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爪哇(八)

那吳芩初見張偉將茶口一扭頭吐了,心中氣苦,只覺他是牛嚼牡丹,不懂風情。後又聽他長篇大論,侃侃而談,一時間竟聽的呆住了。直到他將話說完,卻是無辭可答。眼珠一轉,便待強辭奪理,攪鬧一番。

吳青源自是知道自已這孫女脾氣如何,她斷然不會輕易認輸。因心中有了計較,哪會容她在張偉面前胡鬧,大失淑女身份。因向張偉大笑道:“好,將軍妙論,老朽實在是佩服的緊!”

他一把年紀,雖是商人,心中全然是儒學中的什麼親親、仁義、刑不上大夫、治家平天下。對張偉所謂的以法治下,以德輔之的說法其實並不了了,不過此時一門心思想把這位強權將軍招爲孫女婿,又哪裡管張偉說什麼了?只咪着眼聽完,便大笑鼓掌,純是湊趣罷了。

因見張偉神情淡然,顯是見多了馬屁功夫,對他這種段位的自是不屑一顧。原本有些氣悶,後來一想想張偉身份地位,也只索罷了。心中一動,卻突然向張偉問道:“張將軍,聽說國內現下有在量的亂賊起事,四處燒殺搶掠,攻州破府的。還有那遼東後金對關內覬覦之心不死,大明天下算來也有兩百多年,中原王朝治至不過百年,兩百年後,鮮多明君。自嘉靖爺始,萬曆皇帝和天啓皇爺都是甩手皇帝,天下乃至大亂。崇禎皇爺繼位這兩年來,老朽看着聽着,他雖是勵精圖治,卻總是不得其法。現下天下已亂,依將軍看來,這大明王氣如何?”

張偉一聽他話頭,便知這老狐狸用意。張偉現在統管臺灣、呂宋兩地,便是日本其實也在他勢力範圍以下。只是以他現下的實力,尚不能左右大明全國,若是張偉是那種愚忠之人,國內有難,他自然是竭力相助。那麼明朝內亂戰火和後金的鐵蹄難免會殃及臺灣,他現下雖是薰灼之時,一個不小心,便是全然覆滅的局面。以吳家這麼些代傳下來的政治經驗,自然不會把自已捆在一架隨時可能傾倒的戰車之上。

因笑答道:“大明王氣如何,不是做臣子的該當猜度的。”

又向着吳青源微微一笑,語涉雙關道:“做臣子的該當盡人事,遵天命。斷然沒有胡亂猜測的道理。”

兩人都是極聰明的人,當下對視一眼,已是一切瞭然。吳青源因笑道:“將軍一會子便要離南洋回臺,老朽與將軍一見如故,當真是令人難以割捨。”

他心中有了計較,當下也不問吳芩意思,揮手令她回房,又與張偉盤恆片刻,便告一聲罪,道是人老體乏,需小歇片刻。

待張偉帶人離去,吳青源便立時請來昨天的陳姓華商,與他低語片刻。那陳某笑道:“老先生,這等的好事來便宜我去做,我自然是該當遵命的。”

卻又問道:“張將軍年已不小,應該早就娶了家室。小芩斷然不能充做妾室,這一點老先生沒有想到麼?”

吳青源微笑道:“昨晚我便問了張偉親兵,卻原來他尚未娶過正妻。雖府中有一

女子與他曖昧不清,卻是從秦準煙花之地贖回來的。年輕人,好色也是常有的事。他不娶正室,想來是想尋了門當戶對,對大業有助的好妻室,又怎會娶那女子爲正室呢。”

他斷然道:“我看那張偉神色,沒準這些年就是爲了小芩而不娶,這樣的機會,我怎能放過?老弟,這件好事一定要你玉成。”

“做冰人是佛天護佑的好事,我又即將與張將軍同船而行,爲免尷尬,還是到船上再說,然後給老兄你回覆,你看如何?”

