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六國謀秦_四 分秦大計在會盟大典上敲定

四 分秦大計在會盟大典上敲定

清晨,大梁城的南門隆隆洞開。

魏國王室的全副儀仗整肅擁出,引來早在城外等候的大梁民衆的四野歡呼。當一輛光彩閃爍的青銅王車在三千鐵甲騎士之後轔轔駛出城門時,這種歡呼達到了山呼海嘯般的高潮。“魏王萬歲!六國盟主萬歲!”的呼聲漫山遍野,大梁城竟是萬人空巷傾城出動了。

魏惠王興奮極了,在高高的青銅車蓋下不斷向四野的民衆父老拱手行禮。自即位以來,他從來沒有想到民衆會對他如此擁戴。這種隆重盛大的夾道歡呼,數百年以來肯定沒有一個國君享受過,他的祖父魏文侯和父親魏武侯更是想也不敢想。究其竟,還是我魏罃功業宏大,使魏國在我手中鼎盛起來了。國富民強疆土擴大自不必說,單是這會盟六國分定天下,百年以來誰能做到?即或是春秋齊桓公的“尊王攘夷,九合諸侯”,能比得今日的六國會盟?齊桓公會盟諸侯還要打天子的旗號,六國會盟則視天子爲糞土,完全是依靠實力安定天下,齊桓公能比麼?再說,六國會盟之後魏國將成爲天下霸主,按上將軍龐涓的謀劃,數年內將逐一消滅六大國而統一天下。不,該是五大戰國了,秦國在這次會盟後就要被抹掉了。那時,我魏罃將成爲一統四海的天子,魏國的民衆又該如何對我景仰擁戴?想到魏國和自己的皇皇未來,魏惠王猛然覺得眼前的紅色人海變成了匍匐跪拜的各國諸侯,六國宮殿在人海中漂浮移動,洛陽的周天子也在人海中向他戰慄跪拜;他的燦爛王車從他們身上碾過,飄飄地升向天帝的宮殿,他回頭憐憫地望着大地上的芸芸衆生,竟有一絲戀戀不捨——大梁民衆太好了,也許做他們的主人比做天神還要神氣。

“稟報我王,五國君主已在行轅外迎候,臣龐涓先行接駕。”

龐涓?魏惠王揉揉眼睛,王車已經停在蒼茫葦草掩蓋的逢澤大道中,王車前站着一個頂盔貫甲的大將,一件大紅披風分外鮮亮,不是龐涓是誰?魏惠王從夢幻中猛然醒來,臉上卻還保留着醉心的笑意:“噢,龐卿啊,你說何事?他們在迎候?些許小事了。大事如何?”

“稟報我王,大事已定,臣已經與五國之君磋商成功。”

“好!上將軍首功一件,請上王車,與本王同行。”魏惠王完全醒過神來,在高高王車上向他的上將軍伸出尊貴的手。

龐涓在地上深深一躬:“啓稟我王,爲臣當恪守禮制,伴駕而行。”

“也好。”魏惠王一揮手,“車駕起行,會見諸君。”

