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七章 東進之路

範時繹送往京師的奏摺,很快便到了雍正的案頭上,而且還是被放在了最上面,上面十分醒目地寫着‘兩江總督奏覆督辦江南團練折’的字樣。

很明顯,大臣們對於這個摺子都十分敏感,甚至有人已經想到了去年的廣州巡撫楊宗仁,冒天下之大不韙呈遞了編練團練折,卻引得康熙大怒,直接將楊宗仁下了大獄,至今都還關在裡面。

不過此一時彼一時,當時的楚逆在清廷看來不足爲慮,縱使有幾分手段也難以抵擋大軍相攻,可是現如今卻不一樣了,二十多萬的兵力都在復漢軍的刺刀下傾覆,這讓許多人的心態也都產生了變化,這也是範時繹的奏摺被如此重視的原因。

雍正拿起範時繹送來的摺子,臉色卻有些複雜,從本質上來說,他是一個十分務實的人,對於編練團練並沒有太多的牴觸心理,只是他有些擔憂的是,這一舉動是否會導致江南徹底失控。飲鴆止渴的道理他都明白,可是這鴆如今似乎是不得不喝了。

“楚逆自從在安慶誓師之後,便一路沿着長江水道,往銅陵而去,眼下應該已經過了池州.....”怡親王允祥臉色有些陰沉,儘管這一幕早已經預料到,可是真的當復漢軍一步步進攻時,依然讓允祥內心有些難以接受。

江南啊,多麼美好而富庶的地方,供養了整個大清多少年,他們人人都知道,那裡纔是整個天下的財賦之地,可是如今卻只能眼睜睜看着它落入復漢軍的手中。

相對於心痛的允祥,雍正更在乎的是團練本身,他希望在江南的團練,能夠真正起到限制復漢軍的作用,而不是一小部分實現野心的工具。只有團練真正辦起來,大清才能在其他的地方,也能創辦團練,從江蘇到浙江,從浙江到福建,從福建到廣東廣西,南方諸省完全就可以用團練,來達到牽制復漢軍的目的。

也只有這樣,他雍正纔有時間進一步鞏固好現如今的基本盤,才能製造更多的火器,編練更多的新軍,到時候只要能夠用這樣的新軍大敗復漢軍,那麼天下依然是大清的天下。

正因爲雍正看的非常遠,因此他才更加重視團練的作用,而不是像康熙一樣徹底將其封死,這其中固然有時局變化的緣故,更多的還是雍正自身的秉性便是如此。

“將楊宗仁放出來吧,朕想聽一聽他的想法。”

“喳。”

大清的刑部牢房,並不是都是像關押嶽鍾琪那麼幹淨整潔,至少每天都有幾具屍體從裡面給擡了出去,就這樣那還算是天時順正,放在一些差的年頭,每天死十幾個都不算稀奇。

畢竟這些犯人關押的地方實在是太過於恐怖,十幾個人塞進一間小小的牢房當中,一到,薄暮時時鎖上大門,犯人屎尿均在一間關滿人的小屋子裡。半夜有人死了,死人跟活人就這麼擠在一塊,根本沒有動彈的空間。

對於楊宗仁來說,他進來之前好歹也是從二品的廣東巡撫,這基本的待遇還是有的,因此刑部給他專門安置了一件還算乾淨整潔的牢房,裡面除了他以外,還有另外一位花甲之齡的老者,二人相談甚歡,倒也不覺得這日子無趣。

