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鐵腕平亂_三 北阪痛殲牛頭兵

三 北阪痛殲牛頭兵

老甘龍第一次感到了不安。

三月頭上,到了約定日期,還沒有甘成的陰符傳回來,甘龍的心頭隱隱跳了幾次。倒不是擔心陰符被人截獲,那東西就是一片竹板上畫了長短不等顏色不同的一些線條,除了約定人自己,任誰也休想看懂。這陰符比陰書更爲隱秘。陰書是“明寫分送,三發一至”,能傳達複雜的秘密命令;陰符則是“暗寫明送,一發抵達”,不怕截獲,但卻只能傳達簡單的信號——成了還是沒成、定了還是沒定等。甘成辦這種秘密要務特別穩妥,老甘龍從來沒想過辦事出了意外,諸如送陰符的人是否病倒中途等,那種意外甘成完全可以想到,而且有辦法克服。甘成的陰符杳無音信,只有一個可能,有人在針鋒相對地和他“對弈”,這件事本身出了意外。

老甘龍專門進宮走了一趟,任何異常也沒有覺察出來。國君嬴駟和他說了半個時辰的話,只是虔誠徵詢世族元老們的“國是高見”。甘龍只含含糊糊地說,世族貴胄們被商鞅害得太慘了,老秦人還是懷念秦國祖制。嬴駟則憂心忡忡地說,商鞅已經死了,事情要慢慢來,欲速則不達,要老太師多多斡旋,不要逼他,等等。末了還說到要晉升趙良爲上大夫,輔助老太師理亂定國,徵詢甘龍意下如何。老甘龍一概地含糊其辭,不置可否。他從這位新君的眼睛裡看到的是無奈,是暗淡,心下長長地噓了一口氣。

按照他的預想,新君嬴駟應當是這樣的,否則,便是他大大地走了眼。

雖然如此,老甘龍還是決定提前發動“穆公定國之變”。這是他定下的事變名號——託穆公之名,引進戎狄,剷除新法,再將“殺戮亂國”的罪名加於戎狄而剿滅之。那時候,秦國就是老秦世族的,誰想推翻祖制都是癡心妄想。老甘龍不圖在秦國攝政,圖的就是光復穆公百里奚的王道大政。本來這件大事須當徐徐圖之,不能輕舉妄動。但是,甘成的陰符失蹤卻使他驀然警覺:目下這國君還在懵懂之中,他若轉而求助變法新派,豈非一切宏圖都要付諸東流?就眼下實力而言,秦國實權還是操在變法派手中,元老們雖然都恢復了爵位,但卻沒有一個人派定實職,縱然趙良要做上大夫是真的,也是遠水解不了近渴。當此之時,只要國君一轉向,一切都會毀於一旦;機會,機會稍縱即逝;沒有機會,老甘龍可以等待;有了機會,片刻的猶豫,也會招致永遠的悔恨。

這日夜裡月黑風高,一輛東方商人的軺車隨着人流駛出了咸陽北門,駛上了北阪松林。片刻之後,一騎駿馬飛出密林,在料峭春風中向北方的大山疾馳而去了。

半月之後,一個驚人的消息傳到咸陽——義渠國大牛首親率十萬大軍殺來了。

甘龍終於鬆了一口氣。義渠國發兵,說明西戎的狂猛騎兵也就要到了。對他來說,要思謀的只是如何引導國君清理逆黨,理順朝局,同時防範戎狄亂兵不要毀滅了咸陽,重蹈鎬京之變的覆轍。老甘龍不再韜晦了,他穿起太師官服,一撥又一撥地接見元老貴胄,秘密部署着一件又一件大事。太師府儼然成了秦國軸心,聲勢比商君府主政時還要顯赫。這次老甘龍沒有進宮,他在等待,相信國君嬴駟會親自到來,敦請他出面定國。他相信,嬴駟一定會來。那時,他的安排將震驚天下——嬴駟將像周文王爲姜尚拉車一樣,親自在脖頸套上馬具拉車,將他甘龍一直拉到咸陽宮門。

然則,三天過去了,嬴駟沒有露面。

這日正午,老甘龍正在與杜摯、趙良、孟西白幾人密商朝中大臣的任免,突然聽得府門一陣沉重急促的腳步聲,接着一聲高宣:“國君君書到——”杜摯趙良等驚訝得面面相覷。老甘龍哼哼冷笑幾聲:“好不曉事,不用理會他。”老甘龍號稱大儒,此刻說出這等有違禮法的話來,座中人人變色。正在此時,庭院中使者已經在徑自高聲宣讀君書:“大秦國君書:凡秦國臣工,聞書立即前往咸陽北阪,以壯我軍聲威。違書不前者,即行拘拿!”

