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最後風暴_三 英雄之心 恩怨難曲

三 英雄之心 恩怨難曲

回到臨淄,孟嘗君立即進宮繼續他的“磨王”功夫。

這次倒是齊宣王着急了,一見孟嘗君到來,立即說了兩則消息:一是趙雍已經從雲中回到邯鄲,趙國的變法大計已經確定:以“變兵”爲主,目下正在與肥義、平原君等秘密謀劃,預料明年將有大舉動。二是燕王已經將全部大權交給了子之,子之正在整肅吏治,大批裁撤燕國老世族官員,據說明年便要推行“子之新政”,燕國朝野目下一片風聲鶴唳。齊宣王顯然有了一種急迫感,想趕緊在齊國動起來。孟嘗君笑道:“我王但有變法心志,便須謀定而後動。我看還是請武安君全盤謀劃,不必與別國虛爭聲勢。”齊宣王道:“也是,你便說,如何做法?總不能不動了?”孟嘗君道:“我王須仿效秦孝公,只要一件事做好:用好蘇秦,給蘇秦足夠權力。”齊宣王思忖一陣道:“好!你知會蘇秦,準備好變法成案,本王立即着手爲他鋪墊。”孟嘗君大是興奮,向齊王深深一躬:“如此則齊國幸甚,我王幸甚!”告辭出宮,匆匆去找蘇秦了。

臨淄城南有一條小巷,名字叫做客巷,住着十幾名客卿,蘇秦也住在這裡。

客卿,是諸侯林立戰國紛爭時的一種官場異象。究其實際,客卿不是官員,而只是國君賜給外國流亡官員,或一時不好安置的人物的一個官身名號,表示國府在養着你而已。客卿既無爵位等級的高低,也無官署可以歸屬,更無實際執掌,日常費用由掌管邦交的官署通過驛館吏員來供給,實際便是寄居而已。中原各國的客卿,通常都是住在驛館當做賓客。齊國富裕,也素有敬賢之名,給客卿每人配有一座府邸一輛車。說是府邸,實際上是一座五六間房勉強算得上兩進的小庭院;說是車,卻不是有傘蓋高低之分的軺車,而只是一匹馬駕拉的低廂板車而已。在齊國,如此規格只不過等同於稷下學宮一個三等學子而已。這些客卿大都是不得已而流落,既無財貨與高車駿馬去周遊結交,也沒有貴胄重臣來拜望。於是,這條小巷分外冷清,冬日裡海風颼颼,幾乎見不到人影。

孟嘗君特意駕了一輛最輕便的單馬軺車前來。縱然如此,那轔轔隆隆的車聲,在小巷石板路上也是聲勢驚人。一扇扇大門吱呀吱呀地相繼打開,紛紛有人探出頭來要看個究竟。見來人竟是孟嘗君,且軺車直向最深處駛去,小巷中頓時驚炸了。

“捲土重來!蘇秦又要出山了!”一個客卿很自信地對開門鄰居高聲宣佈。

拋下身後的驚歎議論,孟嘗君徑自進了那座小小庭院。庭院與小巷一般冷清,院中那棵大樹落下的黃葉滿院飄落,沙沙作響,一片蕭疏。孟嘗君穿過正房中間的過廳,進到後院,也就是第二進,高聲喊了一句:“武安君,我來了。”旁邊一扇小門吱呀一聲,一個老人出來笑道:“敢問大人高名上姓?客卿大人出門了。”孟嘗君板着臉道:“你是官僕?”老人笑道:“正是。”孟嘗君道:“官僕就如此坐大?大門不守,落葉不掃,窩在房裡睡大覺麼?”老人連忙一躬道:“老奴何敢如此?客卿大人煩幾家鄰居好看稀奇,吩咐大門竟日開着,院中落葉,客卿大人也不教掃,說是天地氣象。老奴一日只做兩餐菜飯,連開水也只能煮兩壺,實在是閒得發慌。”孟嘗君嘆息了一聲:“既然如此,也不怪你。大人哪裡去了?”老人道:“大人出門,從來不給老奴招呼。不過,老奴估摸着也該回來了,到飯時了。”