不過對於楊宗仁來說,他自然不會輕易就這麼放棄,時長與人打聽着朝廷裡發生的大事,偶爾還會借來紙筆,寫一寫無關詩句的東西聊以自娛。

時間對於楊宗仁來說,被一種極爲奢侈的方式給浪費掉了,一直到他聽人說起清軍在正面戰場上大敗的消息,甚至還聽說了許多人都已經戰死在了沙場。

這些消息不斷地衝擊着楊宗仁的內心,也讓他越發堅信自己,將來一定能夠衝出囹圄,重回官場。

一直到康熙駕崩,楊宗仁纔在心裡默默嘆了一聲,這機會可終於來了。

在康熙朝,楊宗仁是怎麼也不會被放出去的,因爲只要有康熙在,他楊宗仁就根本不可能有機會出去,甚至有可能會爛死在牢房裡。可是隻要康熙死去,楊宗仁心裡十分自信,以目前的局勢來看,辦團練已經成爲了必然。

新君若是想要辦團練,恐怕第一件事就是來找他楊宗仁了。到時候,自然不僅僅只是自己的脫困之日,也是飛黃騰達之時。

“皇上口諭,宣楊宗仁上殿面聖!”

楊宗仁被太監引領着一路出了刑部大佬,先去的可不是金鑾殿,而是將身體上上下下衝洗了一遍,然後換上了一套粗布製成的便服,這纔跟着太監上了金殿。

“罪臣楊宗仁叩見皇上,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楊宗仁的臉色有些微微的激動,只是由於被關了太久,早就有些蒼白,如今蒼白上多添了幾分殷紅,看上去有些亢奮。

雍正審視了這個人一眼,很快便在心裡給出了定論,此人野心頗大,可是從某個程度上來說,也是眼下最爲賣命的大臣。

“楊宗仁,朕不跟你玩那些客套,就問你一句,若是派你去江南督辦團練,你可能做好這份差事?”

楊宗仁鎮定如常,“奴才能做好。”

“說說你的理由。”

“奴才以爲,以江南二十萬團練之血,可保東南一時無虞。”楊宗仁跪在地上說道,只是說起這二十萬團練之血,卻彷彿置若無物一般,半點沒有放在心上。

雍正深深望了楊宗仁一眼,對方很對他的口味,而且與一般的漢臣不同,他們或許是爲了向皇上證明自己的忠心,可眼下這個人卻是真正的想要做出一番事情,爲了這個,他願意犧牲更多的人。

古往今來說的酷吏,莫過於此。當然對於雍正來說,他自然不會去悲天憫人,反而十分欣賞楊宗仁這番性子。

“楊宗仁,朕封你爲江蘇按察使,全力督辦江南團練一事,這官比不得你之前的廣東巡撫,可是朕願意許諾,若是將來能夠消滅復漢軍,朕便封你爲湖廣總督,如何?”

楊宗仁不喜不悲,臉色絲毫不變,他深深跪伏在地上,朝着雍正的方向三拜九叩。

“奴才定不辱命。”

當楊宗仁帶着雍正的旨意前往江南之後,如今的江南卻迎來了十分奇妙的一幕。兩江總督範時繹是漢人,江蘇巡撫吳存禮是漢人,如今這個江蘇按察使也是漢人,再加上一個江寧織造曹頫,幾乎整個江南,都已經成爲了漢人與漢人爭鬥的戰場。

對於寧渝而言,他自然不會關心自己對面的到底是滿人還是漢人,反正真要打起來的時候,這幫子人再怎麼善於勾心鬥角,也不可能阻攔復漢軍的一步。

五月底,復漢軍兵圍銅陵,而銅陵城內的清軍僅僅只有千餘人,面對着城外的五萬大軍,一槍未發便打開了城門,復漢軍便很快在城牆上插上覆漢軍的火紅大旗。

一路行軍以來,沿途的小城幾乎都是望風而降,這讓許多復漢軍士兵甚至是將領都起了怨言,沒有清軍反抗,便意味着沒有仗打,沒有仗打也就意味着沒有了功勞,那麼也就意味着沒有了田地和錢財。

寧渝心裡也明白,在他大力的宣揚下,眼下的復漢軍是一支視榮譽爲尊嚴的軍隊,可基礎也是大力推行的軍功田制度的影響,然而這種制度的關鍵就在於,需要讓士兵不斷獲取戰功,才能維持軍功田的誘惑力。

