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關寧(十)

雖是遼東禁菸,不過多爾袞與豪格貴爲旗主親王,除了不當着皇太極的面,誰也管不得他們。此時聽了索尼的話,兩人面面相覷,不知如何是好。心頭一陣焦躁,叔侄倆同時嗒嗒打着火,兩支長柄煙槍燃將起來,不消一會功夫,帳篷內就是煙熏火燎。

索尼忍住嗆人的烤煙味道,邊咳邊道:“兩位不必煩憂,破城之計,皇上已經有了。”

兩個剛降的郡王正自愁眉苦臉,不知如何是好。那錦州城高防堅,清兵衝不到城下,便被城頭數十門火炮轟的七零八落。再加是塹壕、尖樁、護城河,還有祖大壽這能攻善守的遼東大帥於城內鎮守,城頭上盡是關寧精兵,尚有三四千人的蒙人射手,八旗兵一至城下,那些蒙古射手便左右開弓,射術不在滿人之下,是以強攻數次,都不能得手。

此時聽得索尼言道皇太極已有破敵之策,兩人一時大喜,同時將手中旱菸按熄,齊聲道:“皇上是怎麼說的?”

“皇上在我臨來時交待,破城之計,唯在外城的蒙人身上!”

眼前這兩位都是滿人裡掐尖兒的人物,只需這一句話一點,立時便了然於胸。多爾袞沉吟道:“早前,我已與蒙人將領諾木齊,吳巴什連絡過。他們都不肯降。”

豪格亦道:“這些蒙人雖然都說滿蒙一家,又說什麼祖大壽待他們不薄,不忍背棄。又說什麼要保有蒙古人的榮耀,不能在背後捅盟友一刀。父皇的想頭雖好,只怕還是難辦。”

索尼笑道:“那些都是場面上的話,如何能當真!皇上說了,明軍中的蒙人不過是仗着城高糧多,咱們不易攻入,又有幾年的糧草可食用,是以不肯投降。再者說,也是覺得明朝是大國,咱們還是蠻夷小國,他有些瞧不上。這些蒙人與在草原上放牧的不同,雖然還說是蒙古,實則已慢慢漢化了。”

一時間兩人都點頭稱是,都道:“這話對。那些蒙古人多半是說漢話,甚至着漢服,一心相幫着漢人打咱們!若是能攻進去,都盡數屠了!”

索尼一笑,不理會兩人的憤恨,只道:“皇上吩咐,將咱們得了傳國玉璽還有江南的局勢,給幾個蒙古副將知曉。命咱們的巡兵和城頭上的蒙古兵多說話,告訴他們,明朝皇帝沒有功夫來救錦州了,他們的糧草能支持一年,咱們就圍一年,支兩年,咱們就圍兩年,總歸要圍到他們糧盡那一天。此時若是不降,城破之日,無分男女老幼,盡屠之!”

多爾袞點頭讚道:“不錯,就這麼用攻心之法,不信他們不懼!”

當下幾人在帳內計較已定,佈置人手前往錦州城下,以射書入城,喊話等諸般辦法動搖外城蒙古兵的軍心。不過十餘天后,城內蒙人盡皆人心惶惶,謠言四起。

諾木齊與吳巴什等人初時還彈壓闢謠,待後來經數次書信往還,兩人亦是絕望。此時江南被佔,北方農民軍雖然諸路明軍攆的四處流竄,但一時半會主力未傷,九邊並關寧明軍或被張偉的漢軍拖住,或是在剿滅農民軍,崇禎皇帝委實是派不出兵前來關外救援了。

兩人思來想去,又被皇太極書信中的:滿蒙二族,語言異而衣冠同,是以因守望相助,共伐明國……話語所打動,思慮再三,終下定決心投降。祖大壽聽到風聲,決意除去蒙古將領,以明將領蒙古兵士。還未及動手,便被吳巴什等人發覺,一衆蒙古將軍搶先動手,在外城與明軍激戰。城內明軍猝不及防,一時間竟吃虧甚大。祖大壽雖從內城帶兵,拼命出來廝殺,卻已無法阻止。蒙古兵一時打不開城門,便在城頭垂下長繩,多爾袞等人早有準備,一隊隊兩白旗的滿兵攀城而上,加入蒙兵陣中,與外城明軍激鬥。不到兩個時辰,錦州外城即告陷落。祖大壽等人退入內城固守。