正在說話,便聞前院落葉沙沙的腳步聲,一個聲音傳了進來:“家老,與誰說話?”老人碎步向前高聲道:“大人回來了好,有客!”孟嘗君回身笑道:“武安君,好悠閒了。”蘇秦高興地笑起來:“孟嘗君,你如何找來了?來,好在有太陽,院中坐了,家老,上茶。”老人聽說是孟嘗君,慌得話都說不利落了,一溜碎步去燒水煮茶。

wωw ▲тTk án ▲c ○

庭院淺小,沒有遮陽的高屋層樓,過午的冬日西曬了整個庭院。兩方石凳一張石板,倒是被落葉埋了一半,人彷彿坐在郊野一般寂寥。孟嘗君不禁一嘆:“當日我直去了秦國,沒有陪你來臨淄,不想竟教你窩在如此府邸,田文慚愧也。”蘇秦笑道:“很好了啊,莊子一座茅屋,不也舒暢得很麼?至樂不樂,在乎人心。”孟嘗君驚訝道:“如何?你去過蒙山逍遙峰?”蘇秦笑道:“兩三年前去過,雖不敢說是先生知音,也算是友了。”說着一聲深重的嘆息,“莊子夫人去了,多美的一個女子,臨去時也是笑吟吟的。”

“你?你知道莊子夫人過世?”孟嘗君更驚訝了。

“我在蒙山守了一夜。”蘇秦點了點頭。

“你知道我等去麼?”孟嘗君愣怔了。

“知道。我知道你會去,春申君也會去,都是莊子的地主之友啊。”

孟嘗君長噓了一口氣:“不說莊子了,一說莊子,世間一切事都索然無味,只遨遊隱居來勁了。”蘇秦大笑道:“倒也未必,世間總要有做事者。都去做莊子,莊子也就賤了。”孟嘗君笑道:“還是蘇兄見識高。哎,我來是給你說,齊王請你謀劃變法定案,不日要鄭重請你出山。”蘇秦沒有絲毫驚訝,只是笑了笑:“如何?齊王通了?”孟嘗君道:“通了。我看這次是大通。”蘇秦點了點頭,思忖着沒有說話。

一陣急促的腳步聲

,老僕急急來道:“稟大人,門外有人請見!”

孟嘗君笑道:“有人請見,慌張何來?”

老僕道:“此人拄着一支鐵柺,背上還有一段黑糊糊物事……”

“鐵柺?”孟嘗君眼睛一亮道,“我去看看。”大步流星到了前院。蘇秦剛剛起身,便聽見孟嘗君驚訝的聲音:“張兄,你這是甚個講究?”蘇秦已經出了過廳,只見小庭院中站着一個熟悉的身影,分明便是張儀,只是那樣子卻令人吃驚:寒冷的冬日只穿了一件薄薄的布長衫,既沒有高冠,也沒有官服,散亂的長髮披散在肩頭,完全是一個寒士模樣。但更令蘇秦與孟嘗君吃驚的,卻是他身上背了一支幹枯帶刺的荊條!

見蘇秦出來,張儀一扯胸前布帶,從背上拿下了荊條,雙手捧着深深一躬:“張儀心胸淺薄,以恩爲仇,敢請蘇兄打我荊杖!”

“張兄!”驀然之間,蘇秦淚水盈眶,撲上去緊緊抱住了張儀。

孟嘗君哈哈大笑,卻又驚訝喊道:“快鬆開,荊條夾在胸前,都帶血了!”說着上去分開兩人,細心地拿下了那根指頭粗細的荊條,黑糊糊的幹刺上血跡斑斑,連張儀的布衫都扎破了。饒是如此,蘇秦張儀全然不覺,淚眼相顧,兀自開懷大笑。

“好事!痛快!”孟嘗君大樂,“家老,有酒麼?”

