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合縱回光_一 古老王朝的最後神蹟

一 古老王朝的最後神蹟

周王室幾乎已經被天下遺忘了。

自從秦武王嬴蕩進軍洛陽舉鼎暴亡,秦國吞併三川之地的圖謀擱置了下來。其後五十餘年七大戰國鏖兵白熱化:秦國先忙於安定朝局,再忙於反擊六國合縱,接着北攻魏國河內南攻楚國江漢,接着又是爭奪上黨的長平大戰,一刻也沒有騰出手來;山東六國也是一邊忙碌着合縱攻秦合縱抗秦,一邊盟約變幻自家大戰不休,一場持續六年的燕齊大戰使東方最強的齊國一舉衰落,堪堪崛起的燕國也重陷疲弱;至此,齊魏楚燕山東四強一蹶不振,獨餘趙國做了山東屏障。唯其如此,長平戰後趙國危在旦夕,六國才鼓勇全力合縱救趙,好容易在最後關頭擊敗了秦軍,天下才歇兵罷戰疲憊地喘息起來。如此天翻地覆大鏖兵,堪堪卡在中原要道的洛陽王城心膽俱裂。洛陽城外的原野經常是連天蔽日的軍營,官道經常是川流不息的兵馬車隊,站在城頭清晰可見的滔滔大河經常是檣桅如林白帆如雲。長平大戰的三年中,河內河東兩郡百餘萬庶民男女全部野營駐紮洛陽郊野,砌起土竈爲大軍烙餅煮肉,叢林般的炊煙在洛陽天空聚成了黑壓壓的熱雲。戰馬嘶鳴號角震天喊殺晝夜不絕,洛陽國人夜不能寐日不能作,欲逃無門欲哭無淚,猶如身處汪洋大海的一座孤島,只有聽任狂濤巨浪拍打衝擊。雖則如此,洛陽王城卻始終平安無事,無論鏖戰各方勝負如何,都沒有一國兵馬試圖攻取過洛陽。久而久之,洛陽周人終於想通了。洛陽王城雖早早成了沒有骨頭的一方肥肉,然畢竟有着天子名號,任你垂涎欲滴,若沒有吞滅天下的實力便來夾這方肥肉,只能惹得一身腥臊引來羣起而攻之。齊湣王田地何等野心勃勃,敢獨吞宋國也不敢來取洛陽。魏國丟了河內河東數十城邑,照樣不敢拿近在咫尺的洛陽王城來填補。秦國兵勢洶洶,爭奪上黨時六十餘萬大軍經年以洛陽郊野爲大本營,要取洛陽易如反掌,可就是對洛陽王城禮敬有加。因由何在?還不是顧忌周天子名號?還不是怕未得實利招來無端是非?大國如此,小諸侯更奈我何?如此看去,洛陽王城雖如風眼孤燈,卻是天命攸歸國祚綿長。天不滅周,誰奈我何?

如此揣摩一番,洛陽王城的老國人心安理得了。

其時的周室早已經分成了一王兩諸侯:天子周赧王居洛陽王城,大諸侯的封地在洛陽以西,領三十六邑(小城堡)三萬餘國人,封號爲西周公;小諸侯的封地在洛陽以東,領七邑,封號爲東周君。確信天命不當亡周,一王兩諸侯心志陡起,各自打出振興王室的旗號,重新翻開無數的陳年老賬有滋有味地鬥了起來——東周欲種稻,西周不放水;西周欲通商,東周卡關隘;天子要整軍,兩週不納貢;兩週要封號,天子書申飭;西周伐東周,東周連諸侯……爭奪無果則權謀縱橫,各連諸侯討伐對方。一時間“三週”驟然熱鬧得小春秋也似,成爲戰國中期的一道奇異風景。

