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和談(三)

何斌不悅道:“貴方既然沒有誠意,又何苦糾纏。讓我回去,大家齊集兵馬,在戰場上分個高低,那時候想必不管是我方還是貴方,對談判都會有一個清醒的認識了。”

見本多忠政神色難看,卻又轉顏笑道:“兩邊起了誤打,打了這麼一場,難不成以後還要再起刀兵不成?張將軍爲人認真,認爲此番戰事是貴方引起,需賠付全額軍費,這也並不過份,不知道貴方爲什麼不肯答應?”

他又是威逼,又是利誘,逼的這些日本貴人無法,那本多忠政只得答道:“貴方軍費哪有那麼許多!我方的賠償已足夠彌補張將軍的損失,如若多要,便是敲詐!”

何斌斜他一眼,卻不答話。本多忠政臉色一紅,情知自已說話幼稚。人家擺明了就是要借戰爭大勝敲上一筆,自已卻與對方探討軍費多少,當真是可笑之極。

“幕府絕非張將軍想象的那樣富庶,兩百五十萬兩的白銀已掏空了我們的國庫,若是何先生仍不滿足,那我們只好將這筆錢用來募集大軍,購買武器軍馬,與張將軍會獵於江戶。”

何斌知他說的是實話,日本白銀雖多,但畢竟政體與中國不同,民間財富不可以盡集於中央政權,當下伸出五隻手指,笑道:“再給這個數,就成了。”

“五十萬嗎?”

“那是當然,五百萬的話,閣下想來會跳起來與我拼命了。”

見本多忠政面露難色,其餘幕府家老亦都沉默不語,知道對方實不欲再拿銀子出來,便又伸出一根手指,笑道:“要不然,多給一百萬石糧食,也成。”

閣內諸人頓時如釋重負,連忙點頭答應。這一百萬石糧食在產糧大國的日本來說,當真是算不上什麼。可是在流民造反,赤地千里的中國,可要比銀子難弄的多了。臺灣有上好的樟腦等防蟲之物,張偉大建糧倉,儲備了大量的糧食,對糧食,他向來是多多益善的。

見各人都點頭答應,何斌又笑道:“張將軍亦是知道,讓貴方割讓領土,委實有些爲難……”

各人都忙不迭點頭,均道:“日本立國千多年來,從未割讓半寸領土,請閣下見諒。”

“是以大人在我臨來前亦曾說到,日本朋友若是顧及面子,啊,這個名義上可以不需要割讓長崎,改爲租借好了。”

見各人面面相歔,顯是不知這“租借”的含義,何斌灑然一笑,以溫馨的語氣向幕府諸人解釋道:“這個租借,就是說長崎仍是日本的領土,我方不過是請日本朋友暫借一時,這租期麼,就定爲五十年。每年付向徵性的租金若干,五十年期約一滿,若是兩邊都同意續租,則繼續租用,若是有一方不願意,則由日本政府收回長崎,各位看如何?”

這樣的理論自然是來自西方,當時的日本人自是聞所未聞,雖覺荒唐,卻亦是解決爭端的辦法,不然的話,因長崎之事爭執不下,再打起來卻也是雙方都不願意的事。

本多忠政疑道:“貴方如何能保證五十年後長崎一定歸還?”

何斌大笑道:“一則有租約在,二來,貴方五十年後以全國之力奈何不了小小臺灣,那麼要不要長崎,也不打緊。”

他雖說的難聽,到也切中要害。日本今日受辱,又怎會不想辦法報復?看着立時神態輕鬆的幕府衆臣,何斌心裡暗暗冷笑:“果不出張志華所料!不過,你們港口被封,不得與外相通,任你以土法重新集結訓練二十萬大軍,只怕數年之後,仍是一個慘敗之局。”

又向諸人說道:“鑑於長崎要租借多方,我們必然是要少量駐兵,以防海盜、亂民。貴方爲顯示誠意,切不要在九州地區駐紮幕府的正規軍隊,至於藩主自已的軍隊,我們到還沒有放在眼裡。”

爲難之事已經解決,九州不駐兵不過是此許小事,日方自然連忙答應不迭,雙方又商討了支付交割的細節,兩日之後,於江戶將軍府內,中日雙方正式締結了《長崎和約》,結束了因日方驅逐張偉使者引發的這場貿易戰爭。

