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張儀風雲_二 六國聯軍的統帥部

二 六國聯軍的統帥部

清晨起來,子蘭練了一趟箭術,百步之外連射二十支長箭,箭箭上靶,且有十支正中鵠心,引得晨操的護衛騎士們一片歡呼驚歎。剎那之間,子蘭豪氣頓生,健步登上了帥帳外三丈多高的雲車,要瞭望一番敵情。

秋日朝陽正在身後山頭,遙遙西望:函谷關只是大山中一個影影綽綽的黑點兒而已,關外更是空闊明朗,除了沉沉大河,便是蒼黃的原野,連大片軍營的影子也沒有。子蘭感到困惑:四十八萬大軍壓境,秦國如何竟沒有動靜?斥候探馬沒有發現秦軍集結,咸陽楚商也說秦國平靜如水,連這咽喉要塞函谷關也是毫無異常,當真是匪夷所思。按照在郢都發兵時的估計,兇狠的虎狼秦國絕不會坐等六國大軍進攻函谷關,一定是傲慢地擺開陣勢與聯軍酣戰,從而潰敗湮沒在無邊無際的六國聯軍海洋裡。可如今連秦軍的影子也見不到,子蘭還真有些茫然,一時竟想不出從何下手來啃這塊硬骨頭。

隱隱約約的,遠方山塬上的蒼蒼草木,化作了莽莽叢林般的旌旗矛戈,使他驀然一個激靈一身冷汗。靜下神來,子蘭不禁啞然失笑,四十八萬對十五萬,何至於此?擡頭再看,卻見營寨之外的官道上兩騎快馬揚塵而來。漸行漸近,卻見爲首騎士紅衣散發,既無甲冑又無冠帶,一時看不出來人路數。莫非是咸陽商家趕來報訊?心念一動,子蘭連忙下了雲車。

“稟報柱國將軍:聯軍幕府荊燕將軍營門候見。”軍吏趕來高聲稟報。

“荊燕將軍?噢,蘇秦那個護衛啊,教他進來。”子蘭很膩煩“聯軍幕府”這幾個字,聽說是幕府來人,臉上頓時暗淡下來,丟下一句話轉身走進大帳。

營外來者,正是蘇秦與荊燕。想到自己沒有帶儀仗護衛,爲免麻煩,蘇秦教荊燕報名,沒有顯露自己身份。片時得軍吏允許,兩人交了馬繮步行進寨。楚國軍營東依虎牢山,西臨洛水,正卡在大河南岸的衝要地帶。軍營內軍帳連綿,按照車兵、騎兵、步兵分爲三大內寨。子蘭的中軍大帳設在最大的車兵營寨,軍帳之間兵車羅列戰馬嘶鳴,氣勢十分宏大。

“荊燕,楚國軍容如何?”蘇秦打量笑問。

“一片熱鬧,沒聞出殺氣。”荊燕皺着眉頭。

蘇秦一怔,一路走來不再說話。轉過一個小山包,便見一座兵車包圍的中軍大帳,氣勢大是顯赫:外圍是兩千騎兵的小帳篷,第二層是二百輛兵車圍出的巨大轅門,第三層是一座土黃色的牛皮大帳,足足頂得十幾座兵士帳篷,轅門口肅然挺立着兩排長矛大戟的鐵甲衛士,一直延伸到軍帳門口。轅門兩邊,兩面三丈多高的大纛旗獵獵飛動,一面大書“大楚柱國將軍昭”,一面大書“六國上將軍子蘭”。即或是不諳軍旅的人隨意看去,這座將軍帳的規模與氣勢,都要比蘇秦的六國幕府大多了。

“六國上將軍?誰封的?莫名其妙!”荊燕黑着臉嘟噥了一句。

蘇秦微微一笑:“報號。”

荊燕大步上前:“聯軍幕府司馬荊燕,請見子蘭將軍!”

轅門口的帶劍軍吏板着臉道:“六國上將軍正在沐浴,轅門外稍待。”

見荊燕一副想發作的神氣,蘇秦指着轅門內高高矗立的一架雲車問:“這是攻城利器,擺在中軍大帳卻是何用場?”

“哼哼,這裡又沒有敵城,觀賞山水罷了。”荊燕一臉輕蔑的冷笑。

蘇秦看了荊燕一眼,正想叮囑幾句,轅門內突然傳來一聲楚人特有的尖銳高宣:“燕國司馬荊燕進帳!”一嗓子傳來,蘇秦便覺得不是味道,看看荊燕,臉色愈發難看。蘇秦低聲道:“沉住氣了,走。”跟在荊燕身後要進轅門。

“且慢!此乃六國上將軍大帳,小小司馬豈能再帶隨從?退下!”隨着一聲呵斥,一柄彎彎的吳鉤閃亮地指到了蘇秦胸前。

“大膽!”荊燕一聲怒喝,疾如閃電般伸手拿住了軍吏手腕,輕輕一抖,吳鉤“噹啷”跌落。軍吏臉色驟變,尖聲大喝:“拿下了!”兩排甲士“嗨”地一吼,一片長矛大戟森然圍住了兩人。

荊燕高聲長喝:“六國丞相蘇秦駕到!子蘭將軍出迎!”