“要我等觀戰?去不去?”杜摯輕聲問。

“義渠大兵到了?當真快捷!”趙良顯然很興奮。

孟西白三人陰沉着臉不說話,似乎心事重重。甘龍霍然站起,走到廊柱下對使者冷冰冰道:“回去,我等自然要去壯威。”

不想使者也冷冰冰回答:“不行。老太師必須立即登車。”又高聲向廳中喊道:“裡邊尚有何人?立即前往北阪,否則一體拘拿!”杜摯等人聞言出來,看看使者身後刀矛明亮威風凜凜的一隊甲士,甚話也沒說,便出門上馬向北阪去了。

甘龍思忖片刻,覺得事有異常,但一想到義渠有十萬兵馬,秦國充其量也就五萬多兵馬,心中頓時踏實,冷笑着登上軺車出了北門。老甘龍相信,塵埃落定之時,便是他與嬴駟算總賬的日子,一時屈辱何須計較。

咸陽北阪的陣勢,貴胄元老們做夢也想不到。

北阪,是咸陽北門外的一道山塬,也是渭水平原北邊的第一道塄坎。從咸陽北門出來,一道十里長坡上到了塬頂,便是一馬平川赫赫有名的咸陽北阪。其時,渭水還沒有被引上北阪,塬頂除了一大片松林,便是莽蒼蒼平展展的林木荒原。義渠國兵馬從涇水河谷南來,北阪是攻取咸陽的必經之路。秦軍迎擊的地點,也正是選在這裡。

嬴駟接到樗裡疾的快馬陰書,心中底定,對義渠的叛亂決意採取根除後患的殲滅戰。

還在商君赴刑之前,對世族勢力高度警覺的嬴駟,就已經通過堂妹嬴華,在各個元老重臣的府邸佈下了秘密查勘的眼線。去年冬天,他接到密報——甘龍的長子甘成與杜摯的長子杜通秘密北上,意圖不明。嬴駟很是敏銳,立即察覺到這是

世族元老要借用戎狄力量,逼迫自己廢除新法復辟舊制。嬴駟沒有急於行動,他在等待一個合適的時機。在樗裡疾的西路出使沒有分曉之前,對咸陽貴胄與義渠國,無論如何也不能有任何動作。按照嬴駟的推測,隴西戎狄安定之後,咸陽世族可能改弦易轍,義渠國也一定會偃伏下來,那時候要引誘義渠出兵從而根除後患,還真得頗費周折。反覆權衡,嬴駟決定對隴西戎狄懾服的消息秘而不宣,看看咸陽貴胄與義渠大牛首如何作爲。能誘發他們出動更好,誘發不成,再圖分而治之。

沒有想到,義渠竟舉族出動,十萬大軍向咸陽壓來!

義渠發兵,意味着咸陽世族沒有將嬴駟放在眼裡,要將他這個國君撇在一邊,要直接摧毀秦國新法了。那些老東西想的是,只要殺死變法派大臣,宣佈恢復穆公祖制,新國君還不是他們鞭下的陀螺?想到這裡,嬴駟一陣冷笑,在他看來,這恰恰是一舉廓清朝局國政的大好機會,也是自己露出真面目贏得秦國民心的大好機會。此中關鍵,在於一舉殲滅義渠國的牛頭兵。嬴駟沒有帶兵打仗的經歷,說到軍事上,自然要倚重伯父嬴虔、國尉車英甚至還得加上將軍出身的上大夫景監。但嬴駟想得更多更遠,他要在處置這場特殊動亂中培植更年輕的真正屬於自己一代的才具之士,在國事板蕩中聚集未來的骨幹力量。樗裡疾、司馬錯是商君生前特意推薦的兩個文武人才,一定要教他們在這場板蕩中顯出本色,能則大用,不能則早早棄之。嬴駟雖然相信商君的眼光,但還是要親自考量一番。畢竟,許多才具之士在風浪之中也有把持不定處。譬如趙良,也算是大名赫赫的稷下名士了,不也在風浪中不倫不類,被朝野嗤之以鼻麼?自古以來,才具卓絕而又風骨凜然者,畢竟鳳毛麟角。秦國所需要的,嬴駟所需要的,正是這種才具風骨之士,而不是趙良那種學問滿腹卻入缸必染的“名士”。唯其如此,嬴駟對樗裡疾在商於的特立獨行,內心很是讚賞;不過他不能公然褒獎,只能佯裝不知罷了。目下,樗裡疾秘密出使隴西已經大獲成功,證實了樗裡疾確實是一個堪當大任的能臣。那司馬錯如何?一個出色的將帥,在當今天下可是第一等珍寶。

