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收復河西_一 衛鞅抓住了稍縱即逝的機遇

一 衛鞅抓住了稍縱即逝的機遇

馬陵道大戰後,最感輕鬆的是秦國。

還在龐涓剛剛開始進攻韓國時,衛鞅就預感到這對秦國是一個難得的機遇。如果說幾年前魏國進攻趙國時,秦國的實力還不足以有大作爲的話,目下就大不一樣了。衛鞅在安邑公叔丞相府多年,雖然對孫臏所知不多,但卻深知龐涓在軍旅戰陣上的正統拘泥,料到他必然第二次敗在孫臏手裡。衛鞅當即對秦孝公提出,抓住時機,立即遷都咸陽。

秦孝公自然明白,遷都這樣的大事,最要緊的是平定的時日。徵用民力數十萬,幾乎是舉國大動,再快也得一半年,沒有一段絕對安全的時日,萬萬不能動手。目下魏國調集兵馬滅韓,函谷關以西的精銳大軍全數東調,櫟陽威脅頓時解除。此時遷都,正是大好時機。君臣一拍即合,決策立即遷都咸陽。

時當初夏,正是手腳舒展的大好季節。關中平原的所有道路都是車馬載道,日夜川流不息。關中臨近夏忙,三丁抽一,隴西遊牧部族則是兩丁抽一。五十多萬民夫,三個月便將小小櫟陽城的國府、官署並所有的官邸搬空。倒是在咸陽大大忙碌了幾個月,比搬遷櫟陽還費事。一則是咸陽城規模頗大,可容納民衆十多萬戶,幾乎與臨淄、大梁不相上下。遷入咸陽的人口主要是西部雍城和東部櫟陽兩個老都城的老秦人。衛鞅的部署是,櫟陽城三分之二的人口遷往咸陽,雍城的人口一半遷入咸陽,加上東方商賈和國府官署,咸陽城一次遷入了六萬多戶將近三十萬人,大約只佔了咸陽城的一半。秦孝公本來還想多遷進一些人口。衛鞅卻說,十年之後,咸陽城就是天下中心,豈能不留下餘地?秦孝公爽朗大笑,連連讚歎衛鞅目光遠大,停止了繼續遷入的打算。

就在咸陽新都尚未安排就緒的時候,馬陵道魏國大敗的消息傳來,秦國朝野一片欣喜。百年以來,將秦國封鎖在關內的是魏國;越過黃河攻進函谷關奪去河西千里之地的,也是魏國;糾結六國企圖瓜分秦國的,還是魏國;策動秦國內亂鼓動民衆逃亡,又派商人大賺秦國血汗錢的,仍然是魏國。自從三家分晉有了這個魏國,秦國就一直被壓得喘不過氣來。秦獻公和魏國血戰而死,秦孝公被魏國壓迫得立了國恥石,秦國人的鮮血、淚水、仇恨、恥辱,都集中在魏國身上。如今,這個百年宿敵一朝大敗,還死了個熱衷於滅國大戰的龐涓,壓在秦國頭上的大山驟然沒有了重量,秦國朝野豈能不大喜過望?就是衛鞅和秦孝公,也沒有想到魏國敗得如此之慘,也都是振奮異常。

“君上最感高興的,是何事?”衛鞅問秦孝公。

“龐涓戰死!此人勝過雄兵十萬。”秦孝公不假思索,“大良造如何?”

“秦國大出天下,機會來也!”衛鞅毫不猶豫。

兩人不約而同地哈哈大笑。

櫟陽城和咸陽城幾乎同時沸騰起來。老秦人無論男女老幼,個個穿上了新衣,就像過年一樣走親串戶,高聲大氣地談論着傳播着馬陵道的種種傳聞,肆無忌憚地嘲笑着魏國的失敗。國人不斷在街頭相聚,興奮之情難以抑制,相互角力比武,圍觀者人山人海。於是角力比武者越來越多,櫟陽咸陽的大街小巷都在歡呼,連比武失敗者也都是興高采烈。入夜,櫟陽城史無前例地大舉夜市,燈火照亮了小城堡的每個角落,社火歌舞也走上了街頭。每個商家店鋪前都是人頭攢動,每個酒肆飯館中都是高談闊論。未成格局的咸陽,也燈火闌珊擺起了夜市

