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一 宏圖憂患兩嘆嗟

一 宏圖憂患兩嘆嗟

大典完畢,秦孝公突然感到了深深的睏倦。

紅日臨窗,國君還不能醒來。黑伯在廊下猶豫着要不要喚醒國君,思忖片刻,黑伯終是拿定了主意,走進大門,靜靜守在寢室門口的縱橫要道上。咸陽的國府宮殿比櫟陽擴大了幾乎十倍,政事堂、書房、寢室各自在一個小區,寬敞得令人覺得空曠。黑伯一下子還有些不習慣,反倒覺得櫟陽的小庭院更爲溫馨緊湊一些,書房、寢室、政事堂緊緊相連,他只要往書房門口一站,全部要緊的物事都可以照看過來。如今不行了,不想教人打擾國君難得的酣睡,就須守在寢室的第一重門外,這樣一來,國君如果醒來他就不可能隨時聽見。看來,宮中的內侍與侍女還得增加,眼下這幾十個人顯然是忙不過來了。最可惜的是太后的寢宮也遠了,單獨的一片園林,又隔着幾條宮巷,要像在櫟陽那樣將難爲之事隨時稟報太后,也不行了。公主熒玉也出嫁了,回宮的時候越來越少。國君始終也沒有大婚,連個統管後宮的國後也沒有。偌大的宮中,只有黑伯整日陪在國君身邊。

“黑伯,君上用過早飯了?”

黑伯回頭一看:“參見商君。君上勞累,今日尚未醒來,商君是否稍等?”

商鞅思忖有頃:“黑伯,可曾讓太醫給君上看過?”

“沒有。君上從來不喜歡無事把脈。”

“黑伯,你去傳太醫來,最好看看。君上可是從來都早起的。”

黑伯醒悟點頭,快步去了。片刻之後,太醫匆匆趕來了。商鞅教太醫等在門外,吩咐黑伯先進去看看。黑伯輕步走進,片刻之後又急忙出來招招手,商鞅和太醫連忙跟了進去。黑伯掛起大帳,只見寬大的臥榻之上竟然瀰漫出一股隱隱熱氣,秦孝公面色赤紅,顯然在發熱昏睡之中。太醫上前把脈片刻,從隨手藥箱中拿出一包銀針,熟練仔細地扎進了六處穴位。大約小半個時辰,秦孝公臉上的紅潮消退,顯然是清醒過來了。太醫退出銀針,走到一旁去開藥方。商鞅見秦孝公清醒過來,連忙上前問:“君上自覺如何?”秦孝公笑道:“沒事。昨夜大約傷風了。”說着坐了起來,腳方着地,又是一陣大汗淋漓,驟然間面色蒼白。太醫急忙走過來道:“君上受風寒侵襲甚深,宜安臥休憩數日,容臣醫從容調理纔是。”

秦孝公揮揮手:“無甚大礙,你下去。”說着就站了起來。

黑伯連忙上前扶住:“君上,還是臥榻休憩纔是。”見秦孝公不語,深知國君個性的黑伯不再說話,扶着他走向隔間去沐浴梳洗。

商鞅走近太醫,低聲問:“君上爲何發熱?有他疾麼?”

太醫躬身作禮,答道:“啓稟商君,寒熱之疾,百病淵藪,在下一時尚難斷定。然君上宵衣旰食,起居無度,長此以往,必有大患。”

商鞅點頭:“你將藥方留下,回去召太醫們議診一番再說。”

“是。”太醫匆匆走了。

商鞅踱步思索着,方纔進宮時還明朗愉快的心情,此刻突然有些惆悵。

慶典之後,他也是覺得寬慰了許多。變法、遷都、收復河西,這三件大事的任何一件,都足以使一個臣子成爲秦國大功臣。他竟然在二十年中同時完成了三件大事,親手將一個貧弱愚昧的西部諸侯變成了一個富裕強大的一流戰國,封君領地,權兼將相

