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宴客(上)

張偉傻呆呆的站在鄭府門房想了半天,仍是不得要領。直到老鄭咳了半天,才突然想起自已就這麼站了許久,挪動發麻的雙腳,慢慢踱着出了大門,長隨和轎伕連忙上前侍候,張偉吩咐道:“老王,你別跟着轎子走了,快些回府通知全斌,我吩咐的事情先別做了,讓他在府裡等我回去。”

那長隨諾了一聲,邁着公鴨步向張偉家中跑去。張偉悶頭上了轎子,思維亦隨着轎子的晃動而運轉着:“何斌此時定然在鄭芝龍府中議事,楊帆是鄭的心腹,雖然平時裡推杯換盞,不過這種事找他打聽,定然會碰的灰頭土臉,施琅……應該還悶在家裡……”,正細思時,卻聽得轎外有人高叫:“是張志華在轎中麼?”

張偉自來到明未後,也自取了字曰“志華”,原本他的名字在現代中國就是平常之極,多次欲改名而未果後,到得明未,到是依自已的意思,取了志在中華之意的“志華”爲表字。

“正是,是哪位仁兄?”

“是我,何斌。”

張偉很詫異的“咦”了一聲,喝令轎伕停轎,邀了何斌上轎同坐後,問道:“廷斌兄,鄭府內正在議事,怎麼少了你這個謀士?”

何斌苦笑一聲,說道:“今日議事,定的是鄭家的大計,書房裡聚集的全是鄭氏子弟,鄭鴻達、鄭鴻奎、鄭芝虎、鄭芝豹、鄭彩,哪容的下我這個外姓之人在場呢!”

張偉將摺扇往手中一攏,笑道:“廷斌兄,我可是鄭老大的結拜兄弟,還不是一樣拒之門外。咱們大哥不笑二哥,中午在鄭老大家中飲的不暢,現下已是傍晚時分,去我府中,小弟讓人弄些瓜果,邀上施琅,咱們三人不理俗務,且痛快暢飲一番。”

何斌到被張偉勾起興頭,興致勃勃說道:“可惜這澎湖孤懸大海,難以整治什麼好酒菜,不然值此佳節,聚上一些朋友,飲酒賦詩,賞月邀朋,到真是人間樂事。”

張偉卻是鑑賞過何斌的一些詩詞,雖然來自現代,從未寫過律詩,但自小看過些唐詩宋詞的張偉,對何斌那些韻律平仄上挑不出毛病的“詩”,卻是不敢恭維,雖不至於捏鼻而逃,讓他興沖沖陪着一同“赴溼”,那還是不要的好。

當下笑道:“我與施琅,可都是大老粗,只怕今晚陪不了你。”

何斌也是一笑,道:“我卻是忘了志華對這些事情向來是能免則免的。到也奇怪,志華兄腹中文韜武略皆是不凡,何故在這詩詞上肯如此後人?”

何斌卻不知張偉歷來對中國文人不通世事,不知秦皇漢武,只知天圓地方,子曰詩云的傳統有非常大的不滿,唐時科舉,尚在詩文外有會計,政論,到宋人只重詩賦,明人只考八股,把文人圈在那幾本小書裡,和養豬有甚區別?可笑文人骨氣漸失,責任感全無,平時裡吟風弄月,考試時慷慨激昂,寫起字來筆走龍蛇,論起經傳來頭頭是道-只可惜全無用處。

張偉也曾考慮過照搬一些近人詩詞,可惜在明時不如現代,在現代社會如果背不起來詩詞,到還可以用一“GOOGLE”,要找什麼自然應有盡有,可是在明未連簡體字和印刷過的書都看不到,卻讓張偉去哪裡查?絞盡腦汁,也只記得袁枚在《隨園詩話》裡用的小印:“錢塘蘇小是鄉親”,這卻如何用得。至於**詩詞,一來古人極重平仄,二來他的詩詞霸氣十足,帝王氣撲鼻,張偉此時不過是小海盜,用了徒惹人笑耳。

張偉只恨自已來的太晚,不然如項少龍一般,沒事說一句唐人詩,背兩闕宋人詞,少女嬌軀一震再震三震,美人大把大把入懷,要不羨殺旁人?

百般無奈之下,張偉只得在所有談詩論詞的場所藏拙,衆人開始尚且不信,直到他用毛筆字寫出數篇狗爬也似的書信後,方纔信了。何斌曾問他何故如此,張偉只好以斐濟島沒有毛筆搪塞了過去。

兩人在轎中談談說說,不知不覺到了張偉宅前,兩人剛一落轎,便看到施琅臉色鐵青,從宅內疾衝出來。

張偉叫道:“施琅,你這是怎地說?叫人踩了尾巴麼!”

何斌也笑道:“施琅,你這急腳貓似的,難不成家裡老婆造反,你去搬救兵麼?”

施琅愣着眼看了半天,這纔看到是張何二人在打趣自已,苦笑道:“卻是讓兩位猜中,家裡老婆造反啦。”

張偉又笑道:“怎地,你最近去尋花問柳了不成?”

施琅沒好笑的答道:“我又不是大哥你,卻沒有這些閒心。我娘子家中來信,前日裡我大舅子得罪了縣令,教官府拿了去,用板子把屁股打的稀爛,那邊來信說,兩家人都受不得欺凌,要坐船來澎湖投我。我現在的光景,卻如何能維持。澎湖這邊地少,且大多是海鹼地,不宜耕種,我要去見鄭老大,求他讓我帶着家人去臺灣墾荒。”

“此刻千萬去不得!”

