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談兵致禍_一 十六字訣震撼了齊威王

一 十六字訣震撼了齊威王

在洛陽和蘇秦分手,張儀終於到了臨淄。

對於臨淄,張儀並不生疏,一入城便直奔王宮。在宮門廣場停下軺車,他對緋雲吩咐道:“車就停在此處,你可去逛逛街市,臨淄可是熱鬧得很。”緋雲笑道:“吔,逛個甚來?我就在車上睡覺等你。”張儀說聲隨你,便向宮門去了。

張儀對齊國是充滿嚮往的。在他看來,齊國是天下大變化的樞紐,齊王田因齊則是天下僅存的第一雄主。這田因齊即位三十餘年,做了三件大事,每件事都改變了天下格局。第一件,鐵腕整肅吏治,啓動了戰國之世第二次變法的潮流,帶出了韓秦變法;第二件,與魏國霸權對抗,打了圍魏救趙、圍魏救韓兩場大勝仗,使魏國霸權一落千丈,天下由魏國獨霸變爲齊秦魏三強鼎立;第三件,建立稷下學宮,使天下士子由爭相“留魏”變成了爭相“赴齊”,天下文明潮頭自然也由魏國轉到了齊國。在三十年裡,齊國能夠從中等戰國一躍成爲首強,自然是齊威王扭轉乾坤。秦孝公英年早逝,在方今天下君主中,齊王就成爲當之無愧的第一雄主。正是看中了齊國的強盛與齊威王的雄明,張儀才選定了齊國。

張儀的步履是從容的,也是自信的,因爲他清楚齊國目下的危機,也已謀劃好了化解危機的對策,只看這個老齊王如何對待他了。

齊威王正在王宮園林踽踽漫步,偏偏傳來密報:東南的越國正在秘密集結大軍,準備奪取齊國南部的膠濰地區。他頓時煩悶起來,望着垂柳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輕拂,直如夢幻一般。即位三十年餘了,他第一次感到了疲憊,第一次心中發虛。老了麼?五十多歲,正在如日中天。累了麼?心中明明還憋着一股勁兒使不出來。

半日徘徊,齊威王總算明白了自己——最教他不安者,是沒有一個高明的爭霸方略。齊國在他手裡是無可置疑地強大了,可如果僅僅如此,你田因齊畢竟是個庸才。論強國功業,天下數秦孝公首屈一指。老實說,那才叫急起直追迎頭趕上。你田因齊秉承的基業家底兒,可是比秦孝公雄厚多了,與嬴渠樑比,你至多做個第二。和老魏王那個酒囊飯袋比麼,未免顯得窩囊,可不想窩囊還不行,齊國現下也就是與魏國不相上下。若說到財富根基,說不得魏國還略勝一籌。只有使齊國更上層樓,完成統一霸業,你田因齊纔算得天下第一雄主,做出了千古第一功業。否則,就只能是個二等明君而已。可是,從何處着手呢?

現下秦魏齊三強並立,面對一個老霸主,一個新強國,齊國該如何擺佈?齊威王竟思謀不出一個滿意的對策。當年的上將軍田忌出走了,洞察天下的孫臏也不辭而別隱居去了。只剩下一個老丞相騶忌,雖長於處置國務,卻素來沒有大謀略,與他商議多次都是不得要領。多方派員打探孫臏下落,也是一無所獲,使得齊威王終日悶悶不樂。

目下又是越國要進犯。越國雖不是勁敵,但對於十多年沒有大戰的齊國來說,也是一件很頭疼的事。不怕打不過,只怕陷入糾纏。別看這個快被人遺忘的越國,山高水深林密,你要打他找不見,他要打你陡然冒出一大片,若陷入糾纏,急切間不能脫身,中原霸業就等於白白地拱手送給了兩個強大對手。此等局面,齊威王如何能夠忍受?可是,如何全盤籌劃,急切間卻難以權衡決斷。齊威王又一次想起了田忌和孫臏在國時的氣象,不禁深深懊悔當初對騶忌、田忌將相傾軋的失策處置,非但逼走了田忌,還帶累孫臏也走了,這是他即位以來犯下的最大錯失,想起來就隱隱心痛……

“魏國名士張儀,求見我王。”內侍匆匆走來稟報。

“張儀?”齊威王一愣,“是那個罵倒孟子的張儀麼?”

