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蒹葭蒼蒼_一 鼎沸中游離的浮冰

一 鼎沸中游離的浮冰

七月流火,秦孝公終於回到了櫟陽。

大半年之中,孝公在隴西郡與北地郡走遍了每個縣,還跑了許多零散的農耕區和遊牧區。這兩個地區雖然土地遼闊,但卻很是荒涼偏遠。在秦部族還沒有成爲諸侯國的時候,隴西和北地是他們的故鄉。那裡的許多河谷與草原都曾經是他們的生存本土,是被包圍在戎狄部族海洋中的無數個孤島。成爲佔據周人本土的大諸侯國之後,秦人舉族遷入成爲戰爭廢墟的關中,無數個孤島般的故鄉便被戎狄部族席捲吞沒了。直到秦穆公時期,秦國爲了安定後方,全力西進,使三十多個戎狄部落國臣服於秦國旗下,這兩個地區才成爲秦國真正的領土。穆公之後百餘年雖說時有叛亂,土地不斷縮小,民衆不斷減少,但最主要的河谷草原卻依然在秦國治下。秦獻公時期,爲了這塊後方根基不再被繼續肢解,便將這塊遼闊的地區劃做了兩個郡,隴西郡和北地郡,專設官府,常駐軍旅,取代了原先依靠部族頭領治理的傳統方略。

秦孝公之所以堅持巡視這兩個邊陲地區,一是他從未到過這兩個郡,很需要有實際的踏勘瞭解。最重要的是,這兩個郡雖然荒涼遼闊,但卻是秦國西部北部的屏障。隴西之外,是流動無常的匈奴、西羌、諸胡與月氏部族等,他們的草原騎兵隨時都有可能閃電般進攻隴西。北地郡在目下更重要,北面的陰山草原有匈奴部族,東北面的雲中山地是虎視眈眈的趙國。東面是秦國的河西地區,原本有漫長險峻的太行山與黃河天險,卻被魏國在三十年前逐步蠶食,河西盡失,將北地郡壓縮到洛水流域以西。如此一來,魏國、趙國、中山國就都成了覬覦北地郡的兇惡對手。

秦孝公最想知道的,是這兩個鞭長莫及的地區變法成效如何?能不能在變法之後成爲堅固的西北屏障?半年巡視下來,尚算滿意。衛鞅的每道法令都及時地送到了郡署,由戎狄部族頭領擔任的郡守也還算忠實地執行了變法法令,廢除了隸農制和牧奴制,河谷耕地和草原牧場也都分給了農人牧民。兩郡的府庫都充實了許多,願意從軍的青壯年也大大增加。秦孝公當即頒佈了兩道書令:第一道,兩個郡守各晉升爵位兩級,從原來的第七級公大夫爵,晉升到第九級五大夫爵。這在地方臣僚中可算是最高爵位了,因爲衛鞅的左庶長爵位也纔是第十級。兩個郡守自然是感奮異常。第二道:兩郡庶民的賦稅減去三成;兩郡府庫所徵收的財貨十年內用作軍務官俸,免繳國府賦稅。如此一來,兩郡的財政壓力大大減輕,郡守吏員庶民無不稱頌歡呼。兩個郡守向國君慷慨激昂地立誓,決意建立兩郡騎兵,對各種侵擾堅決回擊,絕不使敵國再壓縮秦國土地。

隴西北地的夏天是宜人的,除了正午前後炎熱兩三個時辰外,早晚的山風河風涼爽乾燥,沒有一點兒悶熱難當的感覺。雖則如此,秦孝公整日在山川奔馳,少有歇息,幾個月下來,也成了一個地道的西部漢子,黝黑髮亮,精悍結實。一路東行,過了陳倉山頓覺一陣溼熱,身上立時汗津津的。秦孝公本想到玄奇的河谷莊園再去看看,卻知道在他離開墨家總院的同時,玄奇也已經到齊國去了。孝公站在山頭上望了一陣,嘆息一聲,回頭走了。走了一段,秦孝公卻又回馬向河谷縱深馳去。

到得小莊園外,孝公吩咐兩名衛士留在小河邊,獨自一人推開籬笆走了進去。院子裡兩株桑樹綠葉正濃,樹下卻沒有養蠶的竹籮。小場院中堆着一個麥草垛,籬笆外的麥子顯然已經收割打過。小屋的木門沒有上鎖,門上寫着兩行大字:入山採藥狩獵迷路之人,可進屋食宿。孝公感慨地嘆息一聲,推開屋門,屋內幾樣簡單陳設都用布苫