軍吏甲士不禁愕然,一時不知如何是好。突然,大帳口傳來一陣大笑:“原是丞相到了,子蘭失敬。”隨即又是一聲威嚴的呵斥,“成何體統?退下了!”隨着笑聲與呵斥聲,全副戎裝斗篷拖地的子蘭大步走了出來。蘇秦在轅門外笑道:“人說大將軍八面威風,果然不虛也。”子蘭一拱手道:“身負重任,不敢荒疏,敢請丞相恕不敬之罪。”蘇秦也是一拱手笑道:“匆忙前來,未及通會,原是我粗疏也。”子蘭連連道:“丞相此言,子蘭不敢當。”說着便請蘇秦進入了大帳。

中軍大帳很是整肅,帥案前的兩排將墩直到帳口,足足有三十多個;大帥案正中橫架一口楚王劍,左邊兵符印信,右邊令旗令箭;帥案背後立着一個巨大的本色木屏,屏中一隻黑色的九頭猛禽。蘇秦知道,昭氏祖居於雲夢澤東部的大江兩岸,那裡有龜蛇兩山夾峙江水,是楚國中部的險要形勝;可能是降伏龜蛇的願望所致,中部楚人向來信奉久遠傳說中的九頭猛禽,以這種怪鳥做保護神。子蘭的中軍大帳也以九頭鳥爲帥記,可見這種猛禽在中楚的神聖。

“軍中不上茶,丞相要否飲酒?”子蘭坐進帥案,濃濃的笑意遮不住矜持與威嚴。

“身在軍營,自當遵守軍法,茶酒皆免了,蘇秦唯想聽聽將軍謀劃。”蘇秦被軍吏領到帥案左下側的軍師席上。荊燕看得直皺眉,蘇秦卻坦然微笑渾然無覺。

“既設六國幕府,運籌謀劃自當由幕府出之。子蘭爲將,唯受命馳驅戰陣而已了。”

“將軍既有此言,蘇秦當坦誠以對。”蘇秦原先也預料到子蘭可能對六國幕府心有不快,卻沒想到如此耿耿於懷,推心置腹道,“合縱有約:軍雄者爲將。六國幕府之設,原爲斡旋糧秣輜重,督導協力作戰,並非調遣大軍戰事。柱國身爲六國統兵上將軍,既無人取代,亦無人掣肘。尚望將軍以大局爲重,與六國幕府同心協力。若將軍心有隱憂,蘇秦即刻撤去六國幕府。”

“子蘭原是笑談,丞相言重了。”子蘭心中大是舒坦,臉上卻是一副憂戚,“傳言春申君力主換將,大敵當前,卻有此等陰謀,令子蘭寒心。”

蘇秦大笑一陣:“將軍多心了。春申君原是要你坐鎮六國幕府,做大元帥,如何竟成了換將?傳言者該殺也。”

子蘭哈哈大笑道:“丞相見笑了。”岔開了話題道,“丞相以爲,我軍當如何應對?”

“蘇秦不諳軍旅,全賴將軍謀劃。只是秦國兵馬不動,我心不安,不知將軍如何看?”

子蘭一怔,隨即大笑:“無非畏懼我四十八萬大軍,又能如何?”

蘇秦看看子蘭,凝神沉思着不再說話。

“丞相毋憂。”子蘭笑道,“無論秦人如何智計百出,打仗總是要兩軍對陣了。秦國總是沒有妖法,能靠躲避取得勝利麼?彼不來,我自去。明日我軍便猛攻函谷關。”

“函谷關間不方軌,狹長幽深,關下至多容得數千人,四十八萬大軍如何擺佈?”

子蘭原是鼓勇之間脫口而出,被蘇秦一問,難以回答,期期艾艾道:“輪番猛攻,看,看他能撐得幾日?”

蘇秦幽然一嘆:“子蘭將軍,請到幕府一趟,衆口出良謀也。”

子蘭面色通紅道:“要商議軍機,也當在中軍大帳了,六國幕府算

……”卻生生打住了。

“好。”蘇秦輕輕叩着長案,“今晚,我等來中軍大帳。”

正在此時,帳外馬蹄聲疾,斥候沉重急促的腳步直入大帳:“稟報六國上將軍:秦軍出動了!函谷關外遍地營寨!”子蘭拍案大喝:“當真胡說!方纔還沒有蹤跡,難道秦軍是神兵?”斥候喘息道:“不,不敢假報,上將軍一看便知。”子蘭陰沉着臉霍然起身,也不看蘇秦一眼大步出帳。蘇秦已經出了大帳,跟着子蘭便上了雲車。

