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治平(三)

李巖等人正自懵懂間,前面帶路的漢軍都尉卻是不耐,喝道:“兀那漢子,有甚想看的,一會子來看個夠。現下快隨着我去參軍行部報備,等着安置。”

“是了,這位將軍。”

李侔極親熱地答了一句,小跑幾步跟在錢武身後。向他笑嘻嘻道:“這位將軍,身上穿着這麼重的甲冑,可累麼?”

錢武雖沒好氣,卻也只得答道:“一會子我脫下來,讓你試試看,如何?”

“這邊太平無事,其實到也不必如此。”

錢武回頭一看,見是對方中主事之人說話,又見李巖神色淡然,並不如同一般初來投的義軍那麼屈膝卑顏,雖是身上衣衫破爛不堪,神色憔悴黯然,卻又有一股子說不出來的氣質,只讓人覺得這個並非等閒之輩。

因向李巖一笑,答道:“居安思危麼。平日裡都貪圖舒服,不肯穿戴,戰時就能身輕如燕?這都是漢王的規矩,你們呆久了,就曉得了。”

一路上談談說說,隨着那錢武繞過鬧市,穿街過巷,約摸行了小半個時辰,方到得城內漢軍大營之中。

營門處盡是錢武熟人,哨兵們見他帶着大隊人馬回來。忙都上前笑道:“錢都尉,又是江北那邊逃過來的麼?”

錢武白他們一眼,斥道:“難不成是天下掉下來的,廢話少說,驗看了就讓我帶他們進去。”

雖是熟識,那些軍士到底一五一十驗看了令牌,錢武親自填了票,註明帶了何人入內,其何緣故。待一切手續完備,方又帶了李巖等人進去。其餘的兵卒只得留在營外坐地等候。

因見李巖等人左顧右盼,四處張望。錢武便笑道:“這邊不過是幾千龍武衛的駐地所在,真正的大營建在城外。等這邊的事完了,自有人帶你們去那裡。”

李巖因不知這邊底細,雖見錢武神色倨傲,並不隨和,卻也只得又問道:“請教這位都尉大人,漢軍軍制,我大概知道,分爲衛大將軍、上將軍、將軍、衛尉、校尉、都尉、果尉、什長,未知對否?”

一羣人正隨着錢武往那軍營內座北朝南的一排建築走去,沿途上盡是赤着身子操練的士卒。此時正是盛夏時節,天氣炎熱,一個個精壯軍士赤裸上身,在泥土裡不住摸爬滾打,呼喝有聲。

龍武衛軍因是持刃博鬥的重甲武士,最重身體訓練。原本漢軍的各項身體鍛鍊方法盡皆使用,還加了精減選編的格鬥之術。

李巖等人一路行來,只見一個個軍士或用磚頭拍臉,或是捉對廝打,招招擊打在對方身上,叭叭有聲,聽來甚是嚇人。至於打沙包、舉石墩、伏地挺身、引體向上等新鮮玩藝,李巖等卻是聞所未聞,從示見過。因見一個個軍士皆是肌肉盤結,精悍健壯,不由得皆是在心裡感慨稱讚,方明白漢軍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並非僥倖。

錢武一路上與一面與各個訓練的軍士們招呼嬉笑,一面答道:“全對。不過漢軍還有軍爵等級,與將軍職位並不相同,日後時日久了,你就曉得了。”

“那麼咱們這羣新來投效的,該當歸哪位將軍管制?到何處效命?”

錢武向身邊的副都尉笑道:“聽聽,每個新來都是這麼着,心急着呢。”

說畢,方向李巖笑道:“這些事不是咱們老粗們操心的,平日也懶得打聽。到是近來做了這差事,還略曉得一些。漢軍原本出戰,都是各衛的將軍們指揮,凡駐守、操練、糧草,都是各衛自行辦理。佔了江南後,諸多事物不是各衛將軍們能夠自專的,也辦理不來。是以由兵部和參軍部、大司馬府在襄陽、杭州、福州、南京各地派出行署,處置戰事之外的雜務。象你們的事,該當由參軍部管。我現下就是帶你們去見襄陽城的參軍部署理將軍。”

各人聽了無話,李巖原本對漢軍軍制知之不詳,聽了錢武這番解釋,到也罷了。此時方知道爲什麼漢軍軍權都落在武人手中,漢王卻爲什麼指揮如意,並不怕武人做亂,不派文官掣肘武將。

待被引入參軍行部正堂,自有司官迎出,問及原故之後,便命李巖等人稍待。待參軍將軍薛毅出堂,問清李巖等人底細。因讚道:“各位不懼豪強官府,殺官造反,爲百姓不懼刀斧,真好漢子!”