周赧王五十九年,秦昭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終於出事了。

先一年,使山東六國聞風喪膽的白起被殺了。秦昭王爲證明白起抗命有錯,接連派出王陵、王齕、鄭安平三支大軍攻趙,結局卻接連鎩羽。此時天下終於長長地出了一口氣,秦國至少十年不會出關了。然而偏在此時,秦昭王斷然派出王族大將嬴摎率十萬大軍第四次東出,攻取韓國的陽城、負黍兩地。整個山東爲之譁然,大呼老秦王瘋了。

此時,獨有客居邯鄲的信陵君沉靜異常,對平原君一語道破天機:“老秦王非庸常之君,豈能不識攻守之勢也。秦軍三敗,不守反出,其圖謀只在以攻爲守,一則鞏固函谷關外之殘存地盤,再則明白昭示山東六國:即使秦國接連三敗,仍有強大反擊之力,震懾六國勿生進逼之心,爭取秦國喘息之機也。”平原君問何以應對,信陵君答:“六國雖勝,實則力竭,比秦國更需休養生息。除非秦軍大舉滅國,山東只能背水一戰救亡圖存!若是一城數城之爭,靜觀其變爲上策。”“然也!”平原君恍然一笑,“十萬大軍奪兩城,老秦王分明是張勢爲主,且任他去。”

如此

一來,山東五大戰國對秦軍攻韓作了壁上觀。

不可思議的是,洛陽周室突然跳了出來!

秦軍東出。他國壁上觀。韓國大爲驚慌,深恐秦國一鼓滅韓。新鄭君臣一番密謀,議出了一條“肥周退秦”的奇計。韓桓惠王派出特使,兼程趕赴洛陽。

戰國之世,鐵馬相爭大戰連綿存亡危機迫在眉睫,大國小國全力應對各出絕活。經年累月地面對生死存亡,多有庸君庸臣被折騰得麻木遲鈍又手忙腳亂,生出了許多令人啼笑皆非的“政治烏龍”事件,傳之青史,每每成爲後人無法理解的一種戰國式幽默。咀嚼之下,既令人扼腕,又令人捧腹。其中,韓國的“政治烏龍”事件最爲赫赫有名。其謀劃之奇異,操持之隆重,發作之頻繁,後果之驚人,整個戰國時代無一國能望其項背。每發“烏龍”之謀,必令天下匪夷所思,必激起天下至大波瀾,此乃韓國也。

第一大“烏龍”:公元前262年,主動將天下垂涎的最大最險的兵家必爭之地——上黨,獻給趙國。韓國君臣自詡爲“移禍大邦,脫我存亡之危也”。結局卻是:引發秦趙長平大戰三年,韓國身不由己地捲入其中,非但全部丟了上黨、野王等大河北岸的要塞險地,且連大河南岸的水陸要道也被秦國全部佔領。

第二大“烏龍”:便是目下這次“肥周退秦”計。結局是:非但導致八百餘年的周王朝正式滅亡,自己也一舉喪師十二萬,從此疲弱得不堪一擊,只有對秦國俯首稱臣。

第三次大“烏龍”最爲經典,是若干年後的“疲秦計”。韓國派出了天下最有才華的治水大家鄭國入秦,爲秦國籌劃並主持興建大型水利工程,圖謀大耗秦國資財民力,使其不能徵發大軍東出滅韓。結局是:秦國因這項長達四百餘里的大型灌溉工程的成功而富甲天下,國力大增,爲消滅六國奠定了最堅實的根基。其後大軍東出,第一個先滅了韓國。

行將滅亡時,韓國又出了最後一次“烏龍”,隆重地將戰國法家大師韓非貢獻給秦國,圖謀以韓非說動秦王不要攻滅韓國,此乃“存韓”烏龍也。結局是,秦國不上當,依法處死了韓非,滅國兵鋒首先指向韓國。

割肉而飼虎,進才以資敵,使敵加速強大而能更加有力地吞噬自己,原本已經令人瞠目結舌了。偏是韓國君臣卻能做得煞有介事,每每精心謀劃,當做救國奇計隆重推出,實在堪稱亙古奇觀。其令人咋舌的思維方式,千古之下,足足構成政治哲學獨一無二的研究對象。此乃後話。