“施琅,切莫去找死。”

張何二人到是異口同聲,把施琅唬的驚疑不定,張偉到也不待他發問,一把拉住施琅的胳膊,拽回大門內。

第49章 鎮倭(五)第59章 爪哇(四)第13章 赴閩(下)第61章 伐明(九)第73章 南洋(九)第50章 和談(一)第71章 定鼎(七)第68章 滅明(四)第71章 定鼎(二)第49章 鎮倭(八)第55章 偷襲(九)第73章 南洋(五)第61章 伐明(四)第6章 結交(下)第62章 江南(五)第54章 反間(二)第4章 火拼(下)第69章 相峙(七)第60章 鼎革(二十四)第60章 鼎革(二十二)第21章 招兵(下)第48章 滅鄭(七)第67章 激戰(一)第73章 南洋(一)第67章 激戰(二)第58章 呂宋(一)第35章 兵制(下)第56章 返臺(三)第55章 偷襲(八)第73章 南洋(十)第63章 倭亂(八)第31章 立威(下)第26章 亂局(上)第54章 反間(一)第68章 滅明(四)第64章 關寧(九)第60章 鼎革(二十八)第61章 伐明(一)第18章 平亂(上)第73章 南洋(八)第68章 滅明(二)第69章 相峙(一)第71章 定鼎(六)第22章 新竹(上)第60章 鼎革(二十七)第46章 制約(下)第66章 北伐(九)第61章 伐明(五)第55章 偷襲(七)第55章 偷襲(一)第23章 閱兵(下)第47章 遼東(三)第66章 北伐(八)第47章 遼東(九)第66章 北伐(四)第43章 攻城(下)第71章 定鼎(六)第69章 相峙(三)第63章 倭亂(三)第37章 會晤(上)第47章 遼東(七)第49章 鎮倭(五)第49章 鎮倭(十一)第62章 江南(二)第32章 堅船第10章 赴臺(下)第29章 官學(上)第29章 官學(下)第64章 關寧(六)第60章 鼎革(十一)第49章 鎮倭(六)第60章 鼎革五第37章 會晤(中)第68章 滅明(六)第10章 赴臺(上)第5章 初會(下)第60章 鼎革(十六)第63章 倭亂(十)第73章 南洋(二)第38章 歸附(下)第70章 決戰(十四)第57章 試探(二)第61章 伐明(十五)第28章 保甲(上)第27章 協議(下)第56章 返臺(四)第66章 北伐(十一)第58章 呂宋(二)第56章 返臺(四)第38章 歸附(下)第47章 遼東(七)第38章 歸附(上)第60章 鼎革八第60章 鼎革(十)第15章 臥龍(上)第71章 定鼎(二)第6章 結交(上)第47章 遼東(一)第68章 滅明(一)第61章 伐明(七)
第49章 鎮倭(五)第59章 爪哇(四)第13章 赴閩(下)第61章 伐明(九)第73章 南洋(九)第50章 和談(一)第71章 定鼎(七)第68章 滅明(四)第71章 定鼎(二)第49章 鎮倭(八)第55章 偷襲(九)第73章 南洋(五)第61章 伐明(四)第6章 結交(下)第62章 江南(五)第54章 反間(二)第4章 火拼(下)第69章 相峙(七)第60章 鼎革(二十四)第60章 鼎革(二十二)第21章 招兵(下)第48章 滅鄭(七)第67章 激戰(一)第73章 南洋(一)第67章 激戰(二)第58章 呂宋(一)第35章 兵制(下)第56章 返臺(三)第55章 偷襲(八)第73章 南洋(十)第63章 倭亂(八)第31章 立威(下)第26章 亂局(上)第54章 反間(一)第68章 滅明(四)第64章 關寧(九)第60章 鼎革(二十八)第61章 伐明(一)第18章 平亂(上)第73章 南洋(八)第68章 滅明(二)第69章 相峙(一)第71章 定鼎(六)第22章 新竹(上)第60章 鼎革(二十七)第46章 制約(下)第66章 北伐(九)第61章 伐明(五)第55章 偷襲(七)第55章 偷襲(一)第23章 閱兵(下)第47章 遼東(三)第66章 北伐(八)第47章 遼東(九)第66章 北伐(四)第43章 攻城(下)第71章 定鼎(六)第69章 相峙(三)第63章 倭亂(三)第37章 會晤(上)第47章 遼東(七)第49章 鎮倭(五)第49章 鎮倭(十一)第62章 江南(二)第32章 堅船第10章 赴臺(下)第29章 官學(上)第29章 官學(下)第64章 關寧(六)第60章 鼎革(十一)第49章 鎮倭(六)第60章 鼎革五第37章 會晤(中)第68章 滅明(六)第10章 赴臺(上)第5章 初會(下)第60章 鼎革(十六)第63章 倭亂(十)第73章 南洋(二)第38章 歸附(下)第70章 決戰(十四)第57章 試探(二)第61章 伐明(十五)第28章 保甲(上)第27章 協議(下)第56章 返臺(四)第66章 北伐(十一)第58章 呂宋(二)第56章 返臺(四)第38章 歸附(下)第47章 遼東(七)第38章 歸附(上)第60章 鼎革八第60章 鼎革(十)第15章 臥龍(上)第71章 定鼎(二)第6章 結交(上)第47章 遼東(一)第68章 滅明(一)第61章 伐明(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