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廷議的變革

bookmark

在大明朝的廷議或者說政治制度有一個奇葩的現象,那就是在上朝議事的時候,言官可以肆意的彈劾任何一個官員,甚至皇帝都會被罵的狗血噴頭。對於官員的彈劾可以不用任何證據,叫做聞風而奏,就是錯了也不會被追究任何責任,因此不少好官被無辜解職,尤其是在黨爭激烈的時候。對於皇帝的指責有時候會肆無忌憚,簡直能用口水給皇帝洗臉,尤其是當皇帝的主張不符合某一個方面的利益的時候,言官或利益團體就會對皇帝輪流轟炸。

在歷史上,萬曆皇帝在後期爲什麼會三十年不上朝,就跟這種情況有關係,萬曆皇帝的政策不符合政黨利益的時候就會被口水噴的滿臉都是,比如礦稅的徵收,在朝廷上根本就通不過,於是只能用礦監的形式去徵收,戶部就是窮的揭不開鍋,也不願意接受這筆稅款,結果只好入了內庫,萬曆皇帝就成了貪得無厭的典型。其實作爲皇帝要這麼多錢有什麼用呢?最後的結果是都用在了三次大戰爭上面,當停止徵收這筆稅款後,接下來對於女真人的戰爭用款只好攤到了農民頭上,老百姓苦不堪言,到處流離失所,於是就到處發生了流民的動亂,這時就成了雪上加霜,內外交困,好好的大明朝就這樣被斷送了江山。

就算是現在的朱有孝,他也無法在朝堂上完全讓自己的政策得到徹底的貫徹,比方說礦稅吧,本來是爲了讓政府得到經濟狀況緩解,結果只能對於自己的“大明皇家貿易商行”來徵稅,把自己的錢拿出來讓大家花,他們反而還有意見,因爲朱有孝這樣做的結果對於他們的聲譽很不利,皇帝成了道德的楷模,搶了他們頭頂的光環。如果他們所代表的利益也必須繳稅才能爭取到老百姓的認可時,觸動了他們最高的利益,失去那些人的支持,他們將一無所獲。

朱有孝爲了讓自己的政策得到落實,他就必須改變現在的廷議方式,那就是自己不再直接面對言官們的滿嘴亂噴,他只是對於內閣人員提出自己的問題,讓他們自己去解決這個問題,然後交由六部去執行。如果內閣沒有辦法去解決這些問題,或者說內閣人員無法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只能說明這些人都是不稱職的,都是酒囊飯袋,唯一的出路就是自己辭職回家養老,徹底退出政治舞臺。朱有孝的要求是每一個人都必須有自己的觀點,針對國家利益必須拿出每一個人可靠的、可行性計劃,否則三次沒有自己觀點的閣員將會被淘汰出局,自己提出致仕,回家養老,年老的還可以這樣做,但是年輕的內閣成員這樣做就悲劇了,名利皆丟。就算是幾個人共同商量出來的計劃也可以,只要是能夠在內閣會議上得到多數人的同意,就可以放到六部去執行。爲了防止集團利益大於國家利益的方案出臺,明確自己具有絕對的否決權,免得老百姓的利益被損害,因爲自己就是國家和老百姓的利益代表。

對於言官們的肆無忌憚,朱有孝決定做出明確的政策,言官們必須擁有確作的證據才能夠彈劾官員,一旦彈劾不實,將要追究責任,他們將被以構陷罪得到懲罰,必須爲自己的行爲負責。言官如果三次彈劾不實,將失去言官的資格,每彈劾正確一次,將還有連續三次的失誤機會,針對貪腐官員所得,言官將獲得罰沒收入的百分之十。將來言官集團會變爲真正監察院,專門查處貪官污吏。

孫承宗從四川回來以後就一直和朱有孝在一起商量着如何能夠順利實施變革的計劃,朱有孝的目的很簡單,那就是如何讓自己的發展計劃可以順利實施,孫承宗則是如何把該設想變成事實。孫承宗仔細思考了現下朝堂內的各種政治勢力的力量對比,決定尋求葉向高的幫助,至於韓爌等人,孫承宗則沒有考慮,因爲那些人和南方的商人集團利益聯繫太親密了,而葉向高在蘇州罷市事件中基本上和這些勢力分裂了。現在的葉向高有些裡外不是人的尷尬處境,雖然名義上他還是東林黨派的領袖,但是低下的一部分人已經對他不那麼感冒了,這也是朱有孝的策略之一——分化東林黨。

葉向高本人也算是開明人士,在思想上也是非常開放的,不然也不會和西方過來的傳教士接觸那麼多,還交了不少朋友,他對於朱有孝的各種超越性思維理解的也比較透徹,知道如果不再變革大明朝就會走向崩潰。在歷史上他曾經兩次出任首輔,其結果都是被閣員和六部架空,這都和他的思想方式和行事方式有關,出任首輔後他每次想變革,但是都被自己內部的保守人士所架空,成爲光桿司令,兩次都是灰溜溜的以辭職而告終。

