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火炮

瞧見那幾位怯懦的婦人,拉着兩名孩童向自己問好時,寧渝卻有些不知所措。

這些婦人是他名義上的姨娘,而這兩名孩童是他的庶出弟弟,分別叫做寧熙與寧傑,一個十歲,一個只有八歲。

其實寧渝還有個嫡親的姐姐,只是這姐姐已經嫁給了隔壁黃州府的知府公子,尋常也難得回來一趟。

這時節畢竟比不得後世,交通也好,通信也罷,都不是那麼順遂心意。

寧忠源瞧着這位如今已經一表人才的兒子,心裡甚爲滿意,如今什麼光景?休說這城裡大大小小的官員子弟,就是尋常的商家子弟,一個個都憊懶無比,驕縱妄爲。而他寧家有子如此,堪稱祖宗保佑了。

晚飯吃過。寧忠源便拉着寧渝進了書房,讓府中下人沏上兩杯茶,這茶也是寧渝在雲夢蒐集的山茶,寧忠源嘗過後覺得不錯,便一直在書房裡常備着。

寧渝將拜師一事簡單說了一說,中間環節雖然隱去了不少,但是依然讓寧忠源嘖嘖稱奇:“這夫子脾氣還是如此,跟當年也沒啥區別,不過渝兒,你可要好好學,這夫子是個真有本事的人!”

寧渝卻是想到了一節,將那陳世恩的事情也說了,特別是最後那句威脅的話,在寧逾眼裡,這句話似乎並非尋常。

寧忠源聽完輕哼一聲,道:“前些日子裡,總督府傳來消息,要查錄軍營兵備武器,這件事本來也就是走個過場——可是那老小子,竟然仗着自己握着撫標,便上書巡撫大人,要重點檢閱咱城防營的兵備,還要看我城防營演練!”

“說什麼漢陽城關係一府安危,更關係到整個湖廣行省之安危,萬不可懈怠。可那老小子什麼底細老子還不清楚?仗着張巡撫的關係,把好好的一個撫標折騰的七零八落,所謂的兵備早就被賣空了。”

說到這裡,寧忠源又嘆口氣道:“我這城守營不說戰力如何,可在這湖廣一帶也是數一數二的,這別的倒也不妨,唯獨這大炮卻都是前明的貨色,早已不堪用了,上個月還被那雲夢的錢英給訛走了幾門。”

寧渝聽到這裡,心裡不由得有些愧疚,畢竟還是自己惹出來的麻煩,道:“父親,這番卻還是我惹出來的麻煩,這個問題我來想辦法解決。”

寧忠源笑道:“你這混不吝的小子,殺個把人算個什麼事,我寧家的人,又豈會真的怕了誰?你莫擔心,這些日子我在找隔壁府的那些參將遊擊做交易,準備高價買個幾門炮回來,也不妨事。”

寧渝微微思索了一會,道:“這怕是難了,這次絕非我漢陽一府檢查兵備,這臨近的州府恐怕也會面臨這個問題,想也想得到那幫兵油子會做出什麼,別說你去買炮,恐怕他們也想到處去買炮,而且,在暗地裡還有個陳禮在盯着您的一舉一動,恐怕這麼做還會被人抓到把柄。”

寧忠源連茶葉一起倒進了喉嚨,然後狠狠的將杯子放在桌上,道:“這番卻是我栽了,也不過罰俸降職罷了,待過了這段時間,我再去找那老小子的晦氣!”

寧渝有些好奇,道:“父親,我寧家好歹也是軍門世家,這造炮對我寧家來說也不陌生,畢竟曾祖父老人家就是造炮起家的,如今咱家作坊鐵料也都不缺,爲何不讓家族幫忙鑄造?”

寧忠源苦笑道:“你小子豈會明白造炮的奧秘,你老子我也是從小接觸火炮的,這時間上是來不及,如今離檢閱之期,不過一月,即使強行鑄成,一經試射便會炸膛,如何能用?”