高高的雲車上,眼界分外開闊,向西望去,但見函谷關外漫山遍野都是黑色旌旗,連綿營寨,埋鍋造飯的裊裊炊煙,在明淨的藍天下如在眼前。蘇秦雖然目力不佳,也確定無誤地看出了那是真正的軍營,而不是虛妄的幻覺。子蘭大皺眉頭,徑自不斷地嘟噥:“哪來得如此快捷?鬼魅一般,當真鬼魅一般。”蘇秦肅然道:“子蘭將軍,秦軍出戰,我軍當速定對策,我與四公子午後便到。”說完也不等子蘭回答,徑自下了雲車。

回到幕府,正當中飯時刻。偌大幕府雖然已經收拾乾淨,但四公子依舊個個酣醉如泥地倒臥在後帳,鼾聲一片,酒氣沖天。蘇秦立即給侍女領班下令:“小半個時辰,讓他們立即清醒過來,辦不好軍法從事!”

侍女們立即忙碌起來,醒酒湯、冰塊浸汗巾、涼茶、冷水、按摩拿捏,能用的辦法一齊上,終於使四公子醒了過來。雖然醒了,卻都是頭重腳輕胸悶噁心,春申君噢呀呀一陣嘔吐,其他三人也立即跟着大吐起來,帳中污穢酒臭一片。侍女們掩鼻侍奉,四個人猶自軟在地上。蘇秦不堪忍受,一個人在庭院踱步,幕府內動靜卻聽得清楚,走進來吩咐道:“脫去衣服,冷水澆身!”

侍女們一陣愕然,但見蘇秦陰沉肅殺的模樣,只好紅着臉將四公子脫光,人各一桶冷水向四公子兜頭澆下。大帳中立即流水淙淙,變成了一片泥濘。此時,只聽一陣噢呀啊噫的叫聲,四個人終於完全清醒過來了。待四人換好乾爽衣物收拾齊整,蘇秦已經命人將酸辣羊肉羹擺好,四人稀里呼嚕地喝下,出得一身熱汗,才精神了起來。

“噢呀呀武安君,你這是何苦來哉!如此痛飲,不大睡三日,如何過得了?”

蘇秦揶揄笑道:“莫非要做了秦軍俘虜再醒來?”

“秦軍出動了?”孟嘗君大是驚訝。

蘇秦沉重地嘆息了一聲:“函谷關外已經大軍雲集,子蘭尚沒有定見。”

信陵君面色通紅,啪地拍案而起:“我等幾時做了酒囊飯袋?不用說了,走!”大步出帳,上馬飛馳而去。

五騎快馬到達楚軍營地,正是未時末刻。尚未進營,便見六國軍營間的官道上不斷有快馬飛來。平原君趙勝眼尖,揚鞭高聲道:“肥義?看,五國大將都來了。”孟嘗君笑道:“好!子蘭總算醒過來了。”片刻之間,五國大將一一到了營門,最前面的平原君一抖馬繮要進營,不防總哨司馬舉着一面令旗攔在當道:“軍營不得馳馬!各位將軍交繮進營!”

孟嘗君笑道:“軍中法度沒個變通麼?真個東施效顰。”

“六國上將軍大令,誰敢不遵?軍法問罪!”總哨司馬聲色俱厲。

平原君揶揄笑道:“我只道有個六國丞相,竟還有個六國上將軍?”

“噢呀呀,你等毋曉得,再說也沒用,下馬交繮了。”春申君又氣又笑,將馬繮擲給士兵,昂昂大步進了營門。五國大將們原是奉緊急軍令趕來,不想子蘭如此章法,個個面色陰沉,竟無一個擡腳。蘇秦苦笑道:“諸位皆是將軍,人人都有軍法,莫要計較了,走。”燕將子之道:“武安君,非是我等計較,楚營廣闊,到中軍大帳得走小半個時辰。究竟軍情緊還是軍法緊?”蘇秦豁達地笑了:“早晨我已經走過一遍了。”將軍們頓時一怔,趙將肥義高聲道:“六國丞相都走了,我等武夫走不了?

走!”馬繮一丟,氣昂昂走了進去。

走到中央營地的轅門前,甲冑齊全的將軍們已經是大汗淋漓,剛剛酒醒的四大公子更是腳下虛浮面色蒼白。除了蘇秦,這些人個個都是頤指氣使慣了的,誰個受過如此無端窩囊?此時個個面色陰沉,連素來持重的信陵君也是牙關緊咬。

“鳥!還立大纛旗?還六國上將軍?誰認你個小子!”韓朋先罵了起來,他不像其他四位將軍還顧忌本國公子在場,全然口無遮攔。

“韓將軍,大敵當前,大局爲重。”蘇秦聲音很低,神情卻很肅穆。

“呸!”肥義、子之、田間、韓朋一齊向大纛旗啐了一口,連老成穩健的魏將晉鄙也哼哼冷笑着瞪了大纛旗一眼。突然,轅門中一陣隆隆大鼓,軍務司馬站在大帳口高宣:“聚將鼓響!大將魚貫入帳——”

