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七章 朝鮮利益

大明天啓五年三月,努爾哈赤率領八旗軍一路橫掃遼東,在短短十年裡攻下了七十餘座城池,其中也包括當時的遼陽與瀋陽。

之後八旗將佐們表示要返回撫順,而努爾哈赤力排衆議,遷都至遼陽,而後又遷都於瀋陽,從此便成爲了清廷之都盛京,還在盛京建造皇宮,從此盛京便成爲了清廷在關外的中心之地。

在盛京皇宮大政殿中,此時已經跪下了一大片八旗文官武將,其中莊親王、馬齊、徐元夢、馬爾賽還有張廷玉等人跪在最前面,他們低頭望着地面,對着坐在正中央的那道小小身影三拜九叩。

“皇上萬歲萬歲萬萬歲!”

乾隆皇帝的臉色微微有些發白,嚴格來說,他這是登基以來的第一次大朝政,因此朝中重臣都已經全部抵達,等待着新君在這個新的乾隆元年,找到八旗未來的前進方向。

可是這件事對於才十餘歲大小的乾隆皇帝而言,實在是一件非常爲難的事情。

畢竟在過去的雍正三年裡,雍正皇帝帶着自己的全部經營,全部努力匯聚起來的大軍,終究被複漢軍給徹底打敗,甚至都沒有真正重創對方,而這一件事帶着大清君臣的影響,便是無盡的絕望。

大清自從入關以來,便從來沒有經歷過這般的情況,甚至是在面臨三藩之亂時,也未曾到了這般的境地,或許在這一場生死存亡之戰中,若非雍正皇帝用自己的死,給大清朝留下最後一絲顏面,否則如今的大清,在內憂外患下將會徹底崩裂......

乾隆皇帝在面臨這般局面時,並不知道該從何處下手,如果繼續用八旗的骨血去拼殺,估計也就再打一仗的事情,整個八旗就可以徹底宣佈覆滅了,如果選擇躲避復漢軍的兵鋒,可是拖着八旗的這幾十萬人,又該往何處去?

眼下的清廷,局勢可謂不是一般的差,寧錦一帶已經徹底淪落到復漢軍之手,等到天氣稍微好轉一些,只怕盛京一帶也會迎來重兵,到時候只能選擇往黑龍江方向或者是吉林方向撤退。

可問題就在於,那些地方荒無人煙,根本沒有足夠的耕地,也養不活如今的四十餘萬八旗子民,特別是在這最後的四十萬八旗子民中,大部分還都是老幼婦孺,如果就這麼北上,將來也只會凍死或者是餓死......都不用復漢軍來打,八旗就得完蛋。

“諸位臣工,你們都是我大清的脊樑,如今楚逆重兵屯駐寧錦,朕該怎麼辦?”

乾隆皇帝微微沉默了一會,他畢竟不懂軍國大事,因此只能向幾位大清的骨幹重臣求助,可是在衆人臉上掃視了一圈之後,卻沒有一個人主動站出來。

就在乾隆輕輕嘆口氣的時候,徐元夢還是戰了出來,他的臉上帶着幾分凝重之色,低聲道:“如今我大清決不能再打下去了,前番屢戰屢敗,若是再戰只怕有傾覆之危機,當早思退路。”

馬齊冷哼了一聲,不陰不陽地說道:“大清從南方退到北方,從關內退到關外,再退又能往哪裡退?”

張廷玉眉頭微微一皺,嚴格來說徐元夢說的並沒有什麼問題,退肯定是要退的,否則硬挺下去也是自取死路,只是馬齊先前被先帝冷落,如今心裡有些牢騷也很正常,當下便輕聲道:“二位大人,如今我大清正值危難之際,當和衷共濟纔是。”

徐元夢臉上浮現一絲怒氣,低聲道:“衡臣說的對,可是老夫也只不過說了一些實話罷了,若是馬齊總督能帶兵克敵,老夫又何必滅自家威風?”

