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試探(二)

那兩名女子仍是不答,張偉冷冷一笑,又道:“別以爲能尋到機會逃走,又或是能自殺,送去軍營之後,成日捆綁,除了進食入廁,休想有半刻的自由。若有了身孕,則用尖頭木棒捶打流產。以你二人的年紀姿色,每天最少也得接百十個軍漢,最多十年,你二人便被蹂躪至此。”

見兩人相擁而跪,那年少女子嚇的渾身發抖,卻兀自閉口不言,張偉心知她聽的

懂漢話,便又恐嚇道:“你二人做不來事情,料想是嬌姓慣養的大戶人家出身。便是什麼貝子、貝勒的妻室兒女,亦有可能。我會令畫師爲你二人做畫,印了出來發行至大江南北,便說是我在遼東俘獲的滿人貴女,現下已在臺灣身爲營妓。哈哈,料來那後金國的臉面,此番要被你二人丟個精光!”

“你當真是無恥!”

“唔?你肯說話,不再裝聾做啞了?”

張偉得意洋洋,在原地踱了幾步,又笑道:“我這幾年,什麼樣的場面人物沒有見過,你個小小女孩,到想欺瞞於我?看你神色形態,必然聽的懂漢話,還想裝蒜!”

那柳如是此時已知道張偉到了府門之前,因現下是她隨身侍候張偉起居,此時白天夜間溫差頗大,她人雖小,卻是心細的很,此時已捧了張偉的綿袍站在門內,看到張偉如孩童般模樣,便抿嘴一笑,偷眼向門外一看,見張偉調笑的女子年少貌美,便立時將臉一沉,心中不樂,便立定了腳步,不再往前。

“快些與我說來,姓甚名誰,到底是滿人哪個貴戚的妻女?”

那女子既然已開口說話,此時將心一橫,又向張偉怒道:“將軍,我看過你們漢人的書,上面都是些仁義道德的話,怎麼將軍你在遼東燒殺搶掠,沒有半分慈悲心腸?殺害我們滿蒙之人也罷了,就是你們自已的漢人你也不放過。現下又欺付我們弱小女子,恬顏不以爲恥,反以爲樂事。大人,難道你沒有半點羞恥之心嗎?淫人妻女,按你們漢人的說法,是要下地獄的!”

“喔?是麼?那你們滿人在遼東燒殺淫掠又幹的少了?我聽說,就是在最近,皇太極領兵入關,攻下了昌平,留着大貝勒阿敏駐守,後來明軍反攻,那阿敏情知守不住城池,撤走之前將城內數萬漢人盡數殺了,稍有姿色的漢人女人都搶回了後金。按你的說法,我是惡魔,你們滿人反道是菩薩了?當真笑話!”

說罷又厲聲喝道:“你到底是何人,普通滿人女子會說漢話的甚少,你必是貴戚之家的女子,若還是不說,你便知道什麼是以彼之道,還諸與其身!”

那女子聽道張偉提起滿人在遼東燒殺淫掠一事,只是低頭不語,後來略想一想,便又道:“那是當年老汗在位時的事,現在的大汗已不準如此。阿敏如此行事,大汗一定會處置他。”

她年紀雖小,這番話說出來卻是頗爲自信,言語間顯然是對後金的軍國大事甚是瞭解,張偉心中一動,又故意道:“你是說皇太極麼?他現下自身難保!我回臺之後,聽說因赫圖阿拉被毀,瀋陽全城盡成瓦礫,又因我挖了努兒哈赤的棺

材,滿人各貝勒對皇太極都是極爲不滿,若不是他這些年來頗有威望,只怕是連大汗也沒有得做。就是如此,除了兩黃旗和兩白旗,其餘四旗都不大聽他的號令了。聽說,他一個月間瘦了十幾斤,都已經快不成人形啦。”

那年少女子聽他說完,臉色立時便的惶急起來,卻不理會張偉,只低聲同那年長女子說了,那女子一聽完,臉色大變,掙扎着想站起身來,卻因適才額頭在石獅子上撞了一下,又乍聽到消息,心神激盪之間,猛然動作,只覺得頭一陣陣發昏,已是暈了過去。

張偉冷哼一聲,已知這兩名女子與皇太極關係非常,只是此時天色已晚,他也有些乏了,因令道:“老林,把這兩個女子送到後院廂房,嚴加看管!”

