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節 楊業之難(一)

岐溝關位於涿州西南三十里,緊鄰沙河,因爲地勢險要,易守難攻,而成爲大遼南部重要關口。此時的岐溝關已經下起大雨,道路也變得泥濘,曹彬知道如果繼續這樣毫無章法地後撤,還不等遼軍殺過來,自己的人就已經互相沖亂了。他忙下令將所有的輜重、運車排列成方陣,以此遏制大遼騎兵的衝蕩。霧濛濛的大雨下,將士們在慌亂中排兵佈陣,誰都不知道魔鬼般的遼軍什麼時候會突然衝來。耶律休哥此時已經將宋軍包圍在岐溝關,但他卻沒有輕易行動,雖然宋軍狼狽逃退,但十萬大軍依然不可小覷,他在等待一個時機,或者說他在等待宋軍的意志慢慢瓦解。大雨依然在不休止地下着,天色已黑,四周除了雨聲卻聽不到一點別的聲響。雙方人馬拉開陣勢,都小心地在暗處等待着,窺視着,誰也不敢輕易出手。

夜半,大雨驟停,曹彬首先按捺不住了,看着飢腸轆轆、神情渙散的士兵們,他知道如果再不衝出包圍的話,自己這十萬遼軍遲早會被遼軍困死在這裡。無奈之下,他挑選了兩千名精甲騎兵同自己作爲先鋒,開始突圍。這是耶律休哥最想看到了,一旦突圍,宋軍必然潰亂,十萬人就會如同十萬螻蟻一般。果然不出他所料,曹彬和他的先鋒們一衝出包圍,遼軍的鐵騎就蜂擁而上,宋軍的方陣瞬間土崩瓦解,紛紛丟兵棄甲,倉皇逃去。耶律休哥自己親自帶領精銳去追趕曹彬,命手下的士兵去追擊剩餘的宋兵。在遼軍的阻擊下,宋兵爭先恐後涉水而逃,一時間從河岸墮落水中的人畜互相踐踏蹂躪,死者過半,沙河裡盡是屍體,河水竟爲之不流。曹彬不敢回頭,只顧拼命奔馳,可眼見身邊的人越來越少,身後的耶律休哥越來越近,也不覺開始心慌。幸好這個時候身在新城的都虞侯李繼隆得到曹彬求助的消息,趕來營救。在李繼隆堅決的掩護下,曹彬和崔彥進才得以領着僅剩的數百將士逃回了雄州。

和韓德讓預料的一樣,曹彬的東路主力大敗之後,趙光義深知合圍幽州的戰略意圖再難實現,於是令已經取得了蔚州的田重進棄城回撤。無奈之下,田重進只好放棄蔚州,但他吸取了曹彬的教訓,在後撤的過程中雖然也面臨耶律斜軫的追擊,但始終沒有亂了陣型,沒有給遼軍可趁之機,最後整軍而還。

和田重進一樣,西路的潘楊二將也被趙光義要求放棄已經克復的雲、寰、應、朔諸州,並護送這些地方的百姓退到河南府以及附近諸州安置。雲寰等州都是大遼的納稅重地,趙光義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要掏光遼人的稅收來源。蕭燕燕自然不依,在取得了東路和中路的勝利後,她立刻命令耶律斜軫和蕭懷義帶着十萬精甲騎兵前去追擊。正忙於遷徙民衆的潘美、楊業還來不及部署,前線卻傳來消息:遼軍大敗雄州知事賀令圖,宋軍死傷數萬,耶律斜軫乘勝長驅直入,進入雲州。

潘美、楊業等人忙在臨時成立的指揮中心安排部署。作爲本次出兵的副都部署,楊業首先向主將潘美建議道:“如今遼軍越來越盛,我軍且不可與他們倉促對陣。皇上給我們的命令是帶領幾個州郡的民衆內遷,所以臣以爲我們可以先領兵護送應州百姓走大石路(應州附近,可通往代州),等大軍離開代州的時候, 再命令雲州的部隊先出發。契丹人必然來抵抗,我的部隊駐紮在應州,可以應付一會。然後再下令讓朔州百姓出城,直接進入石碣谷(在代州),並派一千弓箭手埋伏在谷口,命騎兵在中路支援,那麼三州的百姓,就能夠萬無一失了。”

潘美還未講話,身爲西路軍的第三把手,時任監軍的王侁卻反駁說:“率領數萬精兵卻畏懼怯懦如此,依我看,只需直奔雁門關北

川,大張旗鼓地前行即可。”王侁身邊的軍器庫使劉文裕也贊成他的建議。

楊業忙爭辯道:“不可以,這樣一定會失敗的!”王侁一向看不起降將出身的楊業,因此冷笑一聲,鄙夷地說道:“ 將軍一直號稱‘楊無敵’,現在看到敵人卻猶豫不前,又阻撓我等,難道將軍是有什麼別的心思嗎?”

