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暮政維艱_四 昭襄王暮定計然策

四 昭襄王暮定計然策

蔡澤忙碌着李冰赴任,內心翻騰得江河湖海一般。

入秦爲相眼看一年,自己的計然策還沒有任何施展,便被這個不期然冒出來的李冰奪去了富秦首功。雖說蔡澤絕非狹隘忌才之輩,對李冰也是激賞有加,然則總覺得不是滋味。自己挾計然長策入秦,說動應侯范雎讓賢薦賢,雖說也有唐舉襄助之功,畢竟自己是真才實學勝算在胸。做了丞相,蔡澤卻突然覺察到了秦國朝局的錯綜複雜與種種微妙,根基未穩便大張旗鼓做事,完全有可能一事無成先淹沒了自己。警覺之下,蔡澤放棄了立即着手治理關中河渠的方略,而將扎穩根基放在了第一步,決意不急於做事,內心給自己立下了個“切忌急功近利”的規矩。大半年來,朝局奧妙已經看得清楚了。有太子之名而無太子之實的安國君嬴柱,顯然將自己看成了未來股肱。幾方有實力的王族大臣,也都或明或暗地向自己示好。軍中大將們也與自己熟絡了許多,開府丞相的爲人口碑眼看着立起來了,一河冰水也眼看着漸漸開了。只要自己摸準老秦王對身後大事的確定安排,蔡澤便可以放開手腳做事了。如此一來,蔡澤很是爲自己這種范蠡式的智慧欣然陶醉不已——盈縮自如,明睿保身而後立功,大有陶朱公之風也。

然則,這種欣然陶醉卻被老秦王冷冰冰撕碎了。

當李冰的人禍說震驚朝堂而舉殿喊殺時,唯有蔡澤提出了不殺而役使的主張,斷語是“雖詆譭秦政,然終是有用之才”。在那剎那鉅變之時,蔡澤閃出的念頭是:既要給老秦王留足臉面,又要保住李冰爲我所用,還要顯示開府丞相的胸襟似海。就官場急智而言,能在間不容髮之際三面皆顧,實在已經是難能可貴了。然則,老秦王冷冰冰一句“何爲秦政”,蔡澤立時大感不妙。後面那些痛心責難,雖是面對請殺李冰的大臣們說的,卻更是令蔡澤脊樑骨發涼。其中根由,是老秦王對他這個開府丞相的主張連一個字也沒提。沒提不是遺忘,而是生生顯出了冷落,顯出了他比請殺的臣子們更有私心。更要緊處,事先老秦王已經與他商定了朝會事宜:李冰應對之後,由他與太子嬴柱一起酌情提出對李冰的任用,老秦王首肯而已。可情勢一變之後,老秦王全然拋開了他與太子,斷然親自下書,將李冰這個布衣水工一舉擢升爲郡守,且是左更高爵賜鎮秦王劍,直是匪夷所思!書命一宣,老秦王連看也沒看他一眼,徑自大笑去了。此情此景,情何以堪?

畢竟,蔡澤不是平庸之輩。散朝之後冷靜思忖,猛然悟到自己又犯了入秦之初說范雎的大錯:不從謀國做事處着眼,而只以全身自保爲念,纔有了立足於權術的種種應對。此等作爲在山東六國可能不失爲高明,然在秦國卻是註定碰壁。爲相近年不施展,大才在前無膽魄,所謂的計然策只剩下了吆喝,老秦王何等君主,覺察不來麼?蔡澤啊蔡澤,你在范雎面前已經碰壁了一回,這次又碰一回,當真其蠢如驢也!當日若非唐舉指點,范雎何能隱退而舉薦你入秦爲相?目下沒有了唐舉此等高人,你卻如何?難道無可救藥了?果真如此,你蔡澤還有臉做燕山名士麼?

蔡澤狠狠地咒罵了自己一番,靜下心來仔細揣摩,立即明白了該當如何。

第一件事,全力以赴地爲李冰入蜀做好鋪墊。老秦王如此重用李冰,給李冰的權力比王族大臣出任的蜀侯還大,顯然是將治蜀重任一舉壓在了李冰肩上。若依原先的立身之道,蔡澤自然也是贊同無疑,然而卻絕對不會周詳謀劃,更不會全力以赴。經此朝堂之變,蔡澤鄭重告誡自己:一定要大道謀國無私做事,否則將一事無成灰溜溜地離開秦國。全面權衡了秦國大勢與蜀地危局,蔡澤確認老秦王決策堪稱明斷,李冰天賦奇才更兼風骨凜然,確是治理蜀郡的上上人選,非但要全力支持李冰,更要將治蜀當做富秦大政,當做該由丞相全局調遣的大事來做,絕不能泛酸掣肘。

雖則如此,蔡澤總覺得此事有失周全。記得老秦王下書之時自己心頭一閃,可當時沒想明白,也不敢說,便將這個疑惑壓了下來。如今公心一起,此事頓時明白如畫——秦法有定:無功,得任事而不得受爵;連張儀之武信君與范雎的應侯,都是在任相建功後封爵的,而蔡澤這個丞相則至今尚無爵位;今李冰固當大任,然尚未赴任便得十二級高爵,秦法豈不錯亂失序?此例一開,後必仿效,秦法豈不淪喪?秦國獎勵軍功,要害便在這爵祿之上,爵祿濫賜,必傷朝野功業報國之心,豈是小事?

想得明白,蔡澤立即上書秦王,剖析了其中利害,直言不諱地“請除李冰爵位,以正秦法”。蔡澤已經想好,秦王若有責難或不予理睬,自己立即請辭。不想上書次日,老秦王緊急召蔡澤進宮,當着太子嬴柱的面,對蔡澤當頭便是一躬:“丞相公心護法,本王謹受教也!”蔡澤熱淚盈眶,當即請命自任蜀道總使之職,以六年之期開通蜀道。秦昭王很是驚訝,但卻呵呵笑了:“丞相甘赴難事,足見已將治蜀納入大局了,老夫欣慰也。然則,此事非綱,丞相還是任用一個屬官去做了。”說罷打着呼嚕睡着了。

怏怏而歸反覆思忖,蔡澤最後還是認定老秦王沒錯。的確,無論這條路多麼重要,畢竟都不是綱,一個丞相做了修路總使,誰卻來統攝全局政事?綱爲何物?全局要害也,大廈樑柱也,開府丞相之職責也。開府丞相不總攬全局,卻要做一方路工,老秦王如何不失望?看來,自己的第二件大事應該着手了。

一月之後,丞相府頒佈了在蜀地推行郡縣制的法令。開通蜀道的諸般事務也做實了,李冰入蜀的屬員配置也全部就緒。就在五月大忙到來之時,蔡澤與太子嬴柱率領全體朝臣在咸陽南門外郊亭爲李冰餞行。李冰爵位被除,大臣們疑懼消散,對李冰變得真誠了許多,紛紛舉着酒爵對李冰諸般叮囑。李冰卻始終都是那種淡淡漠漠的微笑。

