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東方龍蛇_一 邦有媛兮 不讓鬚眉

一 邦有媛兮 不讓鬚眉

秦武王的葬禮完畢,咸陽剛剛鬆了一口氣,旋即又緊張起來。

這次是甘茂與魏冄起了摩擦,先是小別扭,接着起了衝突,相互都堅持着要罷黜對方。嬴稷剛剛即位,兩眼一抹黑,夾在中間不知如何是好,索性閉門不出以靜制動,只是等羋王妃回來。

說起來,這次是因了秦武王的葬禮。秦武王年輕暴亡,一切都沒有預先謀劃,甘茂與魏冄便在諸多細節上有了歧見。甘茂主張按照最隆重禮儀安葬秦武王,朝野舉哀一月,行國葬大禮。魏冄則認爲秦孝公秦惠王尚且無此等鋪排,秦武王無功暴死,咸陽舉葬足矣,不當擾民一月。兩人當殿爭辯,大臣們個個騎牆,唯獨咸陽令白山支持了魏冄,甘茂只有無奈讓步。接着爲安葬墓地又起爭端。秦國君主向來安葬在雍城老墓園,老秦人稱爲“雍州國公陵園”。自秦孝公開始,秦惠王隨同,都葬在了咸陽北阪的松林塬,莽莽蒼蒼,氣象自然比雍州陵園大爲宏闊。秦國朝野也都將咸陽秦陵看做秦國大功君主的墓地。甘茂感念秦武王知遇大恩,一力主張將秦武王安葬在咸陽北阪。也是心裡有氣,甘茂不與魏冄商議,便用大印發下丞相書令:咸陽北阪即時動工興建陵園,限旬日完工。修建陵墓要咸陽令徵發勞役,白山覺得工程太大期限又太緊,便來找魏冄商議。魏冄秉性剛烈,一聽怒火上衝,對白山說一聲:“此事你莫再管!”便帶着嬴顯來丞相府找甘茂理論。

兩人在丞相府國事堂吵得面紅耳赤。魏冄說,雍州有現成一座陵園,何須再勞民傷財?甘茂說,公墓在雍州,王墓在咸陽,不能亂了國家法度。魏冄說,秦法無私,嬴蕩誤國無功,當回到祖宗面前自省,不當在咸陽陵園充數。甘茂揶揄冷笑說,若不是嬴蕩無功,你魏冄豈有今日?此話一出,連新君嬴稷也隱隱包了進來,旁邊的嬴顯也漲紅了臉。魏冄勃然大怒高聲吼道,天下爲公,唯有才德者居之;大臣不思國家艱難,只在王宮做工夫,枉爲名士也!於是兩人各不相讓,相互譏刺,各自黑着臉拂袖而去。甘茂深悔自己當初不慎,將一個狂妄不知感恩的霸道小人引進了朝堂,於是連夜上書嬴稷,堅執請求罷黜魏冄的櫟陽令之職,否則“臣將歸隱林泉”。魏冄也是無法平息怒火,同樣連夜上書嬴稷,堅請罷黜甘茂此等“不知理國,唯知鑽營之誤國奸佞”!

這番波浪一起,給本來動盪不寧的咸陽更添了幾分亂象。朝臣惶惶,無人敢於主事。嬴稷無奈,夜訪樗裡疾求教。這個老丞相畢竟睿智,聽完嬴稷一番敘說,點着手杖嘿嘿笑道:“做事,魏冄在理;做人,甘茂在理。老臣敢問我王:此番即位,做事第一,做人第一?”嬴稷板着臉道:“老秦規矩,幾曾做人第一了?”樗裡疾目光大亮,篤篤點杖道:“既如此,沒有解不開的死結。我王明日朝會便是。”

次日朝會,嬴稷申明只決一事——先王如何安葬?餘事一概不論。甘茂魏冄各自慷慨陳情,殿堂又是一時沉默。此時,樗裡疾帶着一班白頭元老上殿,異口同聲地請求將秦武王安葬回雍州陵園。樗裡疾沒有嘿嘿一聲,點着手杖黑着臉道:“武王在位兩年餘,丟棄連橫,不修國政,仗恃一己武勇而無端樹敵於天下,一朝暴亡,正見天道昭昭。若得配享孝公、惠王之側,獎功罰過之秦法何在?老臣一言,我王定奪。”這番話一出口,舉殿肅然無聲。甘茂尷尬得無從反駁,一怒之下,拂袖去了。

安葬難題解決了,急需整肅的朝政卻是誰也不敢下手。嬴稷又求教於樗裡疾,老丞相又嘿嘿一笑:“急不得,急不得,沒有殺伐決斷之力,還是等等再說。”嬴稷雖是聰明睿智,但想到這些權臣在朝野都是盤根錯節,不得死士襄助如何能去觸動?嘆息之下,索性深居簡出了。

此時,羋王妃回到了咸陽。

旬日之間,羋王妃的小小寢宮門庭若市。先是甘茂捷足先登,單獨與羋王妃會談了整整一個白天。接着是魏冄,又與羋王妃整整說了一個通宵。沒得休憩片刻,羋戎、嬴顯又相繼前來密談,直到暮色降臨。夜來正要歇息,又是白頭元老們三三兩兩地前來拜謁,一則探望這位多年不見的昔日王妃今日太后,二則便是漫無邊際的絮叨。偏羋王妃絲毫不見疲態,來一撥應酬一撥,笑臉春風人人滿意。如此三五日一過,又是昔日的老宮女老內侍們見縫插針絡繹來見,人人都要說一番思念之情,都請求再回到太后身邊。羋王妃好耐心,對這些下人分外在心,一一接見撫慰,多少都要賞賜一些物事,能留則留,不能留便安插到宮中作坊做個小頭目,又是皆大歡喜。與此同時,元老大臣們的妻妾也一茬一茬地來了。這些妻妾們不言國事,帶着各色珍貴禮物,帶着年少的兒子女兒,有親情的敘親情,無親情的訴說仰慕之心,熙熙攘攘絮絮叨叨,羋王妃照樣一團和氣,人人皆大歡喜。