現在孫承宗想找葉向高的目的就是讓葉向高和自己站在一起,在皇上將來設立的具有決策權的參謀團隊裡面支持朱有孝的發展計劃。葉向高也一直在苦惱着自己的尷尬地位,第一次出任首輔,被浙、齊、陝這些黨派的人掣肘,自己人也不是強力支持,結果只好請辭。這次出任首輔,因爲蘇州罷市事件,和韓爌弄得好不愉快,畢竟韓爌在朝時間較久,門生故吏遍朝,自己被推出擔任首輔總不能按照自己的方法行事,好像是一個傀儡,尤其是韓爌和趙南星這兩個人聯手架空自己,更是使自己無可奈何。

孫承宗的到來很快就打消了葉向高的煩惱,孫承宗是皇上最親信的人物,獲得他的支持就可以不把被架空的事情放在心裡,而且葉向高也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物,他清楚的瞭解大明朝的現狀。朱有孝需要改變目前的廷議方式,使他的治國策略能夠推行,這和自己的強國夢想的大目標一致,既然自己的形勢方式不能獲得支持,那還不如轉而支持皇上的行事方式,同樣可以異曲同工達到自己留名青史的目的。於是,孫承宗和葉向高兩人一拍即合,達成了共同合作的意思,決定共同一心支持朱有孝變革的思路。

朱有孝的目的現在基本上達到了,大明朝的內閣成員擴大到了二十五人,除了朱有孝推薦的三名皇家閣員以外,其餘的有內閣成員和六部共同舉薦。朱有孝推薦的皇家閣員是蜀王朱致澍、福王朱常洵,還有目前沒有就藩的端王朱常浩,並且聲明這三位皇家閣員如果不在京城,可由他們的世子代表,其實這是朱有孝怕福王朱常洵多心,還想將他的兒子朱由菘送進大明官吏學校受訓,免得這傢伙吃得像豬一樣。

對於這個決策機構,朱有孝仍然讓葉向高做首輔,次輔則由孫承宗出任,依次是韓爌、趙南星等。朱有孝定下的制度是葉向高據中,孫承宗和韓爌坐兩邊,其餘分坐在一條長桌兩側,每遇到議題由葉向高提出,交由大家商量,當一個人講話時,其他人必須保持沉默,哪怕是他的觀點錯的再出奇,也要等他講完再反駁,不許進行人身攻擊,只能以事論事,凡不遵規矩者罰門外站立,不得參與討論。每一個研究的議題最後的表決結果有所有人員投票決定,一旦形成結論就有全體內閣人員對此負責。