老僕忙不迭道:“酒不好,有兩壇。”

“有就好,快拿出來!走,張兄蘇兄,到裡院坐。”孟嘗君完全變成了主人在張羅。

老僕連忙去提了酒罈,拿着大碗碎步跑了過來,滿臉惶恐道:“大人,沒得下酒之物。只有,只有一筐羊棗兒,實在……”孟嘗君笑道:“羊棗兒就好,拿來便是。”蘇秦一邊忙着進屋找了一件綿袍,出來給張儀穿上,一邊笑道:“這筐羊棗兒,還是家老的兒子看他老父送來的,今日正攤上,慚愧慚愧。”張儀看小庭院中蕭疏一片,蘇秦的曠達中透着一種從未有過的落寞,原來已經變黑的頭髮,已經真正地變成了兩鬢斑白,消瘦清癯得架着一件絲綿袍空蕩蕩的不顯身形,心頭直是酸楚。

但張儀畢竟豁達明朗之人,況蘇秦復出的機會便在眼前,揉揉眼睛笑道:“羊棗兒好啊!當年我們常常給老師採一布袋,每每在月下講書畢了,老師便用羊棗兒下酒。”蘇秦接道:“老師還用幹羊棗兒泡酒。有一冬快過年時,張兄打掃老師的山洞書房,偷着喝了老師半壇羊棗兒酒。孟嘗君,你猜老師如何懲罰?”孟嘗君童心大起道:“我想想,打!屁股打腫!”蘇秦一本正經道:“非也。老師罰他,將那半壇再喝了。”

“痛快!好個鬼谷子!”孟嘗君將石案拍得啪啪響,“張兄啊,你好福氣!偷酒得福,定然是醉翻了。”蘇秦接道:“張兄心裡偷着樂,卻愁眉苦臉對老師請求,說偷酒是師兄望風,師兄該當一起受罰。老師捋着白鬍子笑了,‘好啊,同夥,一起受罰。’張兄便將我喊了來一起喝。那羊棗兒酒啊,凜冽中透着酸甜爽利,我倆直嚷着好喝,不消片刻便喝完了半壇。”孟嘗君一副渴慕的神色緊追道:“嘖嘖嘖,這羊棗兒酒喝了,何等後勁兒?”蘇秦笑道:“你問張兄了。”張儀搖頭笑道:“何等後勁兒?嘴脣腫了三日,不能吃飯,不能說話,只能面對面不斷地嗚嚕嗚嚕……”一言未了,孟嘗君笑得前仰後合,蘇秦張儀兩人也大笑起來。

孟嘗君來了興致,將一筐羊棗兒擺在石案中間,舉起大碗慨然道:“來!雙喜齊至,羊棗兒下酒,幹了!”“幹了!”蘇秦張儀也舉碗齊應,“當”的一撞,三人一飲而盡。孟嘗君撂下碗笑着叫了起來:“噫!酒尾子,又淡又辣!”張儀笑道:“收不住酒意,再加一個散字。散淡辣,謂之酒尾也。”蘇秦哈哈大笑:“快,羊棗兒上了。”三人各抓一把羊棗兒塞進口裡大嚼,酸甜爽利,特別上口,淡辣之氣頓時大解,三人同時喊了一聲:“再來!”不禁又是一陣大笑。

再看這羊棗兒,小小顆粒如小指肚兒,顏色黑紅髮紫,棗肉也只有錢般薄厚,酸甜味道卻極有勁力,三人不禁嘖嘖稱奇。張儀拈着一枚羊棗兒笑道:“你等可知,秦人將羊棗兒叫甚個名字?”孟嘗君笑道:“那誰知道?”張儀道:“羊棗兒是孟子叫開的。秦人叫它‘羊屎棗兒’。你看,又小又黑,像不像羊屎蛋?”孟嘗君搖頭笑道:“不雅不雅,縱像羊屎蛋又能如何?還是老孟子叫得好。”蘇秦笑道:“雅從俗中來,無俗何謂雅?原本說不上好壞。”孟嘗君眨眨眼笑道:“算你爲俗請命了,你可知道,這天下有幾多種棗兒?”蘇秦一怔:“喲,還當真不知,你說說看了。”

