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奴才

在家中修養了幾日,寧渝的身子骨大有好轉,已經可以下牀走動了。

寧忠源見到自家兒子已經大有好轉,便帶着親衛護軍回到了漢陽府城,兒子雖然重病處於,可也不能久待,畢竟軍營裡的公事也積累了一大堆,等待處理。

寧夫人並沒有跟着回去,她實在有些不放心兒子,便一直在老宅陪着寧渝,老夫人看到孫兒身體無礙後,嚷嚷着要去城北的慈恩寺還願,奉獻香火,並讓兒媳和孫兒一起作陪。

寧夫人原本有些擔憂兒子的身體,只是見老太太態度堅決,只好低頭不語。於是,寧渝自重生以來,第一次有機會走出了寧府的大門。

寧渝穿着一身短打勁裝,腳踏皮靴,戴着小小的瓜皮帽,騎在一匹高頭大馬上,儘管寧渝前世不會騎馬,可是今生卻發現自己這具身體堪稱弓馬嫺熟,毫不陌生,想來也是家族以武立家的遺風。

老夫人和母親坐在一輛油蓬馬車裡,由兩匹駿馬拉着,車內的空間十分寬廣,坐下二人後,還有兩名婢女在一旁隨侍。

車外除了幾名小廝以外,還有四個身強體壯的漢子,原本都是軍中勁卒,後來討了恩典,從軍中退了來到寧府做奴才。車後還有幾擔錢糧禮品,在衆人的押送下緩緩向前,想來是給廟裡的和尚。

可千萬別以爲這是寧忠源逼迫他們不得不從,實際上對於漢陽城守營的吃餉小卒來說,來寧府做奴才可是打着燈籠也尋不見的好事,有多少人舉着家業來寧府做奴才還不收呢。

要知道,如今雖是盛世,可給大清朝當兵也絕非好差事,特別是綠營上下吃空餉成風,很多時候根本不可能足糧足餉。綠營上下分爲馬兵、戰兵和守兵三類,其中馬兵月餉二兩,戰兵不過一兩五錢,至於守兵,則只有可憐巴巴的一兩白銀。

一兩白銀能幹啥?在這個時代,一兩銀子大概能買一石米,摺合下來不到一百八十斤,若是孤身一人還則罷了,若是家裡有個三五口,這一百八十斤壓根不濟事。

可如果投到寧家做奴才,這一個月下來不光是包吃包住,還會有額外的月例二兩白銀,像府中本事高強的護衛,一個月月例更是高達四兩,年年還會有新衣添置,怎麼引人不動心呢?

如今正值初春,天氣晴朗,寧渝騎着馬在人來人往的大街上穿行,可以看到的是街上人雖多,可是大多面有菜色,身着破衣爛衫,神情萎靡,幾乎分不清男女,因爲人人都是一個模子。

這些人大老遠看到寧渝這一行車馬,就忙不迭的跪了下來,連頭也不敢擡,只是那一根根短小丑陋的金錢鼠尾辮,整整齊齊的向天空豎立着。

這跟寧渝前世所看到的辮子戲大爲不同,那些電視裡碗口粗的辮子,在這個年代是絕對看不到的,因爲自大清入關以來推行“剃髮令”以來,大清百姓髮式必須依令,像後世那種陰陽頭和大辮子屬於違式,被官府看到了是要砍頭的。

因此這個年代的男人髮型,都是在後腦勺留下碗口大小面積的頭髮,結成細細短短的小辮子,看上去就如同豬尾巴一般。

街面上行人雖多,可沿街的酒樓、錢莊、當鋪寥寥無幾,幾根幌子無力的垂在街面上,這一番場面卻是與寧渝心中想的大清盛世頗爲不符。

去城北的路上並不遙遠,寧渝只是輕輕踢了幾下馬腹,眼前便出現了一座小小的寺廟,看上去也沒多少人在裡面上香,香菸寥寥。

老夫人拉開馬車簾子,笑着望着馬上的孫兒,道:“乖孫兒,等會跟奶奶去佛祖那還了願,咱們再去拜一拜那菩薩,這轉過頭你就要定親了,到時候給奶奶生個重孫兒。”寧夫人笑着點頭,一副渴望抱孫子的神態。

只是,寧渝卻險些被這話驚到從馬上摔了下來,啥情況?我這就要結婚了?

從記憶裡,如今的寧渝按照後世的算法,滿打滿算也才十四歲,可是在這個年代,卻是十六,這寧氏夫婦如今也不過三十來歲,連四十都沒到,就要當爺爺奶奶了?