蔡澤擔心這位深得老秦王激賞的水神記恨,特意自己駕着軺車將李冰單獨送到了南山腳下,臨別笑道:“公若治水有成,蔡澤第一個爲公請命,必使公高爵於國也!”一陣愣怔,李冰哈哈大笑:“原來丞相心病在此,在下何其蠢也!”說罷下馬肅然一躬,“李冰生平之志,唯求一官身水工領民治水。能得郡守之職,統攝一方民力財力,於治水有百利而無一害,故此欣然受之也!水患消除,蜀地富庶之日,秦國便沒有了李冰,何言高爵於國矣!”蔡澤大是驚訝:“先生師陶朱公之風,功成身退?”李冰搖頭笑了:“我爲水工,天下水患未盡,安敢言功成身退?”說罷一聲告辭,上馬去了。

愣怔怔看着李冰人馬隱沒在了南山谷口,蔡澤方纔長嘆一聲,回車進了灞水河道。午後炎熱,走得幾裡蔡澤覺得乾渴,在道邊一片樹林中停下軺車,坐在一方大石上打開水囊喝了起來。正在此時,道邊轔轔車聲,一人笑道:“高人便高,丞相果然在此也。”蔡澤擡頭一看,一個胖大的身軀已在眼前,不是嬴柱卻是何人?

“安國君荒野來尋,莫非又來採藥?”蔡澤揶揄地笑着。

“愧對丞相,嬴柱賠禮了。”嬴柱深深一躬,坐在了對面大石上,“丞相舉薦名士助我,嬴柱舉動卻未預聞丞相,實在有違君子之道。然則事有原委:嬴柱原以爲丞相不世大才,嬴柱即或出得幾彩,何能掩丞相光華?卻未曾料到,丞相遲遲不行計然長策,竟教嬴柱先出治蜀對策,陷丞相於難堪境地。平心而論,嬴柱實爲父王所逼,對策自保,未曾慮及其他,尚請丞相見諒。”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也!”蔡澤瞪起了一雙細長晶亮的三角眼,很想嘲諷地笑一笑,瀰漫在臉上的卻是無法掩飾的驚訝,“安國君但說,君之所爲,是否士倉指點?”

“是。不全是。”

“此話何意?”

“士倉告誡:謀國有大道,根基在功業,身爲儲君重臣,不能盡以權術立身也。自省往昔行徑,嬴柱抱愧無以自容。仔細想來,蜀亂根源原本清楚。水患、路塞、王侯領地自治,此中弊端誰個不知?無人點破者,無非畏懼傷及王族利害而已。得先生訓誡,嬴柱決立公心正道,方有了那捲說真話實話的上書。如此而已,實在平常得緊。”

良久默然,蔡澤一聲喟嘆:“謀國有正道,根基在功業。士倉說得好啊!”

“嬴柱今日尋來,是想給丞相一個消息。”

“噢?安國君又要出驚人之舉?”

“哪裡話來!”嬴柱細長的眼睛閃爍着,“父王決意巡視關中,丞相有何見教?”

“如此說來,安國君奉王命隨行?”蔡澤心下驚訝,臉上卻很是淡漠。

嬴柱搖搖頭道:“今晨進宮探視母親,方纔得知。”

“沒有大臣隨行?”

“詳情不知。”

“甚時起行?”

“三日之後。”

“好!事或有救!”蔡澤一掌拍下,又連連搖晃生疼發紅的瘦手,“這個機會斷不能錯過,你我都得同行巡視。說說,安國君有何謀劃,要老夫給你讓道麼?”

“兩岔了,兩岔了。”嬴柱連連擺手,“我本無隨行之心,只是不解父王何以甘冒風險老邁出巡,特來向丞相求教而已。丞相懷計然之學入秦,對治秦富秦必有通盤劃策,我爭個甚道?嬴柱今日申明:此後必與丞相協同謀國,助丞相推行長策!”

“安國君果真魚龍之變也!”蔡澤紅着臉哈哈大笑幾聲,站起來在大石前轉悠着,臉色沉了下來,“秦王年逾古稀,絕不會有再次出巡了。執意爲之,其意明白不過:治蜀大事上道,秦王已生急迫之心;不知會同行,是對你我失望,豈有他哉?”

“丞相大是!”嬴柱霍然起身,“我正欲全力報國,父王何其不明也?”

蔡澤搖搖頭:“也是事出有因:老夫是蝸身不展,長策虛置。安國君大約是偶有識見而常無膽魄,缺少擔待了。事證在前,怨不得老秦王也。”

“如此說來,一番心血付諸東流了?”嬴柱不禁紅了臉。

“莫急莫急,”蔡澤擺擺手笑了,“目下,你我之於秦王,猶雞肋耳,棄之可惜,咥來無味,明白?”見嬴柱困惑搖頭,蔡澤笑了,“安國君不用費神這等事,只安一顆全力爲政知無不言的心便了。”

“不能隨行,對誰個言去?”

“此事老夫擔承,保你三日後隨行出巡。”說罷大手一揮,“走,該回去了。”擺着羅圈步搖出了樹林。片刻之間,兩輛軺車向晚霞中的咸陽城轔轔駛去了。

五月初旬,南風吹拂,關中原野倏地遍野金黃。

咸陽也頓時熱了起來,連晚風中也裹着烘烘的燠熱之氣。秦昭王最是怕熱,要在往昔,早該到章臺去避暑了。然則,章臺雖好,離咸陽也只有百里之遙,卻終是離開了中樞之地。當此國事艱危朝野浮動之際,國王威權便是鎮國利器,秦昭王如何敢須臾離開?說起來,自長平大戰後秦昭王已經是多年沒出王宮了,縱是夏日燠熱,也只有忍了。

熱歸熱,國事還是不能耽擱。給事中幾番選擇,秦昭王允准了在後宮園林的滈池邊召見一班老臣。滈池是東引滈水入宮成池,再南流出王宮園林入渭水,是關中兩水在咸陽王城結成的一顆明珠。池中活水流動,碧綠汪洋。岸邊垂柳成行,時有大石亭面水臨風,實在是比大冰鎮暑的王宮書房還清爽了許多。今日,外圍最寬敞的一座石亭做了小宴鋪排。明月剛剛掛上樹梢,一班應召老臣陸續來了,一時間交錯行禮談笑風生,池邊一片喜慶。

