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收復河西_三 衛鞅出奇兵 老龍賈酣戰身死

三 衛鞅出奇兵 老龍賈酣戰身死

洛水東岸的高山頂上,衛鞅和車英、景監正在凝神東望。

遙遙可見大河之水劈開崇山峻嶺,從林胡云中的白雲深處澎湃而來,在鬱鬱蔥蔥的廣袤高原上一瀉千里向南流去。滾滾滔滔的大河水,帶着敕勒川大草原的清新,帶着陰山大森林的青綠,在萬里無雲的碧藍天空下,恍若一條閃亮透明的緞帶,溫柔地纏繞着雄峻粗獷的千山萬壑,壯麗得教人心醉。

“大良造,那就是河東的離石要塞。”車英遙遙指向大河對面。

正是秋高氣爽,遠眺之下,依稀可見大河東岸山頭上的紅色旗幟和灰色城堡。衛鞅知道,那就是魏國河西大軍依託的本土根據地離石要塞。大河在這裡被兩山夾峙,河面狹窄,水流又深又急,河面上一座大石橋直通河西,是上下千里的兩座大河石橋之一,另一座是下游少樑邑石橋。從位置說,離石要塞東北不到二百里,是趙國重鎮晉陽

;東南二百多裡,是魏國北部重鎮平陽

,離石要塞恰恰在趙秦魏三國交合地帶,自然成爲魏國北部的屏障與根基。離石要塞雖然只是一個很小的城堡,但卻是卡在大河上游的一道門戶。離石在手,既可以東面威脅趙國、中山國,又可以西面渡河,威脅秦國。魏文侯後期,吳起正是以平陽與少樑爲跳板,以離石要塞爲根基大營,渡過大河,與秦國在河西大戰三年,盡奪河西千里土地的。

“離石要塞,懸在秦國頭上的一把利劍。”景監說。

“奪過離石要塞,將這把利劍架在魏國脖子上!”車英接道。

衛鞅沒有說話,默默地將目光轉向大河西岸的魏軍營寨,心中不禁讚歎龍賈的老辣。龍賈的河西大軍自然不會駐紮在離石要塞,那裡只是他的後援基地。所謂河西大軍,分別駐紮在大河西岸的三個山頭。這三個山頭,東距大河五六十里,西距洛水也是五六十里,在兩河的中間地帶形成一個天然的“品”字形,互爲犄角之勢。中央山頭上一面大纛旗迎風招展,顯然是龍賈的中軍大營。北面前出的山頭上,隱隱有戰馬嘶鳴,應當是龍賈的騎兵右軍。南面前出的山頭營寨前,隱隱可見鹿角壕溝,顯然是龍賈的步兵左軍。三座山頭各自相隔二三裡,中間各是一片開闊的谷地。四面山原地勢都很低緩,魏軍營寨完全是居高臨下,既可迅速展開,又可快速回攏。無論怎麼看,都是一片易守難攻的營地。

“你們說,龍賈的糧草輜重藏在何處?”衛鞅沒有回頭。

車英:“當在大河西岸的那片山溝裡。大良造請看,那條路伸到山下就沒了。”

“我看也是。那座山過河就是離石要塞,兩邊均可救急。”景監贊同。

衛鞅微微點頭,回頭吩咐:“車英,立即下令行軍司馬,尋找幾個當地老秦人,請到幕府。走,我等回帳。”

回到幕府大帳,衛士立即給衛鞅拿來秦軍的傳統戰飯,一塊很鹹的幹牛肉,一塊又硬又酥的幹烙餅,一大碗野菜湯。幾百年來,深受遊牧部族騎兵影響的秦軍,歷來的糧草輜重都比別國軍隊簡單。非但每人攜帶五斤乾肉、五斤幹餅算做三天軍糧,而且輜重隊伍也不運谷麥生糧,騾馬大隊馱運的全部是幹餅、乾肉和馬料。大軍歇息,很少埋鍋造飯,但有飲水便成。如果是兼程疾進,士兵們就邊走邊吃。所以,秦軍的輜重後軍從來沒有牛車挑夫,非常精悍且行動迅速,幾乎從來都是與大軍同步前進。主力大軍中也沒有專門的炊兵,全部是作戰兵士。只有在紮營休戰的時日裡,秦軍士兵們才採來野菜,埋鍋煮湯。衛鞅很喜歡這種簡單生活,真正是與士兵們一模一樣,竟覺比官署宮廷還酣暢了許多。