嬴駟大大破例,派出快馬特使,急召函谷關守將司馬錯星夜趕赴咸陽。

君臣五人會商時,嬴虔滿臉殺氣,申明必須一戰徹底消滅義渠,不留任何後患。至於如何打,他教國尉車英與上大夫景監說話。車英與景監都是謹慎周密的老臣,提出集中秦國五萬新軍,在涇水谷口伏擊義渠的萬全方略。最後,嬴駟看了看剛剛三十歲出頭的司馬錯,道:“司馬將軍以爲如何?”

此時的司馬錯,只是一個函谷關守將,按軍中序列,只算得一箇中級將軍。面前除了國君,都是秦國軍中的老一代名將,在尋常人看來,這裡根本沒有他說話的資格。可是,見國君垂詢,司馬錯一語驚人:“君上,司馬錯請兵兩萬,一戰痛殲義渠兵。”語氣卻平靜得出奇。一語既出,舉座驚訝。嬴虔沉聲斥責:“司馬錯,你與戎狄打過仗麼,兒戲一般。”車英倒是笑了笑:“司馬錯素來不是輕狂之輩,請君上、太傅聽聽他如何籌劃。”

“君上,司馬錯以爲,國尉與上大夫之見,雖則萬全,卻失之遲緩。秦國新軍分駐西部散關,中部藍田、灞水,東部函谷關三處。全部集中到涇水谷口,至少得十日,定然貽誤戰機。其二,義渠所謂十萬大軍,乃舉族出動,徒有其表。真正的兵卒,也就兩萬左右。以我新軍戰力,藍田兩萬步騎足以痛殲,無須大動干戈。”

“決戰地點?”嬴駟目光炯炯。

“咸陽北阪。最利於騎兵馳騁。”

“何時?”

“三日之後。義渠兵正好抵達。”

“好!”嬴駟沒有絲毫猶豫,立即拍案定奪,“晉升司馬錯爲前軍主將,率兩萬新軍,迎戰義渠!”

嬴駟並沒有將北阪之戰當成一場尋常的戰爭,儘管從實力對比與戰國傳統來說,這確實是一場平淡的小仗。但在嬴駟眼裡,這場北阪之戰卻是大大的不同尋常,根本處便在於它的震懾力與旗幟性。正因爲如此,嬴駟不但率領全體官員親臨戰場,形同國君親征,而且強令所有貴胄元老必須到北阪觀戰。

當老甘龍來到北阪時,被一名全身甲冑的宮廷內侍領到了靠近松林的一面山坡上。這面山坡正好向北,滿滿站着一大片鬚髮花白的貴胄元老,人人都陰沉着臉悄無聲息。見甘龍來了,太廟令杜摯悄悄擠過來低聲道:“老太師你看,王駕親征。”老甘龍冷笑一聲:“打完了再說。”手搭涼棚,眯起了老眼向山塬瞭望。

時當初夏,廣闊的北阪山青草綠。秦軍兩萬已經列好了陣勢——中央是五千步兵列成的一個向內凹陷的弧形壁壘,當先的一道鐵灰色盾牌,就像是一道弧形鐵牆,在正午的太陽下閃爍着一片凜凜青光。弧形大陣的邊緣,立着一面高約三丈的“秦”字大纛旗,旗下一架高高的雲車,車上站着黑色斗篷的司馬錯;東邊西邊,各是兩個五千騎兵列成的巨大的黑色方陣;步兵的弧形陣地之後,整肅排列着一百輛戰車和一百面牛皮大鼓,戰車上站着的卻不是車戰將士,而是嬴駟率領的朝中官員;戰車之後,卻只有一隊全副戎裝的內侍兵卒,竟沒有任何護衛大軍。

“膽子忒大!”當過戎右將軍的西乞弧低聲道,“一萬五對十萬?匪夷所思!”