這卻是寧渝大驚小怪,在這個年代十五六歲的大小夥子本已是成婚的年紀,更何況以寧家家世之大,這想來做媒的各路人馬早已踏平了寧家的門檻。

尷尬之下,寧渝只好輕聲道:“孫兒如今卻還不曾想過這些,只盼望早日成就功業,也幫父親分擔一二。”

老夫人自然當是孫兒羞澀,也不多言,在婢女平兒的攙扶下,緩緩走下了馬車,寧夫人緊隨其後。寧渝見狀,只好快步跟了過去。

還未等衆人走近,從廟裡走出來了幾個和尚,爲首的長的肥頭大耳,一點佛光禪韻都沒有,反而渾身透着油膩。

那和尚見到老夫人,眼睛一亮,諂媚的三步並作兩步小跑了過來,道:“貧僧今日聽到這廟裡的喜鵲嘰嘰喳喳叫個不停,卻是貴客到了。”說完又看向寧渝道:“小公子如今病體初愈,便上山禮佛,想來佛祖也會感念公子用心之誠。”

這一番話說的人人都高興,只是寧渝卻不自覺擰了下眉頭,儘管在前世裡他也算是見慣了一些阿諛奉承,可是像這和尚這般不要臉皮卻是少見,連佛祖都敢拿來開涮。

老夫人卻很是受用,笑道:“前些日子也是多虧了大師的平安護佑,讓我孫兒渡過這一大劫。當日老身曾像佛祖發誓,若孫兒身子好轉,將餘生禮佛,青煙不絕。”

身後的管家周福走了出來,將禮單遞給了那和尚,道:“大師,這是老夫人的一點心意,三十兩白銀,十石糧谷,還有兩對前些日子老爺從府城帶回來的香燭。”

和尚臉上的笑紋再也忍耐不住,一疊疊綻放開,道:“阿彌陀佛,如今有了這些糧米銀錢,全寺上下的生計便有着落了。”說完,轉過頭對身後的和尚道,“智方,把老夫人帶來的糧米放到庫房裡,然後去準備一頓齋飯過來。”

閒話不表,衆人在這和尚的陪同下,將全寺大大小小的佛祖都問候了一遍。只是此時寧渝才知曉,這位和尚是寺中的方丈,法號圓慧,前些日子自己病重時,這位大和尚在廟裡帶着衆僧爲自己祈福整整一日。

直到前面有這麼一番經過時,寧渝對這位大和尚倒也生出了幾分敬意,倒不是因爲他爲自己祈福,而是這位圓慧方丈爲了全寺的生計,甘願低三下四的爲一個從未見過面的富家少爺祈福,可見其人並非面上這般粗淺。

在還願之後,寧渝在衆人的陪同下吃了一頓廟裡的齋飯,雖然齋飯簡陋,無魚無肉,可是粗糧紅豆飯配上幾根蘿蔔黃瓜條,倒也清爽可口,讓一直胃口都不太好的寧渝,也多吃了兩碗。

齋飯過後,寧渝正在飲茶之際,從門外走進了一位小沙彌,臉上紅撲撲的,對着寧渝行佛禮,道:“小施主,方丈請你去大殿論禪。”