嬴稷自然是天天要來拜望母親,可每次來都逢母親與人說話,不是密談,便是賓客滿堂,白日如此,夜晚如此。旬日之間,嬴稷竟沒有和母親坐下來說一句話。好容易插得一個空兒,母親卻打了個長長的哈欠,剛剛看得嬴稷一眼,便伏在座案上睡了過去。嬴稷大是生氣,下令楚姑守在寢宮門口,不許任何人晉見太后。說也奇怪,楚姑提着吳鉤往宮門一站,三日之中竟無一人求見,與前些日的熱鬧相比,幾是門可羅雀。羋王妃也是不可思議,三日大睡,不吃不喝,直到第四日方纔醒來。

“母親如此拘泥於俗禮酬酢,委實令人不解。”嬴稷實在忍不住,第一次對母親生了氣。

“你何時能解,也就成人了。”羋王妃沒有生氣,微笑地看着兒子,徑自梳攏着長長的黑髮,“還有幾個人沒有來過,得我去看望了。”

“還有人沒來過?”嬴稷不禁驚訝了,“人流如梭,門庭若市,還有誰沒來?”

“老丞相樗裡疾、咸陽令白山、前軍主將白起。曉得了?”

嬴稷笑道:“樗裡疾是老疾不便出門,白山是不想湊熱鬧,白起剛剛迎接母親回來,來不來有甚要緊?母親倒是計較。”

羋王妃看了兒子一眼:“你懂個甚來?好好學着點兒。這三個人才是柱石,一個是元老魁首,兩個是大軍司命,若是白氏生變,你那兵符也不值幾兩!”

嬴稷不以爲然道:“此次大事由舅公執掌運籌,丞相兼領上將軍甘茂鎮守咸陽,此兩人才是柱石。”

“稷啊,不能勘透人事者,何以爲君?”羋王妃嘆息了一聲,“你舅公魏冄才具宏闊,但秉性剛烈,霸氣太過,可靖難平亂,可治國理民,卻不可長期秉政。甘茂者,志大才疏,機變有餘而心胸狹隘,分明無兵家之才,卻領受上將軍要職,看似權兼將相,實則一權難行。否則,他何以要將這場功勞拱手送於你舅公?這便是他的虛榮處,既無根基,又無大才,卻總想在權衡折衝間建功立業。此等人物可維持朝局,不可開拓大功。嬴蕩以甘茂爲柱石,下場如何?你又視甘茂爲柱石,想重蹈覆轍麼?想落萬世罵名麼?”

嬴稷驚訝了。在他的心目中,母親從來只是個智慧賢良心志堅韌的女人而已。爲了兒子的安危,母親可以驚人的耐心在燕國周旋。然則,那是母親的護犢之情,嬴稷從來沒有將這些作爲往才能方面去想,甚至本能地覺得,一個好母親該當如此。母親極少談論國事,更沒有過條分縷析地臧否過人物朝政,反而是對嬴稷在艱難的人質日子裡經常冒出來的雄心與見解,一概地大加褒獎。於是,嬴稷更加認爲母親只是一個慈愛賢良的母親而已,從未想到過她能在國事上有過人見解,等候她回來,原本也只是指望她穩住那些白髮元老而已。正因爲如此,嬴稷對母親回到咸陽後的多方應酬才生了氣——見見老人消消鬱悶便行了,如此來者不拒,真是婦人之仁!這種生氣埋怨在燕國也是常有,尤其是在樂毅來訪之後,嬴稷幾乎每次都要生一陣氣。然則,母親對他的埋怨生氣似乎從來不放在心上,總是一句話一個微笑輕輕盪開,依舊我行我素,從來不多說。今日母親破例了,一席話使嬴稷深爲震撼。對舅公,對甘茂,母親的評點簡直是入木三分,自己內心隱隱約約的念頭,母親三言兩語點個通透。

嬴稷天賦極高,本來就是罕見的少年早成,如何掂不來其中分量?想想自己的柱石之說,不禁大是慚愧,對着母親深深一躬:“母親所言大是,稷受教。”

“稷,我是這般想。”羋王妃似乎根本沒有在意兒子少有的鄭重恭謹,從銅鏡前站了起來道,“咸陽大勢初定,目下要務是理清這團人事亂麻。這種開罪於人的事,你不要出面,娘替你料理了。日後朝局納入正軌,你去建功立業便了。”

“母親所言,稷所願也!”嬴稷輕鬆地長吁了一聲,“我要多讀書,多看一陣,心裡纔有底。只是累了母親,兒心難安。”

羋王妃笑了,親切地拍了拍少年嬴稷的頭:“喲,一朝做了國君,長大成人了。說得好!你是要多讀些書,多經些事。你幼時離開咸陽,離開父王,對朝局大政所知甚少,是要多看看多想想,學會如何做個好君主。曉得無?你父王當初也是遠離國政多年,回到咸陽後跟商君歷練了五年國政,才放開了手腳。”

“知道了。稷定然像父王那般沉得住氣。”嬴稷說了句教母親高興的話,低聲問,“母親以爲,從何入手可理亂象?”羋王妃笑道:“這便開始學了?聽着了:釜底抽薪,從宮中開始。”嬴稷大是愣怔,略一思忖驚訝道:“母親是說,惠文太后?”羋王妃點點頭:“對,她是嬴壯的主根,是元老們的指望。有她在,後患無窮。”

嬴稷心中一顫,默然無對。按照宮中禮法,惠文太后是他的正宗母親,羋王妃是他的生身孃親。雖然秦國不像中原列國那樣拘泥,但在名義上還是如此這般的。況且惠文太后端莊賢良,對每個王子都是慈愛有加督導無情,只是因了羋王妃堅持要自己撫養嬴稷,且寧肯離開秦惠王也要陪着兒子去燕國,否則,嬴稷可能也會在惠文太后的身邊讀書長大了。雖然嬴稷不曾在惠文太后膝下生活,卻也對惠文太后有一片敬慕之心,乍聽母親一說,不由自主的心中冰涼。

這種默然如何瞞得過羋王妃眼睛?她看看嬴稷一聲嘆息,聲音卻是冰冷清晰:“稷啊,王權公器,概無私情,古今如此。要做大事,要立霸業,便得掃清路上的一切障礙,縱然是你的骨肉血親。有朝一日,娘如果成了絆腳石,你也必須將娘掃開。這便是公器無私。既做國君,這是鐵則。誰想做仁慈君主,誰就會滅亡。

“娘……”嬴稷不由自主地一抖,喃喃道,“先祖孝公,不是威嚴與仁慈並存麼?”