寧渝知道寧忠源說的意思,這年頭造炮主要通過泥範鑄炮法的方式來鑄造大炮,在鑄炮前需要以炮模口徑爲基數,用泥先製成外模和內模,接着用起吊裝置將外模吊套於軸心合一的內模之外,用青銅或鋼鐵溶液澆注其中,即可鑄成炮身。

其中最爲關鍵的是就算泥範做好後需要自然陰乾,如果強行用炭火烘烤,經常是外幹內溼,澆鑄時水分蒸成潮氣,致使所鑄火炮常有蜂窩狀孔穴,發射時容易炸裂,這也是寧忠源爲何說強行在一個月容易炸膛。

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那就是用鐵模鑄造。再過一百年以後,浙江嘉興縣丞龔振麟痛感中國泥模整體鑄造法的不切實用和煩瑣,而立志改革,後來在1841年發明了鐵模鑄炮法,而這個方法比歐洲還要早三十年。

畢竟泥範只能使用一次,每次鑄炮都需要重做,而鐵模可多次使用,不用清洗炮膛,消除了泥模鑄炮多蜂窩易炸膛的缺陷,縮短了鑄炮週期,時人稱其爲:“至去冬以來,浙江鑄炮,益工益巧,光滑靈動,不下西洋。”

寧渝想到的也是這個法子,道:“父親,前些日子裡,我從一本前朝的雜書上看到,鑄炮或可使用鐵模,便可多次使用,也不會因爲泥範外幹內溼而導致炮身出現孔洞,自然也不會炸膛了。”

寧忠源有些半信半疑,道:“你說的這個法子,真的可行?”

寧渝笑道:“無論行與不行,咱們都可以試上一試。父親你可以先聯繫隔壁州府,我可以先試驗這新的鑄炮法,二者若是其一可行,也便是成了。”

寧忠源此時卻來了信心,道:“或許這前朝的火炮技術大多流失,以致於此法沒有流傳下來。這大清朝所掌握的火炮技術,也並不比前明強到哪去,這一百多年來的鑄炮,不過都是在紅衣大炮的基礎上改進而已。”

這話寧渝倒是深以爲然,其他時代和國家的造炮技術都是在不斷上升的,唯有這大清朝,卻是一年不如一年。

再過八十年以後,嘉慶四年時清廷打算將前朝的一百六十門老古董——“神樞炮”翻新一下,重新拉到戰場上去,還沒有開始動工,就先定下了一個很威風的名字——“得勝炮”,可是改進過後才發現,新的得勝炮的射程還不如老古董神樞炮。

滿清糟糕的鑄炮手藝在後來的戰爭裡吃盡了虧,一鴉戰爭前,關天培爲了改善虎門炮臺的防禦態勢,新造大炮四十門,經過試射後,四十門變成了三十門,因爲其他十門都炸膛了,其中一門炸膛大炮的炮身孔洞,能“貯水四碗”。