第八十三章 東北驅逐戰(一)第一百七十九章 擴張第十五章 戰遼東(二)第二百一十一章 葡萄牙要離開第九十六章 進軍大西北(四)第一百四十章 天工開物(四)第一百三十五章 信仰(上)第二百零五章 勢力範圍的規劃第二百七十六章 西西伯利亞(十三)第三百零四章 大順侯國(五)第二百九十七章 李鴻基探險記(十二)第三百五十章 重組江浙銀行(四)第一百二十六章 攻佔宿務第一百一十七章 林丹汗的謀略第一百六十六章 對抗演習第七十六章 澎湖列島之戰(四)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銀行第一百九十二章 到處是機會(一)第一百六十八章 佔地第九十九章 進軍大西北(七)第二百六十二章 西非混戰(六)第三百四十六章 債轉股第一百六十一章 海洋的誘惑(三)第十三章 收網第二十八章 西南邊陲(一)第二十四章 戚金第三章 登基(二)第一百九十九章 薄珏(三) 現在的科第一百九十一章 大航海時代第一百零二章 進軍大西北(十)第二百四十六章 不和諧的事件第一百二十五章 北方探險第二章 登基(一)第三百四十九章 重組江浙銀行(三)第一百六十二章 大海的誘惑(四)第二十一章 大明皇家貿易商行第一百九十二章 到處是機會(一)第一百七十一章 太平洋東岸(一)第四十四章 過年第八十三章 東北驅逐戰(一)第八十八章 中醫和中藥(一)第一百八十三章 踏上征途第一百六十八章 佔地第二十三章 擊發槍、火炮和科技進步第二百零四章 歐洲形勢第四十七章河套戰役(一)第一百三十九章 天工開物(三)第一百三十五章 信仰(上)第二百五十六章 非洲勢力範圍(七)第二百四十七章 非洲的變化第三百一十三章 朱常潤的崛起(三)第五十三章 徐鴻儒第三百二十七章 奧斯曼帝國西線戰事第三百五十二章 重組江浙銀行(六)第二百零六章 聯軍第二百五十章 非洲勢力範圍(一)第一百一十三章 圍殲侵高句麗的倭國人(二第五十一章 山東的新變化(一)第三百五十三章 基礎建設(一)第一百七十六章 歸途(一)第八十三章 東北驅逐戰(一)第一百章 進軍大西北(八)第一百七十二章 太平洋東岸(二)第一百四十三章 天工開物(七)第一百九十一章 大航海時代第二十五章舔舐着傷口的努爾哈赤第二百二十七章 拓展生存空間第二十八章 西南邊陲(一)第二百二十七章 拓展生存空間第三百四十一章 糧食(一)第二百九十二章 李鴻基探險記(七)第一百二十五章 北方探險第二百六十八章 西西伯利亞(五)第一百七十五章 太平洋東岸(五)第一百九十一章 大航海時代第十七章 人才和發展(一)第七十二章 東海艦隊的處女戰第二百零五章 勢力範圍的規劃第四十章 欽差被潑糞第三百零九章 歐洲遊記(五)第二百六十七章 西西伯利亞(四)第二百九十章 李鴻基探險記(五)第八十三章 東北驅逐戰(一)第一百二十四章 西域風雲(五)第一百七十二章 太平洋東岸(二)第一百五十五章 庫茲涅茨克(一)第二百三十一章 新洛陽的規模第一百二十五章 北方探險第三百零一章 大順侯國(二)第三十三章 定西南(四)第五十七章 藩王會議(三)第一百一十九章 林丹汗的掙扎第二百二十四章 謀劃洞吾第一百二十七章 牛金星的南洋策略(一)第二百五十一章 非洲勢力範圍(二)第三百三十二章 鑽石戰爭(一)第一百一十四章 圍殲侵高句麗的倭國人(三第五十章 河套戰役(四)第四十一章 蘇州事平
第八十三章 東北驅逐戰(一)第一百七十九章 擴張第十五章 戰遼東(二)第二百一十一章 葡萄牙要離開第九十六章 進軍大西北(四)第一百四十章 天工開物(四)第一百三十五章 信仰(上)第二百零五章 勢力範圍的規劃第二百七十六章 西西伯利亞(十三)第三百零四章 大順侯國(五)第二百九十七章 李鴻基探險記(十二)第三百五十章 重組江浙銀行(四)第一百二十六章 攻佔宿務第一百一十七章 林丹汗的謀略第一百六十六章 對抗演習第七十六章 澎湖列島之戰(四)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銀行第一百九十二章 到處是機會(一)第一百六十八章 佔地第九十九章 進軍大西北(七)第二百六十二章 西非混戰(六)第三百四十六章 債轉股第一百六十一章 海洋的誘惑(三)第十三章 收網第二十八章 西南邊陲(一)第二十四章 戚金第三章 登基(二)第一百九十九章 薄珏(三) 現在的科第一百九十一章 大航海時代第一百零二章 進軍大西北(十)第二百四十六章 不和諧的事件第一百二十五章 北方探險第二章 登基(一)第三百四十九章 重組江浙銀行(三)第一百六十二章 大海的誘惑(四)第二十一章 大明皇家貿易商行第一百九十二章 到處是機會(一)第一百七十一章 太平洋東岸(一)第四十四章 過年第八十三章 東北驅逐戰(一)第八十八章 中醫和中藥(一)第一百八十三章 踏上征途第一百六十八章 佔地第二十三章 擊發槍、火炮和科技進步第二百零四章 歐洲形勢第四十七章河套戰役(一)第一百三十九章 天工開物(三)第一百三十五章 信仰(上)第二百五十六章 非洲勢力範圍(七)第二百四十七章 非洲的變化第三百一十三章 朱常潤的崛起(三)第五十三章 徐鴻儒第三百二十七章 奧斯曼帝國西線戰事第三百五十二章 重組江浙銀行(六)第二百零六章 聯軍第二百五十章 非洲勢力範圍(一)第一百一十三章 圍殲侵高句麗的倭國人(二第五十一章 山東的新變化(一)第三百五十三章 基礎建設(一)第一百七十六章 歸途(一)第八十三章 東北驅逐戰(一)第一百章 進軍大西北(八)第一百七十二章 太平洋東岸(二)第一百四十三章 天工開物(七)第一百九十一章 大航海時代第二十五章舔舐着傷口的努爾哈赤第二百二十七章 拓展生存空間第二十八章 西南邊陲(一)第二百二十七章 拓展生存空間第三百四十一章 糧食(一)第二百九十二章 李鴻基探險記(七)第一百二十五章 北方探險第二百六十八章 西西伯利亞(五)第一百七十五章 太平洋東岸(五)第一百九十一章 大航海時代第十七章 人才和發展(一)第七十二章 東海艦隊的處女戰第二百零五章 勢力範圍的規劃第四十章 欽差被潑糞第三百零九章 歐洲遊記(五)第二百六十七章 西西伯利亞(四)第二百九十章 李鴻基探險記(五)第八十三章 東北驅逐戰(一)第一百二十四章 西域風雲(五)第一百七十二章 太平洋東岸(二)第一百五十五章 庫茲涅茨克(一)第二百三十一章 新洛陽的規模第一百二十五章 北方探險第三百零一章 大順侯國(二)第三十三章 定西南(四)第五十七章 藩王會議(三)第一百一十九章 林丹汗的掙扎第二百二十四章 謀劃洞吾第一百二十七章 牛金星的南洋策略(一)第二百五十一章 非洲勢力範圍(二)第三百三十二章 鑽石戰爭(一)第一百一十四章 圍殲侵高句麗的倭國人(三第五十章 河套戰役(四)第四十一章 蘇州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