聽了王侁的話,楊業氣得臉漲得通紅,髭鬚微微顫抖。他看向一旁的潘美,本想聽他說句公道話,卻見潘美將頭轉過一邊,裝作沒聽見的樣子。楊業心裡一寒,環視着周圍衆人,有的竊竊私語,有的側目而視,竟無人爲他辯護。這一刻,楊業忽然認識到,原來自己在這些人心中一直都是“外人”是“降將”。心酸、悲憤、悔恨一起涌上心頭,楊業不禁仰頭苦笑一聲,反而平靜地說道:“ 我楊業並不是貪生怕死之輩,只是時機對我們不利,如出戰,只會讓士卒白白死傷卻立不了功。現在各位既然責怪我害怕一死,那就讓我做第一個戰死的人好了!”說罷,楊業轉身走出了軍帳。

七月的北方,熱如流火,可楊業的心裡卻比冰窖還冷。他恍恍惚惚地穿過人羣走回自己的軍帳,正看見妻子折氏和兩個兒子楊延玉、楊延昭迎了出來。

“相公,百姓中有一些人得了痢疾,得需要更多的藥品,延昭說要去應州取一些。”折氏一邊說着,一邊發現丈夫的臉色十分難看,忙將他讓進帳篷裡。

楊業見妻兒一心撲在大宋和百姓上,可潘美王侁們卻一直把他們看作是不可信任的“外人”,心裡更加激憤,不禁拔出劍一劍將掛着的地圖刺破。折氏見狀,忙問楊業出了什麼事,楊業這纔將剛剛軍帳裡發生的事告訴了妻兒。

十七歲的二兒子楊延昭聽罷氣得嚷聲說道:“豈有此理,王侁太過分了,難道他忘了父親是如何守住雁門關的了嗎!欺人太甚了,我要找他評理!”說着就要衝出帳篷。

“回來!”楊業喊住楊延昭,“將軍們討論戰情,哪有你說話的份!”

楊延昭不服氣,還想說什麼,卻被母親折氏拉住,只得一跺腳轉身出了帳篷。折氏是女中豪傑,亦是心直口快之人,見楊業臉色鐵青,也不禁負氣說道:“潘美王侁不仁在前,也休怪夫君不義。既如此,何不任他們安排,我們只自保就好,夫君爲何還要衝鋒陷陣呢?”

“簡直胡說!”楊業怒斥妻子,嘆氣說,“皇上對我有知遇之恩,我怎能恩將仇報。我作爲北漢降將,卻能得皇上信任,任命我爲邊關大員,賜我兵權。想雁門關一戰,我因立功而遭到武官們的嫉妒,有人向皇上呈謗書,詆譭污衊我,說我擁兵自重。皇上不僅不相信,還將這些謗書封了起來,轉寄給我。皇上如此信我,此恩情重過天地性命。士爲知己者死,我必粉身碎骨以報皇恩!”

折氏瞭解丈夫的脾氣,知道他是寧可世人負我,也絕不負世人,於是只得忍住悲痛,擔心地問道:“那,難道真的只有一死嗎?”

楊業眨了眨泛紅的眼睛,正色說:“也未然。”他撿起地上的地圖,向妻子指道,“這裡是陳家谷口。我會請求潘將軍在這裡安排步兵和強弩,作爲我的左右翼來支援我。等我轉戰到這裡時,步兵強弩夾擊敵寇,這樣或許還有一絲生機。”

折氏眼中閃着光,忙說:“夫君,就讓我帶兵在陳家谷口支援你吧!”

“不可!”楊業急忙說,目光亦有動容,“我此戰凶多吉少,我不能讓你再涉險。你帶上玉兒,

昭兒和嗣兒跟着大軍一起撤回代州,我...我便也就無牽掛了。”

這時候楊長子延玉忽然在楊業面下跪下,失聲道:“父親,請讓兒子和潘將軍一起在陳家谷口支援吧!”

