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走出暴秦說誤區:秦帝國專制說之歷史分析

七 走出暴秦說誤區:秦帝國專制說之歷史分析

當代“暴秦”說的一個新論據,是帝國“專制”說。

傳統“暴秦”說,其指控主要來自經濟與法治兩個具體方面。及至近現代乃至當代,中國史識在基本秉承傳統指控外,又對秦帝國冠以“專制強權”定性,秦文明及其所處的原生文明時代遂成一團漆黑,似乎更加的萬劫不復了。這一指控基本不涉及史料辨析,而是一種總體性的性質認定,因此,我們只作史觀性的分析評判。

首先的問題是,這一理念的產生,有非常值得深思的四個基本原因。

第一原因,是中國古代社會作出的三階段劃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作爲“封建社會”開端的戰國秦帝國,便合乎邏輯地被冠以專制定性。順便說及的是,作爲根基概念的“封建社會”是否真正科學,已經引起了史學界的關注與討論,思想史家馮天瑜等人的文章相對深刻。這一質疑的出現至少說明,完全套用西方概念與理念框定中國古典社會,是值得商榷的。

第二原因,是西方文明史理念的影響。這一理念的基本表述可以概括爲:舉凡大河流域的文明,皆以治水爲基礎,生髮出東方專制主義歷史傳統。這一理念的代表作有兩部,英國學者湯因比的《歷史研究》,美國學者魏特夫的《東方專制主義》。基於這一理念,作爲東方大國的中國古典社會,被一律視爲專制時代,秦帝國自然不能倖免。

第三原因,中國當代民主思潮的普及,使許多人對中國古典時代產生了本能的排斥,尤其對強盛時代產生了逆反心理。這一思潮表現爲兩種形式:一則是學人以論著或其他方式見諸社會的封建專制論說;二則是社會個體不加任何分析的武斷認定。在《大秦帝國》第一部被改編爲電視歷史劇的過程中,我聽到的這種非理性地將秦帝國認定爲“專制”的說法不知幾多。在網絡上,也有人嚴厲質疑我“專制崇拜何時休”。自然,這些人對那個時代與秦帝國都缺乏基本的瞭解。然則,正是這種不瞭解而本能認定的普遍事實,給我們提出了一個很深刻的問題:我們對文明歷史的評判,根基究竟應該在哪裡?歷史主義的評判意識,爲什麼在我們民族中如此淡薄?這種以所謂科學民主理念去斷然否定自己民族文明史的現象,爲什麼在其他國家民族極其罕見,甚或沒有,而在我們民族卻大肆氾濫?

第四原因,歷史“暴秦論”的沉積物與其餘種種學說思潮的錯位嫁接。自兩漢之後,因“暴秦”說而沉積成的“非秦”理念代代強化,已經成爲某種意義上的非理性認知。當此基礎之上,諸多人等對包括西方史觀在內的種種“非秦”定性,非但極容易接受,且更願意以“新理論”來論證舊認知,從而證明被歷史鑄成的謬誤具有真理的性質。諸多歷史學家與文化人,論秦幾乎形成了一種八股定式:對秦帝國時代不加任何論證,先行冠以“專制”或“落後文明”之定性,而後再展開以舊理念爲根基的論述。其研究精神之淪落,距離儒家朱熹之對秦考據尚且不如,遑論科學?這裡的直接原因,在於這種錯位嫁接。根本原因,卻實在

是一個涉及諸多方面的複雜問題。

那麼,秦帝國時代的文明與政權性質不是專制麼?