六千餘蒙人並家屬投降,並獻上外城屯積的糧草,同時在外城向內城呼喝叫罵。祖大壽等人既失糧草,又失軍心,再得知朝廷根本無兵來援,萬般無奈之下,亦只得投降了事。

自此,崇禎六年伊始,不出正月,關外全遼之境竟歸滿清所有。明朝除了一座孤零零的山海關由降將吳襄之子,年方弱冠之年的吳三桂爲副將,署理防守之外,在關外再無寸土。而長城沿線的蒙古部落亦全數歸順滿人,除了歷年來在遼東附近的蒙古人被編成八旗,成爲清國的正式部屬軍隊外,草原上尚有大大小小的各個部落奉皇太極爲盟主,隨時會聽令出兵助戰。

皇太極成功的解決了自遼陽和赫圖阿拉被破,父汗屍骨被掠走,兩名皇妃被辱等諸多的不利因素,掩有全遼,收服蒙古,此時關外及大漠萬里之地,盡數聽從他這個滿人皇帝的指令。女真之盛,除了沒有佔據華北之外,已不在當年的大金之下了,他的聲威,亦是遠遠超過了其父,現下對他而言,只需解決明朝,直面江南張偉的挑戰了。

只是明朝在北方尚有幾十萬大軍,除了邊軍和奉調入內的關寧軍外,尚有中原大軍、陝軍,實力雖遠不及八旗大軍,卻仍需舉國之力,方能一舉滅之。清兵再度入關,勢必不會再退回關內。而此時皇太極卻無後來的“借兵助剿,爲崇禎復仇”的藉口,要成功的對整個北方的漢人進行有效的統治,殊非易事。而除了城池被圍,萬般無奈之下,也沒有明朝大軍大股的對滿人投降的先例,是以皇太極此時心中雖是極欲入關,只時此時遼東初平,大局不穩,也只得按捺住性子,窺探明朝虛實,準備一擊便中,定鼎中原。

明朝在關外全無辦法,對江南漢軍亦是無法可施。只是此時十幾萬精銳明軍齊集川陝,陝西總督孫傳庭與三邊總督洪承疇彙集宣大、薊遼總督袁崇煥及盧象升,這幾位明末最有名,也最有才幹的文臣領兵,屬下盡是白廣恩、猛如虎、曹文昭、虎大威這樣的大將、猛將,對抗漢軍和八旗不成,用來攻打戰力極弱的農民軍,到是綽綽有餘。

這些總督、巡撫、總兵官雖衆,此時最受皇帝信重,能力才幹亦是不在人下的,自然是三邊總督洪承疇。他久在川陝督師,對農民軍屢次戰勝,若不是明軍精兵老是被抽走,陝甘山西一帶兵力空虛,他只得固守防線,不使李自成部出陝流竄,便是他的大功一件。張獻忠部原本被明軍逼在川內,眼見抵受不住,待漢軍佔據江南,奪取襄陽,張獻忠壓力頓時大減,連克數城,再次奪了成都。於四川平原募集士卒,訓練精兵,屯田駐守,又連開了幾個明朝糧庫,賑濟貧苦川人,一時間竟然聲名大好。又打了幾年的仗,手下的精兵強將甚衆,論人數雖不如大收陝甘災民的李自成,論實力卻是遠在他之上了。至於帶領衆人造反的高迎祥,此時只是在山西陝北各處遊蕩,躲避吸引明軍,以讓李自成部壯大之後,佔據全陝、山西,待那時再與之會合。

江北九邊的大軍調了近半至潼關之後,洪承疇便立時轉守爲攻,連番大戰,擊斃郝搖旗,俘劉國能,李自成部大潰之後,立時收縮,不敢再言出陝一事。因陝西此時千里赤地,明軍早失人心,李自成部雖受創甚重,實力仍是不俗,仍號稱有五十萬大軍。洪承疇不敢輕敵,一直待盧象升與袁崇煥引領着邊軍到來,幾人商討之下,便決定以趙率教的關寧騎兵爲先導,領十餘萬邊軍,直撲被李自成佔據的陝西首府西安。

李自成原不欲應戰,意欲讓城別走,只是此時入川道路早被封死,全陝境內大旱無雨,糧食早已食盡,要麼渡黃河奔大漠,要麼就由陝入甘,環境越加的困難。無奈之下,自忖手下也有近十萬能戰之兵,再加上十幾萬健壯陝人,雖沒有打過幾仗,也沒有甲冑兵器,手中大半持的木棍,鐵叉,只是倚着人多,要在此地與明軍打一場大戰,勝之,則可以順利出陝,局面大是不同。敗了,再行流竄也是不遲。爲穩妥起見,到底派人抄小道入川,請求張獻忠在四川向陝西施加壓力,以助他一臂之力。

“諸公,明日便令各營開拔,直攻敵軍大營!”