龐涓跳上自己的軺車,緊隨魏惠王的青銅王車之後,向行轅區浩浩而來。

魏惠王在高車上瞭望,已遙遙可見行轅區外飄揚飛動的各色大纛旗,看來五國君主確實是在行轅外恭敬地迎候。戰國時期,陰陽家學說甚盛,各大戰國的旗幟顏色與服飾主色都是極有講究,有據而定的。講究的依據就是該國的天賦國命。陰陽家認爲,任何一個王朝和邦國,都有一種上天賦予的德性,這種德性用五行來表示,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種德性。這個國家與王朝的爲政特點,必須或必然與它的德性相符合,它所崇尚的顏色即國色,也必須與它的德性相符合。唯其如此,這個國家才能在上天佑護下安穩順暢地運行。黃帝政權是土德,就崇尚黃色,旗幟服飾皆爲土黃。夏王朝是木德,崇尚青色。殷商王朝爲金德,其興起時有白銀溢出大山的吉兆,是以崇尚白色。周王朝爲火德,先祖得赤烏之符,自然便崇尚紅色。當時天下對這種五德循環說無不認可,立政立國之初,便已經確定了自己的國命德性。七大國更是無一例外。魏國從晉國而出,自認承繼了晉國正統,而晉國是王族諸侯,當然是周之火德,魏國便承繼火德,旗幟服飾皆尚紅色。韓國也出於晉國,但爲了表示自己有特立獨行的德性,便推演出木德,旗幟服飾皆爲綠色。趙國亦出於晉國,卻推演出更加特殊的“火德爲主,木德爲輔,木助火性,火德愈烈”的火木德,旗幟也就變成了七分紅色三分藍色。齊國較爲微妙,論發端的姜齊,並非周室的王族諸侯。且春秋中期以前的天下諸侯,尚沒有自立國命的僭越行爲,所以姜齊仍然以天子德性爲德性,旗幟服飾皆爲紅色。即或稱霸天下的齊桓公,也是尊王的,自然也是紅色。但到了田齊時代,戰國爭雄,齊國既不能沒有自己的天賦德性,又不能從傳承的意義上接受火德,於是齊國推演出“火德爲主,金德爲輔,金煉於火,王器恆久”的火金德,旗幟服飾變成了紫色。其中唯有楚國是蠻夷自立而後被冊封,很長時間裡楚國是旗有五色而服飾皆雜,中原諸侯嘲笑楚國是“亂穿亂戴亂德性”。進入戰國,楚國便推演出“炎帝后裔,與黃帝同德”的土德,旗幟服飾變成了一色土黃。不過最爲特殊的還是燕國。論本體,燕國是正宗的王族諸侯,承繼火德順理成章天下沒有非議。然燕國久處幽燕六百年,對周室王族不斷衰敗的歷史刻骨銘心,獨立之心萌生已久。燕國公族認爲,先祖的火德已經衰敗,作爲王族旁支後裔的燕國若承繼火德,這把火必然熄滅,要興盛,須反其道而行之,於是推演出“燕臨北海,天賦水德”,確定了燕國的水德。燕國之水是煙波浩淼的藍色大海,於是燕國的旗幟服飾就選定了藍色。在七大戰國中,唯有秦國沒有確定宣示自己的國命德性,但卻是舉國尚黑,令列國百般嘲笑,說秦國蠻荒之地不懂王化。秦國卻是不理不睬,依舊黑色不改,在各國眼裡成了一個乖戾怪誕充滿神秘的西部邦國。

行轅外,六國各色大纛旗在微微晨風中特別平展,旗面上的國號大字在魏惠王的高車上清晰可見。每面大纛旗下都整肅排列着本國的鐵甲騎士,五色繽紛,斧鉞生光。六國會盟,實際上也是六國軍容的無聲較量,國君們帶來的都是精銳之旅,目下在行轅外全部展開,氣勢分外雄壯。五國君主高車駿馬,各自立於本國的纛旗下,東側是楚宣王、齊威王,西側是燕文公、趙成侯、韓昭侯。當魏惠王那一片紅雲般的車駕儀仗緩緩推進到一箭之地時,鼓號齊鳴樂聲大起,肅穆祥和,氣勢宏大極了。

“聽見了麼?奏的天子雅樂!”趙成侯高聲向韓昭侯道。

鄰車的韓昭侯淡漠一笑:“戰國了,《大雅》憑誰都奏,何足道哉。”

趙成侯搖搖頭,對韓昭侯的遲鈍報以輕蔑的微笑。

“大魏國大魏王駕到,五大國君參見盟主!”司禮高亢地宣誦。

五大國君在高車上一齊拱手高誦:“參見盟主……”

魏惠王一陣衝動,連忙咳嗽一聲,莊容拱手:“列位君主,魏罃有禮了。”

紅衣司禮高聲誦道:“盟主攜五大國君,入行轅!”

“列位君主請。”魏惠王拱手謙讓。

“魏王盟主請。”五國君主也同聲拱手謙讓。

宏大祥和的樂聲中,魏惠王的車駕徐徐進入行轅。五國君主緊隨其後,也徐徐進入了行轅。

這時,龐涓的輕便軺車早已經駛出國君行列,與司禮大臣來到逢澤岸邊的祭壇下等候。這是一座三丈高的木架祭壇,依岸邊土丘搭建,雖然是臨時急趕,但在大梁城能工巧匠的手中卻也是非常的堅固雄偉。祭壇下,魏國的兩千鐵甲騎士圍成了巨大的環形騎陣,將祭壇圍在中央。按照春秋戰國的傳統,舉凡重大的諸侯會盟,一定要舉行祭天大禮,否則不能得到上天的庇護。但逢澤是一片大水,實在難以覓到一方祭天的高地。龐涓反覆揣摩,獨出心裁,向魏王提出在逢澤岸邊水天共祭。龐涓認爲,逢澤居天下四大名水之中央,聚河濟淮江之精華,實乃魏國之德水,自當與天相通。六國會盟祭逢澤,將使魏國逢澤變成和魯國泰山一般的聖地,魏國威德也將大昭天下。魏王極是受用,大爲贊同。