“稟報我王:正是那個張儀。”

“好!有請先生,到湖邊茅亭。”

內侍匆匆去了。齊威王立即吩咐侍女在茅亭擺下簡樸的小宴,他要與這個能罵倒孟子的天下第一利口小酌對談。在齊威王眼裡,一個能將孟子罵倒的人物,一定不是等閒之輩。孟子何許人也?天下第一雄辯大師,天下第一衛道士,清高之極淵博之極智慧之極,但遇對手從來都是高屋建瓴滔滔不絕,鮮有對手走得了三五個回合。這是齊威王在稷下學宮多次親眼目睹的。就是幾個鋒銳無匹的新秀,也只和孟子堪堪戰了個平手,更不要說其餘人物了。可這個張儀,竟在大梁魏王宮以牙還牙,罵得孟子幾乎要背過氣去。連素來喜歡在名士面前打哈哈的老魏王都惱羞成怒了,可見其人辭色之鋒利。

一個月前,當這個故事傳到齊國時,有人說張儀有失刻薄,齊威王卻不禁哈哈大笑:“好好好!天下出了此等人物,孟夫子一口獨霸從此休矣!”齊威王明白,要說尖酸刻薄,孟子絕非厚道之輩,痛斥貶損從來毫不口軟,而且往往都是搶先發難,何獨怨張儀?想不到這個張儀今日竟來到了齊國,可得用心體察一

番,若果真是個名士大才,那可真叫上蒼有眼。

片刻之間,垂柳下草地小徑上走來了一個黑衣士子,大袖飄飄,身材偉岸,束髮無冠,步履輕捷,恍若一朵黑雲從綠色的草地飄了過來。

“好人物!”齊威王暗自讚歎,大笑着迎了上去,“先生光臨齊國,幸甚之至也!”

張儀也遠遠看見齊威王迎了過來,心中大感欣慰。這個老國王是天下有名的鐵面君主,天性傲慢凌厲,生殺予奪嬉笑怒罵從來都是毫不給臣下臉面,對待稷下學宮的名士,也極少對誰現出讚賞,只有即位頭幾年,纔對孟子孫臏這樣的人物恭迎如大賓。如今,老國王卻親自起身迎接自己,雖然僅僅是一個湖邊相迎,談不上大禮相敬,但張儀已經預感到自己所料不差。思忖間齊威王已是咫尺之遙,張儀連忙恭敬地深深一躬:“魏國張儀,參見齊王。”

“先生拘泥了。”齊威王大笑着扶住了張儀,並拉住他一隻手,“來來來,這廂茅亭落座。”親切豪爽如見老友一般。

張儀本來灑脫不羈,對齊威王的舉動絲毫沒有受寵若驚的緊張難堪,任齊威王與自己執手來到茅亭。這座茅亭坐落在湖畔垂柳之下,三面竹林婆娑,腳下草地如茵,寬大的亭子間裡青石爲案,草蓆做墊,異常的簡樸雅緻。進得亭中落座,微風習習一片清涼,酷暑之氣頓消。

“好個茅亭,令人心醉。”張儀不禁讚歎。

齊威王笑道:“先生可知這茅亭名號?”

“張儀受教。”

“國士亭。惜乎國士亭,冷清近二十年也。”齊威王慨然嘆息了一聲。

“張儀無功,齊王何以國士待之?”突然,張儀覺得這個老國王有些着意高擡自己,心中掠過一絲陰影。

“大梁挫敗孟子,先生之纔可知。生爲魏人,先行報國,先生之節可知。挾長策而說諸侯,先生之志可知。如此才具志節,安得不以國士待之?”齊威王說得字字板正。

張儀第一次受到大國之王的真誠推崇,不禁心頭一熱,慨然拱手道:“齊王以國士待張儀,張儀必以國士報齊王。”

齊威王親自斟滿了一爵:“來,先共飲一爵,爲先生洗塵!”

“謝過齊王。”兩隻青銅大爵一照,張儀一飲而盡。

“先生遠道來齊,欲入稷下學宮?抑或入國爲官?”

