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節 和機

正月二十八日,有一彪人馬風馳電掣從南面而來。沿途的金軍出隊阻擊,當不得他們一陣撲殺,槍挑箭射,金軍紛紛敗散,不敢追擊。這彪人馬疾如飛風般衝到南面的營壘跟前,高聲喊話,說是南道總管張叔夜請來的援軍。

王稟讓他們解了兵器,上城來,又叫呼延庚、劉子羽來與他們相見。

爲首的一條大漢,滿口的淮音:“咱們是京東西路徐州的秦時親,來援途中遇到了南路的五萬援軍,便一同來了,劉都統制派咱們先衝到城裡來,給皇上報信。”

呼延庚詳細詢問,援兵來自東,南兩路。南路援兵本是去年張叔夜就召集了十餘萬援兵,但被朝廷下旨遣散,後來張叔夜父子只帶了一萬五千人進京。但張叔夜被任命爲樞密後,又給自己的副手高公純下令,讓他將十萬人再召集起來。

高公純依令而行,經過兩個月,終於召集了五萬人和一些糧草,便遣京西路轉運副使劉汲統帥這些軍隊前來勤王,勤王軍前進到陳州,發現陳州已經被金兵佔領,之後轉移到潁昌,與當地守將韓滔彭玘匯合。

秦時親則是京東西路徐州附近的豪強,看到官府的英雄帖,便自行招募了百十個豪傑少年去投軍,但東道總管高勝非虛應故事,並沒有認真準備援軍,秦時親只是從高勝非處領了一個名義和一些兵器,就自己向汴梁出發。他帶着一百來號人,一路躲開金兵的大隊,專門襲擊金兵徵糧的隊伍和落單的金兵,一路磕磕碰碰到了潁昌,只剩下二十來人。被劉汲收編。

他們從昨天晚晌開始,一天一夜中,疾馳了近百里路。從今晨開始,五六個時辰中間沒有吃過一點東西。他們每個人都被厚厚的灰塵罩了起來,各色戰袍和發殼的鐵甲都蒙上了灰塵。連剛濺上不久的血跡也被一層層新的灰塵遮蓋了。他們渾身上下,連人帶馬,都是灰的。但他們的精神狀態卻是發旺的,只要撲去這層灰塵,就露出輝煌的臉和發光、發亮的眼晴。終於強衝過金兵沿路的堵截,到了汴梁。

呼延庚和他一起清點人馬,二十個戰士,一個不少,二十匹戰馬,一匹不傷,不由得發出一聲由衷的讚歎。

秦時親取出一個蠟丸,要交給張叔夜。張叔夜看後,也沒什麼機密內容,無非是南道的援軍已經到了,聽候朝廷的指示。

衆人都在心裡默算,張叔夜一共任命了四道總管求援,江南道總管胡直儒已經被俘,潼關被金兵封閉,西道的援軍很難到來,東道總管朱勝非在磨嘰,看來真正作數的援軍,就只有劉汲這五萬人了。

很快,援軍到來的消息傳遍全城,汴梁無論軍民,都感覺如釋重負,金兵第一次圍城的時候,也就是援軍到了,金兵啃不動汴梁,不得不拿了十萬兩黃金之後撤軍。現在援軍又到,汴梁之圍看來可以解除了。

王時雍,王孝迪,王宗濋等人也集中起來,勸說趙桓抓住大好機會議和。“援軍已到,金人震恐,可仿效去年成例,推金議和。”

趙桓道:“朕已送越王鄆王爲人質,當金人表示誠意了。”

金營之中,也在商議如何應對宋朝的援兵。完顏斡裡不道:“宋國兵將,大部在太原左近爲我大金所滅,剩下的都在這汴梁城中,新到的援軍是個文官統軍,如何堪戰。反過來想,我等在汴梁城下,已經兩月,糧草不續,須得想辦法迫和纔是。”

劉彥宗道:“宋國膽敢不降,無非是仰賴援軍大集,將吾大金迫走,吾等不若以雷霆之勢,將宋國援軍擊破,斷了宋朝君臣的念想。”

“計策倒是好,不過五萬宋兵,只怕還需調遣七萬兵馬,那圍城兵力就不足了。”

“還需國相幫襯,請國相專管圍攻汴梁,太子郎君南下進攻潁昌。”

斡裡不便遣人與粘罕商議,粘罕在太原也用過相同的方法,完顏婁室圍城,完顏銀可術專門負責打援,自然知道其中的道理。他專管圍城,麾下也能更快的進入汴梁城中搶奪戰利品,於是立刻答應了。

靖康元年二月一日,王稟得知金兵大規模調動,趕緊上城樓查看,發現完顏斡離不屬下的大軍,一隊一隊從營中開出來向南去了,便知道是去進攻劉汲的,趕緊向宣撫司稟報,同時建議集中大軍,乘着金兵調配的混亂,摧毀南面金兵的幾個營壘,這樣打破金兵的圍城,以後也好和援軍協同作戰。