,推出了社火,連正在奉命勞作的民夫們也聚酒暢飲,不亦樂乎。於是,便有七十歲老人三百餘人上書國府,請求舉行“大酺”,以慰國人慶賀之心。

大酺,就是或國庫或民戶出錢,舉國飲宴歡慶。在春秋戰國時期,這是一個國家最大規模的盛事慶典,很少有國家能夠舉行。秦國窮弱,在變法前是想也不敢想的。幾二十年之後,秦國大富,又遇上如此令國人快慰的大好事,人們自然想到了要大大地慶賀一番。

上書呈送大良造府,衛鞅皺起了眉頭:“景監,你以爲該當大酺麼?”

“此事,無可無不可。”景監笑道。

“何謂無可無不可?明是不可。仗是齊國人打勝的,鷸蚌相爭,漁人得利。高興可也,何能當做自己的勝利舉國大酺?老秦人要惕厲自省,昏昏然必當大虧。”衛鞅臉色語氣都很嚴厲。

景監一時尷尬,卻也悚然大悟:“大良造切中要害,當下令昭示國人。”

此日,櫟陽、咸陽兩城都張掛出“大良造訓誡令”,赫然大書:

大良造訓誡國人:民氣爲國之根本。民氣正則國強盛,民氣頹則國黯弱。今魏國大敗,非我秦人之力,賀固可賀,何當大酺?今我河西之地未復,昭昭國恥未雪,我民卻以他國之勝狂喜,豈非民氣之羞也?責我國人,須惕厲自省,方可雪恥圖強,竊喜他勝,徒滅心志也!秦公十八年九月

此令張掛兩城四門,國人觀之如潮。一經識文斷字者唸誦,立時人人低頭鴉雀無聲,頃刻間便散去了。半日之間,櫟陽、咸陽就恢復了忙碌緊張的勞作,再也沒有大喜大樂的聚酒歡宴了。秦國庶民對大良造更加敬畏,覺得他簡直就是教誨子民的聖賢尊神。上書的老人中三十餘人羞愧自殺,一時間舉國沉默。

衛鞅顧不上理會這些,他正在與秦孝公密談,提出了一個驚人主張:“君上,魏國新敗,秦國的大好時機已到。若不立即出動,時機稍縱即逝。”

秦孝公驚訝道:“大良造是說,收復河西?”

“正是。君上以爲如何?”

秦孝公沉吟道:“魏國是一面,根本是我方實力。我新軍只有五萬,還沒有統兵大將。魏國的河西守軍八萬,稍一湊集,收攏十幾萬大軍對魏國不是難事,龍賈又是百戰老將。若無必勝把握,再等幾年也無不可。魏國肯定是日益衰落,秦國肯定是不斷強大。大良造,收復河西事大,寧可稍緩,不可再挫國人銳氣也。”

衛鞅明白秦孝公的擔心所在。論雪恥之心,這位比自己只長一歲的國君比誰都急切。論軍旅戰陣,他少年爲將久經沙場,與魏軍拼殺的願望比誰都強烈。但他身爲國君,卻能夠在復仇火焰的燃燒中冷靜地等待,何其難能可貴。但是就事情本身而言,衛鞅卻覺得自己更爲超脫冷靜,秦孝公反倒由於長期沉浸於國恥思緒,關心則亂,過分謹慎。他覺得自己不能沉默,必須說出自己的周密思慮,他相信秦公的決斷能力。

“君上,以目下情勢,臣以爲魏有三弱,秦有三強,可出河西一戰。其一,魏國朝野沮喪頹廢,喪失鬥志。魏人浮躁狂傲,可勝不可敗。桂陵一敗後,不思自省,反呼上當,舉國求戰,並非真正的大勇,實則盲目驕狂。馬陵再敗,精兵盡失,大將陣亡,魏人之狂傲驟然潰散,舉國又陷於低迷,短期內絕不能恢復。相比之下,秦國十餘年埋首變法,國富民強,士氣高昂,雪恥復仇,求戰心切,民氣鬥志大大強於魏國。其二,魏國宮廷腐敗,嫉

