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冰炭同器_五 太子嬴駟乍現鋒芒

五 太子嬴駟乍現鋒芒

嬴駟有些驚訝,商君從未來過太子府,今日登門有何大事?

他立即吩咐家老恭敬接待,便匆匆起來梳洗。片刻之後,來到正廳,嬴駟帶着歉意拱手作禮:“嬴駟怠惰,望商君見諒。”商鞅離座拱手道:“偶有誤時,也是尋常。”嬴駟請商鞅入座,自己坐在對面,畢恭畢敬道:“嬴駟正要到商君府拜望求教,不意商君親自前來,慚愧之至。”商鞅沒有寒暄,徑直道:“鞅今日前來,有大事相商。”

“嬴駟謹聽教誨。”話一出口,嬴駟就有些懊悔,生氣自己不由自主。從少年時起,嬴駟就有些怕這個冷峻凌厲不苟言笑的權臣。他覺得此人生硬得不近人情,幾乎不和任何人私下交往,除了國事還是國事,除了變法還是變法,在秦國猶如鶴立雞羣一般。就連那身永遠不變的白衣,在一片粗黑的秦國殿堂也顯得那樣扎眼。此人身上有一股無形的威懾力,令人敬而遠之。嬴駟少時見了他就怦怦心跳。犯法“放逐”的磨鍊,雖然使嬴駟對商鞅有了真正理智的評判,對他的雄才大略與扭轉乾坤的功業欽佩得五體投地,但內心深處那份忌憚卻始終不能消除。他也想在商君面前坦然一些自如一些,但總是不由自主地拘謹,不由自主地恭敬,比在公父面前還窩囊,連自己都覺得頗顯彆扭,真教人懊惱。

商鞅渾然沒有察覺,侃侃道:“君上病情已經傳遍天下,中原六大戰國和洛陽周室,陸續派特使前來探視君上病情,目下都住在國賓驛館。

太子以爲,七國特使來意何在?是真的關心君上病體麼?”

“嬴駟以爲,彼等名爲探病,實爲探國。”

“太子所言極是。”商鞅露出欣然微笑,“探國之本意,卻在何處?”

嬴駟沉吟片刻,謙恭笑道:“敢請商君拆解。”

“自春秋以來,國強一代者屢見不鮮,國強兩代者屈指可數,國強三代者聞所未聞。此所謂,君子之澤,三世而斬。戰國以來,魏國曆文侯、武侯兩代變法,方成天下第一強國。如今,第三代魏王卻日見衰落。這是變法強國三代而弱的明證。殷鑑不遠,在夏後之世。如今我秦國曆經變法二十餘年,已隱隱然成爲天下第一強國。中原戰國豈能甘心?彼等所望,秦國新法能在君上之後改弦更張,盼望秦國的強大變成彗星,一閃而逝。而改弦更張之厚望何在?在太子,在儲君。是以,七國特使之本意,不在探秦公之病情,而在探秦國之變數。確切言之,要探清太子之心。”商鞅以他一以貫之的風格,說得明晰透徹。

嬴駟由衷欽佩商君的深徹洞察與犀利言辭,自己覺得不好說清的東西,商君總能三言兩語刀劈斧剁般料理開來,如此才華智慧確實曠古罕見。嬴駟頻頻點頭道:“商君是說,彼等要看嬴駟能否將新法堅持下去?要看嬴駟是否有治國才具?”

“正是如此。”

“商君以爲,此事當如何處置?”

“君上病體虛弱,不宜接見特使。以臣之見,當由太子出面,接見七國特使,臣陪同之。太子須得藉機申明,堅持新法國策乃既定決心。否則,君上萬一不測,六國極可能聯合攻秦。”

“商君勿憂,嬴駟能做到。”

咸陽的國賓驛館坐落在宮城外最寬闊的一條大街上。這條大街沒有民居,沒有商市,乾淨整潔,極有氣魄。當初商鞅營造咸陽時,就對秦孝公提出“不拘周禮,營造大城,慮及後世,獨步天下”的建都主張,將咸陽城建得宏大嚴謹,遠遠超過了周室的王城洛陽。