“看看那邊,”曾經是車兵將領的白縉指着那列戰車笑道,“不要護衛大軍,五千步兵能擋住幾萬牛頭兵衝擊?有熱鬧看。”

只有不懂打仗的老甘龍臉色鐵青,一言不發。他覺得,今日這陣勢很是怪異。秦國新軍至少五萬,連同老軍加緊急徵召,湊集十萬

大軍不是難事,爲何今日只擺出了一萬五千新軍?有埋伏麼?還是去抄義渠國老窩了?大牛首啊大牛首,你可不能大意也……

正在思忖間,突聞北方沉雷滾動連綿不絕,須臾之間,那道遠遠的青色山樑上煙塵大起,一道黑線在煙塵下隱隱展開。隨着滾滾沉雷的逼近,煙塵變成了瀰漫的烏雲,將正午的太陽也遮蓋了。煙塵下的那道黑線越來越粗,終於變成了漫山遍野的人潮與山呼海嘯般的狂野吼叫。遠遠望去,遍野都是牛頭人身,遍野都是彎刀閃亮。當先的一大片野牛狂奔着,絲毫不比戰馬的速度遜色。野牛身上的騎士,也都頂着牛頭,赤膊揮舞着彎刀,一片狂野吶喊。大片的野牛後邊,一面血紅色的大纛旗在風中舒捲,隱隱可見旗面的牛頭和旗下的車隊、馱隊與大片紅衣赤膊的長髮女人;東西兩翼,則是漫無邊際的牛頭步兵,他們縱躍跳躥吶喊呼叫,彷彿無數的山猴,其快捷不比當先的野牛陣落後多少;最後邊,則是潮水般的“農獵兵”,他們扛着斧頭、鐵耒、鋤頭、柴刀、木棍等各式各樣的兵器,趕着馬車(牛神是不能拉車的),呼嘯吶喊,追趕着前邊的大軍,將無邊的原野淹沒得昏黃。

南面的秦軍大陣靜如山嶽,肅殺無聲,唯聞戰旗的獵獵風動。

堪堪將近兩箭之地,只聽義渠大纛旗下一聲大吼:“牛神在上,停——”轟轟隆隆的牛羣竟在驟然間放慢了狂野的奔馳,涌動磨蹭到大約一箭之地,緩緩停了下來。前方的野牛騎士陣轟隆分開,中間擁出了那面大纛旗和騎在一頭怪牛身上的大牛首,花白的長髮散亂地披在肩上,手中一柄鋥亮閃光的長大銅刀揚起,突然沙啞地大笑起來:“嗨——我說老秦,就你這一疙瘩兵娃子,想擋住牛神財路麼?啊——”

“敢問大牛首——”一個聲音從高高的雲車傳來,分明還帶着笑意,“你的牛頭兵,列好陣勢了麼?”

大牛首驚訝地擡頭望去:“你是誰?要和牛神比試陣法?牛神打仗,只說殺法!”

“我,只是秦軍一員偏將而已。”雲車上的將軍高聲道,“和你比陣,你這牛頭兵配麼?大牛首聽仔細了:大秦國君在此,義渠投降,遷入關中,還來得及。否則,我這萬餘秦軍就與你野戰一場,只比殺法!”