自古以來,鍛造一支強軍,決不能缺乏一點,那就是戰心。寧渝好不容易纔將士兵的戰心給拱了起來,自然也不會眼看着它消失。

“我軍在銅陵停留一夜,絕不可擾民害民,否則殺無赦,明日一早便啓程出發東進!”寧渝對着董策敦敦教導,他可不想鬧出什麼大的亂子,現如今穩定地方便是最大的戰果。

城內的百姓們其實已經逃走了許多,畢竟在清軍的宣傳下,復漢軍都已經變成那種殺人不眨眼的逆匪,尋常的百姓就算沒有完全相信,可是這心裡卻始終有些擔心,因此在復漢軍還沒有打進銅陵來之前,就已經先行逃散了。

留下來的百姓們,都是因爲各種原因走不了,大部分都是一些老弱婦孺,他們用着驚恐的眼神,望着這一支沒有辮子的軍隊,踏着整齊的步伐走了進來。

一個衣着破爛的的小男孩,不過六七歲的年紀,一臉好奇地望着復漢軍整齊的隊列,他向前走了幾步,向着復漢軍的士兵們,伸出了黑漆漆的手。

他在向這些士兵們乞討,就像他過去在銅陵的大街小巷裡那樣,伸出了自己的手,扯住了一名正在前進的士兵衣角。

一旁的百姓們望着這一幕,卻是發出了一聲驚呼,他們都有些不忍心看到接下來發生的事情,或許是一把長刀砍了下來,或許是復漢軍那引以爲傲的刺刀,狠狠插進小男孩的胸膛,他們甚至都不忍心看到接下來會發生的事情。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那名被扯住衣角的士兵,望着小男孩卻是憨厚地笑了笑,他伸出肥厚的手掌摸着小男孩的頭。

“你,跟我走。”

復漢軍很謙和,他們打下城池從來都不會姦淫殺人,也不會搶奪錢財,甚至這些兵大爺偶爾去買東西的時候,也不會故意去佔商家的便宜。當然除了軍規以外,很大程度上是因爲復漢軍一直都在對士兵們進行教育。

可是有時候的復漢軍也很霸道,比如說現在,那名小男孩努力地掙扎着自己的身體,想要從那名士兵的懷裡掙脫出去,可是他畢竟只有六七歲,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掙脫出來,他發出聲聲低吼,如同一隻小獸一般。

小男孩的臉上彷彿帶着一絲怒意,他狠狠張口咬在了士兵的手上,一排深深的牙印出現在了上面,可是士兵卻還是笑呵呵的,帶着他一路走進了銅陵城。

“大人,這小屁孩把你的手都給咬傷了,你還抓着不放呢。”

城內臨時改建的軍營裡,許多復漢軍的士兵在開始整理着自己的行裝,唯獨鄧子亦抱着小男孩,臉上帶着笑容。

“咱已經跟雛鷹營的管事打過招呼了,今年的雛鷹營最低入營年齡是七歲,這小子看着挺壯實,估計也能進去。”

一旁的士兵卻是帶着一臉的好奇,笑道:“大人,咱也算是跟你一路走過來的,可從來沒聽你說起過雛鷹營呢。”

鄧子亦的臉上也帶着幾分羨慕,還隱隱有幾分失落,他輕聲道:“聽說最早的雛鷹營便是大都督親自帶人組織的,後來的講武堂也是脫胎於雛鷹營,說起來,我是沒機會了。”說完還輕輕嘆了口氣。

衆人能讀懂鄧子亦的心聲,實際上所有人都是這麼想的,因爲在如今的軍中,也是講究資格的,若是出身於講武堂,則說明從軍至少不遲於九江之戰,否則根本沒機會進去,算得上是老資格了。

可若是出身於雛鷹營,那可不得了,基本上就是跟董策一輩的人物,多的不說,至少是個團長級別了,算得上眼下復漢軍中的中堅力量了。

如果出身於雛鷹營,還能姓寧、程、鄭這三個姓之一,那麼一條金光閃閃的大道已經鋪開了,將來即便是封侯拜將,也不算什麼難事了。

鄧子亦輕輕摸了摸小男孩的頭,他笑道:“雖然我不行,可是今天見這小子面相好,咱也就給他一個機會,讓他去這雛鷹營裡好好磨一磨,磨出來了咱老鄧心裡也高興!”