“你.........”馬齊一時間都不知道怎麼反駁,他狠狠一甩袖子,冷哼了一聲卻是不予迴應。

坐在上首的乾隆第一次感受到了朝會爭鋒的氣氛,整個人的臉色都有些難看,在他看來,這些奴才都是該死的傢伙,人人皆有私心!

張廷玉卻是嘆口氣,出列道:“啓稟皇上,各位大人,以奴才之見,如今剛剛打了大仗,將士們士氣萎靡,再強壓着他們去打楚逆,只怕人人心中都有畏懼之心.......以奴才只見,眼下當避其鋒銳,當重拾軍心爲要。”

聽到張廷玉話語裡有偏向徐元夢的意思,馬齊心裡卻是大爲不滿,冷聲道:“未戰自言敗,如何來的軍心?即便是重拾,那也得在戰場上重拾吧?”

乾隆原本心裡有些好奇,可是還沒等他說話,就被馬齊給頂了一句,當下臉色就有些難看,抿了抿嘴脣乾巴巴道:“二位大人說的都有道理。”

張廷玉臉上卻是浮現一絲笑容,輕聲道:“軍心自然要靠戰場上打出來的,可是咱們雖然打不過楚逆,難道還打不贏朝鮮嗎?既然我八旗今年缺糧缺錢,那就重新南征朝鮮,大掠其子民財物,以充實八旗,以壯我軍心。”

打朝鮮?這一下子卻是將衆人的胃口吊起來了,他們心裡仔仔細細想了一遍,卻是越想越覺得可行,畢竟朝鮮的武力是什麼狀況,他們簡直門清。

別說現在的大清新軍,就算是過去的綠營,打朝鮮那也是呈現碾壓之勢啊!

畢竟在這個年代,能比朝鮮軍隊還爛的軍隊基本上沒有了,大清雖然跟復漢軍打是屢戰屢敗,可是畢竟也積累了不少經驗,打朝鮮簡直就是一趟輕鬆愉快的行軍之旅啊!

當下衆人便有些意動,徐元夢便直接問道:“可是朝鮮畢竟是我大清的藩臣,若是貿然出兵,只怕在道義上有損我大清的聲威。”

“哼,都到了什麼時候,還講這些?”

這一會反倒是馬齊開口反駁了,他的眼神裡帶着幾分興奮之色,輕聲道:“此制亦合祖制,當年太宗皇帝建制之後,亦是親率大軍大掠朝鮮,一戰即下其王都,不僅多有財物子女之獲,更使得朝鮮成爲我大清的藩屬,可謂痛快至極!”

一說起祖先的武德之盛,連乾隆皇帝都變得有些興奮,他的尖利嗓音隨即響了起來,“當年在上書房學習的時候,師傅們也都教過朕,嘿嘿,昔日我大清武德之盛,豈是今日所能相比?”

張廷玉當即趁熱打鐵道:“皇上,此戰可由皇上親征,以效仿當年太宗皇帝之舉,重新構築我大清軍威民心,此乃皇上治政之根基也。”

什麼?又要親征?

乾隆皇帝現在一聽到這個詞語,整個人都有些彷徨,康熙和雍正二人可都因爲親征喪了命,現在他們又要朕去親征?朕不去,誰愛去誰去!

就在乾隆準備婉言推辭的時候,徐元夢卻是贊同道:“皇上若是親征朝鮮,將來必當能重徵朝鮮一國,亦能爲我大清爭取一二喘息之機。”

一聽徐元夢也贊同,乾隆便看向了馬齊,希望他能夠爲自己說兩句,卻沒想到馬齊看都沒看皇上,而是高聲道:“此事可成,將來皇上也能成位我大清中興之主!”

這一下卻是讓乾隆傻了眼,他沒想到大臣們竟然在這件事上達成了共識,心裡不由得暗罵,沒想到不光張廷玉、徐元夢是亂臣賊子,就連馬齊這個看上去老實忠厚的傢伙,也是賊人一個........