衛鞅剛剛用過戰飯,車英就帶來了三位老人。

車英一說這是大良造,老人們一齊拜倒,唏噓流淚地哭訴起來。

魏國佔領河西已經四五十年了。魏文侯後期與魏武侯時期,的確是雄心勃勃地將河西之地當做本土一樣治理。但在魏惠王即位後,卻由於秦獻公拼死抗爭,連年進行收復河西的大戰,加之魏國君臣都志在中原爭霸,認定河西之地是“兵家戰區”,撤回了官吏和魏國老農戶,任這裡的老秦人自生自滅。雖然沒有了官府管轄,龍賈的幾萬大軍還是照樣向河西老秦人徵賦徵役,散兵遊勇欺壓老秦人的事,更是屢見不鮮。於是,河西老秦人便部族相結,紛紛逃亡到山中自保。近十幾年來,河西老秦人聽說秦國變法後大富起來了,又成羣結夥地偷偷下山,想逃向關中。不想山口要道都被魏軍封鎖,雖零零星星逃走了一些,大部分老秦人還是在山中過着半盜半民的日子。近日秦軍開過洛水,龍賈收縮兵力,撤回了封堵山口要道的軍兵。老秦人們方得以偷偷出山打探,才知道秦國大軍到了,奔走相告間喜不自勝,卻又聽說秦國法令嚴苛,疑惑會不會接納他們這些遺民,一時間不敢出山。

“我等三人,在山外採藥,被幾位大人找來,請大良造饒恕我等遺民。”一個白髮蒼蒼的老人叩頭不止。

衛鞅連忙扶起老人,連連感慨嘆息:“丟土遺

民,國府之責,庶民何罪?河西老秦人飽受淪喪之苦,衛鞅代國君向河西父老賠罪了。”說罷深深三躬。

老人們大出所料,一陣激動,一齊伏地,放聲大哭起來。

衛鞅、車英也唏噓不止,連忙將老人們扶起入座,吩咐拿來戰飯菜湯讓老人們充飢。

一個老人驚訝了:“還是秦軍老戰飯也!大良造也用如此戰飯麼?”

車英笑道:“老人家,大良造和士兵們一模一樣,有時比士兵吃得還簡樸。”

老人拭淚感慨:“二十年前,我也是秦軍騎士。大將如此,秦國有望了……”

“老人家,你當過秦軍騎士麼?”衛鞅目光閃亮。

老人點頭:“少樑之戰,我身負重傷,被埋在死屍堆裡了。夜裡爬出來,爬到天亮,不想迷失了方向。要不是這兩個採藥老哥哥,早沒我了……”

“你和兩位老人家,一直採藥?”

老人點點頭:“兩位老哥哥教我的,他們通得些許醫道。”

“老人家,你等對這一帶山地熟麼?”

“熟!大路小路,人道獸道,閉上眼都能走出去!”老騎士慨然回答。

“魏軍紮營的三座山,也熟麼?”

“熟!”另一個精瘦的老人笑道,“那三座山本來沒有名字,我等叫它三熊山。中間那座山有黑熊,北邊那座山有白熊,南邊那座山有灰熊。就叫它三熊山!”

“後山有路麼?”

老騎士沉吟:“有是有,很難走,大狗熊踩踏出來的。”

“魏軍知道這些路麼?”

老騎士連連搖頭:“說甚來?他咋個知道?我哥兒仨經常爬到後山頂看魏軍操練,魏狗一點兒都沒得覺察!”

“一萬人上山,大約要多長時間?”

老騎士眯着眼想了片刻:“夜間上山,要大半夜,五更到山頂!”

“三位老人家,夜裡可能帶路麼?”

老騎士哈哈大笑:“說甚來?咋不能?只怕兵娃子還跟不上我等老弟兄!”

“好!”衛鞅拍案吩咐軍吏,“將三位老人家請下去好生歇息。老人家,請。”

三位老人下去後,衛鞅立即和車英景監秘密計議,一個奇襲方略在半個時辰內迅速形成了。片刻之後,將令傳下:兩萬騎兵堅守營寨,三萬步軍立即輕裝!