“如此甚好,一切便拜託老弟臺了。”

待張偉離府時,原以爲那吳芩必來相送,卻不料除了吳府長子親自來送,不但是吳芩,就是吳青源也是蹤影不見。

“家父年紀大了,精力不濟,特別交待我向將軍陪罪。待將來有機會,再與將軍把酒言歡。”

“不妨事。這兩日我在貴府人吃馬嚼的,煩擾老先生了。待有機會,一定回報老先

生和諸位的厚德。”

兩人寒暄已畢,張偉向吳克淳拱手做別,上馬向碼頭去了。他也不向總督辭行。與王煊和陳府上下人等,帶了護衛漢軍便行。那吳克淳站在吳府正門處遠遠見了

,心道:“這小子看起來一點都不穩重,也無甚出奇的地方。憑什麼升騰到如此

地位,還得了阿爹的賞識。阿芩生的如此漂亮水靈,就許給這個臭小子麼。”

他身爲吳芩生父,卻無法在女兒婚事上有決定權。吳青源一夕之間,也不問他和吳芩的意思,便做主請人做媒,將女兒許配張偉。他身爲父親,對女兒婚事早有打算,在南洋富商人挑挑選選,早就確定了幾個生的眉清目秀的富商子弟,只等吳芩挑選,便可讓人提親。

嘆一口氣,喃喃自語道:“乖女兒,這件事做父親的可幫不上你啦。”

他對張偉並不滿意,總覺他相貌平常,行事乖張霸道。與吳家素不相識,便帶着一衆手下前來騷擾,在臺灣還不知道怎樣的兇橫。唯恐女兒嫁了過去受罪。只是此事他又不能做主,也只得搖頭嘆氣,回自已房內,向着妾室發泄去火了。

張偉一路行去,路上荷兵自是不敢有所異動。一路上風風光光行至碼頭,早有漢軍水師的軍艦上前來迎,將張偉一行人接到船上,揚帆出港,待船行至大海之中,四顧皆是海天茫茫,衆人方徹底將一顆心放將下來。

陳府家人已被妥善安排至別船之上,那陳浩明身爲家主,自是被張偉請到大艦上

來,只待到了呂宋附近海面,再至別船上岸。

他甫一上船,待各人安置妥帖,出了爪哇附近海域之後,便邀了張偉入內艙述話。又信張偉將閒人請出,又是鬼鬼祟祟,又是面帶嬉笑,張偉身邊諸親隨不知他是何用意,到是納悶非常。好在他年紀一把,身無長物,又舉家隨張偉遷走,斷然沒有行刺的道理,各人也只好不理會。

待船行至呂宋附近,張偉自安排了大船送陳府一家至呂宋,又親寫了書信,命呂唯風對陳家多加關照。待陳浩明臨行之際,又將張偉拉到船上角落嘀咕,各人正納悶之際,卻聽得張偉笑道:“此事還得容我再考慮,陳先生莫急,總不會教你坐臘纔是。”

說罷與他揮手做別,待一轉臉,卻又是換了一副模樣。周遭衆人見他臉色陰沉,到也不知道他因何事惱火,只是各人都陪着小心,唯恐在此時觸怒於他,那可讓真是走了黴運了。

“志華,可總算等到你回來啦。”

甫一上岸,便見何斌笑嘻嘻立於碼頭之上,見張偉當先下船,便迎上兩步,向張

偉笑道:“你這人在家三天就閒的骨頭疼,那麼點小仗還非得親去。怎麼,此次

諸事不順?”

因見張偉氣色不佳,忙又問道:“呂宋那邊仗竟然打的不順麼?你原本早該回來,遲了這麼些天,我就說有些差遲。”

他將手中摺扇一揮,青玉扇墜在半空一揮,恨恨道:“定是那荷蘭人暗中搗鬼了

?”

張偉搖頭道:“廷斌兄,你誤會了。呂宋一戰甚是順利,現下全斌和唯風該當在那邊大幹起來了。我只是有些乏了,在海上這麼些天,早就累壞啦。”

因又問道:“廷斌兄,我曾與你說過的赴硫球與蝦夷一事,你辦的如何了”

“硫球一事順當的很,那硫球王聽說咱們要過去駐兵,糧草自備,只需他劃出地

皮來,高興的緊呢。他告訴咱們的使者,這些年來老是有倭寇襲擾,琉球小國,根本無力抵擋。他請求過內附,成爲藩屬,大明因其孤懸海外,不肯答應。現下咱們肯派兵過去,他當真是喜從天降了。”

嘻嘻一笑,又道:“至於蝦夷那邊,一片蠻荒,蝦夷人不過是些原始部落,落後野蠻的緊。依着我的意思,先派兵過去,再把本地人招募來做馬伕,一舉兩便的事。”

“日本人那邊,可有什麼動靜?”