誰也沒有料到,老秦王這番召見的是清一色的經濟老臣:大田令(掌農事土地)、太倉令(掌糧倉)、大內(掌物資儲備)、少內(掌錢財流通)、邦司空(

掌工程)、工室丞(掌百工製造)、關市(掌商市交易並稅收)、右採鐵(掌採掘鐵礦石)、左採鐵(掌冶鐵),還有一位駟車庶長,齊楚楚十位老臣。這十位臣子雖然都是經濟大員,爵位、執掌、隸屬卻大都是三等:駟車庶長爲高爵王族大臣,因執掌王族封地生計,關涉經濟而被特召;大田令、太倉令、邦司空三位,爲經濟官員之首,位列朝堂大臣,直向秦王奏事;其餘六位,則是開府丞相的屬官,大體皆是大夫級中等爵位,尋常情勢下都是聽命於丞相而不直接面對秦王。此等官員職爵雖低,卻都是實權在握,直接與百業庶民打交道,被坊間國人呼爲“業官”,即專精一業之官員。

依國事法度與秦國傳統,這般三等臣子合爲一體被國君召見,是從來沒有先例的。也許正是因了這個緣故,老臣子們禮遇寒暄之後,三三兩兩地議論起來:

“足下瞅瞅,召來一班致仕老朽,你說老秦王要做甚?”

“無非要大行敬老之風,老王先自垂範朝野,豈有他哉?”

“老哥哥可笑也!若行敬老,能獨敬我等食貨之老?其餘老臣不算老麼?”

“大是大是!老夫之見,大約老王要謀經邦濟世之策,要我等建言獻策。”

“不不不!”一老連連搖頭,“屬官盡在,丞相缺位,能做朝會謀劃?”

“對也!丞相不來,忒也託大!”一老憤憤然了。

“噤聲噤聲。”一老低聲笑道,“丞相能不來麼?那是未奉王命,不得見召。”

“這就奇了。一年丞相便不見重,匪夷所思也!”

“不召丞相,老秦王有精神?聽得完我等絮叨?”

“聽得完聽不完不打緊,要緊是誰個總攬推行?老秦王自個動手麼?”

“這不對了?說說而已也,聽聽而已也,莫得當真。”

老臣們驚喜憂戚莫衷一是之時,四盞風燈悠悠從池邊而來,老臣們立時肅靜了下來。風燈漸行漸近,老秦王坐在兩名武士擡着的荊山竹榻上,雪白的長髮散披在佝僂的肩頭,寬大的麻布袍袖幾乎苫蓋了小巧精緻的竹榻,一雙老眼始終微微閉着,時不時傳來一聲斷續的呼嚕。看看將近石亭,走在竹榻旁的給事中輕輕咳嗽了一聲,老秦王立即睜開了雙眼,呵呵笑聲隨風飄了過來:“老人都到了,好啊!不用見禮,各自入座,先吃喝着。”說話間竹榻穩穩落地,秦昭王拂開了前來扶他的給事中,竹杖一點站了起來,微微顫抖着霜雪般的頭顱一步步挪了過來。

“參見我王!”老臣們肅立在亭外各自座案旁,齊齊地躬身施禮。

“坐了坐了。”秦昭王呵呵笑着靠近了特設在石亭寬大臺階上的坐榻座案,伸展着腿腳掃視了老臣們一眼,“誰不能席地?說一聲,換坐榻。”

“臣等尚可。”老臣們齊齊地回了一聲。

“老來能屈伸,好事也!”秦昭王感喟一句,舉起了大爵,“都是一班老人,多年未曾謀面。來,先幹一爵,諸位硬朗康健!”

“我王萬歲!”老臣們興沖沖一呼,紛紛舉爵汩汩飲了下去。

“難得也!”秦昭王悠悠啜了兩口,放下酒爵笑道,“今日月明風清,與昔年老人一聚,實堪欣慰。諸位盡皆經邦濟世之臣,掌事務實,熟悉我土我民,雖致仕有年,時或有上書言事者,足見老人憂國之心未嘗有減也。”激勵一番,秦昭王一聲嘆息,“天意也!長平大戰後,老夫有失洞察,三戰皆敗,國力大減,竟不能出函谷關逐鹿中原,誠令山東六國笑耳。當此之時,如何使秦國再起,如何使根基夯實,老夫無良策以對,想請老人一謀。諸位但以國事爲重,儘可直言相向,毋得有虛。”

亭下一片寂靜,原本隱隱約約的呱呱蛙鳴與悠悠蟬聲顯得有些聒噪。見老臣們的目光都看着駟車庶長,秦昭王哈哈大笑:“有言在先:今日只論職事所能,不論官爵高低。老庶長不涉實務,懂個甚?請他來還不是爲了做起來方便?太子丞相都沒來,就是爲了諸位說話方便。毋得多慮,但說無妨。”

“老臣有話。”太倉令顫巍巍站了起來,“長平大戰前老臣掌倉,其時大秦腹地六座倉廩盡皆盈滿,庶民小戶猶有百斛存糧,更不說漢水房陵倉、楚地南郡倉、河內野王倉、陰山雲中倉,倉倉足儲。我王昔年入河內督導長平後援,不患糧秣不足,唯患運力不逮,何等氣象也!倏忽十餘年,秦國腹地倉廩存儲不足三成,山東外倉更是壓倉猶難。近年關中旱澇不均,土地荒蕪,年成大減,庶民家倉消耗殆盡,已成春荒望田之勢。唯其如此,老臣以爲,當今第一要務,是增加年成,足倉足食!”

一言落點,末座右採鐵已經站了起來:“臣啓我王:自我大軍退回關內,宜陽鐵山覆被韓國奪回,鐵石所需難以爲繼。咸陽鐵坊開工不足兩成,兵器打造已經停頓,唯能小修小補而已。大型兵器非但十餘年未添一件,且多有鏽蝕壞朽無以修葺。如此再有數年無鐵,大秦之強兵將不復在矣!”

“如何如何?”秦昭王嘴角猛烈一抽搐,“年前國尉尚且有報:鐵石足兵,不足爲慮。如何一時如此窘境了?”

左採鐵昂然站起高聲道:“大秦官風今非昔比,我王聽得幾多真話?”

秦昭王臉色倏地陰沉了下來,終是生生忍住,腮幫咬得鼓鼓的獰厲一笑:“諸位但說,兜底兒說真話,老夫要的便是個真字!”

“我王求真,老臣敢不謀國?”關市起身慨然拱手,“自山東六國重起合縱,我軍大敗於信陵君統率的救趙聯軍,關外入秦商旅已銳減八成。咸陽尚商坊原本是萬商雲集,物流如河,而今蕭疏冷清,百不餘一。偌大咸陽南市,原本是與北地胡商交易牛羊戰馬的天下大市,如今也減少了四成上下。商市蕭疏十餘年來,山東大商之稅銳減九成,其餘關市稅金大減六成,若無鹽鐵兩項支撐,大秦商市幾於崩潰矣!”