說罷擡腳入內,卻一眼撞見柳如是站於眼前,因見她似笑非笑,年紀雖小,卻是體態風流,神色俏麗,此時一臉的醋意,卻又更添嫵媚。

張偉咳了兩聲,先前她手中衣物接下,又笑道:“如是,你看,我一回來,便擒住了兩個奸細。”

“是了,我的爺,您自然是英明神武,睿智非常……”

“咳,也就你敢這麼着同我說話了。”

“怎麼,爺難道要用軍法責罰小女子麼?”

“唉,不敢不敢。”

她一邊將張偉身上衣衫整齊平順,一邊抿着嘴嘲諷,卻是隻字不提那年輕的女子,張偉心中暗自慚愧,知道自已因見容貌美麗,故而有些失態。當下由着柳如是整理完衣衫,兩人一路談談說說,那年輕女子聽他二人說笑,卻是想不到這凶神惡煞一般的漢人將軍,卻又如此平和溫柔,又想到數千裡外那個身長體胖,終日忙碌不休的大汗,心中記掛,一時間竟想的癡了。

第二天一早,張偉早早起身,梳洗過後,柳如是已是將早點端上,張偉略看一眼,便道:“止留下米粥,別的都端下去。”

柳如是詫道:“爺昨晚歇息的不好,怎地胃口這麼差?”

張偉輕輕搖頭,答道:“不是。今日要祭奠死難的漢軍將士,我要素衣茹素一日,以慰亡魂。”

柳如是因見他神色凝重,眉宇間似有憂色,她來到府內已久,卻是初次見張偉如此情狀,心裡擔憂,卻也不好勸慰,只得默默將飯菜撤下,又令人送上白衣,束帶,草鞋,張偉換上之後,令人去請了何斌、吳遂仲、史可法等人來府。

待臺北一衆文官也盡皆服素而來,一行人白衣草鞋,出得府來,卻見隨同陪祭的臺灣民衆亦皆是白衣素服而來,隊伍之前,便是那些戰死的軍烈家屬,待張偉等人同出,鎮北大街上已是熙熙攘攘匯聚了數萬人,因公祭之處正在桃園軍營之內,當下由張偉帶頭,一行人浩浩蕩蕩,步行向那桃園兵營而去。

此番祭奠規模如此之大,一則是漢軍自成軍以來從未有過些慘重傷亡,二則張偉慮衣日後戰事越發頻繁,難免會有大量的臺灣民衆投軍後戰死,是故不但要有身前身後之豐厚俸餉及撫卹,還需在死後大舉祭祀,已給其身後哀榮。張偉已然決定,大祭之後,便命人建立忠烈祠,凡是漢軍死難將士,皆將神主牌位供奉於其中,春秋祭祀,永不斷絕。以此形式,來尊榮肯爲國死難的英傑。

待到了兵營之內,所有的漢軍雖是仍着黑衣,卻皆於胳膊上縛白布,以示舉哀,待張偉到時主祭之位,周全斌身爲主祭官,乃令道:“唱禮!”

他一聲令下,所有的漢軍兵士皆齊聲唱道:“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

歌聲雄勁蒼涼,語意慷慨,正是當年秦軍的戰歌,此時被張偉下令用來做祭祀的禮讚,數萬人唱將起來,當真是說不出的悲壯。四周圍觀的百姓已被這悲切的歌聲感染,先是由戰死的將士家屬帶頭,後來全數圍觀的百姓亦都跟着痛哭起來。

周全斌眼見不是事,忙令道:“樂止,請張大人奠酒,釋菜,焚香秉燭。”

這一套禮儀皆是古人祭奠時最重要的過程,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這些禮儀在祭祀大典中也極是重要,當下衆百姓見張偉上前,便慢慢止了哀聲,由張偉拿起奠酒,向四方拋灑,以祭亡魂。

待諸事完畢,方由周全斌又令道:“舉哀!”

在痛哭聲中,張偉轉身離去,這些兵士都因他而死,留在此地,徒增傷感罷了。他默然登上馬車,心中只是在想:“我這裡如此模樣,不知道那遼東,又是如何的情形。此番滿人死傷甚多,想來那入關搶掠的滿人中有不少父母妻兒死在我的手中,那邊,提起我來,不知道是如何的情形呢。”

冷漠一笑,卻是全然不在意,他自已或許不大在意,其實他現今比起剛來明末時,心腸已是冷硬了許多。終日間勾心鬥角,眼前盡是刀光血影,又是身處上位,威權赫赫,一語可以使人尊榮,一語可使人敗家身亡,權力在手,人已是改變了許多。