天色暮黑,烏雲遮月。秦軍營寨依舊燈火連綿,衛鞅的三萬步軍分成三支,悄無聲息地開出大營,沿着隱秘的山道疾行。在三位採藥老人的帶領下,疾行一個時辰,各自到達三熊山的背後,散開隊形悄悄開始登山。

天交四鼓時分,兩萬騎兵摘去馬鈴,包裹馬蹄,馬口銜枚,在漆黑的夜色裡開出大營,秘密行進到三熊山正面的山谷裡埋伏下來。

秦軍的營寨依舊燈火連綿,不時傳來隱隱的戰馬嘶鳴。

此時,龍賈正在通往河西的大道上飛騎奔馳。他總有一種隱隱的不安,覺得衛鞅大軍靜悄悄地駐紮在河西卻不動手,大有蹊蹺。按照以往大國開戰的傳統,一般都會派出使者下戰書,而後發兵交戰。即或不下戰書,大軍開到戰區後也必然有所動作。以最近發生的大戰看,也都是這樣:魏國攻趙是大張旗鼓,攻韓也是大張旗鼓,齊國兩次猛攻大梁,更是大張旗鼓;桂陵、馬陵兩次伏擊是被動作戰,自然悄無聲息,但這是另類打法,不是收復失地的進攻性作戰。目下秦國開出數萬大軍,駐紮在隱秘的洛水河谷,卻是毫無動作,當真怪誕。據斥候消息,秦國大軍似乎還不是從咸陽出發的,因爲咸陽沒有任何歡送大軍出征的舉動。那麼,這支大軍必是從秦國西部的訓練營地出發的了。如果說是到北地郡駐防,卻爲何開到早已經被魏國佔領四十餘年的河西地帶?如果要收復河西,卻爲何靜悄悄貓在那裡不動?這個衛鞅,還當真教人難以揣摩。想着想着,龍賈甚至後悔回這一趟安邑,非但受了一通奚落嘲笑,沒有帶回預想的三萬鐵騎,而且還得等待那位膏粱統帥的兵馬會合後才能行動,可真是自縛手腳了。

作爲久經戰陣的三朝老將,他並不畏懼秦軍,更想依靠自己的八萬守軍一舉擊退衛鞅的進犯。但他畢竟久在前沿,深知秦國已經今非昔比,自己縱然擊退秦軍,若不能斬首全殲,依然是後患無窮。爲今之計,也只有趕回去堅守,吸引住秦軍,等待精銳鐵騎到來再聚殲秦軍。但願自己離開的這幾日,河西不會有事……可是,秦軍萬一趁機突襲呢?

一想到這裡,龍賈的心驟然一緊,打馬一鞭,星夜急趕。

天交五鼓,正是天地最爲黑暗的時分。莽莽山原,盡皆融入無邊的暗夜,唯有魏軍大營的軍燈在山上明滅閃爍,就像天上遙遠的星星。隱隱約約的刁斗聲混合着隱隱約約的大河濤聲,在秋天的山風中恍若山河在嗚咽。

“鏜——鏜——鏜——鏜——鏜——”魏國軍營的刁斗悠長地響了五聲。

突然,彷彿天塌地陷,三座山頭的戰鼓驟然間驚雷般炸響,山頂倏忽涌出連天火把,呼嘯着吶喊着衝入山腰處魏國的營寨。魏軍的

山後本來就沒有設防,只有攔截野獸的最簡單的鹿角木柵。就是這些簡單障礙,也早被秦軍悄悄挖掉了,後營幾乎成了沒有任何障礙的山坡。秦軍步卒俯衝殺來,滾滾山洪勢不可擋。魏軍長期蔑視秦軍,縱然明知秦軍在洛水河谷駐紮,也絲毫不以爲意。統帥龍賈又不在,三軍更沒有絲毫的戰事準備。如今被精銳的秦軍步兵在黎明的沉沉睡夢中突襲強攻,立即陷入了一片無邊的混亂。營寨成了漫無邊際的火海,魏軍懵懂竄突,自相踐踏,完全潰不成軍,慌張之中,如蝗蟲般擁向山口寨門。半個時辰內,三座大營的魏軍殘兵,狼狽地擁進了正面的谷地之中。