又向李巖翹起大拇指讚道:“李公子之名,在下亦曾聽聞。仗義疏財,果敢勇毅,當真是難得的英雄豪傑!”

李巖微微一笑,知道這將軍不善言辭,出拙的緊。這一番話想必是預先準備好的套話,此時一股腦倒將出來,還不知道是說了多少次纔有的效果。想來這兩年多來,江北各處動亂,百姓無以聊生,只得紛紛投效江南漢軍之故。

因欠身一笑,從容答道:“不敢。巖雖在鄉里略有薄名,然賤名不足以有辱尊聽,將軍過譽了,巖愧不敢當。”

薛勇原不過是個校尉,因日本一戰功勞甚大,漢軍內又一時安插不下,又有意要鍛鍊此人,是故把這老粗悍將安插來這襄陽任參軍將軍一職。他粗鄙不文,心裡雖是清亮,卻是苦於說不出嘴。初來任上頗是受了一些嘲笑,待到得後來調來一些熟手佐吏,又有書辦相助提點,到還好了一些。

兩個客套一番,薛勇因皺眉道:“貴部的情形我已知道,轉戰千里甚是辛苦。留存下來的部下想必都是勇武敢戰,堅韌不拔之士。來投我軍,當真是漢軍的榮幸。只是這麼久時間下來,體力和精神想必都是勞乏之極。”

說到此處,李巖知道下文才是真正的安排,他卻也略有緊張,生恐被敷衍打發了事,因一欠身,答道:“我們雖是自河南輾轉而來,士卒疲敝,甲冑不修,然存留下來的確實如將軍所言,皆是武勇精壯之士。且又大多負有深仇,與官府朝廷勢不兩立,只要將軍略給些糧草衣甲,將來北上伐明,我部願爲前驅,披堅執銳勇往直前,必不至成爲漢軍的累贅。”

他這番話說的入情入理,怎奈薛勇聽的多了。那些來投的義軍首領們,哪一個不是將胸口拍的山響,待仔細一查,那些什麼“精壯”、“武勇敢戰”的士兵們要麼面黃股瘦,對着饅頭大米甚是勇猛,稍重的甲冑便是穿不起來;要麼就是流浪慣了,流賊習氣甚重,不堪軍令束縛。

因皮笑肉不笑道:“貴部勇武,本人也是知道。不過漢王的規矩甚多,新附軍不能整編入漢軍伍中,非得甄別打亂,挑選合用戰士入伍,不合用者則安置爲民。首領調爲他部聽用。運氣好的,立時就有差使,運氣不好的,等上幾個月也有,投附軍隊甚多,有什麼法子呢!”

逼問李巖道:“是散編,還是願意仍爲一部?依我看來,你們都是一處來的,必然還是想在一處。是以不如依我的安排,先爲廂軍一部,歸本地的參軍部指揮彈壓地方。做的好了,漢軍自然再有安排,如何?”

李巖雖神色難看之極,心中不悅。卻也知道人家說的是實,打亂散編,挑選武勇之士入伍,這是漢軍建軍以來的規矩,斷然沒有讓自已帶着屬下全部加入的道理。因站起身來,向薛勇笑道:“既是這麼着,李巖一切依將軍安排,先告退了。”

薛勇一笑,便知道仍如往常一樣。到是這一批投效過來的新附軍雖是行伍不整,衣衫破爛,看起來到也象是個軍隊模樣。可見這帶兵的李巖到也還有幾分本事,因道:“請將軍帶着部下入城外大營,換裝、訓練、領餉安家。至於駐防之地,所部任務,總得過兩三月後,再行分派。”

說罷起身送客,將李巖等人送出堂門。回到內室之後,卻又叫了參軍書辦入內,將今日之事彙總節略,報備給南京參軍部知曉。正忙亂之間,卻聽得門外親兵入內稟道:“薛將軍,城外大營的劉國軒將軍派人過來,道是有新軍入營,請將軍與兵部司官一同過去驗看。”

薛勇呻吟一聲,苦笑道:“我好好的一個武將,卻被派來做這些佐雜之事,當真是要把我磨死過去,才肯罷休麼。”

口中抱怨,卻是不敢怠慢。急忙帶了一衆屬吏,騎馬出營,直奔城外大營而去。可巧見着李巖等人在路上行走,他卻不過情面,派了幾個小兵牽了馬來,讓李巖兄弟騎了,一同往城外大營奔去。

待出了城門,卻與孔有德並兵部各司官撞在一處,這才知道今日不但是龍驤衛軍有新軍下撥入營,還是龍武衛軍前番入營新軍大閱之日。調撥募集兵員都歸兵部該管,訓練分配至各部乃是漢軍參軍部之事。因襄陽地處戰略要地,龍驤並龍武大部駐軍和大將軍的駐節之所皆在此處,幾次新軍下來,南京那邊都甚是持重,襄陽行部亦是不敢怠慢。