話語裡始終還是帶着幾分傷感,也不知這份傷感是不是被小男孩讀懂了,他沒有再鬧了,而是安靜地靠着鄧子亦的胸膛,呆呆地望着前方。

所有人都站了起來,他們一起望着遠方的天際,似乎每個人都在想着什麼,似乎又只是簡單的發呆,可是不一會的功夫,又各自忙碌去了。

直到很多年以後,小男孩從雛鷹營走出來時,他才明白那個士兵是給了他多少的恩惠,小男孩並沒有成爲什麼大人物,後來在遙遠的北方跟沙俄作戰時,戰死在了疆場之上,可是他終身都記得那個抱着他走進城的士兵。

第兩百零二章 孤城日漸危第二百一十二章 決戰練潭鎮(五)第二百七十五章 兵進江南第四百五十四章 天命昭昭第五百一十二章 分封建國第一百零六章 游擊戰第四百九十一章 出關!出關!第一百零七章 勳陽府第一百六十九章 九江血(二)第五十一章 聖眷第三章 論禪不論心第四百一十二章 給資本套上籠子第二百三十三章 戰康熙(三)第一百一十一章 聯姻第二百五十二章 皇上又暈了第四百二十二章 對薩摩藩之戰第一百四十六章 倡辦團練第三百二十三章 槍和骰子第兩筆七十九章 利益攸關第四百九十五章 祭祀崇禎第五百二十九章 利於千秋第二百五十八章 十四爺要奮起第一百四十八章 速克清江第三十四章 飛速發展第一百二十七章 血戰第八十三章 奪嫡第一百八十六章 流言第一百四十九章 穴地攻城第二百七十章 忍辱負重第四百二十二章 對薩摩藩之戰第一百七十章 九江血(三)第五百三十三章 海上霸權第六十四章 戰起第七十一章 忍耐第二百一十三章 決戰練潭鎮(六)第四百九十三章 弘曆登基第四百五十七章 死中求活第一百三十七章 觸目驚心第三百四十二章 蒸汽機的野望第七十六章 設伏第四百三十四章 割地皇帝第三百零八章 攤丁入畝第五百一十四章 封國之道第一百二十九章 喜迎大捷第三百三十五章 眼裡還有君父嗎第五十三章 禍事第五章 家族產業第二十九章 炸了第三百零九章 立國稱制第五百二十二章 出使漠北第六十五章 排對排第三十二章 各方準備第一百六十八章 九江血(一)第二百九十八章 八爺黨覆滅第三百三十九章 多走走,多看看第二十一章 鑄炮坊第二百三十八章 戰康熙(八)第七十三章 再見崔姒第四百零一章 馬種改良計劃第四百八十五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五)第七十六章 設伏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戰餘音第一章 夢裡夢外第一百一十七章 出征第四百三十五章 李紱辭官第二百六十章 福禍所依第一百四十二章 打還是不打?第四百五十章 北伐前夕第一百六十四章 君臣相得第一百一十四章 親征第五百四十章 京察處理第二百二十章 奔襲北硤關(三)第四百四十五章 自信姿態第三百一十一章 你來當皇帝第二百九十二章 江陰抗清第一百九十八章 長楓嶺第八十二章 波瀾第一百四十六章 倡辦團練第二百一十七章 決戰練潭鎮(十)第三百三十二章 玉石俱焚第三百六十四章 陳采薇有喜第五百零九章 新街之戰第五百零九章 新街之戰第二百九十九章 希望之地第五十八章 危局第二百六十一章 康熙駕崩第三百四十四章 七千萬斤鐵第三百三十六章 創建報紙第五百三十五章 海參崴第五百四十三章 責任內閣制第二百三十九章 戰康熙(九)第五百四十二章 黨爭要公開第四百八十九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九)第九十章 傷亡第二百零七章 強行成親第三百八十章 日本故人第四百一十二章 給資本套上籠子第三百六十四章 陳采薇有喜第一百零七章 勳陽府第四百三十三章 今非昔比