張偉待和約簽訂,留下左良玉校尉領兩千神策軍將士鎮守長崎,又在臨行時大募日本民伕,將原本的長崎城翻建改護了三倍有餘,留下四十門放於新築的長崎城頭,待左良玉送張偉至碼頭之際,張偉交待道:“若倭人反覆,不必出擊,倚堅城利炮而守,控制住長崎,我便能及時來援,也方便登陸。切不可貪功而出,切記切記。”

見左良玉唯唯諾諾連聲答應,又道:“我此番回去,會派行政官員過來接管此地。駐軍要配合他們,不可以槍桿子在手便輕忽文官,我若知道你有違令或是縱容屬下敗壞軍紀,定斬你不饒!”

說罷飄然而去,自乘船回臺北去也。此番徵日所獲良多,數萬大軍經過這場大戰,不但是新兵經歷戰火洗禮而迅速成長起來,便是那打過臺南的老兵,亦是受益良多。張偉又命隨行參軍記下戰役中的種種得失,彙編成教材,所有的伍長果尉,以及臺北講武堂的學員每人一本。這種實戰中記錄的戰術教材,可比一百次演習都有用,張偉自然不會放過這個提高部隊戰鬥力的機會。除此之外,又下令將戰鬥中表現良好的伍長、果尉徵入講武堂,一面學習更高深的戰役理論,一面以戰術教官的身份向學生講解戰術。再過兩年,這些首批入講武堂的學子畢業,便可直接以果尉職充實軍隊,這些經歷過系統的文化知識教育、軍紀軍規教育、火器科學教育,以及系統戰役戰術訓練過的學子一旦加入軍隊,整個臺灣三衛軍的實力,必將大步跨越幾個臺階。

回臺後半月不到,水師便護送着百餘艘運輸船自長崎而回,只是此番到不是運送兵員,而是滿載了整船的白銀及糧食而回,船隊一回,便象徵着整個伐日之戰的徹底終結。

接下來左右不過是犒賞三軍,除了豬牛羊雞上好美酒外,每人二十兩銀的犒賞足足令大半的三衛士兵笑的腮幫子疼。張偉這番大手大腳的犒賞,足足費了臺灣政務署七十餘萬白銀,若非是日本賠款送來,還當真是支付不起。何斌少不得要埋怨幾句,張偉也只笑笑便罷了。那清朝時八旗綠營出征,比如徵小金川一戰,幾年時間花了白銀三千萬兩,動員軍隊也不超過十萬人,銀怎麼用的,不過是買糧僱工,以及打了勝仗的賞銀。是以清朝外戰不行,內戰卻是近兩百六十年甚少打敗,何也?清朝統治者捨得花錢在軍費上,不象崇禎皇帝,連軍餉都要士兵自已想法子,兩相對比,張偉自然知道錢要花在何處方是合算。

除去應有花費,自日本得銀仍有半數被封存在臺北政務署的庫房,這筆錢張偉有言在先,任何使費皆不得動用,全數撥給臺北船廠造艦。征服日本後下一步自然是要劍指南洋,而南洋之戰,海軍的作用卻又比陸軍重要的多,沒有一支強大到與列強周旋的海軍,稱霸南洋自然也無從談起。何斌調集了工商財務署下所有積年的算賬好手,將造船的成本、火炮、每船所需水手費用都算入其中,算來如同鎮遠級大艦可造八艘,每船配十二磅炮四門,八磅炮十二門的小型炮船十五艘,加之原本就購買建造的遠字級大艘八艘,小型炮船二十二艘,計有大型戰艦十六艘,小型炮船三十七艘,海軍軍官水手,以及岸上輔助人員,一共一萬兩千人。這樣的海軍實力,已經遠遠超過當時除荷蘭外的任何一個歐洲國家在亞洲的駐防艦隊。

待預算做好,便立時撥銀至船廠,買木料、僱傭人手,擴大船廠規模,原本就一直沒有停止過造船的臺北船廠越發的繁忙起來。

“廷斌,尊候,咱們的船廠規模,總該大過當年南京的寶船廠了吧?”