張儀不禁對齊威王的精明由衷佩服——心中分明着急國事大計,卻避開不談,先徵詢你的實際去向,既顯得關切,又試探了你的志向;更重要的是,就此隱藏了齊國最緊迫的困窘,卻要試探你是否一個真正洞察天下的大才?尋常士子順着話題走下去,熱衷於自己的去向安排,也就必然對齊國的急難茫然無覺,果真如此,這場小宴也就到此結束了,“國士”云云也將成爲過眼雲煙。心念一閃而過,張儀拱手作禮道:“謝過齊王關切。然則,張儀不是爲遊學高官而來,卻是爲齊國急難而來。”

“噢?”齊威王驚訝微笑,“一片富庶昇平,齊國有何急難?”

“歧路亡羊故事,齊王可知?”張儀也是微微一笑。

“歧路亡羊?先生請講。”

“楊子的鄰人丟了一隻羊,請了許多人幫着尋找,也請楊子幫忙順一條直路尋找。楊子驚訝問:一隻羊,何用如此多人尋找?鄰人說:歧路多也。楊子就幫着去找了。整整一日過去,找羊者晚上在鄰人家會合了。楊子問:誰找見羊了?都說沒有。楊子驚訝不解。鄰人說:歧路中又有歧路,我等不知所以,只有回來了。此所謂歧路亡羊也。張儀以爲,歧路可亡羊,歧路亦可亡國。目下,齊國正當歧路,齊王以爲然否?”

“齊國歧路何在?”齊威王目光炯炯地盯住了張儀。

“齊有大國強勢,卻無霸業長策,此歧路一也。西有中原大業,南有海蛇糾纏,何去何從,了無決斷,此歧路二也。大道多歧路,若貽誤時機,一步出錯,齊國就會紛擾不斷,日漸沉淪。殷鑑不遠,在夏後之世。魏國之衰落,也只在十餘年也。”

一席話簡潔犀利,齊威王面色肅然,起身離席,深深一躬:“先生教我。”

張儀坦然道:“霸業長策,首在三強周旋,次在四國捭闔。我有十六字,齊王思之:聯魏鎖秦,和秦敬魏,北結燕趙,南遏楚韓。”

“煩請先生拆解一二。”齊威王精神大振。

“三強之勢:齊國處東海之濱,秦國處西陲關山,魏國居於中原要衝。秦國與齊國少有戰事,但卻都是近三十年來崛起的新銳強國,都是實力雄厚的大國,都有雄心勃勃的君主。統一中原,是齊國與秦國的共同志向。唯其如此,只有秦國纔是齊國真正的、長期的敵手。魏國則是沉淪腐敗、外強中乾,不堪威脅天下。然則,這個魏國對於秦齊而言,卻又是極爲重要的一個力量,魏國倒向何方,就可能獲得立足中原的巨大優勢!秦魏百年深仇,素來敵對

,迄今爲止,秦國還沒有洞悉到爭取魏國的重要。當此之時,聯魏鎖秦,使秦國不能輕易東出函谷關,爲齊國霸業之要。此其一也。其二,秦國雖是齊國的真正敵人,但在列強並立之時,齊國卻不能與強悍之秦國結怨,而要和解爲上,儘量沖淡兩國爭霸之真面目,多多向秦國宣示修好願望。如此一來,秦國這個火炭團便推給了魏國。而聯魏、敬魏之根本,在於利用魏國做齊國的石頭,打向秦國腳跟。若按如此方略,三強之中,齊國穩操勝券也。”張儀侃侃而談,顯然是早已想透。

“好!後邊八字如何?”齊威王一動也不動。

“天下戰國,三強連成東西一線。其餘四國,北方燕趙,南方韓楚,應對所以不同,在於他們與齊國的利害關聯各不相同。燕趙兩國均與齊國接壤,多有邊民衝突,小戰不斷。齊國要聚力壓向中原,必須與這兩個大鄰國結盟修好,騰出手來專力與秦國、魏國周旋抗衡。齊對趙有救援之恩,對燕有戰勝之威,只要齊國示好,趙國燕國定會樂於跟從,如此北方大安。此爲北結燕趙。”