賢妒能。魏王志大才疏,偏又剛愎自用。大戰一起,必相互掣肘,力不能聚。相比之下,我秦國卻是舉國同心,君臣無猜,將士用命。其三,魏國河西守軍雖可湊集十餘萬之多,但多爲地方守軍,且老少卒居多,戰力遠非龐涓精兵可比。河西將軍龍賈雖是老將,但目下太子申與公子卬已被魏國朝野捧爲‘名將’,大戰若起,這兩人與龍賈必生齟齬,而給我可乘之機。相比之下,我新軍精銳戰力極強,上下合力,如臂使指,必可大勝。”

秦孝公點點頭:“此三則不錯。”卻又沉吟着不再說話。

“更重要的還是時機。目下,魏國知我正在遷都,以爲我絕不可能此時發兵河西。一旦我大軍東出,魏國必倉促應對。魏國素來蔑視秦國,雖倉促應戰,也必是漫不經心。我軍突襲作戰,勝算極大。”

“大良造,誰堪統帥?”秦孝公輕輕嘆息一聲,顯然,他最大的心事在這裡,“車英似有不足,嬴虔又不可能復出。將才難求也。”

衛鞅微笑:“君上,臣自將兵,收復河西。”

秦孝公驚訝地看着衛鞅,一時沉默不語,眼光顯然在詢問:“大良造知兵?”

“君上,臣之兵學,尚強於法學。秦國不強,臣無用武之地。”

秦孝公更爲驚訝,突然大笑起來:“大良造之兵學,尚強於法學?”

“正是。”衛鞅認真道,“我師因材施教,以爲臣有兵學天賦,定臣學兵。臣五年學完,自請轉修法家治國之學。”

秦孝公豁然醒悟,連連拍案,大笑不止:“上天哪,上天!何其佑護秦國也!”他深知衛鞅不是虛言之人,頓時大喜過望。要知道,名相名將皆天下奇才,往往是得其一便可成大業。吳王闔閭得孫武、齊桓公得管仲、魏文侯得李悝、魏武侯得吳起、齊威王得孫臏、韓昭侯得申不害,皆成一時大業。秦國得衛鞅,變法成效已經證明,衛鞅乃治國大才,可如何又能想到,他竟然也是兵學大才!這種兼通文武的將相人才更是百年難遇,戰國以來,只有吳起堪稱出將入相的特異之才。今日自己眼前的衛鞅,竟然也是如此特異之才,而且更爲深沉成熟,如何不教秦孝公驚喜非常?驟然之間,他覺得塊壘全消,對衛鞅深深一躬,肅然道:“嬴渠樑不識泰山北斗,今日拜將了。”

衛鞅連忙扶住:“臣得君上知遇大恩,方能一展所學,自當報效國家。”

咸陽城樓抹上了一縷火紅的霞光,君臣二人的密談尚興猶未盡。正午時分,一騎快馬飛出咸陽,飛往陳倉峽谷。三天之後,秦國的五萬新軍在夜間分路秘密東進,集中到咸陽北面一百里左右的雲陽山地,秘密駐紮了下來。

旬日之間,衛鞅的中軍幕府便配置完成。車英爲副將,景監爲行軍司空專司輜重糧草,大良造府精選的十名軍吏做行軍司馬

。本來,太后、熒玉和大臣們都要爲衛鞅在郊外壯行,甚至秦孝公也想爲大軍一壯行色。但是,衛鞅都婉言辭謝了。這是一場長途奔襲戰,要收奇兵之效,就要儘量隱秘,若朝野大張旗鼓壯行,實際上等於公開向魏國宣戰,如何能打魏國一個措手不及?

九月秋色的一個夜裡,月色朦朧。衛鞅帶領中軍將佐並二百名鐵甲騎士出咸陽北門,兼程疾進,一個時辰便趕到了雲陽山谷。勘合兵符後大軍立即開拔,沿途繞開了所有的縣府城堡,經高奴

沿洛水一路北上。旬日之後,秦國新軍在洛水西岸的一片河谷地帶秘密紮營了。

(本章完)