孟嘗君掰着指頭道:“壺棗兒、要棗兒、白棗兒、酸棗兒、大棗兒、填棗兒、苦棗兒、棗兒、唐棗兒、紫棗兒、歷棗兒、三星棗兒、駢白棗兒、灌棗兒、青花棗兒、赤心棗兒;以地劃分,還有齊棗兒、安邑棗兒、河內棗兒、東海蒸棗兒、洛陽夏白棗兒、樑國夫人棗兒;以牲畜跑物命名者,還有狗牙棗兒、雞心棗兒、牛頭棗兒、獼猴棗兒、羊角棗兒、羊棗兒、馬棗兒;說到神仙嘛,還有西王母棗兒!數數,一共多少?”張儀大笑道:“嗬,好學問!一口氣說了三十種棗兒名字,當真了得!”孟嘗君得意笑道:“兩位大兄那麼大學問,我這粗漢不長點兒記性,活得下去麼?”三人又是一陣大笑。

羊棗酒尾子喝得快樂,不知不覺的紅日西沉了。

孟嘗君出去了一會兒,回來吩咐家老只管清掃庭院,莫要再忙其他瑣事。片刻之後,兩輛高廂牛車咣噹咣噹地到了大門口,幾個年輕力壯的僕人穿梭般往裡搬物事。舂好的米、磨好的面、宰殺好的豬羊、風乾的魚蝦、泥封壇口的蘭陵老酒、捆紮停當的冬菜、大罐小壇的油鹽醬醋、擋風的厚布簾、大大的燎爐、幾口袋木炭等諸般應用物事應有盡有,而且還來了一個精於烹飪的廚工。

張儀笑道:“雪中送炭,孟嘗君也!”蘇秦苦笑道:“孟嘗君,何苦這般折騰?弄得一片光鮮,我倒是不自在了。”孟嘗君大笑道:“你自在了,我這臉面卻何處擱去?再過十天半月,我想逢迎只怕都進不得門了。”張儀笑道:“逢迎的車馬堵住大門了?”孟嘗君道:“張兄明白人,我得抓這個機會。”說得三人一陣大笑。

不消半個時辰,這座黃葉蕭疏的小庭院頓時燈火明亮,變得富麗光鮮溫暖舒適起來,滿院都瀰漫着廚屋散發出來的濃濃肉香。三人坐在正房廳中,一眼便能望見廚下燈火與廚工的刀鏟影子翻飛,感覺從來沒有過的新鮮。孟嘗君笑道:“平日裡庭院深深,哪看得如此溫馨紅火景象了?”張儀慨然道:“要說起來,蘇兄大家,也沒經過此等小庭院日月。張儀小家庭院,從小便如此了。”蘇秦道:“孔子所說的天下大同,大約便是家家戶戶如此了。”張儀道:“家家如此,談何容易?”三人一時默然了。

過得片時,酒菜進來,三人開懷痛飲。孟嘗君說起了齊王決意起用蘇秦變法的事,張儀大是高興,立即提議大飲了三爵,慷慨激昂地備細說了商鞅變法的經過,以及他對秦法的體察,還給蘇秦出了許多主意。蘇秦聽得很是專注,卻很少說話。

孟嘗君笑道:“張兄說了如此多,其實只要釘死一條即可。”

“哪一條?”

“秦國會不會突然進攻齊國?”

蘇秦臉一沉:“孟嘗君,邦交有道,何能如此問話?”

“不打緊,此話卻是說得。”張儀微微一笑,“自秦國崛起,山東六國便怪象百出:做好事是抵抗秦國威脅,做壞事是迫於秦國威脅,明君良臣喊秦國威脅,奸佞貪官也喊秦國威脅。一言以蔽之,都將秦國威脅做了自己的救命稻草。孟嘗君何等人物,都將秦國威脅看做了變法能否成功的根本一條,可見此痼疾之深也。”張儀說着說着語氣凝重起來,“可究其實際如何?秦國實力不足,秦國也很害怕山東六國的合縱抗秦。否則,張儀的連橫如何成了秦國國策?說到底,方今天下都在擴展實力,都需要擴展實力,也都需要時日。誰抓住了機會,擴展得快,誰便佔了先機。誰坐失良機不擴展,誰便自取滅亡!蘇兄心中最清楚,縱是秦國從今日開始滅國大戰,齊國也是最後一個,至少還有十年時間。”張儀長長地嘆息了一聲,“十年啊,十年可以做多少事?要說威脅,秦孝公與商鞅變法二十三年,時時都有被六國瓜分的大險,那纔是真正的威脅!可他們君臣就是挺住了,挺到了最後,挺到了成功。有人說,那是天意。可不要忘記,變法的每一關口,都有更多的人說:遵循祖制是天意,變法是逆天行事。想想春秋戰國三百餘年,天意在哪裡?不在別處,就在人心!就在當事者的強毅膽略,就在百折不撓的堅韌!威脅在哪裡?不在別處,就在自己心裡!而不在秦國或是六國!孟嘗君,我算答覆了你麼?”