此時洛陽王城的周赧王已是八十餘歲的耄耋老翁,終日臥榻流涎一句囫圇話都說不得,非但無能理事,連王城也早被西周公把持了,自然是雲裡霧裡不知所以。韓國特使清楚王城情勢,執諸侯之禮覲見“代王”理國的西周公。西周公大爲振奮,立即“賜見”韓使,僅僅半個時辰,心頭已是大動。

韓使的說辭是:陽城、負黍兩地恰在洛陽東南,爲西來秦軍必經之路;王師但能出兵截斷洛陽要道,迫使秦軍知難而退,韓國的陽城、負黍兩地便割給天子做貢禮;秦軍若責難周室,韓國願出豐厚糧草,以供天子犒賞秦軍,其時秦軍必樂於班師。西周公冷冷笑道:“秦軍十萬,王師幾何?特使豈非笑談也!”韓使赳赳拱手道:“公何憂心也!韓國出兵八萬,交公統帥,公但湊得些許人馬可也。此中之要,唯求王師之名,不在王師之實。”西周公哈哈大笑:“韓出八萬兵馬變做王師,再割讓兩城於我,又出諸多糧草使天子撫慰秦軍,得也?失也?滑稽也?”韓使振振有詞:“公不知戰國縱橫之道也!唯行此策而三方皆大歡喜:西周得功得地,韓國避禍全國,秦國不損糧草。非但三全其美,且一舉昌明天子偃兵救韓之大義,公何樂而不爲也!”西周公思忖片刻,直覺韓國不像戲弄自己,雖對其真實圖謀還是揣摩不透,卻也不再多問便有了主張。畢竟,秦忌天子王師,兵勢強盛之時尚避我洛陽,何況今日兵敗勢衰?只要王師一出秦軍一退,我西周實利到手且大名赫赫,管他韓國如何匪夷所思,我何樂而不爲?

“好!韓國旬日內出兵,老夫發王

師救韓!”西周公奮然拍案。

也是命蹇事乖。九萬“王師”窩在洛陽山谷之中尚未出動,秦軍已風馳電掣地越過了洛陽,攻克了陽城、負黍兩城,全殲韓國兩地守軍四萬。此舉大出韓國意料,驚慌失措間要撤回“王師”八萬兵馬守護都城新鄭,卻已經來不及了。秦軍颶風般回師洛陽,將九萬“王師”一舉封堵在山谷之中。嬴摎緊急上書咸陽請命定奪,秦昭王回書只冷冰冰兩句話:“蕞爾老邦,欺我大秦!不滅其國,無以震懾天下!”

嬴摎得書,以重甲步軍封住了山谷出口,在兩山架起六千具大型弩機,毫不留情地對“王師”發動了狂風暴雨般的弩箭攻勢。無論山谷中的周軍如何吼叫我乃周人,最終都與八萬韓軍一起葬身峽谷。這時的西周公還在王城幕府大宴羣臣,痛飲王酒觀賞樂舞,一邊得意之極地接受着勸進頌辭,一邊與心腹謀劃着要在得韓國兩城後仿效當年周公攝政。誰知尚未議論出個子醜寅卯,已被黑壓壓的秦軍堵在了大殿。

西周公頓時軟癱在地,生怕虎狼秦軍立時割了自己首級報功。嬴摎只一聲大喝,尚未開口說話,軟癱昏亂的西周公便乖覺地獻上了三十六邑與三萬人衆的冊籍,期望秦國留下自己性命。嬴摎大感意外,卻也明白了再不會遇到原本設想的死命守節與強烈抵抗,連夜上書咸陽,請命如何處置周室。秦昭王當即下書:“西周謀秦,當示懲戒:其城邑土地全部歸入秦國,設郡治理;西周公交天子治罪;東周君未曾同謀,保留其封地;許西周遺留人衆歸於東周,以爲周室遺民聚居祭祀之地;洛陽王城專屬周王,不許東周君進入;唯九鼎爲天下王權神器,着即運回咸陽。”