“啊哈哈哈哈哈!”大牛首仰天大笑,“遷入關中?嬴駟碎崽子想得美!牛神偏要殺光秦人,報我義渠血海深仇!”說完大銅刀一舉,“牛神在上——兵娃子殺啊——”“嗚嗚嗚”的牛角號聲淒厲地四面吹起,轟轟隆隆的野牛與漫山遍野的牛頭人身兵吶喊着潮水般漫卷而來。

司馬錯在雲車上看得分外清楚,令旗一劈,一百面牛皮大鼓雷鳴般響起。中央的步兵大陣巋然不動,待野牛陣衝到五六十步的半箭之地,一片尖厲的號角響遏行雲。鐵盾後的弓弩手“刷”地站起,長箭如暴雨般射向野牛兵。秦軍步兵弓弩,都是特備的專門射穿皮革甲冑的長鏃箭,野牛目標極大,箭箭沒有虛發,野牛陣頓時“哞哞”慘吼,不是轟隆倒地,便是瘋狂回躥。秦軍射手訓練有素,每千人一個大弧形,共是五層,一層射出立即蹲身,後排續射,如此波浪起伏般銜接得毫髮無差,長箭暴雨般澆了過去。野牛陣被持續密集的箭雨始終逼在一箭之外,嗷嗷狂叫着硬是無法靠近。片刻之間,五六千頭的野牛陣大亂起來,自相踐踏,向四面山野瘋狂奔竄。

在強弩擋住野牛陣的同時,司馬錯兩面令旗同時東西一劈,第二通戰鼓再起。東西原野上,兩個騎兵大三角呼嘯殺出,卷向野牛陣後面的牛頭步兵。這是司馬錯謀劃的特殊戰法——強弓對野牛,鐵甲騎士對步兵。義渠國狂妄驕橫,仗恃的就是他們那防無可防的幾千頭野牛,戰馬騎士與野牛兵正面衝鋒對陣,驟然間還真是難分高下。一顛倒就大不一樣,野牛陣在秦國銳士的連排步兵弩面前毫無衝擊能力,散漫成習的牛頭步兵則根本不懂“結陣抗騎”的戰法,只是狂呼亂吼盲目拼殺,一時間分明成了秦軍鐵騎的劈殺活人靶。堪堪半個時辰,一兩萬牛頭步兵銳減大半,吼叫着向來路逃去。

此時,司馬錯一擺令旗,身邊三丈高的大纛旗大幅度地東西擺動。隨着大纛旗擺動,北方山塬後突然冒出一線散開隊形的黑色鐵騎,倏忽之間線形擴展,就像無邊的烏雲從天邊向義渠牛頭兵與最後的農獵兵壓來。南面的步兵大陣也發動起來,丟下弓弩,操起與人等高的鐵盾與厚背大刀,隨着戰鼓的隆隆節奏,如黑色城牆般向義渠兵壓了過去。南北夾擊,中間又有一萬鐵騎猛烈砍殺,義渠部族的“十萬大軍”眼看就要被徹底埋葬了。

這時,戰車上一直不動聲色的嬴駟卻突然向雲車上的司馬錯連連擺手。司馬錯似乎明白國君的用意,立即下令,大纛旗緩緩擺動,十面巨大的銅鑼也“嘡——嘡——”地響了起來。這是軍法上的“鳴金收兵”。片刻之間,北阪原野上的秦軍停止了衝鋒廝殺,緩緩撤向戰場邊緣。

突然,百輛戰車旁一騎飛出,黑色戰馬黑色斗篷,宛如一道黑色閃電,直插義渠大纛旗而去。遙遙可見騎士頭上的銅面具與手中彎月形的長劍閃爍生光,瞬息之間逼近了那面牛頭大纛旗。千軍萬馬驟然愣怔,誰竟敢違抗軍令獨騎衝殺?未待四野軍兵與秦國君臣緩過神來,便聽義渠人海中一聲蒼老的慘嚎,黑色閃電又飛了回來,手中提着一顆血淋淋的白髮人頭!

嬴駟沉重地嘆息了一聲:“公伯何其魯莽也!”

銅面具騎士提着血淋淋的白髮人頭,飛馬繞着戰場高呼:“義渠大牛首,被俺嬴虔殺了!這就是找秦人復仇的下場!義渠不降,全部殺光!說!降也不降?”

