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一章 何惜此身

劉統勳搖了搖頭,望着孫嘉淦的眼神裡,並沒有同情,更多的卻是一種欽佩。

眼前這個膚色黝黑的漢子,並不是一個只會讀死書的儒生,他甚至都比許多人要更加有膽略——在雍正繼位的時候,給新皇上書,勸誡三件事:親骨肉、停捐納、促言和,其中後面兩件事也就罷了,可是頭一件事卻是很直接地打了雍正的臉。

就連當時寧渝聽說過這件事後,也對其有些感興趣,畢竟像這種踩着雍正的臉做事的人,可是沒幾個了。

而在這件事當中,最爲奇怪的就是,並沒有人要殺他,甚至連暴怒的雍正皇帝都選擇了忍氣吞聲,反倒誇孫嘉淦有膽量,甚至還將他提升爲國子監司業,算得上有容乃大了。

在經過了這麼一回作死之後,孫嘉淦也偃旗息鼓了數年,但是他的名望卻越來越大,隱隱成爲當時的山西第一名臣。

“錫公,下官從來都沒有強迫錫公的意思,即便是到這歸化城來,也只是希望錫公能夠在歸化城多想想,想想現在,想想將來。”

劉統勳微微嘆口氣,“若是錫公執意要走,也絕無旁人阻攔。只是錫公以爲眼下就看到了歸化城的全貌,未免過於遺憾。”

“哦?”孫嘉淦不氣反笑,他明白對方的意思,當下挑起眉頭,冷哼一聲,“那你倒是帶我看看,還有什麼好景色?”

劉統勳微微一笑,卻是拉着孫嘉淦走進熙熙攘攘的歸化城中,二人一路快步走到最爲繁華的大街上,穿過川流不息的人羣,卻是走到了一家米店前。

“錫公爲官多年,想必比小弟更懂得治民之道,既然已經到了歸化城,錫公不如看看歸化城的百姓生活得怎麼樣?”

孫嘉淦略帶驚訝地望着劉統勳,‘洪範八政,食爲首政’,這個道理大家都明白,可是他有什麼信心認爲在歸化城這樣的地方,能夠做好這麼一件大事?

實際上,在清廷當政的時候,山西地位固然十分重要,可是山西的糧價卻算不上便宜,因爲山西的耕地實在是很有限,供給全省實際上還是有些吃力的,特別是像歸化城這種地方,口外也非產糧地,糧價更是居高不下。

特別是在復漢軍進軍山西之前,歸化城的糧價被奸商推高數倍有餘,百姓生活更是慘不忍睹,甚至有不少人都開始‘走西口’,只爲了討得一份飯吃,由此可見歸化城內的百姓,生活實在很不易了。

劉統勳臉上始終保持着微笑,他揮手示意道:“錫公,小弟說再多,不如錫公你親自去瞧上一瞧!”

孫嘉淦當下再也不猶豫,徑自帶頭邁進了米店,他不管其他人跟他說什麼,他只相信自己親眼看到的,親耳聽到的。

“咳,這位老丈,可是來約糧?”

米店老闆望着邁步走進來的孫嘉淦,慣例一般地吆喝了一句,一邊就開始拿着秤,走到米袋前面,準備開始稱米。

孫嘉淦望着店裡的堆滿的米糧,臉上頓時有些驚異,他卻是沒有回答米店老闆,而是指着米袋子道:“店家,這米多少錢一斗?”

米店老闆聽了孫嘉淦這話,卻是笑道:“老丈,現在米價不貴了,買一斗米只要十二個大銅板!”

“什麼?怎會如此便宜?”孫嘉淦一聽卻是傻眼了,他當然知道寧楚發行的新幣,所謂十二個大銅板也就約合一百二十文左右,而十鬥等於一石,則說明一石米只需要一兩二錢銀子!

在康熙年間,湖廣江南等地的一石糧食都要一兩二錢銀子,像山西基本快到了一兩五錢銀子,而在歸化城這種地方,基本都到了一兩八錢甚至是二兩以上了,在復漢軍進山西之前,歸化城的糧價更是飆升到了五兩銀子一石!

可是在歸化城到了寧楚手中,卻把糧價平抑到了一兩二錢,這中間是多大的差距?背後又多養活了多少人?

孫嘉淦心裡由衷地產生懷疑,他望着米店老闆,“店家莫不是在玩笑話?歸遠城怎麼會有這麼便宜的糧價?”

米店老闆頓時像看傻子一般,笑道:“老丈想必不是本地人吧.......歸遠城上個月的糧價就平抑下去了,聽說陛下從湖廣調集了四百萬石糧食入山西,還嚴厲打擊那些囤積奸商,這糧價啊自然也就下去了......”