“老臣也有話說。”老態龍鍾的前少內顫巍巍站了起來,“老臣昔掌錢財,府庫存金三萬六千鎰,秦半兩通行天下,年鑄六千八百三十四萬枚,珠玉寶藏並各種古董器物一萬六千二百五十三件。但有秦使東出連橫,在在挾金千鎰之上,其時不患無錢,唯患無才,卻是何等氣象!然則,今日之拮据,老臣委實難以出口……”一語未了,期期唏噓語不成聲。

秦昭王白眉猛然一聳:“今日如何?府庫沒錢了?”見舉座無聲,秦昭王不禁勃然大怒,“誰知道今數?說!”旁邊侍立的給事中躬身低聲道:“臣啓我王:秦法有定,府庫存金素爲邦國機密,致仕臣子無由過問。臣因王宮用度,與府庫多有來往,大體揣摩,府庫諸項錢財合計,大約只是昔日三成上下。”

“豈有此理!”秦昭王篤篤篤連頓竹杖,滿臉溝壑都抽搐起來,見老臣們一片惶恐,生生咬着牙關壓下了怒火長噓一聲,“老夫非對你等也,說,還是那句話,兜底說!”

一時間老臣們紛紛訴說。大內說器物存儲不足以應對一場大戰。大田令說,關中數萬畝良田變成了荒蕪的鹽鹼地,昔年入秦的山東移民已經開始悄悄外逃。邦司空說,民力維艱,僅靠刑徒勞役根本不足以開通蜀道。工室丞說,百工作坊已經有一半停工待料,連兵器維修的皮革、生鐵、木材等也不足用了。連駟車庶長都說,王族封君的封地這些年也是水旱頻仍年成大減,有幾家非但無力納賦,還得王族府庫倒貼……總之,是人人訴說艱難,緬懷昔日大秦強盛,無不感慨唏噓。

說着聽着,秦昭王的怒火似乎漸漸地平息了,那雙雪白的長眉緊緊縮成了兩個白鑽,聽到末了冷冷一笑:“再難再苦,總得有個出路不是?諸位說說,當此艱危之際,當如何使秦國再起?哭窮哭難,頂個鳥用!”

一句粗魯的罵聲,老臣們驚愕得面面相覷無話可說。驟然之間,老臣們覺得未免也太兜底了,老秦王臉上也是實在擱不住了。可是,要教老臣們當下謀劃對策,卻是談何容易。且不說這些老臣子致仕多年已經不謀其政,縱想謀政,也都是人各一業的事務傳統,誰個能有通盤長策?更兼原本已經覺得說得太多,誰還敢貿然對策?愣怔錯愕之下,都低頭盯着案上的酒菜癡癡發起老呆來。

“散會!”秦昭王竹杖篤地一點,站起身匆匆大步去了,慌得給事中與幾名武士連忙一溜小跑趕了上去,竟將一班老臣丟在了池邊無人理會。

回到書房,秦昭王臉色鐵青,靠在坐榻裡泥雕木塑般望着黑沉沉的屋樑,嚇得書房內外的內侍侍女大氣也不敢出。過得頓飯時光,秦昭王猛然站了起來大喊一聲:“傳令長史:明日立即出巡關中!”給事中答應一聲飛步去了。片刻之間,長史捧着一方木匣匆匆來到,進門道:“啓稟我王:丞相蔡澤夤夜緊急上書。”秦昭王冷冷道:“本王在宮,爲何不來直說?”長史道:“丞相是要晉見,臣言我王今夜早寢,丞相思忖再三說聲難得,留下書簡去了。”秦昭王掃一眼木匣上的泥封,喘了口粗氣:“打開。”說罷靠在坐榻大枕上眯縫了一雙老眼,“念來聽聽。”

長史念得幾句,秦昭王猛然睜開眼睛連連擺手:“且慢且慢,從頭再念。”長史一點頭,抑揚頓挫的聲音在書房清晰地迴盪起來:

臣蔡澤頓首:入秦有年,臣未展長策,心實有愧。期年揣摩踏勘,臣對再度強秦已有定見,述其大要,王可忖度。長平戰後,秦國大衰,跌至惠王東出以來最低谷。其間根本,在於秦國本土經濟一直未有長足開發。往昔秦之殷實,一在積累,二在擴地,三在掠國。自我王即位,五十年大戰連綿,連奪河東、河內、夷陵、南郡四地,魏楚韓周之累世財貨,泰半入秦矣!上黨與強趙相持三年,而終能長平一戰大勝,多賴秦國財貨囤積之盛耳。然終因未能一鼓滅趙,且失河外之地,財貨自此無所進項也。及至再行滅趙,三戰敗北,舉國積財消耗八成有餘矣!更兼近十餘年六國合縱鎖秦,入秦商旅銳減,咸陽百業蕭條,關中水旱不均,蜀地水患民亂迭生,關外四郡復失,內無食貨之根,外失財貨之源,秦之國計民生終陷凋敝矣!然則,困境並非無救。臣以爲:秦欲再起,當一反往昔積財之道,以腹地開發爲本,以擴地掠國爲末。唯本土民生蓬勃茂盛,強國之根方無以撼動也!唯其如此,臣有七字方略:明法、整田、重河渠。實施於國,則當以關中平川爲軸心,蜀中隴西爲兩翼,消弭水患,瀉滷出田,老秦本土當成天府也!蓋秦國新法雖有蛀蝕,然根基堅實,朝野無變亂之虞,唯國策得當,十年之期,強秦再起有望矣!

“唸啊!”秦昭王霍然睜開眼睛,敲打着坐榻扶手。

“啓稟我王:丞相上書完。”長史將竹簡放上書案,“丞相有言,明日午後入宮晉見,尚有詳實對策說王。”目光一陣閃爍,秦昭王輕輕點了點竹杖:“念也念了,你以爲這對策如何?”長史恭謹道:“臣不謀大政,對丞相長策無以置喙,唯覺論秦之失似有太過,郵傳朝野,恐於國不利。”秦昭王目光又是一閃:“你是說,此書不郵傳郡縣?”長史低聲道:“依據秦法,丞相之國事書當郵傳郡縣知曉。然此書指斥歷代秦王國策有失,臣恐徒亂民心。以臣之見,可以‘該書未涉實政’爲由,留宮不予郵傳。”

秦昭王默然了,凝神思忖片刻,突然一拍坐榻扶手:“不!全書抄本照發,並責令各郡縣立即上書以對!”說罷起身向給事中一揮手,“備車,丞相府。”長史尚在愣怔之中,秦昭王已經點着竹杖出了書房。片刻之後,一輛遮蓋嚴實的黑色篷車在幾名便裝武士簇擁下出了王宮,向東面的大街轔轔駛來。