自崇禎五年夏初起,因抄拿官員、宗室親藩所得甚多,漢軍先是花巨資在南京興建火器局,在廣東等地加大鐵礦開採,大量的優質鐵石由一路修好的直道源源不斷的運至南京鑄成火炮、槍支、彈丸。

一邊大造火器,一面又是在江南各省招募新軍。漢軍餉俸甚高,是以招兵文告一帖,立時就是成千上萬的壯丁報名入伍。到是張偉仍秉持精兵強兵的想頭,一年多來只擴軍至二十萬人,便是暫停招兵,先行訓練。這一陣子眼見北方局勢大壞,滿人隨時可能入關,到是又下令再募十萬精兵,充實各部。因戰事或許就近在眼前,便下令各部加緊訓練,勿使新募軍士數月內可敷使用。

兵部尚書黃尊素因知襄陽要緊,南京那邊乃是漢王治下,到也罷了。這邊不親來探看,卻是不能放心。因帶了從員,自南京匆匆趕至,也不入城,直入城外大營查驗。

待孔有德、薛勇等漢軍將官到齊,方知道是這兵部正堂親自過來。參拜行禮完結,黃尊素也不多話,便命人將一部部的軍士親自帶來驗看。也虧他六十餘歲年紀,鬚髮皆白,精力卻是甚佳。兩萬名龍武龍驤新兵一隊隊驗看完畢,又命操練校閱,鬧騰的人仰馬翻,到底纔算滿意。

漢軍諸將雖是武人,卻也不是不知世務的呆子。此時見了黃尊素如此動靜,便知道這老頭子身處內閣中樞,想來知道內廷消息。或許是漢王決意攻川,又或者由襄陽渡江,直攻河南,也未可知。

別人到也罷了,劉國軒卻是頭一個問道:“黃大人,這麼着急,可是漢王決意要用兵了麼?”

他們着急打探消息,黃尊素人老成精,如何不知。因微笑搖頭道:“這事情不是文官們該管,行軍打仗的事內閣都不過問,我如何能知道。我此次過來,只是盡我的本份。你們龍驤龍武兩衛十萬大軍,關係到南京上游安危,我如何敢怠慢。還是親自過來的好。”

又笑道:“漢軍本部到也罷了,廂軍身份地方守護重責,也不能因忽怠慢。邇來投效兵馬甚多,不能良莠不齊盡數收了,總要甄別使用,分而治之。斷不能大意,若是出了亂子,其禍非小。”

各人自然是唯唯諾諾,各各遵命。當下又說了一些細務,黃尊素便命各人辭出,獨留下劉國軒與孔有德二人說話。

“兩位將軍,明軍近日集結於川陝交界,漢王前日召集內閣並各參軍會議,很是憂心。”

劉孔二人面面相覷,卻是不解其意。劉國軒因問道:“咱們扼住上游來兵,不使遊兵入境,任他打生打死,總歸與咱們沒有干係。有十萬漢軍在此,那明軍和張獻忠部又能如何?”

“到不是害怕明軍怎樣,而是明軍精銳仍在外纏鬥,京畿一帶空虛,若是此人被滿人趁虛直入,北方局勢堪憂。是以漢王思慮再三,或許要先入準,制形勝之地,預備與滿人決戰。還有云貴兩省改土歸流之事,很不順遂,此時派大兵過去,卻是萬萬不能了。看現下的情形,只得敷衍了事。所以若不取川,只怕到時候後方也不是穩。”

黃尊素長嘆一聲,呆着臉看向遠方,向兩位面露興奮之色的大將軍道:“征戰之事,兩位或許無所謂,可憐我江南百姓才享了兩年太平日子,很是不想漢王興軍,再加上有心人播弄於中,其間阻力不小,兩位只是武人,並不明白。還是安心鎮守荊襄,靜待時局變化再說。”id=4360我的風流人生hTtp://look_?id=921我的總裁老婆htTp://look_?id=4130福豔天下hTtp://lOoK_?id=4226陳二狗的妖孽人生htTp://look_?id=21304獸血沸騰HTTP://READ_?ID=16