拆搬九鼎那一日,震驚天下的神蹟發生了。

清晨天氣難得的好。嬴摎號令三萬秦軍步卒開入王城廣場,分別圍定九鼎準備拆裝。此時周室老內侍哀哀來報:天子執意要禮送九鼎離開洛陽。嬴摎答應了。畢竟,九鼎是周室守護了八百多年的王權神器,昔日天子禮送也不爲過。片刻之間,兩匹老馬拉着一輛鏽跡斑斑的青銅王車駛進了正殿廣場,兩名侍女扶着一個大紅吉服滿頭霜雪腰身佝僂的老人下了王車。嬴摎正要上前作參見禮數,不想耄耋老人看也不看,只盯着巍巍九鼎癡癡出神。突然,老周王甩開兩個侍女,步履如飛撲到了“中原王鼎”前伏地大拜,隨即一陣蒼老淒厲的哭嚎:“姬延無能!辱及宗廟社稷,辱及九鼎神器,愧對列祖列宗,愧對天地庶民也!”淒厲的哭嚎兀自迴盪間,老周王陡然神奇地躍起,奮身撞向大鼎,只聽一聲沉悶的轟鳴,九鼎間鮮血飛濺,老周王的屍身直挺挺飛上了中原王鼎佇立不動,雪白的鬚髮飛揚戟張。秦軍將士與在場人衆無不駭然。

此時,天空濃雲驟然四合,隆隆沉雷震撼天地,整個王城頓時黑暗如墨。電光蛇舞陰空,巨雷連番炸開,暴雨翻江倒海排天而來,巨大的金鐵轟鳴之聲連綿不絕,高天翻滾着火紅的雲團,一柱巨大的紅光如天宇長矛從黑沉沉的蒼穹直刺王城,整個九鼎廣場閃爍着炎炎紅光,天地混沌得無邊無際……

雲收雨住,山嶽般的九尊大鼎連同周赧王的屍身全部無蹤無影。

王城中所有與九鼎相關的職司官吏,都在那場雷電暴雨中無疾而終了。所有在場的周王隨從侍女,全部被天火焚身而死了。那個已經麻木無神的西周公死得最慘——一聲炸雷當頭劈下,只留下了一段木炭也似的枯樁。而同樣身臨廣場的三萬餘秦軍將士,卻一個也沒有傷亡。嬴摎驚駭莫名,當即下令退出王城紮營,密書飛報咸陽。三日後,老太子嬴柱親自到了洛陽,帶來了秦昭王密書:毋動洛陽王城一草一木,立即班師回秦。

至此,歷夏商周三代兩千餘年,曾經無數次戰亂劫難而巍然無損的王權神器——九鼎,神奇地永遠地失蹤了。此後的史書中再也沒有了關於九鼎下落的記載,後世的實物發掘也沒有徵兆可資尋覓蹤跡。九鼎的消失,終於塵封爲中國歷史上一個永恆的謎,也做了人類文明史上一個不朽的話題。

周王朝歷經三十七王八百六十七年,至此宣告正式滅亡。

(本章完)