此後數日,張偉一直忙於撫卹慰問傷亡漢軍的家屬,因他身位尊貴,親身到處宣慰,可比尋常的官員強上許多,待漢軍招兵的榜文一出,立時便有近十萬精壯的男子報名,張偉得知龍武衛軍淘汰了大半軍士,止留下五千精壯老實的原遼東明軍,便命將這五千明軍盡數補充至南人的漢軍之內。新募集的新軍盡數補充龍武衛,如此這般兩相抵換,待孔有德等三將興沖沖回營訓練士卒時,卻發現除了自已的親兵,餘者再無一人相識。三人木瞪口呆之餘,卻也不得不佩服張偉御下之能。自此死心塌地,不然再有擁兵自重,自立山頭的心思。

他這邊整軍頓武,安撫移民,一派興旺模樣。於此同時,遼東的後金,卻又是另

外一番模樣了。

“大汗,醒來,大汗……”

一聲聲的呼喚並不能立時喚醒暈迷中的後金天聰汗,皇太極自從北京城下後撤後

,擺脫了關寧鐵騎的糾纏,出長城至內蒙草原,遇到了科爾沁部落派來的信使,得知遼東被襲,形勢危急的消息。縱然是心急如焚,他心中卻是不敢相信敵人能攻城盛京的城池。那城池是當年明朝備邊的堅城,加之城內有濟爾哈郎和李永芳的漢軍一同防守,縱是打不過敵人,想來守住城池也絕無問題。故而雖然着急,到也並不害怕。只是擔心敵兵四處騷擾破壞,來年脆弱的後金財政,恐怕難以維持。

“還好此次從關內搶了不少金銀,不然明年的日子可是難熬的緊。”

這位後金大汗不住的安慰自已,一邊下令全軍輕裝速行,馳援遼東。雖然是全軍騎馬急行,到底是從內蒙草原繞路而行,待他趕至鐵嶺,已得到了當地駐守將軍派來的急報,得知盛京被攻破,城內八旗並所有的旗人盡皆死難,敵人又是縱火燒城,城內所有的民居皆是成瓦礫,就是汗宮亦被焚燬。

他鐵青着臉,騎在馬上聽着那報信人不住的述說,因見那人淚如雨下,喝道:“咱們女真諸申的男人永遠不要流淚!要用敵人的血來洗清恥辱,你的淚水,只能成爲敵人的笑談!”

他雖是努力定住心神,又喝退流淚的部下,到底心裡無法接受這個沉重的打擊,用鞭子狠擊身底的坐騎,不顧身後親隨的追趕,一人單騎在前,一路狂奔趕至瀋陽。

待入得城內,滿地都是凝結的鮮血和發臭的屍體,擡眼看去,竟然無一幢完好的

房屋,斷壁殘垣橫列於前,成羣的綠頭蒼蠅圍繞身後,出征之前尚且繁盛完好的盛京城,竟然已成了鬼域。

他忍住一陣陣的頭暈噁心,縱騎趕到汗宮,因見到滿地的屍體,心頭更是大急,待行到宸妃所居的大殿,因見各處都是蘇拉宮女的屍體,唯獨不見宸妃,止不住流下淚來,喃喃道:“難道連你也被害了麼?”

他緩緩抽刀身上的小刀,對準心口,便待用力刺將下去。多般的打擊,已使他承受不住,最心愛的宸妃又不知下落,直教他心灰意冷,不欲再活下去。

強力推薦:三宮六院七十二妃

類別:架空歷史|專欄作者:石章魚|總30841點擊總1462推薦|2005年10月24日更新

[內容簡介]

一部帝王的奮鬥史

一部香豔的風流史

一部無法考證的戰國史

一部不擇手段的發家史

石章魚2005-2006重點文字工程

官方唯一承認的作者聯盟起點新作互助聯盟作品

以上是複製來的,不過我繼續強調兩句。這本書的書名我不喜歡,不過不影響它的內容。看似很惡俗YY,其實作者的筆風和情節的安排都很了得。可以說,我個人認爲它會超過起點現在當紅的幾本純架空小說。