是集權,是一種具有歷史進步意義的中央集權,因而是一種進步的政治文明。

專制,是對民主而言的一個政治系統制度。民主制的產生有兩個最基本的條件,一則是交通與信息的極大便捷,否則,沒有社會大協商的條件;二則是生產力的巨大質變,否則,不可能承載人人蔘與國事這種極其巨大的社會成本。兩千餘年之前,人類的整個社會基礎是自然經濟,既沒有便捷溝通的手段條件,更無法承載“人人當家做主”的社會成本。是故,民主制不可能在自然經濟條件下出現。從這一意義上說,人類的古典時代,無一例外都是集權或專制政體,其間差別,只是專制程度的不同而已。

帝國時代,中國的傳統是將近三千年的鬆散的天子諸侯制。以當代理念定性,夏商兩代可稱之爲邦聯制;西周可稱之爲聯邦制。也就是說,其時之政治狀態,是一元之下的鬆散多元化:天子威權有限,諸侯自由度極大。要說民主的根基,那時的政治協商現象遠比後世要濃郁得多。原因只有一個,天子與諸侯之間,要做到誰強制誰,極難極難。此等政治條件,對社會生產力的推動極爲緩慢;而在社會生產力終於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其鬆散乏力效率極低的社會管理又對生產力的發展阻礙極大。至少,任何對社會有益的大型工程都不可能實現。所以,春秋戰國之世的生產力出現大發展後,此等鬆散邦聯制、聯邦制便開始漸漸消解。消解的形式,是實際上增大擴張諸侯國的自治權。

就其歷史本質而言,這一現象的基礎邏輯是:作爲能夠從整體上大大提高社會效率的“天子”系統,一時不可能改變。社會的實際單元——諸侯,便基於社會利益需求的強大推動,率先實行緊密化高效率的社會管理,從而出現一個又一個集權邦國。這種集權邦國漸漸普及爲“天下”認可的普遍形式之後,整個“天下”對整個社會的鬆散分治便到了不能容忍的地步。於是,尋求整合整個社會效率的“向一”思潮開始出現。人類社會的複雜在於,當共同需求瀰漫爲普遍潮流時,由誰來充當這種共同需求的“供應商”,人羣無法通過協商來確定,而需要通過武力競爭來確定。唯其如此,秦帝國以戰爭方式統一華夏,並建立了“治權歸一”的中央集權制,是歷史潮流推動的結果。

相對於既往三千年的鬆散乏力的邦聯制、聯邦制,中央集權的治權歸一制,無疑具有一舉邁入新時代的進步性。歷史的實踐證明,這種中央集權制問世伊始,立即展現了無與倫比的強大創造力,整個華夏社會的繁榮富庶遠遠超過了夏商周三代與春秋戰國,在整個人類的古典歷史上達到了一個空前絕後的高峰時代。此後兩千餘年,中央集權制一直綿延相續,終於僵化爲落後於時代的國家體制。

這是歷史,也是必然。

我們不能因此而否定中央集權制在創造時期的巨大進步意義。

我們可以,而且應該摒棄專制。

可是,我們不能因摒棄專制而連帶否定我們民族的整

個文明根基。

將中央集權體制曾經有過的歷史進步性一概抹煞,又進而以專制定性取代中央集權,以今日之政治抉擇取代總體上的文明評判,這既是理論邏輯的混淆,更是歷史虛無主義的悲劇。以此等理念,人類歷史將永遠不會有進步座標,任何時代的創造,都可能因其必然成爲歷史而被否定。不要忘記,即或我們自己,我們這個時代,也將被後來者評判。

從更爲廣闊的意義上說,我們要客觀審慎地對待我們民族的政治文明傳統,妥善尋求解決之道,而不能一概以反專制的理念簡單否定我們的傳統。我們民族的政治文明傳統是什麼?是“尚一”,是“執一”。我們的傳統政治哲學,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一”,是我們民族的政治文明根基,五千年沒有偏離。雖然,我們有千千萬萬人在不假思索地呼籲“民主”,然而,更有大於千千萬萬許多倍的人依然有着堅實的“尚一”根基。至少,我們的將近十億的農民,尚不知“民主”爲何物。唯其如此,我們民族要開創未來,要取得更大的歷史進步,要在政治文明取得突破,必須面對的難題有兩個基本方面:

第一個難題,解決好“尚一”傳統政治文明的社會根基。

第二個難題,尋求能夠兼容“尚一”的羣策羣力的歷史道路。

這是東方文明的獨特處,更是中國文明的獨特處。

自遠古洪荒,我們的民族便走着一條特立獨行的歷史之路。我們的文字,我們的生活方式,我們的政治文明,我們的社會倫理,我們的建築風格,我們的衣食住行,我們的所有基本方面,都是在沒有歷史參照系數的大勢下獨立創造的。我們這個民族的最大不同,在於她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個不以信仰與獨特生活方式爲聚合紐帶,而以文明內涵、文化方式爲聚合紐帶的民族。某種意義上,任何一個羣體,只要踏進了華夏文明圈,寫中國字並奉行中國式的多元生活方式,她便漸漸真正成了華夏民族。無論是先秦戎狄,還是帝國諸胡與匈奴,還是五胡亂華,還是宋元明清的周邊民族羣,乃至世界上最難融合的猶太人,都曾經大批量地成爲我們民族的羣體成員。唯其如此,傳統文明對於我們這個民族的意義,遠遠大於其他任何民族。我們曾經五千年綿延相續的生命歷史,證實了我們民族文明的強大生命力與無與倫比的創造力。假若我們要忽視乃至淡漠我們民族的文明傳統,而要硬生生奉行“拿來主義”,我們必然會走向巨大的不可預測的歷史誤區。

上述幾個方面,是對“非秦”三大理念的歷史辨析。

“非秦”三大理念是:暴秦論、落後文明論、專制論。

我沒有將對諸如商鞅、秦始皇等軸心人物的評判列爲“非秦”理念的基本問題,只是因爲歷史人物的史料相對確定,需要澄清的事件與客觀因素不很多。歷史論說對歷史人物的不同評判,幾乎完全是認識與理解的問題,儘管這種認識與理解也基於整體否定秦文明而生。另一個原因是,我對相關歷史人物的理解,已經在整部書中作出了依據史實的藝術再現,不需要再以論說方式去概括了。

(本章完)