寧渝聽到此話,心中有些詫異,卻沒有表現出來,跟着小沙彌便向殿外走去。

第三百零八章 攤丁入畝第二百五十二章 皇上又暈了第四百六十七章 人心思變第四百五十四章 天命昭昭第五百五十三章 皇家公學第一百二十三章 自省第二百九十四章 修撰明史第八十八章 兄弟第四百三十三章 今非昔比第一百三十四章 曾靜第四百六十六章 隆科多之死第七十六章 設伏第五百七十三章 我要當大汗第三百六十七章 汪景祺的新事業第一百四十二章 打還是不打?第五十九章 壯志雄心第一百八十一章 生或死第二百一十章 決戰練潭鎮(三)第一百七十三章 九江血(六)第一百八十六章 流言第五百五十二章 分稅制改革第三十九章 桃花山匪徒第三百零一章 復漢軍在行動第一百五十一章 成與敗第五百三十一章 證券交易所第三百二十九章 工業革命的前夜第三百五十五章 都沒有退路了第一百七十五章 咸寧危局?第三百四十七章 巡視制度第三百五十九章 攻惠州第五十九章 壯志雄心第五十章 千古聖君第四十三章 表彰第三百四十二章 蒸汽機的野望第六十四章 戰起第四百八十四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四)第四百四十七章 妥協的藝術第一百二十五章 堂堂正正第一百二十七章 血戰第四百六十四章 要打就打山海關第五百一十七章 金幣還是友誼第四十一章 鐵與血第三章 論禪不論心第四十七章 寧千秋第三百三十二章 玉石俱焚第二百八十二章 年少萬兜鍪第一百四十九章 穴地攻城第五百八十三章 乾隆跑路了第一百二十六章 強攻第二百三十章 雷霆手段第五百一十三章 不許將軍見太平第八十二章 波瀾第三百五十六章 慘烈與悲壯第一百五十九章 有進無退第四百零四章 頂不住就是死第一百一十六章 刺刀第六十九章 城下第一百九十五章 身後名第六十一章 去辮第四百零三章 上當了第一百一十三章 廟算第二百九十章 收買人心第二百五十六章 康熙醒了第二百三十六章 戰康熙(六)第三百六十八章 種痘之法第三百六十二章 兩廣盡收第五百六十八章 戰漠北第五百三十九章 到底誰求誰第四百零四章 頂不住就是死第三百八十五章 金銀本位制度第六十五章 排對排第四百二十八章 風雨欲來第九十五章 陳小公子第七十五章 圍城打援第四百八十三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三)第四百八十一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一)第三百零六章 李馥歸降第六十九章 城下第二百七十五章 兵進江南第五百六十八章 戰漠北第二百三十八章 戰康熙(八)第二百八十九章 勸進第一百五十三章 傅爾丹第四百九十七章 朝鮮利益第二百四十章 戰康熙(十)第一百三十六章 兵出江西第二百八十八章 新式火器第二百五十二章 皇上又暈了第三百七十三章 毒丸計劃第二百三十六章 戰康熙(六)第一百四十六章 倡辦團練第一百六十二章 大義凜然第七十一章 忍耐第一百四十九章 穴地攻城第四百四十一章 新舊碰撞第五百六十八章 戰漠北第三百二十二章 如履薄冰第六章 雛鷹營第一百七十一章 九江血(四)第二百九十七章 離心離德
第三百零八章 攤丁入畝第二百五十二章 皇上又暈了第四百六十七章 人心思變第四百五十四章 天命昭昭第五百五十三章 皇家公學第一百二十三章 自省第二百九十四章 修撰明史第八十八章 兄弟第四百三十三章 今非昔比第一百三十四章 曾靜第四百六十六章 隆科多之死第七十六章 設伏第五百七十三章 我要當大汗第三百六十七章 汪景祺的新事業第一百四十二章 打還是不打?第五十九章 壯志雄心第一百八十一章 生或死第二百一十章 決戰練潭鎮(三)第一百七十三章 九江血(六)第一百八十六章 流言第五百五十二章 分稅制改革第三十九章 桃花山匪徒第三百零一章 復漢軍在行動第一百五十一章 成與敗第五百三十一章 證券交易所第三百二十九章 工業革命的前夜第三百五十五章 都沒有退路了第一百七十五章 咸寧危局?第三百四十七章 巡視制度第三百五十九章 攻惠州第五十九章 壯志雄心第五十章 千古聖君第四十三章 表彰第三百四十二章 蒸汽機的野望第六十四章 戰起第四百八十四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四)第四百四十七章 妥協的藝術第一百二十五章 堂堂正正第一百二十七章 血戰第四百六十四章 要打就打山海關第五百一十七章 金幣還是友誼第四十一章 鐵與血第三章 論禪不論心第四十七章 寧千秋第三百三十二章 玉石俱焚第二百八十二章 年少萬兜鍪第一百四十九章 穴地攻城第五百八十三章 乾隆跑路了第一百二十六章 強攻第二百三十章 雷霆手段第五百一十三章 不許將軍見太平第八十二章 波瀾第三百五十六章 慘烈與悲壯第一百五十九章 有進無退第四百零四章 頂不住就是死第一百一十六章 刺刀第六十九章 城下第一百九十五章 身後名第六十一章 去辮第四百零三章 上當了第一百一十三章 廟算第二百九十章 收買人心第二百五十六章 康熙醒了第二百三十六章 戰康熙(六)第三百六十八章 種痘之法第三百六十二章 兩廣盡收第五百六十八章 戰漠北第五百三十九章 到底誰求誰第四百零四章 頂不住就是死第三百八十五章 金銀本位制度第六十五章 排對排第四百二十八章 風雨欲來第九十五章 陳小公子第七十五章 圍城打援第四百八十三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三)第四百八十一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一)第三百零六章 李馥歸降第六十九章 城下第二百七十五章 兵進江南第五百六十八章 戰漠北第二百三十八章 戰康熙(八)第二百八十九章 勸進第一百五十三章 傅爾丹第四百九十七章 朝鮮利益第二百四十章 戰康熙(十)第一百三十六章 兵出江西第二百八十八章 新式火器第二百五十二章 皇上又暈了第三百七十三章 毒丸計劃第二百三十六章 戰康熙(六)第一百四十六章 倡辦團練第一百六十二章 大義凜然第七十一章 忍耐第一百四十九章 穴地攻城第四百四十一章 新舊碰撞第五百六十八章 戰漠北第三百二十二章 如履薄冰第六章 雛鷹營第一百七十一章 九江血(四)第二百九十七章 離心離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