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七章 祭奠永曆帝

雲南,昆明城頭上豎起了復漢軍的紅色軍旗,一隊隊復漢軍士兵踏着正步,從城外走進昆明城,看上去卻顯得十分精神抖擻,而這一幕落在百姓眼裡,自然是百感交集。

“大軍北逐胡虜,拯生民於塗炭,復漢官之威儀。看來我漢人又重出了英雄呢!”

一名老者望着一板一眼的復漢軍隊列,臉上帶着幾分感慨之意,像這種一看就知道是精銳的軍隊,他已經很久沒有見到了。

旁邊站着的一名士子,聽了老者的感慨,卻是嘿嘿一笑,“那是,當今陛下文韜武略,舉世無二,區區一個所謂的鄂爾泰又能做什麼?這西南一戰,三萬大軍就將鄂爾泰的十萬大軍打的全軍覆沒了!”

在民間的傳聞裡,鄂爾泰所率領的大軍不是七萬人,而是十萬人,卻是莫名給復漢軍身上又添了幾分光彩,畢竟能一戰盡滅十萬大軍,那可是話本里面纔有的事情。

“是啊,如今滇省重歸漢家江山,正是應了天命!”

那士子臉上嘿嘿一笑,“我明年可就去參加大楚的科舉了,聽說能中幾千個秀才哩,到時候也能謀個一官半職噹噹。”

在這個時代裡,哪怕是在江南,想要考中秀才都不是一件簡單事情,這士子倒是好大的信心,卻是篤定自己能夠通過科舉試。

只是這二人的對話還沒結束,就被街頭上一陣有一陣的歡呼聲給蓋下去了,復漢軍的進城儀式,瞬間引爆了在場百姓的情緒,人人臉上帶着笑容。

在復漢軍的行軍隊列當中,樞密副使程銘穿着一身整齊的軍裝,騎在高頭大馬上,臉上並沒有多少得意之色,反倒更顯出幾分凝重。

西南集團軍主帥常山王寧忠義,去了四川成都,而這安撫新降的滇省的差事,便理所當然地落在了作爲副帥的程銘身上。

“程副帥,下官已經備好酒宴,就請將軍前去。”

原來清廷的雲南布政使司布政使薛拾遺,此時站在了程銘面前,臉上帶着幾分謙卑之色。

在原先鄂爾泰被俘之後,薛拾遺十分果斷地選擇了反水,加入到了復漢軍當中來,使得寧楚幾乎是兵不血刃就拿下了整個滇省。

爲了獎賞薛拾遺的功績,常山王寧忠義直接向皇帝奏請,讓薛拾遺繼續做他的雲南布政使,以此獎勵人心,也能更好的安定雲南地方。

薛拾遺保住了自己的官位,自然是對寧楚死心塌地,他早早接到了程副帥要前來巡視的消息,便將偌大的雲貴總督衙門收拾得乾乾淨淨,還專門從其他地方請來了幾名手藝不錯的廚子,就爲了給程銘接風洗塵。

程銘平素不喜這些俗禮,可望着面前恭敬的薛拾遺,也只得硬生生擠出一個笑容,“那就有勞薛大人了。”

二人便在左右侍衛的簇擁下,直接前往了雲貴總督府,就在幾個月前這裡還曾迎接過另外一個主人,可是如今卻又變幻了景象。

一頓酒宴過罷,程銘坐在大堂正位處,而下面便是薛拾遺等一些雲南官員,當然還有些位置的官員,比如按察使、雲南總兵等,還沒有完全就位,他們將由南京方面派來,以此來避免薛拾遺一家獨大。

等到程銘放下了手裡的茶杯的時候,所有人便是心裡一凜,知道眼下正經事來了,這將是關係到許多人前途的大事,不由得他們心裡不緊張。

“本將軍此行來昆明,一來是表彰幾位的棄暗投明之義舉,二來是奉了王命前來,有一些事情需要稟明諸位。”