第三章 安邑風雲_三 龐涓喬裝 考校中庶子衛鞅第三章 西出鎩羽_二 關西有大都第二章 艱危咸陽_五 慨其嘆矣 遇人之艱難第十一章 郢都恩仇_四 點點漁火不同眠第六章 秦軍悲歌_四 秦趙楚大勢各異 項羽軍殺將暴起第七章 流火迷離_二 塞上春寒 心變情異大秦帝國第一部《黑色裂變》第四章 談兵致禍_六 錯也數也 不堪談兵第四章 談兵致禍_一 十六字訣震撼了齊威王第九章 分治亡楚_二 父子皆良將 歧見何彷徨第三章 東方龍蛇_二 臨淄霜霧濃第五章 殘政如血_一 趙高給胡亥謀劃的聖君之道第十章 合縱回光_四 趙國的最後名將與最後邊兵第六章 秦軍悲歌_二 多頭並立的楚軍楚政第十五章 長平大決_七 惶惶大軍嗟何及第十一章 天算六國_四 稷下學宮的人性大論戰第八章 連橫奇對_三 匕首金窟黑冰臺大秦帝國第一部中卷第一章 權相變異_一 南望咸陽 一代名將欲哭無淚第五章 天地再造_二 荒田結草廬第六章 滔滔江漢_三 南國雄傑圖再起第二章 商旅大士_五 呂不韋豪爽地接受了落魄者的託付名將_白起大事年表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二 孤帆飄蓬水成冰第一章 暮政維艱_三 布衣水工震撼了咸陽君臣第十四章 對峙上黨_三 秦國戰車隆隆啓動第十一章 文明雷電_二 椰林河谷蕩起了思鄉的秦風第十章 偏安亡齊_六 戰國之世而能偏安忘戰 異數也第十四章 冰炭同器_二 灰色影子與蒙面石刻第九章 孤城血卜_四 孤城一片有縱橫第十一章 郢都恩仇_五 張儀遭遇突然截殺第二章 艱危咸陽_五 慨其嘆矣 遇人之艱難第三章 東方龍蛇_五 兩使入秦皆惶惶第二章 大決涇水_二 雪原大險 瓠口奇觀名將_吳起第十一章 天算六國_二 魏惠王君臣雄心陡長第二章 國恥昭昭_三 政事堂憋出了一條奇計第四章 咸陽初動_一 幽幽南山 不寧不令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四 崤山峽谷的神秘刺客第三章 乾坤合同_二 嬴政第一次面對從來沒有想過的大事第二章 艱危咸陽_一 修我戈矛 與子同仇第三章 乾坤合同_五 李斯的積微政略大大出乎新銳君臣預料第十三章 鐵血板蕩_六 鐵血坑殺震懾復辟 兩則預言驚動朝野第三章 安邑風雲_二 薦賢殺賢公叔痤憂憤而死第十五章 萬古國殤_四 瀕臨危難 理亂除奸第五章 情變橫生_六 殷殷宴席生出了無端波瀾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一 歲末大宴羣臣 始皇帝佈政震動朝野第十章 合縱回光_三 布衣有大義 凜說信陵君第十一章 文明雷電_二 椰林河谷蕩起了思鄉的秦風第五章 術治亡韓_七 忠直族羣而術治亡國 天下異數哉第五章 冬戰河內_一 流言竟成奇謀 齊國僥倖脫險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五 秋風山莊兩情長大秦帝國第二部下卷第四章 談兵致禍_一 十六字訣震撼了齊威王第四章 咸陽初動_二 丞相府來了不速之客第四章 秦國求賢令_一 車英出奇計 洮水峽谷大血戰第六章 亂政亡趙_二 趙遷郭開 戰國之世最爲荒誕的君臣組合第九章 霹靂手段_三 墨家論政臺一波三折第十二章 三轅各轍_三 初行出山禮 老荀子慷慨一歌第七章 迂政亡燕_五 易水之西 戰雲再度密佈第十三章 雍城之亂_二 功業不容苟且 謀國何計物議大秦帝國第五部中卷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三 黑林溝奪情明法第二章 商旅大士_二 天府鬼蜮 滄桑陳城第十二章 三轅各轍_三 