何斌很是奇他爲何突然扯到日本,因低頭思忖一番,方答道:“除了擔心那些進長崎港的荷蘭商人暗中搞鬼,到也沒有什麼特別之處。日本人上次被咱們打怕了,不把他們逼急了,或是有外力相助,他們斷不敢再生事的。”

那蝦夷土蠻居處,就是後世日本的北海道。當明朝之時,日本國內亂不已,待幕府好不容易收拾了諸藩大名,便立時鎖國閉關,哪有心思去理會那蠻荒不毛之地。是以張偉決心派兵駐進蝦夷,將上好的馬種遷至蝦夷飼養放牧,以待將來騎兵之需。日本人竟然全無動靜,竟連個詢問的使臣都沒有派出。

張偉自失一笑,暗道自已受後世政治地圖格局影響很深。因向何斌道:“既然如

此,便調四千名龍驤衛的士兵過去。”

略想一想,又向前來迎接的吳遂仲令道:“就讓賀瘋子領兵過去,修堡壘,炮臺佈防。由你指定個老成踏實的文官領牧馬監事。告訴他,養馬也是大事,只要養的好,我不惜萬金之賞!”

何斌笑道:“志華,快回府歇息去吧。你去了這麼些日子,如是在府中想必很是

擔心。託人問了我幾次,我怎地知道你幾時回來。”

張偉臉色一沉,知道此事不可拖延,因向何斌道:“廷斌兄,有一件事,我要與

你商量,就到你府上好了。”

又向吳遂仲道:“你也來!”

待他與何吳兩人趕到何府,屏退閒人,三人便在何斌書房內密商。張偉先將呂宋一事說了,向吳遂仲道:“那邊的事交給唯風署理我很是放心,不過呂宋全島甚大,他一個人只怕也不好照管。還是將呂宋劃分州府,派官佐雜使過去,一切規矩都照臺灣這邊來,這樣方好。給唯風一年時間主政,你先派人過去學習。一年之後,便可施行。”

吳遂仲自是點頭應了。張偉又將與荷人定約一事告之二人,待說到軍艦限制一事

,兩人皆笑道:“這不是掩耳盜鈴麼。咱們把商船一改,裝上幾十門炮,不就是一艘軍艦了?”

“不然。以後的軍艦越發往大型化、多層化發展。我前日聽說,英國人造出了吃

水一千五百噸,甲板上下四層,上置一百多門火炮的巨型戰艦。英國人將它列爲

一級戰列艦,以次類推,共分四級。象是快船和商船改編的,連四級戰艦也是不如。”

“那咱們該當如何?難道就被荷蘭人捆死了手腳不成?”

張偉搖頭道:“艦是不能造的。我不能把荷蘭人的眼光從英國人那邊吸到我這裡來。我在海上想了許久,還是要求精,而不是求量。咱們的海軍現在都是良莠不齊。雖有一些經過英國人訓練過的好水手,好炮手。大部分還是咱們自已後招募的新手。這海上做戰,打的不光是實力,還得看水手、軍官、戰術。以臺灣水師的質量,同等實力與敵做戰都危險的緊,更別提以弱博強了。是以一方面咱們多加訓練,另一方面,暫且不急着造艦,而是把心思放在改良火炮和火藥上。唯其求質,求變,而不是跟在別人屁股後面,方能制敵先機,戰勝強敵。”

何吳二人自是贊同,三人又聊了一些別後臺灣情形,何斌卻見張偉遲遲不肯開口

,因問道:“志華,看你神色,心中尚有事情難以決斷。這在你可是少有的事,

快些說將出來,大家一起商量纔是。”