張儀這番話當真是肅殺凜冽擲地有聲,說得孟嘗君額頭冒汗,冷不丁打了一個激靈站起來,深深一躬道:“張兄一劑猛藥,田文一身冷汗,無地自容也。”蘇秦感慨萬端地嘆息了一聲:“張兄啊,你入秦十多年,精進如斯,蘇秦自愧弗如了!此番見識,令我心顫,又令我氣壯。好,好得很哪!”

張儀本來激動得面紅氣粗,此刻卻有些不好意思起來。蘇秦與孟嘗君,那可都是目空天下的人物,縱是對才堪匹敵的張儀,那也從來沒有說過一個“服”字,遑論“自愧弗如”與“無地自容”四個字?此刻說來,自然絕非虛應故事。張儀笑了笑拱手道:“兩兄獎掖,張儀愧領了。索性,我自賞一爵罷了!”說罷舉起大爵一飲而盡。

“那不行。”孟嘗君急急道,“我倆也要慶賀一爵!”蘇秦笑應一聲,叫張儀再領賞一爵,三人又幹了一大爵。

撂下酒爵,蘇秦若有所思道:“看來,秦國養人膽氣。張兄這番話,非以才華利口服人,卻是以英雄膽氣立威。可以想見,這種膽氣瀰漫在秦國朝野山鄉,卻是何等氣象?我聽過那句秦人的口誓:‘赳赳老秦,共赴國難!’就這一句,民心膽氣浩浩蕩蕩。那剛猛的步態,那高亢的秦音,那粗樸堅實的民風民俗,日日耳濡目染,滋養了張兄的英雄膽氣啊。”說着嘆息了一聲,“我蘇秦在六國之間盤旋十多年,膽氣竟絲絲縷縷地飄散了。每每看到失敗後的分崩離析,每每看到危難面前的君臣傾軋,我便心痛如割。時日長了,竟常常空落落的。不知從何時起,蘇秦喜歡上了莊子,常常想到何如撒手隱居?一個縱橫家,一個縱橫家啊……”說着說着,眼眶溼潤了。

“蘇兄,英雄有本色。”張儀眼眶也溼潤了。

月上中天,海風呼嘯,三人感慨唏噓地一直說到了天亮。

(本章完)