着,除了一層灰塵,還是那樣整潔冷清,顯然還沒有人光顧過這個小小莊園。孝公四顧,拿下古琴上苫蓋的那塊白布翻了過來,掏出懷中一錠幹墨,在布上用力寫下兩行大字,又將白布翻過來原樣苫蓋妥當,方纔走出小屋。他本想在這裡獨自住宿一夜,聽聽那山風松濤,看看那明亮孤獨的月亮,替她理一理莊園桑樹,重溫一次那永遠烙在心頭的美麗的河谷之夜。

但是,他必須匆匆離開這裡。事情太多了。在隴西他已經大體知道了櫟陽發生的動盪。風險關頭,他相信衛鞅的品格與能力。但風險之後的善後,應該由他這個國君來出面,不能再糾纏衛鞅。正因爲這一點,秦孝公纔要冒着酷暑趕回關中。

趕到櫟陽,已經是晚湯時分。秦孝公梳洗完畢,對黑伯叮囑幾句,隻身出門了。

匆匆來到嬴虔府前,秦孝公驚訝得愣怔了半天。大門已經用磚石封堵,黑漆漆沒有一絲燈光,沒有一個人影,往日裡生機勃勃的上將軍府變得一片死寂。秦孝公端詳徘徊,終於來到小小的偏門。奇怪的是,小偏門也關着,一個衛士也沒有,一盞燈籠也沒有。想了想,孝公舉手敲門。

偏門內一陣腳步,一個蒼老嘶啞的聲音:“公子不見客,請回。”

“嬴渠樑到此,家老開門。”

吱呀一聲,小門打開,家老涕淚縱橫地跪倒在地上:“君上!公子大冤哪……”

秦孝公扶起家老,沒有說話,自顧向裡走去。整個庭院也是黑漆漆一片,沒有一個房間有燈光。家老輕步搶前,將秦孝公領到後院小山下,向山頂的石亭上一指,低聲哽咽道:“公子整日整夜地在那裡……”

秦孝公揮揮手,示意家老離去,獨自踏着石階走上石亭。

碩大粗樸的石亭下,一個披散長髮的高大黑影背身站立。聽見身後熟悉的腳步聲,他身體微微一陣顫抖,卻依然沒有回頭。秦孝公也沒有說話,只是默默地站在高大黑影的身後,深深一聲嘆息。高大黑影一動不動地站着,沒有回身,也沒有說話,連一聲嘆息也沒有發出。

兩個人默默地站着,足足有半個時辰,誰也沒有說話。

“就刑護法,大哥有功。”秦孝公終於打破了沉默。

高大的黑影依舊石像般的沉默。

“公父遺囑,大哥記得否?”

回答的還是沉默。

“大哥歷來支持變法,歷來支持衛鞅。”

依舊是死死的沉默。

“放棄變法,殺掉衛鞅,我嬴氏一族重回西陲?”

高大黑影身體一抖,聲音喑啞道:“何須逼我?嬴虔不反變法。”

“然則仇恨衛鞅。”

高大黑影嘶聲嘆息,不回頭,不說話。

“大哥,諸多人等你出面合力。”

“無須多言,我不會與任何人交往。”黑影的聲音一陣顫抖,“嬴虔已經死了。”突然回頭,臉上垂着一幅厚厚的黑紗,在朦朧夜色中透出幾分恐怖。

秦孝公深深一躬:“大哥,保重。我會教熒玉經常來看你……”

“還有一句話。莫將熒玉嫁給衛鞅!”

秦孝公驚訝:“熒玉嫁給衛鞅?從何說起?”