沒有任何人號令,義渠人漫山遍野地跪倒哭喊:“義渠降了——降了——”

(本章完)

第十二章 士相崢嶸_三 趙瑟秦盆 藺相如盡顯膽識名將_蒙恬第十章 胡服風暴_五 林胡騎術震驚了趙雍戰國七雄_趙國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七 神醫扁鵲對秦孝公的奇特診斷第五章 情變橫生_四 法度精嚴兮 萬綠家邦第十章 張儀風雲_二 六國聯軍的統帥部第三章 西出鎩羽_一 新人新謀棄霸統第三章 西出鎩羽_五 命乖車生禍第五章 冬戰河內_二 咸陽宮夤夜決策《大秦帝國》·史源_第五部 《鐵血文明》名將_樂毅第九章 分治亡楚_三 項燕良將老謀 運籌舉步維艱第七章 流火迷離_一 太廟勒石 捶拊以鞭王族第八章 幽燕雷霆_二 冰天雪地的遼東軍營第十章 蒹葭蒼蒼_五 灑滿陽光的新都工地第三章 乾坤合同_六 以戰示形 秦軍偏師兩敗於李牧大事年表第十三章 最後風暴_三 英雄之心 恩怨難曲第六章 子楚還國_四 峽谷叢林的蒙面馬隊第二章 國恥昭昭_六 逢澤獵場中陰謀與財富較量第七章 迂政亡燕_二 束手無策的燕國釀出了一則奇計第八章 風雨如晦_四 繁難國葬 學問騰挪戰國七雄_趙國第六章 秦軍悲歌_五 各具內憂 章邯刑徒軍與王離九原軍第九章 分治亡楚_三 項燕良將老謀 運籌舉步維艱第八章 風雨如晦_四 繁難國葬 學問騰挪大秦帝國第六部下卷第二章 商旅大士_三 天計寓三傑聚酒第十章 偏安亡齊_五 鬆耶柏耶 住建共者客耶祭秦論 原生文明的永恆光焰——秦亡兩千二百十五年祭_三 歷史煙霧的久遠彌散第十章 蒹葭蒼蒼_六 大峽谷裡的神秘新軍第十四章 冰炭同器_三 蒙面來客與神秘預言第九章 孤城血卜_一 古老鐵籠保全了田氏部族第九章 孤城血卜_二 塵封的兵器庫隆隆打開第三章 殺戮風暴_四 三公九卿盡零落 李斯想哭都沒有眼淚了第四章 秦國求賢令_六 申不害要和衛鞅較量變法第十章 胡服風暴_二 趙奢豪言 險狹鬥穴勇者勝第三章 西出鎩羽_四 雄心說長策經典大戰_河西之戰出版說明第十一 章仲父當國_二 卑劣老伎在腐朽國度生出了驚人成效名將_李牧第九章 霹靂手段_三 墨家論政臺一波三折第二章 艱危咸陽_一 修我戈矛 與子同仇諸子百家_兵家第十四章 冰炭同器_六 商君府來了名士說客第七章 興亡縱橫_一 燕山氣象 赫然大邦第三章 西出鎩羽_二 關西有大都第十三章 鐵血板蕩_一 陰山草原的黑色風暴第十三章 遠交近攻_四 遠交近攻展鋒芒第九章 分治亡楚_五 三日三夜不頓舍 項燕大勝秦軍大秦帝國第六部《帝國烽煙》第六章 滔滔江漢_一 碧水風雪雲夢澤第九章 分治亡楚_三 項燕良將老謀 運籌舉步維艱諸子百家_縱橫家第四章 咸陽初動_四 碧潭廢墟的隱居夫人第九章 分治亡楚_四 安陵事件 唐且不辱使命第六章 櫟陽潮生_五 政事堂發生了尖銳對立第一章 無妄九鼎_一 奇兵破宜陽 千夫長嶄露頭角第七章 瓦釜雷鳴_一 左庶長開府震動朝野第四章 咸陽初動_三 奇策考校 太子府一團亂麻第四章 風雲三才_五 清一色的少壯將士使秦國大軍煥然一新第十一章 天算六國_二 魏惠王君臣雄心陡長第三章 乾坤合同_六 以戰示形 秦軍偏師兩敗於李牧第五章 情變橫生_一 弭兵論戰 嬴子楚聲名鵲起第八章 幽燕雷霆_三 輕銳勁健的燕國新軍第三章 安邑風雲_一 洞香春衆口紛紜說魏國第五章 冬戰河內_三 商旅孫吳密定策第八章 失才亡魏_二 輕兵襲北楚 機變平韓亂第五章 