蘇秦看見,轅門內的楚軍將領已經進帳,便知子蘭聚集了全部將領,看陣勢是要聚將發令。按照蘇秦想法,子蘭至少應當與幕府五人商定方略,而後調兵遣將,匆忙聚集所有將領,卻又沒有五國其他將軍,但有歧見,豈不難以收拾?然則已經來了,能不進去麼?看看衆人陰沉沉地沒一個動彈,蘇秦低聲對信陵君道:“走。”信陵君咬咬牙大喝一聲:“入帳!”率先進了轅門。

三通鼓罷,蘇秦一行堪堪最後入帳,依次坐定,兩排將墩滿滿當當一個不空。

“六國上將軍升帳——”軍務司馬矜持得就像天子的禮賓大臣。

隨着悠長尖銳的宣呼,子蘭從碩大的九頭猛禽後走了出來。前排的四大公子側目而視,卻見子蘭頭戴一頂無纓金帥盔,熠熠生光的盔槍足足有六寸,身穿土黃色象皮軟甲,腰懸一口新月般的吳鉤,一領金絲斗篷映得滿帳生輝。蘇秦向帳中瞄了一眼,見人人皺眉,心中不禁一沉。

楚國將領一齊站起:“末將參見上將軍!”

五國將領卻只是坐着拱手道:“參見子蘭將軍!”四大公子默不作聲。

蘇秦見子蘭難堪,一拱手笑道:“上將軍首次聚將,實堪可賀。”

“丞相駕臨坐鎮,子蘭實感欣慰。”子蘭拱手還禮,肅然入座道,“諸位將軍:本上將軍升帳聚將,諸位將軍無分職爵高下,須得一體聽從本上將軍軍令,若有違抗,軍法不容!”話音落點,楚軍將領轟然一聲:“嗨!”前排的聯軍將領與四公子卻無聲無息。

“本上將軍發佈軍令……”

“且慢!”燕國大將子之霍然站起道,“敢問子蘭將軍,這是六國聯軍,還是楚國一軍?”

“子之將軍,此言何意?”子蘭頓時沉下臉來。

子之本是燕國世家子弟,長期駐守燕國邊陲與陰山、遼東的胡人作戰,所部六萬是燕國唯一一支拉得出來的勁旅。燕易王決意子之率軍南下後,便調子之回到薊城做了亞卿。燕國亞卿職爵不高,卻是軍政實權位置,與秦國的左庶長一般。六國合縱是燕國最露臉的一件事,燕易王反覆思忖,才改派幹練機警的子之做了大將。子之要爲燕國爭光,更想在天下打出自己的聲望,便對戰事作了事先謀劃,一心要在大將會商時爭得主戰重任;不想子蘭如此做派,一副誰的賬也不買的跋扈模樣,尤其是不尊蘇秦讓子之惱火。雖說蘇秦是六國丞相,可本職卻是燕國武安君,按通例便是燕職燕人,子之身爲燕國大將,不能維護蘇秦尊嚴,等於使燕國蒙羞,這如何能教子之忍受?

但子之並非魯莽武夫,他冷冷問道:“若是六國聯軍,便當先聚六國大將於六國幕府,謀劃妥當之後,再由各國大將分頭回營下令。如今有

楚國營將,卻無五國營將,莫非子蘭將軍蔑視五國大軍不成?”

“還有,將幕府五魁與楚國營將等同待之,這是哪家軍法?”趙國肥義也霍然站起。

“敵情不明,打法未定,便要貿然行令,這是打仗麼?”齊國田間也昂昂質問。

“敢問子蘭將軍打過仗麼?”韓朋更是一臉的嘲諷揶揄。

子蘭面色鐵青,想發作卻又心虛。畢竟是六國聯軍,雖然楚國兵力最多,但在近百年的戰國曆史上,中原三晉與齊國的戰力戰績都遠遠強於楚國,若非楚國與秦國衝突最烈,盟主未必就是楚國,若由自己攪散了六國聯軍,昭氏在楚國如何立足?退讓吧,方纔已經申明軍法,日後如何坐帳行令?子蘭兩難之間,五國大將連串質問,子蘭的心腹營將大覺尷尬,人人怒目相向,大帳中立時緊張起來。

“諸位少安毋躁。”蘇秦面色肅然地站了起來,對五國大將道,“軍無大將不行,如此紛爭,成何體統?”蘇秦一貫的穩健坦誠,在六國君臣中聲望極高,五員大將雖憤憤不平,但還是坐了回去不再糾纏。蘇秦回身對子蘭一拱手道:“上將軍,依蘇秦之見,我軍各方主將當先行會商,議定戰法,而後上將軍號令全軍出戰,似可如臂使指,上將軍以爲如何?”

子蘭舒了一口氣:“便依丞相主張了。”回頭下令,“楚國營將回帳,厲兵秣馬,準備大戰。”營將們鬨然一聲,退出了大帳。子蘭回身對衆人一拱手笑道:“子蘭一時粗疏,丞相併諸位公子、將軍見諒了。”

蘇秦笑道:“聯軍初成,原無定規,說開便了,誰能計較?”