第65章 治平(九)第60章 鼎革八第15章 臥龍(下)第60章 鼎革八第67章 激戰(六)第59章 爪哇(四)第45章 設縣(下)第11章 北港(下)第67章 激戰(一)第8章 宴客(上)第23章 閱兵(上)第3章 出海第64章 關寧(九)第65章 治平(九)第60章 鼎革三第55章 偷襲(六)第60章 鼎革(二十四)第37章 會晤(下)第58章 呂宋(三)第66章 北伐(十一)第45章 設縣(下)第58章 呂宋(四)第60章 鼎革(十二)第40章 出兵(上)第16章 綁架(下)第49章 鎮倭(十二)第48章 滅鄭(七)第44章 定臺(上)第67章 激戰(六)第2章 獲救第47章 遼東(三)第21章 招兵(上)第47章 遼東(十)第67章 激戰(一)第46章 制約(中)第70章 決戰(五)第60章 鼎革(二十五)第42章 圍城(上)第71章 定鼎(五)第42章 圍城(下)第30章 械鬥(上)第60章 鼎革(十三)第55章 偷襲(九)第31章 立威(下)第44章 定臺(上)第43章 攻城(下)第61章 伐明(十)第28章 保甲(上)第68章 滅明(六)第63章 倭亂(四)第61章 伐明(二)第73章 南洋(六)第64章 關寧(七)第67章 激戰(五)第70章 決戰(十四)第60章 鼎革四第61章 伐明(六)第19章 甘蔗(下)第21章 招兵(上)第57章 試探(六)第49章 鎮倭(三)第67章 激戰(一)第62章 江南(三)第61章 伐明(十一)第22章 新竹(上)第70章 決戰(三)第35章 兵制(下)第61章 伐明(二)第35章 兵制(下)第64章 關寧(三)第45章 設縣(上)第61章 伐明(十五)第47章 遼東(四)第64章 關寧(九)第31章 立威(上)第60章 鼎革(二十五)第50章 和談(一)第47章 滅鄭(一)第60章 鼎革(十八)第49章 鎮倭(七)第18章 平亂(上)第65章 治平(十)第55章 偷襲(六)第60章 鼎革(二十)第71章 定鼎(五)第66章 北伐(四)第67章 激戰(七)第60章 鼎革一第65章 治平(十一)第37章 會晤(中)第28章 保甲(下)第63章 倭亂(六)第35章 兵制(上)第36章 崇禎(上)第63章 倭亂(十一)第55章 偷襲(九)第56章 返臺(一)第10章 赴臺(下)第51章 騎射(一)
第65章 治平(九)第60章 鼎革八第15章 臥龍(下)第60章 鼎革八第67章 激戰(六)第59章 爪哇(四)第45章 設縣(下)第11章 北港(下)第67章 激戰(一)第8章 宴客(上)第23章 閱兵(上)第3章 出海第64章 關寧(九)第65章 治平(九)第60章 鼎革三第55章 偷襲(六)第60章 鼎革(二十四)第37章 會晤(下)第58章 呂宋(三)第66章 北伐(十一)第45章 設縣(下)第58章 呂宋(四)第60章 鼎革(十二)第40章 出兵(上)第16章 綁架(下)第49章 鎮倭(十二)第48章 滅鄭(七)第44章 定臺(上)第67章 激戰(六)第2章 獲救第47章 遼東(三)第21章 招兵(上)第47章 遼東(十)第67章 激戰(一)第46章 制約(中)第70章 決戰(五)第60章 鼎革(二十五)第42章 圍城(上)第71章 定鼎(五)第42章 圍城(下)第30章 械鬥(上)第60章 鼎革(十三)第55章 偷襲(九)第31章 立威(下)第44章 定臺(上)第43章 攻城(下)第61章 伐明(十)第28章 保甲(上)第68章 滅明(六)第63章 倭亂(四)第61章 伐明(二)第73章 南洋(六)第64章 關寧(七)第67章 激戰(五)第70章 決戰(十四)第60章 鼎革四第61章 伐明(六)第19章 甘蔗(下)第21章 招兵(上)第57章 試探(六)第49章 鎮倭(三)第67章 激戰(一)第62章 江南(三)第61章 伐明(十一)第22章 新竹(上)第70章 決戰(三)第35章 兵制(下)第61章 伐明(二)第35章 兵制(下)第64章 關寧(三)第45章 設縣(上)第61章 伐明(十五)第47章 遼東(四)第64章 關寧(九)第31章 立威(上)第60章 鼎革(二十五)第50章 和談(一)第47章 滅鄭(一)第60章 鼎革(十八)第49章 鎮倭(七)第18章 平亂(上)第65章 治平(十)第55章 偷襲(六)第60章 鼎革(二十)第71章 定鼎(五)第66章 北伐(四)第67章 激戰(七)第60章 鼎革一第65章 治平(十一)第37章 會晤(中)第28章 保甲(下)第63章 倭亂(六)第35章 兵制(上)第36章 崇禎(上)第63章 倭亂(十一)第55章 偷襲(九)第56章 返臺(一)第10章 赴臺(下)第51章 騎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