,達到了人臣功業的極致。人生若此,夫復何求?他油然想到了一個古老的問題:大功之後如何走完後半生?孔夫子將人生劃分了五重境界:“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自己已經四十有二了,功成名就,聲威赫赫,可是做到“不惑”了麼?歷來的功業名臣,面前都有共同的困惑,是繼續走完權臣功業的道路,還是急流勇退自保全身?前者是一條充滿荊棘危機四伏的道路,它的艱難與危險,甚至遠遠勝過建功立業之期。功高自危,這是無數功臣的鮮血鑄下的古老法則。遠有文種、范蠡,近有田忌、孫臏,都活生生地證明了這條古老的法則。同是大功臣,文種不聽范蠡勸告,堅持在國輔政而被殺害;范蠡斷然辭官,隱退江湖而逍遙終生;田忌不聽孫臏勸告而受到陷害,被迫逃離齊國;孫臏卻隱退山林撰寫兵書,明智地避免了最危險的功臣末路。商鞅對這些興亡榮辱的典故再熟悉不過,他在班師咸陽的歸路上,就已經開始想這件事了。

商鞅選擇了功成身退。

他要辦的事太多了,首先是對白雪的愧疚折磨得良心無法安寧,他要用後半生的激情去安撫補償那顆流血的心。其次,他要靜心總結自己的變法心得,撰寫一部超過李悝《法經》的法家經典。再者,還要回到故國尋找父母的墓地,爲他們建一座可以安享祭祀的陵園,以儘自己從來沒有盡過的孝道。更重要的是,他還想收三五個學生,將他們教成出類拔萃的法家名士,使自己的法家思想更爲發揚光大。他還想與白雪、熒玉並帶上弟子們重新遊歷天下,像孔子孟子一樣在列國奔走一番……所有這些事,都有待他辭官之後才能去做。

對於國事,他是放心的。他要辭官,絕不擔心秦公是越王勾踐那種“唯知共患難,不能同享樂”的國君,更不是齊威王那種表面英烈實則耳根很軟的國君。秦公的膽略、智慧、意志、品格,堪稱千古罕見,否則也不會與他這樣凌厲冰冷的權臣肝膽相照,更談不上他的建功立業。他從來傲視天下,唯獨對秦公是真正的折服。二十年來,他始終有一個鮮明的感覺,秦公是泰山,他只是泰山上的蒼蒼松柏,沒有這堅實的萬仞高山,就沒有凌越絕頂的蒼松翠柏。他相信,終秦公之世,他衛鞅決然沒有任何功臣之難。選擇隱退,恰恰因爲他對秦公,對秦國的未來完全放心。秦公比他長一歲,同樣是正當盛年,只要再撐持二十年,甚或十年,秦國將對山東六國佔壓倒優勢。

今日進宮,商鞅正是要對秦公交代國事,提出自己隱退的請求。

但是,秦公的“熱病”,卻使商鞅猛然悟到了一個長期忽略的事實,秦公的身體與儲君太子的下落。秦公的身體果然沒有隱患麼?看來不是這樣。若果然有隱患,太子的事就應當早日着手了。這些事商鞅從來沒有想過,他認爲只有四十三歲的秦公,完全有時間有能力從容地處置好這些國脈大事,而且,秦公處置這種事情的能力要遠遠超過商鞅自己。可是,秦公卻恰恰對自己的“熱病”沒有絲毫警覺,自然也不會去想相關諸事了。一想到這裡,商鞅心裡就猛然感到沉甸甸的。

“商君,來,你我今日痛飲一番。”秦孝公沐浴出來,精神大振。

商鞅笑道:“君上高熱方退,還是不要飲酒。”

“哪裡話來?”秦孝公爽朗大笑,“我這發熱是喜病

!當年一打勝仗一高興,就要莫名其妙地熱一次。這回呀,大捷遷都,雙喜慶典,就大大地熱了一回。我看呀,這不是病,是上天怕我糊塗,讓我將糊塗撂在睡夢裡算了。黑伯,上酒!大喜大捷,豈能不一醉方休?來,這是你最喜歡的趙酒!”