六國君主的車駕隆隆開到祭壇下時,朝陽下的逢澤水面已是金波粼粼,壯美異常。三丈餘高的祭壇上五色旌旗獵獵招展,祭壇下煙波浩淼的逢澤一望無際地伸展開去,水天相連共一色,分外的壯闊。黃鐘大呂奏起莊重肅穆的祭天雅樂,魏惠王踩着紅氈直上祭壇,絲毫沒有感到胖大身軀的累贅,三十六級臺階竟然一口氣登了上來,連自己都覺得驚訝。這時,一個奇怪的念頭閃過心中——願上天佑護,使他在榻上折騰狐姬時也能如此輕捷。這個念頭很離譜,卻又很實在,他想到回去告訴狐姬時她的嬌嗔模樣,不禁“噗”地笑了出來。正在這時,“啪”的一響,翻卷飛動的五色幡旗的一角重重打在了他的臉上,就像被人響亮地摑了一巴掌。“罪過也。”他的臉騰地漲紅起來,連忙向正中央長案上的三牲祭品深深一躬,展開竹簡,高誦龐涓爲他寫下的那篇長長的祭文。

祭壇下五車並列,五國君主仰頭望着高高的祭壇,不約而同地冷笑了。

“祭文完了?講了甚話?”趙成侯見魏王走下祭壇,忙問左手的齊威王。

齊威王微笑:“回去問問太祝,自然知曉。”

“祭祀大禮成!”司禮大臣亢聲高誦,君主們一齊回過神來。

龐涓軺車駛到,高聲拱手道:“敢請各位君主回行轅歇息,午時會盟大典。”

君主們回到各自行轅並沒有休憩,而是不約而同地召來各自的謀臣,琢磨龐涓昨晚公佈的分秦謀劃,反覆敲定利害得失,計議如何在最要緊的會盟大典上提出被疏忽的重大利害。龐涓也向魏惠王詳細稟報了五國君主的表態,剖析了各種可能出現的要求,並一一提出了自己的對策。魏惠王十分滿意,大大褒揚了龐涓,而後又飽睡了半個時辰,起來時精神分外飽滿。

正當午時,逢澤北山坡上的總帳在初夏的陽光下血紅鮮亮。三十六面牛皮大鼓隆隆雷鳴,六通過後,會盟君主的各色車輛依次到達總帳行轅之外。

總帳前橫排四輛兵車,車上甲士各持一方紅色大木牌,組成“六國會盟”四個大字。兵車左右各有三面大纛旗,東側魏(紅旗)、楚(黃旗)、齊(紫旗),西側趙(紅藍旗)、燕(藍旗)、韓(綠旗)。六面大纛旗之外,二百餘輛兵車組成環形車陣圍繞着行轅總帳。環形兵車的中央,由八輛兵車排成一個巨大的轅門。轅門入口處,六排六色持戈甲士列成縱深甬道。道中紅氈鋪地,直達總帳深處。總帳入口處有一方樂隊肅然跪坐,守鍾抱器,端嚴異常。

總帳中,六張王案擺成一個方形結構——北南各一,東西各二。北面的王座高出平地三尺有餘,非但造型宏偉,而且鑲滿珍珠寶玉,豪華輝煌。與之相對的南面王座高出地面二尺許。其餘四案均貼地而設。每張王案上均有兩隻銅鼎熱氣蒸騰。二十四名侍女分爲六組六色,分列於六案之後。此時帳中六座皆空,氣氛靜謐肅穆。

大鐘轟鳴六響,正是午時首刻。轅門入口處,紅衣司禮大臣悠揚高宣:“韓國韓侯到——燕國燕公到——趙國趙侯到!”

鐘鳴樂動。禮賓官引導着韓昭侯步入轅門。他依舊身着綠色大袍,頭戴一柱青竹冠,似凝重又似愁苦地悠悠而來,雖在豪華的場面中顯得寒素注目,但卻坦然自若,目不斜視,直入大帳。

相繼跟進的是燕文公,瘦削的臉上三綹長鬚,藍色大披風,頭戴一頂高高的藍玉冠,一派老貴族的矜持氣度。他踏着極有節奏的步伐,有意與前行的韓昭侯拉開距離。

再次跟進的是趙成侯,一領紅藍披風,一頂高高玉冠,連鬢鬍鬚,氣度威猛。他是六位國君中年齡最長、掌權最長的長者,在甲士甬道中信步而行,隨意打量着甲士的服飾兵器,嘴角永遠流露着輕蔑的笑意。

樂聲稍停,三位國君被禮賓官引導入座。韓昭侯坐於西側末位,燕文公坐於西側首位,趙成侯坐於東側末位。燕文公對與之並座的韓昭侯側目一瞄,輕蔑而又無奈地閉上眼睛。趙成侯則對相鄰虛空的首位嗤之以鼻,仰臉望着帳頂。唯韓昭侯平淡似水,肅然端坐。

這時,轅門入口處的司禮大臣突然提高聲音:“齊國齊王到!”