後來清軍的失敗也就可想而知了,先不說這中間有什麼貓膩,單純從鑄炮技術來說,唯獨滿清造炮技術是在緩慢下降的。

第五百五十章 大帳驚變第三百三十四章 星辰大海第四百零九章 督帥,我願留下!第四百一十三章 賣個好價錢第五百八十四章 遠東破局第三百零三章 八旗新軍第二百一十四章 決戰練潭鎮(七)第三百二十四章 宗室之議第四百八十一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一)第三百一十五章 議定國號第一百二十一章 生死第五百五十八章 混亂的俄羅斯第二百五十一章 擲彈營,萬勝!第二百九十四章 修撰明史第一百九十五章 身後名第五百三十三章 海上霸權第一百一十章 亂起第四百三十五章 李紱辭官第二百一十章 決戰練潭鎮(三)第三百七十一章 鳳翔之變第九十三章 仙桃營第五十四章 拒絕第二百四十七章 跑或降第一百一十三章 廟算第一百六十五章 朔本清源第三百二十四章 宗室之議第三百六十六章 得過苦日子第七十三章 再見崔姒第五百二十二章 出使漠北第四百五十二章 運籌帷幄第四十六章 內部審查第三百八十九章 老十四的請求第三百二十八章 廉恥與風骨第三百九十章 誰買誰就是傻子第六十六章 影子第三百三十一章 效仿班定遠第三百八十五章 金銀本位制度第八十五章 戰前第三百一十二章 撲朔迷離第四百五十四章 天命昭昭第三百一十二章 撲朔迷離第七十三章 再見崔姒第一百二十八章 還能怎麼打?第七十八章 投降第四百九十二章 前途未卜第三百六十二章 兩廣盡收第四百三十七章 你要戰,我便戰第三百一十三章 撈錢是王道第一百九十四章 戰前摩擦第二百五十八章 喪事喜辦第四百四十六章 沒時間了第三百八十一章 琉球前事第四百零四章 頂不住就是死第四百九十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十)第四百六十九章 大決戰之天津登陸第二百八十九章 勸進第二百九十七章 離心離德第一百八十四章 財政賦稅第一百九十三章 緩兵之策第五百六十八章 戰漠北第三百零三章 八旗新軍第一百三十章 歡欣第一百七十八章 勸降可行?第五百五十六章 區區十萬人第二百一十八章 奔襲北硤關(一)第五百八十二章 獵熊計劃第十章 尋礦第六十一章 去辮第三百八十二章 不做賠本買賣第二百四十八章 生或死第四百七十八章 大決戰之不惜一切第七十五章 圍城打援第五百一十七章 金幣還是友誼第四百六十四章 要打就打山海關第一百三十二章 朕難道錯了?第五百零一章 清兵入寇第二百五十七章 奪嫡之爭第三百八十六章 進展順利第八十章 勸降第一百二十一章 生死第三百零九章 立國稱制第三百八十九章 老十四的請求第二百八十八章 新式火器第二百七十八章 壓榨殆盡第五百五十二章 分稅制改革第二百一十八章 奔襲北硤關(一)第四百二十三章 水師大戰第二百九十章 收買人心第四百五十二章 運籌帷幄第一百五十四章 提前來到的決戰第五十章 千古聖君第五百四十八章 攻佔拉薩第二百九十一章 佈局第五百八十五章 鐵路興國第四百四十六章 沒時間了第三百四十章 縣令們也要多學習第四百四十六章 沒時間了第四百八十九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九)第四百一十八章 重任在身第一百零七章 勳陽府
第五百五十章 大帳驚變第三百三十四章 星辰大海第四百零九章 督帥,我願留下!第四百一十三章 賣個好價錢第五百八十四章 遠東破局第三百零三章 八旗新軍第二百一十四章 決戰練潭鎮(七)第三百二十四章 宗室之議第四百八十一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一)第三百一十五章 議定國號第一百二十一章 生死第五百五十八章 混亂的俄羅斯第二百五十一章 擲彈營,萬勝!第二百九十四章 修撰明史第一百九十五章 身後名第五百三十三章 海上霸權第一百一十章 亂起第四百三十五章 李紱辭官第二百一十章 決戰練潭鎮(三)第三百七十一章 鳳翔之變第九十三章 仙桃營第五十四章 拒絕第二百四十七章 跑或降第一百一十三章 廟算第一百六十五章 朔本清源第三百二十四章 宗室之議第三百六十六章 得過苦日子第七十三章 再見崔姒第五百二十二章 出使漠北第四百五十二章 運籌帷幄第四十六章 內部審查第三百八十九章 老十四的請求第三百二十八章 廉恥與風骨第三百九十章 誰買誰就是傻子第六十六章 影子第三百三十一章 效仿班定遠第三百八十五章 金銀本位制度第八十五章 戰前第三百一十二章 撲朔迷離第四百五十四章 天命昭昭第三百一十二章 撲朔迷離第七十三章 再見崔姒第一百二十八章 還能怎麼打?第七十八章 投降第四百九十二章 前途未卜第三百六十二章 兩廣盡收第四百三十七章 你要戰,我便戰第三百一十三章 撈錢是王道第一百九十四章 戰前摩擦第二百五十八章 喪事喜辦第四百四十六章 沒時間了第三百八十一章 琉球前事第四百零四章 頂不住就是死第四百九十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十)第四百六十九章 大決戰之天津登陸第二百八十九章 勸進第二百九十七章 離心離德第一百八十四章 財政賦稅第一百九十三章 緩兵之策第五百六十八章 戰漠北第三百零三章 八旗新軍第一百三十章 歡欣第一百七十八章 勸降可行?第五百五十六章 區區十萬人第二百一十八章 奔襲北硤關(一)第五百八十二章 獵熊計劃第十章 尋礦第六十一章 去辮第三百八十二章 不做賠本買賣第二百四十八章 生或死第四百七十八章 大決戰之不惜一切第七十五章 圍城打援第五百一十七章 金幣還是友誼第四百六十四章 要打就打山海關第一百三十二章 朕難道錯了?第五百零一章 清兵入寇第二百五十七章 奪嫡之爭第三百八十六章 進展順利第八十章 勸降第一百二十一章 生死第三百零九章 立國稱制第三百八十九章 老十四的請求第二百八十八章 新式火器第二百七十八章 壓榨殆盡第五百五十二章 分稅制改革第二百一十八章 奔襲北硤關(一)第四百二十三章 水師大戰第二百九十章 收買人心第四百五十二章 運籌帷幄第一百五十四章 提前來到的決戰第五十章 千古聖君第五百四十八章 攻佔拉薩第二百九十一章 佈局第五百八十五章 鐵路興國第四百四十六章 沒時間了第三百四十章 縣令們也要多學習第四百四十六章 沒時間了第四百八十九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九)第四百一十八章 重任在身第一百零七章 勳陽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