程銘臉色有些凝重,實際上他在接到了寧渝的相關密摺後,就一直如此了,實在是因爲接下來的很多事情,擔子都會很重,做起來也會很麻煩。

作爲雲南官員的代表,薛拾遺自然是率先應聲道:“這些都是我等應該做的,棄暗投明,原本就是理所應當之舉。”

“恩,不過該表彰的也是要表彰的,這是陛下的意思,相關的恩旨隨後就到。”

程銘點了點頭,便不再談這些,而是開始說起了正事,“西南新納之地,自然當行新政,自即日起,雲南一應改土歸流工作都將會有序展開,陛下委任我爲西南安撫副使,專門來進行此次的雲貴之地的改土歸流事物。”

“改土歸流乃理所應當之事,下官自當竭心盡力配合,副使盡可差遣我等。”

薛拾遺的態度表現得還是很好,不管成不成,都沒有推諉的意思。

程銘臉上帶着一份笑意,“爲配合改土歸流一事,西南集團軍下轄第三師、第五師以及第十二師都將會停駐雲貴二省,以防有些人做出鋌而走險之事。”

實際上,爲了配合改土歸流之事,常山王寧忠義並沒有帶着大軍返朝,而是繼續駐紮在西南三省,有了這般武力作爲鎮壓,改土歸流也自然不在話下了。

“程副使所言極是,以下官在滇省當官十餘載的經驗來看,滇省一地最大的問題便是各大土司猖獗不已,先前雖然一些有識之士也要改土歸流,可是沒有朝廷大軍作爲鎮壓,僅憑滇省衙門,實在是難以爲繼。”

薛拾遺感慨了數聲,卻是打開了話匣子,“所幸先前程副使在貴陽大敗清軍,這其中也包含了數萬土司兵,以致於雲貴二省土司大傷元氣,如今再加上朝廷的大軍,想來改土歸流也只是手到擒來。”

說到了這裡,程銘也點了點頭,“本將軍已經跟陛下立下了軍令狀,此番改土歸流最多隻用兩年時間,在西南徹底實現郡縣制度,並施加新政,以養百姓。”

衆人聽完之後,頓時神情一凜,兩年的時間,不光要徹底實現改土歸流,還要全面貫徹新政......那可就不容易了,畢竟改土歸流得罪的是土司,還可以用漢人豪強實現制衡,可是施加新政,得罪的可是所有的地主鄉紳,那這樣一來就沒那麼輕鬆了。

“諸位,本將軍可是立下了軍令狀的,若是兩年後本將軍沒完成,自然是軍法處置,可是在此之前,本將軍也可以處置一批人的。”

程銘冷冷一笑,並沒有絲毫妥協的意思,實際上他也不需要妥協,因爲此行前來程銘也得到了寧渝的放權認可,任何膽敢阻礙改土歸流並實行行政者,皆可殺。

在歷朝歷代以來,很少有人會用這麼高壓的手段來治理地方,因爲稍不注意那就是一場造反的大禍事,可是寧渝不怕,程銘自然也就不怕,無非就是再打上一場西南之戰,但是改土歸流和新政是絕對要實行的。

“副使之意,下官等已經知曉,必將全力輔佐。”

等這件事過去了以後,程銘又輕聲道:“這是一件還算長遠的事情,但是還有一件事要做,本將軍將代表皇上祭奠永曆皇帝,還有晉王李定國。”

永曆皇帝?

衆人面面相覷,唯有薛拾遺通過前面的一些事情,心裡大概有了一些底了.......怕是前面緬甸在雲南邊界乾的那些事情,已經被皇帝知道了,再加上前番永曆皇帝一事,一場徵緬之戰怕是少不了了......