嬴虔已經轉過身軀,不再說話了。

秦孝公回到國府,心中很不是滋味兒。此時黑伯來報,說太子不敢來書房晉見,在太后寢宮等着。秦孝公一怔,陰沉着臉來到後庭院太后住處。

太子嬴駟一個多月來神思恍惚,驟然消瘦。聞得公父回來,更是驚恐。黑伯宣他在孝公書房等候時,他忐忑不安地跑到國府後院,默默地流着眼淚跪在太后面前。

太后長嘆一聲:“好吧,你就在這兒等吧,但願你小子還,還有一條活命……”說完,太后唏噓着喚來熒玉,在女兒耳邊小聲叮囑了一陣。嬴駟嚇得六神無主,一直跪在太后的正廳動也不動。

來到後庭院,秦孝公吩咐黑伯守在寢宮門口不許任何人進來,便匆匆走了進去。進得正廳,太后不在,只有嬴駟跪在廳中,熒玉站在旁邊一副認真監督的樣子。秦孝公胸中怒火驟然躥起,大喝一聲:“逆子!”上前掄圓胳膊就是兩個巴掌,打得嬴駟嘴角頓時出血,面頰腫起,又一腳將嬴駟踹翻,撈起一個陶瓶就要往嬴駟頭上砸去。

“二哥……”熒玉哭喊着撲上來,雙手死死抓住孝公胳膊,陶瓶哐啷一聲掉在地上摔碎。孝公猛然推開熒玉,向劍架奔來,卻不見了劍架上的長劍,一怒之下,又抱起一個石礅就要來砸嬴駟。熒玉情急,緊緊抱住孝公尖聲哭喊:“駟兒快跑!快啊!”

嬴駟咬着牙,不哭,不喊,不躲,不跑,反倒清醒了一般,默默地爬起跪在地上看着狂怒的公父。一瞬間,秦孝公一腳踢開熒玉,順手撈過一個青銅燭臺向嬴駟撲來。

“渠樑!可也!”太后面如寒霜地擋在嬴駟身前。

“母后……”秦孝公嘶喊一聲,手中青銅燭臺咣啷砸在青磚地上,雙手捂臉,淚如泉涌,渾身顫抖。

白髮蒼蒼的太后默默地雙手扶住兒子:“渠樑……”一時泣不成聲。

“母后,渠樑有負列祖,不孝……”孝公大袖裹住臉,使勁一抹如泉淚水,扶母親坐在石礅上。熒玉已經掙扎起來,收拾地上的凌亂東西,還不忘背過身向哥哥做個鬼臉。

“渠樑,駟兒有大錯,罰他教他可也,不能傷殘其身。”太后拭淚唏噓。

秦孝公已經平靜下來,冷冷道:“嬴駟,過來。”

嬴駟默默地膝行而前,紅腫的臉上沒有眼淚,也沒有驚慌。

“嬴駟,你身爲國家儲君,私刑濫殺老秦望族三十餘人,幾使秦國傾覆,新法夭亡。戰國天下,可曾有你如此太子?!如果不是衛鞅,而是我這個國君在櫟陽,不殺你這個逆子,何以面對天下?何以面對爲秦國流過無數鮮血的老秦人?”秦孝公粗重地喘息着,強壓胸中怒火,冷冷道:“自今日起,廢去你太子爵位。給你一卷通國文書,你要以遊學士子身份,在秦國山野遊歷謀生。看看秦國千里河山的變法,想想你的作爲!你,好自爲之了。”秦孝公沉重傷感,嘶啞地嘆息一聲。

熒玉驚訝:“大哥,駟兒還只有十三四歲……我,陪他去。”

嬴駟卻重重地叩了一個頭:“不,姑姑,嬴駟一個人。”說罷站起,向太后、父親與姑姑深深一躬,頭也不回地走了。

“駟兒……”太后喊着站起來,眼見嬴駟去了,搖頭拭淚,“又是個犟種……”

“母后,教他去。我像他那麼大,已經打了兩年仗了。”

“都像你?”太后長長噓了一口氣,“總算過去了,那陣子我也提心吊膽,和熒玉通宵合不上眼。說起來,還是衛鞅,泰山石敢當,不愧國家棟梁。你小妹還發了個誓……”

“娘!”熒玉滿臉通紅,“人家那是求上天庇佑秦國。”

“噢?庇佑秦國?”秦孝公恍然大悟,不禁揶揄地笑看妹妹。

“熒玉,你去給二哥收拾飯來,他一準兒沒吃。我和你二哥說說話。”

“哎。”熒玉笑着跑了出去。

太后低聲笑道:“熒玉立誓,衛鞅若平息動盪,她就嫁給衛鞅。”

秦孝公驚訝地一怔,立即恍然,不禁高興得爽朗大笑,胸中的鬱悶煩惱一時舒緩了許多。

(本章完)