商鞅也大笑起來:“君上,秦國終於也有趙國貢酒的一天了!好,只此一罈。”

“豈有此理?”秦孝公笑道:“本來昨夜就要請你和熒玉來共飲,不想回來就昏睡過去。今日你來正好,我們多久沒有暢談暢飲了?二十年?對,二十年!來,幹!”

商鞅一陣激動:“君上……”舉爵一飲而盡。

“商君啊,二十年前,你我可是暢飲暢談了三天四夜。從那時起,你我就攜手並肩,就挑起了興亡重擔,榮辱與共,艱辛備嘗。此中甘苦,何堪對他人道也!”秦孝公喟然一嘆,眼中淚光瑩然。

商鞅也是兩眼潮溼:“君上,臣心中始終銘記那句誓言。”

“變法強秦,生死相扶!”兩人不約而同地念誦着,舉爵相碰,慨然飲盡。

“生死存亡,不堪回首。商君啊,有幾次,我都覺得支撐不住了。至今想來,猶覺後怕也。”

“二十年與君上風雨共舟,臣時常想起孟夫子爲人生立格之名言: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此之謂大丈夫。此格,君上當之無愧!”

秦孝公大笑起來:“哪裡,我倒覺得,此話是孟子專爲商君說的。”

“不。唯君上當之無愧。”

“那就別謙讓,都是!”兩人同聲大笑一,又是飲而盡。

秦孝公置爵沉吟:“商君,你說往前該如何走?總還是能活幾年了?”

商鞅心中一震,臉上卻是一片微笑:“臣當問,君上之志若何?”

“強國之志,未嘗有變。”

“國已強盛,敢問君上遠圖何在?”

秦孝公思忖有頃,輕聲道:“商君是說,秦國可一統天下?”

“可與不可何足論?君上,可有此遠圖大志?”

秦孝公不禁默然,大飲一爵:“商君以爲,你我此生,可成得此等大業?”

商鞅搖頭:“君上,天下紛擾割據六百年,一統大業,自是萬般艱難曲折。若君上與臣再有三十年時日,或許可成。然則,若天不假年,也就非一代之功了。商滅夏,歷時兩代。周滅商,歷時三代近百年之久。秦國由弱變強,用了二十年。然若東出函谷關,與六國爭天下,直至滅六國而一統天下於秦,當有數代之不懈奮發。以臣預測,至少需三代以上較量。此中關鍵,在於君上是否爲後世立格?”

“此乃吞吐八荒之志。有何國策可以確保?”

“堅守法治,代有明君。”商鞅顯然經過了深思熟慮。

秦孝公默然沉思良久,感慨長嘆:“商君啊,今日一席話,你將我面前的迷霧撥開了。堅持法治難,代有明君更難啊。就說太子嬴駟,十幾年不見他了,也不知他是變成了石頭,還是煉成了精鐵?”

“君上,”商鞅覺得到了坦誠直言的時候,“臣以爲,君上雖正在盛年,亦當慮及旦夕禍福,及早爲秦國未來着想,召回太子,使其熟悉國事,確保後繼有明君。此乃國家根本,望君上明斷。”

秦孝公望着窗外,一聲沉重的嘆息。

(本章完)