所謂永曆皇帝,便是指朱由榔,得李定國、孫可望等人支持,在雲貴之地反清,後來李、孫二人之間內鬥,孫可望落敗並率軍投降清軍,以致於永曆一路南逃至緬甸,並給給緬王奉獻了大批珠寶,隨行官兵放下武器才得以入境。

後來緬王弟弟政變篡位,殺盡永曆侍從近衛,而永曆淪爲俘虜受盡屈辱,等到吳三桂進軍緬甸之後,緬王畏懼之下將永曆獻給吳三桂,而後永曆皇帝被殺,是一個非常悲情的一個皇帝。

儘管永曆皇帝是死在了吳三桂的手裡,可是毫無疑問的是,緬王在其中充當了很不好的角色,因此在民間不少人都爲之憤慨。

因此程銘此次祭祀皇帝和李定國,一是爲了收買人心,二便是意在爲明年的徵緬之戰進行民間輿論的鋪墊,這也是他親自坐鎮雲南的理由之一。

“是,謹遵副使之命......”

薛拾遺臉上恰到好處的帶上了一絲激動,畢竟徵緬之戰只要能夠成功,到時候作爲後方布政使的他,或多或少也能謀得一份功勞纔對。

.......

南京城,大雪飄飄,只見天地茫茫盡數成了白地。

一行人騎着馬,中間還有數輛馬車,正沿着官道向城內而去,雖然一路上速度並不算很快,可是所有人身上和頭上都已經落滿了積雪,看上去卻似一個個雪人一般。

沿途中或有行人,瞧見了這一行車隊,卻也是感覺有些咂舌,因爲車隊前面的旗幟上面,是軍方的旗幟,上面的字雖然看上去有些模糊,可是也依然能讓人認出,那正是樞密院的旗幟。

面對樞密院的車隊,這一路上的行人自然是紛紛避讓,若是在緊急軍務之下,誰敢擋住了道路,輕則是一頓鞭子,重則就是被押送到軍事法庭上進行審判。

軍事法庭可不同於大理寺,那裡面的刑責規定相對民間更要嚴苛幾分,若是落在了他們的手裡,就算是被一刀斬了,也不是什麼稀奇之事。

不過與路人所想的不同,這並非是有緊急軍務,而是原西南集團軍第二師師長宇治景,正式上任樞密院總參謀部副部長之事,不過從品級上來說,目前的宇治景也足以對得起這個待遇了。

在馬車當中,宇治景斜斜靠在了車壁上,雙手則抱着火爐,而他的身旁則是另外一人,乃回京述職的許成樑許師長,二人由於順路,便並在了一行,回返南京。

望着宇治景的臉色始終有些蒼白,卻是讓許成樑嘆了口氣,“當初在九江的一戰,實在是讓你傷了元氣,這些年過去了都不見好轉。”

宇治景臉上帶着幾分微笑,“這些傷不礙事的,再說我也算是夠幸運了,那些不幸運的兄弟,眼下都身埋黃土了。”

“呵呵,你倒是好安慰,不過這一下也好,你接任老董的位子,去當這個勞什子的總參謀部副部長,到時候也少去了許多軍旅之苦。”

聽到這裡,宇治景卻是輕輕嘆口氣,“既來之,則安之,往後其實要打的仗也不少了,倒也不怕沒有立功的機會.......”

聽到宇治景這話,許成樑眉毛動了動,終究是沒有開口,他知道宇治景若是不想往細裡說,就說明這事沒有講的餘地。

二人陷入了一陣沉默,就在這個時候,馬車卻突然停了下來,連同前面的侍衛們也都停了下來。

就在宇治景和許成樑還沒搞清狀況的時候,馬車外卻傳來了一道清脆的聲音。

“將軍,請下車接受檢查。”

宇治景一聽這話卻是有些納悶,便拉下了車簾,只見他面前站着一名年輕的上尉軍官,此人身上穿着的厚重軍衣上,已經落滿了積雪。

“上尉,什麼檢查?”