年輕英挺的齊威王身披紫色大披風,頭戴沒有流蘇的天平冠,腰繫長劍,大步穿過甲士甬道。帳口禮賓官未及引導,他已徑自走到東側首位入座,將長劍摘下,橫置案頭。先入三君的目光一齊瞄向齊威王,各自帶着含義不同的淡淡微笑。

轅門入口處的司禮大臣又是高亢宣誦:“楚國楚王到!”

四名黃衣壯漢用狀如滑竿的擡椅,擡進肥大壯碩的楚宣王。他那肥碩的大腹凸出在扶手之上,雙手不斷在肥腹上撫摩。一頂黃色無流蘇的天平冠下,肥臉上細汗閃亮。椅旁隨行兩名侍女,不斷用精緻的大圓綢扇向他送風。今日祭壇下,他見魏惠王威風十足風頭出盡,心中很不是滋味,揣摩會盟大典時要來一番非同尋常的氣度,否則顏面何存?於是就有了這“非走”入帳的傑作。帳口禮賓官引導擡椅入帳,被龐涓早已經分派好的四名壯漢擡扶入南面王座。兩名纖細的侍女輕盈地跪坐兩側,時緩時急地搖動綢扇。楚王轉動肥頸,打量四國君主,情不自禁地大笑拍案,悠然道:“會盟大典,盟主何在呀?”

先入四君對楚宣王的乖張做作不約而同地顯出蔑視。趙成侯和齊威王同聲大笑,燕文公矜持地皺着眉頭,嘴角抽搐,韓昭侯則不屑一顧地轉過頭望着大帳入口。

司禮大臣突然擡高了嗓音:“大魏國大魏王到!”

在宏大的樂聲中,身着軟甲披風的龐涓和一員頂盔貫甲的大將,護衛着健壯而又略顯肥胖的魏惠王緩步而來。精神飽滿的魏惠王身着一領大紅披風,

頭戴一頂前後流蘇遮面、鑲嵌一顆光芒四射寶珠的天平冠,臉色凝重,目不斜視。禮賓官連忙趨前引導魏惠王進入正北王座,兩員大將侍立於後。

五國君主座中一齊拱手:“參見盟主魏王。”

魏惠王自信平淡地點頭受禮,環視全場有頃,右手一伸:“列位,這位是六國會盟特使,我的上將軍龐涓,列位想是很與他相熟了。本盟主命龐涓上將軍爲會盟大典之掌筆大臣。”

東側的龐涓肅然拱手:“龐涓參見五國君上。”禮罷,即走向魏惠王主案右前方擺有筆硯、羊皮的長案前入座。

魏惠王左手一伸:“這是我的王弟公子卬,本盟主命他爲會盟護軍。”

西側大將挺胸拱手:“魏卬參見五國君上。”禮罷,傲慢冷漠地持劍肅立於魏惠王身後。

五國君主相顧探詢,卻都是不動聲色,面色矜持。

司禮大臣高聲宣誦:“六國逢澤會盟,盟主開宗——”

魏惠王輕輕咳嗽一聲,氣度威嚴地開口:“六大國會盟,磋商有年,終歸同心。會盟之宗旨:罷兵息戰,安定天下。安定方略之大要有三:其一,六國盟誓,互不爲戰,若違盟誓,五國共討;其二,議定六國邊界,劃定諸侯小邦的處置歸屬;其三,六國分秦,首定西土。本盟主以爲,分秦爲當務之急,其餘事項若有爭端,可徐徐圖之,不知列位意下如何。”講完環視全場,並向司禮大臣示意。

司禮大臣高宣:“盟主開鼎,鳴鐘!”