第三章 西出鎩羽_一 新人新謀棄霸統第六章 櫟陽潮生_六 奇特的故事震動了秦國民衆第十一章 郢都恩仇_六 壯心酷烈走偏鋒第十章 張儀風雲_五 張儀蘇秦都祭出了古老的權謀第六章 秦軍悲歌_二 多頭並立的楚軍楚政第七章 帝國烽煙_四 烽煙廢墟 帝都咸陽大火三月不滅第十章 蒹葭蒼蒼_一 鼎沸中游離的浮冰第一章 權相變異_一 南望咸陽 一代名將欲哭無淚跋 軸心時代的文明光芒第五章 冬戰河內_四 大型兵器盡現藍田大營第一章 無妄九鼎_四 大雨落幽燕第四章 秦國求賢令_五 求賢令激發了衛鞅戰國七雄_魏國第十五章 長平大決_五 金戈鐵馬 浴血搏殺第十二章 不寧不令_四 新朋舊情盡路營第二章 大決涇水_一 治旱大舉 綱在河渠第一章 無妄九鼎_一 奇兵破宜陽 千夫長嶄露頭角第三章 邯鄲異謀_五 商旅說政 女兒生情第五章 衛鞅入秦_五 秦孝公奇策試真才第四章 鏖兵中原_六 蒼蒼五丈塬 師徒夜談兵第九章 呂氏新政_一 變起倉促 呂不韋終於被推到了前臺第四章 咸陽初動_一 幽幽南山 不寧不令第十章 張儀風雲_二 六國聯軍的統帥部第十一 章仲父當國_四 兩番大考校 少年王子名動朝野第十章 胡服風暴_三 秦軍首敗 天下變色第十五章 長平大決_五 金戈鐵馬 浴血搏殺第五章 衛鞅入秦_二 衛鞅韜晦斡旋艱難脫身第二章 商旅大士_三 天計寓三傑聚酒第九章 分治亡楚_一 咸陽大朝會起了爭端第十五章 萬古國殤_六 本色極身唯憂國第五章 術治亡韓_五 韓非在雲陽國獄中靜悄悄走了第五章 天地再造_二 荒田結草廬秦國官制_中央官制第十章 偏安亡齊_一 南海不定 焉有一統華夏哉經典大戰_燕齊之戰第五章 殘政如血_二 逢迎反擊皆無處着力 李斯終歸落入了低劣圈套第十六章 秦風低徊_四 君臣兩茫然 秦風又低徊第十五章 長平大決_一 年輕的大將軍豪氣勃發第十一章 天算六國_六 孟子論劍示射 長歌一抒飄蓬之志第十二章 不寧不令_六 相逢無由泯恩仇第十章 偏安亡齊_五 鬆耶柏耶 住建共者客耶經典大戰_邯鄲之戰第九章 呂氏新政_二 醇醇本色 殷殷同心第七章 迂政亡燕_一 燕雖弱而善附大國 當先爲山東剪除羽翼第三章 西出鎩羽_一 新人新謀棄霸統第一章 六國謀秦_一 上將軍龐涓的秘密使命第十三章 鐵血板蕩_三 光怪陸離的鐵血儒案第七章 瓦釜雷鳴_八 渭水刑場對大臣貴族開殺了第三章 安邑風雲_一 洞香春衆口紛紜說魏國大秦帝國第四部《陽謀春秋》第五章 術治亡韓_一 幽暗廟堂的最後一絲光亮第八章 政俠發難_三 黑篷車主與神秘的工匠第九章 分治亡楚_一 咸陽大朝會起了爭端第九章 分治亡楚_五 三日三夜不頓舍 項燕大勝秦軍第十章 偏安亡齊_四 飛騎大縱橫 北中國一舉廓清第十一 章仲父當國_一 亦正亦奇 呂不韋破了秦國百年法統大秦帝國第五部上卷戰國七雄_魏國第十三章 雍城之亂_二 功業不容苟且 謀國何計物議第七章 瓦釜雷鳴_五 啞巴武士做了貼身護衛第十五章 萬古國殤_二 流火落葉公器心第十二章 不寧不令_二 蘇秦陷進了爛泥塘第三章 邯鄲異謀_四 博徒賣漿 風塵兩奇第十四章 百年一亂_三 秦惠王千古奇症第六章 滔滔江漢_七 終以身死問蒼天第二章 山東雄傑_六 函谷關外蘇秦奇遇第六章 子楚還國_一 乾綱獨斷 策不亂法第六章 亂政亡趙_三 不明不白 