羋王妃冷笑道:“誰個說的?孝公終生不用胞兄嬴虔,卻爲何來?縱然嬴虔始終支持變法,臨終之時,孝公還要處死嬴虔。若不是嬴虔以秘術假死,豈能後來復仇殺死商君?你父王更不消說,車裂商鞅,架空嬴虔,遠嫁櫟陽公主,用親生愛子做人質,又是所爲何來?往遠說,雖是聖王賢哲,爲了維護權力,也照樣得鐵了一顆心。舜逼堯讓位,禹逼舜讓位,伊尹放太甲,周公挾成王,哪朝哪代沒有權力相殘?你只記住一句話:王權是鮮血澆灌出來的,沒有鮮血澆灌,沒有王權的光焰!”看着目光驚愕的兒子,羋王妃冰冷的面容綻開了一絲笑意,“自然,娘說的只是一面之詞。歷來國君之大者,功業自是第一。有了富國強兵的大功業,君王的鐵石心腸也纔有得落腳處。否則,千夫所指,衆口鑠金,你也就只是個人所不齒的暴虐君主而已。”

嬴稷終於鬆了一口氣:“娘是說,鐵着一顆心,爲的是建立帝王功業。”

“喲!儂曉得了。”羋王妃不自覺冒出一句吳語,表示了對兒子的衷心讚賞。

嬴稷一走,天落黑了。羋王妃三日睡來,精神大振,草草進過晚飯,立即喚來楚姑一陣低聲叮囑。楚姑點點頭回到自己的寢室準備去了。大約三更時分,一道纖細的身影飛出了這座庭院,從連綿屋頂悠然飄到了寢宮深處。

在整個後宮的最深處,也就是最北面,有一座獨立的庭院,背靠咸陽北阪,面臨一片大池,分外清幽。這便是秦國獨一無二的太后寢宮。此刻,除了宮門的風燈,宮中燈火已經全部熄滅。但這裡卻有一點燈光,透過白紗窗灑在靜靜的荷花池中,在月黑之夜分外鮮亮。在這片隱隱光亮之中,一葉竹筏無聲地穿過密匝匝的荷葉,飛快地逼近了亮燈的大屋。在竹筏靠近岸邊石欄時,一個纖細身影倏忽拔起,輕盈地飛上了亮燈的屋頂。

高高的一座孤燈照着寬敞簡約的書屋:一圈本色木架上碼滿了竹簡圖策,一座劍架立在書架前,橫架着的一口長劍已經是銅鏽斑駁了,書屋正中的大案上有一副紫紅色的秦箏,箏前端坐着一位白髮如雪的老者,若非那撒開在坐席上的大紅裙裾,誰也不會從那枯瘦的身軀看出這是個女子。她肅然端坐案前,手中撥弄着秦箏,時不時長長地一聲嘆息。

“惠文太后,因何煩惱?”一個吳語口音的甜美聲音在幽靜的大屋蕩了開來。

“是羋八子之人麼?”白髮女子依舊肅然端坐着。

“太后明銳,小女子無須隱瞞。”甜美的聲音飄蕩着。

“一朝掌權,痛下殺手,羋八子何須出此下策?”白髮女人舒緩地撫弄着竹簡。

“太后年高,無疾而終,當是上策。”

“請轉告羋八子:她可以殺我,然不可以誤秦。”白髮女子的聲音突然嚴厲,“否則,她將無顏見先王於九泉之下!”

“小女子謹記在心。”

白髮女子站了起來。那座劍架輕輕地搖晃了一下。燈光下,她是那樣枯瘦衰老,彷彿全部的血肉都乾涸在了那副嶙峋的骨架裡。一副瘦骨高挑着空蕩蕩的大紅長裙,襯着雪白的長髮與蒼白的面容,在影影綽綽的燈光下森森可怖。若在平日,任誰也想不到這是昔日風韻傾國的惠文後。她空洞的眼神盯住了那座劍架,嘆息一聲道:“姑娘,你站在那裡給我聽着:嬴稷雖是羋八子所生,但更是先王骨血,是秦國君主。本太后,給嬴稷留下了一件鎮國利器。羋八子,一定要妥善地交付於他。”說罷走到屋角一口大銅箱前輕輕一叩,“這口銅箱。這是鑰匙。”噹啷一聲,一支六寸長的銅鑰匙丟在了箱蓋上。

“小女子謹記在心。”甜美的聲音微微發顫,依舊是那樣恭謹。

白髮女子轉身,揹負雙手,坦然發問:“說,想教本後如何去法?”

少女似乎有了一種感動:“太后請坐。小女子當報太后謀國之心。”

白髮女子走到大案前席地就座,猛然揮臂而下,秦箏突然間叮咚而起,沙啞的嗓音發出激越悲傷的吟唱:

幽幽晨風 莽莽北林

未見君子 欽欽憂心

如何如何 忘我實多

隰有桃李 山有松柏

未見君子 蕩蕩癡心

如何如何 忘我實多……

戰國樂諺:激哀之音,莫大秦箏。這種樂器原本是馳驅馬背的老秦部族所發端,因其激越悲愴而又急促渾厚似兵爭之象,故名之爲箏(爭),時人稱爲秦箏。此等激哀之器夜半大作,更有心碎待死之絕唱相伴,激越迴盪,令人心痛欲裂。

秦箏歌聲中,劍架後走出了一個黑色的纖細身影。只見身影在惠文後身後遙遙推開,雙手虛空按摩一般,一團淡淡熱氣生出撲向秦箏,濃濃熱氣中閃爍出一束極細的七色光芒,直貫入惠文後腦後。惠文後迷惘地呻吟了一聲,似乎懷着甜蜜的夢幻微微一抖,隨即撲倒在了大案上,滿頭白髮頓時撒滿了秦箏,只聽轟然一聲大響,秦箏絃斷聲絕。