鐘聲悠揚而起。魏惠王伸出銅鉤,肅然搬下案上食鼎的鼎蓋:“鐘鳴鼎食,禮儀之要。列位請開鼎暢飲。”隨着魏惠王微笑着伸手做請,五位國君肅然開鼎,熱氣騰出,繚繞帳中。每座後的侍女跪行座側,用小銅勺將鼎中紅亮的方肉盛到銅盤中。

“列位,鼎中佳味乃逢澤鹿肉極品,保長元神。”魏惠王巡視四周微笑道。

座中唯有楚宣王身手不動,由侍女將肉送到口中。他細嚼一陣鹿肉,悠然開口:“盟主所定分秦大計,我等竭誠擁戴啦。然則秦國近年情勢如何,我等不甚了了啦。魏國與秦國經年征戰,尚請見告,秦國果能一鼓而下麼?”語態儼然以五國代言者居之。

燕文公矜持地說:“楚王過慮了。秦國何足輕重?牧馬起家,西蠻而已,國力貧弱,禮儀不修,何堪六國一擊也。”

趙成侯最膩煩這個燕國,冷冷笑道:“不堪一擊?只怕我趙種也得費勁也。”言外之意明顯不過,你燕國只怕是力不從心。

韓昭侯很怕這時爭吵起來,溫言圓場道:“分秦大計,原本便無爭端。然則中原各國和秦國來往甚少,近年秦事的確知之不多,此爲楚王、燕公、趙侯擔心之所在。盟主若有切實的分秦良策,尚請見告。”齊威王只是悠然飲酒,一言不發地看着場中微笑。

“啪”的一聲,魏惠王拍案大笑:“本王實不曾想到列位竟在此處擔憂?本次會盟何以要六國分秦?究其竟,秦國正在最小最弱最混亂之時。秦國穆公之時,有整個八百里渭水平川,再加上河西三百里和後來奪取的西戎之地,地廣兩千餘里。當其時也,秦國是除晉國以外的第二大諸侯。然自戰國以來,我大魏國非但將秦國的河西三百里奪了過來,且又將崤山地帶與函谷關以西三百里奪了過來。趙國奪了秦國西北部一百餘里,燕國也奪了秦國北部將近一百里。如此一來,秦國已經龜縮到華山以西,地不過七八百里,人衆不過一兩百萬,可用之兵不超過十五萬。如今我六大強國能容其苟安,已是大仁大義了。今六國聯手,一鼓而下,豈非易如反掌?”

楚宣王按捺不住,推開向嘴裡喂鹿肉的侍女,肥厚的大手一拍長案:“言之有理啦!我大楚國有可戰之兵五十萬,魏國三十萬,齊國二十五六萬,燕國二十萬,趙國二十多萬,韓國十八九萬,任哪國也比秦國強出許多啦。會盟之後,我大楚國當先出兵啦!”

韓昭侯冷笑:“楚王要先下手爲強?”

楚宣王尷尬地呵呵一笑:“豈有此理?韓國與秦國可是近在咫尺啦。”

齊威王一直默然觀察,此時淡然道:“若以楚王算法論戰力,楚國是當今第一強國了?”

楚宣王又是一陣尷尬:“齊王笑談啦,不是說秦國麼?”

趙成侯悠然笑道:“齊王之言有理,我等不要大意。六國分秦,務在一鼓而下,耽延時日,必生變故。而論陳兵決戰,秦國雖弱,必做困獸之鬥,急切未必能下。以趙種愚見,必得雙管齊下,方能一鼓分秦。”

“雙管齊下?何意?”魏惠王大感興趣。

“一則,六國各出兵五萬壓向秦境。二則,策動秦國西部後方的戎狄部族叛亂。內外夾擊,秦國縱有回天之力,也當不戰自潰。六國坐收漁利,豈不妙哉?”趙成侯從來沒有如此自信悠閒地講過話。

“妙也!”一席話落點,滿座拍案拊掌,大笑不止。六國君主終於在雙管齊下的謀劃中,一掃最初疑慮,在眼看到手的利益面前達成了一致,也使會盟大典終於產生出所需要的熱烈高潮。

魏惠王興奮地舉爵:“列位,爲趙侯妙算奇策,幹此一爵!”

“幹!”六國君主第一次同聲相應,一飲而盡。

魏惠王彷彿想起了什麼,滿臉笑意地看看龐涓:“上將軍以爲如何?”

龐涓心中很不是滋味。平心而論,趙種的謀劃的確老辣,對於一個衰敗小國可謂是內外霹靂。龐涓感到不是滋味的是,自己爲何沒有想到這條奇計?如今由趙種提出,趙國在六國分秦中的分量無疑將大大加重,這對魏國的利益和盟主權威必然有所減弱。以兵法而論,龐涓出了謀劃,趙種出了一支奇兵,最多打了個平手,這對自己也不利。魏王素來疏於智計,還興高采烈地爲趙種喊好。不行,必須壓壓趙種。想到這裡,龐涓肅然站起,恭敬地環場拱手道:“列位君上,滅國戰勝,奇正相因,正道爲主,奇術爲輔。六國分秦,實力第一,沒有破國摧城之威,縱然奇計百出,也無以奏效。龐涓以爲,六國首要之點,仍在大兵壓秦。趙侯謀劃,輔以奇計,爲六國分秦增一樹之木,誠可貴也。”

一席話落點,偌大帳中靜得出奇,連魏惠王也困惑地看着龐涓不說話。趙種卻是突然間爽朗大笑:“高明,上將軍高明!六國分秦,自當靠魏國的三十萬鐵騎當先,我趙種那點東西,算個鳥!”