李牧終究與郭開結成了死仇第四章 風雲三才_三 驅年社火中尉繚突然逃秦第五章 情變橫生_六 殷殷宴席生出了無端波瀾大秦帝國第二部中卷第十四章 百年一亂_二 司馬錯講述的軍旅故事六 走出暴秦說誤區:秦帝國法治狀況之歷史分析第九章 分治亡楚_二 父子皆良將 歧見何彷徨第三章 西出鎩羽_三 夤夜發奇兵第七章 帝國烽煙_四 烽煙廢墟 帝都咸陽大火三月不滅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六 病榻上的秦孝公怦然心動第二章 棟樑摧折_四 李趙胡各謀 帝國法政離奇地變異諸子百家_陰陽家第十章 合縱回光_六 兵家奇謀 大義同心大秦帝國第一部《黑色裂變》名將_廉頗第一章 無妄九鼎_二 秦武王隱隱覺得不妙第十一 章仲父當國_三 再破成例 呂不韋周旋立儲第七章 大成合縱_四 烈士暮年的最後決策第四章 秦國求賢令_二 秦國特使來到了洛陽王城第九章 分治亡楚_一 咸陽大朝會起了爭端第十一章 雄傑悲歌_一 橫掃千軍如卷席第一章 六國謀秦_四 分秦大計在會盟大典上敲定名將_白起第一章 暮政維艱_四 昭襄王暮定計然策第十一章 天算六國_四 稷下學宮的人性大論戰第三章 安邑風雲_一 洞香春衆口紛紜說魏國第九章 孤城血卜_一 古老鐵籠保全了田氏部族第七章 瓦釜雷鳴_五 啞巴武士做了貼身護衛第十四章 對峙上黨_一 天險上黨地諸子百家_計然家第八章 失才亡魏_二 輕兵襲北楚 機變平韓亂第九章 孤城血卜_七 齊燕皆黯淡 名將兩茫茫第九章 霹靂手段_一 櫟陽城陰雲四起
第三章 西出鎩羽_一 新人新謀棄霸統第六章 櫟陽潮生_六 奇特的故事震動了秦國民衆第十一章 郢都恩仇_六 壯心酷烈走偏鋒第十章 張儀風雲_五 張儀蘇秦都祭出了古老的權謀第六章 秦軍悲歌_二 多頭並立的楚軍楚政第七章 帝國烽煙_四 烽煙廢墟 帝都咸陽大火三月不滅第十章 蒹葭蒼蒼_一 鼎沸中游離的浮冰第一章 權相變異_一 南望咸陽 一代名將欲哭無淚跋 軸心時代的文明光芒第五章 冬戰河內_四 大型兵器盡現藍田大營第一章 無妄九鼎_四 大雨落幽燕第四章 秦國求賢令_五 求賢令激發了衛鞅戰國七雄_魏國第十五章 長平大決_五 金戈鐵馬 浴血搏殺第十二章 不寧不令_四 新朋舊情盡路營第二章 大決涇水_一 治旱大舉 綱在河渠第一章 無妄九鼎_一 奇兵破宜陽 千夫長嶄露頭角第三章 邯鄲異謀_五 商旅說政 女兒生情第五章 衛鞅入秦_五 秦孝公奇策試真才第四章 鏖兵中原_六 蒼蒼五丈塬 師徒夜談兵第九章 呂氏新政_一 變起倉促 呂不韋終於被推到了前臺第四章 咸陽初動_一 幽幽南山 不寧不令第十章 張儀風雲_二 六國聯軍的統帥部第十一 章仲父當國_四 兩番大考校 少年王子名動朝野第十章 胡服風暴_三 秦軍首敗 天下變色第十五章 長平大決_五 金戈鐵馬 浴血搏殺第五章 衛鞅入秦_二 衛鞅韜晦斡旋艱難脫身第二章 商旅大士_三 天計寓三傑聚酒第九章 分治亡楚_一 咸陽大朝會起了爭端第十五章 萬古國殤_六 本色極身唯憂國第五章 術治亡韓_五 韓非在雲陽國獄中靜悄悄走了第五章 天地再造_二 荒田結草廬秦國官制_中央官制第十章 偏安亡齊_一 南海不定 焉有一統華夏哉經典大戰_燕齊之戰第五章 殘政如血_二 逢迎反擊皆無處着力 