纖細的身影顫抖着走到案前,納頭一拜,倏忽消失了。

次日清晨,甘茂接到宮中長史急報:惠文太后不幸薨去。此時新君方立,一切大政事務還都是甘茂的丞相府料理處置。雖然這是宮中事務,但太后喪葬歷來在國事之列,須得有外臣主理。甘茂立即下令知會太醫令、太史令會同前往,以定死因,以入國史。

日上三竿,三方會齊,方纔進了王宮。及至太醫令仔細勘驗完畢,甘茂便問是何病因?太醫令搖頭嘆息道:“面如嬰兒之恬淡,無疾而終。以情理推測,當是憂喜過度,心力交瘁而亡。”甘茂松了一口氣,轉身問太史令:“如何刻史?”太史令拱手道:“秦王嬴稷元年七月十三,惠文太后薨,無疾。”甘茂點頭道:“惠文二字,原是惠文王諡號,做了太后名號倒也貼切,便是這般了。”轉身吩咐長史,“即刻通會秦王與羋王妃,勘驗之後再定葬儀。”長史匆匆去了。

片刻之後,秦王嬴稷與羋王妃匆匆來到。進得太后寢宮書房,卻見物事齊整,除了那一頭不忍卒睹的白髮與那乾癟的身軀,太后伏案如安眠一般祥和。羋王妃一見,撲上去抱住了惠文太后的屍體放聲痛哭:“姐姐呀!羋八子正說要來看你,你卻如何匆匆去也!”一陣哽咽窒息,當場昏了過去。一時人人感慨唏噓,哭聲一片。

好容易羋王妃甦醒過來,甘茂便會同諸臣並國君王妃勘驗遺物。這也是例行公事,以確定遺物歸屬而不致生出爭端。若死者對諸般遺物沒有明確遺命,則由長史分類清理,上報國君處置。對於與國君同禮的太后,最重要的自然是書房,所以先行勘驗書房。及至一件件看過,並無特異之處。正要移到寢室,長史卻道:“稟報丞相:屋角尚有一口銅箱。”甘茂道:“打開了。”長史拿起箱蓋鑰匙一捅,銅箱“嘭”地跳開,箱面赫然一方白絹,暗紅的血字觸目驚心:“嬴稷謹記:《商君書》國之利器也,長修之,恆依之。棄商君之法者,自絕於天下也!慎之慎之。”拿開白絹,是整整一箱捆紮整齊的竹簡。

嬴稷從長史手中接過白絹,面色蒼白,一聲哽咽:“母后!嬴稷來遲了……”已軟倒在了銅箱上。羋王妃抹着淚水笑道:“秦王挺起來。這是惠文太后的遺願,豈能以淚水沒了?”嬴稷踉蹌站起,捧着白絹轉身對着惠文後屍體深深一躬道:“母后,嬴稷記住你的話了。”

甘茂大是感慨道:“秦王不知,老臣曾聽惠文王說過,這《商君書》共八十卷,是先王姑母熒玉公主於二十年前秘密派人送來也。舉世唯此孤本,連老臣也是第一次得見。只是這,這……”甘茂突然尷尬地打住了。

羋王妃笑道:“丞相是想說,這《商君書》爲何沒有留給先王嬴蕩,是麼?”

甘茂大窘。秦武王嬴蕩已經被朝野看做蠻勇君王,雖不能說壞了商君之法,卻也是沒有弘揚秦法大業的荒誕君主。秦惠文王沒有將《商君書》傳給嬴蕩,分明是一件尷尬的事。加之甘茂歷來受秦武王重用,幾乎是人人皆知的事實,話到口邊生生縮了回去,卻又被羋王妃一語道破,更是難堪。

嬴稷沒有理睬,肅然一揮手道:“長史,立即護送《商君書》到政事堂秘室。”長史匆匆去傳喚甲士了。羋王妃微微一笑,彷彿剛纔只是一句笑談而已,看着甘茂道:“丞相,惠文太后大德大功,當以王禮隆重安葬,如何?”

甘茂慨然拱手:“臣亦贊同!秦王下書,臣立即發喪。”

次日,秦王嬴稷書告朝野:惠文太后薨,旬日之後行國葬。此謂發喪,也就是將死亡消息通告國人。按照春秋時期諸侯國葬禮儀,發喪之後,是朝野舉哀,禁止飲酒舉樂;死者屍體要在榻上停留幾日,而後入殮進棺;進棺之後再停留五日,稱爲殯;殯後再停留五個月,而後送葬入土。這一整套葬禮走下來,幾乎是整整半年,還不說葬禮之後的守陵長短。“在牀曰屍,在棺曰柩,動屍舉柩,哭踊無數”,整整半年之內,生者天天都要痛哭無數次,任你多麼重要的事體也得停下。唯其如此,到了戰國時期,這種耗時耗財摧殘生者身體的葬禮已經大大簡化,各國都是據實而行,不拘長短。

目下正在盛夏酷暑之日,縱有大冰鎮之,屍體靈柩又能停留得幾日?甘茂當機立斷,將停屍三日改爲一日,再加太醫令勘驗證實死者確實不能復生,方纔入殮進棺。之所以如此,在於這喪禮環節中“停屍三日”是關鍵,其他環節的壓縮往往容易被人接受,停屍日期的壓縮則往往會招來朝野指責。其中緣由,便在這“停屍三日”來源於古老的對起死回生的祈盼。

古人以爲,人死之後,魂靈尚在飄蕩,孝子親屬的哀哀痛哭,往往能使死者還魂再生。事實上,也曾經有過死而復生的故事。於是,停屍三日以祈禱死者還魂再生,便由祈盼變成了葬禮必須遵守的環節。《禮記·問喪》備細解說了這種緣由:“死三日而後斂者,何也?曰:孝子親死,悲哀志懣,故匍匐而哭之,若將復生然,安可得奪而斂之也?故曰:三日而後斂者,以俟其生矣!三日而不生,亦不生矣,孝子之心亦衰矣。家室之計,衣服之具,亦可以成矣。親戚之遠者,亦可以至矣。是故聖人爲之決斷,以三日爲之禮制也。”