“玉兒,你——”

“父親,你一直教誨兒子要做一個勇敢無畏的軍人。如今國難當頭,父命堪危,兒子噹噹七尺男兒,受國家俸祿,父母精血,如何能夠獨活呢!弟弟們年紀尚小,但兒子得父親言傳身教,已經可以上陣殺敵,就讓兒子和父親一起吧!”

楊業還想說什麼,卻聽見妻子折氏也勸說:“夫君,就讓玉兒協助你吧,這樣我跟孩子們也放心一些。再說,玉兒只是在陳家谷口行援,夫君趕到之後,你們父子合力突圍,定能安全返回。”其實折氏還有沒說出口的擔心,她擔心潘美不在陳家谷口支援,有楊延玉在一旁,還能起到監督的作用。楊業見妻兒都如此堅定,只得喟然一嘆,無奈點了點頭。他不是不相信兒子的能力,只是他心裡卻隱隱有種不祥的預感。

第二日,在潘美的軍帳裡,衆人按照王侁的計劃,決定帶領本部兵馬從石峽路(靠近代州)趨近朔州。潘美說完,環視衆將,問道:“大家還有什麼意見嗎?”

楊業見無人說話,彷彿下了很大的決心站起身說道:“臣有話說。潘將軍, 這次行動一定對我們不利。我本是太原降將,按理應當處死。皇上沒有殺我,還恩寵我讓我做了將帥,交給我兵權。我提出避敵鋒芒的意見,不是我放過敵人不去攻擊,只是想等時機,準備立軍功來報效國家。現在諸位責怪我臨陣逃避,我楊業只好先於諸公戰死了。”說到這裡,楊業的眼眶已微微泛紅,他指着地圖上的陳家谷口說,“楊業只有一個請求,請將軍安排各路軍馬和我的兒子楊延玉在這裡擺開步兵和弓箭,作爲我的左右翼來支援,等我轉戰到這裡,就用步兵夾擊敵人。否則,我部下的所有將士就會全部葬身!”

見楊業言辭懇切,似乎抱着必死的決心,潘美臉上也有些訕訕。他聽楊業說的有道理,於是便安排王侁領麾下將士在陳家谷口列陣設伏。王侁覺得楊業小題大做,本不樂意,但既然主帥潘美下的命令,自己也只好領命。

和楊業預料的一樣,他率領軍隊一出石峽路就被耶律斜軫偵察到,於是耶律斜軫當即派遣蕭懷義率精銳安排伏兵,自己則自帥部分老弱做迎戰態勢。楊業縱橫沙場數十年,一看遼軍的陣勢就知道其爲誘敵之策,但事已至此,他已無後路可退,明知是陷阱,卻也得衝過去。於是楊業揮舞這着他的金刀,領兵向遼軍掩殺過去,卻沒認出來,遼軍的首領正是幾年前與他在涿州把酒言歡的契丹勇士。楊業的舉動正中耶律斜軫下懷,他一面假裝逃跑,一面將楊業引到蕭懷義布伏的地方。

忽然間,殺聲四起,蕭懷義帶着精銳向楊業衝殺過來,楊業不敵,只得且戰且退,從日中一直廝殺到日暮,艱難地一步步將遼軍引入陳家谷口。當楊業掛着滿身傷痕,領着手下拼死趕到陳家谷口的時候,卻發現谷中異常安靜。兩邊的聳起的峭壁上只有烏鴉不時飛過的身影,卻看不到援兵的影子。楊業心一沉,他最擔心的情況發生了。他令手下人在谷中放聲呼叫,卻只聽見空曠的回聲。忽然,從不遠處傳來馬蹄聲,楊業目光一閃,卻倏地暗下——是兒子楊延玉。楊延玉一路疾馳,還未到父親身前就從馬上滾下。只見他頭髮凌亂,雙眼血紅,幾步跑到楊業馬下跪下哭道:“父親,兒子無用,潘美、王侁早就帶兵跑了!”