那上尉軍官看了看宇治景和許成樑肩膀上的一顆將星時,便有些驚訝,隨即正色道:“由於新年將近,交通部並樞密院下發了聯合檢查活動,以防止有清廷密探進入南京實施破壞,請將軍下車檢查。”

聽了這話,宇治景和許成樑這才放下心來,卻是下了車,站在了車外。

等到那上尉在馬車內搜尋了片刻之後,才重新站在了二人面前,從懷裡掏出了一本軍官證,呈遞給了宇治景。

“將軍,檢查完畢,這是我的軍官證,日後所有人出入南京都需出示相應證件。”

宇治景好奇地接過了軍官證,打開看了看,發現上面記錄着軍官本人的姓名、職位還有相應的體貌特徵,而在這些蠅頭小楷上面,還扣着一枚紅色的樞密院大印。

毫無疑問,這是樞密院新近弄出來的東西,要不然宇治景和許成樑也不至於不知道,隨後等宇治景還了軍官證後,那少尉便打了一個手勢,前方一排的關卡便打開了,讓車隊直接通過。

“看來咱倆也得去辦個證才行.......要不然以後連進南京城都不讓了。”

許成樑開着玩笑,他這麼多年都在邊地打仗,對於南京城的一些景象都有些生疏了,不過好在他這一次回京述職之後,應該會重進禁衛軍裡,到時候會在南京待很久一段時間。

宇治景呵呵一笑,望着燈火通明的南京城,心裡的渴盼卻是越發濃烈了。

第三百一十七章 雍正的新藥第三百八十二章 不做賠本買賣第一百零四章 源頭第八十四章 太宗故事第三百五十八章 酒醉入韶州第五百零七章 要跑路了第一百五十四章 提前來到的決戰第五百二十七章 蒙古大汗第五百四十三章 責任內閣制第一百三十八章 屢敗屢戰第二百九十一章 佈局第六十八章 兵敗如山倒第五百七十一章 統合漠北第二百六十一章 康熙駕崩第三百九十章 誰買誰就是傻子第九十八章 降或死第二百四十四章 決死之爭第二百六十二章 圖窮匕見第二百八十六章 重新洗牌第五百六十二章 炮兵對決第一百五十五章 兩難選擇第五百零一章 清兵入寇第三百二十九章 工業革命的前夜第三百七十八章 來人!上地球儀第八十三章 奪嫡第一百二十八章 還能怎麼打?第一百三十二章 朕難道錯了?第一百零六章 游擊戰第二百四十九章 上天恩德?第二百一十四章 決戰練潭鎮(七)第五百二十三章 大策凌敦多布第二十五章 敢問大志?第四百七十章 大決戰之生死博弈第三百三十一章 效仿班定遠第七章 思想教育第三百五十一章 到底要不要跑路?第八十五章 戰前第三百八十六章 進展順利第五百八十五章 鐵路興國第四百零八章 你們想造反嗎?第八十四章 太宗故事第五百零七章 三宣六慰第一百三十九章 噩夢第二百一十五章 決戰練潭鎮(八)第二百七十章 忍辱負重第四十六章 內部審查第五百一十九章 血雨腥風第五百四十章 京察處理第六十四章 戰起第三百三十章 大清真的要完了第五百七十一章 統合漠北第五百一十九章 血雨腥風第六十三章 反旗第十九章 火炮第三百七十五章 請君上路第二百九十二章 江陰抗清第二十章 匯通錢莊第八十一章 監察院第十一章 殺人立威第二百八十八章 新式火器第五百一十九章 血雨腥風第四百七十八章 大決戰之不惜一切第二百四十五章 秘密武器第一百八十七章 奇貨可居第五百五十五章 戰前準備第三百四十七章 巡視制度第三百五十二章 擴八旗,開滿洲第三百八十五章 金銀本位制度第三百七十六章 忠於陛下,忠於祖國!第四百一十章 平定西南第三百零七章 裁撤綠營第一百八十九章 利與義第四百七十章 大決戰之生死博弈第三百二十八章 廉恥與風骨第六十一章 去辮第三百二十五章 釐定制度第四十二章 兩淮鹽商第二百六十七章 天下熙熙第三百八十五章 金銀本位制度第一百二十八章 還能怎麼打?