第六章 子楚還國_五 一波三折 先機行險第十三章 雍城之亂_五 血火冠劍日 亂局竟未息第三章 西出鎩羽_二 關西有大都第十五章 萬古國殤_二 流火落葉公器心第一章 無妄九鼎_三 九鼎夢魘 幽幽血光第八章 幽燕雷霆_七 酷刑萬刃 瓦釜雷鳴第十二章 士相崢嶸_五 撲朔迷離的大梁才士第十二章 士相崢嶸_一 秦國第一次力不從心了第十章 胡服風暴_四 茫茫邊草 雲胡不憂第六章 子楚還國_二 立嫡密書生髮出意想不到的事端第十一章 文明雷電_一 欲將何等天下交付後人 我等君臣可功可罪第九章 縱橫初局_四 積羽沉舟新謀略諸子百家_法家第一章 六國謀秦_四 分秦大計在會盟大典上敲定第十二章 三轅各轍_二 蒼山大師與謎一般的二十一事第九章 分治亡楚_三 項燕良將老謀 運籌舉步維艱第一章 初政颶風_七 欲一中國者 海納爲本第四章 暴亂潮水_七 項梁戰死定陶 復辟惡潮驟然頹勢第十二章 三轅各轍_三 初行出山禮 老荀子慷慨一歌諸子百家_縱橫家經典大戰_南定百越、北擊匈奴之戰第十五章 長平大決_二 長平換將 趙軍驟然沸騰起來第九章 縱橫初局_二 怪誕說辭竟穩住了楚國第十二章 收復河西_三 衛鞅出奇兵 老龍賈酣戰身死第十一章 郢都恩仇_四 點點漁火不同眠《大秦帝國》·史源_第二部 《國命縱橫》第七章 興亡縱橫_四 樂毅臨機入咸陽第五章 情變橫生_四 法度精嚴兮 萬綠家邦第五章 冬戰河內_二 咸陽宮夤夜決策第八章 幽燕雷霆_一 六百年老諸侯振翼而起第五章 冬戰河內_五 冬戰河內 狂飆拔城第一章 暮政維艱_二 天地不昭昭 謀國有大道第二章 大決涇水_六 松林蒼蒼 老秦人的血手染紅了一座座刻石第一章 初政颶風_五 韓國疲秦計引發出驚雷閃電第九章 孤城血卜_六 兵不血刃 戰在人心第四章 秦國求賢令_四 神秘的布衣小弟突然變身諸子百家_墨家第十章 合縱回光_一 古老王朝的最後神蹟第五章 衛鞅入秦_四 初入秦地謹慎探詢大秦帝國第六部《帝國烽煙》第十二章 不寧不令_三 巔峰張儀又出錯第十五章 長平大決_四 等而圍之 兵法破例第六章 亂政亡趙_七 滅趙大戰秋風掃落葉般開始一 暴秦說:秦末復辟勢力的歷史謊言第十二章 士相崢嶸_三 趙瑟秦盆 藺相如盡顯膽識第四章 談兵致禍_三 策士與君王的交換第二章 艱危咸陽_五 慨其嘆矣 遇人之艱難第九章 霹靂手段_四 陰謀與孤獨的老人第十四章 大帝流火_六 長風鼓滄海 連弩射巨魚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五 秋風山莊兩情長第八章 幽燕雷霆_六 軍前謀國君臣心第六章 風雲再起_一 紅衣巫師的鼎卦第四章 暴亂潮水_三 江東老世族打出了真正的復辟旗號第五章 冬戰河內_一 流言竟成奇謀 齊國僥倖脫險第九章 分治亡楚_九 固楚亡楚皆分治 不亦悲哉第六章 子楚還國_五 一波三折 先機行險第十章 蒹葭蒼蒼_六 大峽谷裡的神秘新軍第十四章 大帝流火_五 祭舜又祭禹 帝國新政的大道宣示第六章 風雲再起_三 燕山腳下的古老城堡秦國官制_中央官制第二章 國恥昭昭_二 秘密流言震動了秦國第六章 滔滔江漢_五 白起激楚燒夷陵第四章 秦國求賢令_三 求賢令應時而出第十三章 最後風暴_四 天齊淵波瀾詭譎第二章 大決涇水_二 雪原大險 瓠口奇觀第二章 大決涇水_七 涇水入田 鄭國渠震動天下第十三章 雍城之亂_一 冠劍將及兮 風雨如磐第七章 瓦釜雷鳴_三 老秦世族頂風仇殺第四章 風雲三才_一 尉繚入秦 夜見嬴政第一章 六國謀秦_一 上將軍龐涓的秘密使命第七章 流火迷離_一 太廟勒石 捶拊以鞭王族第三章 