“噢呀呀,我的心都要跳出來了。”春申君一句,滿帳一片笑聲。

平原君笑道:“子蘭將軍,我等口乾舌燥,可否來幾桶涼水了?”衆人已經聽荊燕說了子蘭大帳不得上茶的“軍法”,聞言又是一陣大笑。

子蘭回身吩咐軍務司馬:“上大桶涼茶來。”

“好!有茶便有說的,我看信陵君先說。”孟嘗君大飲兩碗,立即來了精神。

“豈有此理?”信陵君笑道,“還請子蘭將軍先展機謀,我等拾遺補缺。”

子蘭卻拱手笑道:“既是會商,還是毋得拘泥,子蘭願先聞諸位高見。”

“哼哼!”子之冷冷地一笑。在他看來,這個金玉其外的年輕統帥,壓根兒就是個花花公子:劍器、甲冑、斗篷、戰靴,樣樣都金光燦燦,像打過仗的行伍將軍麼?做派十足而胸無一策,明明沒有謀劃,還要裝模作樣地“先聞諸位高見”,如此之人竟做了六大戰國的統帥,當真令人齒冷。

“子之亞卿可有謀劃?”燕齊老鄰,孟嘗君素聞子之才幹,見他橫眉冷笑,便知就裡。

子之從將軍墩站起,從容道:“六國丞相、諸位公子、將軍,子之以爲:六國聯軍雖衆,然亦有不足處。最大缺陷,是老兵車與老步兵太多,無法與風馳電掣的秦軍鐵騎抗衡。若依成例戰法,擺開大陣迎敵,聯軍戰車與老式步兵,非但必成秦軍魚肉,且也是我軍累贅,極難取勝。”子之寥寥數語便擊中聯軍要害弱點,衆人不禁一怔。

“唯其如此,須得出奇制勝。”子之胸有成竹,“其一,六國聯軍須立即精編,遴選各軍鐵騎與鐵甲步兵,使聯軍能夠與秦軍打得硬仗!其二,不必拘泥於函谷關外決戰,可將聯軍分爲三路:第一路由楚國戰車步卒與韓國步兵組成大陣,在函谷關外吸引住秦國大軍,能戰則戰,不能戰則守;第二路由燕國遼東鐵騎與趙國步兵合成,北上襲擊秦國北地郡;第三路由魏齊騎步合成,從西南襲擊崤山,可從背後拿下函谷關,並對秦軍主力前後夾擊。若得如此,秦軍必敗!”

大帳中一片沉默。公子、將軍們雖然都讚許點頭,然卻沒有人說話。

在子蘭看來,這明擺着是將楚軍看做廢物,將子蘭的統帥權力變成了無足輕重的留守,將楚國的合縱盟主地位一筆抹殺。雖然不滿,但基於方纔難堪,子蘭卻不想第一個反對。在蘇秦看來,這確實是一個極具才華的構想,不禁很是讚賞這位燕國亞卿。但想到自己畢竟不通兵家,不能首肯,便等着別人說話。在四大公子看來,謀劃是不錯,實行起來卻很難:譬如魏國派出的只是五萬步兵,且主要守在敖倉要道,主將晉鄙則是墨守成規唯君命是從的那種人,要按子之戰法,魏國就要增兵換將,否則不可能攻下崤山重地;然則要增兵換將,必然要大費周折,大敵已在眼前,如何容得你從容周旋?趙將肥義本是很有膽識的軍中幹才,卻也慮及趙國派出的步兵不足以奇襲作戰,而要調來防禦匈奴的精銳騎兵,又絕非他說了能算,也緘口不言。田間、晉鄙、韓朋,則都是平庸之輩,不置可否。如此等等,一時間大帳中竟無人呼應。

“信陵君,還是你來說說。”蘇秦瞅準了最合適的評點者。

信陵君沒有推辭,慨然一嘆道:“子之將軍之謀劃,確是上乘戰法。六國若能如此分頭攻秦,何能有得今日?然則,以聯軍實情而言,謀劃雖好,卻極難實施。精編大軍、增兵換將、糧秣輜重、探察地形、預備鄉導、更換兵器,凡此等等,牽涉六國,皆非旬日之功。秦軍便在眼前,張儀司馬錯容得我等半月一月?”說着又是一聲沉重的嘆息,“爲今之計,只能就目前軍力,謀劃可戰可勝之法,忠於職守,恪盡人事,豈有他哉!”

“噢呀,信陵君,你就說如何打了?”

