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江南(七)

各內閣中書並雜吏佐使聽了吳遂仲命令,立時如穿花蝴蝶一般在那赴宴人羣中游走奔忙。將各張填好的內閣任命狀遞交至各人手中。還有各人的印信,新制官服,佩劍,都依着臺灣的官員配置,一體下發。

因張偉早有規制,道是明朝官員常服上繡花鳥魚蟲,率獸食人,不成體統。是以恢復唐制,官員常服止以顏色區別品級。待到了此時,定製三品以上服朱紫、五品以上服綠,九品以上服青。又使官員並吏員皆佩劍,並按時考較劍術,略以恢復文人的武勇之氣。

待這些官服等雜物發放完畢,整個宮門廣場上已是鴉雀之聲可聞。上千人默然不響,各人面面相覷,無有一人起身謝恩以表示接受任命。張偉原欲令鄭瑄起身,卻見他微微搖頭,以示不可。轉念一想,此時誰若站起身來,接受任命。便是率領大家投降的第一人,別人也罷了,這個出頭鳥必然是名聲大壞,將來難以容身士林。

張偉微微苦笑,心知此事無法勉強鄭瑄,若是將他名聲弄的壞了,於已無益。這中國人當真奇怪,明明大家都想投降,卻極是討厭在此場合做第一人。待將來大家明明都降了,一提起某人,便道他是利慾薰心,第一個跳將出來屈膝,當真無恥。鄭瑄此前雖然已爲張偉辦事,不過是以唯持南京士民百姓的名義,此刻他來出頭,卻是極爲不妥。

正在難堪之際,卻見有中年男子笑咪咪站起身來,竟當衆將原本着於身上的綾羅長袍脫去,換上放於身邊的綠色官服,將那烏紗官帽輕輕拂試一翻,戴於頭上。又將佩劍、魚符佩帶穩妥,然後站到一邊的通路之上,就在那方磚上跪下,向着張偉舞蹈而拜,山呼:“大將軍萬歲!”

張偉大喜,急步上前,將那人扶起,向他微笑道:“公當真是良人!”攜着他手,將他帶到自已座位之前,問道:“敢問先生姓名,曾居何職?”

那人洋洋得意,一張臉笑的皺將起來,那一隻罕見的鷹勾鼻子卻越發的挺直。正在顧盼自雄,完全不顧場中各人向他怒目而視。待聽到張偉問他姓名,忙躬身答道:“下官馬士英,天啓元年進士及第。崇禎三年任南京戶部主事,去年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宣府巡撫。偶因小過,便遭戍罰,現寓居南京,並無官職。”

張偉臉上頓時霍然變色,冷眼向那馬士英渾身上下一陣打量,心中暗想:“果然生的好一副奸臣樣!就是這傢伙,勾結阮大鋮敗壞朝政,排擠史可法出朝。與左良玉大打內戰,完全不顧長江防務。到最後弄的天下紛亂,清兵迅即過江,覆滅南明。此人,當真是明末奸臣之首,可惡之極!”

那馬士英被他一瞪,已覺一股殺氣將自已籠罩,見張偉目露兇光,上下打量自已。臉色已是越來越陰沉可怖,眼見嘴角一努,便要將自已拖下去處斬。他只覺害怕之極,卻又覺得渾身癱軟,就是想呼救亦是發不出聲來。他心中只是納悶,自已與這位大將軍只是初會,卻不知道好好的爲什麼就觸怒於他,惹來這殺身之禍。

此時在張偉身邊的吳遂仲亦是發覺情形不對,他腦中略轉,卻是想不起來這馬士英爲何事得罪過張偉。只是當此之時,無論什麼深仇大恨,卻沒有這大業來的更加重要。將心一橫,幾步奔到張偉身邊,向他長身一躬,笑道:“恭喜大將軍,今日收得這些良臣輔佐,將來大業可成矣!”

他原本就是醫官,最懂得保養之道,是以四十餘歲年紀,雖忙的臉容憔悴,到是中氣十足,又特意加大了聲音在張偉耳邊大吼,一時間張偉耳朵之內嗡嗡做響。頓時驚醒過來,惡狠狠瞪了吳遂仲一眼,卻將眼中殺氣一收,展顏一笑,向着馬士英道:“適才想起一事,竟失態了。”

那馬士英兩腳一軟,一陣涼風吹來,已覺前心後背都已溼透。張偉心中卻又有了決斷,因問道:“馬老先生,適才是以何官職委你?”

“回大將軍,委臣下以戶部主事一職。”

張偉吃了一驚,心道:“讓你做戶部主事,你不出半年準得被咔嚓掉!”