戰國初期,雖然周禮已經崩潰,但在城堡建造方面依然沿襲着《周禮》的基本定製。這種沿襲,雖然已經不再具有必須遵從的“王法”意義,而僅僅作爲一種建築傳統被沿用,但也極大地束縛着人們對都會建造的創新。《周禮》中有一篇《考工記》,就是專門規定各級都會的建造規模及規劃方式的。其中的《匠人營國》一節,詳盡規定了天子都城(王城)與大小諸侯的都城以及卿大夫“采邑”(城堡)的建造規制:

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後市。內有九室,九嬪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九分其國,以爲九分,九卿治之。

王宮門阿之制五雉,宮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

經塗九軌,環塗七軌,野塗五軌。

門阿之制,以爲都城之制。宮隅之制,以爲諸侯之城制。環塗以爲諸侯經塗,野塗以爲都經塗。

這種都城建造(營國)的“王法”,對都城規模(方九里)、街道數目(九經九緯)、

寬窄(王城街道並行九車,環城道路並行七車,野外道路並行五車)、宮城高度(宮門屋脊高五丈,宮殿屋脊高七丈,城牆高九丈)、等級規制(諸侯都城與天子宮城大小同,諸侯都城的幹道與王城的環城道路同,卿大夫的城堡街道與野外道路同)等都做了嚴格限制,不得越雷池半步,否則就是“僭越”之罪。

春秋末期,天下諸侯對這種“王法”已經不屑一顧。齊國丞相管仲公然主張,都會之功能應爲“定民之居,成民之事”;都會等級當以佔地大小、人口多少來劃分,萬戶之城即可稱爲“國”,千戶之城即可稱爲“都”。這就是所謂的“萬室之國”與“千室之都”。管仲還對建立國都提出了大違“王法”的自然地勢主張:“凡立國都,非於大山之下,必於廣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溝防省。”

儘管這在觀念上已經大大破了周禮“王法”,但在實際中卻沒有一個諸侯國實施,包括齊國的臨淄。

作爲新建都城,咸陽充分體現了不拘“王法”的創新實踐。

就地理形勢而言,咸陽是廣川在前,大山在後,水用足,溝防省,旱澇無憂。就規模而言,咸陽則大大超出了天子“方九里”的規模,更不用說諸侯都城的三五里城堡。咸陽城牆邊長十里有餘,達到了周長四十餘里的宏偉規模。僅咸陽城南的白玉渭橋,就寬六丈餘,長三百八十步,可並行九車。

咸陽城最特殊的,還是城內佈局的創新。創新的根本點是“成民之事”,而不再是“宣王之德”。咸陽城內劃分了宮廷區、官署區、商市區、倉廩區、匠作區、國宅區、編戶區、宗廟區等八個區域,將城內官民的居住部署得井井有條。更重要的是,商鞅對都城治理也極爲嚴格,“棄灰於道者,刑”。正因爲如此,城中街道寬闊,林木蒼翠,整肅潔淨。車道、馬道、人行道截然分開,井然有序。中原商賈與各國使節,一入咸陽便感到一種嚴整肅穆而又生機勃勃的強國氣象,不由得便肅然起敬。

這國賓驛館,便建在國宅區內。所謂國宅區,是大小官員和有爵貴族的府邸區域。這裡街道寬闊,幽靜整潔,車馬長流,既不冷清也不喧鬧,自然是咸陽城內的風華中樞之地。對於使者們,住在這裡,與官員交往大是方便。對於秦國官府來說,既便於對重要使臣保護,更便於對心懷叵測的使者進行監視。各得其所,皆大歡喜。

秦孝公病勢沉重的消息傳到中原,六大戰國紛紛派出使臣“撫慰探視”。魏國齊國楚國的使臣還帶來了本國名醫和名貴藥材。這些使臣大部分在咸陽已經住了兩三個月,絲毫沒有走的意思。他們每隔兩三日便派出飛騎回國報告,對秦孝公的病情起伏很是清楚。這次秦孝公再次病倒,六大戰國和洛陽周室立即派出重要大臣做特使,專程趕來咸陽。這一次,特使們已經不再議論猜測秦公的病情了,相逢一笑,便匆匆地出去奔忙。回到驛館,則三三兩兩地秘密交換傳聞,氣氛大是神秘。