新丞相府坐落在正陽道的北側,七進官邸,屬官官署應有盡有,只是沒有後苑園林,顯得宏闊不夠。其間原由,是蔡澤尚

未定爵,入主范雎的應侯丞相府多顯唐突,秦昭王當初便下書另闢了這座閒置官署做了蔡澤丞相府。黑篷車到了府前,便見府門風燈明亮,各色吏員穿梭般出出進進,車馬場也是滿當當沒有空位,秦昭王不禁大是驚訝,低聲吩咐馭手繞道後門進府。

從後院一路前行,後三進院落一片寂靜,廊道轉角連風燈也沒有。將近府邸中段的國事堂,領道的老僕向行榻旁的給事中示意停步,自己要去通稟丞相。秦昭王搖了搖頭,竹杖一點從武士擡着的行榻上站了起來,徑自向燈火通明的大廳走去。給事中低聲吩咐幾句,教武士們原地守候,只帶着一個長衣帶劍武士匆匆跟了上來。

國事堂是丞相府第三進庭院的公務大堂,形制如一座小型宮殿,前有六級寬階;庭院兩側是屬員官署;庭院中央是傳送政令的謁者亭,亭外一車一馬,隨時準備將丞相國事堂用印的政令傳送出去。在整個丞相府,這第三進庭院是中樞所在。此時已經三更末刻,庭院中的每間官署卻都是燈火煌煌大門洞開,遙遙看去,吏員們不是埋頭書案便是匆匆進出,連謁者亭都是燈火通明馭手在車,一副待命出發的模樣。

秦昭王腳步悠悠,心下卻是疑惑:近日並無國事定斷,這蔡澤連夜忙碌個甚來?莫非有了緊急軍情?六國攻秦了?及至扶杖搖上六級寬階,站在廊下向大廳中一望,秦昭王不禁愕然——面對大門的北牆上張掛着一幅巨大的《秦國山川圖》,凡有山水交匯處便有大大的紅點綠點。黑瘦的蔡澤正站在圖下對幾名屬官指點着掛圖說話,兩廂一張張書案前的吏員則一邊埋首翻閱卷卷竹簡,一邊不斷地撥動算器,沒有一個人擡頭。大約頓飯時光,蔡澤與屬官們會商完畢,一回頭纔看見秦昭王站在廊下,愣怔之下一時張口結舌。

“丞相夤夜忙碌,老夫看得癡迷了。”秦昭王呵呵笑着進了大廳。

“我王這廂坐。”蔡澤恍然醒悟,連忙將秦昭王向自己的主案前領引。無奈主案前卻是相府領書與幾名屬官正在稽覈,一邊忙碌一邊爭執,對身後事渾然不覺,滿廳沒有一個空閒處落座。蔡澤正在尷尬,秦昭王擡起竹杖一指朗聲笑道:“好!一派振興氣象也!國事若此,夫復何言?”蔡澤連忙拱手道:“臣未向我王稟報,清理舉國府庫,此時尚未理出頭緒,臣之過也,請我王處置。”秦昭王慨然一嘆:“丞相言重也!公心謀國,何過之有?本王當國五十餘年,別無長處,唯這放手臣下任事,還是說得也。前有太后穰侯,後有武安君應侯,無論本王親政與否,何曾因大臣集權任事而生齟齬?天下人才,唯敢任事者方可成事。丞相振作,老夫高興尚且不及,談何罪過處置矣。”蔡澤低聲道:“臣有一上書,言及先王之失,心下正在惶恐不安。”秦昭王點着竹杖哈哈大笑:“丞相沒讀過先君孝公之《求賢令》麼?不數先君之錯失,安有秦國變法!邦國要富強,自當因時而變,祖宗之法何足畏也?”

“臣謹受教!”蔡澤大感振奮,當即深深一躬。

“秦王萬歲!”大廳吏員們一片歡呼。

“好好好,萬歲一回。”秦昭王雪白的頭顱顫動着呵呵笑了,“你等忙了,我與丞相另找個地方說話。”蔡澤連忙一拱手:“前四進皆滿,臣冒昧請我王入臣寢廳。”秦昭王點杖笑道:“好,寢廳,左右好歇息。”

直到雄雞高唱天色發白,那輛黑篷車才轔轔離開了丞相府。

三日之後,秦昭王在丞相蔡澤與太子嬴柱陪同下出巡關中,在任經濟大臣十五人一體隨行。除了老秦王一輛寬大結實的轀涼車,其餘官員盡皆輕騎,出了咸陽東門沿着渭水河道向東而來。這轀涼車是特製的寬大車輛,人在其中可坐可臥,車廂的弧形頂蓋有可閉可合的天窗,左右兩邊也有窗牖,外有粗麻布車衣,垂衣閉窗則溫,去衣開窗則涼,故曰轀涼車,也叫轀車。後來始皇帝死於酷暑,屍體用這轀涼車運回,轀涼車漸漸演變爲喪車,也叫安車,這是後話。

車馬東出咸陽數十里,是關中大縣高陵地面。高陵縣正在涇水入渭水的交匯地帶,東接秦國故都櫟陽,一馬平川,也算得秦國腹地的上等縣了。秦昭王怕熱,一直坐在大開的車廂天窗之外,四野風光盡收眼底,眼見城池外的田禾已經收割淨盡,農人們正忙着引水灌田,田疇中卻時不時傳來一陣激烈的吵嚷,不禁大奇:“夏灌好事,農人們吵鬧個甚?”

車旁蔡澤馬鞭遙指答道:“關中水荒,歷來夏灌爭水,吵鬧家常便飯了。”秦昭王不禁大皺眉頭:“怪也!關中八水環繞,如何有水荒?”蔡澤一拱手道:“我王醉心戰事,未嘗詳察關中山水農事。關中雖有八水十三池,然引水灌田之河渠卻始終只有一條,便是穆公時百里奚在郿縣修成的百里渠。其餘各縣庶民灌田,全部依賴老井田制遺留的殘渠,與民戶自開的毛渠。這殘渠毛渠,渠道窄淺,極易淤塞。戰事多發,縣吏、亭長、里正等一班吏員忙於催納賦稅,民衆則忙於收種與戰時徭役,衆多殘渠毛渠無暇修葺,夏灌之時引水極少,自然爭吵起來。”蔡澤說得紮實,秦昭王不禁紅了臉道:“那井田制裡外四層水網,井渠、裡渠、社渠、成渠,外接河流,如何目下成了殘渠?”蔡澤笑道:“我王有所不知也。三代之時,地多民少,井田制水利自然規整。然千年之下,江河水流人口土地已經滄桑鉅變,井田制已成古董廢墟,其裡外四層水渠早成荒草乾溝,無引水灌田之利,有助長洪水之患,且大佔田土。是以纔有商鞅變法的‘廢井田,開阡陌’。這開阡陌,便是平整井田制遺留的廢路廢渠爲耕田。據臣踏勘,關中二十三縣,保留的井田殘渠只有五條,每條寬不過六尺,長不過二十里,對於搶時搶種之夏灌,無異於杯水車薪也!”