第二章 棟樑摧折_二 長城魂魄去矣 何堪君道之國殤第六章 風雲再起_二 奉陽君行詐蘇秦第五章 冬戰河內_二 咸陽宮夤夜決策第二章 大決涇水_七 涇水入田 鄭國渠震動天下第十三章 鐵血板蕩_四 孔門儒家第一次捲入了復辟暗潮第三章 邯鄲異謀_四 博徒賣漿 風塵兩奇第四章 鏖兵中原_一 六十萬大軍壓頂函谷關第十四章 百年一亂_二 司馬錯講述的軍旅故事第十一章 雄傑悲歌_一 橫掃千軍如卷席第二章 棟樑摧折_一 三頭合謀 李斯筆下流出了始皇帝詔書第二章 商旅大士_一 名士逢楚頭 慷慨說山東第一章 初政颶風_二 大道不兩立 國法不二出第三章 東方龍蛇_二 臨淄霜霧濃第十一 章仲父當國_二 卑劣老伎在腐朽國度生出了驚人成效楔子第五章 術治亡韓_三 《韓非子》深深震撼了年輕的秦王第二章 艱危咸陽_五 慨其嘆矣 遇人之艱難第四章 風雲三才_五 清一色的少壯將士使秦國大軍煥然一新第五章 殘政如血_二 逢迎反擊皆無處着力 李斯終歸落入了低劣圈套第十五章 萬古國殤_六 本色極身唯憂國第五章 術治亡韓_六 瀕臨絕境 韓王安終於要孤城一戰了第十三章 最後風暴_一 春申君星夜入臨淄第四章 鏖兵中原_三 齊王夜入軍營 聯軍橫生波瀾第十一章 郢都恩仇_一 張儀臨危入楚第九章 縱橫初局_三 門客大盜開齊國僵局大秦帝國第二部中卷諸子百家_縱橫家第十三章 最後風暴_四 天齊淵波瀾詭譎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二 決通川防 疏浚漕渠 天下男女樂其疇矣第十章 偏安亡齊_五 鬆耶柏耶 住建共者客耶第四章 談兵致禍_三 策士與君王的交換第七章 興亡縱橫_二 樂毅算齊見分毫第四章 談兵致禍_五 昭關大戰 老軍滅越第四章 鏖兵中原_五 君臣將士咸陽宮第十二章 不寧不令_五 將計就計邯鄲策第十二章 不寧不令_四 新朋舊情盡路營第八章 失才亡魏_二 輕兵襲北楚 機變平韓亂第七章 瓦釜雷鳴_八 渭水刑場對大臣貴族開殺了第十四章 冰炭同器_二 灰色影子與蒙面石刻一 暴秦說:秦末復辟勢力的歷史謊言第十一 章仲父當國_一 亦正亦奇 呂不韋破了秦國百年法統第九章 孤城血卜_一 古老鐵籠保全了田氏部族諸子百家_法家第十一章 天算六國_一 神秘天象逼出了楚宣王的妙策第二章 山東雄傑_五 張儀第一次遭遇挑釁第五章 天地再造_二 荒田結草廬第一章 無妄九鼎_一 奇兵破宜陽 千夫長嶄露頭角第二章 大決涇水_五 碧藍的湖畔 搶工決水的烈焰轟然激發經典大戰_秦滅六國之戰第十四章 大帝流火_五 祭舜又祭禹 帝國新政的大道宣示大秦帝國第五部下卷第六章 子楚還國_六 長歌當哭兮 大義何殤第四章 暴亂潮水_一 大澤鄉驚雷撼動天下第十章 偏安亡齊_一 南海不定 焉有一統華夏哉第六章 櫟陽潮生_一 失望的景監大爲驚喜第一章 鐵腕平亂_二 百騎揚威 震懾草原第五章 衛鞅入秦_三 茅津渡兩情惜別第一章 初政颶風_七 欲一中國者 海納爲本第十二章 不寧不令_三 巔峰張儀又出錯第十章 偏安亡齊_四 飛騎大縱橫 北中國一舉廓清第十六章 秦風低徊_三 曠古名將成國殤第六章 亂政亡趙_二 趙遷郭開 戰國之世最爲荒誕的君臣組合第七章 迂政亡燕_七 衍水蒼蒼兮 白頭悠悠第十三章 鐵血板蕩_六 鐵血坑殺震懾復辟 兩則預言驚動朝野第三章 邯鄲異謀_四 博徒賣漿 風塵兩奇第七章 迂政亡燕_二 束手無策的燕國釀出了一則奇計大秦帝國第五部上卷第四章 談兵致禍_二 一席說辭 大軍調頭第二章 棟樑摧折_三 連番驚雷震撼 洶洶天下之口失語了第六章 子楚還國_三 佳人歸來兮 春不可以殘第一章 