前幾日,七國特使已經分別上書,請求晉見太子與商君,“遞交國書,以釋疑惑”。但卻始終不見迴音。特使們紛紛議論猜測,都認爲這是個微妙跡象——一向不拖泥帶水的商君府竟無暇顧及各國特使了,可見秦國宮廷的爭奪已經何其緊迫。這天,特使們都沒有出驛館,不約而同地聚到驛館大廳飲茶議論,一片輕鬆笑談。

“太子、商君車駕到!”驛館門庭傳來響亮的報號聲。

特使們你看我我看你,一片驚愕沉默。楚國特使江乙頗有頭腦,悠然一笑道:“好事啦,迎接太子、商君啦。”特使們醒悟過來,紛紛整衣起立,在門廳下站成一排,拱手相迎:“參見太子!參見商君!”

商鞅拱手作禮,微微笑道:“有勞迎候,敢請諸位特使廳中就座。”

進得大廳重新列座。太子嬴駟居中,商鞅左側相陪。七國特使則按照大小國次序坐定,左手(東側)爲齊、楚、魏三使,右手(西側)爲趙、燕、韓三使。周室王使雖是虛空名位,然有“天子”名分,各國在禮儀交往中素來照顧,坐在了與太子遙遙相對的南面,算是特使首席的名義。待特使們坐定,九名捧盤侍女魚貫而入,每張長案上有了一鼎一爵,鼎中熱氣騰騰,爵中米酒溢香。特使們卻彷彿沒有看見,目光盡都凝聚在太子嬴駟的身上。

迎着特使們炯炯審視的目光,嬴駟坦然笑道:“諸位特使風塵僕僕,前來探視公父病情。秦國向貴國國君、諸位使臣深表謝意。公父病體尚未康復,不便召見諸位使臣。今日由本太子與商君小宴諸公,望諸公痛飲暢言,嬴駟與商君竭誠奉陪。”

“謝過太子!謝過商君!”

嬴駟舉爵道:“嬴駟與商君,代公父爲諸公洗塵,幹此一爵。”說完一飲而盡。

“願秦公早日康復!”特使們齊聲祝願,也是一飲而盡。

商鞅笑道:“太子總攝國政,諸公對秦國事,太子儘可決疑。”

此言一出,特使們頗感驚訝。按照常例,國君病危的交接關頭,儲君權臣都儘可能地迴避公開國務,儘可能不給朝野對手留下口實。如何秦國竟反其道而行之?沉默有頃,燕國特使小心翼翼道:“敢問太子,近年列國傳言,秦國權貴元老力圖恢復祖制舊法,不知此說可有根基?”

嬴駟心中冷笑,從容自如地笑道:“商君變法二十餘年,從來就有反對者。然新法已成秦國朝野大勢,任誰也無可阻擋,此乃天下有目共睹。

至於居心叵測者散佈流言,蠱惑視聽,此乃違法罪行。一經查出,即刻懲治,絕不寬恕。請諸公稟報貴國君主,秦國永遠不會恢復舊制,權貴元老復古之說,亦屬以訛傳訛。”

一番話沉穩精當,特使們不禁暗暗驚訝。

魏國特使笑道:“稟報太子,魏國與秦國相鄰,魏王誠望兩國捐棄前嫌,修好邦交。魏王之意,秦國已經收回河西之地,恢復了穆公疆土。然魏國民衆被秦國裹脅逃亡者,有萬餘戶,計約十餘萬人丁,至今仍居秦國。魏王懇望秦國,遣返我逃民,冰釋前嫌,不使鄰國反目。”此一番話軟中帶硬,頗有威脅意味。

韓國特使立即呼應:“韓國也有數萬民衆逃居秦國,懇望遣返。”

趙國特使也高聲接道:“趙國也有近十萬人丁,被秦國裹脅出逃,秦國當儘快遣返,以安趙國人心。”