突然,又一陣雷鳴般的戰鼓,秦國的兩萬鐵騎在晨曦霧靄中兩翼展開,赫然堵截在谷口。

就在這時,一支紅色鐵騎從山谷衝進茫茫慌亂的魏軍之中,所到之處,紅色魏軍一片歡呼。這正是老將龍賈率領他的百人騎隊趕了回來,在亂軍中突進山谷了。曙光之中,可見一面“龍”字戰旗迎風招展,一員大將白髮紅袍,手持一條長戟,胯下紅色戰馬,在狼狽竄突的亂軍中大是勇邁非凡——正是赫赫猛將老龍賈到了。他拔劍怒喝,連斬三名驚恐四竄的百夫長,魏軍的三四萬殘兵居然整肅下來,迅速列成了一個方陣。

此時,一陣悠長的牛角號響徹山谷。站在山坡大纛旗下的衛鞅高聲笑道:“龍老將軍,我已下令步軍停止攻殺,老將軍下馬投降也。”

щшш ttka n c o

龍賈戟指衛鞅,怒喝一聲:“衛鞅偷襲,有何炫耀?!”

衛鞅大笑:“兵者,詭道也。吳起當年若不偷襲,焉有河西之地?老將軍乃魏國少有的骨鯁之臣,只要退出河西,秦軍放你生路一條。”

龍賈憤然高聲:“爲大將者,自當戰死疆場,丟土全師,豈是龍賈所爲!”

“好!”衛鞅揚鞭一指,“老將軍尚有四萬之衆,我只用兩萬鐵騎,一個時辰全殲魏軍!”

龍賈哈哈大笑:“衛鞅,你打過仗麼?一個時辰全殲?狂妄之極!列陣!”

衛鞅手中令旗一揚,猛然劈下。

車英舉劍大喝一聲:“殺——”閃電般衝出,身後兩萬鐵騎自動展開,分成三路狂風驟雨般捲進山谷。步騎平川決戰,步兵本來就是劣勢。加上魏國河西守軍多年沒有實戰,更不是龐涓原先率領的精銳武卒,經突襲之後驚慌逃竄出來,士氣正在沮喪,如何經得起鬥志高昂訓練有素的秦軍鐵騎的猛烈衝擊?一個衝鋒,魏軍便被分割成小塊擠壓在山根,完全成了秦軍騎士劍下的劈刺活靶。就是龍賈率領的百人鐵騎,也被一個秦軍百騎隊猛烈衝散,只三四個回合便死傷了大半。秦軍對魏軍的仇恨由來已久,加上新軍首戰,鋒芒初試,人人奮勇立功,剽悍猛勇之氣勢不可當。

還不到一個時辰,山谷中的四萬魏國步兵,已沒有一個能夠站着的了。

唯有孤零零的龍賈,血染白髮,一尊石雕般立馬層層疊疊的屍體之中。

那時候,騎兵將領也和騎士一樣,用的都是短兵器,使用長戟者極少。直到戰國末期,騎兵將領使用長兵器才日漸多了起來。這龍賈卻是天生異稟,膂力過人,一支鐵桿長戟五十餘斤,在騎兵短劍的戰陣之中從來都是所向披靡勢不可當。身經百戰“龍不死”,與龍賈的特異兵器不無關係。但是,打仗畢竟不是一將之勇所能決定,大將無論如何勇猛,如何抵得山呼海嘯般的千軍萬馬?仗,總是要依靠全體士卒一刀一槍地整體拼殺的。龍賈身經百戰,豈能不明白如此簡單的道理?當他眼見自己的三四萬步兵在秦軍黑色風暴衝擊下潰不成軍,根本沒有機會形成有效的陣形抵抗時,便知道這將是他一生的最後一戰。他勇猛衝殺,不斷撲向秦軍的將領,發誓至少要將車英斬首馬下。然則秦國的騎兵訓練別出心裁,五騎一伍,小陣形配合廝殺,絕不做憨蠻的個人比拼。眼見龍賈勇猛,便有兩個騎伍十名鐵甲長劍騎士衝上,將龍賈圍定在中心做輪番攻殺。在往昔血戰中,龍賈曾經身陷百騎包圍之中,也是照樣殺破包圍。可今日秦軍騎兵這戰法確實奇特——十馬連環。個個騎術精湛,風車般圍着龍賈飛馳,劍光閃閃,沒有絲毫縫隙可乘;長戟堪堪砍刺出去,身後便有長劍劈刺到人身馬身,容不得他伸展長大兵器的威力。堪堪半個時辰,龍賈始終衝不出這十騎圈子。眼看紅色步兵一片一片地倒在山谷之中,龍賈終於長嘆一聲,突兀勒馬……