甘茂精明,同時將太醫令對惠文太后的勘驗診斷與太史令的刻史斷語,專發了一道丞相文告於各官署郡縣。秦王嬴稷行親子大禮,麻

衣重孝,辭政守屍,哀哀之情令朝臣下淚。羋王妃也是一領麻衣,親自看着女巫爲惠文太后入殮,並親手將秦國王室最珍貴的一件雪白貂裘放進了棺槨,白頭元老們無不爲之動容。旬日之後,咸陽再次舉行國葬大禮,惠文太后被安葬在北阪秦惠文王的山陵一側,這件事終於告結束了。

國葬一畢,嬴稷除去重孝,一頭埋進書房揣摩《商君書》去了。回咸陽半年,他實實在在地覺得自己的器局才具大是欠缺,不說人事難以勘透迷霧,便是國事,也斷不出利害根本,若有幾次大錯失,這王位也未必坐得穩當。這是戰國大爭之世,外戰頻仍,內爭迭出,幾個大錯下來,不是外戰亡國,便是內爭失政,要想建功立業做真霸主,先得自己精剛剛一身是鐵。否則,這天下第一強國的王冠不是枷鎖,便成墳墓。與其此時毛手毛腳地坐在王座上發號施令,何如潛心打造自己?從母親回來後對咸陽朝政的評判料理看,母親完全有魄力坐鎮國政,自己急吼吼上前,非但不足以服衆,且可能畫虎不成反類犬焉。想得明白,嬴稷便深居簡出,除了禮儀需要,整日的在書房與典籍庫裡徜徉。

羋王妃大大地忙了起來。惠文太后安葬之後,樗裡疾等一班老臣上書,請尊羋王妃爲惠太后,名號自然也從的是秦惠王了。甘茂聞訊,別出心裁地上書,請爲太后另立名號,以示大秦新政之發端。此舉得魏冄羋戎嬴顯白山白起等一班新銳呼應,又經秦王嬴稷首肯,便進羋王妃爲太后,定名號爲“宣”。宣者,大玉也(璧大六寸爲宣),布新也,合起來是“大玉布新”之意。於是,羋王妃成了宣太后。

名號既定,宮中之患已了,宣太后放開了手腳。她先秘密探訪了老丞相樗裡疾,安定了一班元老重臣,再探訪了咸陽令白山,與白山密談了整整兩個時辰。過了兩日,宣太后一輛輜車直奔藍田大營,在已經回到軍營的前軍主將白起的大帳裡盤桓到天亮。回到咸陽,宣太后召來魏冄、羋戎與嬴顯三人議事。魏冄一看全是羋氏族人,不禁皺眉道:“當此非常之期,老姐姐召來家人在宮中聚商,不怕物議麼?”

宣太后冷冷道:“但爲國事,何懼物議?此處沒有姐姐,只有太后,儂曉得了?”

羋戎怕魏冄生硬,打圓場笑道:“太后有事便說,左右我等聽命便是。”

宣太后點着手中那支碧綠的竹杖:“我先說得明白,羋氏入秦二十餘年,今日始有小成。能否成得氣候,便在我等事秦之心。”

羋戎點頭道:“我等羋氏,與楚國王室羋氏相去甚遠,在楚國已經沒有根基牽連,自然是以秦爲家爲國,太后何慮之有?”

“話雖如此,卻也未必。”宣太后板着臉道,“只怕手中有了些許權力,有人便要胡亂張揚了。”

魏冄目光一閃,慨然道:“太后所慮者,魏冄而已。我今日立誓:但有不軌,任憑處置!”

“單單立誓不行,我要與你等三人約法三章。”宣太后鄭重地站了起來,每說一句竹杖重重一點,“其一,不得與楚國王室有任何來往。其二,不得與秦國王室任何人爲敵。其三,但處公事,不得相互徇情枉法。你三人想想,若做不到,當下說話!”辭色凌厲,與平日的滿面春風大不相同。

一直沒有說話的嬴顯吭哧着道:“只是這,這第二條難辦。兒臣縱然容讓,王室有人硬是與我糾纏,如何計較得清楚了?”他是宣太后從楚國接來的兒子,本姓羋,入秦而改姓嬴,雖是小心謹慎,卻也多有王室子弟冷嘲熱諷說他是“隔山王子”,有此顧慮,原也平常。

宣太后冷笑道:“只要你心在功業,是非自有公斷,何來個不好計較?原是你心中出鬼。”絲毫地不留情面。嬴顯還想辯駁,終究沒有開口。

“太后之言,是爲至理。魏冄遵從。”最是桀驁不馴的魏冄率先認同。

“羋戎遵從。”

“兒臣聽命。”嬴顯雖心有顧忌,還是明朗地表示了認可。

“這便好!”宣太后篤地一點竹杖,“我羋氏一族,也將刻進大秦國史。”

三日之後,咸陽舉行了新君即位後的第一次盛大朝會,秦王嬴稷與宣太后並坐高高王座,主旨只有一個:論功行賞,理清朝局。秦王當殿頒佈王書:擢升魏冄爲丞相,恢復樗裡疾右丞相之職,二人總領國政;封羋戎爲華陽君,兼領藍田將軍;嬴顯爲涇陽君,兼領咸陽令;白山爲櫟陽君,兼領櫟陽令;白起爲左更,兼領前將軍。王書宣讀完畢,舉殿歡呼,一片生氣。

頒佈王書之後,宣太后說話了,雖然是滿臉帶笑,話卻紮實得擲地有聲:“我有兩句話說。歷來新君即位,都要大赦罪犯,都要滿朝加爵。然我大秦從商君變法起,便廢除了這兩個舊規矩。這規矩廢得好,國法如山,雖君王而不能移。耕戰晉爵,雖王族而無濫封。功勞爵位是要自己掙的,不是憑改朝換代混的。方纔擢升之臣,職是實職,爵,卻都是虛爵,沒有封地。因由何在?是他們功勞還不夠。‘無功之爵,加身猶恥!’這話是白起說的。大秦爵位二十等,依白起之大功,左更前將軍才第十二等,誰不說小?可白起歷來是無戰功拒晉職爵,連左更都連辭了三次。這是大秦臣工的楷模!因了白起風範,我已經事前對方纔擢升之臣言明:任職半年,無功即行罷黜。大爭之世,無功便是過!曉得了?人都說‘主少國疑。少做事,混功勞’。錯也!誰指望在老身這雙老眼下翻雲覆雨,混個高爵,你便來試試。”