嬴駟哈哈大笑,良久方收斂笑容揶揄道:“三晉特使是否名家門下?真乃辯才也。雞三足、馬三耳,盡有說辭矣。嬴駟不才,請教三位:秦本窮弱,三晉之民卻何以逃離祖國本土而入秦國?何謂裹脅?出兵劫持還是四面遊說?何謂冰釋前嫌?魏國奪我河西之地五十餘年,秦國收復,竟要以遣返逃民爲回報,這就是冰釋麼?此情此理,真道的令人拍案驚奇也。”三晉特使一時無言相對,嬴駟卻驟然正色道:“嬴駟正告諸公:天下民衆,從善如流。三晉百萬人丁,是秦國新法吸引而來,絕非裹脅劫持而來。移民居秦,有田可耕,有屋可住,衣食溫飽,有功受爵,三年不納賦,五年不抽丁,他們自然不斷流入。秦國救民於水火之中,若遣返移民,天下公理何存?正道何在?若貴國因此而反目,只怕是秦國要增加更多的土地城池人丁了,又何懼之有?若要貴國君臣安心,大約總要自己明修國政,亡羊補牢了。”

入情入理,軟硬不吃,又給三晉特使一個強硬的警告,當真出色。

商鞅微笑點頭。

三晉特使尷尬得抽搐着嘴角笑不出聲。這時,楚國特使江乙輕蔑地笑了。他覺得三晉特使愚不可及,竟然在這最敏感的時期向秦國施壓,企圖解決多年懸而未決的難題,不是找釘子碰麼?魏國尤其不是好東西,那年出爾反爾,曾經讓江乙顏面喪盡,今日看着魏使出醜,江乙倍感開心。他一臉謙恭的笑容道:“楚國僻處南疆,極少與聞中原之事。然聽說太子當初也曾反對新法,且受到處罰。是以,人言秦公百年之後,秦國將如楚悼王死後一般結局,太子以爲如何?”

“楚人預言,若杞人之憂天。”嬴駟微笑道,“本太子少年時不明事理,確曾觸犯新法,然卻不是反對變法。後來,嬴駟在秦國山鄉體察磨鍊多年,與庶民國人感同身受,深知新法乃秦國強盛、庶民富足之根本。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縱然有誰想做楚悼王身後的復辟逆臣,秦國朝野臣民豈能坐視?諸公須知,楚悼王與吳起變法,只有短短五年。而公父與商君變法,卻是二十餘年。新法根基之差異,列位須仔細斟酌。”說到後邊,嬴駟已經是目光凌厲,冷峻異常。

大廳中的氣氛一時間肅殺起來。周王特使本對此事無關痛癢,周室與秦國素來有“同源”之情,倒是希望秦國強大起來,但又怕秦國強大後覬覦洛陽。這個特使的唯一任務,就是探聽秦國新君有無東擴野心?以秦國儲君目下之心態,當務之急乃國內大政,決然無力東出。他心中有數,舉爵輕鬆笑道:“我說諸公,秦國有儲君若此,何愁不能長治久安?還是我等爲秦公康復,爲秦國昌盛,幹此一爵。”

特使們恍然醒悟,一齊舉爵:“爲秦公康復,爲秦國昌盛,幹!”

嬴駟點頭笑道:“商君,我等也爲秦國與天下交好,幹此一爵。”

商鞅欣然舉爵,一飲而盡。

(本章完)