一句粗俗,大雅之堂鬨然大笑,龐涓的正告頓成子虛烏有。

魏惠王微笑着舉起手中銅爵:“列位,會盟大典異常圓滿,甚合本王之意,來,爲六國分秦,安定天下,幹此一爵!”

五國君主一齊舉爵相向:“六國分秦,安定天下。幹!”

(本章完)

第七章 帝國烽煙_四 烽煙廢墟 帝都咸陽大火三月不滅七 走出暴秦說誤區:秦帝國專制說之歷史分析第十一章 雄傑悲歌_五 一錯再錯 雄傑悲歌第八章 風雨如晦_五 箭方離弦 橫摧長弓諸子百家_儒家第十一章 郢都恩仇_七 秋風沙場兮何堪國殤第三章 東方龍蛇_二 臨淄霜霧濃第十四章 大帝流火_三 隆冬時節的嬴政皇帝與李斯丞相第一章 鐵腕平亂_三 北阪痛殲牛頭兵第四章 談兵致禍_一 十六字訣震撼了齊威王第三章 東方龍蛇_一 邦有媛兮 不讓鬚眉第十一章 郢都恩仇_四 點點漁火不同眠第一章 無妄九鼎_二 秦武王隱隱覺得不妙經典大戰_鄢郢之戰第三章 邯鄲異謀_六 岌岌故土 悠悠我思第五章 術治亡韓_三 《韓非子》深深震撼了年輕的秦王第四章 風雲三才_二 傲岸兩布衣 論戰說邦交第四章 暴亂潮水_一 大澤鄉驚雷撼動天下第十章 合縱回光_一 古老王朝的最後神蹟《大秦帝國》·史源_第三部 《金戈鐵馬》第八章 幽燕雷霆_一 六百年老諸侯振翼而起大秦帝國第三部中卷第六章 亂政亡趙_一 秦國朝野發力 謀定對趙新方略《大秦帝國》·史源_第四部 《陽謀春秋》第七章 瓦釜雷鳴_一 左庶長開府震動朝野第九章 孤城血卜_七 齊燕皆黯淡 名將兩茫茫大秦帝國第六部《帝國烽煙》第三章 邯鄲異謀_二 邯鄲遇奇 謹言慎行第六章 亂政亡趙_九 烈亂族性亡強國 不亦悲乎第六章 滔滔江漢_四 江峽大戰 水陸破楚第十二章 不寧不令_五 將計就計邯鄲策大秦帝國第一部中卷第九章 分治亡楚_八 淮北大追殺 王翦一戰滅楚國《大秦帝國》·史源_第四部 《陽謀春秋》第二章 大決涇水_五 碧藍的湖畔 搶工決水的烈焰轟然激發第十四章 大帝流火_五 祭舜又祭禹 帝國新政的大道宣示諸子百家_儒家第四章 暴亂潮水_四 背叛迭起 六國老世族鼓起了復辟惡潮第三章 東方龍蛇_三 東海起大蛟第二章 艱危咸陽_二 風雨如晦大咸陽第十三章 遠交近攻_二 咸陽冬雷起宮廷第十五章 長平大決_四 等而圍之 兵法破例諸子百家_雜家第十二章 不寧不令_二 蘇秦陷進了爛泥塘第十章 胡服風暴_二 趙奢豪言 險狹鬥穴勇者勝八 秦帝國驟然滅亡的兩個最重大原因第一章 初政颶風_七 欲一中國者 海納爲本第六章 風雲再起_六 秋霧迷離的張氏陵園第十一章 雄傑悲歌_二 戰國之世的最後一頂王冠戰國七雄_楚國第四章 秦國求賢令_三 求賢令應時而出第十五章 長平大決_三 秦國朝野皆動 白起秘密入軍第七章 帝國烽煙_三 軹道亭外的素車白馬第十六章 秦風低徊_二 心不當時連鑄錯第十二章 士相崢嶸_六 范雎已死 張祿當生秦風_秦之禮儀第十一章 雄傑悲歌_五 一錯再錯 雄傑悲歌第一章 初政颶風_一 歧路在前 本志各斷大秦帝國第四部中卷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四 鑄銷天下兵器 翁仲正當金人之像哉第二章 艱危咸陽_一 修我戈矛 與子同仇第二章 棟樑摧折_二 長城魂魄去矣 何堪君道之國殤大秦帝國第一部中卷第十章 合縱回光_四 趙國的最後名將與最後邊兵《大秦帝國》·史源_第四部 《陽謀春秋》第十一章 郢都恩仇_一 