一席話落點,舉殿肅然無聲。宣太后誰也不看,點着竹杖篤篤去了。

最驚訝的還是甘茂,他確實愣怔了。丞相沒有他,上將軍呢,似乎還掛着個虛名,但仔細一想,有了白起這個左更前將軍,他這個上將軍還不明是個擺設?何時拿掉,已經只是個早晚了。回到府中,甘茂憤懣之極,覺得自己總算也是楚人,宣太后如此做法未免太過無情,當初假如不是自己穩住秦國局面,而是與嬴壯同謀,豈有宣太后母子今日?然則,這便是權力官場,關涉的只是實力與利害,自己又能如何?多年來,自己一心只在宮廷經營,既沒有朝臣人望與庶民根基,又沒有軍中實力,雖說是權兼將相,可從來都沒有統攝過國政一日,一朝被半罷黜半冷落,沒有一個實力人物爲自己說話。如此秦國,難道還要耗在這裡麼?鬱悶在心,甘茂交了政務,稱病在家了。

過得幾日,忽然傳來一個驚人消息:齊國要起兵滅宋!甘茂心思靈動,立即上書秦王,請求出使齊國。甘茂自然知道主政的是宣太后,但他已經從宣太后的作爲中看出:宣太后不會公開主政,一切國事都還是以秦王的名義處置;雖然是上書秦王,然首肯此事,還得宣太后。

果然,上書次日,宣太后在東偏殿召見了甘茂。宣太后親切地撫慰了甘茂,絮絮叨叨地說了許多表示歉意的話,竟容不得甘茂訴說。自然,也是甘茂不想多說。他知道,越是訴說,越是討人嫌。末了,宣太后笑着切入了正題道:“齊國滅宋,與我井水不犯河水。上將軍出使,這國書如何寫法?”顯出一副全然不諳邦交的樣子。

甘茂心中明白,正色拱手道:“齊國滅宋,看似與我井河無犯,實則大大相關。齊本強國,若再滅宋,國土人口驟增,頓時獨大中原而無可抗衡。其時野心膨脹,也必然成爲合縱抗秦之中堅,秦國連橫當大受挫折。萬一有差,秦國被再次鎖於函谷關之內,豈非前功盡棄?唯其如此,臣以斡旋齊宋衝突爲名,實則尋求遏制齊國之策。太后以爲然否?”

宣太后點頭笑道:“是個事,也沒那麼厲害。想去便去,走走轉轉開開心也好。”

“敢問太后:上將軍印暫交何處爲好?丞相府還是前將軍?”

“放我這裡了,也免他等與你聒噪。”

甘茂便這樣輕而易舉地得到了宣太后的允准,心中空蕩蕩的更覺得人情蕭瑟。及至到丞相府辦理國書,署理公務的卻是老丞相樗裡疾。這個鬚髮已經雪白臉卻依舊黝黑的老臣子坐在大案前沒有起身,只是嘿嘿一笑道:“尊駕不愧文武全才,這回又要做縱橫家,老夫實在佩服也。”說着伸出長長的手杖,一點對面的書案,“尊駕久爲長史,公案老吏了,自己動手。老夫出不得手了。書吏動筆,只怕未必入尊駕法眼。”叨叨幾句,甘茂不好推脫,也不再多說,坐到書案前鋪開一張羊皮大紙,略一思忖揮毫疾書,不消片刻,國書已經擬就。甘茂看看老態十足完全沒有起身意思的樗裡疾,捧起羊皮紙起身放到他面前笑道:“老丞相看過了。”樗裡疾嘿嘿笑道:“看甚?用印。”一名年輕的掌印吏捧來一方銅匣打開,在羊皮紙的留空處蓋下了鮮紅的陽文方印。

甘茂笑道:“多謝老丞相。我進宮蓋王印去了。”樗裡疾嘿嘿笑道:“左右是公事,尊駕歇息便是,教後生們多跑跑腿。”甘茂自然知道,這原本便是丞相府的事務——特使一旦奉命,一應文書皆由丞相府之行人署辦理。他之所以想親自進宮,實際上是想見秦王一面,看能否在最後時刻改變自己心中的那個決策。此刻見樗裡疾如此嘿嘿嘿將這樁公事攬了過去,卻不知這頭老狐的虛實,想想也不能妄動,就座笑道:“好!我陪老丞相說番閒話。”

有一搭沒一搭地說了幾句,甘茂突然問道:“老丞相識得孟嘗君否?”樗裡疾嘿嘿笑道:“你說孟嘗君?此等貴公子,老夫如何識得?”甘茂又道:“老丞相以爲,目下齊國何人當道?”樗裡疾又是嘿嘿道:“齊國齊國,自然是齊王當道,用問麼?”甘茂搖頭道:“只怕未必,齊王田地乃新君,能左右孟嘗君田文、上將軍田軫、上卿蘇代一干權臣乎?”樗裡疾恍然笑道:“尊駕所言極是,入齊必得從此三人着手。”甘茂不禁哈哈大笑。

片刻之間,掌印吏返回,甘茂帶着國書並一應關防文書走了。

甘茂剛走,魏冄匆匆回到丞相府來找樗裡疾。魏冄說了一個重要消息:邊地斥候密報,甘茂妻小家眷已經於三日前出了咸陽,正隨楚國商人的車隊南出武關!魏冄之意:立即稟報太后,命藍田大營派出一支鐵騎追回。樗裡疾搖搖頭笑道:“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隨他去。”魏冄急道:“甘茂多年將相,若通連外國,秦國豈不盡失機密?”樗裡疾嘿嘿笑道:“塞翁失馬,安知非福?太后原是有意放甘茂一馬。此中深意,日後便知。”魏冄思忖一番,似乎也揣摩出了其中道理,不再提說此事了。

暮色時分,甘茂的特使車馬出了咸陽,太陽升起時出了函谷關,向東面的齊國轔轔去了。

(本章完)