“這誰能知道……寶船廠早被焚燬,當年夏原吉大學士上疏宣宗,言道南洋取寶船勞民傷財,應行取締。皇帝準了他的奏章,從此南京的造船便停止了下來。”

施琅答完,又長嘆道:“原本泉州的造船業亦是極爲發達,宋朝泉州實爲天下第一繁盛之地。造的船隻又何止成千上萬,來往的客商比之今日,當真是多到不可勝數啊。現下一來是港口擁塞,船隻漸漸向廣州而去,而來朝廷厲行海禁,畢竟不如宋朝時對海外貿易那麼看重和支持,船業和商業,慢慢凋弊,若不是這十數年來朝廷控制力日漸削弱,只怕連現今的規模也是沒有呢。”

三人兀立在臺北碼頭不遠處的高崗之上,那臺北船廠便建築在三人腳下,看着熙熙攘攘忙着造船的數千名匠人及民伕,由不得三人不發出興亡之嘆。

張偉因又問道:“尊候,你軍中英人教官已然盡數離去了麼?”

“沒有,尚有十餘人留下。言道咱們的軍餉待遇比英國高的多,他們原本是下層小官兒,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升的上去,到不如給咱們賣命,直接就能做中上層的軍官。”

張偉點頭道:“這些人在海上多年,考察其仁勇智信,方可任命爲一艦之長。不要太過迷信英國人,他們也有孬種。”

見施琅點頭,張偉便不再多說,水師一向歸施琅統率,如何用人管理,自當有施琅做主。他一來甚是相信施琅爲人品性,二來所有的水師官兵家屬財產皆在臺北,便是有人想反,也得考慮後果。是以統領之權,他便放心交與施琅。

又問施琅道:“尊候,廷斌兄銀子給的極是痛快……”

回頭看了一眼何斌臉色,又笑着接道:“是以船廠諸般所需,不論是人還是物,都是張口便給,如此,所造諸船,要多久才能投入使用,又有多久那些水手軍官,才能真正掌握戰艦,投入戰鬥?”

施琅低頭算了片刻,方答道:“一年。需以一年之期,一則造船便需半年,還最少要有半年讓我訓練水手,雖說咱們募來的水手都曾經上過船,不過戰艦與商船不同,還需要重新訓練纔是。還需帶他們出海遠航,找些小股海盜打打,練練膽色和臨戰反應,最少得一年時間才成。”

此時是陽曆一月中旬,陰曆十一月底,距離年關不足一月,張偉想了一下,距崇禎二年皇太極入關還有五個月左右,這段時間足夠自已準備了。大量的運輸船隻到時候可以徵集商船,軍隊還需要擴充,還得加派探子往遼東窺探,否則皇太極改期出關,自已可就後悔不迭了。

何施二人見他低頭沉思,知道他心中又在思考大事,兩人便靜立一邊,等他想完說話。

張偉因向何斌問道:“庫銀還有多少?”

何斌打一冷戰,答道:“遼東貿易獲利頗豐,此番興軍又沒有動用臺北的銀子,全由倭人支付了,去掉日常使費留銀,還有七十多萬兩。”

“遼東貿易,女真人不肯賣馬吧?”

“不錯,獸皮人蔘什麼的,咱們要多少給多少,唯獨馬匹,那是一匹也不賣的。”

張偉沉吟道:“看來,只有去內地買走私的馬匹,所費不少啊。廷斌兄,年前便派人去內地購買一萬匹,全買咱們福建的晉江馬,雖然個矮,速度也慢,不過耐力很足,請兄務必要快些買來,我有大用。”

說到此處,嘆道:“可惜沒有辦法弄到阿拉伯馬,這晉江馬雖是耐力十足,不懼炎熱蚊蟲,不過只適合挽車、駝乘,不適合長途奔襲。”Id=4835傭兵天下htTp://looK_?iD=973巫臨異世htTp://lOok_?id=3080不死冥王風臨異世鬼王的毒妃