(本章完)

第十四節 戰神出馬第十三節 楊業之難(一)第十三節 后妃爭寵第四節 陰謀政變第二節 宮闈醜聞第十七節 以命易和第十六節 雁門守關第二節 趙王提親第七節 日月同輝第十三節 圍困幽州第七節 日月同輝第十四節 前路未卜第七節 驚聞噩耗第二節 趙王提親第一節 婚宴風波第三節 一後兩妃第七節 入主高麗第三節 一後兩妃第四節 賽場驚魂第十二節 二次北伐第十節 入宮爲後第二節 趙王提親第十五節 薊州遇刺第十一節 天意冥冥第十五節 出奇制勝第十二節 帝后失和第四節 高麗豔姬第三節 太妃謀反第十節 試探虛實第九節 瀛州之戰第一節 微服私訪第三節 一後兩妃第十三節 楊業之難(一)第十二節 澶淵之盟第五節 暗流涌動第十三節 舜姬入宮第十五節 出奇制勝第二節 榻前託孤第一節 高麗秘史第七節 驚聞噩耗第十五節 薊州遇刺第十節 初逢楊業第三節 一後兩妃第八節 姐妹反目第九節 步步爲營第十三節 山水相隔第十四節 真相大白第十一節 晉國公主第三節 承天太后第五節 殺機暗藏第十一節 澶州對決第十二節 二次北伐第七節 驚天陰謀(一)第四節 賽場驚魂第十四節 戰神出馬第四節 平定西域第四節 平定西域第七節 驚天陰謀(一)第三節 行營擊鞠第二節 王妃立功第八節 姐妹反目第九節 瀛州之戰第五節 南伐徵宋第一節 婚宴風波第二節 宮闈醜聞第七節 英雄美人第十一節 澶州對決第二節 趙王提親第九節 步步爲營第十二節 帝后失和第三節 一後兩妃第八節 姐妹反目第十一節 澶州對決第十三節 圍困幽州第六節 請君入甕第九節 遼宋交鋒第十四節 戰神出馬第十三節 圍困幽州第六節 險中產子第四節 平定西域第一節 微服私訪第三節 承天太后第四節 平定西域第十二節 相敬如賓第十一節 暗布棋局第五節 暗流涌動第十七節 遼帝親征第二節 王妃立功第八節 暗度陳倉第八節 姐妹反目第七節 驚聞噩耗第七節 日月同輝第六節 險中產子第十節 一鳴驚人第五節 南伐徵宋第十三節 圍困幽州第二節 趙王提親
第十四節 戰神出馬第十三節 楊業之難(一)第十三節 后妃爭寵第四節 陰謀政變第二節 宮闈醜聞第十七節 以命易和第十六節 雁門守關第二節 趙王提親第七節 日月同輝第十三節 圍困幽州第七節 日月同輝第十四節 前路未卜第七節 驚聞噩耗第二節 趙王提親第一節 婚宴風波第三節 一後兩妃第七節 入主高麗第三節 一後兩妃第四節 賽場驚魂第十二節 二次北伐第十節 入宮爲後第二節 趙王提親第十五節 薊州遇刺第十一節 天意冥冥第十五節 出奇制勝第十二節 帝后失和第四節 高麗豔姬第三節 太妃謀反第十節 試探虛實第九節 瀛州之戰第一節 微服私訪第三節 一後兩妃第十三節 楊業之難(一)第十二節 澶淵之盟第五節 暗流涌動第十三節 舜姬入宮第十五節 出奇制勝第二節 榻前託孤第一節 高麗秘史第七節 驚聞噩耗第十五節 薊州遇刺第十節 初逢楊業第三節 一後兩妃第八節 姐妹反目第九節 步步爲營第十三節 山水相隔第十四節 真相大白第十一節 晉國公主第三節 承天太后第五節 殺機暗藏第十一節 澶州對決第十二節 二次北伐第七節 驚天陰謀(一)第四節 賽場驚魂第十四節 戰神出馬第四節 平定西域第四節 平定西域第七節 驚天陰謀(一)第三節 行營擊鞠第二節 王妃立功第八節 姐妹反目第九節 瀛州之戰第五節 南伐徵宋第一節 婚宴風波第二節 宮闈醜聞第七節 英雄美人第十一節 澶州對決第二節 趙王提親第九節 步步爲營第十二節 帝后失和第三節 一後兩妃第八節 姐妹反目第十一節 澶州對決第十三節 圍困幽州第六節 請君入甕第九節 遼宋交鋒第十四節 戰神出馬第十三節 圍困幽州第六節 險中產子第四節 平定西域第一節 微服私訪第三節 承天太后第四節 平定西域第十二節 相敬如賓第十一節 暗布棋局第五節 暗流涌動第十七節 遼帝親征第二節 王妃立功第八節 暗度陳倉第八節 姐妹反目第七節 驚聞噩耗第七節 日月同輝第六節 險中產子第十節 一鳴驚人第五節 南伐徵宋第十三節 圍困幽州第二節 趙王提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