衛鞅入秦_二 衛鞅韜晦斡旋艱難脫身第八章 連橫奇對_五 合縱陣腳在楚國鬆動第三章 安邑風雲_五 奇人名士 洞香春波詭雲譎第三章 安邑風雲_二 薦賢殺賢公叔痤憂憤而死第二章 國恥昭昭_一 金令箭使者飛馳櫟陽第三章 乾坤合同_六 以戰示形 秦軍偏師兩敗於李牧大秦帝國第五部《鐵血文明》第九章 分治亡楚_九 固楚亡楚皆分治 不亦悲哉第十章 合縱回光_四 趙國的最後名將與最後邊兵第十章 張儀風雲_四 大才機變修魏齊名將_李牧第八章 政俠發難_五 墨家劍士受到了意外襲擊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五 秋風山莊兩情長第二章 大決涇水_六 松林蒼蒼 老秦人的血手染紅了一座座刻石第四章 風雲三才_一 尉繚入秦 夜見嬴政第五章 術治亡韓_一 幽暗廟堂的最後一絲光亮第六章 子楚還國_三 佳人歸來兮 春不可以殘大秦帝國第四部中卷第十章 張儀風雲_三 河外大戰 張儀偏師襲敖倉第七章 迂政亡燕_五 易水之西 戰雲再度密佈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五 信人奮士 爍爍其華第一章 鐵腕平亂_四 咸陽老世族的最後時刻第八章 幽燕雷霆_六 軍前謀國君臣心第十一章 文明雷電_四 呂氏衆封建說再起 帝國朝野爭鳴天下治式第十一 章仲父當國_二 卑劣老伎在腐朽國度生出了驚人成效第七章 迂政亡燕_八 迂闊之政 固守王道傳統的悲劇第十四章 對峙上黨_一 天險上黨地第十一章 天算六國_二 魏惠王君臣雄心陡長第十四章 大帝流火_八 七月流火 大帝隕落第九章 縱橫初局_一 燕山幽谷 維風及雨
第十二章 士相崢嶸_三 趙瑟秦盆 藺相如盡顯膽識名將_蒙恬第十章 胡服風暴_五 林胡騎術震驚了趙雍戰國七雄_趙國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七 神醫扁鵲對秦孝公的奇特診斷第五章 情變橫生_四 法度精嚴兮 萬綠家邦第十章 張儀風雲_二 六國聯軍的統帥部第三章 西出鎩羽_一 新人新謀棄霸統第三章 西出鎩羽_五 命乖車生禍第五章 冬戰河內_二 咸陽宮夤夜決策《大秦帝國》·史源_第五部 《鐵血文明》名將_樂毅第九章 分治亡楚_三 項燕良將老謀 運籌舉步維艱第七章 流火迷離_一 太廟勒石 捶拊以鞭王族第八章 幽燕雷霆_二 冰天雪地的遼東軍營第十章 蒹葭蒼蒼_五 灑滿陽光的新都工地第三章 乾坤合同_六 以戰示形 秦軍偏師兩敗於李牧大事年表第十三章 最後風暴_三 英雄之心 恩怨難曲第六章 子楚還國_四 峽谷叢林的蒙面馬隊第二章 國恥昭昭_六 逢澤獵場中陰謀與財富較量第七章 迂政亡燕_二 束手無策的燕國釀出了一則奇計第八章 風雨如晦_四 繁難國葬 學問騰挪戰國七雄_趙國第六章 秦軍悲歌_五 各具內憂 章邯刑徒軍與王離九原軍第九章 分治亡楚_三 項燕良將老謀 運籌舉步維艱第八章 風雨如晦_四 繁難國葬 學問騰挪大秦帝國第六部下卷第二章 商旅大士_三 天計寓三傑聚酒第十章 偏安亡齊_五 鬆耶柏耶 住建共者客耶祭秦論 原生文明的永恆光焰——秦亡兩千二百十五年祭_三 歷史煙霧的久遠彌散第十章 蒹葭蒼蒼_六 大峽谷裡的神秘新軍第十四章 冰炭同器_三 蒙面來客與神秘預言第九章 孤城血卜_一 古老鐵籠保全了田氏部族第九章 孤城血卜_二 塵封的兵器庫隆隆打開第三章 殺戮風暴_四 