第八十九章 初戰第五百一十一章 重建都護府第八十九章 初戰第三百五十三章 攻佔西安第六十五章 排對排第五百一十四章 封國之道第三十章 真正的戰爭第四百六十三章 九門提督第四百五十二章 運籌帷幄第四百七十二章 大決戰之血雨山海關第十六章 拜師風波第四百九十一章 出關!出關!第六十七章 抉擇第十章 尋礦第六十一章 去辮第三十五章 雷式型燧發槍第二十章 匯通錢莊第三百六十五章 孔家第五百零五章 二萬萬銀元第五百一十三章 不許將軍見太平
第三百一十七章 雍正的新藥第三百八十二章 不做賠本買賣第一百零四章 源頭第八十四章 太宗故事第三百五十八章 酒醉入韶州第五百零七章 要跑路了第一百五十四章 提前來到的決戰第五百二十七章 蒙古大汗第五百四十三章 責任內閣制第一百三十八章 屢敗屢戰第二百九十一章 佈局第六十八章 兵敗如山倒第五百七十一章 統合漠北第二百六十一章 康熙駕崩第三百九十章 誰買誰就是傻子第九十八章 降或死第二百四十四章 決死之爭第二百六十二章 圖窮匕見第二百八十六章 重新洗牌第五百六十二章 炮兵對決第一百五十五章 兩難選擇第五百零一章 清兵入寇第三百二十九章 工業革命的前夜第三百七十八章 來人!上地球儀第八十三章 奪嫡第一百二十八章 還能怎麼打?第一百三十二章 朕難道錯了?第一百零六章 游擊戰第二百四十九章 上天恩德?第二百一十四章 決戰練潭鎮(七)第五百二十三章 大策凌敦多布第二十五章 敢問大志?第四百七十章 大決戰之生死博弈第三百三十一章 效仿班定遠第七章 思想教育第三百五十一章 到底要不要跑路?第八十五章 戰前第三百八十六章 進展順利第五百八十五章 鐵路興國第四百零八章 你們想造反嗎?第八十四章 太宗故事第五百零七章 三宣六慰第一百三十九章 噩夢第二百一十五章 決戰練潭鎮(八)第二百七十章 忍辱負重第四十六章 內部審查第五百一十九章 血雨腥風第五百四十章 京察處理第六十四章 戰起第三百三十章 大清真的要完了第五百七十一章 統合漠北第五百一十九章 血雨腥風第六十三章 反旗第十九章 火炮第三百七十五章 請君上路第二百九十二章 江陰抗清第二十章 匯通錢莊第八十一章 監察院第十一章 殺人立威第二百八十八章 新式火器第五百一十九章 血雨腥風第四百七十八章 大決戰之不惜一切第二百四十五章 秘密武器第一百八十七章 奇貨可居第五百五十五章 戰前準備第三百四十七章 巡視制度第三百五十二章 擴八旗,開滿洲第三百八十五章 金銀本位制度第三百七十六章 忠於陛下,忠於祖國!第四百一十章 平定西南第三百零七章 裁撤綠營第一百八十九章 利與義第四百七十章 大決戰之生死博弈第三百二十八章 廉恥與風骨第六十一章 去辮第三百二十五章 釐定制度第四十二章 兩淮鹽商第二百六十七章 天下熙熙第三百八十五章 金銀本位制度第一百二十八章 還能怎麼打?第八十九章 初戰第五百一十一章 重建都護府第八十九章 初戰第三百五十三章 攻佔西安第六十五章 排對排第五百一十四章 封國之道第三十章 真正的戰爭第四百六十三章 九門提督第四百五十二章 運籌帷幄第四百七十二章 大決戰之血雨山海關第十六章 拜師風波第四百九十一章 出關!出關!第六十七章 抉擇第十章 尋礦第六十一章 去辮第三十五章 雷式型燧發槍第二十章 匯通錢莊第三百六十五章 孔家第五百零五章 二萬萬銀元第五百一十三章 不許將軍見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