第47章 遼東(三)第67章 激戰(三)第16章 綁架(上)第47章 遼東(十)第69章 相峙(五)第50章 和談(一)第42章 圍城(中)第47章 遼東(十一)第73章 南洋(六)第14章 情動(上)第60章 鼎革(十四)第63章 倭亂(七)第60章 鼎革(十四)第63章 倭亂(四)第61章 伐明(一)第8章 宴客(下)第25章 宗族(中)第63章 倭亂(十)第73章 南洋(十一)第63章 倭亂(五)第46章 制約(下)第72章 法度(二)第2章 獲救第44章 定臺(下)第61章 伐明(十六)第47章 遼東(十)第73章 南洋(六)第16章 綁架(下)第58章 呂宋(三)第70章 決戰(九)第30章 械鬥(中)第57章 試探(二)第73章 南洋(五)第47章 遼東(五)第4章 火拼(下)第61章 伐明(五)第37章 會晤(中)第59章 爪哇(三)第67章 激戰(七)第69章 相峙(三)第10章 赴臺(下)第60章 鼎革(二十三)第49章 鎮倭(四)第31章 立威(中)第73章 南洋(十二)第68章 滅明(三)第72章 法度(三)第45章 設縣(上)第9章 爭拗第59章 爪哇(一)第58章 呂宋(二)第66章 北伐(三)第15章 臥龍(上)第55章 偷襲(二)第62章 江南(七)第62章 江南(二)第51章 騎射(三)第60章 鼎革二第66章 北伐(五)第67章 激戰(十)第31章 立威(中)第60章 鼎革(二十二)第70章 決戰(十一)第65章 治平(一)第47章 遼東(六)第41章 大員(下)第60章 鼎革(十)第55章 偷襲(十)第60章 鼎革(二十六)第59章 爪哇(三)第65章 治平(十二)第19章 甘蔗(下)第47章 遼東(二)第59章 爪哇(二)第43章 攻城(中)第44章 定臺(下)第31章 立威(下)第65章 治平(六)第48章 滅鄭(四)第63章 倭亂(四)第56章 返臺(二)第50章 和談(一)第68章 滅明(五)第41章 大員(上)第55章 偷襲(四)第60章 鼎革一第44章 定臺(上)第40章 出兵(上)第62章 江南(四)第65章 治平(二)第28章 保甲(中)第33章 利炮(下)第65章 治平(一)第56章 返臺(一)第8章 宴客(下)第69章 相峙(四)第71章 定鼎(四)第31章 立威(中)第47章 遼東(七)第55章 偷襲(十)
第47章 遼東(三)第67章 激戰(三)第16章 綁架(上)第47章 遼東(十)第69章 相峙(五)第50章 和談(一)第42章 圍城(中)第47章 遼東(十一)第73章 南洋(六)第14章 情動(上)第60章 鼎革(十四)第63章 倭亂(七)第60章 鼎革(十四)第63章 倭亂(四)第61章 伐明(一)第8章 宴客(下)第25章 宗族(中)第63章 倭亂(十)第73章 南洋(十一)第63章 倭亂(五)第46章 制約(下)第72章 法度(二)第2章 獲救第44章 定臺(下)第61章 伐明(十六)第47章 遼東(十)第73章 南洋(六)第16章 綁架(下)第58章 呂宋(三)第70章 決戰(九)第30章 械鬥(中)第57章 試探(二)第73章 南洋(五)第47章 遼東(五)第4章 火拼(下)第61章 伐明(五)第37章 會晤(中)第59章 爪哇(三)第67章 激戰(七)第69章 相峙(三)第10章 赴臺(下)第60章 鼎革(二十三)第49章 鎮倭(四)第31章 立威(中)第73章 南洋(十二)第68章 滅明(三)第72章 法度(三)第45章 設縣(上)第9章 爭拗第59章 爪哇(一)第58章 呂宋(二)第66章 北伐(三)第15章 臥龍(上)第55章 偷襲(二)第62章 江南(七)第62章 江南(二)第51章 騎射(三)第60章 鼎革二第66章 北伐(五)第67章 激戰(十)第31章 立威(中)第60章 鼎革(二十二)第70章 決戰(十一)第65章 治平(一)第47章 遼東(六)第41章 大員(下)第60章 鼎革(十)第55章 偷襲(十)第60章 鼎革(二十六)第59章 爪哇(三)第65章 治平(十二)第19章 甘蔗(下)第47章 遼東(二)第59章 爪哇(二)第43章 攻城(中)第44章 定臺(下)第31章 立威(下)第65章 治平(六)第48章 滅鄭(四)第63章 倭亂(四)第56章 返臺(二)第50章 和談(一)第68章 滅明(五)第41章 大員(上)第55章 偷襲(四)第60章 鼎革一第44章 定臺(上)第40章 出兵(上)第62章 江南(四)第65章 治平(二)第28章 保甲(中)第33章 利炮(下)第65章 治平(一)第56章 返臺(一)第8章 宴客(下)第69章 相峙(四)第71章 定鼎(四)第31章 立威(中)第47章 遼東(七)第55章 偷襲(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