齊威王微微點頭,目光如火焰般灼熱。

張儀侃侃道:“遏制楚韓,因由不同。韓國雖小,卻地處中原要害,又有宜陽鐵山,各國大是垂涎。得韓,則南可威脅楚國,西可封鎖秦國,東可壓迫魏國,洛陽王室更在韓地包圍之中。然則,申不害變法失敗後,韓國實力銳減,勁韓之名大爲暗淡,已經成爲最弱戰國。齊對韓有再生大恩,韓對魏有血戰之恨,韓國人恨魏而愛齊。只要齊國繼續與韓國修好,韓國就會成爲齊國的附庸。要韓國長久附庸齊國,就既不能教韓國強大,又不能教韓國受欺。齊國需要一個馴服的韓國,此爲遏制韓國的根本所在!南方楚國,山高水深,地域荒僻廣袤,任誰不能一戰數戰滅之。然則,楚國曆來冥頑不化,對中原野心勃勃,任何國家也不能控制。唯一有效對策:聯合魏國,封鎖楚國與淮水陳地以南,使其不能北上。此爲遏制楚國。如此縱橫捭闔,齊國安得不成千古大業!”

微風吹拂,湖畔垂柳搖曳,張儀咬字很重的魏國口音在風中傳得很遠。

聽着聽着,齊威王緊緊握住了銅爵,雙手微微有些發抖。這一番鞭辟入裡的解析,使他如醍醐灌頂般猛醒。驟然之間,三強格局與天下大勢格外透亮。尋常名士泛論天下大勢,齊威王也聽得多了,往往都是不得要領。張儀卻迥然有異,以齊國利益爲立足點,剖析利害應對,句句要害,策策中的,堪稱高屋建瓴。連齊威王都覺得是一團亂麻的七國糾纏,被他刀劈斧剁般幾下就料理清楚。

“此人大是奇才!”瞬息之間,齊威王幾乎立即就要拜張儀做齊國丞相。然則,這位久經風雲變幻的老辣國王還是生生忍住了,他要再看看張儀,這可是託國重任啊。儘管已經平靜下來,他還是情不自禁地一拍石案道:“先生一席話大是解惑。但不知這聯魏鎖秦,卻有何具體方略?如何聯?如何鎖?”

張儀幾乎不假思索:“齊魏相王。齊秦通商。”點到爲止,沒有再說。

齊威王默默思忖有頃,已經想得清楚,覺得張儀的方略實在高明,心中大是快慰,不禁又起身爲張儀斟滿一爵道:“來,爲先生長策,一干此爵!”先自飲盡,還笑着向張儀亮了一下爵底。酒諺雲:先乾爲敬。但在國君待臣的禮儀中,卻沒有任何一個國君這樣做。張儀自然深感齊威王敬重之情,舉爵一氣飲幹,也笑着亮了一下爵底,只不過是雙手握爵,以示更爲謙恭的回敬。

“先生對越國北進,有何化解之策?”齊威王知道,面對如此奇人已經無須隱瞞,直截了當地問出了這件頭疼事。

“化解越禍,易如反掌也。”張儀頗爲神秘地笑了笑,“只是,此事須得張儀親自出馬。”

“如何?”齊威王顯然是不願張儀離開了,“先生定策,派特使交涉不行麼?”

“齊王且先聽我策謀。”說着湊近齊威王身邊,一陣悄聲低語,彷彿怕遠遠站着的老內侍聽見一般,說完坐回笑問,“如此捭闔,特使可成?”

齊威王聽得頻頻點頭,卻又大皺眉頭:“先生孤身赴險,我卻如何放心得下?然則,此事要派別個前去,確實也可能壞了大事,當真兩難……”

知道齊威王已經是真正地爲自己擔心了,張儀心中大是感奮,慨然拱手道:“齊王以國士待我,張儀敢不以國士報之?齊王但放寬心,張儀定然全功而回。”

齊威王思忖一番,終於一拍石案:“好!先生返齊之日,便是齊國丞相。”

“謝過我王。張儀今日便要南下。”

齊威王慨然一嘆:“先生如此忠誠謀國,田因齊心感之至。只是無法爲先生一壯行色了。”說罷回身對老內侍下令,“立即帶先生到尚坊府庫,一應物事財貨,任先生挑選!”

張儀笑了:“謝過我王,快馬兩匹,黃金百鎰,足矣!”