第一章 暮政維艱_一 落拓奇士隱秘出山第五章 情變橫生_一 弭兵論戰 嬴子楚聲名鵲起第六章 櫟陽潮生_一 失望的景監大爲驚喜經典大戰_鉅鹿之戰第十章 張儀風雲_五 張儀蘇秦都祭出了古老的權謀第二章 國恥昭昭_五 國恥刻石血淚斑斑第十一章 天算六國_五 圍魏救趙 孫臏打了千古一仗楔子秦風_秦國兵器第四章 談兵致禍_二 一席說辭 大軍調頭第三章 東方龍蛇_五 兩使入秦皆惶惶第三章 邯鄲異謀_六 岌岌故土 悠悠我思第三章 乾坤合同_五 李斯的積微政略大大出乎新銳君臣預料第六章 滔滔江漢_二 隱世後墨再出山第十三章 雍城之亂_五 血火冠劍日 亂局竟未息第六章 子楚還國_六 長歌當哭兮 大義何殤第十一章 文明雷電_四 呂氏衆封建說再起 帝國朝野爭鳴天下治式第十三章 雍城之亂_五 血火冠劍日 亂局竟未息第五章 情變橫生_六 殷殷宴席生出了無端波瀾經典大戰_南定百越、北擊匈奴之戰第十二章 收復河西_五 戰國格局大變 咸陽祝捷封商君第四章 鏖兵中原_三 齊王夜入軍營 聯軍橫生波瀾大秦帝國第三部《金戈鐵馬》第十五章 長平大決_六 車城大堅壁 白起說陣法第七章 大成合縱_五 蘇秦佩起了六國相印第六章 風雲再起_一 紅衣巫師的鼎卦戰國七雄_燕國第七章 流火迷離_二 塞上春寒 心變情異第五章 術治亡韓_二 韓衣韓車 韓非終於踏上了西去的路途第七章 帝國烽煙_一 天地莫測 趙高的皇帝夢終作泡影第十二章 士相崢嶸_一 秦國第一次力不從心了第八章 政俠發難_六 陳倉河谷的苦行莊園經典大戰_邯鄲之戰第四章 咸陽初動_四 碧潭廢墟的隱居夫人大秦帝國第六部《帝國烽煙》第三章 東方龍蛇_五 兩使入秦皆惶惶第八章 失才亡魏_六 緩賢忘士者 天亡之國也大秦帝國第二部中卷諸子百家_儒家第六章 秦軍悲歌_六 鉅鹿大血戰 秦軍的最後悲歌第六章 風雲再起_二 奉陽君行詐蘇秦第四章 風雲三才_五 清一色的少壯將士使秦國大軍煥然一新大秦帝國第六部《帝國烽煙》第九章 孤城血卜_四 孤城一片有縱橫第二章 大決涇水_一 治旱大舉 綱在河渠第三章 乾坤合同_五 李斯的積微政略大大出乎新銳君臣預料第二章 棟樑摧折_二 長城魂魄去矣 何堪君道之國殤第二章 棟樑摧折_五 禮極致隆 大象其生 始皇帝葬禮冠絕古今第十二章 收復河西_一 衛鞅抓住了稍縱即逝的機遇第二章 山東雄傑_四 安邑郊野的張家母子第二章 山東雄傑_三 洛陽試劍 蘇秦成名不成功第八章 風雨如晦_四 繁難國葬 學問騰挪第六章 亂政亡趙_九 烈亂族性亡強國 不亦悲乎第十章 胡服風暴_五 林胡騎術震驚了趙雍第三章 殺戮風暴_三 殺戮骨肉 根基雄強的嬴氏皇族開始了秘密逃亡第十三章 雍城之亂_二 功業不容苟且 謀國何計物議大秦帝國第三部中卷第十五章 萬古國殤_五 渭城白露秋蕭蕭第四章 鏖兵中原_一 六十萬大軍壓頂函谷關第四章 鏖兵中原_一 六十萬大軍壓頂函谷關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一 歲末大宴羣臣 始皇帝佈政震動朝野第六章 亂政亡趙_四 王翦李牧大相持第八章 連橫奇對_一 張儀的聲音振聾發聵第八章 政俠發難_一 黑色鴿子飛進了神農大山第三章 乾坤合同_三 王不立後 鐵碑約法第三章 殺戮風暴_四 三公九卿盡零落 李斯想哭都沒有眼淚了第四章 暴亂潮水_三 江東老世族打出了真正的復辟旗號第十一章 