張儀臨危入楚第十一章 天算六國_二 魏惠王君臣雄心陡長第四章 暴亂潮水_六 彌散的反秦勢力聚合生成了新的復辟軸心第四章 暴亂潮水_四 背叛迭起 六國老世族鼓起了復辟惡潮第八章 幽燕雷霆_一 六百年老諸侯振翼而起第九章 霹靂手段_二 神農大山的墨家城堡第十五章 萬古國殤_二 流火落葉公器心第十一章 天算六國_二 魏惠王君臣雄心陡長第七章 瓦釜雷鳴_四 七百名罪犯一次斬決第六章 亂政亡趙_八 秦王嬴政終於昂首闊步地踏進了邯鄲第四章 暴亂潮水_六 彌散的反秦勢力聚合生成了新的復辟軸心第十四章 大帝流火_一 茫茫大雪裡嬴政皇帝踽踽獨行第五章 冬戰河內_二 咸陽宮夤夜決策第三章 東方龍蛇_四 布衣柴門千里駒第九章 縱橫初局_四 積羽沉舟新謀略第十一章 郢都恩仇_一 張儀臨危入楚第十一章 雄傑悲歌_二 戰國之世的最後一頂王冠第十四章 冰炭同器_七 秦孝公夢斷關河第七章 迂政亡燕_七 衍水蒼蒼兮 白頭悠悠戰國七雄_趙國經典大戰_閼與之戰大秦帝國第二部上卷第七章 迂政亡燕_六 易西戰場多生奇變 王翦軍大破燕代第十四章 冰炭同器_六 商君府來了名士說客第四章 暴亂潮水_七 項梁戰死定陶 復辟惡潮驟然頹勢戰國七雄_秦國第十章 合縱回光_五 壯心不已 春申君奔波合縱第十章 蒹葭蒼蒼_一 鼎沸中游離的浮冰第二章 山東雄傑_四 安邑郊野的張家母子第一章 鐵腕平亂_二 百騎揚威 震懾草原第十章 偏安亡齊_五 鬆耶柏耶 住建共者客耶第九章 霹靂手段_四 陰謀與孤獨的老人第五章 衛鞅入秦_五 秦孝公奇策試真才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七 國殤悲風 嬴政皇帝爲南海軍定下秘密方略第八章 幽燕雷霆_三 輕銳勁健的燕國新軍
第七章 帝國烽煙_四 烽煙廢墟 帝都咸陽大火三月不滅七 走出暴秦說誤區:秦帝國專制說之歷史分析第十一章 雄傑悲歌_五 一錯再錯 雄傑悲歌第八章 風雨如晦_五 箭方離弦 橫摧長弓諸子百家_儒家第十一章 郢都恩仇_七 秋風沙場兮何堪國殤第三章 東方龍蛇_二 臨淄霜霧濃第十四章 大帝流火_三 隆冬時節的嬴政皇帝與李斯丞相第一章 鐵腕平亂_三 北阪痛殲牛頭兵第四章 談兵致禍_一 十六字訣震撼了齊威王第三章 東方龍蛇_一 邦有媛兮 不讓鬚眉第十一章 郢都恩仇_四 點點漁火不同眠第一章 無妄九鼎_二 秦武王隱隱覺得不妙經典大戰_鄢郢之戰第三章 邯鄲異謀_六 岌岌故土 悠悠我思第五章 術治亡韓_三 《韓非子》深深震撼了年輕的秦王第四章 風雲三才_二 傲岸兩布衣 論戰說邦交第四章 暴亂潮水_一 大澤鄉驚雷撼動天下第十章 合縱回光_一 古老王朝的最後神蹟《大秦帝國》·史源_第三部 《金戈鐵馬》第八章 幽燕雷霆_一 六百年老諸侯振翼而起大秦帝國第三部中卷第六章 亂政亡趙_一 秦國朝野發力 謀定對趙新方略《大秦帝國》·史源_第四部 《陽謀春秋》第七章 瓦釜雷鳴_一 左庶長開府震動朝野第九章 孤城血卜_七 齊燕皆黯淡 名將兩茫茫大秦帝國第六部《帝國烽煙》第三章 邯鄲異謀_二 邯鄲遇奇 謹言慎行第六章 亂政亡趙_九 烈亂族性亡強國 不亦悲乎第六章 滔滔江漢_四 江峽大戰 水陸破楚第十二章 不寧不令_五 將計就計邯鄲策大秦帝國第一部中卷第九章 分治亡楚_八 淮北大追殺 王翦一戰滅楚國《大秦帝國》·史源_第四部 《陽謀春秋》第二章 大決涇水_五 碧藍的湖畔 