秦昭王默然了,咣噹咣噹的車輪沉重地碾在心頭,良久無語。多少年來,秦昭王都自信自己是個明君,知國知人洞察燭照,對秦國的操持絕不會有差。然今日一到高陵櫟陽,自己對民情民生已如此生疏,遑論偏遠之地?一時百感交集,秦昭王一聲嘆息:“邦國生計,卿能如數家珍,實堪欣慰矣!”閉起一雙老眼不再說話了。

蔡澤說一句我來領道,匹馬前行,出了官道兩層護林向田間村路東去。

半個時辰後,車馬從渭水北岸的田野接近了櫟陽地面。突兀一陣白茫茫塵霧捲來,秦昭王“噫”的一聲揉揉眼睛,接着幾個響亮的噴嚏,連連搖手吭哧道:“甚地方?有白毛風!”蔡澤咳嗽着高聲道:“渭北斥鹵地,民人呼爲硝鹼灘!我王看了——”

秦昭王費力睜開老眼,臉色倏地沉了下來。遙遙望去,白如雪地的鹽鹼灘茫茫無涯,間或有大片荒草形成的雪中綠洲,極目而盡,沒有一個村莊,只有一片片粼粼水光在陽光下閃亮。時有大風掠過,片片白色塵霧從茫茫荒草滲出的鹽鹼漬水灘卷地撲面而來,森森可怖。

“如此硝鹼灘,關中幾多?”秦昭王嘶啞地喊了一句。

蔡澤揮舞胳膊指點着:“咸陽以東六十里開始,再向東三百里,渭北平川斷斷續續全部如此。關中耕地,主要在渭水兩岸,渭北佔一大半,差不多白白扔了。”

秦昭王陰沉着臉一指:“走,塬上看!”

車馬上得一座樹木稀疏的土塬,但見北方天際山塬如黛,背後是渭水滔滔,這茫茫白地夾在渭水與北山之間斷斷續續向東綿延,活脫脫關中沃野的一片片醜陋禿疤!在這片片禿疤中,綠兮兮的是茫茫荒草,白森森的是厚厚鹼花覆蓋的寸草不生的白毛地,明亮亮的是滲出草地的比鹽汁還要鹹的惡水。水草之間蓬蒿及腰狐兔出沒蛙鳴陣陣,偏偏是不生五穀。

“這這這,關中沃野,何以有此惡地?”秦昭王生平第一次茫然了。

蔡澤馬鞭指點着渭水南北道:“關中八水,五水在渭南,渭北唯涇水洛水也。自周人建豐京鎬京始,河渠灌溉多在渭水以南,然渭南之地多爲山林,多爲王室園囿。渭北則因河流少開墾多,多爲旱田荒原。渭水流經關中中央地帶,河牀南高而北低,但有洪水,便向北溢流蔓延,在草木荒地中淤積成灘,無以排泄。久而久之便積漬成這種白土斥鹵地,民人呼之爲硝鹼灘者是也。”

凝望之下,秦昭王突然眯縫起老眼一指:“那片白灘有星星黑點,是人?”

“那是掃鹼民人。”蔡澤接道,“硝鹼成害,也有一蠅頭小利,出鹼。渭北庶民除了耕耘僅存坡地,憑掃鹼熬鹼謀生。”

“掃鹼熬鹼能謀生?”嬴柱驚訝地插了一句。

蔡澤指着白茫茫灘地道:“這白地寸草不生,卻有浸出的晶晶鹼花。民以枯乾蓬蒿結成掃帚,在灘地掃回鹼花,加水以大鍋大火熬之,泥土沉於鍋底,鹼汁浮於其上。將鹼汁盛滿一個個陶碗,一夜凝結,便成一個大坨,秦人呼爲‘鹼坨子’。鹼坨子化開,便是鹼水。精者可以廚下和麪防止面酸,粗者可以鞣皮。非但咸陽皮坊常來購買,即便胡人入秦,也必來收購鹼坨子帶回。渭北農人之生計,大多賴此蠅頭小利,以艱難度日矣。”

“好事也!艱難個甚?”嬴柱更是困惑了,“天生硝鹼,不費耕耘之力,大掃賣錢便是,錢換百物,如何還是艱難度日?”

“安國君有所不知,”蔡澤嘆息一聲,“就成鹼而言,這白茫茫灘地也分爲幾等,並非處處都有鹼花可掃。你看,蓬蒿荒草之地沒有鹼花,漬水過甚處也沒有鹼花,唯有那浸透鹽硝卻又未漬出鹹水,潮溼泛白而又寸草不生的不毛之地,纔有鹼花生出。更有一樣,鹼花也是夏秋多生,冬春則成白土煙塵。如此一來,能掃鹼者也是寥寥幾處,何能大掃大賣做搖錢樹了?”

秦昭王不禁悚然動容:“老夫生爲秦人,五十餘年過秦無數,卻是熟視無睹也!卿本燕人,對秦地卻有如此深徹瞭解,孰非天意使然矣!”

“人各用心,原不足奇也。”蔡澤第一次在老秦王面前顯出了天下名士的灑脫不羈,“計然之學,講究的便是察民生知利害。臣師計然之學,悉心勘察天下各國之經濟民生近二十年。入秦之先,臣曾在渭水涇水間奔走兩年有餘。否則,臣何敢入秦爭相?”

“名士本色也!”秦昭王哈哈大笑,“老夫幾乎走眼矣。”

“原是臣公心有差,亦不諳官道所致。”蔡澤紅着臉深深一躬。

“好事多磨,何消說得!”秦昭王慨然一點竹杖,“你只說,秦國出路何在?”

“遠近兩策,可保秦中富甲天下!”

“近策?”

“三年之內,大力整修渭北殘渠毛渠,確保可耕之田足水保收!”

“遠策?”

“十年之期,引涇出山,東來瀉滷,成秦中良田三百萬頃!”

嬴柱急迫插話:“丞相慎言!三百萬頃,豈非癡人說夢?”

蔡澤悠然一笑,馬鞭遙指西北道:“我王且看,涇水遙出故義渠國山地,經中山瓠口東南流入渭水。若得西引涇水出中山瓠口,於塬坡高地修乾渠三百里,向東注入洛水。再於三百里乾渠上開百餘條支渠,向南灌溉沖刷,此謂瀉滷成田之法也。此渠但成,不出十年之期,關中當盡現良田沃野,天府陸海便在秦川!”