初行出山禮 老荀子慷慨一歌第九章 霹靂手段_四 陰謀與孤獨的老人第六章 櫟陽潮生_一 失望的景監大爲驚喜第二章 棟樑摧折_三 連番驚雷震撼 洶洶天下之口失語了第七章 帝國烽煙_三 軹道亭外的素車白馬第十三章 遠交近攻_三 大謀橫空出第十四章 百年一亂_六 行與子還兮 我士也驕第八章 幽燕雷霆_五 整我六師 如雷如霆第十三章 鐵血板蕩_六 鐵血坑殺震懾復辟 兩則預言驚動朝野大秦帝國第三部下卷第三章 東方龍蛇_一 邦有媛兮 不讓鬚眉第八章 幽燕雷霆_五 整我六師 如雷如霆第十三章 遠交近攻_一 離宮永巷深深深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二 決通川防 疏浚漕渠 天下男女樂其疇矣第八章 幽燕雷霆_七 酷刑萬刃 瓦釜雷鳴第十三章 最後風暴_二 逍遙峰的鼓盆隱者第十章 蒹葭蒼蒼_四 風兮雅兮 我心何堪第三章 安邑風雲_一 洞香春衆口紛紜說魏國第一章 暮政維艱_三 布衣水工震撼了咸陽君臣第六章 風雲再起_六 秋霧迷離的張氏陵園第四章 秦國求賢令_四 神秘的布衣小弟突然變身第九章 縱橫初局_一 燕山幽谷 維風及雨第一章 初政颶風_六 振聾發聵的《諫逐客書》第六章 子楚還國_五 一波三折 先機行險第七章 迂政亡燕_七 衍水蒼蒼兮 白頭悠悠第十四章 對峙上黨_三 秦國戰車隆隆啓動大秦帝國第三部中卷名將_白起第七章 興亡縱橫_一 燕山氣象 赫然大邦第二章 國恥昭昭_二 秘密流言震動了秦國第二章 棟樑摧折_五 禮極致隆 大象其生 始皇帝葬禮冠絕古今第九章 分治亡楚_二 父子皆良將 歧見何彷徨第十二章 不寧不令_一 大義末路何茫然第三章 西出鎩羽_四 雄心說長策第十五章 長平大決_二 長平換將 趙軍驟然沸騰起來
第三章 安邑風雲_三 龐涓喬裝 考校中庶子衛鞅第三章 西出鎩羽_二 關西有大都第二章 艱危咸陽_五 慨其嘆矣 遇人之艱難第十一章 郢都恩仇_四 點點漁火不同眠第六章 秦軍悲歌_四 秦趙楚大勢各異 項羽軍殺將暴起第七章 流火迷離_二 塞上春寒 心變情異大秦帝國第一部《黑色裂變》第四章 談兵致禍_六 錯也數也 不堪談兵第四章 談兵致禍_一 十六字訣震撼了齊威王第九章 分治亡楚_二 父子皆良將 歧見何彷徨第三章 東方龍蛇_二 臨淄霜霧濃第五章 殘政如血_一 趙高給胡亥謀劃的聖君之道第十章 合縱回光_四 趙國的最後名將與最後邊兵第六章 秦軍悲歌_二 多頭並立的楚軍楚政第十五章 長平大決_七 惶惶大軍嗟何及第十一章 天算六國_四 稷下學宮的人性大論戰第八章 連橫奇對_三 匕首金窟黑冰臺大秦帝國第一部中卷第一章 權相變異_一 南望咸陽 一代名將欲哭無淚第五章 天地再造_二 荒田結草廬第六章 滔滔江漢_三 南國雄傑圖再起第二章 商旅大士_五 呂不韋豪爽地接受了落魄者的託付名將_白起大事年表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二 孤帆飄蓬水成冰第一章 暮政維艱_三 布衣水工震撼了咸陽君臣第十四章 對峙上黨_三 秦國戰車隆隆啓動第十一章 文明雷電_二 椰林河谷蕩起了思鄉的秦風第十章 偏安亡齊_六 戰國之世而能偏安忘戰 異數也第十四章 冰炭同器_二 灰色影子與蒙面石刻第九章 孤城血卜_四 孤城一片有縱橫第十一章 郢都恩仇_五 張儀遭遇突然截殺第二章 艱危咸陽_五 慨其嘆矣 遇人之艱難第三章 東方龍蛇_五 兩使入秦皆惶惶第二章 大決涇水_二 雪原大險 瓠口奇觀名將_吳起第十一章 天算六國_二 魏惠王君臣雄心陡長第二章 國恥昭昭_三 政事堂憋出了一條奇計第四章 咸陽初動_一 幽幽南山 