第五章 衛鞅入秦_五 秦孝公奇策試真才第二章 山東雄傑_四 安邑郊野的張家母子第十五章 萬古國殤_四 瀕臨危難 理亂除奸第九章 呂氏新政_四 歲首突拜相 親疏盡釋懷《大秦帝國》·史源_第一部 《黑色裂變》第三章 東方龍蛇_一 邦有媛兮 不讓鬚眉第七章 迂政亡燕_二 束手無策的燕國釀出了一則奇計第十三章 雍城之亂_一 冠劍將及兮 風雨如磐第一章 六國謀秦_二 五國君主同一天到達逢澤第十一章 郢都恩仇_五 張儀遭遇突然截殺第八章 風雨如晦_二 咸陽大市爆發了驚心動魄的商戰第十二章 士相崢嶸_六 范雎已死 張祿當生第六章 滔滔江漢_四 江峽大戰 水陸破楚第十二章 三轅各轍_四 呂不韋終於立定了長遠方略第五章 情變橫生_五 情之有契 心之唯艱第八章 幽燕雷霆_六 軍前謀國君臣心第六章 秦軍悲歌_一 以快制變 老將章邯迫不得已的方略第十章 張儀風雲_二 六國聯軍的統帥部第四章 秦國求賢令_四 神秘的布衣小弟突然變身第六章 滔滔江漢_三 南國雄傑圖再起第十章 偏安亡齊_三 匪雞則鳴 蒼蠅之聲第十章 合縱回光_一 古老王朝的最後神蹟第十一章 天算六國_五 圍魏救趙 孫臏打了千古一仗第十三章 鐵血板蕩_六 鐵血坑殺震懾復辟 兩則預言驚動朝野大秦帝國第一部《黑色裂變》第六章 櫟陽潮生_四 世族元老們惶惑不安了第八章 幽燕雷霆_三 輕銳勁健的燕國新軍第六章 滔滔江漢_三 南國雄傑圖再起第十三章 鐵血板蕩_四 孔門儒家第一次捲入了復辟暗潮第六章 秦軍悲歌_三 河北危局 天下復辟者面臨絕境第五章 情變橫生_七 欲將子還兮 子不我思第一章 暮政維艱_一 落拓奇士隱秘出山第十六章 秦風低徊_一 長平殺降 震撼天下第三章 乾坤合同_六 以戰示形 秦軍偏師兩敗於李牧第二章 艱危咸陽_五 慨其嘆矣 遇人之艱難第十二章 士相崢嶸_六 范雎已死 張祿當生第八章 連橫奇對_一 張儀的聲音振聾發聵一 暴秦說:秦末復辟勢力的歷史謊言第四章 談兵致禍_二 一席說辭 大軍調頭第五章 術治亡韓_七 忠直族羣而術治亡國 天下異數哉第五章 術治亡韓_七 忠直族羣而術治亡國 天下異數哉第三章 安邑風雲_七 衛鞅龐涓 智計周旋大秦帝國第三部上卷第二章 商旅大士_二 天府鬼蜮 滄桑陳城第六章 秦軍悲歌_二 多頭並立的楚軍楚政第三章 西出鎩羽_二 關西有大都第十二章 士相崢嶸_二 完璧歸趙 布衣特使初現鋒芒第五章 天地再造_三 亙古奇書陰符經第三章 邯鄲異謀_一 所謂伊人 在水一方第五章 衛鞅入秦_五 秦孝公奇策試真才第九章 霹靂手段_三 墨家論政臺一波三折第七章 迂政亡燕_一 燕雖弱而善附大國 當先爲山東剪除羽翼第七章 瓦釜雷鳴_一 左庶長開府震動朝野第三章 邯鄲異謀_二 邯鄲遇奇 謹言慎行第十章 張儀風雲_六 四陣三比 秦燕結盟第十二章 三轅各轍_四 呂不韋終於立定了長遠方略第十三章 遠交近攻_四 遠交近攻展鋒芒經典大戰_河西之戰第十五章 萬古國殤_一 沉沉夜幕 重重宮闈第八章 風雨如晦_四 繁難國葬 學問騰挪第二章 棟樑摧折_六 天下孜孜以求的二世新政泡沫般飄散了第十五章 長平大決_七 惶惶大軍嗟何及第十一章 郢都恩仇_六 壯心酷烈走偏鋒名將_蒙恬第一章 暮政維艱_四 昭襄王暮定計然策第七章 迂政亡燕_七 衍水蒼蒼兮 白頭悠悠大秦帝國第二部《國命縱橫》第十章 合縱回光_五 壯心不已 春申君奔波合縱第四章 