默然有頃,秦昭王向蔡澤深深一躬:“果能如此,丞相再造之功也!”不等蔡澤說話,秦昭王轉身點着竹杖連續下令,“長史快馬羽書:立召渭北十縣縣令急赴櫟陽,太子襄助長史準備櫟陽朝會;丞相準備三年近策之實施方略,屆時全權部署,老夫只爲你坐鎮便是。走,我等車馬立回櫟陽!”

於是,一行車馬在夕陽晚照中下山了。夏日晚風漫卷着秦軍的黑色旌旗,櫟陽的閉城晚號粗糲地迴盪在渭水山塬,轔轔車馬融進了火紅的晚霞,融進了暮色中的幽幽城堡。

(本章完)

第六章 滔滔江漢_六 楚懷王第一次獨斷國事第二章 艱危咸陽_五 慨其嘆矣 遇人之艱難大秦帝國第四部下卷第十五章 長平大決_四 等而圍之 兵法破例第九章 縱橫初局_二 怪誕說辭竟穩住了楚國第一章 暮政維艱_四 昭襄王暮定計然策第十一 章仲父當國_三 再破成例 呂不韋周旋立儲第十四章 百年一亂_六 行與子還兮 我士也驕第四章 風雲三才_二 傲岸兩布衣 論戰說邦交第十三章 遠交近攻_一 離宮永巷深深深戰國七雄_齊國第五章 衛鞅入秦_一 神秘客棧的布衣少年第十六章 秦風低徊_一 長平殺降 震撼天下第十一章 郢都恩仇_三 明暗雙管 張儀巧解第一難大秦帝國第四部下卷第二章 商旅大士_四 曠古未聞的商戰故事第三章 安邑風雲_七 衛鞅龐涓 智計周旋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二 決通川防 疏浚漕渠 天下男女樂其疇矣第十一章 天算六國_六 孟子論劍示射 長歌一抒飄蓬之志第十三章 鐵血板蕩_二 驚蟄大朝 嬴政皇帝向復辟暗潮宣戰第十章 合縱回光_七 血戰半勝秦 山東得回光名將_王翦第二章 商旅大士_五 呂不韋豪爽地接受了落魄者的託付戰國七雄_趙國《大秦帝國》·史源_第五部 《鐵血文明》名將_王翦第四章 鏖兵中原_二 左更白起臨危受命第三章 邯鄲異謀_四 博徒賣漿 風塵兩奇第八章 風雨如晦_三 新王朝會波瀾迭起第十章 張儀風雲_六 四陣三比 秦燕結盟第一章 鐵腕平亂_三 北阪痛殲牛頭兵第三章 安邑風雲_三 龐涓喬裝 考校中庶子衛鞅第四章 鏖兵中原_五 君臣將士咸陽宮大秦帝國第二部下卷諸子百家_墨家第五章 情變橫生_七 欲將子還兮 子不我思第七章 流火迷離_五 豐京廢墟的遠古洞窟第十一章 郢都恩仇_六 壯心酷烈走偏鋒第七章 流火迷離_五 豐京廢墟的遠古洞窟第六章 櫟陽潮生_六 奇特的故事震動了秦國民衆第三章 安邑風雲_六 棋室裡的六國角逐第十四章 冰炭同器_六 商君府來了名士說客第十三章 雍城之亂_二 功業不容苟且 謀國何計物議第七章 帝國烽煙_二 帝國回光 最後秦王的政變除惡第十五章 長平大決_一 年輕的大將軍豪氣勃發第十二章 不寧不令_四 新朋舊情盡路營第三章 殺戮風暴_四 三公九卿盡零落 李斯想哭都沒有眼淚了第十三章 雍城之亂_二 功業不容苟且 謀國何計物議第三章 西出鎩羽_五 命乖車生禍第十四章 冰炭同器_七 秦孝公夢斷關河第十一章 郢都恩仇_五 張儀遭遇突然截殺第十一章 天算六國_一 神秘天象逼出了楚宣王的妙策第五章 情變橫生_六 殷殷宴席生出了無端波瀾《大秦帝國》·史源_第五部 《鐵血文明》第一章 鐵腕平亂_二 百騎揚威 震懾草原第九章 縱橫初局_三 門客大盜開齊國僵局第二章 大決涇水_三 法不可棄 民不可傷第十二章 三轅各轍_一 少壯奇才 不意遇合第十一章 雄傑悲歌_五 一錯再錯 雄傑悲歌第五章 殘政如血_三 飽受蹂躪的李斯終於走完了晦暗的末路第二章 大決涇水_二 雪原大險 瓠口奇觀第八章 幽燕雷霆_二 冰天雪地的遼東軍營第二章 艱危咸陽_二 風雨如晦大咸陽出版說明第三章 安邑風雲_四 安邑王街的神秘商人第五章 天地再造_一 異數中山狼第四章 暴亂潮水_五 陳勝死而張楚亡 農民反秦浪潮迅速潰散了第九章 分治亡楚_七 亙古奇觀 秦楚兩軍大相持第十一章 文明雷電_七 方塊字者 華夏文明旗幟也第一章 無妄九鼎_一 奇兵破宜陽 千夫長嶄露頭角第三章 邯鄲異謀_五 商旅說政 女兒生情第六章 秦軍悲歌_二 多頭並立的楚軍楚政第十五章 萬古國殤_六 本色極身唯憂國第七章 帝國烽煙_四 烽煙廢墟 帝都咸陽大火三月不滅《大秦帝國》·史源_第二部 《國命縱橫》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六 病榻上的秦孝公怦然心動第六章 亂政亡趙_八 秦王嬴政終於昂首闊步地踏進了邯鄲第一章 暮政維艱_一 落拓奇士隱秘出山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四 崤山峽谷的神秘刺客第五章 衛鞅入秦_二 衛鞅韜晦斡旋艱難脫身第八章 幽燕雷霆_五 整我六師 如雷如霆六 走出暴秦說誤區:秦帝國法治狀況之歷史分析第三章 安邑風雲_七 衛鞅龐涓 智計周旋第二章 艱危咸陽_三 飄風弗弗 迅雷無聲第十一 章仲父當國_四 兩番大考校 少年王子名動朝野第十章 張儀風雲_六 四陣三比 秦燕結盟第三章 乾坤合同_六 以戰示形 秦軍偏師兩敗於李牧第六章 秦軍悲歌_一 以快制變 老將章邯迫不得已的方略第二章 艱危咸陽_二 風雨如晦大咸陽第六章 櫟陽潮生_五 政事堂發生了尖銳對立一 暴秦說:秦末復辟勢力的歷史謊言第十二章 士相崢嶸_二 完璧歸趙 布衣特使初現鋒芒《大秦帝國》·史源_第一部 《黑色裂變》第五章 冬戰河內_一 流言竟成奇謀 齊國僥倖脫險第三章 邯鄲異謀_六 岌岌故土 悠悠我思第三章 東方龍蛇_一 邦有媛兮 不讓鬚眉第九章 霹靂手段_五 陰謀陽治 霹靂手段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二 決通川防 疏浚漕渠 天下男女樂其疇矣第六章 亂政亡趙_九 烈亂族性亡強國 不亦悲乎大秦帝國第二部上卷