不寧不令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四 崤山峽谷的神秘刺客第三章 乾坤合同_二 嬴政第一次面對從來沒有想過的大事第二章 艱危咸陽_一 修我戈矛 與子同仇第三章 乾坤合同_五 李斯的積微政略大大出乎新銳君臣預料第十三章 鐵血板蕩_六 鐵血坑殺震懾復辟 兩則預言驚動朝野第三章 安邑風雲_二 薦賢殺賢公叔痤憂憤而死第十五章 萬古國殤_四 瀕臨危難 理亂除奸第五章 情變橫生_六 殷殷宴席生出了無端波瀾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一 歲末大宴羣臣 始皇帝佈政震動朝野第十章 合縱回光_三 布衣有大義 凜說信陵君第十一章 文明雷電_二 椰林河谷蕩起了思鄉的秦風第五章 術治亡韓_七 忠直族羣而術治亡國 天下異數哉第五章 冬戰河內_一 流言竟成奇謀 齊國僥倖脫險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五 秋風山莊兩情長大秦帝國第二部下卷第四章 談兵致禍_一 十六字訣震撼了齊威王第四章 咸陽初動_二 丞相府來了不速之客第四章 秦國求賢令_一 車英出奇計 洮水峽谷大血戰第六章 亂政亡趙_二 趙遷郭開 戰國之世最爲荒誕的君臣組合第九章 霹靂手段_三 墨家論政臺一波三折第十二章 三轅各轍_三 初行出山禮 老荀子慷慨一歌第七章 迂政亡燕_五 易水之西 戰雲再度密佈第十三章 雍城之亂_二 功業不容苟且 謀國何計物議大秦帝國第五部中卷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三 黑林溝奪情明法第二章 商旅大士_二 天府鬼蜮 滄桑陳城第十二章 三轅各轍_三 初行出山禮 老荀子慷慨一歌第九章 霹靂手段_四 陰謀與孤獨的老人第六章 櫟陽潮生_一 失望的景監大爲驚喜第二章 棟樑摧折_三 連番驚雷震撼 洶洶天下之口失語了第七章 帝國烽煙_三 軹道亭外的素車白馬第十三章 遠交近攻_三 大謀橫空出第十四章 百年一亂_六 行與子還兮 我士也驕第八章 幽燕雷霆_五 整我六師 如雷如霆第十三章 鐵血板蕩_六 鐵血坑殺震懾復辟 兩則預言驚動朝野大秦帝國第三部下卷第三章 東方龍蛇_一 邦有媛兮 不讓鬚眉第八章 幽燕雷霆_五 整我六師 如雷如霆第十三章 遠交近攻_一 離宮永巷深深深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二 決通川防 疏浚漕渠 天下男女樂其疇矣第八章 幽燕雷霆_七 酷刑萬刃 瓦釜雷鳴第十三章 最後風暴_二 逍遙峰的鼓盆隱者第十章 蒹葭蒼蒼_四 風兮雅兮 我心何堪第三章 安邑風雲_一 洞香春衆口紛紜說魏國第一章 暮政維艱_三 布衣水工震撼了咸陽君臣第六章 風雲再起_六 秋霧迷離的張氏陵園第四章 秦國求賢令_四 神秘的布衣小弟突然變身第九章 縱橫初局_一 燕山幽谷 維風及雨第一章 初政颶風_六 振聾發聵的《諫逐客書》第六章 子楚還國_五 一波三折 先機行險第七章 迂政亡燕_七 衍水蒼蒼兮 白頭悠悠第十四章 對峙上黨_三 秦國戰車隆隆啓動大秦帝國第三部中卷名將_白起第七章 興亡縱橫_一 燕山氣象 赫然大邦第二章 國恥昭昭_二 秘密流言震動了秦國第二章 棟樑摧折_五 禮極致隆 大象其生 始皇帝葬禮冠絕古今第九章 分治亡楚_二 父子皆良將 歧見何彷徨第十二章 不寧不令_一 大義末路何茫然第三章 西出鎩羽_四 雄心說長策第十五章 長平大決_二 長平換將 趙軍驟然沸騰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