郢都恩仇_四 點點漁火不同眠第十六章 秦風低徊_四 君臣兩茫然 秦風又低徊秦國官制_武將官制第六章 子楚還國_二 立嫡密書生髮出意想不到的事端第三章 東方龍蛇_三 東海起大蛟第十一 章仲父當國_二 卑劣老伎在腐朽國度生出了驚人成效第十三章 最後風暴_一 春申君星夜入臨淄第九章 分治亡楚_七 亙古奇觀 秦楚兩軍大相持第十二章 收復河西_四 秦步決魏騎 公子卬全軍覆沒第十四章 冰炭同器_七 秦孝公夢斷關河第十一章 天算六國_六 孟子論劍示射 長歌一抒飄蓬之志第四章 暴亂潮水_一 大澤鄉驚雷撼動天下第二章 商旅大士_四 曠古未聞的商戰故事第一章 初政颶風_三 人性之惡 必待師法而後正第二章 國恥昭昭_三 政事堂憋出了一條奇計第九章 呂氏新政_三 新朝人事 幾多風雨第六章 亂政亡趙_八 秦王嬴政終於昂首闊步地踏進了邯鄲第十三章 遠交近攻_二 咸陽冬雷起宮廷第九章 霹靂手段_四 陰謀與孤獨的老人一 暴秦說:秦末復辟勢力的歷史謊言第三章 邯鄲異謀_四 博徒賣漿 風塵兩奇第四章 談兵致禍_一 十六字訣震撼了齊威王第六章 滔滔江漢_一 碧水風雪雲夢澤第十二章 士相崢嶸_五 撲朔迷離的大梁才士第五章 術治亡韓_三 《韓非子》深深震撼了年輕的秦王第四章 風雲三才_五 清一色的少壯將士使秦國大軍煥然一新第七章 大成合縱_一 大梁公子出奇策第四章 談兵致禍_六 錯也數也 不堪談兵第十六章 秦風低徊_一 長平殺降 震撼天下第十三章 最後風暴_三 英雄之心 恩怨難曲第二章 棟樑摧折_三 連番驚雷震撼 洶洶天下之口失語了第八章 政俠發難_五 墨家劍士受到了意外襲擊
第一章 暮政維艱_一 落拓奇士隱秘出山第五章 情變橫生_一 弭兵論戰 嬴子楚聲名鵲起第六章 櫟陽潮生_一 失望的景監大爲驚喜經典大戰_鉅鹿之戰第十章 張儀風雲_五 張儀蘇秦都祭出了古老的權謀第二章 國恥昭昭_五 國恥刻石血淚斑斑第十一章 天算六國_五 圍魏救趙 孫臏打了千古一仗楔子秦風_秦國兵器第四章 談兵致禍_二 一席說辭 大軍調頭第三章 東方龍蛇_五 兩使入秦皆惶惶第三章 邯鄲異謀_六 岌岌故土 悠悠我思第三章 乾坤合同_五 李斯的積微政略大大出乎新銳君臣預料第六章 滔滔江漢_二 隱世後墨再出山第十三章 雍城之亂_五 血火冠劍日 亂局竟未息第六章 子楚還國_六 長歌當哭兮 大義何殤第十一章 文明雷電_四 呂氏衆封建說再起 帝國朝野爭鳴天下治式第十三章 雍城之亂_五 血火冠劍日 亂局竟未息第五章 情變橫生_六 殷殷宴席生出了無端波瀾經典大戰_南定百越、北擊匈奴之戰第十二章 收復河西_五 戰國格局大變 咸陽祝捷封商君第四章 鏖兵中原_三 齊王夜入軍營 聯軍橫生波瀾大秦帝國第三部《金戈鐵馬》第十五章 長平大決_六 車城大堅壁 白起說陣法第七章 大成合縱_五 蘇秦佩起了六國相印第六章 風雲再起_一 紅衣巫師的鼎卦戰國七雄_燕國第七章 流火迷離_二 塞上春寒 心變情異第五章 術治亡韓_二 韓衣韓車 韓非終於踏上了西去的路途第七章 帝國烽煙_一 天地莫測 趙高的皇帝夢終作泡影第十二章 士相崢嶸_一 秦國第一次力不從心了第八章 政俠發難_六 陳倉河谷的苦行莊園經典大戰_邯鄲之戰第四章 咸陽初動_四 碧潭廢墟的隱居夫人大秦帝國第六部《帝國烽煙》第三章 東方龍蛇_五 兩使入秦皆惶惶第八章 失才亡魏_六 緩賢忘士者 天亡之國也大秦帝國第二部中卷諸子百家_儒家第六章 