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節 中立(上)

直到五月初,趙國祚和鬆奎一起詢問過幾撥湖州的敗兵使者後,二人才感覺這事蹊蹺,一個莊主見到正規軍,不但沒嚇得腿肚子發抖,反倒槍炮齊鳴,甚至還窮兇極惡地出來追擊——莊允城竟然出來追擊官兵啊,逃回來的府兵說敵人還盔甲齊全,槍炮更多得不像話。

“第一次也就是歸安縣派衙役去的時候,”趙國祚把賈振南的口供看了幾遍,之前哪怕是縣裡對這份供詞也不當真,但現在浙江總督都不敢掉以輕心而是認真分析:“官差客客氣氣地去敲門,在門前喊請莊老爺去縣裡解說清楚,結果莊裡二話不說就亂槍齊放,把差不多四十個官差都打死了——好凶悍的老財。”

趙國祚和鬆奎都覺得這太不正常了,懷疑背後有人給莊允城撐腰,綠營形容的火器威力實在太強,聽上去怎麼也是軍用火銃了,最關鍵的是居然還有虎蹲炮,這好像是漢八旗的制式裝備——去年底淮揚發生的大戰中好像有漢八旗參戰,所以四川的大明保國公好像有機會繳獲一批。

“還有重慶好像有漢八旗駐防。”鬆奎把朝廷歷年來關於鄧名的塘報一通翻,又找出了一些關於鄧名的報告,這時他和趙國祚的臉色都發白了。

“有請保國公的使者。”趙國祚急忙向一個心腹吩咐道。

因爲和四川提督兼長江提督兼扶清滅明軍提督達成協議,明史案中浙江官府查抄的一半財物屬於保國公所有,因此趙國祚同意鄧名的人來查閱卷宗。鄧名欣然派來了使者,而且還讓這個使者帶來了他的一封書信,信中建議趙國祚把這個使者定爲常設——鄧名說他認爲領事是個不錯的稱呼,可以授予這些派給省城的使者,他還熱情地邀請趙國祚也派一個領事去成都,以方便四川和浙江的溝通工作。

但是趙國祚沒有把鄧名的建議當回事,四川派來的“領事”抵達杭州後,趙國祚也沒有和他會面的願望,雖然使者不但要求進行溝通,但趙國祚覺得明史案還沒有開始,根本沒有見面的必要,派心腹把來人好吃好喝地供在一個秘密地點裡,並下令不得干擾使者和明軍的通信以向鄧名顯示浙江方面的誠意。

很快鄧名的使者張韜就被帶來總督衙門,趙國祚拐彎抹角地試探起來,想偵查一下莊家背後有沒有鄧名的影子。雖然趙國祚含糊其辭,但張韜卻大大方方地承認道:“保國公早就命令我向趙總督說明,四川有軍火商人正在向莊允城和其他涉嫌明史案的縉紳出售盔甲、刀劍、弓弩、步槍和大炮……”

聽到張韜的商品種類後,鬆奎跳了起來:“保國公不是保證不干涉明史案嗎?爲何要出爾反爾?”

“保國公當然不干涉,他命令我向趙總督說明情況,也是爲了表示他的誠意,而我幾次求見趙總督都遭到了拒絕。”

趙國祚和鬆奎面面相覷,鬆奎的身份類似管效忠,不夠他可比管效忠精明的多,上次就是他出面把贖城費交給了李星漢等人;後來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鬆奎和趙國祚都緊密合作,因此浙江官場稱得上是鐵板一塊,非常的團結。

“這麼多武器,還有盔甲,保國公卻說什麼不干涉,這是自欺欺人嗎?”趙國祚聲色俱厲地嚷起來。

“這些武器和盔甲都是保國公賣給商人的,然後商人再轉手賣給莊家的,並非保國公直接賣給莊家的,而且保國公若不是問心無愧,又怎麼會命令我把此事儘快通知趙總督呢?”張韜侃侃而談,臉上既沒有絲毫的慚愧,也並沒有因爲趙國祚的叫嚷而露出怒色:“保國公在趙總督與莊先生的戰爭中嚴守中立,絕對不會出動軍隊助戰。”

“那販賣武器給莊家的商人,要是被本官拿到,保國公也不聞不問嗎?”趙國祚追問道。

“那當然不行,他們都是大明的臣民,不適合由趙總督來審判——雖然現在大明與大清處於戰爭狀態,但是趙總督和李星漢中校有秘密的休戰協議,趙總督並不打算破壞它,對吧?”鄧名給張韜的指示很明確:“此外,保國公還讓我通知趙總督,軍火商人還請了幾個明軍士兵去莊家幫助他訓練莊丁,因爲莊家支付給了軍火商人報酬,所以保國公也不好阻撓;但保國公牢記和趙總督的停火協議,嚴令他們不得踏出莊家大院一步,如果趙總督發現他們離開莊家大院參與攻打浙江的府城、縣城,那保國公就不再要求趙總督把他們交還給我方而是聽憑貴方處置。不過若是真有這樣的事情發生,這些證據我希望能夠看一遍,並旁聽對這些士兵的審問,以把真情轉告給保國公。”