向他微微一笑,那馬士英又打了一個寒戰,不知道張偉又是何意。卻聽得張偉言道:“你原本已是做到巡撫,戶部主事太過委屈。理藩部還缺一侍郎,你便到理藩院做侍郎去。”

在他肩頭上略拍一拍,笑道:“好生去做,將來能做到內閣大臣,也未可知。”

見那馬士英大喜過望,骨頭都輕了三兩。張偉微微一笑,心知以這種奸滑之人做外交大臣,將來那些洋鬼子和倭人都有得頭痛,到也是人盡其材。

這馬士英第一個跳將出來,其餘一些被剝職閒住,或是原本位卑職微的小官兒們也紛紛當場易袍換服,佩劍魚符,將漢官的全套官服穿將起來。這些人一動,那些還顧忌面子,或是心有不甘的大儒顯官,一個個雖是無奈,卻也只好將官服印信收起,雖是不換,卻也算是接受了官職。張偉心中滿意之極,這種場合原本便是危險的很,一夫倡命,萬人響應。若真是有人不顧死活,跳將出來反對,然後一頭碰起,以示抗議。那麼其餘的那些清正大臣,則必然會抗命不受。

待那些各級小臣散去,便由內閣總理大臣吳遂仲召集,至宮城內左掖門召開內閣會議。由吳遂仲任總理大臣,何斌任戶部尚書協理大臣、鄭瑄任禮部尚書、袁雲峰爲工部尚書、張慎言爲刑部尚書、黃尊素爲兵部尚書。此六部尚書皆領內閣協理大臣銜,其餘理藩、稅務、靖安各部皆是新部,爲了怕這些原明大臣有所牴觸,是以新部尚書並不掛銜協理,加入內閣。

此番張偉設定官制,原本是要大改,又或是依足臺灣規矩而行。卻被陳永華勸住。此時人心未定,大改官制極易引人反感。是以除了添加幾個部院,又將負責督察官吏的都察院地位撥高,使之不受任合人的節制,與內閣並列,已經是現階段最轟動的改革。這些儒生原本興頭的很,以爲都察院仍是言官組織,或是地方巡按掛名御史,行巡查之實。卻又發現張偉乾脆取消都察院的建言職權,改爲專門督察官員行止,是否貪墨,是否瀆職;至於原本的勸諫之權,卻歸於各科的給事中。其實在明朝之前,一向是監察與建言分開,明太明使臺諫合一,表面是增大了言官的職權,卻使是監察百官的職權流於虛設,言官們風聞奏事,地方上由掛名的巡按巡行,又因職權合一,無人督察。再有受制內閣,都察院形同虛設,言官們只是朝中大員攻訐政敵的工具罷了。

“諸位宰相請坐!”

因見各人詫異,吳遂仲先在左掖門城上的閣中坐下,他身爲首輔,自然是坐於正中,便是張偉雖然與會,亦只是坐於吳遂仲對面,並不能與他並肩而坐。以明制而言,各大學士雖然有丞相之權,卻不可有丞相之名。明太祖有命,後世子孫不得復設丞相,凡有敢進言設相者,族誅。是以明朝內閣發展到巔峰之際,內閣首輔手操百官任免之權,有票擬封駁權。尊重大學士的皇帝口稱先生而不呼其名,其地位尊崇顯要,卻也是不能稱相。此時吳遂仲公然稱其餘內閣大臣爲相,卻也難怪他們詫異。

“大將軍有命,凡內閣大臣皆視同宰相,許臣下以宰相之名相稱,亦應以國家重臣,助君上協理陰陽,都管百官,不可以畫諾食碌,凡事秉承上意的伴食大學士自詡。國家設相,其意在於匡扶君主,協理天下,而不是天子家奴。”

他這番話說的更加大膽直接,袁雲峰到也罷了,其餘舊明大臣皆是臉上變色。轉回頭看張偉臉色,卻見他微微點頭,顯是對吳遂仲的這番話極是贊同。

吳遂仲卻不理會各人神色,又道:“內閣會議每月舉行三次。會商軍國大事,內閣會議決斷出來,雖大將軍不能更改。若是大將軍不同意內閣會議結果,可退回令內閣重議,若內閣堅持原議,則要麼大將軍亦加首肯,要麼則內閣全體辭職。此時一切尚在草創之中,內閣暫於此處會議,待將來擇一宮殿,專由內閣會議之用。再有,內閣會議時大將軍可來旁聽,但不能發一言,若是大將軍擾亂內閣會議,則要麼內閣請大將軍請出,要麼休會。”