第70章 決戰(二)第70章 決戰(十四)第45章 設縣(中)第57章 試探(一)第64章 關寧(三)第48章 滅鄭(六)第58章 呂宋(二)第9章 爭拗第51章 騎射(四)第54章 反間(二)第66章 北伐(九)第64章 關寧(五)第58章 呂宋(八)第35章 兵制(下)第60章 鼎革(十六)第49章 鎮倭(四)第60章 鼎革(二十四)第18章 平亂(下)第73章 南洋(十一)第64章 關寧(三)第34章 開礦(上)第28章 保甲(下)第65章 治平(五)第60章 鼎革七第46章 制約(上)第59章 爪哇(三)第57章 試探(一)第61章 伐明(四)第51章 騎射(一)第33章 利炮(上)第63章 倭亂(三)第62章 江南(七)第68章 滅明(五)第68章 滅明(二)第37章 會晤(中)第68章 滅明(六)第60章 鼎革三第69章 相峙(四)第62章 江南(二)第72章 法度(三)第71章 定鼎(二)第55章 偷襲(四)第65章 治平(二)第49章 鎮倭(十)第66章 北伐(十)第56章 返臺(三)第67章 激戰(十)第70章 決戰(十六)第28章 保甲(下)第30章 械鬥(下)第55章 偷襲(六)第61章 伐明(四)第20章 會議(下)第67章 激戰(十)第54章 反間(二)第72章 法度(一)第47章 遼東(六)第8章 宴客(下)第37章 會晤(上)第61章 伐明(二)第49章 鎮倭(五)第17章 亂起(下)第13章 赴閩(下)第63章 倭亂(十二)第70章 決戰(六)第14章 情動(下)第50章 和談(一)第49章 鎮倭(八)第49章 鎮倭(五)第69章 相峙(四)第40章 出兵(上)第71章 定鼎(一)第61章 伐明(一)第59章 爪哇(七)第72章 法度(一)第31章 立威(下)第60章 鼎革三第61章 伐明(十二)第18章 平亂(下)第34章 開礦(下)第20章 會議(上)第61章 伐明(七)第6章 結交(下)第32章 堅船第27章 協議(下)第60章 鼎革(二十九)第57章 試探(七)第13章 赴閩(下)第67章 激戰(三)第38章 歸附(上)第65章 治平(十二)第60章 鼎革(九)第55章 偷襲(三)第33章 利炮(上)第30章 械鬥(下)第67章 激戰(三)第47章 遼東(八)第59章 爪哇(一)第49章 鎮倭(一)第60章 鼎革(十六)
第70章 決戰(二)第70章 決戰(十四)第45章 設縣(中)第57章 試探(一)第64章 關寧(三)第48章 滅鄭(六)第58章 呂宋(二)第9章 爭拗第51章 騎射(四)第54章 反間(二)第66章 北伐(九)第64章 關寧(五)第58章 呂宋(八)第35章 兵制(下)第60章 鼎革(十六)第49章 鎮倭(四)第60章 鼎革(二十四)第18章 平亂(下)第73章 南洋(十一)第64章 關寧(三)第34章 開礦(上)第28章 保甲(下)第65章 治平(五)第60章 鼎革七第46章 制約(上)第59章 爪哇(三)第57章 試探(一)第61章 伐明(四)第51章 騎射(一)第33章 利炮(上)第63章 倭亂(三)第62章 江南(七)第68章 滅明(五)第68章 滅明(二)第37章 會晤(中)第68章 滅明(六)第60章 鼎革三第69章 相峙(四)第62章 江南(二)第72章 法度(三)第71章 定鼎(二)第55章 偷襲(四)第65章 治平(二)第49章 鎮倭(十)第66章 北伐(十)第56章 返臺(三)第67章 激戰(十)第70章 決戰(十六)第28章 保甲(下)第30章 械鬥(下)第55章 偷襲(六)第61章 伐明(四)第20章 會議(下)第67章 激戰(十)第54章 反間(二)第72章 法度(一)第47章 遼東(六)第8章 宴客(下)第37章 會晤(上)第61章 伐明(二)第49章 鎮倭(五)第17章 亂起(下)第13章 赴閩(下)第63章 倭亂(十二)第70章 決戰(六)第14章 情動(下)第50章 和談(一)第49章 鎮倭(八)第49章 鎮倭(五)第69章 相峙(四)第40章 出兵(上)第71章 定鼎(一)第61章 伐明(一)第59章 爪哇(七)第72章 法度(一)第31章 立威(下)第60章 鼎革三第61章 伐明(十二)第18章 平亂(下)第34章 開礦(下)第20章 會議(上)第61章 伐明(七)第6章 結交(下)第32章 堅船第27章 協議(下)第60章 鼎革(二十九)第57章 試探(七)第13章 赴閩(下)第67章 激戰(三)第38章 歸附(上)第65章 治平(十二)第60章 鼎革(九)第55章 偷襲(三)第33章 利炮(上)第30章 械鬥(下)第67章 激戰(三)第47章 遼東(八)第59章 爪哇(一)第49章 鎮倭(一)第60章 鼎革(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