(本章完)

第十一章 文明雷電_四 呂氏衆封建說再起 帝國朝野爭鳴天下治式第十二章 三轅各轍_六 幽幽梁山 乃見狂且第十一章 文明雷電_三 典則朝儀煥然出新 始皇帝大典即位第十一章 天算六國_四 稷下學宮的人性大論戰第十章 偏安亡齊_二 一統棋局 最後一手務求平穩收煞第二章 國恥昭昭_一 金令箭使者飛馳櫟陽第一章 鐵腕平亂_四 咸陽老世族的最後時刻第一章 六國謀秦_三 接風小宴公開了會盟秘密第六章 秦軍悲歌_五 各具內憂 章邯刑徒軍與王離九原軍第十一章 文明雷電_七 方塊字者 華夏文明旗幟也第十章 張儀風雲_六 四陣三比 秦燕結盟第十四章 冰炭同器_四 嬴虔甘龍的詭秘暴亡戰國七雄_魏國第七章 大成合縱_二 南國才俊多猛志第七章 大成合縱_一 大梁公子出奇策第十四章 大帝流火_二 不畏生死艱途的亙古大巡狩第六章 櫟陽潮生_六 奇特的故事震動了秦國民衆第二章 艱危咸陽_二 風雨如晦大咸陽第十一章 雄傑悲歌_四 雄心錯斷 陡陷危局第五章 衛鞅入秦_三 茅津渡兩情惜別第七章 瓦釜雷鳴_七 白氏老族長搬動了大靠山第六章 子楚還國_三 佳人歸來兮 春不可以殘第十二章 不寧不令_二 蘇秦陷進了爛泥塘第十章 張儀風雲_三 河外大戰 張儀偏師襲敖倉第八章 政俠發難_三 黑篷車主與神秘的工匠戰國七雄_韓國第四章 暴亂潮水_三 江東老世族打出了真正的復辟旗號第五章 天地再造_一 異數中山狼諸子百家_法家第六章 風雲再起_四 明大義兮真豪傑第一章 鐵腕平亂_四 咸陽老世族的最後時刻第十五章 萬古國殤_一 沉沉夜幕 重重宮闈第十六章 秦風低徊_三 曠古名將成國殤第一章 暮政維艱_四 昭襄王暮定計然策第二章 大決涇水_五 碧藍的湖畔 搶工決水的烈焰轟然激發第七章 迂政亡燕_一 燕雖弱而善附大國 當先爲山東剪除羽翼第八章 幽燕雷霆_二 冰天雪地的遼東軍營第二章 山東雄傑_六 函谷關外蘇秦奇遇第十章 合縱回光_四 趙國的最後名將與最後邊兵第七章 迂政亡燕_二 束手無策的燕國釀出了一則奇計第二章 棟樑摧折_五 禮極致隆 大象其生 始皇帝葬禮冠絕古今第六章 滔滔江漢_三 南國雄傑圖再起第五章 天地再造_三 亙古奇書陰符經名將_趙奢楔子第四章 暴亂潮水_六 彌散的反秦勢力聚合生成了新的復辟軸心第十四章 冰炭同器_一 秦孝公的大婚盛典第五章 衛鞅入秦_二 衛鞅韜晦斡旋艱難脫身第五章 天地再造_一 異數中山狼第七章 流火迷離_二 塞上春寒 心變情異第四章 咸陽初動_一 幽幽南山 不寧不令第二章 大決涇水_三 法不可棄 民不可傷第九章 縱橫初局_四 積羽沉舟新謀略名將_蒙恬第十五章 長平大決_三 秦國朝野皆動 白起秘密入軍第十章 合縱回光_一 古老王朝的最後神蹟第八章 失才亡魏_三 坎坎伐檀兮 置之河之幹兮第十章 蒹葭蒼蒼_一 鼎沸中游離的浮冰第九章 孤城血卜_七 齊燕皆黯淡 名將兩茫茫第六章 亂政亡趙_九 烈亂族性亡強國 不亦悲乎第十章 合縱回光_六 兵家奇謀 大義同心第九章 孤城血卜_二 塵封的兵器庫隆隆打開第十一章 郢都恩仇_七 秋風沙場兮何堪國殤七 走出暴秦說誤區:秦帝國專制說之歷史分析第四章 談兵致禍_三 策士與君王的交換第十三章 鐵血板蕩_二 驚蟄大朝 嬴政皇帝向復辟暗潮宣戰第四章 咸陽初動_三 奇策考校 太子府一團亂麻第六章 滔滔江漢_一 碧水風雪雲夢澤第十五章 萬古國殤_二 流火落葉公器心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三 