秦軍悲歌_六 鉅鹿大血戰 秦軍的最後悲歌第六章 風雲再起_二 奉陽君行詐蘇秦第四章 風雲三才_五 清一色的少壯將士使秦國大軍煥然一新大秦帝國第六部《帝國烽煙》第九章 孤城血卜_四 孤城一片有縱橫第二章 大決涇水_一 治旱大舉 綱在河渠第三章 乾坤合同_五 李斯的積微政略大大出乎新銳君臣預料第二章 棟樑摧折_二 長城魂魄去矣 何堪君道之國殤第二章 棟樑摧折_五 禮極致隆 大象其生 始皇帝葬禮冠絕古今第十二章 收復河西_一 衛鞅抓住了稍縱即逝的機遇第二章 山東雄傑_四 安邑郊野的張家母子第二章 山東雄傑_三 洛陽試劍 蘇秦成名不成功第八章 風雨如晦_四 繁難國葬 學問騰挪第六章 亂政亡趙_九 烈亂族性亡強國 不亦悲乎第十章 胡服風暴_五 林胡騎術震驚了趙雍第三章 殺戮風暴_三 殺戮骨肉 根基雄強的嬴氏皇族開始了秘密逃亡第十三章 雍城之亂_二 功業不容苟且 謀國何計物議大秦帝國第三部中卷第十五章 萬古國殤_五 渭城白露秋蕭蕭第四章 鏖兵中原_一 六十萬大軍壓頂函谷關第四章 鏖兵中原_一 六十萬大軍壓頂函谷關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一 歲末大宴羣臣 始皇帝佈政震動朝野第六章 亂政亡趙_四 王翦李牧大相持第八章 連橫奇對_一 張儀的聲音振聾發聵第八章 政俠發難_一 黑色鴿子飛進了神農大山第三章 乾坤合同_三 王不立後 鐵碑約法第三章 殺戮風暴_四 三公九卿盡零落 李斯想哭都沒有眼淚了第四章 暴亂潮水_三 江東老世族打出了真正的復辟旗號第十一章 郢都恩仇_四 點點漁火不同眠第十六章 秦風低徊_四 君臣兩茫然 秦風又低徊秦國官制_武將官制第六章 子楚還國_二 立嫡密書生髮出意想不到的事端第三章 東方龍蛇_三 東海起大蛟第十一 章仲父當國_二 卑劣老伎在腐朽國度生出了驚人成效第十三章 最後風暴_一 春申君星夜入臨淄第九章 分治亡楚_七 亙古奇觀 秦楚兩軍大相持第十二章 收復河西_四 秦步決魏騎 公子卬全軍覆沒第十四章 冰炭同器_七 秦孝公夢斷關河第十一章 天算六國_六 孟子論劍示射 長歌一抒飄蓬之志第四章 暴亂潮水_一 大澤鄉驚雷撼動天下第二章 商旅大士_四 曠古未聞的商戰故事第一章 初政颶風_三 人性之惡 必待師法而後正第二章 國恥昭昭_三 政事堂憋出了一條奇計第九章 呂氏新政_三 新朝人事 幾多風雨第六章 亂政亡趙_八 秦王嬴政終於昂首闊步地踏進了邯鄲第十三章 遠交近攻_二 咸陽冬雷起宮廷第九章 霹靂手段_四 陰謀與孤獨的老人一 暴秦說:秦末復辟勢力的歷史謊言第三章 邯鄲異謀_四 博徒賣漿 風塵兩奇第四章 談兵致禍_一 十六字訣震撼了齊威王第六章 滔滔江漢_一 碧水風雪雲夢澤第十二章 士相崢嶸_五 撲朔迷離的大梁才士第五章 術治亡韓_三 《韓非子》深深震撼了年輕的秦王第四章 風雲三才_五 清一色的少壯將士使秦國大軍煥然一新第七章 大成合縱_一 大梁公子出奇策第四章 談兵致禍_六 錯也數也 不堪談兵第十六章 秦風低徊_一 長平殺降 震撼天下第十三章 最後風暴_三 英雄之心 恩怨難曲第二章 棟樑摧折_三 連番驚雷震撼 洶洶天下之口失語了第八章 政俠發難_五 墨家劍士受到了意外襲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