第十二章 士相崢嶸_六 范雎已死 張祿當生第十一章 天算六國_二 魏惠王君臣雄心陡長第二章 商旅大士_三 天計寓三傑聚酒第七章 迂政亡燕_四 提一匕首欲改天下 未嘗聞也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二 決通川防 疏浚漕渠 天下男女樂其疇矣諸子百家_法家第七章 瓦釜雷鳴_一 左庶長開府震動朝野第二章 山東雄傑_二 雙傑聚酒評天下第一章 六國謀秦_四 分秦大計在會盟大典上敲定第五章 情變橫生_五 情之有契 心之唯艱第九章 分治亡楚_三 項燕良將老謀 運籌舉步維艱名將_白起第十章 張儀風雲_三 河外大戰 張儀偏師襲敖倉第四章 秦國求賢令_五 求賢令激發了衛鞅第二章 商旅大士_一 名士逢楚頭 慷慨說山東第三章 邯鄲異謀_六 岌岌故土 悠悠我思第二章 商旅大士_一 名士逢楚頭 慷慨說山東第八章 連橫奇對_一 張儀的聲音振聾發聵第八章 政俠發難_三 黑篷車主與神秘的工匠第三章 東方龍蛇_六 幾番折衝 大起戰雲第五章 衛鞅入秦_一 神秘客棧的布衣少年第一章 無妄九鼎_一 奇兵破宜陽 千夫長嶄露頭角第六章 子楚還國_四 峽谷叢林的蒙面馬隊第七章 瓦釜雷鳴_八 渭水刑場對大臣貴族開殺了第十四章 大帝流火_二 不畏生死艱途的亙古大巡狩第六章 秦軍悲歌_四 秦趙楚大勢各異 項羽軍殺將暴起《大秦帝國》·史源_第二部 《國命縱橫》第十一章 天算六國_七 申不害變法夭折 馬陵道龐涓被殺第三章 東方龍蛇_六 幾番折衝 大起戰雲第五章 衛鞅入秦_三 茅津渡兩情惜別第一章 無妄九鼎_二 秦武王隱隱覺得不妙第二章 大決涇水_二 雪原大險 瓠口奇觀第一章 初政颶風_四 曠古大旱 老話題突然重現第十四章 百年一亂_二 司馬錯講述的軍旅故事第三章 東方龍蛇_六 幾番折衝 大起戰雲第十五章 萬古國殤_六 本色極身唯憂國《大秦帝國》·史源_第五部 《鐵血文明》第五章 情變橫生_七 欲將子還兮 子不我思第七章 瓦釜雷鳴_三 老秦世族頂風仇殺第五章 殘政如血_二 逢迎反擊皆無處着力 李斯終歸落入了低劣圈套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六 韓楚故地的驚人秘密第二章 艱危咸陽_一 修我戈矛 與子同仇第一章 六國謀秦_三 接風小宴公開了會盟秘密經典大戰_燕齊之戰第三章 殺戮風暴_三 殺戮骨肉 根基雄強的嬴氏皇族開始了秘密逃亡第十三章 雍城之亂_四 一柱粗大的狼煙從蘄年宮端直升起第四章 談兵致禍_一 十六字訣震撼了齊威王第十一章 郢都恩仇_一 張儀臨危入楚第十二章 三轅各轍_三 初行出山禮 老荀子慷慨一歌第一章 權相變異_二 趙高看見了一絲神異的縫隙第三章 乾坤合同_三 王不立後 鐵碑約法第六章 秦軍悲歌_四 秦趙楚大勢各異 項羽軍殺將暴起大秦帝國第三部中卷第六章 亂政亡趙_四 王翦李牧大相持第十六章 秦風低徊_三 曠古名將成國殤第十四章 大帝流火_三 隆冬時節的嬴政皇帝與李斯丞相秦風_秦軍兵種第十一 章仲父當國_二 卑劣老伎在腐朽國度生出了驚人成效第六章 秦軍悲歌_三 河北危局 天下復辟者面臨絕境二 歷史實踐與歷史意識的最初分裂第一章 初政颶風_一 歧路在前 本志各斷第十章 合縱回光_三 布衣有大義 凜說信陵君第十四章 大帝流火_一 茫茫大雪裡嬴政皇帝踽踽獨行第三章 西出鎩羽_五 命乖車生禍第四章 風雲三才_二 傲岸兩布衣 論戰說邦交第九章 分治亡楚_二 父子皆良將 歧見何彷徨《大秦帝國》·史源_第一部 《黑色裂變》第八章 政俠發難_三 黑篷車主與神秘的工匠第六章 