無妄九鼎_四 大雨落幽燕第十章 偏安亡齊_六 戰國之世而能偏安忘戰 異數也第十章 胡服風暴_二 趙奢豪言 險狹鬥穴勇者勝第十一 章仲父當國_二 卑劣老伎在腐朽國度生出了驚人成效第十六章 秦風低徊_三 曠古名將成國殤第十三章 遠交近攻_五 借得恩仇大周旋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六 病榻上的秦孝公怦然心動第二章 商旅大士_二 天府鬼蜮 滄桑陳城第十二章 三轅各轍_一 少壯奇才 不意遇合第六章 風雲再起_三 燕山腳下的古老城堡秦風_秦軍服飾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七 國殤悲風 嬴政皇帝爲南海軍定下秘密方略第十一章 天算六國_四 稷下學宮的人性大論戰第七章 瓦釜雷鳴_二 疲民與貴族竟有了憤怒的共鳴第十一章 郢都恩仇_五 張儀遭遇突然截殺戰國七雄_秦國第二章 大決涇水_四 天奪民生 寧不與上天一爭乎第十四章 冰炭同器_六 商君府來了名士說客第四章 暴亂潮水_五 陳勝死而張楚亡 農民反秦浪潮迅速潰散了第四章 風雲三才_四 春令定準直 秦國大政勃勃生髮第五章 情變橫生_三 胡楊林中的落寞庭院第十一章 雄傑悲歌_五 一錯再錯 雄傑悲歌第十四章 大帝流火_七 北上九原 突兀改變的大巡狩路線第五章 情變橫生_四 法度精嚴兮 萬綠家邦第五章 冬戰河內_五 冬戰河內 狂飆拔城第十四章 百年一亂_一 關西大力神第二章 商旅大士_四 曠古未聞的商戰故事第五章 術治亡韓_六 瀕臨絕境 韓王安終於要孤城一戰了第十四章 百年一亂_一 關西大力神第六章 櫟陽潮生_二 衛鞅兩面君 招賢館大起波瀾
第二章 棟樑摧折_二 長城魂魄去矣 何堪君道之國殤第六章 風雲再起_二 奉陽君行詐蘇秦第五章 冬戰河內_二 咸陽宮夤夜決策第二章 大決涇水_七 涇水入田 鄭國渠震動天下第十三章 鐵血板蕩_四 孔門儒家第一次捲入了復辟暗潮第三章 邯鄲異謀_四 博徒賣漿 風塵兩奇第四章 鏖兵中原_一 六十萬大軍壓頂函谷關第十四章 百年一亂_二 司馬錯講述的軍旅故事第十一章 雄傑悲歌_一 橫掃千軍如卷席第二章 棟樑摧折_一 三頭合謀 李斯筆下流出了始皇帝詔書第二章 商旅大士_一 名士逢楚頭 慷慨說山東第一章 初政颶風_二 大道不兩立 國法不二出第三章 東方龍蛇_二 臨淄霜霧濃第十一 章仲父當國_二 卑劣老伎在腐朽國度生出了驚人成效楔子第五章 術治亡韓_三 《韓非子》深深震撼了年輕的秦王第二章 艱危咸陽_五 慨其嘆矣 遇人之艱難第四章 風雲三才_五 清一色的少壯將士使秦國大軍煥然一新第五章 殘政如血_二 逢迎反擊皆無處着力 李斯終歸落入了低劣圈套第十五章 萬古國殤_六 本色極身唯憂國第五章 術治亡韓_六 瀕臨絕境 韓王安終於要孤城一戰了第十三章 最後風暴_一 春申君星夜入臨淄第四章 鏖兵中原_三 齊王夜入軍營 聯軍橫生波瀾第十一章 郢都恩仇_一 張儀臨危入楚第九章 縱橫初局_三 門客大盜開齊國僵局大秦帝國第二部中卷諸子百家_縱橫家第十三章 最後風暴_四 天齊淵波瀾詭譎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二 決通川防 疏浚漕渠 天下男女樂其疇矣第十章 偏安亡齊_五 鬆耶柏耶 住建共者客耶第四章 談兵致禍_三 策士與君王的交換第七章 興亡縱橫_二 樂毅算齊見分毫第四章 談兵致禍_五 昭關大戰 老軍滅越第四章 鏖兵中原_五 君臣將士咸陽宮第十二章 不寧不令_五 將計就計邯鄲策第十二章 