孫嘉淦微微一怔,他腦海裡頓時發生了劇烈的衝突,一方面是自己的親眼所看,另一方面又是自己對這個世界數十年的認知——當二者發生衝突的時候,他反倒不相信自己親眼看到的東西了。

在迷茫之中,孫嘉淦緩緩朝着門外走去,而他剛剛走出門外的時候,擡眼便看到了劉統勳正一臉笑眯眯地望着他。

“我不信。”

“我知道。”

“我還要繼續看看。”

“隨便你。”

.........

夕陽如血,卻是給歸遠城平添了幾分荒涼,若是尋常的詩人至此,只怕會好好地搜腸刮肚一番,非得吟出一篇蓋世名篇出來。

然而對於此時的孫嘉淦與劉統勳二人而言,卻並沒有絲毫吟詩作賦的心情,特別是對於孫嘉淦而言,剛剛在歸遠城內的一幕幕所見,卻幾乎讓他以爲自己到了江南之地。

數不盡的美食,穿不盡的美衣,還有那些數也數不清的商旅駝隊,全然一副興盛發達之場景,卻是絲毫不像剛剛經歷過戰爭的模樣。

更讓孫嘉淦爲之驚訝的,不僅僅只有這麼多豐富的吃食,還有讓人無比感嘆的物價,只需要一兩二錢就能買一石米,簡直讓人覺得不可思議。

“錫公,下官之前在湖廣的一處小縣當縣令,名字說起來或許你都沒聽過,在下官上任之前,那裡的百姓連吃頓飽飯都覺得奢侈,可是現如今雖然還做不到多麼富庶,可是吃飽卻已經不是問題了......”

劉統勳給孫嘉淦倒了一碗酒,隨後又給自己斟滿,臉上並沒有露出太多的得意,反倒是有幾分崇敬,“你以爲這都是小弟的功勞嗎?實際上並不是這樣,因爲這是朝廷,這是陛下在,纔會產生的結果。”

孫嘉淦靜靜地望着劉統勳,他知道這個年輕人接下來要說的話,可是他並沒有半分的抗拒,反而更想認真聽一聽。

劉統勳一口飲盡碗中酒,道:“從陛下還沒有登基開始,就已經開始關心小民的生活,他甚至親自給我們上課,告訴我們怎麼去發展一個地方的生活水平,那些東西不是簡簡單單靠着書本上來的,可是陛下都會一點一點,讓我們去把百姓的生活放在心裡。”

“發展到瞭如今,咱們的生活確確實實好過一些了,可是陛下又看到了未來,特別是像北方跟俄人爭,爭的是什麼,那是生存空間,那是咱們百姓未來的發展根基!”

劉統勳目光咄咄地望着孫嘉淦,“欲爭北方,蒙古必須要成爲大楚牢不可分的一份子——而錫公你,便是能夠爲此建功立業的絕佳人選。”

在這個時代,真正跟蒙古人打交道最多的,還是那些晉商,而作爲山西士紳領袖的孫嘉淦,他無疑能夠起到莫大的作用。

孫嘉淦沉默了,他將桌面上的一碗酒喝乾,卻因爲太急而導致一些酒液都漏在了鬍鬚上,整個人卻是顯得多了幾分激昂之意。

“老夫原本只是無用之輩,若於國事有益,何惜此身?”