第六章 滔滔江漢_六 楚懷王第一次獨斷國事第二章 艱危咸陽_五 慨其嘆矣 遇人之艱難大秦帝國第四部下卷第十五章 長平大決_四 等而圍之 兵法破例第九章 縱橫初局_二 怪誕說辭竟穩住了楚國第一章 暮政維艱_四 昭襄王暮定計然策第十一 章仲父當國_三 再破成例 呂不韋周旋立儲第十四章 百年一亂_六 行與子還兮 我士也驕第四章 風雲三才_二 傲岸兩布衣 論戰說邦交第十三章 遠交近攻_一 離宮永巷深深深戰國七雄_齊國第五章 衛鞅入秦_一 神秘客棧的布衣少年第十六章 秦風低徊_一 長平殺降 震撼天下第十一章 郢都恩仇_三 明暗雙管 張儀巧解第一難大秦帝國第四部下卷第二章 商旅大士_四 曠古未聞的商戰故事第三章 安邑風雲_七 衛鞅龐涓 智計周旋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二 決通川防 疏浚漕渠 天下男女樂其疇矣第十一章 天算六國_六 孟子論劍示射 長歌一抒飄蓬之志第十三章 鐵血板蕩_二 驚蟄大朝 嬴政皇帝向復辟暗潮宣戰第十章 合縱回光_七 血戰半勝秦 山東得回光名將_王翦第二章 商旅大士_五 呂不韋豪爽地接受了落魄者的託付戰國七雄_趙國《大秦帝國》·史源_第五部 《鐵血文明》名將_王翦第四章 鏖兵中原_二 左更白起臨危受命第三章 邯鄲異謀_四 博徒賣漿 風塵兩奇第八章 風雨如晦_三 新王朝會波瀾迭起第十章 張儀風雲_六 四陣三比 秦燕結盟第一章 鐵腕平亂_三 北阪痛殲牛頭兵第三章 安邑風雲_三 龐涓喬裝 考校中庶子衛鞅第四章 鏖兵中原_五 君臣將士咸陽宮大秦帝國第二部下卷諸子百家_墨家第五章 情變橫生_七 欲將子還兮 子不我思第七章 流火迷離_五 豐京廢墟的遠古洞窟第十一章 郢都恩仇_六 壯心酷烈走偏鋒第七章 流火迷離_五 豐京廢墟的遠古洞窟第六章 櫟陽潮生_六 奇特的故事震動了秦國民衆第三章 安邑風雲_六 棋室裡的六國角逐第十四章 冰炭同器_六 商君府來了名士說客第十三章 雍城之亂_二 功業不容苟且 謀國何計物議第七章 帝國烽煙_二 帝國回光 最後秦王的政變除惡第十五章 長平大決_一 年輕的大將軍豪氣勃發第十二章 不寧不令_四 新朋舊情盡路營第三章 殺戮風暴_四 三公九卿盡零落 李斯想哭都沒有眼淚了第十三章 雍城之亂_二 功業不容苟且 謀國何計物議第三章 西出鎩羽_五 命乖車生禍第十四章 冰炭同器_七 秦孝公夢斷關河第十一章 郢都恩仇_五 張儀遭遇突然截殺第十一章 天算六國_一 神秘天象逼出了楚宣王的妙策第五章 情變橫生_六 殷殷宴席生出了無端波瀾《大秦帝國》·史源_第五部 《鐵血文明》第一章 鐵腕平亂_二 百騎揚威 震懾草原第九章 縱橫初局_三 門客大盜開齊國僵局第二章 大決涇水_三 法不可棄 民不可傷第十二章 三轅各轍_一 少壯奇才 不意遇合第十一章 雄傑悲歌_五 一錯再錯 雄傑悲歌第五章 殘政如血_三 飽受蹂躪的李斯終於走完了晦暗的末路第二章 大決涇水_二 雪原大險 瓠口奇觀第八章 幽燕雷霆_二 冰天雪地的遼東軍營第二章 艱危咸陽_二 風雨如晦大咸陽出版說明第三章 安邑風雲_四 安邑王街的神秘商人第五章 天地再造_一 異數中山狼第四章 暴亂潮水_五 陳勝死而張楚亡 農民反秦浪潮迅速潰散了第九章 分治亡楚_七 亙古奇觀 秦楚兩軍大相持第十一章 文明雷電_七 方塊字者 華夏文明旗幟也第一章 無妄九鼎_一 奇兵破宜陽 千夫長嶄露頭角第三章 邯鄲異謀_五 商旅說政 女兒生情第六章 秦軍悲歌_二 多頭並立的楚軍楚政第十五章 萬古國殤_六 本色極身唯憂國第七章 帝國烽煙_四 烽煙廢墟 帝都咸陽大火三月不滅《大秦帝國》·史源_第二部 《國命縱橫》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六 病榻上的秦孝公怦然心動第六章 亂政亡趙_八 秦王嬴政終於昂首闊步地踏進了邯鄲第一章 暮政維艱_一 落拓奇士隱秘出山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四 崤山峽谷的神秘刺客第五章 衛鞅入秦_二 衛鞅韜晦斡旋艱難脫身第八章 幽燕雷霆_五 整我六師 如雷如霆六 走出暴秦說誤區:秦帝國法治狀況之歷史分析第三章 安邑風雲_七 衛鞅龐涓 智計周旋第二章 艱危咸陽_三 飄風弗弗 迅雷無聲第十一 章仲父當國_四 兩番大考校 少年王子名動朝野第十章 張儀風雲_六 四陣三比 秦燕結盟第三章 乾坤合同_六 以戰示形 秦軍偏師兩敗於李牧第六章 秦軍悲歌_一 以快制變 老將章邯迫不得已的方略第二章 艱危咸陽_二 風雨如晦大咸陽第六章 櫟陽潮生_五 政事堂發生了尖銳對立一 暴秦說:秦末復辟勢力的歷史謊言第十二章 士相崢嶸_二 完璧歸趙 布衣特使初現鋒芒《大秦帝國》·史源_第一部 《黑色裂變》第五章 冬戰河內_一 流言竟成奇謀 齊國僥倖脫險第三章 邯鄲異謀_六 岌岌故土 悠悠我思第三章 東方龍蛇_一 邦有媛兮 不讓鬚眉第九章 霹靂手段_五 陰謀陽治 霹靂手段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二 決通川防 疏浚漕渠 天下男女樂其疇矣第六章 亂政亡趙_九 烈亂族性亡強國 不亦悲乎大秦帝國第二部上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