斜陽西下,將整個明軍大營映射的金黃一片。洪承疇引領着其餘諸臨陣的文官,一同在營外高崗上眺望遠方的農民軍大營,幾人雖都是文官出身,卻盡是久歷戰陣之人,如何看不出來敵方大營雖連天覆地,一眼看不到邊,卻是凌亂之極,全無章法。

袁崇煥在洪承疇還是督道參議之時便已是威震天下的薊遼大帥,兵部尚書,此時因不被皇帝信重,雖勉強任用,卻是在洪承疇之下。洪承疇對他卻是不敢怠慢,向他笑道:“袁公,依你看來,明日破敵之策何如?”

“不敢,此事由彥演兄做主便是。”

洪承疇見他神情鬱郁,竟似對眼前戰事渾不關心,因詫道:“破敵在即耳,公竟做此態,卻不知是何意?”

袁崇煥看他一眼,心中只待隱忍不說,卻也甚敬洪承疇才幹,因道:“彥演兄,破流賊易,定天下難矣!”

他負手而立,暮色漸漸掩住了他的臉孔,各人都是文心周納,胸懷天下之人,哪不知道他話中含意。盧象升因慨然道:“成事在天,謀事在人。吾輩深受皇恩,自當拼命報效,成則成耳,縱是不成,也落個青史留名!”

又道:“彥演,你在廳門上書:君恩深似海,臣節重如山。我見了甚喜,咱們做大臣的,恪守臣節最是緊要。至於其餘,不必多說了。”

盧象升的這番話雖是慷慨激昂,忠義無比,各人卻又在他話裡聽出絕望之意。明朝北方調弊至此,皇帝只顧加稅,竟信了內閣及兵部胡言,要在九邊編練七十三萬精兵,需餉無數。於是不顧北方情形,催科吏員不絕於途,偶有縣官愛惜百姓,不肯催逼,反而是立時被革職下獄。那些如狼似虎的卻偏生得到重用,於是百姓受逼不過,紛紛造反,畿輔、山東、河南,小股的“賊兵”散於四鄉郊野,雖不如李自成和張獻忠勢大難制,卻也使原本就嚴峻的北方形勢越發吃緊。自去年年底,河南繼陝西后開始出現災荒,先是乾旱,繼而又是遮天蔽日的蝗災,人民無食,饑民遍野,當此之時,朝廷無有賑濟,反道是以更沉重的賦稅加諸百姓頭頂。

各大臣久居鄉野,對這種情形自然是憂心忡忡,連連上書,請求皇帝減賦賑災,卻均被嚴旨訓斥,命他們專心剿賊,其餘政務不必多管。崇禎已如快輸光的賭徒,只盼着能剿滅流賊,然後以這些大兵迅速打回江南,奪回江南財賦之地。而北方是否能支持,江南是否能一戰而下,他卻是絕然不管了。

袁崇煥久鎮寧遠,對八旗戰力和皇太極的能力自然是心知肚明。此時皇太極攻平全遼,危脅京師,隨時能夠入關爭奪天下。以八旗兵的戰力,加之蒙漢八旗的配合,勢必如摧枯拉朽般將腐朽之極的明朝政權摧跨。眼前的流賊算的什麼,只怕流賊一破,皇帝要麼逼他們出征關外,要麼往徵江南,無論是哪一條路,只怕都是九死一生。

聽了盧象升的豪壯之語,袁洪二人對他也甚是敬服,兩人相視一眼,同時大笑道:“盧公豪氣,吾甚佩服!”

洪承疇卻不似他們這般沒有信心,在他看來,或許事情尚有轉機,憑着眼前這十幾萬大軍,擊破流賊後,好生安撫,或北攻,或南下,也未必一定就敗。因此又笑道:“剿平張李二賊之後,定要傳首天下!以之鎮服那些心懷不軌之人,北方平定,事尚可爲!”