第二百八十二章 年少萬兜鍪第三百一十三章 撈錢是王道第七十章 震動天下第五百六十七章 戰漠北第九十八章 降或死第四百二十五章 最後一擊第十六章 拜師風波第四百六十一章 各爲南北第五百零一章 清兵入寇第二百七十五章 兵進江南第三百五十章 水陸齊攻第二百九十二章 江陰抗清第三百二十一章 廢除賤籍第一百二十四章 相持第五十一章 聖眷第一百六十章 天下大吉第四章 失親孩童第三百七十章 年羹堯的決心第一百七十七章 關鍵抉擇第四百一十三章 賣個好價錢第四百二十七章 最大的敵人第三百九十六章 西南風起第五百六十四章 不能打了第四百零八章 你們想造反嗎?第五百七十九章 朕不想再跑了第五百四十一章 朝堂政鬥第四百五十章 北伐前夕第五百四十七章 帝國的朋友第四十章 出鞘第五十一章 聖眷第五百二十六章 木蘭閱兵第四百一十七章 祭奠永曆帝第三百四十章 縣令們也要多學習第二百五十八章 喪事喜辦第二百二十六章 血戰桐城(下)第兩百八十章 兵圍江寧第四百九十二章 前途未卜第二百九十六章 龍興之地第三百九十二章 西南鷹計劃第二百九十八章 八爺黨覆滅第三百九十九章 打掃乾淨第五百七十四章 當大王的機會第四百二十二章 對薩摩藩之戰第一百九十七章 琢磨琢磨第四百二十四章 拿下鶴丸城第四十六章 內部審查第五百五十五章 戰前準備第三百八十七章 科技飛躍第三百一十三章 撈錢是王道第二百四十二章 刺刀對刺刀第九章 雲夢礦鹽第二百二十六章 血戰桐城(下)第五百零五章 二萬萬銀元第四十一章 鐵與血第四百五十七章 死中求活第二百九十四章 修撰明史第二十五章 敢問大志?第四百六十三章 九門提督第兩筆七十九章 利益攸關第五百一十二章 分封建國第一百二十七章 血戰第一百八十七章 奇貨可居第五百五十二章 分稅制改革第二百六十一章 康熙駕崩第五章 家族產業第八十四章 太宗故事第三百四十六章 苛政如虎第二十一章 鑄炮坊第五百八十章 畢其功於一役第三百一十章 寧家大業第四百八十九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九)第八十七章 得加錢第四百三十九章 得鬧一鬧第四十一章 鐵與血第七十七章 大勝第四百一十八章 重任在身第五百八十三章 乾隆跑路了第三百四十五章 掌控基層第一百零八章 巡視第二百五十一章 擲彈營,萬勝!第一百零三章 人心似水第二百零六章 成大事者第四百九十一章 出關!出關!第四百二十七章 最大的敵人第四十章 出鞘第四百五十一章 聯合大義軍第二百一十二章 決戰練潭鎮(五)第五十六章 密謀第五百二十五章 乾隆的奮鬥第一百四十一章 戰臨江第四百八十五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五)第三百六十章 咱們中計了第七十章 震動天下第四百零九章 督帥,我願留下!第六十三章 反旗第三百六十一章 致命一擊第九十章 傷亡第四百五十八章 孤臣之道第四百六十四章 要打就打山海關第一百二十二章 博弈
第二百八十二章 年少萬兜鍪第三百一十三章 撈錢是王道第七十章 震動天下第五百六十七章 戰漠北第九十八章 降或死第四百二十五章 最後一擊第十六章 拜師風波第四百六十一章 各爲南北第五百零一章 清兵入寇第二百七十五章 兵進江南第三百五十章 水陸齊攻第二百九十二章 江陰抗清第三百二十一章 廢除賤籍第一百二十四章 相持第五十一章 聖眷第一百六十章 天下大吉第四章 失親孩童第三百七十章 年羹堯的決心第一百七十七章 關鍵抉擇第四百一十三章 賣個好價錢第四百二十七章 最大的敵人第三百九十六章 西南風起第五百六十四章 不能打了第四百零八章 你們想造反嗎?第五百七十九章 朕不想再跑了第五百四十一章 朝堂政鬥第四百五十章 北伐前夕第五百四十七章 帝國的朋友第四十章 出鞘第五十一章 聖眷第五百二十六章 木蘭閱兵第四百一十七章 祭奠永曆帝第三百四十章 縣令們也要多學習第二百五十八章 喪事喜辦第二百二十六章 血戰桐城(下)第兩百八十章 兵圍江寧第四百九十二章 前途未卜第二百九十六章 龍興之地第三百九十二章 西南鷹計劃第二百九十八章 八爺黨覆滅第三百九十九章 打掃乾淨第五百七十四章 當大王的機會第四百二十二章 對薩摩藩之戰第一百九十七章 琢磨琢磨第四百二十四章 拿下鶴丸城第四十六章 內部審查第五百五十五章 戰前準備第三百八十七章 科技飛躍第三百一十三章 撈錢是王道第二百四十二章 刺刀對刺刀第九章 雲夢礦鹽第二百二十六章 血戰桐城(下)第五百零五章 二萬萬銀元第四十一章 鐵與血第四百五十七章 死中求活第二百九十四章 修撰明史第二十五章 敢問大志?第四百六十三章 九門提督第兩筆七十九章 利益攸關第五百一十二章 分封建國第一百二十七章 血戰第一百八十七章 奇貨可居第五百五十二章 分稅制改革第二百六十一章 康熙駕崩第五章 家族產業第八十四章 太宗故事第三百四十六章 苛政如虎第二十一章 鑄炮坊第五百八十章 畢其功於一役第三百一十章 寧家大業第四百八十九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九)第八十七章 得加錢第四百三十九章 得鬧一鬧第四十一章 鐵與血第七十七章 大勝第四百一十八章 重任在身第五百八十三章 乾隆跑路了第三百四十五章 掌控基層第一百零八章 巡視第二百五十一章 擲彈營,萬勝!第一百零三章 人心似水第二百零六章 成大事者第四百九十一章 出關!出關!第四百二十七章 最大的敵人第四十章 出鞘第四百五十一章 聯合大義軍第二百一十二章 決戰練潭鎮(五)第五十六章 密謀第五百二十五章 乾隆的奮鬥第一百四十一章 戰臨江第四百八十五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五)第三百六十章 咱們中計了第七十章 震動天下第四百零九章 督帥,我願留下!第六十三章 反旗第三百六十一章 致命一擊第九十章 傷亡第四百五十八章 孤臣之道第四百六十四章 要打就打山海關第一百二十二章 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