黑林溝奪情明法第十一章 文明雷電_三 典則朝儀煥然出新 始皇帝大典即位第八章 連橫奇對_一 張儀的聲音振聾發聵經典大戰_長平之戰第十四章 百年一亂_五 張儀又一次被孟子激怒了第十三章 遠交近攻_二 咸陽冬雷起宮廷第六章 滔滔江漢_五 白起激楚燒夷陵第八章 風雨如晦_二 咸陽大市爆發了驚心動魄的商戰第二章 棟樑摧折_四 李趙胡各謀 帝國法政離奇地變異第十一 章仲父當國_三 再破成例 呂不韋周旋立儲第十一章 雄傑悲歌_五 一錯再錯 雄傑悲歌第二章 國恥昭昭_二 秘密流言震動了秦國第三章 乾坤合同_六 以戰示形 秦軍偏師兩敗於李牧第十六章 秦風低徊_三 曠古名將成國殤第六章 風雲再起_四 明大義兮真豪傑第五章 術治亡韓_七 忠直族羣而術治亡國 天下異數哉第十一 章仲父當國_五 莊襄王臨終盟約 破法度兩權當國名將_蒙恬第四章 鏖兵中原_二 左更白起臨危受命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七 國殤悲風 嬴政皇帝爲南海軍定下秘密方略第五章 衛鞅入秦_三 茅津渡兩情惜別第十六章 秦風低徊_四 君臣兩茫然 秦風又低徊第五章 衛鞅入秦_二 衛鞅韜晦斡旋艱難脫身第三章 安邑風雲_七 衛鞅龐涓 智計周旋第十三章 鐵血板蕩_一 陰山草原的黑色風暴第七章 流火迷離_三 別辭難矣 聚散何堪第九章 霹靂手段_四 陰謀與孤獨的老人第九章 縱橫初局_六 聯軍幕府 春風得意第十二章 不寧不令_五 將計就計邯鄲策第十三章 遠交近攻_二 咸陽冬雷起宮廷經典大戰_桂陵、馬陵之戰
第十一章 文明雷電_四 呂氏衆封建說再起 帝國朝野爭鳴天下治式第十二章 三轅各轍_六 幽幽梁山 乃見狂且第十一章 文明雷電_三 典則朝儀煥然出新 始皇帝大典即位第十一章 天算六國_四 稷下學宮的人性大論戰第十章 偏安亡齊_二 一統棋局 最後一手務求平穩收煞第二章 國恥昭昭_一 金令箭使者飛馳櫟陽第一章 鐵腕平亂_四 咸陽老世族的最後時刻第一章 六國謀秦_三 接風小宴公開了會盟秘密第六章 秦軍悲歌_五 各具內憂 章邯刑徒軍與王離九原軍第十一章 文明雷電_七 方塊字者 華夏文明旗幟也第十章 張儀風雲_六 四陣三比 秦燕結盟第十四章 冰炭同器_四 嬴虔甘龍的詭秘暴亡戰國七雄_魏國第七章 大成合縱_二 南國才俊多猛志第七章 大成合縱_一 大梁公子出奇策第十四章 大帝流火_二 不畏生死艱途的亙古大巡狩第六章 櫟陽潮生_六 奇特的故事震動了秦國民衆第二章 艱危咸陽_二 風雨如晦大咸陽第十一章 雄傑悲歌_四 雄心錯斷 陡陷危局第五章 衛鞅入秦_三 茅津渡兩情惜別第七章 瓦釜雷鳴_七 白氏老族長搬動了大靠山第六章 子楚還國_三 佳人歸來兮 春不可以殘第十二章 不寧不令_二 蘇秦陷進了爛泥塘第十章 張儀風雲_三 河外大戰 張儀偏師襲敖倉第八章 政俠發難_三 黑篷車主與神秘的工匠戰國七雄_韓國第四章 暴亂潮水_三 江東老世族打出了真正的復辟旗號第五章 天地再造_一 異數中山狼諸子百家_法家第六章 風雲再起_四 明大義兮真豪傑第一章 鐵腕平亂_四 咸陽老世族的最後時刻第十五章 萬古國殤_一 沉沉夜幕 重重宮闈第十六章 秦風低徊_三 曠古名將成國殤第一章 暮政維艱_四 昭襄王暮定計然策第二章 大決涇水_五 碧藍的湖畔 搶工決水的烈焰轟然激發第七章 迂政亡燕_一 燕雖弱而善附大國 