鏖兵中原_五 君臣將士咸陽宮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三 黑林溝奪情明法第四章 秦國求賢令_四 神秘的布衣小弟突然變身第九章 呂氏新政_二 醇醇本色 殷殷同心第五章 情變橫生_四 法度精嚴兮 萬綠家邦第六章 滔滔江漢_三 南國雄傑圖再起《大秦帝國》·史源_第二部 《國命縱橫》第八章 幽燕雷霆_七 酷刑萬刃 瓦釜雷鳴大秦帝國第一部上卷第十五章 長平大決_六 車城大堅壁 白起說陣法第二章 山東雄傑_六 函谷關外蘇秦奇遇第九章 霹靂手段_五 陰謀陽治 霹靂手段第十六章 秦風低徊_四 君臣兩茫然 秦風又低徊第四章 風雲三才_二 傲岸兩布衣 論戰說邦交第十章 張儀風雲_三 河外大戰 張儀偏師襲敖倉第五章 術治亡韓_二 韓衣韓車 韓非終於踏上了西去的路途經典大戰_長平之戰第十章 蒹葭蒼蒼_一 鼎沸中游離的浮冰第十章 偏安亡齊_二 一統棋局 最後一手務求平穩收煞第七章 流火迷離_四 執一不二 正心跬步第二章 國恥昭昭_二 秘密流言震動了秦國第七章 流火迷離_六 冠禮之夜的兩代儲君第六章 櫟陽潮生_四 世族元老們惶惑不安了第十一 章仲父當國_一 亦正亦奇 呂不韋破了秦國百年法統第八章 連橫奇對_二 第一國王與第一丞相第九章 呂氏新政_三 新朝人事 幾多風雨第四章 談兵致禍_四 雲夢澤訪出了逃隱名將第九章 呂氏新政_五 冰河解凍 新政抻着勁兒悠悠然推開戰國七雄_魏國第十五章 長平大決_三 秦國朝野皆動 白起秘密入軍名將_吳起第八章 連橫奇對_四 衣錦榮歸動洛陽
第五章 衛鞅入秦_五 秦孝公奇策試真才第二章 山東雄傑_四 安邑郊野的張家母子第十五章 萬古國殤_四 瀕臨危難 理亂除奸第九章 呂氏新政_四 歲首突拜相 親疏盡釋懷《大秦帝國》·史源_第一部 《黑色裂變》第三章 東方龍蛇_一 邦有媛兮 不讓鬚眉第七章 迂政亡燕_二 束手無策的燕國釀出了一則奇計第十三章 雍城之亂_一 冠劍將及兮 風雨如磐第一章 六國謀秦_二 五國君主同一天到達逢澤第十一章 郢都恩仇_五 張儀遭遇突然截殺第八章 風雨如晦_二 咸陽大市爆發了驚心動魄的商戰第十二章 士相崢嶸_六 范雎已死 張祿當生第六章 滔滔江漢_四 江峽大戰 水陸破楚第十二章 三轅各轍_四 呂不韋終於立定了長遠方略第五章 情變橫生_五 情之有契 心之唯艱第八章 幽燕雷霆_六 軍前謀國君臣心第六章 秦軍悲歌_一 以快制變 老將章邯迫不得已的方略第十章 張儀風雲_二 六國聯軍的統帥部第四章 秦國求賢令_四 神秘的布衣小弟突然變身第六章 滔滔江漢_三 南國雄傑圖再起第十章 偏安亡齊_三 匪雞則鳴 蒼蠅之聲第十章 合縱回光_一 古老王朝的最後神蹟第十一章 天算六國_五 圍魏救趙 孫臏打了千古一仗第十三章 鐵血板蕩_六 鐵血坑殺震懾復辟 兩則預言驚動朝野大秦帝國第一部《黑色裂變》第六章 櫟陽潮生_四 世族元老們惶惑不安了第八章 幽燕雷霆_三 輕銳勁健的燕國新軍第六章 滔滔江漢_三 南國雄傑圖再起第十三章 鐵血板蕩_四 孔門儒家第一次捲入了復辟暗潮第六章 秦軍悲歌_三 河北危局 天下復辟者面臨絕境第五章 情變橫生_七 欲將子還兮 子不我思第一章 暮政維艱_一 落拓奇士隱秘出山第十六章 秦風低徊_一 長平殺降 震撼天下第三章 乾坤合同_六 以戰示形 