“對呀,好賴也是四十八萬,怕他個鳥!”孟嘗君粗豪地罵了一句。

“信陵君但說,我聽你!”平原君立即毫無保留地敞明瞭與信陵君的堅實紐帶。

信陵君笑道:“武安君、子蘭將軍,無忌以爲:既不能奇計取勝,便當同心協力,戰陣對之。具體戰法,仍當以子之謀劃爲根基,略作變通而已。決戰之日,子蘭將軍率楚韓大軍居中成陣,魏齊大軍從西面進攻,燕趙大軍從東面進攻;三路大軍成犄角之勢,相互策應,即或不能大敗秦軍,也當將秦軍壓回函谷關。”

“好!簡單易行!”孟嘗君立表贊同。

“噢呀,那可是要立即變動軍營位置了。”

子蘭豁達地笑道:“只要能打勝仗,軍營變動何難?”

子之沉重地嘆息了一聲,閉上眼睛不再說話了。

“那就如此這般了,我看可行!”平原君說得果斷利落。

肥義道:“還是六國丞相定奪,六國聯軍聽憑號令!”分明沒有將子蘭放在眼裡。

蘇秦看看無人爭辯,便道:“信陵君與子之亞卿的謀劃,合我軍情,甚是妥當。若沒有歧見,請子蘭上將軍發令。”

子蘭心中頓時踏實,對蘇秦拱手一禮,走到帥案前肅然端坐,發下令旗令箭,限令五國兵馬在明日內移營到位:魏齊大軍於楚軍西北紮營,燕趙大軍於楚軍東北紮營,韓國兵馬在楚軍西側並立紮營;三營各推進三十里,於函谷關外形成犄角陣勢。

號令完畢,已經是明月東昇。蘇秦一行出得楚軍大營,走馬沿着大河東來,沒有絲毫的激動興奮,河水滔滔,馬蹄嘚嘚,沒有一個人說話。良久,孟嘗君哼起了古老的戰歌,伴着嗚咽的大河濤聲,分外的沉重憂傷。人們怦然心動,跟着哼唱起來。古老的戰歌被濤聲馬蹄聲攪成了無數的碎片,瀰漫在清冷的月光下,散落在蕭瑟的古道上:

我車既攻 我馬既同

弓矢既調 王師既徵

蕭蕭馬鳴 獵獵旆旌

披堅執銳 烈士大成

(本章完)