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四 崤山峽谷的神秘刺客第七章 興亡縱橫_二 樂毅算齊見分毫第五章 冬戰河內_四 大型兵器盡現藍田大營第九章 縱橫初局_五 媚上荒政殺無赦第二章 國恥昭昭_四 秦國君臣在老霖雨中感謝上蒼第九章 呂氏新政_一 變起倉促 呂不韋終於被推到了前臺第四章 風雲三才_三 驅年社火中尉繚突然逃秦第十三章 雍城之亂_一 冠劍將及兮 風雨如磐第十一章 天算六國_三 齊威王吏治的奇特手段大秦帝國第三部上卷名將_趙奢第十三章 遠交近攻_五 借得恩仇大周旋第十一章 天算六國_六 孟子論劍示射 長歌一抒飄蓬之志經典大戰_鉅鹿之戰第九章 縱橫初局_五 媚上荒政殺無赦六 走出暴秦說誤區:秦帝國法治狀況之歷史分析第十四章 大帝流火_五 祭舜又祭禹 帝國新政的大道宣示第五章 冬戰河內_五 冬戰河內 狂飆拔城第五章 術治亡韓_二 韓衣韓車 韓非終於踏上了西去的路途第一章 初政颶風_四 曠古大旱 老話題突然重現第七章 流火迷離_六 冠禮之夜的兩代儲君第三章 乾坤合同_五 李斯的積微政略大大出乎新銳君臣預料第四章 暴亂潮水_四 背叛迭起 六國老世族鼓起了復辟惡潮第十二章 三轅各轍_五 巴蜀寡婦清 咸陽懷清檯第十四章 大帝流火_四 大巡狩第一屯 嬴政皇帝召見鄭國密談第四章 談兵致禍_四 雲夢澤訪出了逃隱名將諸子百家_儒家第十四章 對峙上黨_五 相持三年 雪球越滾越大 勝負卻越來越渺茫第十一 章仲父當國_二 卑劣老伎在腐朽國度生出了驚人成效第四章 談兵致禍_五 昭關大戰 老軍滅越第四章 暴亂潮水_七 項梁戰死定陶 復辟惡潮驟然頹勢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六 韓楚故地的驚人秘密戰國七雄_燕國第四章 秦國求賢令_五 求賢令激發了衛鞅第二章 大決涇水_三 法不可棄 民不可傷第三章 殺戮風暴_二 蒙恬蒙毅血濺兩獄 蒙氏勳族大離散第十二章 收復河西_三 衛鞅出奇兵 老龍賈酣戰身死第四章 談兵致禍_五 昭關大戰 老軍滅越第十五章 萬古國殤_二 流火落葉公器心第一章 鐵腕平亂_三 北阪痛殲牛頭兵第十二章 收復河西_一 衛鞅抓住了稍縱即逝的機遇第一章 權相變異_一 南望咸陽 一代名將欲哭無淚第十章 胡服風暴_五 林胡騎術震驚了趙雍大秦帝國第六部下卷名將_蒙恬第四章 鏖兵中原_三 齊王夜入軍營 聯軍橫生波瀾第三章 邯鄲異謀_五 商旅說政 女兒生情名將_樂毅諸子百家_雜家第十章 偏安亡齊_三 匪雞則鳴 蒼蠅之聲《大秦帝國》·史源_第四部 《陽謀春秋》第七章 瓦釜雷鳴_七 白氏老族長搬動了大靠山第六章 滔滔江漢_四 江峽大戰 水陸破楚第八章 政俠發難_五 墨家劍士受到了意外襲擊戰國七雄_趙國第一章 初政颶風_四 曠古大旱 老話題突然重現第十一章 文明雷電_二 椰林河谷蕩起了思鄉的秦風第八章 幽燕雷霆_三 輕銳勁健的燕國新軍第十五章 長平大決_五 金戈鐵馬 浴血搏殺第十一 章仲父當國_六 開元異數 呂不韋疏導倍顯艱難第一章 無妄九鼎_四 大雨落幽燕第四章 秦國求賢令_二 秦國特使來到了洛陽王城第九章 分治亡楚_三 項燕良將老謀 運籌舉步維艱第二章 大決涇水_七 涇水入田 鄭國渠震動天下戰國七雄_韓國第七章 流火迷離_六 冠禮之夜的兩代儲君秦風_秦軍兵種第二章 大決涇水_二 雪原大險 瓠口奇觀第九章 分治亡楚_六 痛定思痛 嬴政王車連夜飛馳頻陽名將_白起第六章 子楚還國_三 佳人歸來兮 春不可以殘第八章 失才亡魏_三 坎坎伐檀兮 置之河之幹兮第六章 櫟陽潮生_四 世族元老們惶惑不安了大秦帝國第一部《黑色裂變》大秦帝國第三部下卷第五章 情變橫生_七 欲將子還兮 子不我思第十四章 冰炭同器_七 秦孝公夢斷關河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七 神醫扁鵲對秦孝公的奇特診斷五 走出暴秦說誤區:秦帝國徭役賦稅之歷史分析第十二章 不寧不令_三 巔峰張儀又出錯第五章 殘政如血_四 趙高野心昭彰 胡亥做夢也沒想到自己的結局第四章 鏖兵中原_六 蒼蒼五丈塬 師徒夜談兵戰國七雄_趙國戰國七雄_韓國經典大戰_南定百越、北擊匈奴之戰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七 國殤悲風 嬴政皇帝爲南海軍定下秘密方略大秦帝國第三部下卷第九章 縱橫初局_三 門客大盜開齊國僵局第十一章 天算六國_四 稷下學宮的人性大論戰第四章 鏖兵中原_四 河外大開打 初帥刁猛狠第七章 瓦釜雷鳴_八 渭水刑場對大臣貴族開殺了第十章 合縱回光_五 壯心不已 春申君奔波合縱第一章 暮政維艱_四 昭襄王暮定計然策第二章 棟樑摧折_六 天下孜孜以求的二世新政泡沫般飄散了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二 決通川防 疏浚漕渠 天下男女樂其疇矣第三章 安邑風雲_一 洞香春衆口紛紜說魏國第四章 談兵致禍_二 一席說辭 大軍調頭第二章 商旅大士_一 名士逢楚頭 慷慨說山東第六章 滔滔江漢_六 楚懷王第一次獨斷國事名將_吳起