秦軍悲歌_四 秦趙楚大勢各異 項羽軍殺將暴起第三章 邯鄲異謀_一 所謂伊人 在水一方第十章 張儀風雲_三 河外大戰 張儀偏師襲敖倉秦風_秦國兵器第九章 霹靂手段_四 陰謀與孤獨的老人秦風_秦之禮儀第九章 呂氏新政_二 醇醇本色 殷殷同心第二章 國恥昭昭_五 國恥刻石血淚斑斑第七章 迂政亡燕_七 衍水蒼蒼兮 白頭悠悠第六章 滔滔江漢_六 楚懷王第一次獨斷國事第十一章 文明雷電_二 椰林河谷蕩起了思鄉的秦風經典大戰_鄢郢之戰第一章 初政颶風_四 曠古大旱 老話題突然重現第二章 山東雄傑_三 洛陽試劍 蘇秦成名不成功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四 鑄銷天下兵器 翁仲正當金人之像哉第十章 蒹葭蒼蒼_二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戰國七雄_齊國經典大戰_燕齊之戰第四章 秦國求賢令_四 神秘的布衣小弟突然變身第八章 失才亡魏_一 一旅震四方 王賁方略初顯名將之才第四章 咸陽初動_四 碧潭廢墟的隱居夫人第八章 失才亡魏_三 坎坎伐檀兮 置之河之幹兮第十四章 對峙上黨_四 長平佈防 廉頗趙括大起爭端第九章 霹靂手段_四 陰謀與孤獨的老人第十三章 最後風暴_二 逍遙峰的鼓盆隱者第八章 連橫奇對_四 衣錦榮歸動洛陽第一章 無妄九鼎_二 秦武王隱隱覺得不妙第七章 大成合縱_三 壯士捨身兮濰水茫茫第十二章 收復河西_四 秦步決魏騎 公子卬全軍覆沒第七章 大成合縱_五 蘇秦佩起了六國相印第三章 邯鄲異謀_二 邯鄲遇奇 謹言慎行第十一章 文明雷電_一 欲將何等天下交付後人 我等君臣可功可罪
第十二章 士相崢嶸_六 范雎已死 張祿當生第十一章 天算六國_二 魏惠王君臣雄心陡長第二章 商旅大士_三 天計寓三傑聚酒第七章 迂政亡燕_四 提一匕首欲改天下 未嘗聞也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二 決通川防 疏浚漕渠 天下男女樂其疇矣諸子百家_法家第七章 瓦釜雷鳴_一 左庶長開府震動朝野第二章 山東雄傑_二 雙傑聚酒評天下第一章 六國謀秦_四 分秦大計在會盟大典上敲定第五章 情變橫生_五 情之有契 心之唯艱第九章 分治亡楚_三 項燕良將老謀 運籌舉步維艱名將_白起第十章 張儀風雲_三 河外大戰 張儀偏師襲敖倉第四章 秦國求賢令_五 求賢令激發了衛鞅第二章 商旅大士_一 名士逢楚頭 慷慨說山東第三章 邯鄲異謀_六 岌岌故土 悠悠我思第二章 商旅大士_一 名士逢楚頭 慷慨說山東第八章 連橫奇對_一 張儀的聲音振聾發聵第八章 政俠發難_三 黑篷車主與神秘的工匠第三章 東方龍蛇_六 幾番折衝 大起戰雲第五章 衛鞅入秦_一 神秘客棧的布衣少年第一章 無妄九鼎_一 奇兵破宜陽 千夫長嶄露頭角第六章 子楚還國_四 峽谷叢林的蒙面馬隊第七章 瓦釜雷鳴_八 渭水刑場對大臣貴族開殺了第十四章 大帝流火_二 不畏生死艱途的亙古大巡狩第六章 秦軍悲歌_四 秦趙楚大勢各異 項羽軍殺將暴起《大秦帝國》·史源_第二部 《國命縱橫》第十一章 天算六國_七 申不害變法夭折 馬陵道龐涓被殺第三章 東方龍蛇_六 幾番折衝 大起戰雲第五章 衛鞅入秦_三 茅津渡兩情惜別第一章 無妄九鼎_二 秦武王隱隱覺得不妙第二章 大決涇水_二 雪原大險 瓠口奇觀第一章 初政颶風_四 曠古大旱 老話題突然重現第十四章 百年一亂_二 司馬錯講述的軍旅故事第三章 東方龍蛇_六 幾番折衝 大起戰雲第十五章 