搶工決水的烈焰轟然激發第十四章 大帝流火_五 祭舜又祭禹 帝國新政的大道宣示諸子百家_儒家第四章 暴亂潮水_四 背叛迭起 六國老世族鼓起了復辟惡潮第三章 東方龍蛇_三 東海起大蛟第二章 艱危咸陽_二 風雨如晦大咸陽第十三章 遠交近攻_二 咸陽冬雷起宮廷第十五章 長平大決_四 等而圍之 兵法破例諸子百家_雜家第十二章 不寧不令_二 蘇秦陷進了爛泥塘第十章 胡服風暴_二 趙奢豪言 險狹鬥穴勇者勝八 秦帝國驟然滅亡的兩個最重大原因第一章 初政颶風_七 欲一中國者 海納爲本第六章 風雲再起_六 秋霧迷離的張氏陵園第十一章 雄傑悲歌_二 戰國之世的最後一頂王冠戰國七雄_楚國第四章 秦國求賢令_三 求賢令應時而出第十五章 長平大決_三 秦國朝野皆動 白起秘密入軍第七章 帝國烽煙_三 軹道亭外的素車白馬第十六章 秦風低徊_二 心不當時連鑄錯第十二章 士相崢嶸_六 范雎已死 張祿當生秦風_秦之禮儀第十一章 雄傑悲歌_五 一錯再錯 雄傑悲歌第一章 初政颶風_一 歧路在前 本志各斷大秦帝國第四部中卷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四 鑄銷天下兵器 翁仲正當金人之像哉第二章 艱危咸陽_一 修我戈矛 與子同仇第二章 棟樑摧折_二 長城魂魄去矣 何堪君道之國殤大秦帝國第一部中卷第十章 合縱回光_四 趙國的最後名將與最後邊兵《大秦帝國》·史源_第四部 《陽謀春秋》第十一章 郢都恩仇_一 張儀臨危入楚第十一章 天算六國_二 魏惠王君臣雄心陡長第四章 暴亂潮水_六 彌散的反秦勢力聚合生成了新的復辟軸心第四章 暴亂潮水_四 背叛迭起 六國老世族鼓起了復辟惡潮第八章 幽燕雷霆_一 六百年老諸侯振翼而起第九章 霹靂手段_二 神農大山的墨家城堡第十五章 萬古國殤_二 流火落葉公器心第十一章 天算六國_二 魏惠王君臣雄心陡長第七章 瓦釜雷鳴_四 七百名罪犯一次斬決第六章 亂政亡趙_八 秦王嬴政終於昂首闊步地踏進了邯鄲第四章 暴亂潮水_六 彌散的反秦勢力聚合生成了新的復辟軸心第十四章 大帝流火_一 茫茫大雪裡嬴政皇帝踽踽獨行第五章 冬戰河內_二 咸陽宮夤夜決策第三章 東方龍蛇_四 布衣柴門千里駒第九章 縱橫初局_四 積羽沉舟新謀略第十一章 郢都恩仇_一 張儀臨危入楚第十一章 雄傑悲歌_二 戰國之世的最後一頂王冠第十四章 冰炭同器_七 秦孝公夢斷關河第七章 迂政亡燕_七 衍水蒼蒼兮 白頭悠悠戰國七雄_趙國經典大戰_閼與之戰大秦帝國第二部上卷第七章 迂政亡燕_六 易西戰場多生奇變 王翦軍大破燕代第十四章 冰炭同器_六 商君府來了名士說客第四章 暴亂潮水_七 項梁戰死定陶 復辟惡潮驟然頹勢戰國七雄_秦國第十章 合縱回光_五 壯心不已 春申君奔波合縱第十章 蒹葭蒼蒼_一 鼎沸中游離的浮冰第二章 山東雄傑_四 安邑郊野的張家母子第一章 鐵腕平亂_二 百騎揚威 震懾草原第十章 偏安亡齊_五 鬆耶柏耶 住建共者客耶第九章 霹靂手段_四 陰謀與孤獨的老人第五章 衛鞅入秦_五 秦孝公奇策試真才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七 國殤悲風 嬴政皇帝爲南海軍定下秘密方略第八章 幽燕雷霆_三 輕銳勁健的燕國新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