數百名騎士擁來,拈弓搭箭,圍住了龍賈。衛鞅飛馬趕到,高聲大喝:“不得對龍老將軍無理!”走馬入圍,肅然拱手道:“龍老將軍,你可以走了。”

龍賈悽慘淡漠地笑笑,拱手慨然一嘆:“衛鞅啊,秦國銳士將天下無敵。老夫佩服!”說罷拔出長劍,一劍刎頸,沉重地栽倒在馬下。

衛鞅嘆息一聲:“馬革裹屍,戰後安葬老將軍。”又轉身對車英下令,“多派遊騎,封鎖道路山卡,莫使消息走漏魏國!”

“遵命!”車英一聲答應,飛馬去部署了。

太陽堪堪升起,魏國八萬大軍的屍體覆蓋了山野,在秋日晨霧中濛濛一片血紅。

(本章完)

第十章 偏安亡齊_六 戰國之世而能偏安忘戰 異數也第二章 山東雄傑_一 洛陽蘇莊的故事第十章 蒹葭蒼蒼_六 大峽谷裡的神秘新軍秦風_秦軍兵種第二章 山東雄傑_二 雙傑聚酒評天下大秦帝國第五部上卷第一章 權相變異_一 南望咸陽 一代名將欲哭無淚秦風_秦國兵器第十一章 文明雷電_三 典則朝儀煥然出新 始皇帝大典即位諸子百家_法家第十五章 長平大決_七 惶惶大軍嗟何及第九章 呂氏新政_四 歲首突拜相 親疏盡釋懷跋 軸心時代的文明光芒第二章 大決涇水_五 碧藍的湖畔 搶工決水的烈焰轟然激發名將_廉頗第三章 西出鎩羽_二 關西有大都第七章 迂政亡燕_一 燕雖弱而善附大國 當先爲山東剪除羽翼第六章 風雲再起_三 燕山腳下的古老城堡第十四章 大帝流火_五 祭舜又祭禹 帝國新政的大道宣示第六章 滔滔江漢_六 楚懷王第一次獨斷國事第八章 失才亡魏_二 輕兵襲北楚 機變平韓亂第二章 商旅大士_五 呂不韋豪爽地接受了落魄者的託付第十三章 最後風暴_一 春申君星夜入臨淄第十四章 大帝流火_八 七月流火 大帝隕落名將_樂毅第十五章 長平大決_五 金戈鐵馬 浴血搏殺第十章 偏安亡齊_二 一統棋局 最後一手務求平穩收煞大秦帝國第一部上卷第四章 秦國求賢令_四 神秘的布衣小弟突然變身第一章 六國謀秦_四 分秦大計在會盟大典上敲定第三章 乾坤合同_二 嬴政第一次面對從來沒有想過的大事秦風_秦軍服飾第十三章 最後風暴_一 春申君星夜入臨淄第十章 胡服風暴_六 我衣胡服 我挽強弓第十四章 大帝流火_二 不畏生死艱途的亙古大巡狩第十章 合縱回光_六 兵家奇謀 大義同心戰國七雄_秦國第五章 術治亡韓_一 幽暗廟堂的最後一絲光亮第十二章 士相崢嶸_一 秦國第一次力不從心了楔子戰國七雄_齊國名將_廉頗第十三章 鐵血板蕩_三 光怪陸離的鐵血儒案第六章 櫟陽潮生_六 奇特的故事震動了秦國民衆大秦帝國第三部上卷第三章 邯鄲異謀_四 博徒賣漿 風塵兩奇第一章 初政颶風_四 曠古大旱 老話題突然重現第十四章 冰炭同器_六 商君府來了名士說客第十章 蒹葭蒼蒼_一 鼎沸中游離的浮冰第十四章 冰炭同器_四 嬴虔甘龍的詭秘暴亡第八章 風雨如晦_二 咸陽大市爆發了驚心動魄的商戰第六章 風雲再起_五 大節有堅貞第六章 子楚還國_六 長歌當哭兮 大義何殤第二章 大決涇水_四 天奪民生 寧不與上天一爭乎經典大戰_邯鄲之戰戰國七雄_楚國第十五章 長平大決_二 長平換將 趙軍驟然沸騰起來第八章 風雨如晦_三 新王朝會波瀾迭起第四章 風雲三才_三 驅年社火中尉繚突然逃秦第十一章 郢都恩仇_一 張儀臨危入楚第三章 西出鎩羽_二 關西有大都第六章 亂政亡趙_二 趙遷郭開 戰國之世最爲荒誕的君臣組合第四章 風雲三才_五 清一色的少壯將士使秦國大軍煥然一新第七章 