本來這種事情宣撫司可以一言而決,但張叔夜想起趙桓所說“如欲出戰幸先示及”,這句話等於趙桓已經完全剝奪了張叔夜的指揮權。張叔夜只得便向趙桓報告,趙桓道便把各路大臣勳貴都召進宮來商議。

這時,低調俱樂部開始展現威力,以太宰何慄爲首,吏部尚書王時雍,中書侍郎王孝迪,尚書右丞李回,勾當殿前司公事王宗濋,開封知府徐秉哲,中書舍人孫覿一致反對出兵。他們翻來覆去的理由就是老三樣:正在和談不可動兵,金兵勇猛野地浪戰萬萬不可,倉促用兵必蹈姚平仲覆轍(在金兵第一次圍城的時候姚平仲劫營失敗,不知所蹤)。

wωω⊙ ттκan⊙ C 〇

低調俱樂部們列舉的理由,全然不顧當前軍事局面的變化。

在北宋末年,出現了一種奇怪的生物——無利可圖主和派。按說一個大臣要賣國,要求和,或者要做別的什麼勾當,總要有點利益。但北宋末年主和的大臣們,從耿南仲,聶昌、張邦昌、李邦彥一直到王時雍、王孝迪、王宗濋,他們最後什麼好處也沒撈到。就是張邦昌,也肯定不會想到自己能當上僞楚皇帝,而且這個皇帝還沒給自己帶來任何好處。若是說他們真是爲了開封的百姓免遭兵災,可王時雍、王孝迪、王宗濋三人可已經在開封縱兵“搜撿”了好幾遍。

但這一羣人就是那麼奇怪,不爲名,不爲利,也不是爲了推行民主,就是堅持要講和。

趙桓聽膩了主和派的意見,內心也知道即使想講和,也要以城外援軍爲依仗,盡然金人南下去攻打援軍,那汴梁守軍就要有所策應。他仔細聽完張叔夜的建議,又詢問了一番王稟、折彥質等人的意見,最終趙桓決定,讓折彥質整頓兵馬,相機劫營。

爲什麼不把這個任務交給王稟呢?因爲王稟以在太原,隆德,汴梁南面的守城事蹟而被百姓廣爲稱頌稱頌,“勳業已盛,破敵大功,不宜再出其門。”

折彥質得了劫營的任務,首先就想起了去年姚平仲劫營失敗的事情,因此一定要“持重”。一持重,事情就耽擱了下來。

二月二日,汴梁城頭上望見,潁昌方向塵頭大起,隱隱有殺聲傳來。到晚上的時候,又見金兵從汴梁圍城各面抽調軍馬。

呼延庚心中着急,向張叔夜請令,張叔夜不敢動。問宋江吳用有無辦法繞過皇帝的禁令,吳用只有小聰明,卻無大膽魄,喏喏不敢言。

呼延庚又去找王稟請戰:“只說金兵南門攻城可也。”

王稟道:“想法子打破金營,就說護送信使出城。”

呼延庚招呼邱穆陵仲廉、歩鹿孤樂平、普六茹伯盛等人,帶起兩萬神武南軍,雖然他調任宣撫司走馬承受,但邱穆陵仲廉等人把軍隊掌握得好好的,令行禁止。

先是魯智深、楊可發等勇猛部將一陣拼殺,打開了金兵營牆,歩鹿孤樂平帶領騎兵一擁而入,在營中肆意穿行,將金營搗得大亂,隨後宋軍大隊一擁而入。南面的金兵果然都調去攻打劉汲了,而粘罕來換防的軍隊還未到位,呼延庚帶人在陣中大殺一場,粘罕不敢調集另外三面的金兵來援助,因爲怕宋兵在其他三面也會趁虛而入。

粘罕憑西路軍五六萬人就想圍住汴梁,兵力指揮捉襟見肘。從俘虜口中得知,粘罕派了五萬人去守潼關,再扣除留在河東的四萬金兵,粘罕手下的兵力不滿六萬。

呼延庚也看出了這一點,心中不免惋惜,如果其他三面能夠同時進攻,說不定能打垮粘罕的西路軍。

神武南軍完全摧毀了金兵的南面包圍圈,秦時親帶領親隨到潁昌去打探情況。一方面因爲用的是護送信使的理由,要給官家一個交代,另一方面也確實需要了解劉汲的情形。

第二天早上,仍見潁昌方向殺聲震天。呼延庚只得再去求見張叔夜,請求集中兵力,趕在完顏斡離不返回之前,儘快打破金兵其餘三面的鎖城聯營,不然劉汲五萬援兵,堅持不了幾日,這五萬人的鮮血不可白流。

張叔夜道:“官家只是不許。”張叔夜終究是宋朝的文官,雖然有擔當的胸懷,但絕不會忤逆皇帝的旨意。

張叔夜雖然下不了命令,神武東軍的都虞侯吳革卻來找到呼延庚,要與他聯手,攻打東面的聯營。

呼延庚問道:“那用什麼理由呢?不可違旨啊。”

吳革道:“理由?可以邊打邊想。”