至於莊家擁有的虎蹲炮,張韜也承認是明軍出售給莊允城的。

在趙國祚和鬆奎召集幕僚連夜商談對策的時候,又有幾批軍火從江南運入湖州。現在整個湖州府的局面已經失控,官道上根本看不到清軍的影子;而那些設卡收費的路霸,看到莊家的旗號後都會畢恭畢敬地放行,因此莊允城購買的軍火一路暢通無阻。

隨着莊家的節節勝利,大批涉嫌參加明史案的縉紳都投奔到他旗下,這段時間來大批地方官都藉機敲詐勒索,搞得人心惶惶;很多士人明明不在黑名單上,但也都被地方官吏折騰得很苦,誤以爲自己傾家蕩產也多半擺脫不了大逆的罪名。之前這些絕望的士人因爲無路可走所以只能寄希望於官府開恩,但湖州府綠營居然連兩個地主都打不過,導致浙江綠營威信掃地。

很快嘉興就有人秘密來拜見莊允城,經後者牽線搭橋,用一百八十兩銀子一杆的高價從安樂思的掌櫃那裡訂購了二十支步槍。而打遍湖州無敵手的莊允城和朱佑明,因爲壓力減輕也向嘉興府派出了支援——二十個步槍兵和百餘披甲莊丁。湖州縉紳都很清楚省城的大兵不太可能輕易動用,現在不但要支援嘉興起事,最好還要把戰火燒到寧波府、紹興府去,對杭州形成包圍之勢,這樣省城的兵馬就更不敢輕易派向湖州這裡來了。

四月底、五月初,嘉興府境內也是一片大亂,縉紳因爲湖州莊允城、朱佑明的勝利而生出聯合起來的膽量後,綠營就徹底變成了紙老虎。和山東的情況一樣,只要大部分本地縉紳結成同盟,府縣的綠營就開始脫離知府和縣令的掌握,在嘉興爆發兩次小規模衝突時,莊允城、朱佑明派來的援兵和購買的步槍再次發揮了巨大的威力。鎮壓不利的嘉興府吸取湖州府的教訓,不敢出動府兵亂跑,而是集中力量保衛府城周邊。

而湖州和嘉興的縉紳也得出了和莊允城他們一樣的結論,那就是要大量向安氏軍火商行購買步槍,這種武器將給他們自保的能力——傾其所有的行賄依舊得不到一句宗族平安的保證,那還不如拿出銀子來買步槍,而且局面越來越明顯,只要縉紳們聯合起來,至少府裡是拿他們絕無辦法的。

掌櫃的稱五月能有一百支步槍運到,這些貨物被一搶而空,所有的縉紳都急迫地想擁有幾支,讓縉紳感到美中不足的是,安氏軍火商行沒有更多的大炮出售了,它擁有八門虎蹲炮已經售罄。

五月五日,嘉興府的求援報告送到杭州,寧波府那邊也報告說治下的富戶動作異常,好像正在進行不利於朝廷的串聯——湖州和嘉興綠營的失利,不僅給浙東縉紳更多的信心,也導致寧波、紹興的官府對武力鎮壓毫無信心,他們在之前與川軍的戰鬥中損失更大,還受到舟山的嚴重滲透。問題最大的就是寧波府,因爲禁海令寧波府還失去了半數的賦稅,本來就是靠省城的支援在勉強度日。現在舟山軍更加活躍,縉紳的態度也愈發不可靠,寧波府哀號說省城再不派軍進駐,它就完全無法支撐下去了。

“向朝廷求援吧。”一籌莫展的趙國祚只能向北京請罪,希望北京能夠減免浙江的部分賦稅,同意大赦明史案相關人員——很多現在鬧事的縉紳其實根本不會有事,都怪地方上的官吏貪得無厭,導致他們都去和莊允城一起清君側了。

同時趙國祚還希望北京派一些漢八旗到浙江來,或是解除對綠營的火器限制——現在就算趙國祚想從鄧名那裡購買一些步槍來形成與縉紳的武力平衡,都無法將這些裝備發給麾下的部隊。