秦軍偏師兩敗於李牧第二章 艱危咸陽_五 慨其嘆矣 遇人之艱難第十二章 士相崢嶸_六 范雎已死 張祿當生第八章 連橫奇對_一 張儀的聲音振聾發聵一 暴秦說:秦末復辟勢力的歷史謊言第四章 談兵致禍_二 一席說辭 大軍調頭第五章 術治亡韓_七 忠直族羣而術治亡國 天下異數哉第五章 術治亡韓_七 忠直族羣而術治亡國 天下異數哉第三章 安邑風雲_七 衛鞅龐涓 智計周旋大秦帝國第三部上卷第二章 商旅大士_二 天府鬼蜮 滄桑陳城第六章 秦軍悲歌_二 多頭並立的楚軍楚政第三章 西出鎩羽_二 關西有大都第十二章 士相崢嶸_二 完璧歸趙 布衣特使初現鋒芒第五章 天地再造_三 亙古奇書陰符經第三章 邯鄲異謀_一 所謂伊人 在水一方第五章 衛鞅入秦_五 秦孝公奇策試真才第九章 霹靂手段_三 墨家論政臺一波三折第七章 迂政亡燕_一 燕雖弱而善附大國 當先爲山東剪除羽翼第七章 瓦釜雷鳴_一 左庶長開府震動朝野第三章 邯鄲異謀_二 邯鄲遇奇 謹言慎行第十章 張儀風雲_六 四陣三比 秦燕結盟第十二章 三轅各轍_四 呂不韋終於立定了長遠方略第十三章 遠交近攻_四 遠交近攻展鋒芒經典大戰_河西之戰第十五章 萬古國殤_一 沉沉夜幕 重重宮闈第八章 風雨如晦_四 繁難國葬 學問騰挪第二章 棟樑摧折_六 天下孜孜以求的二世新政泡沫般飄散了第十五章 長平大決_七 惶惶大軍嗟何及第十一章 郢都恩仇_六 壯心酷烈走偏鋒名將_蒙恬第一章 暮政維艱_四 昭襄王暮定計然策第七章 迂政亡燕_七 衍水蒼蒼兮 白頭悠悠大秦帝國第二部《國命縱橫》第十章 合縱回光_五 壯心不已 春申君奔波合縱第四章 鏖兵中原_五 君臣將士咸陽宮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三 黑林溝奪情明法第四章 秦國求賢令_四 神秘的布衣小弟突然變身第九章 呂氏新政_二 醇醇本色 殷殷同心第五章 情變橫生_四 法度精嚴兮 萬綠家邦第六章 滔滔江漢_三 南國雄傑圖再起《大秦帝國》·史源_第二部 《國命縱橫》第八章 幽燕雷霆_七 酷刑萬刃 瓦釜雷鳴大秦帝國第一部上卷第十五章 長平大決_六 車城大堅壁 白起說陣法第二章 山東雄傑_六 函谷關外蘇秦奇遇第九章 霹靂手段_五 陰謀陽治 霹靂手段第十六章 秦風低徊_四 君臣兩茫然 秦風又低徊第四章 風雲三才_二 傲岸兩布衣 論戰說邦交第十章 張儀風雲_三 河外大戰 張儀偏師襲敖倉第五章 術治亡韓_二 韓衣韓車 韓非終於踏上了西去的路途經典大戰_長平之戰第十章 蒹葭蒼蒼_一 鼎沸中游離的浮冰第十章 偏安亡齊_二 一統棋局 最後一手務求平穩收煞第七章 流火迷離_四 執一不二 正心跬步第二章 國恥昭昭_二 秘密流言震動了秦國第七章 流火迷離_六 冠禮之夜的兩代儲君第六章 櫟陽潮生_四 世族元老們惶惑不安了第十一 章仲父當國_一 亦正亦奇 呂不韋破了秦國百年法統第八章 連橫奇對_二 第一國王與第一丞相第九章 呂氏新政_三 新朝人事 幾多風雨第四章 談兵致禍_四 雲夢澤訪出了逃隱名將第九章 呂氏新政_五 冰河解凍 新政抻着勁兒悠悠然推開戰國七雄_魏國第十五章 長平大決_三 秦國朝野皆動 白起秘密入軍名將_吳起第八章 連橫奇對_四 衣錦榮歸動洛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