第54章 反間(三)第70章 決戰(十)第55章 偷襲(四)第15章 臥龍(上)第65章 治平(十)第7章 機遇(上)第49章 鎮倭(六)第62章 江南(六)第49章 鎮倭(七)第59章 爪哇(二)第70章 決戰(十三)第66章 北伐(十二)第60章 鼎革二第53章 造反(二)第73章 南洋(五)第69章 相峙(一)第66章 北伐(一)第4章 火拼(下)第71章 定鼎(六)第65章 治平(九)第73章 南洋(六)第59章 爪哇(四)第60章 鼎革八第4章 火拼(上)第4章 火拼(下)第59章 爪哇(四)第70章 決戰(十六)第48章 滅鄭(七)第66章 北伐(二)第64章 關寧(二)第4章 火拼(上)第66章 北伐(二)第70章 決戰(十二)第73章 南洋(四)第67章 激戰(四)第51章 騎射(一)第11章 北港(上)第70章 決戰(十一)第72章 法度(三)第21章 招兵(上)第22章 新竹(下)第40章 出兵(上)第34章 開礦(上)第2章 獲救第18章 平亂(下)第70章 決戰(十一)第63章 倭亂(十二)第19章 甘蔗(上)第70章 決戰(四)第8章 宴客(下)第46章 制約(下)第73章 南洋(七)第53章 造反(二)第60章 鼎革(十二)第61章 伐明(一)第12章 安身(下)第11章 北港(上)第63章 倭亂(一)第59章 爪哇(六)第60章 鼎革(十四)第66章 北伐(十一)第72章 法度(四)第70章 決戰(一)第65章 治平(四)第56章 返臺(一)第57章 試探(六)第56章 返臺(四)第55章 偷襲(十二)第72章 法度(二)第73章 南洋(七)第58章 呂宋(二)第60章 鼎革(十四)第6章 結交(上)第48章 滅鄭(二)第6章 結交(下)第60章 鼎革(十)第37章 會晤(下)第65章 治平(十)第60章 鼎革八第66章 北伐(一)第67章 激戰(五)第49章 鎮倭(十一)第35章 兵制(下)第70章 決戰(八)第73章 南洋(二)第47章 遼東(七)第34章 開礦(下)第50章 和談(一)第60章 鼎革(十)第68章 滅明(三)第50章 和談(二)第44章 定臺(下)第71章 定鼎(二)第62章 江南(一)第56章 返臺(四)第65章 治平(六)第72章 法度(五)第68章 滅明(四)第72章 法度(二)
第54章 反間(三)第70章 決戰(十)第55章 偷襲(四)第15章 臥龍(上)第65章 治平(十)第7章 機遇(上)第49章 鎮倭(六)第62章 江南(六)第49章 鎮倭(七)第59章 爪哇(二)第70章 決戰(十三)第66章 北伐(十二)第60章 鼎革二第53章 造反(二)第73章 南洋(五)第69章 相峙(一)第66章 北伐(一)第4章 火拼(下)第71章 定鼎(六)第65章 治平(九)第73章 南洋(六)第59章 爪哇(四)第60章 鼎革八第4章 火拼(上)第4章 火拼(下)第59章 爪哇(四)第70章 決戰(十六)第48章 滅鄭(七)第66章 北伐(二)第64章 關寧(二)第4章 火拼(上)第66章 北伐(二)第70章 決戰(十二)第73章 南洋(四)第67章 激戰(四)第51章 騎射(一)第11章 北港(上)第70章 決戰(十一)第72章 法度(三)第21章 招兵(上)第22章 新竹(下)第40章 出兵(上)第34章 開礦(上)第2章 獲救第18章 平亂(下)第70章 決戰(十一)第63章 倭亂(十二)第19章 甘蔗(上)第70章 決戰(四)第8章 宴客(下)第46章 制約(下)第73章 南洋(七)第53章 造反(二)第60章 鼎革(十二)第61章 伐明(一)第12章 安身(下)第11章 北港(上)第63章 倭亂(一)第59章 爪哇(六)第60章 鼎革(十四)第66章 北伐(十一)第72章 法度(四)第70章 決戰(一)第65章 治平(四)第56章 返臺(一)第57章 試探(六)第56章 返臺(四)第55章 偷襲(十二)第72章 法度(二)第73章 南洋(七)第58章 呂宋(二)第60章 鼎革(十四)第6章 結交(上)第48章 滅鄭(二)第6章 結交(下)第60章 鼎革(十)第37章 會晤(下)第65章 治平(十)第60章 鼎革八第66章 北伐(一)第67章 激戰(五)第49章 鎮倭(十一)第35章 兵制(下)第70章 決戰(八)第73章 南洋(二)第47章 遼東(七)第34章 開礦(下)第50章 和談(一)第60章 鼎革(十)第68章 滅明(三)第50章 和談(二)第44章 定臺(下)第71章 定鼎(二)第62章 江南(一)第56章 返臺(四)第65章 治平(六)第72章 法度(五)第68章 滅明(四)第72章 法度(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