只是皇帝終究是年少幼主,不敢出言反駁,望着衆人期待的目光,只得吶吶道:“既然諸位臣工都認爲要朕親征,那朕就聽你們的便是.......”

.........

就在清廷君臣上下想着重徵朝鮮的時候,朝鮮使臣金世俊等人通過海路趕到了天津,然後在復漢軍騎兵的護衛下,一路趕到了京師,而他們由於此行是密使,因此並沒有通過外交部的渠道,而是通過軍情處的途徑到來京師。

就在這個時候,寧渝也剛好忙完了佈置進攻關外的任務,卻是在同次輔崔萬採以及內閣諸臣,協商關於遼東屯田的後續準備工作,簡單來說就是要給新到的移民提供基本的物質保障和安全保障。

在這件事情裡面,朝廷由於主動安排平民北上,那麼一應的成本自然也是由朝廷承擔,像來往的路費還有到了遼東的食宿問題,都需要去做好相關的準備,否則等到百姓們來了,連剛開始的衣食都成問題時,後續就根本不可能吸引到其他人。

除此之外,遼東本身的安全問題,也需要得到寧楚朝廷的重視,其中威脅不僅僅只有八旗兵,還有那些四散的土匪以及流寇等,他們同樣也會成爲移民團體的重大威脅,因此在征伐遼東之後,一場聲勢浩大的剿匪工作也要準備起來。

爲此,寧渝專門督令第二集團軍屆時出關作戰,配合中央集團軍一共出動十餘萬人,對關外匪患展開拉網式清掃,決不允許留下絲毫的隱患。

就在衆人老老實實聽着寧渝佈置工作的時候,卻是侍從室副主任石泰悄悄走進來,傳遞給寧渝一封密報,上面的內容便是關於朝鮮使臣之事。

寧渝仔仔細細將密報看完,才低聲吩咐道:“此事不宜聲張,軍情處那邊做的對,告訴董成,將他們先安置起來,不許其他人接觸。”

“是,陛下。”

侍從室副主任石泰臉上沒有露出絲毫表情,微微彎腰離開了會議室,而其他的大臣們看到了這一幕,當下心裡也有些嘀咕。

寧渝並沒有去隱瞞什麼,輕聲道:“朝鮮使臣已經抵達了京師,倒是比朕想的還要早一些,外交部左侍郎杜秋言到時候先負責跟他們接觸一下。”

“是,陛下。”

一名長相十分斯文的寧楚官員站起身子,如今外交部尚書宋恩銘還在南京接見朱一貴的使者,而他作爲左侍郎來到京師,便是專門負責處理這些事情。

次輔崔萬採道:“陛下,如今朝鮮派來了使臣,想必他們是希望我大楚能夠早日出兵朝鮮,以解其困局。”

“沒錯,只是他們將這件事想的卻是簡單了。”

寧渝微微搖頭道:“雖然清廷已經成了敗家之犬,可是不代表拿朝鮮沒有辦法,倘若清廷內部有人知曉此事,只怕他們會重演丙子之役。”

杜秋言卻是有些奇道:“他們現在還有這般的膽氣?”

衆人心裡同樣十分疑惑,在他們看來,清廷如今自保都還來不及,如何敢於繼續擴大戰線?難道真不怕亡國滅族之禍?

可是即便清廷那邊有瘋子,應該也有理智之輩纔對,無論是徐元夢還是張廷玉、馬齊等人,都是老成持國之輩,應該不會放任這種情況出現。

寧渝搖了搖頭,嘆口氣道:“朕所說的只不過是最壞的情況,可是真不能小看清廷君臣,他們眼下爲了求得一線生機,無論是什麼機會,都會去想辦法抓住。”

實際上,只有寧渝心裡明白,就在前世清末之時,袁世凱率兵攻入朝鮮之後,與朝鮮簽訂的條約,實際上就是當時清廷與列強簽訂和約的翻版,所謂的藩臣關係,在利益面前完全不值一提。

崔萬採撫須道:“倘若真如陛下所言,那我復漢軍亦當早日出兵朝鮮,徹底將其從韃虜手中解救出來.........”