東方龍蛇_五 兩使入秦皆惶惶第三章 西出鎩羽_三 夤夜發奇兵第一章 鐵腕平亂_一 義渠大牛首接受了羊皮血契經典大戰_桂陵、馬陵之戰第十四章 對峙上黨_一 天險上黨地第七章 瓦釜雷鳴_三 老秦世族頂風仇殺第十二章 不寧不令_二 蘇秦陷進了爛泥塘第十四章 百年一亂_二 司馬錯講述的軍旅故事第十章 張儀風雲_三 河外大戰 張儀偏師襲敖倉第八章 幽燕雷霆_四 我車既攻 我馬既同第七章 瓦釜雷鳴_八 渭水刑場對大臣貴族開殺了第九章 縱橫初局_二 怪誕說辭竟穩住了楚國第七章 迂政亡燕_五 易水之西 戰雲再度密佈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一 宏圖憂患兩嘆嗟第七章 瓦釜雷鳴_七 白氏老族長搬動了大靠山第三章 安邑風雲_二 薦賢殺賢公叔痤憂憤而死第十五章 長平大決_五 金戈鐵馬 浴血搏殺第十章 合縱回光_七 血戰半勝秦 山東得回光第十章 偏安亡齊_一 南海不定 焉有一統華夏哉第二章 艱危咸陽_五 慨其嘆矣 遇人之艱難第二章 棟樑摧折_三 連番驚雷震撼 洶洶天下之口失語了第十三章 最後風暴_二 逍遙峰的鼓盆隱者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二 決通川防 疏浚漕渠 天下男女樂其疇矣諸子百家_墨家第三章 殺戮風暴_四 三公九卿盡零落 李斯想哭都沒有眼淚了第二章 大決涇水_三 法不可棄 民不可傷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四 崤山峽谷的神秘刺客第七章 帝國烽煙_四 烽煙廢墟 帝都咸陽大火三月不滅大秦帝國第六部上卷
第六章 子楚還國_五 一波三折 先機行險第十三章 雍城之亂_五 血火冠劍日 亂局竟未息第三章 西出鎩羽_二 關西有大都第十五章 萬古國殤_二 流火落葉公器心第一章 無妄九鼎_三 九鼎夢魘 幽幽血光第八章 幽燕雷霆_七 酷刑萬刃 瓦釜雷鳴第十二章 士相崢嶸_五 撲朔迷離的大梁才士第十二章 士相崢嶸_一 秦國第一次力不從心了第十章 胡服風暴_四 茫茫邊草 雲胡不憂第六章 子楚還國_二 立嫡密書生髮出意想不到的事端第十一章 文明雷電_一 欲將何等天下交付後人 我等君臣可功可罪第九章 縱橫初局_四 積羽沉舟新謀略諸子百家_法家第一章 六國謀秦_四 分秦大計在會盟大典上敲定第十二章 三轅各轍_二 蒼山大師與謎一般的二十一事第九章 分治亡楚_三 項燕良將老謀 運籌舉步維艱第一章 初政颶風_七 欲一中國者 海納爲本第四章 暴亂潮水_七 項梁戰死定陶 復辟惡潮驟然頹勢第十二章 三轅各轍_三 初行出山禮 老荀子慷慨一歌諸子百家_縱橫家經典大戰_南定百越、北擊匈奴之戰第十五章 長平大決_二 長平換將 趙軍驟然沸騰起來第九章 縱橫初局_二 怪誕說辭竟穩住了楚國第十二章 收復河西_三 衛鞅出奇兵 老龍賈酣戰身死第十一章 郢都恩仇_四 點點漁火不同眠《大秦帝國》·史源_第二部 《國命縱橫》第七章 興亡縱橫_四 樂毅臨機入咸陽第五章 情變橫生_四 法度精嚴兮 萬綠家邦第五章 冬戰河內_二 咸陽宮夤夜決策第八章 幽燕雷霆_一 六百年老諸侯振翼而起第五章 冬戰河內_五 冬戰河內 狂飆拔城第一章 暮政維艱_二 天地不昭昭 謀國有大道第二章 大決涇水_六 松林蒼蒼 老秦人的血手染紅了一座座刻石第一章 初政颶風_五 韓國疲秦計引發出驚雷閃電第九章 孤城血卜_六 兵不血刃 戰在人心第四章 秦國求賢令_四 神秘的布衣小弟突然變身諸子百家_墨家第十章 合縱回光_一 