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4章 攻堅之戰(1)

想要讓藩王出來參政議政,說起來不是多大的事情,但面臨的困難是巨大的。

早就想着改革的蘇天成,成立了中興學社,到了現在,中興學社的觀點,慢慢開始在社會上流傳,在南方一些地方,影響力甚至超過了復社和東林書院,特別是復社的領袖張溥主動加入了中興學社,更是造成了巨大的影響。

但這樣的影響,還沒有能夠滲透到朝廷裡面。

朝廷裡面,東林黨的勢力依舊是非同一般,黨爭主要在於東林黨和浙黨之間展開,中興學社在朝廷裡面,幾乎沒有多少的影響力。

蘇天成內心對東林黨的認識,是很不好的,特別是穿越之後,接觸了一些東林黨的學子和官員,就更加的厭惡了。

在蘇天成看來,東林黨最開始也就是一小撮不得志的官僚士紳組合成的一個集團,這個集團,通過控制言論、影響朝政開始慢慢的壯大,而舉辦書院是東林黨最大的成功。

明朝的坐師制度,令東林黨開始迅速的發展長大,天地君親師,學子通過了科舉考試之後,理所當然的拜在了主考官的名下,成爲了主考官的學生,不管你以前是什麼身份。按說科舉考試的目的,是爲皇上和朝廷選拔人才,可惜這等的坐師制度,將考中的學子,變化成爲了官僚集團的私人選才了,

這一招太狠了,試想一下,學子通過了科舉考試,剛剛步入朝廷,就被貼上了標籤,跟隨你的恩師屬於某一個文官集團了,而且你的所有政治主張,都必須要符合這個文官集團的要求,否則你就是欺師滅祖。你的前途與這個文官集團息息相關,這樣的制度,自然會產生政黨集團。

東林黨通過這樣的手段,不動聲色的發展壯大起來,開始大規模的影響朝政。

這本是一種正常的情況,歷朝歷代都有此類的情況出現,但可悲的是東林黨沒有具體的政治主張。他們的要求歷來都是模糊的。

蘇天成總結了一下東林黨的訴求,他們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的限制皇權,不遺餘力的壯大文官集團的權力,而壯大的途徑,就是從經濟方面入手,他們要求慎獨。要求人人都有無比高尚的情操,人人都是道德標兵,可惜他們的這種要求是空中樓閣,根本就做不到。

皇帝不是傻子,能夠注意到這方面的問題。

強權的皇帝,例如朱元璋和朱棣,就通過鐵血手段。壓制文官集團,鞏固皇權。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皇權鞏固的時候,社會的發展呈現良性的趨勢,國富民強,文官集團的利益佔據上風的時候,國家開始衰敗。

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蘇天成必須要鞏固皇權。做到令行禁止。

要做到這一點,必須要面對整個的文官集團,要面對一個階層,所以說,這樣的改革,註定不是那麼簡單的。

這裡面的關鍵人物,就是朱由檢。

經過這麼多次的接觸。蘇天成感覺到了,朱由檢不是昏君,更不是那些正史所描寫的暴君,絕非一無是處。至少朱由檢勵精圖治,對自身的要求很是嚴格。

可朱由檢的缺點也是明顯的,那就是在治國才能方面,還是有欠缺的。

一個在深宮裡面長大的年輕人,經歷過魏忠賢和客氏等人的威脅,險些丟掉性命,十六歲的時候就登基了,沒有體察到民間生活,更難以接受到系統的帝王思想的教育,朱由檢本來是沒有機會做皇帝的,他只不過是明熹宗朱由校的弟弟,因爲朱由校的身體不好,在位七年喪命,沒有子嗣,所以得以做皇帝。

用才大志疏來形容朱由檢,還是說得過去的。

但朱由檢很是信任有才能的大臣,這種信任,幾乎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可惜的是,這種信任,換來的結果,並非是他想象的那樣,國家的情況越來越糟糕,時間長了,一個年輕人,難免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難以像開始那樣,無條件的信任大臣了,甚至在處理朝政的時候,有些兒戲的滋味了。

蘇天成默默的做出來貢獻,令朱由檢開始重新審視自身的問題,開始無條件的信任蘇天成,這一次,蘇天成抓住了機會,給予頻臨崩潰的大明王朝,注入了活力,打下一針強心劑,如此的情況下,蘇天成要開始動作了,要開始實施自己的抱負了。

外放的目的,就是避免黨爭,真正的做出來事蹟,依靠着這些功績,慢慢來影響皇帝,慢慢開始實施自身的諸多想法,慢慢的開啓改革的步伐。

條件成熟之後,蘇天成就不會等待了,儘管他只是河南府知府。

在養心殿的交談,朱由檢毫不猶豫的說出來了擔憂,害怕王朝動盪,害怕不能夠控制局勢,害怕文官集團集團起來反抗,害怕士紳富戶不支持了,作爲皇帝,在大臣的面前說出來這些話,也說明朱由檢是真正有些畏懼的。