第55章 偷襲(二)第62章 江南(六)第72章 法度(二)第67章 激戰(八)第67章 激戰(十)第65章 治平(一)第64章 關寧(九)第55章 偷襲(一)第39章 賄賂(下)第61章 伐明(十六)第57章 試探(一)第59章 爪哇(八)第72章 法度(五)第55章 偷襲(九)第66章 北伐(七)第60章 鼎革(十二)第49章 鎮倭(十一)第49章 鎮倭(八)第46章 制約(上)第61章 伐明(十四)第21章 招兵(下)第55章 偷襲(十二)第55章 偷襲(八)第8章 宴客(下)第64章 關寧(七)第66章 北伐(十一)第68章 滅明(六)第61章 伐明(十三)第47章 滅鄭(一)第19章 甘蔗(上)第47章 遼東(七)第47章 遼東(一)第21章 招兵(上)第21章 招兵(下)第28章 保甲(上)第44章 定臺(下)第19章 甘蔗(下)第25章 宗族(上)第73章 南洋(七)第71章 定鼎(二)第66章 北伐(一)第47章 遼東(二)第68章 滅明(一)第6章 結交(上)第60章 鼎革二第65章 治平(十)第20章 會議(下)第55章 偷襲(九)第35章 兵制(下)第67章 激戰(十)第73章 南洋(九)第58章 呂宋(三)第64章 關寧(四)第67章 激戰(二)第66章 北伐(七)第49章 鎮倭(四)第64章 關寧(九)第67章 激戰(五)第65章 治平(四)第13章 赴閩(上)第63章 倭亂(十)第8章 宴客(上)第58章 呂宋(五)第19章 甘蔗(下)第47章 遼東(五)第46章 制約(上)第67章 激戰(八)第73章 南洋(九)第60章 鼎革八第70章 決戰(一)第72章 法度(二)第71章 定鼎(六)第26章 亂局(下)第69章 相峙(三)第22章 新竹(下)第60章 鼎革(十五)第1章 回到明末第60章 鼎革(二十)第19章 甘蔗(下)第47章 遼東(三)第47章 遼東(三)第49章 鎮倭(四)第69章 相峙(二)第65章 治平(三)第65章 治平(八)第71章 定鼎(一)第29章 官學(上)第73章 南洋(八)第53章 造反(一)第60章 鼎革七第70章 決戰(十一)第45章 設縣(上)第58章 呂宋(三)第60章 鼎革(十一)第17章 亂起(上)第61章 伐明(四)第72章 法度(四)第61章 伐明(四)第40章 出兵(下)第54章 反間(二)
第55章 偷襲(二)第62章 江南(六)第72章 法度(二)第67章 激戰(八)第67章 激戰(十)第65章 治平(一)第64章 關寧(九)第55章 偷襲(一)第39章 賄賂(下)第61章 伐明(十六)第57章 試探(一)第59章 爪哇(八)第72章 法度(五)第55章 偷襲(九)第66章 北伐(七)第60章 鼎革(十二)第49章 鎮倭(十一)第49章 鎮倭(八)第46章 制約(上)第61章 伐明(十四)第21章 招兵(下)第55章 偷襲(十二)第55章 偷襲(八)第8章 宴客(下)第64章 關寧(七)第66章 北伐(十一)第68章 滅明(六)第61章 伐明(十三)第47章 滅鄭(一)第19章 甘蔗(上)第47章 遼東(七)第47章 遼東(一)第21章 招兵(上)第21章 招兵(下)第28章 保甲(上)第44章 定臺(下)第19章 甘蔗(下)第25章 宗族(上)第73章 南洋(七)第71章 定鼎(二)第66章 北伐(一)第47章 遼東(二)第68章 滅明(一)第6章 結交(上)第60章 鼎革二第65章 治平(十)第20章 會議(下)第55章 偷襲(九)第35章 兵制(下)第67章 激戰(十)第73章 南洋(九)第58章 呂宋(三)第64章 關寧(四)第67章 激戰(二)第66章 北伐(七)第49章 鎮倭(四)第64章 關寧(九)第67章 激戰(五)第65章 治平(四)第13章 赴閩(上)第63章 倭亂(十)第8章 宴客(上)第58章 呂宋(五)第19章 甘蔗(下)第47章 遼東(五)第46章 制約(上)第67章 激戰(八)第73章 南洋(九)第60章 鼎革八第70章 決戰(一)第72章 法度(二)第71章 定鼎(六)第26章 亂局(下)第69章 相峙(三)第22章 新竹(下)第60章 鼎革(十五)第1章 回到明末第60章 鼎革(二十)第19章 甘蔗(下)第47章 遼東(三)第47章 遼東(三)第49章 鎮倭(四)第69章 相峙(二)第65章 治平(三)第65章 治平(八)第71章 定鼎(一)第29章 官學(上)第73章 南洋(八)第53章 造反(一)第60章 鼎革七第70章 決戰(十一)第45章 設縣(上)第58章 呂宋(三)第60章 鼎革(十一)第17章 亂起(上)第61章 伐明(四)第72章 法度(四)第61章 伐明(四)第40章 出兵(下)第54章 反間(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