他此刻雖是大將軍長,大將軍短,但各人都知道張偉必然登基爲帝。這一切舉措,想來就是張偉當了皇帝,亦是不得更改。這張慎言等人都是明朝大臣,自然知道明朝內閣運作情形。雖然皇帝表面上尊重閣臣,只稱先生而不呼其名,但內閣不過是仰承皇帝鼻息,奉旨行事罷了。若是遇到那些剛愎自用的皇帝,內閣更是形同虛設,比之唐宋的相權之重,簡直不可同日而語。此時聽了吳遂仲所言的這些條程,比之唐宋之際還有過之而無不及。各人都是飽學大儒,如何不知道相權遏制君權,對天下事大有好處。只是明朝皇權漸重,各人也都是習慣了皇帝獨大,臣子爲奴,此時聽了這些,竟覺得匪夷所思。

張慎言原本對張偉大有惡感,覺得此人已大受帝恩,位極人臣,卻是不忠不義,起兵反明。此時聽了這些官制舉措,對張偉已是大大改觀。因點頭讚道:“若是人臣皆能發揮其能,皇帝居中而導,而非事事掣肘,則天下事可爲。”

鄭瑄卻疑道:“此時大將軍草創制度,想必當爲後世子孫萬世之法。大將軍英明睿智,殺伐決斷,到不懼有權臣亂政。若是後世有曹操、李林甫那樣的亂臣奸相,該當如何?”

吳遂仲微微一笑,向着陳永華笑道:“復甫兄,這便是你的事了。”

張偉原本欲命陳永華爲兵部尚書,助他指揮漢軍,陳永華卻道:“兵部以文官主事,只是管理將軍品秩、糧草調度、餉銀、軍械下發、製造,並不能直接指揮軍隊做戰。若是此時以爲我有些才幹,以兵部干涉漢軍做戰,只怕是開了文官直接指揮軍隊的惡例,明朝殷鑑不遠,大將軍當慎思之。待將來成立參軍會議,以漢軍參軍研究決定做戰方略,報呈大將軍決斷,文官主行政,武官主做戰。文官不干涉軍務,武官卻也不能掌握糧餉,以免尾大不掉,擁兵自重,這纔是國家常法。”

他說的甚是有理,張偉無奈,因想起都察院職權甚重,交給高傑這樣的小人卻不能放心,只得以都察院院判一職任命,陳永華無法推脫,也只得應了。因都察院負責監查百官,不受內閣管理。由其監察之職甚重,可以參加內閣會議,但亦不得發言,只是監督內閣諸臣是否違法亂紀罷了。

陳永華因記起內閣中他不得說話,向吳遂仲瞪了一眼,又向其餘閣臣點頭致意,扭頭一點,卻見幾名青衣官員,正坐在閣臣下首奮筆疾書。

吳遂仲會意,便向各人解釋道:“史筆如勾,孔子做春秋而亂臣賊子懼。這幾個,一些是專門記錄大將軍行止,以爲後世子孫法的史官;一些則是都察院派來的書記官,專記各位的言行,以備查閱。上至內閣,下到九品小吏,都察院都可派人記錄查看,隨時捕拿。至於權臣奸相,自然無可遁跡。況且,無論賢愚於否,內閣首輔任期只得四年,若是得到信任,可令臣下議其任期政績,上佳者可連任一界。任滿後,不得再行連任。若是都察院查其有劣跡,雖百官推舉,大將軍任命,亦不得連任。如此,雖曹操再生,亦是無法專權矣。”

這些中央官制並內閣權力的改革,都是張偉苦心孤詣,與身邊諸文人及軍機諸人商討所定。雖然尚是草創,有疏漏及不足處,卻在學習唐朝省臺寺制度的同時,加以改良,不但避免了權臣專政,亦是避免了皇權與相權的衝突。於此同時,那些舊的翰林院、大理寺、國子監等機構卻也未曾裁撤。此時爲了大局穩定,多安排一些從地方上招過來的官吏,也只得在財政上賠上一些。待大局穩定,政通人物,方是裁撤冗官冗員之時。