蘇天成給予了朱由檢最大的信心,他做出來了詳細的分析。

大明王朝的延續,首先在於控制軍隊,其次就是控制經濟命脈,只要握住了這兩個方面,就不用有太多的擔心,讓皇室子弟出來做事情,目的就是分散文官集團的權勢,軍隊是不用擔心的,至少江寧營和大同邊軍是完全支持皇上的,孫承宗控制的五省軍隊,也是效忠皇上的,江寧縣的賦稅,已經初步解決了朝廷銀子不足的問題,這兩個方面,目前都是有依靠的,就不用擔心某些大臣作亂,牽涉到改革的事宜,採用溫和的手段是最好的,關鍵時刻,也不用怕,殺掉幾個人,沒有什麼大不了的。

朱由檢和蘇天成分析了目前的形勢之後,終於做出來了決定,採納蘇天成提出來的建議,給藩王鬆綁,讓他們出來做事情。

討論的過程中,蘇天成也說到了太監的問題。

雖然蘇天成得到了王承恩最大的支持,但是在談到太監問題的時候,也是直言不諱的,蘇天成和其他大臣的認識,有些不同,他不反對皇上賦予太監一定的權力,但關鍵是需要控制太監的權勢,不能夠讓太監爲所欲爲,從一定的程度上來,太監就是皇上的化身,時時刻刻代表皇上表達意願,太監的權力,完全是皇上賦予的,這與文武大臣有所不同。

蘇天成表達了自身的認識,令他沒有想到的是,朱由檢準備叫他來負責啓用藩王或者是藩王子弟進入朝廷做事情的事宜,蘇天成連忙表示了反對。

沒有顧及朱由檢難看的神色,蘇天成再次做出來瞭解釋。

藩王以及藩王的子弟出來做事情,入朝爲官,這是天大的事情,必然會遭遇到強烈的反對,此等的情況下,讓一位德高望重的大臣來主持這樣的事情,才能夠最大限度的壓制反對的聲音,而且,伴隨這件事情的推行,還有一些後續的事情做,有些時候,主持這件事情的大臣,很有可能遭遇到諸多的圍攻,甚至是孤軍奮戰。

蘇天成沒有推卸自身的責任,只要皇上下旨了,自己一定是全力支持,不管遇見什麼樣的情況,都不會畏懼,若是有人反對,甚至是鬧事威脅了,江寧營可不是吃素的。

蘇天成舉薦的人是孫承宗。

至於說主持剿滅流寇的事宜,可以讓鹿善繼負責,這些年以來,鹿善繼一直都是跟隨孫承宗的,已經清楚流寇的習性,也知道如何剿滅流寇了。

朱由檢幾乎沒有思考,就認定了孫承宗。

孫承宗的資歷,在朝廷裡面,幾乎無人可比,本來就是先帝的老師,位列三公,在抗擊韃子和流寇的戰鬥中,都立下了大功勞,而且舉薦和提拔了大量的官員。

孫承宗的年紀大了,已經是七十多歲,繼續在戰場上奔波,顯得不合適了,到京城來,主持藩王以及藩王子弟參政議政的事宜,是很合適的。

當然,孫承宗將會遇見不少的問題,包括朝中大臣的反對,包括各方的質疑,藩王得知了這個消息,一定會想方設法見到孫承宗的,誰都想着能夠安排自己做事情,但實施的初期,必須要謹慎,能夠進入朝廷做事情的藩王以及藩王的子弟,肯定是不多的,至於說藩王子弟參加科舉考試的事情,理所當然。

一切的事宜,討論決定之後,蘇天成再次提出來了要求。

孫承宗大人年紀大了,一個人主持這件事情,有着困難,最好是有幾個助手,蘇天成舉薦劉宗周和黃道周協助孫承宗。

聽到蘇天成提出來這個建議,一直都很嚴肅的朱由檢,露出了舒心的笑容,他豈能不明白,若是孫承宗、劉宗周和黃道周都同意這件事情了,朝廷裡面的諸多大臣,就是想着激烈反對,作用也不大了,孫承宗在文武大臣中間,資歷和影響巨大,劉宗周和黃道周,兩人都是大儒,在學子中間的影響,也是不一般的。