當先爲山東剪除羽翼第八章 幽燕雷霆_二 冰天雪地的遼東軍營第二章 山東雄傑_六 函谷關外蘇秦奇遇第十章 合縱回光_四 趙國的最後名將與最後邊兵第七章 迂政亡燕_二 束手無策的燕國釀出了一則奇計第二章 棟樑摧折_五 禮極致隆 大象其生 始皇帝葬禮冠絕古今第六章 滔滔江漢_三 南國雄傑圖再起第五章 天地再造_三 亙古奇書陰符經名將_趙奢楔子第四章 暴亂潮水_六 彌散的反秦勢力聚合生成了新的復辟軸心第十四章 冰炭同器_一 秦孝公的大婚盛典第五章 衛鞅入秦_二 衛鞅韜晦斡旋艱難脫身第五章 天地再造_一 異數中山狼第七章 流火迷離_二 塞上春寒 心變情異第四章 咸陽初動_一 幽幽南山 不寧不令第二章 大決涇水_三 法不可棄 民不可傷第九章 縱橫初局_四 積羽沉舟新謀略名將_蒙恬第十五章 長平大決_三 秦國朝野皆動 白起秘密入軍第十章 合縱回光_一 古老王朝的最後神蹟第八章 失才亡魏_三 坎坎伐檀兮 置之河之幹兮第十章 蒹葭蒼蒼_一 鼎沸中游離的浮冰第九章 孤城血卜_七 齊燕皆黯淡 名將兩茫茫第六章 亂政亡趙_九 烈亂族性亡強國 不亦悲乎第十章 合縱回光_六 兵家奇謀 大義同心第九章 孤城血卜_二 塵封的兵器庫隆隆打開第十一章 郢都恩仇_七 秋風沙場兮何堪國殤七 走出暴秦說誤區:秦帝國專制說之歷史分析第四章 談兵致禍_三 策士與君王的交換第十三章 鐵血板蕩_二 驚蟄大朝 嬴政皇帝向復辟暗潮宣戰第四章 咸陽初動_三 奇策考校 太子府一團亂麻第六章 滔滔江漢_一 碧水風雪雲夢澤第十五章 萬古國殤_二 流火落葉公器心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三 黑林溝奪情明法第十一章 文明雷電_三 典則朝儀煥然出新 始皇帝大典即位第八章 連橫奇對_一 張儀的聲音振聾發聵經典大戰_長平之戰第十四章 百年一亂_五 張儀又一次被孟子激怒了第十三章 遠交近攻_二 咸陽冬雷起宮廷第六章 滔滔江漢_五 白起激楚燒夷陵第八章 風雨如晦_二 咸陽大市爆發了驚心動魄的商戰第二章 棟樑摧折_四 李趙胡各謀 帝國法政離奇地變異第十一 章仲父當國_三 再破成例 呂不韋周旋立儲第十一章 雄傑悲歌_五 一錯再錯 雄傑悲歌第二章 國恥昭昭_二 秘密流言震動了秦國第三章 乾坤合同_六 以戰示形 秦軍偏師兩敗於李牧第十六章 秦風低徊_三 曠古名將成國殤第六章 風雲再起_四 明大義兮真豪傑第五章 術治亡韓_七 忠直族羣而術治亡國 天下異數哉第十一 章仲父當國_五 莊襄王臨終盟約 破法度兩權當國名將_蒙恬第四章 鏖兵中原_二 左更白起臨危受命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七 國殤悲風 嬴政皇帝爲南海軍定下秘密方略第五章 衛鞅入秦_三 茅津渡兩情惜別第十六章 秦風低徊_四 君臣兩茫然 秦風又低徊第五章 衛鞅入秦_二 衛鞅韜晦斡旋艱難脫身第三章 安邑風雲_七 衛鞅龐涓 智計周旋第十三章 鐵血板蕩_一 陰山草原的黑色風暴第七章 流火迷離_三 別辭難矣 聚散何堪第九章 霹靂手段_四 陰謀與孤獨的老人第九章 縱橫初局_六 聯軍幕府 春風得意第十二章 不寧不令_五 將計就計邯鄲策第十三章 遠交近攻_二 咸陽冬雷起宮廷經典大戰_桂陵、馬陵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