第61章 伐明(十六)第67章 激戰(八)第69章 相峙(一)第70章 決戰(十二)第69章 相峙(一)第55章 偷襲(十)第71章 定鼎(七)第31章 立威(中)第60章 鼎革(十一)第62章 江南(三)第61章 伐明(七)第73章 南洋(六)第31章 立威(上)第60章 鼎革(十七)第59章 爪哇(八)第60章 鼎革(二十一)第43章 攻城(下)第23章 閱兵(上)第10章 赴臺(下)第73章 南洋(十二)第54章 反間(一)第60章 鼎革(十一)第29章 官學(上)第70章 決戰(十五)第22章 新竹(下)第42章 圍城(下)第60章 鼎革八第65章 治平(五)第61章 伐明(五)第66章 北伐(十二)第68章 滅明(二)第68章 滅明(六)第60章 鼎革(二十九)第7章 機遇(上)第60章 鼎革七第57章 試探(三)第70章 決戰(十四)第61章 伐明(十二)第68章 滅明(四)第60章 鼎革六第30章 械鬥(中)第13章 赴閩(下)第47章 遼東(十一)第49章 鎮倭(四)第31章 立威(下)第31章 立威(下)第38章 歸附(下)第61章 伐明(十)第49章 鎮倭(四)第60章 鼎革(二十六)第67章 激戰(一)第60章 鼎革(九)第21章 招兵(下)第26章 亂局(上)第63章 倭亂(五)第70章 決戰(十五)第61章 伐明(七)第59章 爪哇(五)第58章 呂宋(二)第60章 鼎革(十)第60章 鼎革(十四)第20章 會議(上)第8章 宴客(下)第59章 爪哇(三)第61章 伐明(七)第33章 利炮(下)第65章 治平(九)第73章 南洋(五)第61章 伐明(十四)第49章 鎮倭(八)第67章 激戰(十一)第45章 設縣(下)第15章 臥龍(下)第57章 試探(五)第67章 激戰(一)第62章 江南(六)第63章 倭亂(七)第58章 呂宋(三)第62章 江南(五)第53章 造反(一)第63章 倭亂(九)第69章 相峙(一)第66章 北伐(四)第63章 倭亂(三)第62章 江南(二)第22章 新竹(下)第55章 偷襲(六)第7章 機遇(下)第8章 宴客(上)第59章 爪哇(二)第73章 南洋(五)第69章 相峙(一)第16章 綁架(上)第58章 呂宋(八)第69章 相峙(二)第58章 呂宋(五)第31章 立威(中)第57章 試探(二)第55章 偷襲(七)第65章 治平(八)
第61章 伐明(十六)第67章 激戰(八)第69章 相峙(一)第70章 決戰(十二)第69章 相峙(一)第55章 偷襲(十)第71章 定鼎(七)第31章 立威(中)第60章 鼎革(十一)第62章 江南(三)第61章 伐明(七)第73章 南洋(六)第31章 立威(上)第60章 鼎革(十七)第59章 爪哇(八)第60章 鼎革(二十一)第43章 攻城(下)第23章 閱兵(上)第10章 赴臺(下)第73章 南洋(十二)第54章 反間(一)第60章 鼎革(十一)第29章 官學(上)第70章 決戰(十五)第22章 新竹(下)第42章 圍城(下)第60章 鼎革八第65章 治平(五)第61章 伐明(五)第66章 北伐(十二)第68章 滅明(二)第68章 滅明(六)第60章 鼎革(二十九)第7章 機遇(上)第60章 鼎革七第57章 試探(三)第70章 決戰(十四)第61章 伐明(十二)第68章 滅明(四)第60章 鼎革六第30章 械鬥(中)第13章 赴閩(下)第47章 遼東(十一)第49章 鎮倭(四)第31章 立威(下)第31章 立威(下)第38章 歸附(下)第61章 伐明(十)第49章 鎮倭(四)第60章 鼎革(二十六)第67章 激戰(一)第60章 鼎革(九)第21章 招兵(下)第26章 亂局(上)第63章 倭亂(五)第70章 決戰(十五)第61章 伐明(七)第59章 爪哇(五)第58章 呂宋(二)第60章 鼎革(十)第60章 鼎革(十四)第20章 會議(上)第8章 宴客(下)第59章 爪哇(三)第61章 伐明(七)第33章 利炮(下)第65章 治平(九)第73章 南洋(五)第61章 伐明(十四)第49章 鎮倭(八)第67章 激戰(十一)第45章 設縣(下)第15章 臥龍(下)第57章 試探(五)第67章 激戰(一)第62章 江南(六)第63章 倭亂(七)第58章 呂宋(三)第62章 江南(五)第53章 造反(一)第63章 倭亂(九)第69章 相峙(一)第66章 北伐(四)第63章 倭亂(三)第62章 江南(二)第22章 新竹(下)第55章 偷襲(六)第7章 機遇(下)第8章 宴客(上)第59章 爪哇(二)第73章 南洋(五)第69章 相峙(一)第16章 綁架(上)第58章 呂宋(八)第69章 相峙(二)第58章 呂宋(五)第31章 立威(中)第57章 試探(二)第55章 偷襲(七)第65章 治平(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