三公九卿盡零落 李斯想哭都沒有眼淚了第四章 秦國求賢令_六 申不害要和衛鞅較量變法第十章 胡服風暴_二 趙奢豪言 險狹鬥穴勇者勝第三章 西出鎩羽_四 雄心說長策經典大戰_河西之戰出版說明第十一 章仲父當國_二 卑劣老伎在腐朽國度生出了驚人成效名將_李牧第九章 霹靂手段_三 墨家論政臺一波三折第二章 艱危咸陽_一 修我戈矛 與子同仇諸子百家_兵家第十四章 冰炭同器_六 商君府來了名士說客第七章 興亡縱橫_一 燕山氣象 赫然大邦第三章 西出鎩羽_二 關西有大都第十三章 鐵血板蕩_一 陰山草原的黑色風暴第十三章 遠交近攻_四 遠交近攻展鋒芒第九章 分治亡楚_五 三日三夜不頓舍 項燕大勝秦軍大秦帝國第六部《帝國烽煙》第六章 滔滔江漢_一 碧水風雪雲夢澤第九章 分治亡楚_三 項燕良將老謀 運籌舉步維艱諸子百家_縱橫家第四章 咸陽初動_四 碧潭廢墟的隱居夫人第九章 分治亡楚_四 安陵事件 唐且不辱使命第六章 櫟陽潮生_五 政事堂發生了尖銳對立第一章 無妄九鼎_一 奇兵破宜陽 千夫長嶄露頭角第七章 瓦釜雷鳴_一 左庶長開府震動朝野第四章 咸陽初動_三 奇策考校 太子府一團亂麻第四章 風雲三才_五 清一色的少壯將士使秦國大軍煥然一新第十一章 天算六國_二 魏惠王君臣雄心陡長第三章 乾坤合同_六 以戰示形 秦軍偏師兩敗於李牧第五章 情變橫生_一 弭兵論戰 嬴子楚聲名鵲起第八章 幽燕雷霆_三 輕銳勁健的燕國新軍第三章 安邑風雲_一 洞香春衆口紛紜說魏國第五章 冬戰河內_三 商旅孫吳密定策第八章 失才亡魏_二 輕兵襲北楚 機變平韓亂第五章 衛鞅入秦_二 衛鞅韜晦斡旋艱難脫身第八章 連橫奇對_五 合縱陣腳在楚國鬆動第三章 安邑風雲_五 奇人名士 洞香春波詭雲譎第三章 安邑風雲_二 薦賢殺賢公叔痤憂憤而死第二章 國恥昭昭_一 金令箭使者飛馳櫟陽第三章 乾坤合同_六 以戰示形 秦軍偏師兩敗於李牧大秦帝國第五部《鐵血文明》第九章 分治亡楚_九 固楚亡楚皆分治 不亦悲哉第十章 合縱回光_四 趙國的最後名將與最後邊兵第十章 張儀風雲_四 大才機變修魏齊名將_李牧第八章 政俠發難_五 墨家劍士受到了意外襲擊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五 秋風山莊兩情長第二章 大決涇水_六 松林蒼蒼 老秦人的血手染紅了一座座刻石第四章 風雲三才_一 尉繚入秦 夜見嬴政第五章 術治亡韓_一 幽暗廟堂的最後一絲光亮第六章 子楚還國_三 佳人歸來兮 春不可以殘大秦帝國第四部中卷第十章 張儀風雲_三 河外大戰 張儀偏師襲敖倉第七章 迂政亡燕_五 易水之西 戰雲再度密佈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五 信人奮士 爍爍其華第一章 鐵腕平亂_四 咸陽老世族的最後時刻第八章 幽燕雷霆_六 軍前謀國君臣心第十一章 文明雷電_四 呂氏衆封建說再起 帝國朝野爭鳴天下治式第十一 章仲父當國_二 卑劣老伎在腐朽國度生出了驚人成效第七章 迂政亡燕_八 迂闊之政 固守王道傳統的悲劇第十四章 對峙上黨_一 天險上黨地第十一章 天算六國_二 魏惠王君臣雄心陡長第十四章 大帝流火_八 七月流火 大帝隕落第九章 縱橫初局_一 燕山幽谷 維風及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