第七章 流火迷離_四 執一不二 正心跬步第十六章 秦風低徊_二 心不當時連鑄錯第二章 艱危咸陽_一 修我戈矛 與子同仇第十三章 最後風暴_六 冰雪銘心終難卻大秦帝國第五部下卷第一章 無妄九鼎_一 奇兵破宜陽 千夫長嶄露頭角第一章 權相變異_四 眩暈的胡亥在甘泉宮山林不知所以第十一章 郢都恩仇_三 明暗雙管 張儀巧解第一難名將_樂毅第十一章 郢都恩仇_四 點點漁火不同眠第五章 冬戰河內_一 流言竟成奇謀 齊國僥倖脫險第二章 棟樑摧折_三 連番驚雷震撼 洶洶天下之口失語了第二章 棟樑摧折_四 李趙胡各謀 帝國法政離奇地變異第七章 瓦釜雷鳴_四 七百名罪犯一次斬決戰國七雄_魏國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七 神醫扁鵲對秦孝公的奇特診斷諸子百家_陰陽家第八章 幽燕雷霆_一 六百年老諸侯振翼而起第七章 流火迷離_六 冠禮之夜的兩代儲君第三章 東方龍蛇_一 邦有媛兮 不讓鬚眉第一章 暮政維艱_二 天地不昭昭 謀國有大道第五章 術治亡韓_五 韓非在雲陽國獄中靜悄悄走了第十二章 不寧不令_二 蘇秦陷進了爛泥塘第一章 權相變異_一 南望咸陽 一代名將欲哭無淚第八章 政俠發難_二 老墨子憤怒了第二章 國恥昭昭_五 國恥刻石血淚斑斑第十三章 最後風暴_三 英雄之心 恩怨難曲第四章 咸陽初動_三 奇策考校 太子府一團亂麻第四章 咸陽初動_二 丞相府來了不速之客第十一章 雄傑悲歌_三 趙雍探秦國 感喟重劃策第九章 分治亡楚_七 亙古奇觀 秦楚兩軍大相持第八章 幽燕雷霆_七 酷刑萬刃 瓦釜雷鳴第十一 章仲父當國_三 再破成例 呂不韋周旋立儲第四章 鏖兵中原_四 河外大開打 初帥刁猛狠第六章 風雲再起_三 燕山腳下的古老城堡第六章 子楚還國_四 峽谷叢林的蒙面馬隊第六章 櫟陽潮生_二 衛鞅兩面君 招賢館大起波瀾第十四章 冰炭同器_一 秦孝公的大婚盛典第六章 滔滔江漢_五 白起激楚燒夷陵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一 歲末大宴羣臣 始皇帝佈政震動朝野第五章 天地再造_三 亙古奇書陰符經第一章 暮政維艱_五 華陽夫人憋出了一字策第二章 艱危咸陽_五 慨其嘆矣 遇人之艱難第三章 安邑風雲_六 棋室裡的六國角逐名將_蒙恬戰國七雄_燕國第十章 蒹葭蒼蒼_三 蒹葭蒼蒼 白露爲霜第十章 合縱回光_二 化周有長策 大軍撼山東第十章 合縱回光_七 血戰半勝秦 山東得回光第三章 西出鎩羽_一 新人新謀棄霸統第二章 艱危咸陽_一 修我戈矛 與子同仇第六章 秦軍悲歌_六 鉅鹿大血戰 秦軍的最後悲歌第十三章 最後風暴_七 陰謀陽謀萬象生第五章 冬戰河內_一 流言竟成奇謀 齊國僥倖脫險第十五章 萬古國殤_七 冬雷暴雪第九章 縱橫初局_二 怪誕說辭竟穩住了楚國第十二章 不寧不令_五 將計就計邯鄲策大秦帝國進階手冊第一章 無妄九鼎_二 秦武王隱隱覺得不妙第八章 政俠發難_四 荊南突然失蹤 刺客突然出現第五章 殘政如血_二 逢迎反擊皆無處着力 李斯終歸落入了低劣圈套諸子百家_墨家第五章 天地再造_四 戰國亂象大演繹第六章 亂政亡趙_八 秦王嬴政終於昂首闊步地踏進了邯鄲第一章 初政颶風_七 欲一中國者 海納爲本第四章 暴亂潮水_五 陳勝死而張楚亡 農民反秦浪潮迅速潰散了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一 宏圖憂患兩嘆嗟祭秦論 原生文明的永恆光焰——秦亡兩千二百十五年祭_三 歷史煙霧的久遠彌散第十三章 鐵血板蕩_一 陰山草原的黑色風暴楔子第六章 子楚還國_二 立嫡密書生髮出意想不到的事端第九章 孤城血卜_三 化齊方略陡起波瀾第七章 興亡縱橫_一 燕山氣象 赫然大邦第四章 秦國求賢令_二 秦國特使來到了洛陽王城第四章 暴亂潮水_一 大澤鄉驚雷撼動天下第五章 術治亡韓_四 天生大道之才 何無天下之心哉大秦帝國第五部中卷大秦帝國第三部下卷第十四章 百年一亂_五 張儀又一次被孟子激怒了第六章 亂政亡趙_二 趙遷郭開 戰國之世最爲荒誕的君臣組合第一章 六國謀秦_一 上將軍龐涓的秘密使命第二章 國恥昭昭_五 國恥刻石血淚斑斑第五章 冬戰河內_五 冬戰河內 狂飆拔城戰國七雄_楚國第一章 六國謀秦_二 五國君主同一天到達逢澤第六章 滔滔江漢_二 隱世後墨再出山第十三章 遠交近攻_四 遠交近攻展鋒芒大秦帝國第四部下卷經典大戰_長平之戰第十四章 大帝流火_二 不畏生死艱途的亙古大巡狩第六章 子楚還國_二 立嫡密書生髮出意想不到的事端第七章 瓦釜雷鳴_二 疲民與貴族竟有了憤怒的共鳴第十五章 長平大決_一 年輕的大將軍豪氣勃發第八章 連橫奇對_一 張儀的聲音振聾發聵第二章 艱危咸陽_一 修我戈矛 與子同仇第九章 縱橫初局_三 門客大盜開齊國僵局第十三章 雍城之亂_五 血火冠劍日 亂局竟未息第三章 東方龍蛇_六 幾番折衝 大起戰雲第三章 東方龍蛇_五 兩使入秦皆惶惶諸子百家_計然家