“不!”

還沒等崔萬採說完,寧渝卻是搖了搖頭,意味深長道:“直接出兵不符合我大楚利益,實際上朕會下令讓中央集團軍繼續威逼盛京,讓他們早日南下朝鮮,至於解救朝鮮之事,目前還不到時候。”

“陛下所言何意?臣有些不明白.......”不光是崔萬採,其他的大臣們也都有些詫異,如果藉着這個機會,讓朝鮮重歸藩臣之列,豈不是一件好事嗎?

寧渝微微一笑,“眼下的朝鮮,就是一灘真正的死水和臭水,如果貿然參與進去,大楚不僅沒有利益可言,更是會被染上一身的污水........還是等八旗南下之後,清掃一番,咱們再以天朝上國的姿態進入,便可穩穩獲取最大的利益!”

聽到這裡,衆臣的神色卻是各異,其中一部分人還是老一套的儒家士大夫思想,對這般赤裸裸的國家利益關係有些不太習慣,還有一些人則是臉上洋溢着興奮的神色,很顯然若是八旗南下朝鮮,將來寧楚也能在這裡面獲取難以想象的利益。

第四百零七章 國無信則衰第一百九十二章 人心思變第三百四十四章 七千萬斤鐵第六十八章 兵敗如山倒第三百三十章 大清真的要完了第十一章 殺人立威第五百七十二章 恬不知恥第三百三十五章 眼裡還有君父嗎第四百一十五章 雍正立祠第四百五十六章 長劍在手第六十七章 抉擇第二百二十章 奔襲北硤關(三)第二百一十七章 決戰練潭鎮(十)第五十八章 危局第十章 尋礦第三百七十三章 毒丸計劃第五百六十六章 戰漠北(一)第五百一十四章 封國之道第四百二十三章 水師大戰第七十章 震動天下第一百一十五章 稱王第一百一十九章 設伏第三十六章 拿破崙炮第兩百八十一章 江寧諜影第三百四十三章 新的科考制度第四百八十四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四)第五百五十五章 戰前準備第四百一十八章 重任在身第二百六十三章 胤禛繼位第一百六十九章 九江血(二)第三百七十四章 還能叫八旗新軍嗎第二百零七章 強行成親第三百零七章 裁撤綠營第一百七十九章 堅不可摧第三百九十五章 聯土抗楚第一百三十六章 兵出江西第五百八十一章 顛覆俄羅斯帝國第五十章 千古聖君第二百五十三章 大戰落幕第四百二十八章 風雨欲來第三百三十二章 玉石俱焚第五百一十三章 不許將軍見太平第五百四十二章 黨爭要公開第十九章 火炮第三百七十九章 良機已至第一百零一章 康熙還有六十年?第三百三十九章 多走走,多看看第五百四十六章 南洋聚寶盆第十八章 收徒第五百三十二章 高瞻遠矚第四百二十八章 風雨欲來第四百七十三章 大決戰之再戰寧錦第三百六十一章 致命一擊第二百九十九章 希望之地第四百四十章 花錢買命第七十九章 吃麪第二百零四章 漢陽造第一百二十八章 還能怎麼打?第二百一十一章 決戰練潭鎮(四)第一百四十二章 打還是不打?第二百六十九章 財政盤點第五百三十七章 瓷器與火槍第一章 夢裡夢外第一百一十三章 廟算第一百九十章 誓師東征第一百九十六章 身前事第五百六十一章 九死一生第六章 雛鷹營第五百六十六章 戰漠北(一)第三百六十八章 種痘之法第三百六十五章 孔家第一百六十二章 大義凜然第四百七十二章 大決戰之血雨山海關第五百八十三章 乾隆跑路了第四百九十四章 特別執行第三百六十八章 種痘之法第一百四十二章 打還是不打?第四百三十三章 今非昔比第四百零七章 國無信則衰第二百九十章 收買人心第四百二十五章 最後一擊第一百三十四章 曾靜第四百八十六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六)第五百六十二章 炮兵對決第四百四十八章 不救大清救八旗第五十一章 聖眷第五百六十二章 炮兵對決第七十章 震動天下第五百四十四章 競爭上崗第三百二十二章 如履薄冰第四百六十六章 隆科多之死第三百九十章 誰買誰就是傻子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戰餘音第四百零四章 頂不住就是死第四百六十六章 隆科多之死第五百一十四章 封國之道第二百八十四章 天下英雄誰敵手第五十章 千古聖君第四百四十一章 新舊碰撞