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四 崤山峽谷的神秘刺客第七章 興亡縱橫_二 樂毅算齊見分毫第五章 冬戰河內_四 大型兵器盡現藍田大營第九章 縱橫初局_五 媚上荒政殺無赦第二章 國恥昭昭_四 秦國君臣在老霖雨中感謝上蒼第九章 呂氏新政_一 變起倉促 呂不韋終於被推到了前臺第四章 風雲三才_三 驅年社火中尉繚突然逃秦第十三章 雍城之亂_一 冠劍將及兮 風雨如磐第十一章 天算六國_三 齊威王吏治的奇特手段大秦帝國第三部上卷名將_趙奢第十三章 遠交近攻_五 借得恩仇大周旋第十一章 天算六國_六 孟子論劍示射 長歌一抒飄蓬之志經典大戰_鉅鹿之戰第九章 縱橫初局_五 媚上荒政殺無赦六 走出暴秦說誤區:秦帝國法治狀況之歷史分析第十四章 大帝流火_五 祭舜又祭禹 帝國新政的大道宣示第五章 冬戰河內_五 冬戰河內 狂飆拔城第五章 術治亡韓_二 韓衣韓車 韓非終於踏上了西去的路途第一章 初政颶風_四 曠古大旱 老話題突然重現第七章 流火迷離_六 冠禮之夜的兩代儲君第三章 乾坤合同_五 李斯的積微政略大大出乎新銳君臣預料第四章 暴亂潮水_四 背叛迭起 六國老世族鼓起了復辟惡潮第十二章 三轅各轍_五 巴蜀寡婦清 咸陽懷清檯第十四章 大帝流火_四 大巡狩第一屯 嬴政皇帝召見鄭國密談第四章 談兵致禍_四 雲夢澤訪出了逃隱名將諸子百家_儒家第十四章 對峙上黨_五 相持三年 雪球越滾越大 勝負卻越來越渺茫第十一 章仲父當國_二 卑劣老伎在腐朽國度生出了驚人成效第四章 談兵致禍_五 昭關大戰 老軍滅越第四章 暴亂潮水_七 項梁戰死定陶 復辟惡潮驟然頹勢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六 韓楚故地的驚人秘密戰國七雄_燕國第四章 秦國求賢令_五 求賢令激發了衛鞅第二章 大決涇水_三 法不可棄 民不可傷第三章 殺戮風暴_二 蒙恬蒙毅血濺兩獄 蒙氏勳族大離散第十二章 收復河西_三 衛鞅出奇兵 老龍賈酣戰身死第四章 談兵致禍_五 昭關大戰 老軍滅越第十五章 萬古國殤_二 流火落葉公器心第一章 鐵腕平亂_三 北阪痛殲牛頭兵第十二章 收復河西_一 衛鞅抓住了稍縱即逝的機遇第一章 權相變異_一 南望咸陽 一代名將欲哭無淚第十章 胡服風暴_五 林胡騎術震驚了趙雍大秦帝國第六部下卷名將_蒙恬第四章 鏖兵中原_三 齊王夜入軍營 聯軍橫生波瀾第三章 邯鄲異謀_五 商旅說政 女兒生情名將_樂毅諸子百家_雜家第十章 偏安亡齊_三 匪雞則鳴 蒼蠅之聲《大秦帝國》·史源_第四部 《陽謀春秋》第七章 瓦釜雷鳴_七 白氏老族長搬動了大靠山第六章 滔滔江漢_四 江峽大戰 水陸破楚第八章 政俠發難_五 墨家劍士受到了意外襲擊戰國七雄_趙國第一章 初政颶風_四 曠古大旱 老話題突然重現第十一章 文明雷電_二 椰林河谷蕩起了思鄉的秦風第八章 幽燕雷霆_三 輕銳勁健的燕國新軍第十五章 長平大決_五 金戈鐵馬 浴血搏殺第十一 章仲父當國_六 開元異數 呂不韋疏導倍顯艱難第一章 無妄九鼎_四 大雨落幽燕第四章 秦國求賢令_二 秦國特使來到了洛陽王城第九章 分治亡楚_三 項燕良將老謀 運籌舉步維艱第二章 大決涇水_七 涇水入田 鄭國渠震動天下戰國七雄_韓國第七章 流火迷離_六 冠禮之夜的兩代儲君秦風_秦軍兵種第二章 大決涇水_二 雪原大險 瓠口奇觀第九章 分治亡楚_六 痛定思痛 嬴政王車連夜飛馳頻陽名將_白起第六章 子楚還國_三 佳人歸來兮 春不可以殘第八章 失才亡魏_三 坎坎伐檀兮 置之河之幹兮第六章 櫟陽潮生_四 世族元老們惶惑不安了大秦帝國第一部《黑色裂變》大秦帝國第三部下卷第五章 情變橫生_七 欲將子還兮 子不我思第十四章 冰炭同器_七 秦孝公夢斷關河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七 神醫扁鵲對秦孝公的奇特診斷五 走出暴秦說誤區:秦帝國徭役賦稅之歷史分析第十二章 不寧不令_三 巔峰張儀又出錯第五章 殘政如血_四 趙高野心昭彰 胡亥做夢也沒想到自己的結局第四章 鏖兵中原_六 蒼蒼五丈塬 師徒夜談兵戰國七雄_趙國戰國七雄_韓國經典大戰_南定百越、北擊匈奴之戰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七 國殤悲風 嬴政皇帝爲南海軍定下秘密方略大秦帝國第三部下卷第九章 縱橫初局_三 門客大盜開齊國僵局第十一章 天算六國_四 稷下學宮的人性大論戰第四章 鏖兵中原_四 河外大開打 初帥刁猛狠第七章 瓦釜雷鳴_八 渭水刑場對大臣貴族開殺了第十章 合縱回光_五 壯心不已 春申君奔波合縱第一章 暮政維艱_四 昭襄王暮定計然策第二章 棟樑摧折_六 天下孜孜以求的二世新政泡沫般飄散了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二 決通川防 疏浚漕渠 天下男女樂其疇矣第三章 安邑風雲_一 洞香春衆口紛紜說魏國第四章 談兵致禍_二 一席說辭 大軍調頭第二章 商旅大士_一 名士逢楚頭 慷慨說山東第六章 滔滔江漢_六 楚懷王第一次獨斷國事名將_吳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