第七章 流火迷離_四 執一不二 正心跬步第十六章 秦風低徊_二 心不當時連鑄錯第二章 艱危咸陽_一 修我戈矛 與子同仇第十三章 最後風暴_六 冰雪銘心終難卻大秦帝國第五部下卷第一章 無妄九鼎_一 奇兵破宜陽 千夫長嶄露頭角第一章 權相變異_四 眩暈的胡亥在甘泉宮山林不知所以第十一章 郢都恩仇_三 明暗雙管 張儀巧解第一難名將_樂毅第十一章 郢都恩仇_四 點點漁火不同眠第五章 冬戰河內_一 流言竟成奇謀 齊國僥倖脫險第二章 棟樑摧折_三 連番驚雷震撼 洶洶天下之口失語了第二章 棟樑摧折_四 李趙胡各謀 帝國法政離奇地變異第七章 瓦釜雷鳴_四 七百名罪犯一次斬決戰國七雄_魏國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七 神醫扁鵲對秦孝公的奇特診斷諸子百家_陰陽家第八章 幽燕雷霆_一 六百年老諸侯振翼而起第七章 流火迷離_六 冠禮之夜的兩代儲君第三章 東方龍蛇_一 邦有媛兮 不讓鬚眉第一章 暮政維艱_二 天地不昭昭 謀國有大道第五章 術治亡韓_五 韓非在雲陽國獄中靜悄悄走了第十二章 不寧不令_二 蘇秦陷進了爛泥塘第一章 權相變異_一 南望咸陽 一代名將欲哭無淚第八章 政俠發難_二 老墨子憤怒了第二章 國恥昭昭_五 國恥刻石血淚斑斑第十三章 最後風暴_三 英雄之心 恩怨難曲第四章 咸陽初動_三 奇策考校 太子府一團亂麻第四章 咸陽初動_二 丞相府來了不速之客第十一章 雄傑悲歌_三 趙雍探秦國 感喟重劃策第九章 分治亡楚_七 亙古奇觀 秦楚兩軍大相持第八章 幽燕雷霆_七 酷刑萬刃 瓦釜雷鳴第十一 章仲父當國_三 再破成例 呂不韋周旋立儲第四章 鏖兵中原_四 河外大開打 初帥刁猛狠第六章 風雲再起_三 燕山腳下的古老城堡第六章 子楚還國_四 峽谷叢林的蒙面馬隊第六章 櫟陽潮生_二 衛鞅兩面君 招賢館大起波瀾第十四章 冰炭同器_一 秦孝公的大婚盛典第六章 滔滔江漢_五 白起激楚燒夷陵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一 歲末大宴羣臣 始皇帝佈政震動朝野第五章 天地再造_三 亙古奇書陰符經第一章 暮政維艱_五 華陽夫人憋出了一字策第二章 艱危咸陽_五 慨其嘆矣 遇人之艱難第三章 安邑風雲_六 棋室裡的六國角逐名將_蒙恬戰國七雄_燕國第十章 蒹葭蒼蒼_三 蒹葭蒼蒼 白露爲霜第十章 合縱回光_二 化周有長策 大軍撼山東第十章 合縱回光_七 血戰半勝秦 山東得回光第三章 西出鎩羽_一 新人新謀棄霸統第二章 艱危咸陽_一 修我戈矛 與子同仇第六章 秦軍悲歌_六 鉅鹿大血戰 秦軍的最後悲歌第十三章 最後風暴_七 陰謀陽謀萬象生第五章 冬戰河內_一 流言竟成奇謀 齊國僥倖脫險第十五章 萬古國殤_七 冬雷暴雪第九章 縱橫初局_二 怪誕說辭竟穩住了楚國第十二章 不寧不令_五 將計就計邯鄲策大秦帝國進階手冊第一章 無妄九鼎_二 秦武王隱隱覺得不妙第八章 政俠發難_四 荊南突然失蹤 刺客突然出現第五章 殘政如血_二 逢迎反擊皆無處着力 李斯終歸落入了低劣圈套諸子百家_墨家第五章 天地再造_四 戰國亂象大演繹第六章 亂政亡趙_八 秦王嬴政終於昂首闊步地踏進了邯鄲第一章 初政颶風_七 欲一中國者 海納爲本第四章 暴亂潮水_五 陳勝死而張楚亡 農民反秦浪潮迅速潰散了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一 宏圖憂患兩嘆嗟祭秦論 原生文明的永恆光焰——秦亡兩千二百十五年祭_三 歷史煙霧的久遠彌散第十三章 鐵血板蕩_一 陰山草原的黑色風暴楔子第六章 子楚還國_二 立嫡密書生髮出意想不到的事端第九章 孤城血卜_三 化齊方略陡起波瀾第七章 興亡縱橫_一 燕山氣象 赫然大邦第四章 秦國求賢令_二 秦國特使來到了洛陽王城第四章 暴亂潮水_一 大澤鄉驚雷撼動天下第五章 術治亡韓_四 天生大道之才 何無天下之心哉大秦帝國第五部中卷大秦帝國第三部下卷第十四章 百年一亂_五 張儀又一次被孟子激怒了第六章 亂政亡趙_二 趙遷郭開 戰國之世最爲荒誕的君臣組合第一章 六國謀秦_一 上將軍龐涓的秘密使命第二章 國恥昭昭_五 國恥刻石血淚斑斑第五章 冬戰河內_五 冬戰河內 狂飆拔城戰國七雄_楚國第一章 六國謀秦_二 五國君主同一天到達逢澤第六章 滔滔江漢_二 隱世後墨再出山第十三章 遠交近攻_四 遠交近攻展鋒芒大秦帝國第四部下卷經典大戰_長平之戰第十四章 大帝流火_二 不畏生死艱途的亙古大巡狩第六章 子楚還國_二 立嫡密書生髮出意想不到的事端第七章 瓦釜雷鳴_二 疲民與貴族竟有了憤怒的共鳴第十五章 長平大決_一 年輕的大將軍豪氣勃發第八章 連橫奇對_一 張儀的聲音振聾發聵第二章 艱危咸陽_一 修我戈矛 與子同仇第九章 縱橫初局_三 門客大盜開齊國僵局第十三章 雍城之亂_五 血火冠劍日 亂局竟未息第三章 東方龍蛇_六 幾番折衝 大起戰雲第三章 東方龍蛇_五 兩使入秦皆惶惶諸子百家_計然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