第四百零七章 國無信則衰第一百九十二章 人心思變第三百四十四章 七千萬斤鐵第六十八章 兵敗如山倒第三百三十章 大清真的要完了第十一章 殺人立威第五百七十二章 恬不知恥第三百三十五章 眼裡還有君父嗎第四百一十五章 雍正立祠第四百五十六章 長劍在手第六十七章 抉擇第二百二十章 奔襲北硤關(三)第二百一十七章 決戰練潭鎮(十)第五十八章 危局第十章 尋礦第三百七十三章 毒丸計劃第五百六十六章 戰漠北(一)第五百一十四章 封國之道第四百二十三章 水師大戰第七十章 震動天下第一百一十五章 稱王第一百一十九章 設伏第三十六章 拿破崙炮第兩百八十一章 江寧諜影第三百四十三章 新的科考制度第四百八十四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四)第五百五十五章 戰前準備第四百一十八章 重任在身第二百六十三章 胤禛繼位第一百六十九章 九江血(二)第三百七十四章 還能叫八旗新軍嗎第二百零七章 強行成親第三百零七章 裁撤綠營第一百七十九章 堅不可摧第三百九十五章 聯土抗楚第一百三十六章 兵出江西第五百八十一章 顛覆俄羅斯帝國第五十章 千古聖君第二百五十三章 大戰落幕第四百二十八章 風雨欲來第三百三十二章 玉石俱焚第五百一十三章 不許將軍見太平第五百四十二章 黨爭要公開第十九章 火炮第三百七十九章 良機已至第一百零一章 康熙還有六十年?第三百三十九章 多走走,多看看第五百四十六章 南洋聚寶盆第十八章 收徒第五百三十二章 高瞻遠矚第四百二十八章 風雨欲來第四百七十三章 大決戰之再戰寧錦第三百六十一章 致命一擊第二百九十九章 希望之地第四百四十章 花錢買命第七十九章 吃麪第二百零四章 漢陽造第一百二十八章 還能怎麼打?第二百一十一章 決戰練潭鎮(四)第一百四十二章 打還是不打?第二百六十九章 財政盤點第五百三十七章 瓷器與火槍第一章 夢裡夢外第一百一十三章 廟算第一百九十章 誓師東征第一百九十六章 身前事第五百六十一章 九死一生第六章 雛鷹營第五百六十六章 戰漠北(一)第三百六十八章 種痘之法第三百六十五章 孔家第一百六十二章 大義凜然第四百七十二章 大決戰之血雨山海關第五百八十三章 乾隆跑路了第四百九十四章 特別執行第三百六十八章 種痘之法第一百四十二章 打還是不打?第四百三十三章 今非昔比第四百零七章 國無信則衰第二百九十章 收買人心第四百二十五章 最後一擊第一百三十四章 曾靜第四百八十六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六)第五百六十二章 炮兵對決第四百四十八章 不救大清救八旗第五十一章 聖眷第五百六十二章 炮兵對決第七十章 震動天下第五百四十四章 競爭上崗第三百二十二章 如履薄冰第四百六十六章 隆科多之死第三百九十章 誰買誰就是傻子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戰餘音第四百零四章 頂不住就是死第四百六十六章 隆科多之死第五百一十四章 封國之道第二百八十四章 天下英雄誰敵手第五十章 千古聖君第四百四十一章 新舊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