迂政亡燕_一 燕雖弱而善附大國 當先爲山東剪除羽翼第一章 鐵腕平亂_二 百騎揚威 震懾草原第十一章 郢都恩仇_七 秋風沙場兮何堪國殤楔子大事年表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二 決通川防 疏浚漕渠 天下男女樂其疇矣第三章 邯鄲異謀_一 所謂伊人 在水一方一 暴秦說:秦末復辟勢力的歷史謊言經典大戰_長平之戰大秦帝國第二部下卷第十章 合縱回光_四 趙國的最後名將與最後邊兵第十一章 文明雷電_一 欲將何等天下交付後人 我等君臣可功可罪戰國七雄_齊國第四章 暴亂潮水_六 彌散的反秦勢力聚合生成了新的復辟軸心第一章 初政颶風_三 人性之惡 必待師法而後正第二章 艱危咸陽_五 慨其嘆矣 遇人之艱難第十章 合縱回光_三 布衣有大義 凜說信陵君第一章 無妄九鼎_四 大雨落幽燕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一 宏圖憂患兩嘆嗟諸子百家_雜家第二章 商旅大士_三 天計寓三傑聚酒第十章 張儀風雲_一 咸陽宮君臣合璧第四章 鏖兵中原_二 左更白起臨危受命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七 神醫扁鵲對秦孝公的奇特診斷第十五章 萬古國殤_三 消弭風暴的哲人溘然長逝第四章 暴亂潮水_一 大澤鄉驚雷撼動天下大秦帝國第六部上卷經典大戰_南定百越、北擊匈奴之戰第十四章 大帝流火_三 隆冬時節的嬴政皇帝與李斯丞相第七章 大成合縱_二 南國才俊多猛志第八章 政俠發難_五 墨家劍士受到了意外襲擊戰國七雄_齊國名將_李牧第三章 殺戮風暴_一 滅大臣而遠骨肉 亙古未聞的政變方略第八章 失才亡魏_六 緩賢忘士者 天亡之國也第十一章 文明雷電_六 李斯受命籌劃 帝國創制集權架構出版說明
第十章 偏安亡齊_六 戰國之世而能偏安忘戰 異數也第二章 山東雄傑_一 洛陽蘇莊的故事第十章 蒹葭蒼蒼_六 大峽谷裡的神秘新軍秦風_秦軍兵種第二章 山東雄傑_二 雙傑聚酒評天下大秦帝國第五部上卷第一章 權相變異_一 南望咸陽 一代名將欲哭無淚秦風_秦國兵器第十一章 文明雷電_三 典則朝儀煥然出新 始皇帝大典即位諸子百家_法家第十五章 長平大決_七 惶惶大軍嗟何及第九章 呂氏新政_四 歲首突拜相 親疏盡釋懷跋 軸心時代的文明光芒第二章 大決涇水_五 碧藍的湖畔 搶工決水的烈焰轟然激發名將_廉頗第三章 西出鎩羽_二 關西有大都第七章 迂政亡燕_一 燕雖弱而善附大國 當先爲山東剪除羽翼第六章 風雲再起_三 燕山腳下的古老城堡第十四章 大帝流火_五 祭舜又祭禹 帝國新政的大道宣示第六章 滔滔江漢_六 楚懷王第一次獨斷國事第八章 失才亡魏_二 輕兵襲北楚 機變平韓亂第二章 商旅大士_五 呂不韋豪爽地接受了落魄者的託付第十三章 最後風暴_一 春申君星夜入臨淄第十四章 大帝流火_八 七月流火 大帝隕落名將_樂毅第十五章 長平大決_五 金戈鐵馬 浴血搏殺第十章 偏安亡齊_二 一統棋局 最後一手務求平穩收煞大秦帝國第一部上卷第四章 秦國求賢令_四 神秘的布衣小弟突然變身第一章 六國謀秦_四 分秦大計在會盟大典上敲定第三章 乾坤合同_二 嬴政第一次面對從來沒有想過的大事秦風_秦軍服飾第十三章 最後風暴_一 