萬古國殤_六 本色極身唯憂國《大秦帝國》·史源_第五部 《鐵血文明》第五章 情變橫生_七 欲將子還兮 子不我思第七章 瓦釜雷鳴_三 老秦世族頂風仇殺第五章 殘政如血_二 逢迎反擊皆無處着力 李斯終歸落入了低劣圈套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六 韓楚故地的驚人秘密第二章 艱危咸陽_一 修我戈矛 與子同仇第一章 六國謀秦_三 接風小宴公開了會盟秘密經典大戰_燕齊之戰第三章 殺戮風暴_三 殺戮骨肉 根基雄強的嬴氏皇族開始了秘密逃亡第十三章 雍城之亂_四 一柱粗大的狼煙從蘄年宮端直升起第四章 談兵致禍_一 十六字訣震撼了齊威王第十一章 郢都恩仇_一 張儀臨危入楚第十二章 三轅各轍_三 初行出山禮 老荀子慷慨一歌第一章 權相變異_二 趙高看見了一絲神異的縫隙第三章 乾坤合同_三 王不立後 鐵碑約法第六章 秦軍悲歌_四 秦趙楚大勢各異 項羽軍殺將暴起大秦帝國第三部中卷第六章 亂政亡趙_四 王翦李牧大相持第十六章 秦風低徊_三 曠古名將成國殤第十四章 大帝流火_三 隆冬時節的嬴政皇帝與李斯丞相秦風_秦軍兵種第十一 章仲父當國_二 卑劣老伎在腐朽國度生出了驚人成效第六章 秦軍悲歌_三 河北危局 天下復辟者面臨絕境二 歷史實踐與歷史意識的最初分裂第一章 初政颶風_一 歧路在前 本志各斷第十章 合縱回光_三 布衣有大義 凜說信陵君第十四章 大帝流火_一 茫茫大雪裡嬴政皇帝踽踽獨行第三章 西出鎩羽_五 命乖車生禍第四章 風雲三才_二 傲岸兩布衣 論戰說邦交第九章 分治亡楚_二 父子皆良將 歧見何彷徨《大秦帝國》·史源_第一部 《黑色裂變》第八章 政俠發難_三 黑篷車主與神秘的工匠第六章 秦軍悲歌_四 秦趙楚大勢各異 項羽軍殺將暴起第三章 邯鄲異謀_一 所謂伊人 在水一方第十章 張儀風雲_三 河外大戰 張儀偏師襲敖倉秦風_秦國兵器第九章 霹靂手段_四 陰謀與孤獨的老人秦風_秦之禮儀第九章 呂氏新政_二 醇醇本色 殷殷同心第二章 國恥昭昭_五 國恥刻石血淚斑斑第七章 迂政亡燕_七 衍水蒼蒼兮 白頭悠悠第六章 滔滔江漢_六 楚懷王第一次獨斷國事第十一章 文明雷電_二 椰林河谷蕩起了思鄉的秦風經典大戰_鄢郢之戰第一章 初政颶風_四 曠古大旱 老話題突然重現第二章 山東雄傑_三 洛陽試劍 蘇秦成名不成功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四 鑄銷天下兵器 翁仲正當金人之像哉第十章 蒹葭蒼蒼_二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戰國七雄_齊國經典大戰_燕齊之戰第四章 秦國求賢令_四 神秘的布衣小弟突然變身第八章 失才亡魏_一 一旅震四方 王賁方略初顯名將之才第四章 咸陽初動_四 碧潭廢墟的隱居夫人第八章 失才亡魏_三 坎坎伐檀兮 置之河之幹兮第十四章 對峙上黨_四 長平佈防 廉頗趙括大起爭端第九章 霹靂手段_四 陰謀與孤獨的老人第十三章 最後風暴_二 逍遙峰的鼓盆隱者第八章 連橫奇對_四 衣錦榮歸動洛陽第一章 無妄九鼎_二 秦武王隱隱覺得不妙第七章 大成合縱_三 壯士捨身兮濰水茫茫第十二章 收復河西_四 秦步決魏騎 公子卬全軍覆沒第七章 大成合縱_五 蘇秦佩起了六國相印第三章 邯鄲異謀_二 邯鄲遇奇 謹言慎行第十一章 文明雷電_一 欲將何等天下交付後人 我等君臣可功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