聖旨很快發下去了。

召孫承宗、劉宗周和黃道周進入京城。

當然,他們到了京城,首先見到的不是皇上,而是蘇天成。

第601章 血戰夔州府城(5)第665章 孫承宗的要求第534章 暗線立功第670章 家人的安排第318章 大比武(3)第446章 不容置疑第528章 眼光要長遠第988章 當機立斷第931章 消息泄露第1111章 不能夠遺留問題第91章 周康的態度第922章 臺灣的變故第293章 柳敬亭的能力第91章 周康的態度第411章 不好做的決定第1093章 用人所長第557章 穩定性之重要第998章 分析局勢(1)第436章 誠懇的建議第1174章 倔強的黃得功第600章 血戰夔州府城(4)第158章 籌謀第737章 真正的心服第761章 開埠的時間(1)第988章 當機立斷第614章 剪不斷第784章 重要的決定第413章 羣英會第263章 保定之行第779章 迅雷動作(4)第720章 蘇天成的心思第171章 家裡的學問第1250章 遲來的部署(2)第294章 最大的收穫第328章 雪上加霜第550章 來勢洶洶第217章 範景文的召見第693章 蘇天成的態度第827章 命運的把握第64章 太原府城第657章 壯哉炮兵營第1章 殺良冒功第237章 江寧營的建設第62章 神秘隊伍(1)第290章 特殊的社員第1294章 尊嚴之戰(13)第1250章 遲來的部署(2)第244章 專訪貧困戶第1032章 多鐸的末路第1090章 人才難得第3章 痛下殺手第734章 銀子的來歷和用途第1278章 科舉考試(2)第411章 不好做的決定第276章 暗藏玄機第1123章 內心冰涼第781章 迅雷行動(6)第1236章 敲定細節第36章 如願以償第573章 白桿兵的慘敗(1)第84章 小試牛刀(1)第724章 調整軍官第1108章 天賜良機(2)第964章 草原之殤10第1216章 滄州血戰(10)第1052章 渠清澤的辦法第197章 初步的良性發展軌道(2)第270章 格殺勿論(2)第24章 動口也動手第710章 囑託第100章 殿試第1245章 守住山海關第547章 不能夠推廣第1286章 尊嚴之戰(3)第502章 再一次的說服第715章 心有些涼第600章 血戰夔州府城(4)第434章 後金建國第300章 秦三德的暗示(3)第36章 如願以償第752章 大度第95章 陳於泰和吳偉業第1207章 滄州血戰(1)第593章 鬥智鬥勇第736章 人才難得第887章 濟爾哈朗的選擇(2)第1205章 聯合作戰第128章 上任第492章 宿命論(1)第1055章 不吃乾飯第158章 籌謀第487章 千鈞一髮第551章 辯解第1131章 軟硬兼施第99章 聖眷難測第795章 曾經的一怒爲紅顏(1)第1227章 天津決戰(6)第352章 洪承疇的詫異第398章 燧發槍第1075章 應對辦法(1)
第601章 血戰夔州府城(5)第665章 孫承宗的要求第534章 暗線立功第670章 家人的安排第318章 大比武(3)第446章 不容置疑第528章 眼光要長遠第988章 當機立斷第931章 消息泄露第1111章 不能夠遺留問題第91章 周康的態度第922章 臺灣的變故第293章 柳敬亭的能力第91章 周康的態度第411章 不好做的決定第1093章 用人所長第557章 穩定性之重要第998章 分析局勢(1)第436章 誠懇的建議第1174章 倔強的黃得功第600章 血戰夔州府城(4)第158章 籌謀第737章 真正的心服第761章 開埠的時間(1)第988章 當機立斷第614章 剪不斷第784章 重要的決定第413章 羣英會第263章 保定之行第779章 迅雷動作(4)第720章 蘇天成的心思第171章 家裡的學問第1250章 遲來的部署(2)第294章 最大的收穫第328章 雪上加霜第550章 來勢洶洶第217章 範景文的召見第693章 蘇天成的態度第827章 命運的把握第64章 太原府城第657章 壯哉炮兵營第1章 殺良冒功第237章 江寧營的建設第62章 神秘隊伍(1)第290章 特殊的社員第1294章 尊嚴之戰(13)第1250章 遲來的部署(2)第244章 專訪貧困戶第1032章 多鐸的末路第1090章 人才難得第3章 痛下殺手第734章 銀子的來歷和用途第1278章 科舉考試(2)第411章 不好做的決定第276章 暗藏玄機第1123章 內心冰涼第781章 迅雷行動(6)第1236章 敲定細節第36章 如願以償第573章 白桿兵的慘敗(1)第84章 小試牛刀(1)第724章 調整軍官第1108章 天賜良機(2)第964章 草原之殤10第1216章 滄州血戰(10)第1052章 渠清澤的辦法第197章 初步的良性發展軌道(2)第270章 格殺勿論(2)第24章 動口也動手第710章 囑託第100章 殿試第1245章 守住山海關第547章 不能夠推廣第1286章 尊嚴之戰(3)第502章 再一次的說服第715章 心有些涼第600章 血戰夔州府城(4)第434章 後金建國第300章 秦三德的暗示(3)第36章 如願以償第752章 大度第95章 陳於泰和吳偉業第1207章 滄州血戰(1)第593章 鬥智鬥勇第736章 人才難得第887章 濟爾哈朗的選擇(2)第1205章 聯合作戰第128章 上任第492章 宿命論(1)第1055章 不吃乾飯第158章 籌謀第487章 千鈞一髮第551章 辯解第1131章 軟硬兼施第99章 聖眷難測第795章 曾經的一怒爲紅顏(1)第1227章 天津決戰(6)第352章 洪承疇的詫異第398章 燧發槍第1075章 應對辦法(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