春申君星夜入臨淄第十章 胡服風暴_六 我衣胡服 我挽強弓第十四章 大帝流火_二 不畏生死艱途的亙古大巡狩第十章 合縱回光_六 兵家奇謀 大義同心戰國七雄_秦國第五章 術治亡韓_一 幽暗廟堂的最後一絲光亮第十二章 士相崢嶸_一 秦國第一次力不從心了楔子戰國七雄_齊國名將_廉頗第十三章 鐵血板蕩_三 光怪陸離的鐵血儒案第六章 櫟陽潮生_六 奇特的故事震動了秦國民衆大秦帝國第三部上卷第三章 邯鄲異謀_四 博徒賣漿 風塵兩奇第一章 初政颶風_四 曠古大旱 老話題突然重現第十四章 冰炭同器_六 商君府來了名士說客第十章 蒹葭蒼蒼_一 鼎沸中游離的浮冰第十四章 冰炭同器_四 嬴虔甘龍的詭秘暴亡第八章 風雨如晦_二 咸陽大市爆發了驚心動魄的商戰第六章 風雲再起_五 大節有堅貞第六章 子楚還國_六 長歌當哭兮 大義何殤第二章 大決涇水_四 天奪民生 寧不與上天一爭乎經典大戰_邯鄲之戰戰國七雄_楚國第十五章 長平大決_二 長平換將 趙軍驟然沸騰起來第八章 風雨如晦_三 新王朝會波瀾迭起第四章 風雲三才_三 驅年社火中尉繚突然逃秦第十一章 郢都恩仇_一 張儀臨危入楚第三章 西出鎩羽_二 關西有大都第六章 亂政亡趙_二 趙遷郭開 戰國之世最爲荒誕的君臣組合第四章 風雲三才_五 清一色的少壯將士使秦國大軍煥然一新第七章 迂政亡燕_一 燕雖弱而善附大國 當先爲山東剪除羽翼第一章 鐵腕平亂_二 百騎揚威 震懾草原第十一章 郢都恩仇_七 秋風沙場兮何堪國殤楔子大事年表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二 決通川防 疏浚漕渠 天下男女樂其疇矣第三章 邯鄲異謀_一 所謂伊人 在水一方一 暴秦說:秦末復辟勢力的歷史謊言經典大戰_長平之戰大秦帝國第二部下卷第十章 合縱回光_四 趙國的最後名將與最後邊兵第十一章 文明雷電_一 欲將何等天下交付後人 我等君臣可功可罪戰國七雄_齊國第四章 暴亂潮水_六 彌散的反秦勢力聚合生成了新的復辟軸心第一章 初政颶風_三 人性之惡 必待師法而後正第二章 艱危咸陽_五 慨其嘆矣 遇人之艱難第十章 合縱回光_三 布衣有大義 凜說信陵君第一章 無妄九鼎_四 大雨落幽燕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一 宏圖憂患兩嘆嗟諸子百家_雜家第二章 商旅大士_三 天計寓三傑聚酒第十章 張儀風雲_一 咸陽宮君臣合璧第四章 鏖兵中原_二 左更白起臨危受命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七 神醫扁鵲對秦孝公的奇特診斷第十五章 萬古國殤_三 消弭風暴的哲人溘然長逝第四章 暴亂潮水_一 大澤鄉驚雷撼動天下大秦帝國第六部上卷經典大戰_南定百越、北擊匈奴之戰第十四章 大帝流火_三 隆冬時節的嬴政皇帝與李斯丞相第七章 大成合縱_二 南國才俊多猛志第八章 政俠發難_五 墨家劍士受到了意外襲擊戰國七雄_齊國名將_李牧第三章 殺戮風暴_一 滅大臣而遠骨肉 亙古未聞的政變方略第八章 失才亡魏_六 緩賢忘士者 天亡之國也第十一章 文明雷電_六 李斯受命籌劃 帝國創制集權架構出版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