不寧不令_四 新朋舊情盡路營第八章 失才亡魏_二 輕兵襲北楚 機變平韓亂第七章 瓦釜雷鳴_八 渭水刑場對大臣貴族開殺了第十四章 冰炭同器_二 灰色影子與蒙面石刻一 暴秦說:秦末復辟勢力的歷史謊言第十一 章仲父當國_一 亦正亦奇 呂不韋破了秦國百年法統第九章 孤城血卜_一 古老鐵籠保全了田氏部族諸子百家_法家第十一章 天算六國_一 神秘天象逼出了楚宣王的妙策第二章 山東雄傑_五 張儀第一次遭遇挑釁第五章 天地再造_二 荒田結草廬第一章 無妄九鼎_一 奇兵破宜陽 千夫長嶄露頭角第二章 大決涇水_五 碧藍的湖畔 搶工決水的烈焰轟然激發經典大戰_秦滅六國之戰第十四章 大帝流火_五 祭舜又祭禹 帝國新政的大道宣示大秦帝國第五部下卷第六章 子楚還國_六 長歌當哭兮 大義何殤第四章 暴亂潮水_一 大澤鄉驚雷撼動天下第十章 偏安亡齊_一 南海不定 焉有一統華夏哉第六章 櫟陽潮生_一 失望的景監大爲驚喜第一章 鐵腕平亂_二 百騎揚威 震懾草原第五章 衛鞅入秦_三 茅津渡兩情惜別第一章 初政颶風_七 欲一中國者 海納爲本第十二章 不寧不令_三 巔峰張儀又出錯第十章 偏安亡齊_四 飛騎大縱橫 北中國一舉廓清第十六章 秦風低徊_三 曠古名將成國殤第六章 亂政亡趙_二 趙遷郭開 戰國之世最爲荒誕的君臣組合第七章 迂政亡燕_七 衍水蒼蒼兮 白頭悠悠第十三章 鐵血板蕩_六 鐵血坑殺震懾復辟 兩則預言驚動朝野第三章 邯鄲異謀_四 博徒賣漿 風塵兩奇第七章 迂政亡燕_二 束手無策的燕國釀出了一則奇計大秦帝國第五部上卷第四章 談兵致禍_二 一席說辭 大軍調頭第二章 棟樑摧折_三 連番驚雷震撼 洶洶天下之口失語了第六章 子楚還國_三 佳人歸來兮 春不可以殘第一章 無妄九鼎_四 大雨落幽燕第十章 偏安亡齊_六 戰國之世而能偏安忘戰 異數也第十章 胡服風暴_二 趙奢豪言 險狹鬥穴勇者勝第十一 章仲父當國_二 卑劣老伎在腐朽國度生出了驚人成效第十六章 秦風低徊_三 曠古名將成國殤第十三章 遠交近攻_五 借得恩仇大周旋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六 病榻上的秦孝公怦然心動第二章 商旅大士_二 天府鬼蜮 滄桑陳城第十二章 三轅各轍_一 少壯奇才 不意遇合第六章 風雲再起_三 燕山腳下的古老城堡秦風_秦軍服飾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七 國殤悲風 嬴政皇帝爲南海軍定下秘密方略第十一章 天算六國_四 稷下學宮的人性大論戰第七章 瓦釜雷鳴_二 疲民與貴族竟有了憤怒的共鳴第十一章 郢都恩仇_五 張儀遭遇突然截殺戰國七雄_秦國第二章 大決涇水_四 天奪民生 寧不與上天一爭乎第十四章 冰炭同器_六 商君府來了名士說客第四章 暴亂潮水_五 陳勝死而張楚亡 農民反秦浪潮迅速潰散了第四章 風雲三才_四 春令定準直 秦國大政勃勃生髮第五章 情變橫生_三 胡楊林中的落寞庭院第十一章 雄傑悲歌_五 一錯再錯 雄傑悲歌第十四章 大帝流火_七 北上九原 突兀改變的大巡狩路線第五章 情變橫生_四 法度精嚴兮 萬綠家邦第五章 冬戰河內_五 冬戰河內 狂飆拔城第十四章 百年一亂_一 關西大力神第二章 商旅大士_四 曠古未聞的商戰故事第五章 術治亡韓_六 瀕臨絕境 韓王安終於要孤城一戰了第十四章 百年一亂_一 關西大力神第六章 櫟陽潮生_二 衛鞅兩面君 招賢館大起波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