李斯終歸落入了低劣圈套第十六章 秦風低徊_四 君臣兩茫然 秦風又低徊第十五章 長平大決_一 年輕的大將軍豪氣勃發第十一章 天算六國_六 孟子論劍示射 長歌一抒飄蓬之志第十二章 不寧不令_六 相逢無由泯恩仇第十章 偏安亡齊_五 鬆耶柏耶 住建共者客耶經典大戰_邯鄲之戰第九章 呂氏新政_二 醇醇本色 殷殷同心第七章 迂政亡燕_一 燕雖弱而善附大國 當先爲山東剪除羽翼第三章 西出鎩羽_一 新人新謀棄霸統第一章 六國謀秦_一 上將軍龐涓的秘密使命第十三章 鐵血板蕩_三 光怪陸離的鐵血儒案第七章 瓦釜雷鳴_八 渭水刑場對大臣貴族開殺了第三章 安邑風雲_一 洞香春衆口紛紜說魏國大秦帝國第四部《陽謀春秋》第五章 術治亡韓_一 幽暗廟堂的最後一絲光亮第八章 政俠發難_三 黑篷車主與神秘的工匠第九章 分治亡楚_一 咸陽大朝會起了爭端第九章 分治亡楚_五 三日三夜不頓舍 項燕大勝秦軍第十章 偏安亡齊_四 飛騎大縱橫 北中國一舉廓清第十一 章仲父當國_一 亦正亦奇 呂不韋破了秦國百年法統大秦帝國第五部上卷戰國七雄_魏國第十三章 雍城之亂_二 功業不容苟且 謀國何計物議第七章 瓦釜雷鳴_五 啞巴武士做了貼身護衛第十五章 萬古國殤_二 流火落葉公器心第十二章 不寧不令_二 蘇秦陷進了爛泥塘第三章 邯鄲異謀_四 博徒賣漿 風塵兩奇第十四章 百年一亂_三 秦惠王千古奇症第六章 滔滔江漢_七 終以身死問蒼天第二章 山東雄傑_六 函谷關外蘇秦奇遇第六章 子楚還國_一 乾綱獨斷 策不亂法第六章 亂政亡趙_三 不明不白 李牧終究與郭開結成了死仇第四章 風雲三才_三 驅年社火中尉繚突然逃秦第五章 情變橫生_六 殷殷宴席生出了無端波瀾大秦帝國第二部中卷第十四章 百年一亂_二 司馬錯講述的軍旅故事六 走出暴秦說誤區:秦帝國法治狀況之歷史分析第九章 分治亡楚_二 父子皆良將 歧見何彷徨第三章 西出鎩羽_三 夤夜發奇兵第七章 帝國烽煙_四 烽煙廢墟 帝都咸陽大火三月不滅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六 病榻上的秦孝公怦然心動第二章 棟樑摧折_四 李趙胡各謀 帝國法政離奇地變異諸子百家_陰陽家第十章 合縱回光_六 兵家奇謀 大義同心大秦帝國第一部《黑色裂變》名將_廉頗第一章 無妄九鼎_二 秦武王隱隱覺得不妙第十一 章仲父當國_三 再破成例 呂不韋周旋立儲第七章 大成合縱_四 烈士暮年的最後決策第四章 秦國求賢令_二 秦國特使來到了洛陽王城第九章 分治亡楚_一 咸陽大朝會起了爭端第十一章 雄傑悲歌_一 橫掃千軍如卷席第一章 六國謀秦_四 分秦大計在會盟大典上敲定名將_白起第一章 暮政維艱_四 昭襄王暮定計然策第十一章 天算六國_四 稷下學宮的人性大論戰第三章 安邑風雲_一 洞香春衆口紛紜說魏國第九章 孤城血卜_一 古老鐵籠保全了田氏部族第七章 瓦釜雷鳴_五 啞巴武士做了貼身護衛第十四章 對峙上黨_一 天險上黨地諸子百家_計然家第八章 失才亡魏_二 輕兵襲北楚 機變平韓亂第九章 孤城血卜_七 齊燕皆黯淡 名將兩茫茫第九章 霹靂手段_一 櫟陽城陰雲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