“不過凡事還是要望好的地方看,”見幕僚士氣低迷,浙江總督鼓勵他們道:“湖州和嘉興兩府的亂黨只有虎蹲炮,這是保國公的領事向本官保證的,這種火器防守、防守他們的宅子沒問題,但是無法用來攻打縣城。當朝廷瞭解浙江的情況後,至少會給我們一些虎蹲炮的,到時候官兵再與這些莊主打,裝備就不會差得太多了,還是有自保的能力的。”

第35節 請客(下)第31節 佯攻(下)第49節 訓練第32節 吐哺第22節 殿下第38節 買賣(下)第45節 突破(上)第27節 圍攻(下)第25節 投奔(上)第3節 說服第18節 詔書(下)第43節 風向(上)第49節 擴張(上)第24節 宣傳第56節 離去第34節 問候(上)第54節 議和(上)第18節 登陸(上)第12節 強渡(上)第22節 退讓(上)第35節 鞏固(下)第26節 兄弟(上)第3節 信號(上)第25節 印象第48節 專利(上)第30節 大敵(下)第50節 追擊(下)第47節 自救第17節 虛招(上)第56節 推銷(上)第54節 投機(下)第52節 往事(上)第15節 軍心第52節 登陸(下)第19節 感慨(下)第4節 一致(下)第34節 攻勢第24節 怒潮(上)第2節 默契第9節 授權(上)第50節 動向(下)第41節 失控(上)第13節 天明(上)第8節 戰備(下)第33節 唐王第27節 圍攻(下)第55節 報紙(上)第50節 追擊(中)第9節 送神(下)第53節 慘痛(上)第29節 搏鬥(上)第22節 反正第25節 矇蔽第25節 投奔(上)第55章 山崩第17節 挖坑第26節 生意(下)第52節 決心第52節 反擊第57節 觀感(上)第33節 唐王第55節 俘虜(上)第12節 強渡(上)第57節 觀感(下)第22節 退讓(下)第53節 齊射(上)第18節 登陸(下)第23節 江防第45節 隊友(上)第7節 出口第4節 暗示第23節 援助第32節 才能(下)第46節 合營第14節 亂戰(上)第49節 風氣(上)第13節 債務第41節 爭奪(上)第50節 債券(上)第54節 險境第48節 失誤第35節 請客(下)第12節 混亂第33節 問策(上)第15節 相識(下)第53節 兌換第56節 推測第13節 試探(上)第51節 緊俏第55節 壓力(下)第61節 未來第18節 對手第65節 援助(上)第50節 金磚第24節 川西第23節 瓷器第31節 呆仗(下)第11節 攔截第21節 受降第35節 請客(下)
第35節 請客(下)第31節 佯攻(下)第49節 訓練第32節 吐哺第22節 殿下第38節 買賣(下)第45節 突破(上)第27節 圍攻(下)第25節 投奔(上)第3節 說服第18節 詔書(下)第43節 風向(上)第49節 擴張(上)第24節 宣傳第56節 離去第34節 問候(上)第54節 議和(上)第18節 登陸(上)第12節 強渡(上)第22節 退讓(上)第35節 鞏固(下)第26節 兄弟(上)第3節 信號(上)第25節 印象第48節 專利(上)第30節 大敵(下)第50節 追擊(下)第47節 自救第17節 虛招(上)第56節 推銷(上)第54節 投機(下)第52節 往事(上)第15節 軍心第52節 登陸(下)第19節 感慨(下)第4節 一致(下)第34節 攻勢第24節 怒潮(上)第2節 默契第9節 授權(上)第50節 動向(下)第41節 失控(上)第13節 天明(上)第8節 戰備(下)第33節 唐王第27節 圍攻(下)第55節 報紙(上)第50節 追擊(中)第9節 送神(下)第53節 慘痛(上)第29節 搏鬥(上)第22節 反正第25節 矇蔽第25節 投奔(上)第55章 山崩第17節 挖坑第26節 生意(下)第52節 決心第52節 反擊第57節 觀感(上)第33節 唐王第55節 俘虜(上)第12節 強渡(上)第57節 觀感(下)第22節 退讓(下)第53節 齊射(上)第18節 登陸(下)第23節 江防第45節 隊友(上)第7節 出口第4節 暗示第23節 援助第32節 才能(下)第46節 合營第14節 亂戰(上)第49節 風氣(上)第13節 債務第41節 爭奪(上)第50節 債券(上)第54節 險境第48節 失誤第35節 請客(下)第12節 混亂第33節 問策(上)第15節 相識(下)第53節 兌換第56節 推測第13節 試探(上)第51節 緊俏第55節 壓力(下)第61節 未來第18節 對手第65節 援助(上)第50節 金磚第24節 川西第23節 瓷器第31節 呆仗(下)第11節 攔截第21節 受降第35節 請客(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