第51章 騎射(三)第62章 江南(一)第65章 治平(七)第65章 治平(五)第53章 造反(二)第34章 開礦(上)第61章 伐明(十二)第63章 倭亂(十)第62章 江南(八)第59章 爪哇(四)第6章 結交(下)第62章 江南(五)第59章 爪哇(八)第3章 出海第47章 遼東(三)第66章 北伐(一)第64章 關寧(三)第67章 激戰(一)第35章 兵制(下)第59章 爪哇(八)第69章 相峙(六)第48章 滅鄭(七)第66章 北伐(二)第14章 情動(上)第60章 鼎革(二十九)第60章 鼎革七第65章 治平(三)第58章 呂宋(七)第51章 騎射(一)第61章 伐明(三)第49章 鎮倭(六)第48章 滅鄭(四)第47章 遼東(十)第4章 火拼(上)第65章 治平(一)第69章 相峙(七)第58章 呂宋(八)第71章 定鼎(五)第60章 鼎革(二十九)第42章 圍城(中)第69章 相峙(七)第70章 決戰(八)第64章 關寧(二)第56章 返臺(二)第64章 關寧(二)第8章 宴客(上)第59章 爪哇(二)第57章 試探(七)第73章 南洋(六)第9章 爭拗第57章 試探(五)第61章 伐明(一)第72章 法度(三)第60章 鼎革(十四)第22章 新竹(下)第57章 試探(五)第60章 鼎革(十九)第47章 遼東(一)第57章 試探(二)第57章 試探(一)第35章 兵制(下)第62章 江南(七)第38章 歸附(上)第49章 鎮倭(六)第61章 伐明(十三)第55章 偷襲(五)第57章 試探(五)第44章 定臺(上)第71章 定鼎(三)第55章 偷襲(十)第64章 關寧(十)第61章 伐明(十五)第50章 和談(三)第20章 會議(上)第60章 鼎革(二十七)第70章 決戰(十三)第1章 回到明末第65章 治平(九)第21章 招兵(下)第10章 赴臺(上)第60章 鼎革(十)第13章 赴閩(上)第60章 鼎革(十五)第57章 試探(一)第66章 北伐(十)第49章 鎮倭(十二)第49章 鎮倭(九)第54章 反間(一)第59章 爪哇(一)第47章 遼東(一)第57章 試探(七)第63章 倭亂(五)第15章 臥龍(下)第61章 伐明(十四)
第17章 亂起(上)第29章 官學(下)第69章 相峙(二)第34章 開礦(下)第35章 兵制(下)第51章 騎射(三)第62章 江南(一)第65章 治平(七)第65章 治平(五)第53章 造反(二)第34章 開礦(上)第61章 伐明(十二)第63章 倭亂(十)第62章 江南(八)第59章 爪哇(四)第6章 結交(下)第62章 江南(五)第59章 爪哇(八)第3章 出海第47章 遼東(三)第66章 北伐(一)第64章 關寧(三)第67章 激戰(一)第35章 兵制(下)第59章 爪哇(八)第69章 相峙(六)第48章 滅鄭(七)第66章 北伐(二)第14章 情動(上)第60章 鼎革(二十九)第60章 鼎革七第65章 治平(三)第58章 呂宋(七)第51章 騎射(一)第61章 伐明(三)第49章 鎮倭(六)第48章 滅鄭(四)第47章 遼東(十)第4章 火拼(上)第65章 治平(一)第69章 相峙(七)第58章 呂宋(八)第71章 定鼎(五)第60章 鼎革(二十九)第42章 圍城(中)第69章 相峙(七)第70章 決戰(八)第64章 關寧(二)第56章 返臺(二)第64章 關寧(二)第8章 宴客(上)第59章 爪哇(二)第57章 試探(七)第73章 南洋(六)第9章 爭拗第57章 試探(五)第61章 伐明(一)第72章 法度(三)第60章 鼎革(十四)第22章 新竹(下)第57章 試探(五)第60章 鼎革(十九)第47章 遼東(一)第57章 試探(二)第57章 試探(一)第35章 兵制(下)第62章 江南(七)第38章 歸附(上)第49章 鎮倭(六)第61章 伐明(十三)第55章 偷襲(五)第57章 試探(五)第44章 定臺(上)第71章 定鼎(三)第55章 偷襲(十)第64章 關寧(十)第61章 伐明(十五)第50章 和談(三)第20章 會議(上)第60章 鼎革(二十七)第70章 決戰(十三)第1章 回到明末第65章 治平(九)第21章 招兵(下)第10章 赴臺(上)第60章 鼎革(十)第13章 赴閩(上)第60章 鼎革(十五)第57章 試探(一)第66章 北伐(十)第49章 鎮倭(十二)第49章 鎮倭(九)第54章 反間(一)第59章 爪哇(一)第47章 遼東(一)第57章 試探(七)第63章 倭亂(五)第15章 臥龍(下)第61章 伐明(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