第兩百零二章 孤城日漸危第二百一十二章 決戰練潭鎮(五)第二百七十五章 兵進江南第四百五十四章 天命昭昭第五百一十二章 分封建國第一百零六章 游擊戰第四百九十一章 出關!出關!第一百零七章 勳陽府第一百六十九章 九江血(二)第五十一章 聖眷第三章 論禪不論心第四百一十二章 給資本套上籠子第二百三十三章 戰康熙(三)第一百一十一章 聯姻第二百五十二章 皇上又暈了第四百二十二章 對薩摩藩之戰第一百四十六章 倡辦團練第三百二十三章 槍和骰子第兩筆七十九章 利益攸關第四百九十五章 祭祀崇禎第五百二十九章 利於千秋第二百五十八章 十四爺要奮起第一百四十八章 速克清江第三十四章 飛速發展第一百二十七章 血戰第八十三章 奪嫡第一百八十六章 流言第一百四十九章 穴地攻城第二百七十章 忍辱負重第四百二十二章 對薩摩藩之戰第一百七十章 九江血(三)第五百三十三章 海上霸權第六十四章 戰起第七十一章 忍耐第二百一十三章 決戰練潭鎮(六)第四百九十三章 弘曆登基第四百五十七章 死中求活第一百三十七章 觸目驚心第三百四十二章 蒸汽機的野望第七十六章 設伏第四百三十四章 割地皇帝第三百零八章 攤丁入畝第五百一十四章 封國之道第一百二十九章 喜迎大捷第三百三十五章 眼裡還有君父嗎第五十三章 禍事第五章 家族產業第二十九章 炸了第三百零九章 立國稱制第五百二十二章 出使漠北第六十五章 排對排第三十二章 各方準備第一百六十八章 九江血(一)第二百九十八章 八爺黨覆滅第三百三十九章 多走走,多看看第二十一章 鑄炮坊第二百三十八章 戰康熙(八)第七十三章 再見崔姒第四百零一章 馬種改良計劃第四百八十五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五)第七十六章 設伏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戰餘音第一章 夢裡夢外第一百一十七章 出征第四百三十五章 李紱辭官第二百六十章 福禍所依第一百四十二章 打還是不打?第四百五十章 北伐前夕第一百六十四章 君臣相得第一百一十四章 親征第五百四十章 京察處理第二百二十章 奔襲北硤關(三)第四百四十五章 自信姿態第三百一十一章 你來當皇帝第二百九十二章 江陰抗清第一百九十八章 長楓嶺第八十二章 波瀾第一百四十六章 倡辦團練第二百一十七章 決戰練潭鎮(十)第三百三十二章 玉石俱焚第三百六十四章 陳采薇有喜第五百零九章 新街之戰第五百零九章 新街之戰第二百九十九章 希望之地第五十八章 危局第二百六十一章 康熙駕崩第三百四十四章 七千萬斤鐵第三百三十六章 創建報紙第五百三十五章 海參崴第五百四十三章 責任內閣制第二百三十九章 戰康熙(九)第五百四十二章 黨爭要公開第四百八十九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九)第九十章 傷亡第二百零七章 強行成親第三百八十章 日本故人第四百一十二章 給資本套上籠子第三百六十四章 陳采薇有喜第一百零七章 勳陽府第四百三十三章 今非昔比