第一百四十三節 回汴第四十七節 柏鄉第四節 體系第三十八節 孟津第一百七十五節 設計第七十四節 雪夜第二百五十三節 勇者第一百六十六節 圍澤第三十二節 撞陣第十一節 戰長安(三)第一百八十九節 密謀第一百九十節 龍威第四十節 定製第兩百一十二節 報紙第五十四節 禮教第三節 廝殺第八十九節 趙構第五十七節 牽牛第三十三節 第二層戰壕第一百零二節 書到用時方恨少第二百一十三節 新京報第一百七十四節 前途第四十節 賽跑第三十七節 河陽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兩百節 過江第八十四節 分裂第二百三十二節 計成第七十七節 借鎮第四十二節 逃難第八十二節 救魏第四十一節 堵截第八十一節 劫道第七十五節 移駕第三十九節 上元節第九十五節 祖卜第一百五十一節 淝水第一百三十四節 仁主第一百一十七節 斷我一臂第十一節 戰長安(三)第一節 出軍第九節 紅巾第九十二節 品字第四十五節 疊陣第十八節 收稅第三十六節 偃旗息鼓第二百三十一節 失計第一百一十一節 缺點第二百五十八節 搶位第七十四節 忻口第二百五十八節 搶位第一百七十四節 前途第二百三十二節 計成第七十六節 領袖第八節 激進第一百三十四節 仁主第三十節 襄垣第六十三節 譁變第十七節 京東東路第一百零五節 洛陽第二百三十一節 失計第二百二十三節 取汾州第九十一節 歸信城外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兩百節 過江第九十五節 祖卜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兩百零三節 行軍司馬第一百七十七節 吾爲建炎天子守第八十二節 救魏第八十七節 名言第一百四十八節 歷史名城第一百二十九節 少年天子的一天第二十八節 羣盜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二百零九節 皇帝失蹤了第一百二十二節 樂陵第六節 滄州第一節 平陽之圍第二百一十三節 新京報第四十四節 該當如何是好第二百二十四節 張浚第三十二節 襄漢失守第一百零五節 洛陽第七十七節 借鎮第一百三十一節 阻止杜充的方法第一百八十七節 斬首第二十三節 圍殲第四十八節 宴請第三十一節 相州第兩百一十二節 報紙第二百五十一節 良機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兩百零三節 行軍司馬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兩百零一節 逃民第一百四十節 分道第八十二節 堡壘第二十節 練兵第二百三十五節 取捨第五節 河間第二百三十七節 單相思第八十六節 嗣業第十六節 林銘第一百零四節 徹查
第一百四十三節 回汴第四十七節 柏鄉第四節 體系第三十八節 孟津第一百七十五節 設計第七十四節 雪夜第二百五十三節 勇者第一百六十六節 圍澤第三十二節 撞陣第十一節 戰長安(三)第一百八十九節 密謀第一百九十節 龍威第四十節 定製第兩百一十二節 報紙第五十四節 禮教第三節 廝殺第八十九節 趙構第五十七節 牽牛第三十三節 第二層戰壕第一百零二節 書到用時方恨少第二百一十三節 新京報第一百七十四節 前途第四十節 賽跑第三十七節 河陽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兩百節 過江第八十四節 分裂第二百三十二節 計成第七十七節 借鎮第四十二節 逃難第八十二節 救魏第四十一節 堵截第八十一節 劫道第七十五節 移駕第三十九節 上元節第九十五節 祖卜第一百五十一節 淝水第一百三十四節 仁主第一百一十七節 斷我一臂第十一節 戰長安(三)第一節 出軍第九節 紅巾第九十二節 品字第四十五節 疊陣第十八節 收稅第三十六節 偃旗息鼓第二百三十一節 失計第一百一十一節 缺點第二百五十八節 搶位第七十四節 忻口第二百五十八節 搶位第一百七十四節 前途第二百三十二節 計成第七十六節 領袖第八節 激進第一百三十四節 仁主第三十節 襄垣第六十三節 譁變第十七節 京東東路第一百零五節 洛陽第二百三十一節 失計第二百二十三節 取汾州第九十一節 歸信城外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兩百節 過江第九十五節 祖卜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兩百零三節 行軍司馬第一百七十七節 吾爲建炎天子守第八十二節 救魏第八十七節 名言第一百四十八節 歷史名城第一百二十九節 少年天子的一天第二十八節 羣盜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二百零九節 皇帝失蹤了第一百二十二節 樂陵第六節 滄州第一節 平陽之圍第二百一十三節 新京報第四十四節 該當如何是好第二百二十四節 張浚第三十二節 襄漢失守第一百零五節 洛陽第七十七節 借鎮第一百三十一節 阻止杜充的方法第一百八十七節 斬首第二十三節 圍殲第四十八節 宴請第三十一節 相州第兩百一十二節 報紙第二百五十一節 良機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兩百零三節 行軍司馬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兩百零一節 逃民第一百四十節 分道第八十二節 堡壘第二十節 練兵第二百三十五節 取捨第五節 河間第二百三十七節 單相思第八十六節 嗣業第十六節 林銘第一百零四節 徹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