古老王朝的最後神蹟第五章 衛鞅入秦_四 初入秦地謹慎探詢大秦帝國第六部《帝國烽煙》第十二章 不寧不令_三 巔峰張儀又出錯第十五章 長平大決_四 等而圍之 兵法破例第六章 亂政亡趙_七 滅趙大戰秋風掃落葉般開始一 暴秦說:秦末復辟勢力的歷史謊言第十二章 士相崢嶸_三 趙瑟秦盆 藺相如盡顯膽識第四章 談兵致禍_三 策士與君王的交換第二章 艱危咸陽_五 慨其嘆矣 遇人之艱難第九章 霹靂手段_四 陰謀與孤獨的老人第十四章 大帝流火_六 長風鼓滄海 連弩射巨魚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五 秋風山莊兩情長第八章 幽燕雷霆_六 軍前謀國君臣心第六章 風雲再起_一 紅衣巫師的鼎卦第四章 暴亂潮水_三 江東老世族打出了真正的復辟旗號第五章 冬戰河內_一 流言竟成奇謀 齊國僥倖脫險第九章 分治亡楚_九 固楚亡楚皆分治 不亦悲哉第六章 子楚還國_五 一波三折 先機行險第十章 蒹葭蒼蒼_六 大峽谷裡的神秘新軍第十四章 大帝流火_五 祭舜又祭禹 帝國新政的大道宣示第六章 風雲再起_三 燕山腳下的古老城堡秦國官制_中央官制第二章 國恥昭昭_二 秘密流言震動了秦國第六章 滔滔江漢_五 白起激楚燒夷陵第四章 秦國求賢令_三 求賢令應時而出第十三章 最後風暴_四 天齊淵波瀾詭譎第二章 大決涇水_二 雪原大險 瓠口奇觀第二章 大決涇水_七 涇水入田 鄭國渠震動天下第十三章 雍城之亂_一 冠劍將及兮 風雨如磐第七章 瓦釜雷鳴_三 老秦世族頂風仇殺第四章 風雲三才_一 尉繚入秦 夜見嬴政第一章 六國謀秦_一 上將軍龐涓的秘密使命第七章 流火迷離_一 太廟勒石 捶拊以鞭王族第三章 東方龍蛇_五 兩使入秦皆惶惶第三章 西出鎩羽_三 夤夜發奇兵第一章 鐵腕平亂_一 義渠大牛首接受了羊皮血契經典大戰_桂陵、馬陵之戰第十四章 對峙上黨_一 天險上黨地第七章 瓦釜雷鳴_三 老秦世族頂風仇殺第十二章 不寧不令_二 蘇秦陷進了爛泥塘第十四章 百年一亂_二 司馬錯講述的軍旅故事第十章 張儀風雲_三 河外大戰 張儀偏師襲敖倉第八章 幽燕雷霆_四 我車既攻 我馬既同第七章 瓦釜雷鳴_八 渭水刑場對大臣貴族開殺了第九章 縱橫初局_二 怪誕說辭竟穩住了楚國第七章 迂政亡燕_五 易水之西 戰雲再度密佈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一 宏圖憂患兩嘆嗟第七章 瓦釜雷鳴_七 白氏老族長搬動了大靠山第三章 安邑風雲_二 薦賢殺賢公叔痤憂憤而死第十五章 長平大決_五 金戈鐵馬 浴血搏殺第十章 合縱回光_七 血戰半勝秦 山東得回光第十章 偏安亡齊_一 南海不定 焉有一統華夏哉第二章 艱危咸陽_五 慨其嘆矣 遇人之艱難第二章 棟樑摧折_三 連番驚雷震撼 洶洶天下之口失語了第十三章 最後風暴_二 逍遙峰的鼓盆隱者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二 決通川防 疏浚漕渠 天下男女樂其疇矣諸子百家_墨家第三章 殺戮風暴_四 三公九卿盡零落 李斯想哭都沒有眼淚了第二章 大決涇水_三 法不可棄 民不可傷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四 崤山峽谷的神秘刺客第七章 帝國烽煙_四 烽煙廢墟 帝都咸陽大火三月不滅大秦帝國第六部上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